第一篇:最高法案例:约定以物抵债但未办物权转移的协议效力如何确定?
最高法案例:约定以物抵债但未办物权转移的协议效力如何确定?
当事人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后达成以物抵债协议,在尚未办理物权转移手续前,协议效力如何认定?最高法院认为:债务人反悔不履行抵债协议,债权人要求继续履行抵债协议或要求确认所抵之物所有权归自己的,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但经释明,当事人要求继续履行原债权债务合同的,法院应继续审理。
文/最高院民一庭(撰稿人:夏正芳、潘军锋,江苏高院;仲伟珩,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来源/《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指导性案例》
基本案情
2009年9月9日,陈某向廖某借款4.5万元,约定2009年9月14日偿还。
2009年9月15日,因债务无法清偿,双方达成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借款转为购房款,但只有陈某在《存量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陈某向廖某出具收到5万元购房款的收条。
2010年,陈某将房屋产权证及钥匙交予廖某。
2011年,廖某诉至法院,要求办理过户手续。
陈某答辩称,其只是委托廖某代为出售房屋,而非将房屋出售给廖某。
一审法院:双方达成房屋买卖合意,合同应继续履行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陈某在承诺书中明确表示,因到期不能还款,故其向廖某所借款项自动转为购房款,对此应视为陈某向廖某做出了以房款冲抵借款的意思表示,而陈某在到期未能还款情形下在廖某提供的房屋买卖合同文本上签字并出具收到廖某房款5万元的收条,以及陈某伺候将房屋产权证和钥匙交予廖某,这些事实进一步表明廖某与陈某已达成房屋买卖合意,且陈某在承诺书中写明了房屋地址与房屋总价,对此应视为买卖标的和买卖价款均已确定,由此应当认为,双方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已经成立。该合同关系系双方真实合意,双方均应自觉履行。
陈某的抗辩意见,事实依据不足,证据理由不充分,不能成立。廖某基于上述房屋买卖合同关系诉请将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理由正当,予以支持。故一审法院判决:陈某应协助廖某办理房产交易手续。
陈某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房屋买卖合同关系因物权尚未转移不成立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虽在承诺书中承诺将诉争房屋出卖给廖某,借款转化为购房款,但《存量房买卖合同》上只有陈某的签名,未填写任何内容,廖某也一直未签名。从合同的履行情况看,双方之间存在的是借贷关系,廖某就诉争房屋主张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因物权尚未转移,故不成立。
二审法院判决撤销原判,驳回廖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主要观点及裁判理由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当事人在债务已届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在未办理物权转移手续前,该抵债协议的效力如何?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在债务已届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该约定实为债务的清偿,且系以他物替代清偿,因代物清偿行为为实践性法律行为,在未办理物权转移手续之前,清偿行为尚不成立,故当事人要求履行抵债协议或根据抵债协议主张所有权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在债务已届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该约定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法律上对此没有禁止性规定,故应认定以物抵债已经成立并合法有效,当事人要求履行抵债协议或根据抵债协议主张所有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法院法官认为,第一种观点更为合理。主要理由如下:
当事人在债务已届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其本质为代物清偿。代物清偿,是指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定给付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行为。台湾地区“民法”第319条在债之关系消灭一节对此作出了规定。代物清偿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必须有原债的关系存在
(2)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关于代物清偿的合意
(3)他种给付必须与原定给付不同
(4)须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给付
台湾地区规定上对代物清偿的要物性是有共识的,也就是作为实践性法律行为对待,因此,仅有当事人合意尚不足够,必须履行物权转移手续。
我国合同法对代物清偿没有明文规定。学说也有认为,物权法第195条等抵押权实现时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的规定,实际上承认了一种代物清偿。比较以物抵债与代物清偿,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债务,都是以他种给付替代原始给付,其表现特征比较相像。只是由于我们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以物抵债的实践性,所以对实务中的一些情况存在争议
