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宁日月湾人工岛“日岛”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附件一:
《海南万宁日月湾人工岛“日岛”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万宁日月湾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步伐,提高日月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南山(海南万宁)置业有限公司拟在万宁日月湾内通过填海造地形成人工岛陆域有效面积44.7万m2,人工岛与陆域相距300m,通过桥梁与陆域连通。陆域各功能区主要是由企业会所、超五星级酒店、高级娱乐购物中心、七星级酒店、会展会议中心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所组成。
人工岛需建设海堤长1993m,建设内护岸691m,建设防波堤长520m。海堤和内护岸所形成有效陆域面积为44.7万m2。防波堤形成的游艇港池面积约10万m2。陆域形成高程6.3m(靠海侧)、5.0m(靠陆侧),陆域回填方量约为432.3 万m³,石方量84.5万m3,拟从新中农场南林社区及田新村雷公岭开采取得。推荐方案工程总投资79989.40万元。
本工程共申请用海共61.2558公顷,其中,人工岛填海48.0460公顷,防波堤用海共1.3845公顷,港池用海9.7099公顷,跨海桥梁用海2.1154 公顷。
2、工程分析 施工期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岛体、防波堤、护岸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预制场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按要求进行收集处理及回收利用,不得倾倒入海,则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3t/d,其中食堂排放的污水设置隔油隔渣池进行预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建筑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含量高的泥浆水,本项目在临时预制场设置沉淀池,工地污水经沉淀可大大减少淤泥的排放量。含油废水产生量为2~10t/d,含油废水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营运期
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物主要为岛上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游艇产生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4万吨/a,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游艇区产生的含油废水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固体废物包括有生活垃圾、绿化垃圾及餐饮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40t/a,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绿化垃圾产生量9.5t/a,经切枝机粉碎,再经堆肥后作为肥料施用到本项目的绿地;餐饮垃圾产生量为27t/a,属严控废物,交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因此,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对海洋环境排放污染物。此外,还存在整体填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我院委托珠国家海洋局海口监测中心于2012年1月(冬季)、2012年4月(春季)对周围海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012年1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位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 10个;2012年4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12个,海洋生物调查站点12个和潮间带调查断面3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4个。水质状况
2012年1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超标的只有石油类,石油类含量仅在一个测站在涨潮期表层出现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情况,超标率为5%,其余站位海水石油类含量较低,调查区域海水仅受石油类的轻微污染影响,调查海域水质优良。
2012年4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调查海域水质优良。海水中铅的含量在整体上相对较高,最大标准指数为1,刚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沉积物状况
2012年1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细砂含泥或淤泥,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和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平面分布均匀;各站点有机碳、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其中,有机碳含量在外海相对较高;铬含量以南北向高低值区相间排列;而砷含量则在调查海域西南部表现为高值区。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砷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2012年4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淤泥,个别站位为粗砂,沉积物样品呈灰褐色或灰黑色,少数样品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锌、镉、铅、铜和总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各站点有机碳、石油类、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除1个站位附近海域砷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外,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和汞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海洋生物状况
海洋生物状况仅在2012年4月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①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海区叶绿素a含量在涨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23~1.62)mg/m3,平均值为0.631mg/m3;而在落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18~0.99)mg/m3,平均值为0.434 mg/m3。叶绿素a的含量在涨落潮时均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②浮游植物
