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人退休后患职业病的一次性赔偿问题的分析
工人退休后患职业病的一次性赔偿问题的分析
摘要:新城金矿五名退休职工分别在退休一年、两年后发现自己身患矽肺病,为此五名退休职工多次向单位提出申请一次性赔偿待遇,由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此类情况的处理赔偿问题,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对职工退休后暴露职业病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退休工人、职业病、工伤、一次性赔偿
1引言
1.1职业病的初步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该院职业病科史懋功主任告诉记者,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种,如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等,每一类病包含许多种疾病,如尘肺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电焊工尘肺等,职业中毒包括铅、汞、苯、锰中毒等。烟台市冶金、煤炭、建材、电子、轻工、装修等行业内的企业非常多,而这些行业或者粉尘多,或者有害气体多,据统计,34%的劳动者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中60%没有防尘、防毒措施,近80%的劳动者没有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只有10%左右的职业病人得到了及时规范的住院治疗,因此,烟台市的职业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尘肺、苯中毒是烟台市最常见的职业病。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特别大,严重者将导致劳动者丧失劳动力,以尘肺为例,它会引起病人肺部病变,进而影响人体的其他脏器,如心脏等,导致病人患上全身性疾病。而苯中毒会损害病人的造血系统,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贫血,严重者会引起白血病。铅、汞中毒会影响病人体内酶的正常代谢以及肝脏、血液、神经等全身性的损害。
对于长期生活、工作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将时刻面临着职业病的威胁,高温、高压、噪音等,都可以成为无形的杀手。国家为此规定,在此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将进行严格的查体,包括上岗前查体、在岗期间查体、应急性查体和离岗时查体,查体一般为一年一次,个别岗位如果气体浓度、强度高于国家标准,查体可以半年一次。查体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带有强制性,如果用人单位不安排工人进行查体,将面临严厉处罚。
一旦身染职业病,病人将面临终身的痛苦。为此,国家出台了种种法规政策,如《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保障职业病病人的身心利益。其中,职业病病人可获得的第一个保障是治疗,其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病人无需掏任何费用,即便是退休后所需的治疗费,也是由原用人单位承担。第二个保障是康复,如果被确诊患上了职业病,病人要及早调离原有的作业岗位,从事无职业病危险的工作,避免再受到损害。病情严重者,应立即赶往具有诊断资格的烟台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治疗。医院会采取一些保护性治疗手段,如止咳、平喘、吸氧等措施,减轻病人症状,遇到感冒、肺炎、气管炎等并发症,医院还会对病人进行抗炎治疗。病人也可回家休息,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到医院治疗、取药。第三保障是获得伤害赔偿。
按照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人体损害程度分为10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损害,病人可以获得不同的赔偿,包括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病一般是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2)发病与劳动条件密切相关。发病与否及发病时间的早与迟往往取决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时间、数量。劳动强度大、作业场所环境恶劣是导致职业病发病的根本原因。(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在同一作业环境下,多是同时或先后出现一批相同的职业病患者,很少出现仅有个别人发病的情况。(4)具有临床特征。同一种职业病在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程进展上往往具有特定的表现。(5)职业病的范围日趋扩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业病将被发现。(6)已经被发现的职业病可以预防或减少。对已经发现的职业病的预防或减少的程序主要取决于国家和企业对预防或减少职业病的预防(治疗)措施的投入力量大小。
职业病患者的待遇,根据其职业病诊断证明和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按国家现行规定确定。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在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技术骨干,调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因按规定接受职业性健康检查所占用的生产、工作时间,应按正常出勤处理,不论其最后是否诊断为职业病,在此期间可享受职业病待遇。根据卫生部[57]卫防齐字第145号文件的规定,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必要的全面的病理化学检查,并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史和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如果所患疾病确定是由恶劣的工作环境所致的,就可以诊断为职业病。如果患者临床症状虽然与某种职业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但是,通过分析其职业史和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发现致病原因与工作环境无关,则不能诊断为职业病。对于退休后发现职业病的职工,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新城金况五名退休后发现患职业病的工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专著、学术论文、报告、专利文献、报刊等获取相关的资料。2.2.2 网络检索法
借助清华同方和万方数据库的网络搜索,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资料,并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了解相关的信息。
2.2.3 访谈法
与矿上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大量访问患病的退休工人的切身情况与感受.2.2.4 实践观察法
通过实践和实习中的观察、体会、了解与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3对于工人工伤界定与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的分析
3.1工伤范围的界定问题
界定工伤除了要考虑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因素外,认定参保人的身份及劳资双方的事实劳动关系也非常重要。在工伤保险中,工伤认定一直是员工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工伤认定是法定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确认劳动者伤残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因工造成。目前,工伤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通过的,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工伤认定的法定机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但是怎样把握工伤认定的界限,实践中有很多问题。
我国关于工伤范围的界定,如果采取定义加列举式立法模式,可能会避免单纯列举发生的遗漏。这样既符合工伤保险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又对伤亡事故性质迅速进行认定,避免一些纠纷发生。《条例》关于工伤范围的界定,主要采取列举式立法模式,其优点是,认定工伤时明确、具体,方便易行;弊端是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工伤处理的伤亡,不在工伤范围之内。
《条例》关于工伤认定时效的规定,参照民法通则关于人身伤害诉讼时效一年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权以一年为限,一年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无权受理。工伤认定时效的规定是未规定工伤认定时效的延长、中止和中断,按规定伤亡职工丧失工伤认定申请权。如,职工本人发生工伤事故后由于技术问题当时未能发现伤害,在一年后才被确定伤害,按规定丧失工伤认定申请权。最后,对于职工退休又被应聘后的工伤的认定,《条例》无明确规定,一般仍按《条例》规定工伤的范围界定。北京地方法规将退休职工发生的工伤列为不予受理的范围。
3.2界定劳动关系问题
虽然劳动部的(劳社部字[2005]12号)对劳动关系的确认下发了文件,给实践操作中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初审申请工伤认定的案件工作时,面对较为复杂的案件时,界定好是否有劳动关系是很重要的事情。工伤认定是劳动者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而能否认定为工伤,关键问题之一是伤亡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具有劳动关系。而以何标准去衡量是否构成劳动关系。通过主体双方是否依法成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认定的对象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而退休人员已脱离用人单位,退出劳动领域,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再存在劳动关系,不再是《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意义上的职工,不具备申请工伤认定的法律主体资格;因个案内容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工伤保险的赔偿对象及规定
