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关资料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基本原料。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壤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必须更深入的了解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关资料
日期:2004-12-31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讲话精神和具体要求,为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2003年10月份起,我部在认真调研、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底,我部组织五位院士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并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以及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的意见,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后,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04年4月2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目前,《规划》实施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二、《规划》实施的战略考虑
在当前形势下,实施《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粮食需求将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因此,需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保护和恢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确立长远目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有限、种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国家应出台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划》从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关键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这七方面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提高,但当务之急是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规划》设计了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能力、粮食加工转化五大类项目,通过这五类项目在粮食主产区的配套实施,最终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三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前几年,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并把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注重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因此,《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来源:农业部
作者:
三、《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紧紧把握新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特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以产业化理念统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产业发展,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规划》的建设思路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择441个县、43个农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技术集成与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的有效衔接,系统构建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形成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规划》的建设目标
《规划》提出,到2007年末,建设以万亩连片为基准的标准粮田5000万亩;项目县(场)标准粮田良种更新覆盖率达到100%;标准粮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力争扩大农民就业岗位百万人以上。2008-2010年,力争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
(四)《规划》的建设重点
1.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目前,13个主产省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年均可以提供精选加工后的商品种65万吨左右,仅占种子需求总量的49.2%,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此,《规划》在设计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时,把重点放在了完善种子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创新良种配套集成技术之上。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中心;②完善提高一批粮食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扩建和改造其原原种扩繁设施,补充建设一批专业化原种及良种繁育基地;③续建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新建一批质量检测分中心;④建设一批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良种育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促进种质创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配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标准粮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病虫害防控项目。我国病虫害防控基础装备落后、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治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国现有病虫监测站400个,平均100万公顷耕地约3.1个,每7个县才有1个监测站。韩国平均每100万公顷有检测站98.4个,约为我国的32倍;日本100万公顷有检测站59.8个,约为我国的19.3倍。我国目前有100多种重要病虫害,而现有监测条件只能满足监测15~20种。为此,《规划》在设计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综合病虫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方面。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提升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区域站;②建立技术创新与支撑基地,包括微生物制剂研发创制实验室、有害生物天敌昆虫繁育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数字化技术基地。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灾害平均损失率由5%下降到3%以下。
3.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帐严重,我国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5亿亩,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35亿亩;粮食主产区粮田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0.5个百分点。为此,《规划》设计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标准。具体建设内容:①粮田基础设施,包括塘坝等水源及其配套设施、田间排灌渠系、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田间道路等;②地力培肥改良田间工程,包括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肥站建设等;③地力监测与配套设施。包括粮田地力与墒情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站等。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公斤左右。
4.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我国万亩耕地大型拖拉机拥有量约4.6台,而印度2000年约为6.3台;而且配套能力低,我国平均每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不到1.5种,耕、种、收三项作业的平均机械化水平仅为30%,其中水稻机栽水平仅为6%,玉米机收水平只有1.7%。为此,《规划》确定的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重点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建设内容:①增加粮田作业大型动力机械,配备秸秆还田机、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专用联合收获机等新式农业机械装备;②以国家投入农机装备为龙头,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组建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基层农机作业服务队或生产联合体,完善农机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县)—农户三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