监测海区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8属126种,其中硅藻32属87种,占总种数的69.05%;细胞丰度范围为(0.92~97.23)×104cells/m3,平均为38.48×104 cells /m3。红海束毛藻占主导地位,(3.84×104cells/m3),占总平均丰度的35.97%。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5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4,指数值均较高。③浮游动物
海域浮游动物共有9类47属64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2属3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1.6%;生物量范围为(0.15~17.58)mg/m3,平均生物量为2.73 mg/m3;丰度范围为(6.84~273.33)ind/m3,平均丰度为69.46 ind/m3;多样性指数较高,范围为2.90~3.87,平均为3.34;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65~0.86,平均为0.77。④底栖生物
共采获6个生物类别中的61科86种底栖生物。其中以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11.02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2.92 ind/m2,生物量的组成和栖息密度均以甲壳类占优势。优势种类为节织纹螺,细螯虾,戴氏赤虾和矛形梭子蟹。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93。⑤潮间带生物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3个生物类别中的14科19种生物。其中软体类最多,有9科13种,占总种类数的68%;C1、C2、C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57 g/m2、16.56g/m2、6.27g/m2,总平均生物量为17.47 g/m2;C1、C2、C3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33ind/m2、14.67ind/m2、28.00ind/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8.67 ind/m2。三个断面出现的生物类别均为软体类和甲壳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软体类大于甲壳类。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为甲壳类的角眼沙蟹、寄居蟹,软体类的粒虫戚、塔结节滨螺。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7,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5。海洋生物质量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区的海洋生物质量良好。所有生物质量样品体内的(软体类、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重金属Cd、Hg、Cu、Zn的含量符合评价标准,仅是鱼类油魣、头足类台湾枪乌贼和软体类蟾蜍荔枝螺、粒虫戚体内的石油烃含量超评价标准。石油烃是调查海区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渔业资源
共布设4个渔业资源调查断面。调查海域内捕获水生生物种类44种,其中鱼类33种,虾蟹类7种,贝类 1种,头足类3 种,这些渔业种类隶属于11目39科39属。4个站位现存渔业资源密度为435.99kg/km2~697.58 kg/km2,平均为566.79kg/km2。
垂直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9.17粒/ m3,平均密度为1.77粒/ m3。仔鱼密度范围为0.00~1.67尾/ m3,平均密度为0.40尾/ m3。水平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3.21粒/ m3,平均密度为0.42粒/ m3。仔鱼只有4个站位采集到,密度均为0.01尾/ m3。在垂直网中鱼卵与仔鱼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水平网。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水质环境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海堤、护岸、防波堤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施工场地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营运期生活污水全部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水均全部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本项目不向海洋环境排放污水,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不大。
可见,无论施工期或营运期,项目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均不大。(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港池区的沉积物环境将由于游艇的开发利用而有所变化。(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海流动力环境的影响 水动力预测结果显示,正常天气情况下,日月湾潮流起主导作用,但潮流流速较小,在0.1~0.15m/s之间。工程后,涨急时刻海流在人工岛南侧分成两股,绕过人工岛,在人工岛的西侧重新汇合,且由于影流效应,在人工岛东西两侧流速非常小,远小于工程前。落急时刻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刻相似,变化程度则小于涨急时刻。流速方面,人工岛周围流速减小在50%以上,而冲浪区原本流速较小,工程对其流速不产生影响。
在“1117号”台风“纳沙”影响下,工程海域最大流速为1.0~1.2m/s,海流流向为NE。工程后,所选六个站位流速均较工程前小,工程对西南至南侧流速影响较大。位于工程东西侧附近海域的站点流速减小较多;而位于工程南北侧两点的流速减小不多。位于冲浪区的站点流速减少较多。
②对波浪动力环境的影响
本海域波型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型,年平均有效波高为0.91m,常浪向为SE,频率占47.3%,次常浪向为SSE。强浪向为SE向,湾内大部分水域50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3m~6m,2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2.5m~4.5m。