对只有合意而未履行的代物清偿,当事人要求法院承认并判决履行是否应当支持,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但人民法院可以释明,让当事人变更诉请要求继续履行原债权债务关系。如此规定,系从以物抵债的实践性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出发所作考虑。而之所坚持以物抵债的要物性,基于以下原因:
1.从以物抵债的目的出发,应坚持其实践性特点
根据债法原理,清偿是消灭债的最主要方式。而清偿除了要有债务人的给付行为之外,还须有债权人的受领并取得所有权和占有权时,才发生给付的效果。代物清偿只是给付标的的改变,作为清偿之目的,仍应实际履行后才发生清偿的效果。所以,代物清偿的要物性与清偿一样是顺理成章的。以物抵债同样如此,目的在于用他物抵原债,抵债行为并未改变原债的同一性,所以,只有物权转移给债权人,债务方消灭。因此仅有合意,而未实际履行物权转移的,债务并未消灭,抵债的目的也未实现。故从抵债的目的来看,应坚持其实践性特点。
2.坚持以物抵债的实践性,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都不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实践性合同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予当事人一个在达成合意后实际交付前,审慎评估利害关系的机会,即使债务人反悔,不履行现实给付,意味着债务人认为他种给付于己不利,而此 时仍按原债的关系履行,并未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更未增加债务人的利益。反而,如果按以物抵债处理,可能会因财产的升值或贬值造成双方利益的失衡,更有案外人的利益遭受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债务人的反悔与不诚信有关,法院不予支持是否助长了不诚信?我们认为,市场经济允许人们在不损害国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债务人言而无信,但利与弊相较,利大于弊,且结果公平,故从保护双方利益角度,以及从权利的均衡分配出发,应当坚持以物抵债的要物性。
3.从现实角度考虑
正是由于司法实践中将以物抵债作为诺成性合同对待,仅从合同法的角度查其效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物抵债被虚假诉讼所利用。但如果把以物抵债作为实践性合同对待,在当事人未履行物权转移之前,以以物抵债不成立而不予认定,便可避免与虚假诉讼的关联,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4.从诉权角度分析
以物抵债源于债权,但落脚点却在物权转移,在一个债法关系中,既要审查债权,也要审查物权。但物权与债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审查的理念、规则、要素也完全不同:债权依据意思自治、鼓励交易原则,侧重从合同自由角度审查订约、履约、解约等情况。而物权则根据物权法定原则,重在审查物的占有使用状态、是否善意、处分权是否受限制、有无公示效力等方面。而对二者审查要素的区别往往被法官所忽视。同时在一个债法关系中,对债权和物权都要进行审查,无疑是难以周全的。事实上,司法实践中都是侧重债的关系的审查而忽略物的状态的审查,以致被虚假诉讼所利用。
5.将以物抵债作为实践性合同对待有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从该规定看,只有履行完毕的和解协议,债务才算消灭,基于此也可以推断出抵债协议的实践性。
6.从救济成本来看
当事人仅在案外达成抵债协议,如果有违反法律规定,尚可以诉至法院得到救济。但如果通过法院进行以物抵债,一旦法律文书予确认,如果事后证明有问题,需要付出的司法成本和代价太大了。
因此,以物抵债的实践性和诺成性之争在理论上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现实阶段,将其作为实践性行为看待更有价值。
本案中,陈某与廖某达成了以物抵债的协议,虽然交付了房产证和钥匙,但因没有办理物权转移手续,以物抵债尚未成立。陈某不履行抵债协议,廖某不得要求继续履行抵债协议,其可以另案以民间借贷起诉,要求陈某偿还债务。
第二篇:中银推荐 以物抵债合同效力裁判规则(最高法院案例)
中银推荐
以物抵债合同效力裁判规则(最高法院案例)
陈昌光与甘树北借款纠纷再审案(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抗字第2 5号民事判决书)【裁判要旨】当事人之间借款关系明确,债权人追索借款的权利应当依法予以保护。但当事人之间直接以物抵债,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该直接以物抵债协议应当认定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甘树北向陈昌光借款109.7万元逾期未还,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甘树北、陈昌光均无异议。甘树北未能按期还款,陈昌光寻求法律保护,请求人民法院判令甘树北归还借款,陈昌光追索借款的权利应当依法予以支持,甘树北应向陈昌光偿还借款。岑溪市人民法院[1998)岑民初字第1369号民事调解书确认,甘树北自愿将其坐落在岑溪市玉梧路十里长街边的金隆石材总汇铺面房地产直接抵偿其欠陈昌光债务,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该以房地产直接抵债的协议应认定为无效。