5.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我国是粮食大国,但粮食深加工率不到10%;食品加工用粮只占粮食产量的2%,而发达国家食品加工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重高达70%。为此,《规划》明确粮食加工转化项目的重点是培育粮食加工企业、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具体建设内容是按照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种粮食作物加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扶持食品加工、精深加工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使粮食加工转化率由现在的20%-30%提高到40%左右,初步测算,可扩大就业岗位百万个以上。
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今年,我部把组织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作为中心工作,围绕增粮和增收这条主线,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相关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背景、意义和建设重点等内容,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积极宣传各地在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引导各地加强粮食生产。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部专门研究制定了具体方案,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在地方申报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选建标准,落实了项目建设地点,合理安排了项目规模和建设布局。目前,我部已将下达我部10亿元优粮工程国债资金和部内整合资金1.5亿元下达各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型商品粮基地整合资金、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资金也基本落实到位。
三是严格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建设和评审标准,围绕《规划》实施中每个阶段和环节的重点工作,强化了监督检查,加强了追踪调研,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运用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掌握各地工程建设情况,为中央及时提供了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
四是搞好指导服务。今年以来,以《规划》为指导,围绕重点地区、主要作物,抓住关键环节和农时,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田间管理。围绕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做好以提供良种和配套技术为重点的各项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广了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加强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五是建立工作责任制。从今年开始,我部实行了部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粮食主产省区的制度,帮助地方搞好工程建设和恢复粮食生产等工作,协助解决具体困难。主动加强了与有关省区的协调,为共同搞好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要求地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
第二篇:关于立项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请示
[推荐]关于立项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请示
市计划发展委员会:
我县是川中丘陵地区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68万亩,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82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粮食总产量45万吨,是全市、全省的粮食主产县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丘陵地区示范县。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我们在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先后实施了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项目、旱作农业项目、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和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建设项目,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瘦肉型生猪发展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粮食产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提高病虫防控能力是保粮增收的重要措施。为此,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报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紧急通知》,我县申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检验检测室建设、实验配套用房建设、标准观测场建设和药械库建设等土建工程、田间工程、仪器设备配套以及其他应急机制。项目建设期限两年,从2004年至2005年。项目投资496.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1.1万元,地方配套45.1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既有利于提高我县粮食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预警能力、防控能力,为全市和川中丘陵地区提供有代表性的预测预报信息服务。该项目由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实施。县植保植检站具有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承担中、省、市项目实施经验丰富等优势,多次受到部、省业务部门的表彰。我们认为,项目建设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恳请市计委转报省计委审批立项,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2004年9月17日第三篇:河南省优质粮食产业示范县申报材料
河南省优质粮食产业示范县申报材料
——河南省台前县
农业是安天下、稳社会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重视农业发展,搞好粮食生产,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台前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东、南、北三面与山东省接壤,呈犀牛角状插入山东境内。地处国家粮食核心区,全县总面积454平方公里,现辖七乡二镇,372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35万人,总户数10.3万户。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户8.2万户,耕地面积36万亩。黄河、金堤河横贯全境,境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二、取得成效
1、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总产21.8万吨,预计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25万吨,实现连续六年增产。
2、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引黄闸3处,机井眼,桥涵闸,硬化渠10289米,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旱涝保收田亩。田间渠系完善,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3、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积极引进推广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粮食新品种10余个,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2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4、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万吨以上,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粮食制品85万吨。
三、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以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通过完善政策、改善条件、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形成了高产与优质并重的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选择,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1、落实政策,促进生产。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一