在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因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因工伤亡者优于非因工伤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办法》第五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第六条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第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第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第十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工作需要,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
(二)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
(三)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http://www.xiexiebang.com
4退休后发现职业病的赔偿问题的分析
4.1我国退休后工人发现职业病处理情况
在以《工伤保险条例》为核心的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工伤认定的对象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而退休人员已脱离用人单位,退出劳动领域,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再存在劳动关系,不再是《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意义上的职工,不具备申请工伤认定的法律主体资格。另一方面,职业病与一般的工伤有很大的不同,职业病的生成存在一个潜伏期,许多曾经从事过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工作的职工往往在退休前并未检查出有职业病,直到退休一段时期后才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因此部分人员由于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而无法进行工伤认定。也根据劳动部(82)劳险字10号文件的规定,退休、退职或精简回家的职工,只要他们离职后“未再从事过矽尘作业”,现查出患有“尘肺Ⅱ期”或“尘肺Ⅲ期”或“尘肺I期伴有肺功能中度损伤或呼吸困难3级”(即国家评残标准规定的4级及4级以上的伤残程序,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过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卫生机构出具证明后,可以由原单位重新处理。待遇支付时,凡是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由原所在单位支付;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可以由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商处理,也可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厅作出规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对劳动者这一群体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关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的根本。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问题还需待整个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并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今年77岁的祖元恒是山西机床厂的退休职工,1956年参加工作,1963年5月—1967年当喷砂工,1981年6月退休,2004年2月,被省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职业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伤残7级。祖元恒不断向企业、劳动部门及省、市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享受“工伤补助待遇”。企业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请示后的答复是,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35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7级伤残的,可支付12个月本人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但祖元恒已退休,不符合政策要求,不能享受“工伤补助待遇”。祖元恒之所以不能享受工伤待遇,主要是因为他已退休。
2005年5月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是保障劳动者因工伤和职业病而受到侵害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维护劳动者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其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就是在职职工。而祖元恒已退休,与企业已不存在劳动关系,所以不属于本法保护范围。
4.2结合新城金矿案例进行分析
现在结合新城金矿案例进行分析,两个案例其性质是相似的,患职业病有一定前提。退休后的职工,可不可能再去就业,像祖元恒这种年级的老人已失去劳动能力应该不可能再去就业,也就不可能接触一些特殊场所。但像新城金矿这种情况,五名退休工人还有劳动能力,退休后是否再去就业是不能肯定的。职业病都是职工在职时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放射线的特殊职业危害场所而导致的,职工在职时像新城金矿这种正规企业很重视职工的健康问题,而遏制职业病高发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治疗。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接触有毒有害及粉尘污染的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每两年安排一次疗养。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新城金矿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每年组织体检,在每年的体检中五名退休工人未发现异常,退休后分别在一年两年内发现患病。职业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这众所周知,职工的病情在岗时没能检查出来没关系,如果能确定职工的病症是因在岗时导致,职工因为给企业和国家作贡献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按理说,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但《工伤保险条例》中没有规定对此情况的赔偿问题,其不能享受工伤待遇。据了解,山西省仅煤炭行业退休后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就有10万人之多。这些退休后才发现患职业病的职工都是因在职时企业及个人预防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有资深者建议:政府应采取积极救助措施,对退休后发现患职业病的职工进行摸底统计,由政府成立职业病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对退休后患职业病的职工进行救治;或尽快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修改或补充。目前没有新规定出台。
4.3我省对这种情况的有关规定
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5级6级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20个月、18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35个月、3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7到10级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16个月,8级14个月,9级12个月,10级10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25个月,8级20个月,9级15个月,10级10个月。
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发50%。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每减少1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时或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手续,并按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离休、退休和退职后被确诊为职业病的,可以按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保险条例》中所指的职工包括哪些人? 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无论是《条例》还是《职业病防治法》都没有明确的规定。2005年5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曾就职工退休后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待遇处理问题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请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答复意见是: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处理(国法秘函[2005]312号文件)。国务院法制办的答复肯定了这部分人员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但对能否进行工伤认定并没有明示。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区如湖北、青海等省,在其政府规章中规定职工退休后被诊断为职业病的,可以办理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有的地区如四川省,则规定不进行工伤认定,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后享受相关待遇。有些地区是对退休人员的工伤认定申请因其不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不属于《条例》适用对象的原因不予受理。
综上所述,退休后发现患职业病的职工的一次性赔偿待遇,《条例》中无明确规定,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各自的规定。在本省内对此无特殊规定,所以无法享受一次性赔偿待遇。退休后发现职业病的职工不在少数,如果《工伤保险条例》对此种现象有了明确规定,退休职工的救助及经济补偿问题可以进行进一步维护,但此种情况是由单位及个人所决定不了的,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单位与职工之间是应共同谅解的!
