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民间音乐概况
(一)河南省沁阳市申报的唢呐艺术
唢呐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其发音高亢明亮、特色鲜明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于唢呐的介绍曾有这样的记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沁阳的唢呐班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是民间婚丧仪仗、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目前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涉及当代民俗、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沁阳的民间艺术家在融合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新的代表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等。
(二)河南省南阳市申报的板头曲
河南板头曲历史悠长,是我国四大曲种之一。板头曲为中州古曲(河南古称中州),主要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因其起源于河南曲子的前奏乐曲,故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板头曲的曲体结构是民族器乐常用的曲式形式,曲体为68板,即盘头16板,起势6个8板,煞尾4板。板头曲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快板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由于古筝、三弦等乐器的音域宽阔,音色明亮,音韵优美,适宜于表现板头曲细腻委婉的情绪,大多数板头曲听起来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河南板头曲的《高山流水》,在传承的基础上,经过曹东扶先生的整理,为旋律加花,使之丰满而富有韵味。代表曲目还有《平沙落雁》、《闹元宵》、《赏秋》等。
(三)河南省信阳市申报的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革命时期创作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以五声音阶为调式体系。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四)河南省西峡县申报的西坪民歌
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伴奏有无均可。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的地方特色浓郁。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
(五)河南省新密市申报的笙管乐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满州、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六)河南省西平县、郏县、开封市申报的锣鼓艺术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七)河南省开封市申报的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
位于古都开封闹市中心的大相国寺,该寺不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独秀传承至今的梵乐名满天下。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800人著名乐僧协同演奏,合奏规模宏大,演奏气势恢宏,堪称天下无双。大相国寺梵乐音色空静舒缓,主要在六种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咏赞等声乐曲;二是佛教盛大节日如释迦牟尼圣诞等;三是为历代皇帝祝寿献乐;四是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五是法会时的演奏;六是做水陆道场时演奏。
二、河南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方案
据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在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点周边村镇所作的调查显示:虽然在当地有超过90%的年轻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但仅有8%的人选择会学习或考虑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走到了瓶颈时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特别是高校老师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多数是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角度入手。当然,部分学者的论文在关于如何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节中,也提到了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民教育体系。但基本都是笼统的概述,而不是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由此,本文特别针对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构建。初步设计将河南民间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并尽可能的细化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的编排。期望能够开辟河南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方案。
第二篇:“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
“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
在XX市图书馆开展
由文化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XX省图书馆、XX市图书馆承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览,于X月X日,在XX市图书馆展厅开展。开展仪式由XX市图书馆馆长XX主持,XX省图书馆馆长XX、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XXX、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XX出席了此次开展仪式并讲话。
XX省图书馆XX馆长在致辞中介绍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也是个文字大家庭。目前仍在独立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约有30种。本次展览以文字起源与发展为纵向脉络梳理从文字起源到今天的现状;以文字的种类与谱系为横向脉络,覆盖了包括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字。”