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2010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109.8万元、良种补贴532.1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76万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2、改善条件,夯实基础。近年来,我县从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快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农田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实施了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3、依靠科技,强化支撑。一是积极引进推广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小麦新品种中主要推广了百农矮抗58和周麦16,目前这两个品种面积占到小麦总面积的95%以上;在秋粮新品种引进应用方面,推广应用玉米优良品种浚单20、浚单
22、先玉335号等。全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大力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模式化栽培、立体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秸杆还田、玉米种子全部包衣等技术。农业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新农药、新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3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582公斤,万亩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65公斤,带动全县粮食亩增加50公斤。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迈进。
4、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以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为目标,以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县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2005—2010年,全县累计发展优质小麦75万亩。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为了拉长粮食生产链条,实现粮食的加工增值,台前县充分发挥粮食产量高、品质好等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及其外延产业。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壮大了一批向荣面业、三星面粉、前丰制粉、中大食品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加速规模膨胀,把龙头做大。引导中小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组建新的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通过重点扶持规模较大,拉动力和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原料、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全面带动我县粮食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培植核心竞争力,把龙头做强。着力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树
立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理念,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广泛引进管理、经营、技术人才,提高整体素质,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以质量创品牌、以市场闯品牌、以信誉保品牌,把企业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积极更新加工设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使企业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台前县农业局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国家优质工程奖介绍
、国家优质工程奖介绍
国家优质工程的评定倡导和注重工程质量的全面、系统性的管理,工程质量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是工程项目内涵和外延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获奖工程的表彰,鼓励建设单位用全面、系统、科学、经济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组织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企业务实、创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各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各工程建设企业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和创优过程,转变工程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观念,促进勘查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监理质量全面提高和持续不断的改进,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
国家优质工程奖是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组织审定,冠以“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名义的奖项。
第二条 国家优质工程奖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级质量奖。该奖的宗旨在于倡导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奖励对工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宣传质量优、效益好的工程项目。
第三条 国家优质工程是以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为评定对象,内容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工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以及从工程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形成工程质量的各个建设程序和环节。参评工程的建设理念及各个建设环节,应符合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倡导的发展观念,其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指标应达到同时期国内先进水平。
第四条 国家优质工程设金质奖、银质奖,每年评选一次,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定委员会)颁发奖牌、奖状。
第五条 国家优质工程的评审工作由“审定委员会”负责,由设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的“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 评选范围
第六条 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项目应是符合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经过立项批准、核准或备案且列入建设计划并具有独立生产能力和使用功能的新建或技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
一、工业建设项目: 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化学工业、核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建材等。
参评工程的规模:
1、原油生产能力30万吨/年的油田;
2、天然气生产能力6亿立方米/年以上的油气田产能建设工程;
3、设有首末站及中间加压泵站、长度100公里以上(含)、管径273毫米(含)以上的长输油气管道工程;
4、单机容量300MW(含)以上的火电厂;
5、电压等级330KV(含)以上的送变电工程;
6、单机容量600MW(含)以上的核电厂;
7、装机容量250MW(含)以上的水电站;
二、交通工程:公路、铁路、桥梁、机场跑道、港口、内河航运、隧道工程等。
参评工程的规模:
1、连续长度在50千米以上的高速公路和200千米以上的一级公路(整体工程);
2、连续长度在3千米以上的隧道;
3、连续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铁路桥;
4、连续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公路高架桥;
5、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主跨跨度在200米(含)以上的桥梁。
三、市政工程、园林工程: 城市道路、立交桥、高架桥、轻轨、自来水厂、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动、植物园等。
参评工程规模:
1、投资额在1.5亿元以上的互通立交桥;
2、连续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城市道路高架桥;
3、设有首末站的轻轨线工程;
4、日供水11万吨以上的独立水厂;
5、日处理10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
6、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的园林建筑、仿古建筑工程;