本工程建设的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将会影响到冲浪区,导致工程海域的波浪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冲浪区出现弧形的大、小浪高交替区。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设计高水位下50年一遇的浪高情况下,工程后冲浪区的波高有的代表点增大,有的减小,但绝对变化不超过0.6m,相对变化多在10%以下。从乌场站实测的波浪分级统计可知,日月湾内1.5m以下的浪高出现频率高达90%,因此推断通常情况下,因人工岛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对冲浪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将小于预测所代表的状况。
物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EN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日岛工程对冲浪区ENE向波浪无影响;S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增大值越大,最大增加值为0.07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SE向波浪自东南向近岸传播,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变化越大,最大变化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向波浪自南向东北传播,先到达工程区域,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减小,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减小值越大,最大减小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总体上看来,工程建设对冲浪区的波浪稍有影响,但影响较小。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1)日月湾海岸特征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自东向西分别为基岩岬角段(冲浪区东侧岬角)、岬间砂质海滩段、基岩岩礁段、砂质弧形海滩段、礁间堆积性砂质海滩段、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侵蚀残留型海滩段;工程所在区域为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冲浪区所在区域为相对较封闭的岬间砂质弧形海岸。
2)人工岛附近海床为三级珊瑚礁平台,面积55.6万km2,水深在5~10m之间。近岸珊瑚礁平台水深较小,外侧坡度较大,外海波浪在珊瑚礁区向岸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因此,珊瑚礁对工程区域所在近岸海滩有一定的掩护作用,对泥沙跨区搬运有一定阻挡作用。
3)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至2012年间,日月湾岸线基本稳定,工程区所在沙滩略有侵蚀,但侵蚀率较小。
4)常浪条件下,日月湾海岸泥沙主要0m至5m等深线之间活动,水深大于5m处泥沙活动性较弱。
5)工程前泥沙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条件下,仅波浪破碎带(水深1.5m左右)内的泥沙活动性较强,其它区域泥沙活动性较弱;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约为0.55万m3,S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24万m3,S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2万m3(以东向为正),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7万m3;纵向年净输沙量在0.84万m3左右,方向为西向。
6)日月湾日岛工程位于日月湾内珊瑚礁盘中间,是离岸岛屿开发建设的良好选址;工程附近海床砂源不足,在礁盘掩护下泥沙活动量有限,工程建设后不会形成连岛沙坝。
7)日岛工程建设后,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波影区,水流与波浪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日岛外轮廓为圆形,波影区东西两侧呈现为喇叭口形式,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波影区的波生流有所加强。沿岸输沙中的粗砂部分难以穿越波影区,在波影区东西两侧形成局部淤积体;沿岸输沙中的细砂部分,在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能穿越波影区。
8)工程后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SE、SSE、S、E等4个浪向组合作用1年后,工程连岛桥梁东西两侧均出现淤积,年淤积量1.5万m3;在波影区东西外侧海岸沙滩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刷侵蚀,以西侧侵蚀较重。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人工岛工程填海面积共48.0460公顷,连陆桥梁透水构筑物桥面面积占用海域共0.9311公顷。施工过程中还需在连陆桥梁占用海域面积的基础上新增0.8320公顷的施工引道和0.2004公顷的施工便桥。填海、施工引道及连陆桥梁与施工便桥的桩基础所占用的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全部生物将被掩埋、覆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据生物损失估算,底栖生物总损失量为5.417t,潮间带生物损失量为0.149t。
由于施工期悬浮物产生量很小,施工期及营运期污水经收集和经处理达标后排海,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本工程造成的海洋生物损失赔偿额为108.4万元。(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对冲浪区的影响
1)日月湾冲浪区波浪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浪,最佳冲浪季节为10月至次年3月,此时间段内波浪以SE向为主,该浪向为冲浪最佳浪向。
2)日月湾冲浪区海床等高线平行,向岸快速抬升变化,SE向涌浪受地形影响,波高变大,波浪变陡甚至发生卷吸,由此形成良好的冲浪条件。
3)对于冲浪季节内的常浪向SE向以及SSE向波浪而言,工程位于冲浪区的西侧波浪下游方向,且和冲浪区相距2km以上,对冲浪区波浪条件影响较小。
4)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日岛工程上部采用直立护岸布置条件下,日岛工程对冲浪区波浪有一定反射影响,为维护冲浪区良好的冲浪条件,建议调整海堤断面结构型式,以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引起的波浪反射对冲浪区的不利影响。
5)日岛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岸线基本无影响,冲浪区宏观地貌条件和波浪条件没有改变,总体而言,在工程外缘消浪措施良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基本无不利影响。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对水质影响很小,且渔业养殖取水设施距离项目有一段距离,因此,项目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基本无影响。对旅游设施的影响