岑溪市人民法院以[1998]岑民初字第1369号民事调解书对陈昌光、甘树北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确认不当,该院[1999]岑民再字第1号民事判决、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梧民再终字第4号民事判决、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08]桂民再字第40号民事判决关于甘树北应向陈昌光清偿借款的认定正确,判决结果正确.应予以维持。甘树北所有的位于岑溪市玉梧路十里长街地号为42320、房产证号为3901881的房地产实为同一处房地产,故陈昌光称甘树北抵押给南方公司的房产和卖给陈昌光的房产是两个不同标的物的理由不能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对此认定正确,予以维持。甘树北与陈昌光、欧剑宏签订《转让土地使用权及房屋协议》,将其岑溪市人民法院[1998]岑民初字第1369号、第1364号民事调解书确认的抵债房产之外的部分,全部有偿转让给陈昌光、欧剑宏,属于其与陈昌光、欧剑宏除了以物抵债之外,又形成的房屋买卖的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并未形成纠纷,亦不属于本案审理的范围,本案不予涉及。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编:《审判监督指导》2011年第4辑(总第3 8辑)。
二、双方约定以将来建成的楼房抵顶债务,不违反法律规定 庆阳市立康活性炭有限公司与庆阳市威龙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申请再审案(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裁定书)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立康公司与威龙公司在调解协议中约定的主要内容是,双方终止《合作开发协议书》,御景苑小区由威龙公司独自开发经营;威龙公司给付立康公司1 850万元;20 11年6月2 5日前付现金850万元,剩余1 000万元用御景苑小区1 1号楼房按照每平方米46 60元抵顶,等等。债的履行方式各有不同,以物抵债合同不以债权人现实地受领给付为构成要件;以物抵债合同与商品房预售合同系不同的法律关系。因此,威龙公司与立康公司约定以即将开发建设的楼房来抵顶债权,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依法裁定驳回立康公司的再审申请。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立案二庭编:《立案工作指导》20 1 1年第4辑(总第3 1辑)。
三、以物抵债协议不宜认定为流质契约
山西智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山西羽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王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欠款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申字第1 600号裁定书)【 裁判要旨】债务清偿期限届满前,债务人与债权人对某特定物进行协商作价,达成如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则以相当价值的该标的物抵销债务的以物抵债协议,不属流质契约,但合法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羽硕公司于2004年7月1 0日向智海公司出具还款承诺,承诺书第四条载明:“若不能按上述约定支付款项时,以羽硕房地产名下的羽硕写字楼,作价3000元/平方米折抵给贵公司”。该条款属于以房屋折价抵偿债务条款,并无抵押担保的意思表示,不属于抵押担保条款,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应认定有效。原判决认定还款承诺有效是正确的。至于羽硕公司提出智海公司乘人之危迫使其写下承诺、承诺显失公平的问题,其在本案中并未提供证据证实,且乘人之危或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并非无效民事行为,羽硕公司并未依法行使撤销权。原审法院判令羽硕公司履行承诺以房折抵欠款并无不当。一《人民司法-案例》201 4年第2期(总第685期)。
四、债权关系和物权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以物权关系变动不能进而否定债权关系的合法效力 祁某与某银行张掖市分行房地产转让合同纠纷再审案(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提字第1 06号民事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本案焦点为张掖分行对通过以资抵债方式取得回凤楼是否合法、张掖分行是否有权处分回凤楼,以及张掖分行与祁某签订的本案《抵债资产处置合同》是否有效问题。
1.关于张掖分行对通过以资抵债方式取得回凤楼是否合法、是否有权处分回凤楼问题。本案事实表明,回凤楼所有权人系案外人供销公司,后案外人新墩供销社兼并了供销公司并实际占有回凤楼。新墩供销社以回凤楼为抵押物与西区支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期限届满,新墩供销社尚欠西区支行贷款本金1 20万元及利息8.9万元。双方遂于2001年3月2 1日签订《以资抵债协议》,约定新墩供销社将回凤楼抵顶西区支行贷款本息128.9万元,以及由新墩供销社办理回凤楼的房产和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等。《担保法》第5 3条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杈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受偿。'因此,西区支行通过以资抵债方式取得回凤楼是合法的。《合同法》第1 32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西区支行的上级行张掖分行有权处分回凤楼。