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XX副局长在讲话中呼吁大家要提高对“我们的文字”所面临危机的认识,以保护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览以文字的书写、传播、应用和传承等命题为拓展,侧重非遗角度,串连起仓颉传说、各种文字书法、造纸技艺、填字谜游戏等6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世界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文字的书写与传播、文字与传统文化以及文字的传承五个方面为广大读者清晰地梳理了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独有的魅力。
巡展在XX省定为n个城市:XX、XX、XX、XX、XX、XX。XX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也是此次巡展的第X站。我们希望通过承办这类展览,用‘我们的文字’来呈现中国文字文化,加深大家了解中华文明的内核,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三篇: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古事音乐
论文摘要:“非遗”视野下展开的对民间音乐之传承与保护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山东新泰大谭村“古事音乐”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此背景下,对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策略之意义重大,抢救与保护人类的民间音乐遗产,以维护民间文化生态平衡。
一“古事音乐”概况
大谭村位于山东新泰市果都镇境内,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枣强县谭氏居民迁入此地聚居而成现在的村落。所谓“古事音乐”,即该地区群众对秧歌音乐的统称,称“秧歌队”为“古事队”。秧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后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打击乐和吹唢呐等部分组成。用到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唢呐等。内容以歌颂太平、扬善惩恶、儿女情长为主。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笔者曾就“古事音乐”的起源问题,探访过当地居民。据本村民间艺人谭西风(1929-,田野调查中主要采访对象)叙述得知,从其爷爷的爷爷就有传唱,曾为县令表演过。这些话虽不具有确定性,但可以说明当地“古事音乐”存在之久远。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现只能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古事音乐”的产生作一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
其一,陕西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砖刻距今已八百多年,本村村民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枣强县迁入,所以推测当地“古事音乐”有可能是祖辈从山西老家带来的。
其二,新泰地区民俗音乐形式多样,方圆几十里有大洼独杆跷、谷里逛荡灯等,其他村的“古事队”也相当活跃,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谭村的“古事音乐”主要以“边关调”为主,与大洼村的名字一样。史料记载大洼村的“古事音乐”至少产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如果二者之间产生横向影响的话,那么大谭村的“古事音乐”也应至少在此年代出现。
其三,从其传承来看,据谭西风叙述,在解放前有谭志星、谭志风、谭志全、谭献昌、谭献信等人会唱“古事音乐”,不过他们只能唱出各个角色中的部分唱段。能够确定师承关系的是谭献信(谭西风之师爷)一支,谭献信出生于咸丰九年左右(具体时间不详),所以推测在这个时间里,“古事音乐”已经产生。
由以上推测可知,虽然“古事音乐”产生的'具体时间尚不可考,但其渊源确已久远。
二“古事音乐”发展现状及分析
“古事音乐”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谭西风讲述得知,那时的人们都盼着看“古事”、玩“古事”,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三五段;如今虽也玩“古事”,但只剩下一种形式了,全是在走、舞,而根本没有唱段了。例如,大谭村“古事音乐”之《边关调》共分花船、女驴、男驴等角色传唱。男驴角色所唱《边关调》属该地民乐中较有特色的部分,共分24场,加上“走场过寨”可演唱一天一夜。遗憾的是,如今的“古事”中再也见不到如此丰富的传唱了,音乐部分也只有乐器演奏,演唱的越来越少。“古事音乐”的发展堪忧,日益衰落,面临后继无人之状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民间音乐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化如同自然生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之下繁衍、生产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果实。如果这一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文化将会凋零、失落,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随着高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到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底层社会对物质的追求高于精神的享受,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面临失衡的状态。
第二,传承方式的局限性。民间音乐大多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东西在流传过程中变异、消失,这是民间音乐自身传承的局限性所致。大谭村的“古事音乐”也同样避免不了这样的局限。
“古事音乐”的发展濒临灭绝,为了丰富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我们应大力提倡对诸如大谭村“古事音乐”此类的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保护。
三、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大谭村的“古事音乐”在民间音乐中看似不出众,但在音乐形态、精神内涵中则透露出一种内在美。她独具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审美总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采取有利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首先,让民间音乐走进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将民间音乐纳入教学内容,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为音乐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对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行为给予物质奖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完全依靠政府行为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民间自身的力量。既然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那么最好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就是还原于民间,充分依靠民间力量,通过民间艺人以及民间组织来进行传承。同时,政府应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措施来激励他们。