项目东北向约1.6 km处,紧邻冲浪区岸边及岸上建有部分旅游设施,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餐馆。项目西南向约3.6 km处,即陵水县和万宁市交界处,分界洲对岸建有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旅游码头等,分界洲上也建有部分旅游设施。前述旅游区距离本岛均在1.6 km以上。由于规划用海区与周边旅游区距离较远,且规划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周边旅游区无明显不利影响。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拟建项目沿岸目前建有青皮林自然保护区。青皮林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根据植物专家调查统计,本区植物资源有69科143属172种,距今已有4000—16000年的历史,作为海岸沙滩上生长的单优青皮林群落在国内外都很罕见。不仅仅体现景观和生态价值,还具有科研、科考及科普价值。在不影响青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在其中少量开辟通向海边的生态小道及科考路线。
拟建项目所地海域沙滩发育良好,基本维持自然状态,海水水质较好。拟建项目实施后对岸滩演变影响不大,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小。项目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无明显不利影响。
5、环境风险
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可能潜在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等,将会护岸结构、导致填海围堰决堤等;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可能潜在风险是船舶溢油事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海洋生物质量、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单位应做好溢油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清洁生产
项目施工将按照清洁生产的原则,采取先围堰后推填的施工方式,采用开山土作为填海物料,悬浮物产生量少。所有施工船舶配备油水分离器,船上配备污水贮箱和垃圾收集箱,统一上岸集中收集处理;施工车辆及各种机械设备,实现噪声和尾气排放达标,定点维修保养。砂石料、水、能源等原辅材料均为清洁材料并尽可能综合利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油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均得到集中收集处理或处理达标后排放。工程建设单位同时做好了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总的看来,项目在施工工艺、设备选用、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废物回收及处理、环境管理等方面均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7、环保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做好回填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防止回填泥土中的悬移物大量流失,保持其沉降稳定时间,控制其达到悬沙浓度要求后排放。②生活污水施工期经化粪池处理后外排,营运期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统一的污水处理站。③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施工船舶的生活污水一起采用船上配备储污水箱进行收集和贮存;营运期油污水经隔油拦渣后与生活污水一起处理。④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严防机械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现象。⑤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的应急处理应纳入项目所在海域溢油应急体系。
(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收集、及时清运。禁止向海域随意倾倒垃圾和弃土、弃渣。②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倾入海域,统一收集处理。③施工期在人员生活驻地附近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及时清运并定期对保洁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设备声源强度达到相关机械产品的噪声标准;施工阶段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4)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期排放船舶含油污水、车辆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向海域倾倒,都将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实施,认真落实,严格管理。
②施工应尽可能选择在海流平静的潮期,避免对敏感目标造成影响;同时尽量减少在底栖生物、鱼类的产卵期、浮游动物的快速生长期及鱼卵、仔鱼、幼鱼的高密度季节进行作业。同时,应对整个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尽量缩短护岸工期,以减轻施工可能带来的水生生态环境影响。
③营运期,制订补偿方案,采取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补偿贝类增殖区由于填海造成的生物损失,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在落实提出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来说,其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9、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比较小,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工程竣工后作为旅游度假场地,配套的污水输送管线、生活垃圾收集等环保工程同时建设,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第二篇:《东海岛东南渔港项目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东海岛东南渔港项目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随着东海岛和湛江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项目的推进,东海岛重化工业基地逐步形成,湛江正朝着建设成为粤西地区政经发展龙头的目标大步前进。但随着一个一个重大项目落户东海岛,一个一个工业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用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渔业用海慢慢退出,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东海岛3万多渔业人口面临转产转业,被迫离开传统生产水域的2455艘渔业船舶需重新寻觅可生产、停泊的“家”——渔港。为解决这部份人的生产生活问题,为解决这部份渔船的停靠避风问题,从而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在东海岛保留一点渔业水域和岸线,并建设一座渔港是非常必要的。