2.关于张掖分行与祁某签订的《抵债资产处置合同》是否有效问题。本案事实表明,为了将回凤楼变现,及时收回贷款,张掖分行与祁某于2003年9月26日签订《抵债资产处置合同》,约定张掖分行将其拥有的抵债资产回凤楼的房地产以82万元的价款转让给祁某,由祁某办理房产、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张掖分行提供原供销公司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和新墩供销社的《以资抵债协议》等。上述约定涉及张掖分行与祁某之间买卖回凤楼的债权关系,以及将回凤楼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证过户到祁某名下的物权关系。张掖分行与祁某之间买卖回凤楼形成的债权关系,系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故应当认定该债权关系合法有效。关于物权关系,本案事实表明,祁某向张掖分行交付82万元购房款后实际占有了回凤楼,且已将回凤楼的房屋产权过户到自己名下,但张掖市房产管理局后于2006年3月1 2日专门发文注销了祁某对回凤楼的房屋所有杈证;至于回凤楼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则自始没有发生变更。因此,本案回凤楼的房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即物权关系事实上已经不能发生变动。上述债权关系和物权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以物权关系变动不能进而否定债权关系的合法效力。一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 9年第4集(总第40集),法律出版社20 1 0年版,第141-142页。
第三篇:最高院批复以物抵债调解书能否引起物权变动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以物抵债调解书是否具有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研究意见的解读
有关部门就以物抵债调解书是否具有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问题征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意见。我室经研究认为:
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应当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但以物抵债调解书只是对当事人之间以物抵债协议的确认,其实质内容是债务人用以物抵债的方式来履行债务,并非对物权权属的变动。因此,不宜认定以物抵债调解书能够直接引起物权变动。
【解读】
一、问题由来
山东某某公司与魏某某租赁合同2蚌纷一案,某某中院经审理判决魏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房屋租赁费356000元。判决生效后,魏某某没有按照生效法律文书主动履行,2009年11月,该案被立案执行,某某中院根据某某公司的申请,将魏某某名下的两处房产予以查封,但在另案宋某某与魏某某借贷纠纷一案中,此双方当事人在2009年5月已经明确将上述两处房屋抵偿给宋某某,并由魏某某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并通过调解书的形式予以确认。故案外人宋某某在上述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向某某中院提出书面异议,认为此房屋已通过有效法律文书的形式确认为其所有,不得对此予以查封,故请求某某中院解除查封。
一、主要争议问题
该案涉及的“以物抵债”民事调解书是否能够直接引起不动产权属变动的问题,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存有不小争议,主要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 肯定意见认为,此民事调解书能够引起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理由是:(1)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民事调解书生效后即发生与民事判决书同样的效力。本案调解书的达成在前,查封行为在后,故此查封裁定效力不能对抗生效民事调解书的效力。(2)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宋某某与魏某某在借贷纠纷一案中的民事调解书已经双方签收,即发生法律效力。因此,此签收之日应视为案涉房产物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否定意见认为,此民事调解书不能直接引起不动产所有权的变动。理由:(1)民事调解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其本质上属于协议的范畴,并不必然导致物权变动。(2)能够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应仅限于法院作出的形成判决,调解书并无形成判决的形成力。(3)以物抵债协议仅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其协议肉容也明确要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故其未办相应的登记过户手续,该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
二、研究意见及其理由