5.2建议
职业病的后果是给个人、企业及国家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企业,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第四章规定,用人单位除了要支付的诊疗、康复、生活保障费用外,还要依据《民法》给予职业病人以赔偿。所以职工一旦患职业病,企业损失巨大。而职业病的就业前中后查体、岗前培训、平时健康监护等前期预防工作到位,职业病发生率会大大减少。
当前,对于职业病的治疗,医学上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职业病尚处于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状态,往往会给病人带来终身的损害,因此,职业病重在预防,防治职业病要从早发现、早调离、早治疗做起。做好前期预防、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工伤,避免伤害,避免纠纷。
预防职业病,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提高对搞好职业卫生工作的认识;贯彻执行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制定规划,有计划地改善生产条件和劳动环境;定期对接触职业性有害物质的人员发放经检验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职工职业档案;对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定期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普及卫生知识等。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在做好各方面预防与保障工作后,劳动者应按用人单位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第二篇:职业病民事补充赔偿若干实践问题
职业病民事补充赔偿若干实践问题----苏某诉宝石工艺公司工伤保险待遇案评析
【内容摘要】
职业病患者民事赔偿部分,在各地法院判例中呈现不同的判决,有支持民事补充赔偿,也有将职业病赔偿仅限于社会保险工伤补偿。即使职业病案件支持民事补充赔偿,其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也各有不同。司法实践中能将职业病案件在实体和程序上合理操作的案件不常见,实务操作不统一,亟待统一和规范。本文通过对一起经历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再审的职业病案件的分析,对职业病案件民事补充赔偿和诉讼程序进行了探讨。
【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上千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过亿(注1)。因职业病危害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未雨绸缪,政府早在2002年5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其目的也就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尚需广大法律工作者推动和促进。
【关键词】
工伤保险待遇 民事补充赔偿 诉讼程序 补充责任
【正文】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自2002年10月起,苏某一直为某宝石工艺公司从事切粒工作,用人单位为苏某参加了社会保险。2005年7月,苏某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诊断为壹期矽肺(I﹢),并被东莞市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2006年8月,苏某经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诊断为贰期矽肺(Ⅱ);2007年2月,经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四级。本案经劳动仲裁,后诉至一审法院,一审请求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支付残疾赔偿金和抚养费;支付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以及肺灌洗治疗费;支付精神抚慰金等。一审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所对苏某职业病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以及肺灌洗治疗费的治疗所需费用进行鉴定。一审判决中,除精神抚慰金外,其他各项诉讼请求均有支持。用人单位不服一审判决,向东莞市中院提起二审。二审判决仅支持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其他请求事项全部被撤销。
苏某向广东省高院申请再审,省高院裁定东莞市中院再审。再审判决中支持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支付残疾赔偿金和抚养费;支付精神抚慰金(因苏某未对精神抚慰金提起上诉,并未在再审判决中增加该部分判决)。上述案例,笔者认为存在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职业病案件是否可以存在民事补充赔偿?
2、民事补充赔偿如何在诉讼程序中实现?
3、民事补充赔偿项目与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那些部分存在重合?
4、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如何计算?
二、关于民事补充赔偿部分法院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认为(注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及第五十二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的规定,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补充赔偿责任的请求,一审法院予以支持。
二审法院认为(注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但是国家目前尚无相应的民事法律规定职业病病人可以获得何种民事赔偿的权利。苏某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补助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抚慰金等民事赔偿责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再审认为(注4):苏某所受工伤不是普通工伤,而是职业病工伤。工人在遭受职业病这一类特殊工伤的情况下,普通的工伤保险就很难完全补偿所受的损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国,在工伤保险待遇较低的情况下,从高度重视劳动者生命、健康,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出发,对遭受职业病特殊工伤伤害的劳动者,应实行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双重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也有明确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有排斥性规定,但从法的适用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法律,其位阶和效力均高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因此,应适用位阶和效力高的法律,本案职业病工伤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但民事赔偿应在社会公平角度上扣除工伤赔偿已覆盖的项目。
三、本案所涉问题及法律分析
(一)、职业病案件是否可以存在民事补充赔偿? 从本案例审判思路来看,一审法院是按照民事赔偿作为工伤保险待遇之外的补充进行判决;二审法院判案思路建立在职业病就是工伤基础上,排斥了民事上的补充赔偿;再审判决思路则支持了一审判决思路,在理论上阐述得比较清楚,确定了职业病实行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双重保障,但民事赔偿应扣除工伤赔偿已覆盖的项目。再审是经由广东省高院裁定发回重审,广东省高院对于职业病赔偿案件是否允许民事赔偿的思路其实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02年9月15日,广东省高院向全省各级法院发文(注5)明确指出: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的,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还可以按照《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但该损害赔偿应扣除劳动者因职业病享有的工伤社会保险利益。追溯2002年9月15日广东省对下级法院关于职业病赔偿案件审判思路的指导意见基础,就不得不提到2002年5月1生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第52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就法学理论而言,职业病危害行为侵害的是劳动者的健康权或生命权,其实质上还是一种民事侵权。该危害行为具备了民事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就行为违法性而言,用人单位“使用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就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注6),用人单位上述行为主观上明显有过错,也造成了劳动者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具备因果关系。就职业病的特殊情况来说,职业病是一种终身职业疾病,患者会丧失劳动能力,一旦患有,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且病情会不断恶化,需要的各种费用也会不断增加,病变仍可继续发展到死亡,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经济收入,因此赔偿当中需要有抚养费和赡养费。此外,不能单单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医疗终结期来确定医疗终结,患者必须要得到合理的后续治疗费。综上,劳动者是有权利向用人单位请求民事补充赔偿。
在职业病案件中,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则是基于用人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是基于保障患职业病职工获得医疗救济和经济补偿、分散了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所作的调整。该模式是司法实践已经确定的方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生效施行后,该模式将进一步加强稳固,具体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0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先行支付制度的出台,职业病案件将进一步选择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方式维权。
(二)、民事补充赔偿如何在诉讼程序中实现?