本项目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简镇南部,为东南渔港扩改建项目。本项目拟新建200HP渔业码头一座,长30m,作业平台宽12m,采用灌注桩桩基梁板结构形式;码头接岸护岸长43.5m,港区南侧护岸工程长538m,采用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土墙结构形式,港区西侧护岸工程长186m,采用阶梯式结构形式;疏浚回填35万m3;渔港管理中心300m2;水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和通讯导航各一项。以满足本港规划一期(2015年)渔货卸港量1.5万吨及渔船停泊的要求,项目总投资为1642.97万元,工期一年。
本项目申请海域使用总面积为8.5207公顷,其中建设造地填海用海面积8.2605公顷,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0.0369公顷,港池用海面积0.2233公顷。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等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对海洋渔业资源带来一定损失。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作业期间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疏浚、吹填、护岸及码头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队伍产生的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船舶舱底污水和机械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物有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及生活生产垃圾、修造船厂产生的含油污水、港区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及垃圾。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利用船舶自带的油水分离器处理后达标排放。修造船厂和没有处理装置的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均集中回收,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港区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均经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设备处理。渔港及渔船的生活生产垃圾日产日清,收集后由垃圾车运往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在涨潮期间,该项目附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除石油类超标52.38%、铅超标4.76%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指标;在退潮期间,该项目附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除石油类超标14.29%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类水质指标。石油类超标较普遍,是影响水质功能的首要因子。这可能是受到船舶油污水的影响。
(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良好,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和石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规定的第一类标准限值要求,无超标现象。其中铜、铅、和镉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相对较大,分别为0.40、0.54和0.36,其它各项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均小于0.30。
(3)海洋生物现状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本项目附近海域各调查站位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在1.5~3.6mg/m3之间,平均为2.3mg/m3;各站位的初级生产力在41.3~321.7mg·C/(m2·d)之间,平均为160.3mg·C/(m2·d)。总体而言,本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 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属一般。
浮游植物
2010年10月在该项目附近海域共鉴出浮游植物5门123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99种,占总数的80.49%。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毛藻、尖刺菱形藻等;浮游植物生物量在714.5×104ind/m3~8669.3×104ind/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2355.9×104ind/m3;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匀度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2.66和0.47。总的来说,不同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较大,种群的稳定性较低,均匀度较小,表明调查期间一些优势个体生长、繁殖较快,在本海域浮游植物藻类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其它生物较少。
浮游动物
2010年10月调查海区共鉴定出10个类群,51种,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为纤毛 虫类和浮游幼虫类,再次是流水母类、其它生物类,鱼卵仔鱼所占比例最低。该海域的优势种主要有桡足类幼体、诺氏麻铃虫、对虾类幼虫、小拟哲水蚤、磷虾类幼虫、透明温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东方拟铃虫等8种,其中桡足类幼体的总生物量最大,总生物量为219.4×103 ind/m3;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534.90 mg/m3,各个站点分布不均匀;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2.91和0.88。总而言之,本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多,变化较大,分布比较均匀。