经慎重研究,对于“以物抵债”的民事调解书是否能够直接引起不动产权属变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认为,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应当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但是以物抵债调解书只是对当事人之间以物抵债协议的确认,其实质内容是债务人用以物抵债的方式来履行债务,并非对物权权属的变动。因此,不宜认定以物抵债调解书能够直接引起物权变动。此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的法理基础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依其发生根据可以分为依法律行为而进行的物权变动,以及非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依法律行为进行的物权变动,是指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为基础进行的物权变动。此种物权变动必须遵循物权公示的一般原则才能发生效力,比如不动产的登记和动产的交付等。非依法律行为进行的物权变动,一般有如下几种:(1)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发生的物权变动;(2)因继承或者受遗赠而取得物权;(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和消灭物权。物权法第二十八条所规定的主要是涉及第一种情形,即基于公权力的行使而使物权发生变动的情形。在此种情形下,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并非基于原权利人的意思表示,而是在无原权利人甚至法律有意识排除原权利人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发生的物权变动,这种物权变动的方式所遵循的并不是一般性的物权公示原则,而是法律的直接规定。①此依照公法进行的物权变动,由于有了公权力的介入,物权变动的状态往往比较明确,物权变动本身已经具有很强的公示性,能够满足物权变动对排他效力的要求,从而不必进行登记或者交付而直接生效。②
(二)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类型
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文书包括判决、裁定、决定、调解书以及各种命令、通知等,其中判决可以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形成判决。在此应当注意,并非所有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都可以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物权法第二十八条有关“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的表述,即是此意思。一般认为,依照现行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决定、命令、通知等主要解决的是诉讼或非诉程序中的程序事项,并不直接导致实体权利的变化,因此,上述法律文书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在判决方面,只有形成判决属于能够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所谓形成判决即是指变动或者消灭当事人之间原来存在的没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判决,如分割共有财产的判决。对此学界和司法实务上多无争议,在此不作赘述。但对于裁定书和调解书,则认识不一。有学者认为,调解书虽然与判决具有同一效力,但就物权变动所作的调解,尚无形成与判决同一的形成力,因此,不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法院制作的裁定通常也不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能够引起物权变动的裁定书,主要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对不动产、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拍卖成交或者抵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法释[2004] 16号)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不动产、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拍卖成交或者抵债后,该不动产、特定动产的所有权、其他财产权自拍卖成交或者抵债裁定送达买受人或者承受人时起转移。”
对此,我们的初步考虑是,物权法第二十八条并未具体列举有关引起物权变动的生效法律文书的类型,仍属于概括性规定的范畴,那么对于此生效法律文书的范围有赖于对现有其他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相关的立法背景资料、基本的物权变动法理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基本利益平衡和交易安全的综合考虑。首先,依照有关立法资料,导致物权变动的人民法院判决或者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等法律文书,是指直接为当事人创设或者变动物权的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等。例如,离婚诉讼中确定当事人一方享有某项不动产的判决、分割不动产的判决、使原所有人回复所有权的判决即属于上述的设权、确权判决范畴。此类设权或者确权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本身,具有与登记、交付(移转占有)等公示方法相同的效力,因而依据此类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而进行的物权变动,无须再进行一般的物权公示即可直接发生效力。