四、建筑工程
(一)公共建筑工程: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博物馆、会堂、商业楼、实验室、影剧院、体育场(馆)、宾馆、饭店、仿古建筑、图书馆、医院、火车站、邮电通信楼、机场侯机楼等。
参评工程的规模: 1、5万座以上的体育场;
2、5000座以上的体育馆;
3、3000座以上的游泳馆; 4、2000座以上的(或多功能)的影剧院; 5、400间以上客房的饭店、宾馆;
6、建筑面积4万平米以上的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公共建筑工程;
7、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修缮、历史遗迹重建工程;
(二)住宅工程:工程规模在15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且小区内公建、道路、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合理,庭院绿化符合要求并已完成绿化。小区管理优良、到位。竣工后使用满3年,入住率在90%以上。
(三)西部地区(内蒙、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西藏、青海、重庆、广西)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建筑工程规模:
1、建筑面积2万平米以上的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公共建筑工程;
2、建筑面积10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且小区内公建、道路、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合理,庭院绿化符合要求并已完成绿化。小区管理优良到位,竣工后使用满3年,入住率在90%以上。
(四)施工总承包二级(含)以下企业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建筑工程规模按西部参评工程规模标准执行。
五、通信工程: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通信建设工程;
六、以上五大类未包含的,但能代表本行业同类工程投资规模和科技发展水平、满足国家优质工程评选标准的其他工业建设项目。
第七条 以下工程不列入评选范围:
一、国内外使、领馆工程;
二、由我国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对外经济援助工程;
三、外国和台、港、澳地区建筑施工企业总承包并进行施工管理的工程
四、竣工后被隐蔽或保密的工程;
五、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而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功能性缺陷的工程。
六、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过四级(含)以上重大安全事故的工程。
第三章 参评条件
第八条 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工程项目必须已经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的优秀设计奖和工程(施工)质量奖。其中参评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项目,除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外,应是本行业同期同类工程在建设理念、科技含量、投资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高水平;参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的项目,必须已经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从国外引进技术装置的工程项目和中外合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其国外设计部分,需有项目主管部门优秀设计的认定证明,确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九条 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工程项目,必须按规定通过竣工验收,达到设计能力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住宅小区除外,公路建设项目自竣工至申报时限不超过4年),需国家验收的其他建设项目自验收合格至申报时限不超过三年。工程应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质量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设计、施工规范和相关标准,尚未颁发规范、标准的可按行业规范、标准进行核定,有环保要求的工程在正常投产后须达到原设计的环保指标和国家相应的环保标准。
第十条 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工程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贯彻本办法倡导的工程质量管理宗旨,制定有系统、科学、经济的质量管理目标和创优计划。
第十一条 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的工程项目必须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选择建设从业单位、第三方合法的监
理单位。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行业管理的政策,执行有关行业管理规定。
第五篇:国家优质工程奖介绍
国家优质工程奖介绍
时间:2012-08-29 09:02 来源: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点击:4786次
摘要:国家优质工程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简称国家质量奖)的一部分,是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奖励。
国家优质工程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简称国家质量奖)的一部分,是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奖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于1981年设立,是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组成,史称国家工程建设质量三大奖。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产品的特殊性,为了鼓励施工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更多的优质工程,国家将工程建设质量奖从国家优质产品奖中单列出来,形成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系列。1983年国家优质工程奖划归原国家计委主管。1984年原国家计委成立了国家优质工程奖评审委员会。明确了日常评选工作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承办。并在1987年以计施【1987】307号文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工程建设方面的国家质量管理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统称为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为了统一进行以上三项奖项的评选工作,决定将国家优质工程奖评审委员会、国家质量管理奖评审组改组为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今后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的具体评审工作,委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办理。”1992年至1998年按照国务院国发【1991】65号通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1996】10号通知精神,包括国家优质工程奖在内的所有奖项暂停评审。1999年为贯彻全国工程质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精神,经批准,决定恢复国家优质工程的评审活动,以表彰优质工程。
国家优质工程的评定倡导和注重工程质量的全面、系统管理。工程质量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是工程项目内涵和外延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获奖工程的表彰,鼓励建设单位用全面、系统、科学、经济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方式,组织并督促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企业确保工程质量,保证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引导各工程建设企业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和创优,转变工程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观念,促进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质量全面提高和持续不断改进,进而提升工程建设行业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国家优质工程奖是工程建设行业设立最早、规格要求最高、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荣誉奖励。国优奖涵盖冶金、有色、煤炭、石油、石化、化工、电力、水利、核工业、林业、航空航天、建材、铁路、公路、市政、水运、通信、房屋建筑等工程建设各个行业(专业),贯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国家优质工程奖分为“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奖励对象包括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企业。
国家优质工程奖自1981年开始评审31年来,共评出优质工程1577项,其中获得金奖的60项,银奖的1517项。到目前为止,所有获奖的国家优质工程无一出现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