由于司法实践确定了职业病案件实体上是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在诉讼程序中职业病案件必然要启动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劳动仲裁不能解决,再进入法院一审程序。职业病案件涉及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和民事补充赔偿,劳动仲裁是否受理民事补充赔偿部分?按照(法发〔2008〕11号)《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案由应当定位为劳动争议中的社会保险纠纷第二项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民事补充赔偿应当定位人格权纠纷中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第三项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审法院又如何解决诉讼程序上的问题?
在广东省地区,广东省高院对下级法院的指导意见(注5)中明确:人民法院受理职业病劳动争议案件后,劳动者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一并审理。对该规范进行字面解释也就是说:法院不论劳动者有没有在劳动仲裁中提出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申诉请求,只要在法院受理职业病劳动争议案件后,劳动者向法院增加了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诉讼请求,法院可以一并在该案件中进行审理。下级法院如果完全接受广东省高院的指导意见,诉讼程序上所面临的困惑和尴尬将迎刃而解。从案件类型上来说,一个案件不需要分割为两个案件来处理,不需要一个审判庭审理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另一个审判庭审理民事补充赔偿,两案将在一个审判庭一并进行审理;从案由上来说,劳动者在一审法院最初立案,案由必然确定为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受理后增加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诉讼请求,对立案庭案由归类上不至于引起混乱和无所适从。
再说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笔者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仲裁中提出的申诉请求是否包括 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已经并不重要。实践操作上,笔者还是建议在劳动仲裁程序中的申诉请求将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共同列出,劳动仲裁裁决结果暂且不论。如此操作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其一,省高院指导意见仅仅是指导性的规范,并没有成为法律法规,更何况该指导性规范还不是从最高院下发的指导性规范,而且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
二、案件受理审查是形式上的审查,审查重点在于主体上的适格、请求以及事实理由是否具体、是否属于受理范围和管辖范围。现实中在劳动仲裁中受理过程也会出现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因为受理范围被卡住,实际操作中,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与民事赔偿项目并不能完全彻底的割开,就以当地发生的交通费用为例,该费用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并没有陈列,可以说是属于民事赔偿项目,但实际在劳动仲裁中依然可以得到裁决;其
三、各地法院受一些特别因素影响,并不一定完全服从省高院关于程序的指导意见,劳动者要求民事索赔在民事补充赔偿上的程序设置没有立法确认上述对劳动者有利的模式,法律或许允许民事补充赔偿,但程序设置上部分法院要求另案起诉,不能一并审理就留下另案中民事赔偿部分举证责任和归责原则等全面展开,导致案件变得复杂。能够在劳动仲裁中将民事补充赔偿项目请求一并提出,对案件的调解和解和案件下一步的法院立案争取到了很多有利空间。
(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又包括哪些?民事赔偿项目可以提出那些请求?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又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劳动能力鉴定费。以上九种费用显然属于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医疗期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间护理费、安家补助费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人身伤害民事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康复期间和继续治疗的康复费和护理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等。首先要申明,职业病案件实体上既然是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虽然工伤保险待遇项目数额低、民事项目赔偿标准高,但是并没有将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待之间的差额补齐的思路。以广东地区住院伙食补助费标准为例,民事赔偿标准目前是按照50元/天支付,但是工伤保险待遇要求按照民事标准的70%的比例支付,也就是35元/天。中间的差额15元/天并不能得到补充赔偿。其次要申明,工伤保险待遇中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与民事赔偿中被扶养人生活费外延空间不一致,工伤保险待遇中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仅仅是在工亡中所出现,民事赔偿中被扶养人生活费是职业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伤残入级或死亡就会出现的赔偿项目,两者外延空间不一样。
比较以上项目,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包括交通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 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补充赔偿项目中比较有疑义的是残疾赔偿金和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伤残津贴是否有重合?后续治疗费与医疗补助金是否重合?如果分析此问题,仍旧从概念入手、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方式,必然导致该部分无法分析。其实,社会保险待遇是因为参加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统筹其目的是用来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保障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伤害获得医疗救济和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缴费费用也有劳动者个人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付出了对价才享受有保险待遇权益,因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伤残津贴并不是残疾赔偿金,医疗补助金也不是后续治疗费,相互之间并不重合。在苏某诉宝石工艺公司工伤保险待遇再审判决中,再审法院是支持了苏某的残疾赔偿金等民事补充赔偿项目,驳回了后续治疗费。驳回后续治疗费判决说理部分并非详细,但仍旧有迹可循,其中再审判决说理陈述为“至于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肺灌洗治疗费等治疗、诊疗项目,因这些项目均已在工伤保险待遇中有明确规定,不属于民事赔偿项目,故本院不予支持。”法律适用上取用“《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治疗工伤所需要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该说理和法律适用并非否认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后续治疗费,而是将未实际发生的费用留待实际发生后从工伤保险待遇中予以补偿。笔者将后续治疗费落入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因为用人单位经常出现不为职业病患者参加社会保险,职业病患者享受不到保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0条所规定社保基金先行支付制度在目前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理论,不具备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后续治疗费是指对损伤经治疗后体征固定而遗留功能障碍确需再次治疗的或伤情尚未恢复需二次治疗所需要的费用(注7),从后续治疗费概念上来说,后续治疗费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职业病患者更需要提前得到该费用治疗、稳定病情,不能按照保险待遇滞后补偿,后续治疗费作为民事补充赔偿更为合理。
(四)、民事赔偿项目如何计算?