也就是说,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人民法院生效洼律文书必须具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内容,但是可以包括裁定书和调解书。其次,如上所述,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导致物权变动的法理基础在于,公权力的介入使得此法律文书所记载的物权变动具有了与不动产的登记或者动产交付相当的公示效果,从而可以防止因为物权强大的排他效力导致的对第三人权利的不测妨害而害及交易安全。对于此项内容,调解书、裁定书与判决书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因此不宜将导致物权变动的生效法律文书仅限定于形成判决,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内容的调解书和裁定书也应当包括在内。最后,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其第五十条第三款又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依据上述规定,调解书、裁定书与判决书在裁判后果的法律效力方面不应有本质的区别,至少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同的法律约束力、执行力和强制力。因此,我们认为,物权法第二十八条所规定的“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应当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但并非是指所有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必须以具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内容为限。当然,至于具体的裁定书及调解书的范围问题,由于现有法律并无明确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等,所针对的只是具体当事人而非一般人,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来说公示力和公信力较弱,因此根据物权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对于依照法院生效法律文书而享有的物权,在处分时,如果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不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一)以物抵债调解书所涉及的物权变动问题
如上所述,依据物权法第二十八条的立法意旨,因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等引起的物权变动,是依据公法行为进行的变动,其本身已具有很强的公示性,能够满足物权变动对排他效力的要求,从而不必进行登记或者交付即可生效。同样,依照物权法第二十八条的文义,其重点在于强调说明物权变动的时间以法律文书生效时为准,而并非旨在规定所有的生效法律文书都能引起物权变动,对于能够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也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就调解书而言,首要必备的条件就是要具有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内容。但以物抵债调解书内容只是由物抵债,而物权变动仍要进行登记和交付,即此调解书并不具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内容。人民法院也仅是对当事人之间的以物抵债协议的内容是否合法作出判断,其公权力的介入仪体现在确认协议的合法性上,由于此调解协议并不具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内容,也就不存在与登记或交付相同公示作用的问题。
鉴于民事调解书的本质在于对调解协议的确认,而以物抵债调解协议作为协议的一种,其本质属于债的范畴,此协议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一方当事人取得要求移转抵债物所有权的请求权,另一方当事人则负有移转此抵债物所有权的义务,即要将动产的抵债物进行交付,将不动产办理过户登记。这时创设物权仍要按照依法律行为导致物权变动的规则进行。在调解书生效后,仍要当事人持调解书办理交付和过户登记,抵债物方发生物权变动。负有履行义务一方的当事人未履行交付或登记过户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本案中,如果魏某某不履行此抵债协议,宋某某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魏某某履行交付和办理过户登记的义务。但在双方当事人未办理相应的登记过户手续时,案涉房屋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
第四篇:案例 最高法:以物抵债协议履行完毕的认定
案例
最高法:以物抵债协议履行完毕的认定
东方法律人 · 案例东方法律人推出司法案例版块,整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关案例及裁判文书并分享给大家。详情点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司法案例搜索工具。本期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审结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与沈阳市兰花酒店、房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该案中债权人在明知抵债房产存在瑕疵的情形下签订以物抵债协议,双方完成了抵债物交接,债权人向债务人核销了债务。最终因抵债房产无法办理权证,债权人向法院请求解除以物抵债协议,恢复原债权债务关系。法院认定以物抵债协议已履行完毕,不予解除合同。本案对于实践中采取以物抵债方式实现债权有一定启示意义。基本案情