再次,健全保护机制,落实对民间音乐保护的政策法规,借鉴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开发、引导市场需求。
最后,注重宣传、营造氛围,提高人们对民间音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虽然现在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多样,但是如果能借节日、庙会之际,将“古事音乐”此类的民间音乐做大,也不失为一种应时之策。
以上仅是笔者通过对大谭村“古事音乐”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而总结出的保护对策,当然,对民间音乐保护的具体策略也并非笔者所能概全,这需要众多有识之士来共同探讨,在此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新泰市文史资料,新泰市文史办公室.[2]《抢救民艺》,潘鲁生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3]《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唐家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第四篇:2016非遗校园传承主题展示活动方案
拓东二小“弘扬非遗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主题活动。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展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刘有源(校长)
副组长:孙洁
成员:段婧、廖云霞、李易玲、郑勰、刘莉、和金明
四、职责分工
1、学校校长室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具体行政人员安排:(非遗项目宣传、非遗节目安排、非遗课堂督导)
一年级 面塑 负责行政 段婧 二年级 剪纸 负责行政 孙洁 三年级 滇式风筝 负责行政 廖云霞 四年级 呜嘟 负责行政 和金明 刘莉 五年级 云南评书 负责行政 李易玲 六年级 滇剧 负责行政 郑勰
3、教导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备,确保经费投入。
五、活动安排
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学习阶段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宣传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1、组织师生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
2、搞好校内宣传,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国旗下演讲等形式,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意义、目的和方法,激发师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3、着力打造学校非遗文化走廊,通过文化走廊的建设,让全校师生对非遗有更深地了解和认识,同时非遗文化走廊也是学校展示非遗校园传承成果的窗口。
(二)组织实施阶段
从2016年9月起,学校以社团的形式,引进了六项非遗项目分别安排在六个年级。全校904名学生和36名教师都参加了非遗文化校园传承保护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保证每周一节活动课。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同时,根据实际不定期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展示活动。
(三)活动安排阶段
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秉承传统文化意识,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例如,举办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手抄报竞赛活社团环境布置活动、开展黑板报竞赛等。
(四)总结提高阶段
认真做好总结,在2016年12月30日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活动具体安排:
(一)活动展示部分:
1、非遗成果展示
(1)展示时间:2016.12.30上午
(2)展示形式:面塑、剪纸、滇式风筝、呜嘟、云南评书、滇剧等非遗项目阶段成果展演,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业教师与本校学生一起展示学习成果。
(3)展示规模:对学校师生、家长展示及面对全社会开放展示。
2、非遗大课堂开放
各个非遗社团开展非遗课堂开放活动,可以让家长及社会媒体等走进非遗课堂。
(二)前期工作准备与安排:
1、非遗走廊布置:校长、段婧、任津
2、阶段活动展演节目负责: 一、二年级节目:阮娅婷、余勋容 三、四年级节目:刘莉、徐曼 五、六年级节目:肖文、字淑敏
3、节目催场:段婧、王雪梅、余春梅
4、活动主持:郑勰 大队委
5、活动邀请嘉宾联系:校长、郑勰、段婧
6、领导接待、媒体接待、全场纪律场控:孙洁、廖云霞黄璇
7、广播音响系统:李易玲、李俊辰
8、摄像、摄影:任津、张璠
9、活动会场安排、安全:和金明、保安、李俊鹏、杨保玉
(三)活动具体流程 1、8:30开始签到
2|、8:45全校师生到操场集合,安排家长站到指定区域,引导领导、来宾就坐。3、9:00活动正式开始 主持人开场词
4、介绍领导、来宾。
5、文体局领导致辞。
6、校长致辞。7、2016年盘龙区非遗传承人任命仪式 8、2016年拓东二小非遗优秀学员颁奖仪式(17名代表)
9、非遗项目宣传及成果展演
介绍非遗传承人梁俊丽老师和面塑,非遗面塑节目:《儿时的游戏》表演者: 拓东二小一年级学生
介绍非遗传承人段云丽老师和剪纸
非遗剪纸节目:《剪花姑娘》表演者: 拓东二小二年级学生
介绍非遗传承人朱家祥老师和滇式风筝
非遗滇式风筝节目:《放风筝》表演者: 拓东二小三年级学生
介绍非遗传承人杨德云老师和呜嘟 非遗呜嘟独奏表演者: 杨德云
非遗呜嘟合奏表演者:拓东二小四年级学生 介绍非遗传承人:汤克文老师和云南评书
非遗云南评书节目:《钱南园智斗大贪官》表演者:非遗传承人汤克文老师
非遗云南评书节目:《茶花仙子的眷恋》表演者:拓东二小五年级学生
介绍非遗传承人杜刚 王凤莲老师和滇剧 非遗滇剧节目:《 滇剧戏曲表演唱》表演者:杜刚 王凤莲 拓东二小六年级学生
10、非遗项目拓东二小教师学习成果展示:由拓东二小教师展示其学习非遗文化的成果。
11、展演活动结束,结束词
12、集体合影
13、邀清各位来宾参观非遗文化走廊
14、非遗大课堂开放活动 一、二、四、五年级在教室,同步视频直播上课。五年级评书在二楼多媒体 六年级滇剧在操场
15、活动结束
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