民事补充赔偿项目中的交通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方法,遵循的法律依据仍旧是《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且参考各省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就苏某诉诉宝石工艺公司工伤保险待遇一案,笔者对并非实报实销的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分析如下: 再审判决中,苏某的残疾赔偿金是按照苏某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对这种计算方式,法律依据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和35条规定(注8),但再审法院对苏某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笔者持否认态度,因为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因人身遭受损害致残而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财产赔偿,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以后,会减少或者丧失自己的收入。这种损失是人身损害的直接后果、是一种财产损失。苏某长时间(超过一年以上)在城镇务工是案件不争事实,其损失的收入是城镇务工的收入,并非农村的收入,因此应当按照城镇标准计算比较合理。当地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 件时,对于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计算赔偿数额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注9)。基于同样法理,苏某此案残疾赔偿金按照城镇标准赔付更加合理。再审判决中,苏某的后续治疗费没有得到支持,苏某的后续治疗费未得到支持的原因,是因为苏某参加了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后续治疗费用可以在实际发生后报销。如果在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前提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因此后续治疗费的计算方式还是要依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来确定赔偿数额。同理,必要的营养费也是需要依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来确定。再审判决中,审判庭认可苏某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笔者仅对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参考依据作出分析,在广东省惠州地区刘某职业病赔偿一案(注10)中,刘某职业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评定为四级伤残,法院确认其精神抚慰金为30000元,这个数额具备启发意义,但不具备参考意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明确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造成的后果、获利情况、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来确定。职业病侵权行为笔者倾向于定性为从事高度危险活动致人损害行为,民事归责制度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参考因素中的过错程度不需要过多考虑;精神损害赔偿参考因素中的后果因素是可以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伤残等级说明;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可以用实在的数据予以说明;获利情况,用人单位很难自证其罪;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则主要依赖法官自由心证了。
四、结语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还是集中在广东地区关于职业病案件的司法实践作出分析和陈述,但笔者认为:职业病案件在实体上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伴随《社会保险法》先予支付制度的贯彻,该种模式更会得到加强;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范畴也不需要固守陈规,应当视社会保险可以补偿的项目而适当调整;至于程序上如何操作,由于职业病案件的特殊性导致诉讼程序和诉讼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往往需要法律工作者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注
1、陈聘舒《我国职业病人超过两亿》《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7日 注
2、(2007)东法民一初字第7261号民事判决书 注
3、(2008)东中民一终字第1901号民事判决书 注
4、(2010)东中法民再字第19号民事判决书
注
5、粤高法发(2002)21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注
6、详见《职业病防治法》第5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 害承担责任”。第29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注
7、详见《浅析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后续治疗费问题 》,作者:郑州市中原区法院韩战杰,发布时间:2010-08-30 16:18:56 注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和35条规定
注
9、《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条规定: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
注
10、详见(2009)惠中法民一终字第1412号民事判决书
第三篇:申请保全银行存款错误民事赔偿问题分析
申请保全银行存款错误民事赔偿问题分析
【案情简介】A、B两公司于2004年10月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2008年9月A公司向M法院起诉要求B公司赔偿其违约损失共计570万元。A公司还向法院申请冻结B公司银行存款570万元,并提供了相应担保财产,M法院根据A公司的申请,依法作出了冻结B公司银行存款570万元的财产保全裁定。该案因涉及管辖权异议等问题,一审、二审历时两年多,在诉讼中A公司又多次申请续保。该案一审判决A公司败诉,二审改判为“B公司违约,应向A公司支付违约金100万元”,二审判决生效后B公司及时履行了判决书确定的付款义务,B公司被查封的银行账户随即被解封。
2010年12月,B公司向A公司所在地N法院起诉,要求A公司错误查封申请给其造成的利息损失共计30余万元。B公司起诉理由为“A公司的诉讼请求并未得到法院的完全支持,其申请保全金额远远超过法院判决支持金额,故其保全存在错误,应当依法赔偿B公司经济损失”。
A公司辩称:第一,申请保全是其合法的诉讼权利,而且保全申请是否得到批准须经法院的审查,查封A公司银行存款是M法院作出的保全裁定并采取保全措施,与A公司无关。第二,《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A公司申请查封金额并未超过其诉讼请求的金额,故A公司的保全申请是依法提出的,并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应当赔偿。第三,B公司不是金融机构无权对外贷款,故其要求赔偿贷款利息损失的请求不能成立。第四,B公司在M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后,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有权要求法院变更保全措施,甚至还有权提起复议。但A公司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并未行使相关诉讼权利,是对自身权利的漠视和放弃,因此B公司自身存在过错。【法律分析】
一、M法院依法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无过错,本案不适用国家赔偿。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作出诉讼中财产保 全裁定时,应审查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查封的财产是否被申请人的财产,如果查封财产不属于被申请人财产,则属于法院审查错误,被错误查封财产的第三人也应当及时提出查封异议申请。第二,申请查封的财产没有超出诉讼请求的范围或是与案件相关的财产。第三,申请人是否提供了相应担保。