(一)基础债权1992年-1996年,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辽宁省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信托公司)与兰花酒店签订5份借款合同,借款本金1560万元。1999年11月4日,双方核对账目,尚欠款1400万元本金。房叶以其持有的兰花酒店房产提供抵押担保,未办理抵押登记。1999年11月16日,根据政策性安排,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直属支行将上述借款合同项下本金及利息债权转让给信达公司。
(二)以物抵债2000年6月22日,信达公司、兰花酒店与房叶签订《以房产抵债协议》,约定:(1)房叶将兰花酒店主体部分房产及内部设备资产(评估价值2903万元)抵债,并约定在信达公司需要时,房叶协助办理资产过户手续并负担过户费用;(2)房叶以剩余未抵债房产作为抵债协议项下义务的担保;(3)若因抵债物中土地性质为军产而引起产权纠纷,由房叶负担全部责任;(4)办理正式资产交接手续后,信达公司将兰花酒店所欠贷款本息作清零处理。2000年8月4日,信达公司负责人给兰花酒店出具《收条》一份,记载已收到音响、制冷机组、货梯等抵债物。2000年9月12日,兰花酒店给信达公司便条一章,记载已将《以房产抵债协议》中有证房产和自建房产的门窗锁好,请验收签字。信达公司负责人签名。2000年9月18日,信达公司给兰花酒店出具《销户通知》,内容为“沈阳市兰花酒店:你单位欠我办事处贷款本金1400万元以及相应利息,已用兰花酒店主体四层、五层,主层裙房四层、五层,主体北侧四层半,六层、七层A轴-C轴部及内部设备一次性偿还我办事处债务,我办事处已将你单位账务做销账处理,从此两家债权债务关系了结。”抵债房产始终未能过户于信达公司名下。
(三)进入诉讼2002年11月1日,信达公司向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以房产抵债协议》约定由兰花酒店、房叶协助办理房产过户手续,并承担过户费用。但协议签订后,房叶未按协议的约定履行义务。信达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房叶偿还借款本金1400万元及利息34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3年5月21日作出(2002)沈民(3)初字第675号民事判决。兰花酒店、房叶不服,向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该院于2006年6月26日作出(2005)沈民监字第477号驳回申请再审通知书,驳回其再审申请。兰花酒店、房叶向辽宁省高院提出再审申请,高院于2008年10月14日作出(2008)辽立二民申字第1794号民事裁定,指令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本案。该院于2011年12月20日作出(2009)沈中审民初再字第18号民事判决。兰花酒店、房叶不服,向辽宁省高院提起上诉,辽宁省高院于2013年1月30日作出(2012)辽审一民再终字第4号民事裁定,将本案发回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该院于2014年10月26日作出(2013)沈中审民初再字第3号民事判决。兰花酒店、房叶和信达公司均不服(2013)沈中审民初再字第3号民事判决,向辽宁省高院提起上诉。辽宁省高院作出(2015)辽审一民再终字第2号判决书。信达公司不服辽宁省高院终审判决,至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2016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法院判决
因本案经历多次审理,现结合案件最终审判结果,重点梳理沈阳中院一审、辽宁省高院二审判决及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裁定中的裁判规则:
(一)沈阳中院一审:抵债房产未能过户至信达公司名下,《以房产抵债协议》目的无法实现应予解除,兰花酒店应清偿原债务。虽然信达公司已经接收了兰花酒店提供的抵债房产,但抵债房产无法变更登记至信达公司名下,而取得不动产所有权应当以不动产登记为标志,信达公司无法取得抵债房产的所有权,其实现债权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以房产抵债协议》没有履行完毕,因此应当根据信达公司请求解除《以房产抵债协议》。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在《以房产抵债协议》解除后,双方应当恢复到签订《以房产抵债协议》前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兰花酒店应当偿还信达公司借款本金及利息,同时信达公司将抵债房产及内部设备返还给兰花酒店。原债权项下抵押担保,因未办理抵押登记,对于在《担保法》实施前签署《抵押合同》的,在不涉及第三人权益的情况下可优先受偿,对于第五笔债权发生于《担保法》实施之后,因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并未设立。
(二)辽宁省高院二审:以物抵债协议已全部履行完毕,不应解除协议。信达公司对抵债房产部分有证、部分无证的情况是明知的,在明知瑕疵情况下依然签订了《以房产抵债协议》,故双方合同目的应认定为兰花酒店以抵债房屋和部分设备清偿其对信达公司所负有的债务;信达公司接受抵债房屋的现状并以接收该抵债房屋及部分设备以实现其对兰花酒店所享有的债权。《以房产抵债协议》签订后,双方已进行了实际履行,信达公司接收了抵债房产和设备,并于2000年9月18日向兰花酒店出具了《销户通知》,确认“两家债权债务关系了结”。因此可认定《以房产抵债协议》的合同目的已经实现。抵债房产均是具有使用和财产价值的。信达公司没有提交证据证明在提起本案诉讼之前曾经要求兰花酒店和房叶解除以房产抵债协议或办理抵债房产过户手续,在《以房产抵债协议》已签订两年多时间且已实际履行完毕的情况下,信达公司又起诉要求给付原借款及相应利息,违反了诚实信用的民法基本原则。