底栖生物
2010年10月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由4类23种生物组成。不同生物类别在调查站的出现率,以多毛类出现率最高,其次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再次为棘皮动物;优势种为皱肋文蛤、长吻沙蚕、沙箸等3个种;底栖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28.8ind/m2,平均生物量为65.7 g/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75和0.97。总之,本项目所在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小;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调查海域处于航道附近,人为的海上活动较为频繁,以致于底栖生物的生长数量较小;由于该海域基本没有海底拖网捕捞作业活动,所以对海底生物生长的人为影响较小,因此底栖类群的种类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潮间带生物
2010年11月在项目附近海域共采获潮间带生物5类17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其次为甲壳动物,其它种的采获量较少。根据定量采样结果,断面C1潮间带总生物量为101.4 g/m2,平均生物量为14.5 g/m2,栖息密度总和为67.0ind/m2,平均为9.6ind/m2;断面C2潮间带总生物量为60.8 g/m2,平均生物量为12.2 g/m2,栖息密度总和为36.0 ind/m2,平均为7.2ind/ m2。
鱼卵仔鱼
2010年11月在项目附近海域采获的鱼卵有313枚,仔稚鱼16尾,且在所有调查站位均有出现,经鉴定隶属于7科共7种,各站位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所调查各个站位中,采获的种类组成以小公鱼属、小沙丁鱼为主。调查期间,鱼卵、仔鱼的多样说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各站位的多样性指数在1.26~1.63之间,平均为1.37;均匀度在0.81~0.92之间,平均值为0.87。表明本海域的鱼卵及仔鱼分布较均匀。
2010年11 月在项目附近海域共捕获鱼、虾蟹类共65种,分隶于12目31科,种类组成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14科22种;调查海域内所捕获的鱼类,以底层近底层、暖水 性海水种的硬骨鱼类占优势。调查海域内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6.30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66.73%;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25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5.10%;甲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6.88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28.17%。由此可见,鱼类秋季的渔获率比其他种类的渔获率高。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产生的悬沙污染以向北沿岸扩散为主。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影响面积为0.82km2;港池疏浚可导致绞吸船周边海域悬沙增量超三类水质标准。施工范围外海域无超三类水质标准现象出现。总之,项目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不大。
(2)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港池、航道、锚地疏浚区的沉积物特征将在施工期受到彻底破坏,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重新建立起新的特征。但营运期需要进行维护性疏浚,该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具有较大的变动性,较难稳定下来。同时,疏浚产生的悬浮泥沙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施工地附近扩散、沉淀,造成携带某种物质的泥沙沉积在施工地附近的底基上,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根据水质影响初步估算,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沿着海岸呈带状向东、北方向扩散,10mg/L包络线向北扩散最远距离约为2km,向东扩散最远约为1km,带宽平均约为300m,即向外海扩散平均距离约为300m。由于项目周围总体上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经扩散和沉降后,对项目周边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3)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需要围填海8.2605公顷,港池、航道、锚地均需进行疏浚,疏浚面积大约为8.23公顷。填海改变了底栖生物原有的生境;疏浚作业也将原来的海底底质挖掉。填海和疏浚作业将使海域大部分底栖生物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够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底栖生物资源损失。据计算,填海和疏浚底栖生物总损失量为10.84t。
疏浚作业和吹填溢流将产生一定量的悬浮泥沙。从水生生态角度来看,海水悬浮物增加将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从而使溶解氧降低,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妨碍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导致局部水域内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使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同时,浮游动物也将因阳光的透射率下降而迁移别处,浮游动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初步估算,疏浚作业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范围较小,并且,其影响随着作业的结束而消失。可见,填海和疏浚作业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悬浮物的增加也将影响到海域的渔业资源,悬浮物可以阻塞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因难;影响某些滤食性动物的摄食;低溶解氧对游泳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对游泳生物产生“驱散效应”。悬浮物对幼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阻碍,而且可导致死亡。悬浮物对鱼卵的影响也很大,水体中若含有过量的悬浮固体,细微颗粒会粘附在鱼卵的表面,妨碍鱼卵呼吸,不利于鱼卵的孵化,从而影响鱼类繁殖。本项目悬浮物增量较少,据计算,本项目共造成游泳生物126kg、鱼卵1.81×106ind,仔鱼9.35×104尾受损。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在东南码头区内,距离项目较近的是东南客运码头和东南车渡码头。由于东南港现有码头主要集中在拟建渔港的东侧,且与本项目不直接相连,进出港船舶无需经过本施工海域。因此,本项目的施工建设对港区和航道的通航环境影响不大。但应严格划定施工海域,现有渔港船舶严禁进入施工海域。营运期,本项目将淘汰一部分渔船,并未引起的船舶流量增加,只是船舶吨位加大,因此,不会对目前通航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雷州湾航道和硇洲渔港距离项目位置较远,对其通航影响不大。