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实现,法院只能对财产保全申请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形式审查,无需也不能以申请人案件实体胜诉为要件。原则上,只要保全申请符合前述三方面条件,法院就应当批准申请并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本案中M法院作出的财产保全裁定,查封B公司银行账户且查封金额没有超过A公司的诉讼请求,同时A公司还自愿提供了担保财产,因此M法院作出的财产保全裁定完全是依法进行审查的,并不存在过错。不属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范围,不属于国家赔偿案件,在性质上属于民事侵权案件,应当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二、A公司以“申请查封金额并未超过其诉讼请求的金额”作为其无过错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
首先,《民事诉讼法》第94条“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的规定是人民法院对申请人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进行形式审查的依据,即只有财产保全申请的范围没有超过申请人诉讼请求的范围时,其保全申请才会得到法院的批准,否则无法得到法院的准许。
其次,申请人的保全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94条的规定并不必然证明其财产保全申请具有实质合法性和正确性,《民事诉讼法》第94条不能作为财产保全申请人免除赔偿责任的“避风港”。财产保全申请在实体上是否正确,无法在法院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时进行判定,而只能在法院终审判决中得到验证。也即如果财产保全申请人的诉讼请求全部得到终审法院的支持,其依据诉讼请求范围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在实体上是正确的、合法的,否则其保全申请属于错误保全申请,应当依法赔偿损失。最后,申请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一点的前提和基础是被告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如果被告的诉讼请求没有获得支持,则关于财产保全的申请即失去其应有的基础。民事诉讼法对申请错误的法律后果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需提供担保,目的在于使被申请人可能因申请错误而遭受的损失切实得到赔偿。按照权利与义务相适应原则,申请人享有相关民事强制措施利益的同时,也应承担可能面临的风险责任。被告的诉讼请求能否被人民法院支持,在其申请财产保全时无法通过法院的程序性审查予以认定,只有通过实体审理并在作出最终生效判决后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被告在申请财产保全时,不仅要对其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这一诉讼风险进行判断,还要权衡可能因申请错误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慎重地决定是否有必要申请财产保全。一旦申请错误,并由此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害的,理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B公司要求A公司赔偿查封期间同期银行贷款利息损失的请求是合理的应当予以支持。
首先,A公司申请法院查封B公司银行存款570万元,而其法院终审判决仅支持了100万元的诉求,故A公司的保全申请存在错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财产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全部经济损失”,因此,A公司应当赔偿错误保全申请给B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申请人错误申请查封被申请人银行存款,直接造成被申请人银行存款这类流动资金无法自由流转,这势必给被申请人造成两方面的经济损失:一是被申请人向银行、其他单位或个人融资产生的融资成本,该融资成本的利息会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二是被申请人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融资造成商业机会丧失,这种损失远远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息损失。因此,B公司要求A公司赔偿查封期间错误查封金额470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诉讼请求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法院支持。再次,尽管B公司未向法庭提供向他人融资所支付利息的凭据,但A公司错误查封银行存款造成B公司资金无法流转是客观存在的,进而造成B公司资金被占用的损失是社会公知的事实,无需举证证明。
根据我国相关民事法律法规的规定,资金占用损失应当按照资金占用期间的同期银行贷款利息计算。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当事人对欠付工程价款利息计付标准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民法通则意见》第124条规定“借款双方因利率发生争议,如果约定不明,又不能证明的,可以比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最后,由于在银行存款查封期间,银行还是要按照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向储户支付活期银行利息,根据损益相抵原则,在计算B公司损失时应当减去查封期间的活期存款利息。
四、A公司以“B公司在查封期间未要求法院变更保全措施,也未对法院的保全裁定申请复议”作为B公司有过错的理由不能成立。
首先,即便B公司要求法院变更保全措施,但B公司必须提供相关财产作担保或提供其他财产供法院查封,无论是提供财产担保还是更换财产供法院查封,都必然给B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不因保全何种财产而有所改变。
其次,从法理上讲,B公司未就M法院作出的保全裁定申请复议,并不是B公司放弃自身的实体权利,也不意味着B公司放弃要求A公司承担错误保全申请赔偿责任的权利。B公司未申请对保全裁定复议,是为了充分尊重法院裁定的权威及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申请保全的程序性权利。B公司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并不是因B公司未行使申请复议权所致,其根本原因是A公司滥用申请保全的程序性权利。
最后,由于B公司违约的事实已被法院终审判决认定,且其违约行为是引起A公司起诉和申请财产保全的原因,故应当酌情减轻A公司责任。
第四篇:关于工人阶层分析及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建议
关于工人阶层分析及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后,产业工人阶层结构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新兴工人阶层的兴起,带动了国家建设的发展,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对于新兴的产业工人,为产业结构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报酬分配,生活保障,社会安稳等等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本的改善经济收入入手,通过工人自身和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产业工人 农民工 公平制度 改善知识 政府扶助
产业工人阶层是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阶层分类指标确定此阶层的社会位置是,体制内或体制外第二产业中的蓝领受雇者或自雇者。
在最近十年,产业工人阶层经历了几个方面的重要的变化。首先,此阶层的人员规模有所减少,它在阶层结构中的比重略有下降。其次,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城镇国有企业工人是此阶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而现今,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替换了城镇国有企业工人,成为此阶层的主要部分。
农民工进城,大多数都是从事生活最底层的工作——建筑工、环卫工、保安员、工厂临时工和季节工、饭店商场服务员等,都是城市人不愿做的工作岗位。
新工人群体现状令人担忧。一是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生活环境差、就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新工人群体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工作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二是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大多数新工人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力气活;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大多数住在简易的民房、工棚、甚至更是恶劣的环境;劳动所得报酬低、工资常被拖欠、安全和健康没有保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①