(三)最高法院再审:以物抵债协议目的已实现,债权债务关系已消灭,驳回再审申请。信达公司对抵债房产的权属状况是明知的:首先,信达公司在签署以物抵债协议前,在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函》中记载评估房产含有未办证部分;信达公司作为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抵债房产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符合一般常理。因信达公司明知抵债物瑕疵,不能办理房产证的风险由信达公司自担。以物抵债协议已履行完毕:信达公司向兰花酒店出具《收条》,接收了音响、冷库、制冷机组等抵债设备;兰花酒店出具便条,将有证房产和自建房产门窗关好,信达公司验收签字确认。因此,双方已交付抵债物。信达公司核销了案涉借款:信达公司给兰花酒店出具《销户通知》,明确“从此两家债权债务关系了结”,因此双方债权债务关系已消灭。争议焦点及实践启示根据以物抵债合同的特点,抵债物权属发生转移(不动产办理转移登记,动产交付)后,原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而本案中抵债物始终未能办理相应的权证,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债权人最终并未取得抵债物的所有权,因此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如何认定以物抵债协议履行完毕。
(一)以物抵债协议履行完毕的认定首先,债权人明知抵债物存在瑕疵,仍同意以物抵债的后果。本案中信达公司在签订《以房产抵债协议》时明知抵债房产存在瑕疵,据此法院判定信达公司为无法办理相关权证风险的承担主体。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一般的事实证据之外,法院认为信达公司作为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常理认为其应对于抵债物有充分的尽职调查,可见法院在判定金融机构的注意义务时有更高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合同的瑕疵履行守约方可追究违约方的责任,但是在合同签订之初明知合同标的存在瑕疵的,可能对法院判断合同目的产生影响。本案中法院即认为因信达公司明知抵债物存在瑕疵,因此取得有瑕疵的、无法办理权证的房产即实现其合同目的。实践中建议,即使在合同签订之初明知合同标的存在瑕疵,在合同中应当明确瑕疵担保责任、合同目的及合同履行完毕的认定条款。其次,债务人配合不动产过户及办理相关权证是否是合同的主要义务。本案中《以房产抵债协议中》约定“在信达公司需要时,房叶协助办理资产过户手续并负担过户费用”。然而根据该条款,协助办理资产过户手续并不一定是合同的主要义务。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因此,在合同中未明确将配合办理过户及办理相关权证的义务作为主要条款时,很可能依据《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被认定为“后合同义务”,并不影响对合同是否履行完毕的认定。另一方面,本案中《以房产抵债协议》中约定“若因抵债物中土地性质为军产而引起产权纠纷,由乙方负担全部责任”,然而该条款所指的产权纠纷及责任承担事项的约定并不明确,信达公司难以据此主张由乙方赔偿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损失。实践中建议,在签署以物抵债合同时,办理抵债物权证、确保抵债物权属不存在瑕疵应当作为合同主要义务明确予以约定。第三,原债权债务关系的了结、债务的核销对以物抵债协议履行完毕的影响。对于以物抵债而言,在抵债物发生权属转移后,原债权债务关系消灭。本案中影响认定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履行完毕的关键点在于信达公司给兰花酒店出具的《销户通知》。一般而言,金融机构内部的账务核销并不发生对外效力,并不影响对外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国信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石家庄龙石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中认为,“对涉案债权内部核销的问题,无充分的证据证明,且属于国信投资公司内部问题,国信投资公司对外从未向龙石工贸公司表示放弃涉案债权,一直进行本息催收,应认定该笔债权并未消灭。”然而本案中信达公司向兰花酒店出具的《销户通知》中明确记载“我办事处已将你单位账务做销账处理,从此两家债权债务关系了结”,充分体现了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的意思表示,对外发生债务免除的效力。对于以物抵债合同而言,债权人取得了抵债物,本案中认为取得瑕疵抵债物即已实现和合同目的;债务人抵偿了债务,《销户通知》的出具使债务人亦实现了合同目的,据此法院认定本案《以房产抵债协议》的合同目的已实现,以物抵债合同已履行完毕。实践中建议,在以物抵债合同履行中内部谨慎核销债务、外部谨慎出具免除债务的书面文件,同时建议在以物抵债合同中明确约定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的前提条件,确保在合同目的完全实现前保留原债权债务关系。
(二)合同解除的法定要件本案中信达公司请求恢复原债权债务关系,需要解除以物抵债合同,在合同各方无法就解除合同达成合意时,判断是否能够解除合同主要依据《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法定要件。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本案中,因以物抵债合同目的已实现,并不符合法定合同解除要件,因此在以物抵债合同无法解除的情形下,原债权债务关系无法恢复。民事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