东海岛海岛森林公园旅游区位于东海岛东岸,本渔港位于东海岛南岸。根据施工期水质预测结果,悬沙增量为10mg/L的包络线向东扩散最远约为1km,未达到东海岛的东岸,因此,项目施工期间悬沙对旅游区的水质基本不产生影响。但施工噪声有可能会影响到旅游区,因此,应禁止夜间施工。
本项目南侧0.4km处即为外罗港—鉴江口海域幼鱼和幼虾保护区。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为农历4月20日至7月20日,禁止拖网船、拖虾船以及捕捞幼鱼、幼虾为主的作业船只进入本区生产,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航道疏浚产生的悬浮泥沙将对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根据预测结果,疏浚吹填施工产生的悬沙扩散仅限在施工点沿岸扩散,疏浚过程底栖生物损失量较小,且是可恢复的,对该保护区整体的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项目填海及疏浚范围均未触及至改增殖区,对增殖区内贝类的直接影响不大。但疏浚时水体中形成过高浓度的颗粒物对增殖区内的贝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的显著降低,这会影响到贝类的生长和繁育。从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可知,本疏 5 浚工程将会使增殖区内小范围海域的海水水质超一类标准,这样的增量值对贝类生长、繁育的影响很小,且影响时间短。
疏浚施工时悬沙扩散主要是往西北部的科学实验区扩散。由于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悬沙增量浓度不高,且施工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内即可恢复到原有水平。因此,悬沙扩散对科学实验区的影响不大。通过对沉积物影响分析可知,项目对科学实验区的底质环境也影响不大。
红树林主要保护其底质生境,悬浮物对其影响不大,并且远离本工程建设及运营的可能影响之外。
4、环境风险
本项目位于湛江东海岛东南部,湛江海域是热带气旋的活动地带,该区共有131个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进入这一区域。一旦热带气旋来袭,常常会带来大风大雨的天气,大气能见度差,同时海面掀起大浪,特别是与天文大潮重叠时将伴有风暴潮,可破坏施工设备,淹没施工场地,甚至是推毁在建的堤坝。因此本建设项目施工和营运期可受到台风暴潮灾害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及营运船只如在恶劣天气和海况下未能及时归岸,则易于引起翻船、碰撞、触底等海上交通事故,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引起的船舶油舱燃料油泄漏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洋生态环境。
5、环保措施
(1)建议业主委托相关的环境监理机构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这样对建设项目施工期全过程监管将是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对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控制污染、改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按照本报告书中提出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从而有效控制工程的污染物排放,减轻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建议建设单位应该委托具有相关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期间的跟踪监测工作,并在施工开始前一个月将施工时间、施工方式、施工强度等施工计划给予该监测单位,以便开展施工期的跟踪监测。
(4)本渔港泥沙回淤现象是存在的,建议建设单位应该委托具有相关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跟踪,研究减缓泥沙回淤的方案。
(5)本渔港水环境质量石油类超标严重,建议加强对船舶含油类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管理。尽快在港区设置隔油池1座、油水分离器等含油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偷排乱排含油污水船只的处罚力度,监督大中型渔船落实配备油水分离器,切实保证小型渔船含油废水的统 一收集处理。
(6)应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建立突发事故处理机制,使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6、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居民,调查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项目用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项目用海表示支持,但有少部分受访对象对本项目用海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用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填海作业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用海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了公众参与的有关内容和结论,对当地居民、事业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表示采纳,并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填海过程中注意海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忧。
7、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比较小,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工程竣工后作为渔港基地营运,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湛江市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的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海和疏浚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