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每年拖欠新工人群体血汗钱的总额达几千亿元。不断地激发了一些新工人的逆反心理,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和谐的音符和劳资纠纷将拖欠工资、集体上访和罢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种种迹象表明,新工人群体的现状和问题已到了大调整和大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
截止2010年,我国新工人群体总数在2~3亿人。新工人群体已成为工人阶级和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他们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稳定和发展。然而,老一代农民工处于“两栖”状态,打算赚一笔钱后回农村做生意;新一代农民工已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工人阶级意识。
虽然提倡全民社保已很有几年,但由于现有社保制度不够完善,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参保不公现象。据全国总工会透露,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0%,新工人群体的参保率更低。
再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和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社会情绪波动,让百姓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了“公有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劳动不再光荣”等价值观误区。
综上,新工人群体现状依然处于穷困的“红线”和“决口”上——工资待遇最低、工种服务被动、工作岗位低能、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条件落后、居住环境不理想、社保医保不完善、子女就业困难、全凭体力劳动获取报酬等。新工人群体所有现实问题,全都是因收分配严重失衡和贫富差距悬殊扩大化惹的祸。
因此,目前只有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各方配合的原则,结合深层次原因和直接原因,制定适合新工人群体成为小康群体的改革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工人群体的现状和困境。
议题:
新兴工人阶层的问题最基本的就是经济问题。对工人自身而言,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工作技能,对社会而言,需要更多的正规企业提供足够完善和合理的工作岗位。
解决方法概述:
改善工人知识水平
工人群体的文化知识是阻碍其创业和发展的最大难题。因为,暴富时代已经过去、一夜富时代已成为历史。
故而,今天想富裕,只有靠知识和科技。新工人群体急需学习、急需培训、急需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武装新工人群体的头脑,从而更快、更准、更顺地进入后富群体。
在本区域的大学或中职高专开办新工人群体培训班或夜校显得非常迫切。因办培训班或夜校需要一定的经费,建议由政府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
通过办学、办培训班、办夜校等途径,全面或有针对性地提升新工人群体的知识面。通过为新工人群体
开办创业培训班、技能提升培训班、企业转岗培训班、劳动预备制培训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等。从头到脚对新工人群体的知识结构实行全服武装。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成立新工人创业调研办公室或相关部门,以便更好地为新工人创业服务、找项目、当顾问、当参谋;还要建立新工人创业监控和文化扶持创业等平台;根据创业新工人的不同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经济状况、个人特长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数据库等。解决新工人创业中将会出现的发展瓶颈。加强对新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创业竞争力,最终解决新工人知识结构和创业生命力问题的瓶颈。农民工的“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 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 应坚持自愿原则, 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劳动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加强监督和规范, 防止借培训之名, 对农民工乱收费。”② 破除流动之碍 按照通常规律,社会流动越畅通,社会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阶层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希望,通过后致性规则也即通过个人的后天奋斗,实现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开放性社会。总体而言,在封闭社会,先赋性规则(家庭出身、阶级成分等)是主要的社会流动规则;而在开放性社会,后致性规则(个人教育程度等)是主要的社会流动规则。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模式,那些标志着社会区隔的重大制度和政策,诸如阶级成分、单位制、城乡二元体制,或者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式微。个人的教育程度和那些先赋性要素,在社会成员的地位获得上的作用力大幅度地此消彼长,现在,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们而言,他们不是通过国家而安排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决定自己的事业的局面。这一切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开放性程度正逐步提高。在中国社会结构趋向开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倾向。报告指出,1980年以来,在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再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集聚的趋势,大量原本只拥有其中一类或两类资源的人,到近些年则基本同时拥有这三种资源。这些倾向,对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阶层结构,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存有一些既不合理又欠公平的制度歧视,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畸重畸轻、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隔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持续发展要依靠公平而合理的社会关系加以保障。只有进一步打破对社会成员流动的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性歧视,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公平程度才能更为提高。”③
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深度转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仅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 造就庞大的城市农民工大军, 更要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深度转化, 从本质与表征上把农民工融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从当前的情况看, 应着重从以下3 个方面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1 制定颁布《农民工权益保障法》, 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呼之欲出, 政府应尽快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所有不合理限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工自愿、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 不得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加收其他任何费用;明确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 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和克扣, 并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威慑力, 不让违法者得到任何便宜。各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检查监督, 尽快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监控网络, 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 要责令限期补发;对于有钱不发、故意拖欠者,须依法严惩。在逐步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还须尽快制定配套而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 将解决民工群体的困难纳入政府日常的工作规划, 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2 彻底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给农民工完全国民待遇
农民工之所以还称为是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户籍以及附加在户籍上的不公平待遇。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取消二元户籍为一元户籍, 真正还农民工国民待遇。要还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权。
政府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大力为新工人群体勇于、敢于、有能力、有实力创业的人提供技术、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资金和扶持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先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工人群体创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第二轮分配改革的关键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助推新工人群体成为后富群体、成就“富二代”的动力。投资、创业、经营、收入和致富,是新工人群体迈向富裕群体道路中最艰难的几个问题。而摆在新工人群体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想创业、想发展,却没有资金。怎么办?只有通过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扶持。
在鼓励一部分有能力、有实力、有本领、有才干的新工人创业的同时,针对一些适宜于新工人致富的途径,如临时运输、小商小贩、自产自销、个体经营、简单服务等非正规创业路子不仅不能限制,还要适当地给予支持。在鼓励和允许一部分新工人群体先富的政策下,严防一些政府执法部门出现“吃、卡、拿、要、罚”的怪现象。
财政支持路径。一是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各级财政建立新工人创业基金,为新工人创业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贷款组织,解决新工人创业的起步资金问题。二是对有创业意愿、又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返乡新工人,给予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指导,并在创业场地、税收政策、金融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助创业。各地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放宽对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审批、办证手续,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协助创业人员解决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签订和社会保险缴纳等实际问题,为新工人群体返乡创业服好务,为新工人群体致富铺好路。④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工人产业阶层,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入手,从经济问题开始,涵盖工人阶层的基础教育,福利保障等等。需要工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保证工人阶层的权利,解决和其他不同阶层的利益问题,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16 ②国务院办公厅: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N】人民日报2003.01-16 ③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背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27页。④熊振东《新工人离“富二代”有多远》求是理论网
第五篇:关于车间工人流失问题分析及建议
关于车间工人流失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车间工人流失问题分析:
1、现状:
春节后,我厂工人出现了10人以上的流失,其中包括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工人。经调查此类流失基本上具有时段性、趋利性的特点。这些工人的流失造成了企业生产比较被动。
2、影响:
A.影响生产线平衡生产要求生产线的每一个工序按照节拍来平衡生产,工人流失势必对整个生产线的平衡产生影响
B.培训困难,我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对工人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因此公司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培训新工人,工人的培训工作更为繁重
C.影响企业文化,工人的频繁流失使企业文化和改善氛围难以建立及延续
D.在实行了“ERP”“定额领料”“纵向计划”后对工人经验要求较高,工人流失可能造成项目进展困难
3、流失成本:
A.工人招聘成本主要包括:招聘准备工作,筛选简历,面试成本,录用准备成本,办理录用手续等成本。
B.培训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准备,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等。
C.内部工人填补空缺成本主要包括:内部工人填补空缺成本,需要额外加班的成本,主管人员协调完成空缺岗位工作的成本等。
D.新工人适应工作岗位期间所付出的成本。工人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有一个适
应期,而在这个期间,公司仍需支付工资,这无疑增大了公司成本。
按照保守估计的话,一个工人工作一年即辞职的将给公司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在5000元以上,而工作时间越长的工人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越大。
4、原因分析:
A.薪酬分配模式落后。应该说,这是人员流失的很重要的原因。显然,薪酬待遇问题是工人决定是否离职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薪酬待遇高,可以抵消其它很多方面的不足。而我厂现行的工人薪资体系,没有充分考虑薪酬的保障与激励作用。特别是我厂按照订单生产,常造成工人薪资季节性强,个别工序薪资起伏较大,在淡季无法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造成部分工序工人流失率较高。
B.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可以给工人提供一个比较愉快、舒心的工作环境,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会让工人对这个环境产生留恋心理,反之,如果一个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公司整体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也会影响到工人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进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二、处理建议:
1、目的:控制工人流失,稳定班组结构,保障车间生产人力需求,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
2、适用范围:高压车间、特缆车间
3、具体办法:
建立最低保障工资,针对淡季,保障工人最低工资800元。通过最低工资保障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淡季3个月、完全无任务工人30人计算,每年此项支出为:72000元。仅相当于15名流失工人造成的损失。
4、效益:
A.工人工资得到保障,能更安心的工作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效率
B.工人在长期工作中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C.工人长期合作有利于配合度提高,更有默契
D.工人稳定可以提升整体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降低废品率。E.工人稳定有利于培养优秀员工建立第三梯队。
F.工人稳定将造成工资的投资回报率逐年递升。
2011-2-21 生产中心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