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和补发相关待遇差额的通知
关于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和补发相关待遇差额的通知
京社保发〔2010〕40号
2010年09月20日
各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险代办机构,各参保单位:
2009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于2010年7月正式公布,由于今年的发布时间晚于往年,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保险规定,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根据《关于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及相关待遇水平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保发〔2010〕89号)文件精神和市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新社平),现就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和补发相关待遇差额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补缴基数差额与补发待遇差额工作的办理时间为2010年10月至12月。
二、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的补缴
(一)补缴的范围及标准
1、在正常缴费单位参保,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低于2010年各项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基数下限、高于2009年各项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基数上限的缴费人员。
(1)个人上年月均工资低于养老保险缴费下限1615元的,应按1615元标准补差;
个人上年月均工资低于失业保险(城镇职工)缴费下限1615元的,应按1615元标准补差;
个人上年月均工资低于工伤保险(城镇职工)缴费下限1615元的、农村劳动力2422元(含社区专职)的,应按1615元、2422元标准补差;
个人上年月均工资低于生育保险缴费下限2422元的,应按2422元标准补差; 个人上年月均工资低于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下限2422元的,应按2422元标准补差;
(2)个人上年月均工资高于11178元的参保缴费人员,应按12111元标准对各项社会保险补差。
2、在职介、人才机构个人委托存档,按照社平工资、社平工资70%、社平工资60%、社平工资40%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灵活就业人员。
养老、失业原按1490元缴费的,应按1615元标准补差;
养老、失业原按2236元缴费的,应按2422元标准补差;
养老、失业原按3726元缴费的,应按4037元标准补差;
基本医疗原按2608元缴费的,应按2826元标准补差。
3、在街道社保所按照社平工资40%、社平工资70%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享受市级社会保险补助政策人员。
养老、失业原按1490 元缴费的,应按1615元标准补差;
基本医疗原按2608元缴费的,应按2826元标准补差。
(二)补缴原则 1、2010年4至6月期间未发生调转的人员,其缴费基数补差数据经市社保中心统一生成,并于2010年10月由社保经(代)办机构对其所在单位进行托收。2、2010年4至6月期间发生调转人员,其调转前缴费基数补差部分,由本人回原单位(社保关系不用转回原单位)缴纳个人缴费部分后,由原参保单位进行缴费基数补差操作。调转后应缴费基数补差部分经市社保中心统一生成,在现单位下统一进行缴费基数补差操作。
3、参保单位及其参保人员涉及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补差操作需同时进行。
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差额的补发
(一)养老保险 1、2010年1至7月已经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待遇的退休人员(不含缴费基数补差人员),参照往年1至3月因社平调整的方式处理。
2、对于2010年4月之后参保单位已经为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缴费基数补差业务由参保职工退休前所在参保单位进行统一补差,补差后由行政部门重新核准退休待遇并补发差额部分。
3、对于2010年4月之后已经转入社会化管理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采取自愿原则,本人回原单位缴纳个人缴费部分后,由所在参保单位进行缴费基数补差操作,缴费基数补差后由行政部门重新核准退休待遇并补发差额部分。4、2010年4月之后退休前在职介、人才机构个人委托存档缴费及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新增退休人员,采取自愿补缴的原则,如按新的社平工资标准补缴差额部分的,可由行政部门重新核准退休待遇并补发差额部分。
5、截止到2010年11月15日仍未申报缴费基数补差额部分,将在2010年12月16日为其按新社平标准调整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中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其补发差额部分于2011年1月进行支付。
(二)工伤保险
2010年1至7月涉及到使用旧社平核准的工伤待遇按新社平重新核准,补发差额部分;涉及缴费基数补差的工伤人员在补差后重新核准工伤待遇,补发差额部分。
(三)生育保险
因2010年4至6月社平工资调整,涉及补基数差的参保职工,缴费基数补差后调整生育待遇,补发差额部分。
四、其它特殊情况的处理
(一)已转出原用人单位需缴费基数补差的人员由社保经(代)办机构向原用人单位征缴,个人应缴部分由
原用人单位按相关社会保险规定代扣代缴。
(二)在职介、人才机构的存档人员应及时将基数差额存入相应银行卡。已转出原缴费所在职介、人才机构需要缴费基数补差的人员由所属社保经(代)办机构从其申报的缴费银行账户进行征缴。
(三)享受社会保险补贴需缴费基数补差人员的数据由劳服通过优惠政策子系统传至社保经办机构后,对个人缴费部分进行统一征缴。
(四)对于已经收缴到位的补缴历年养老保险费的,2010年1至7月涉及补缴系数部分不再根据新社平进行变更调整。
(五)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用旧基数进行工龄补缴的不再进行补基数差。
五、各项社会保险业务调整工作,关系到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保经(代)办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附件:关于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和补发相关待遇差额的调整方案
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附件:
关于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基数差额 和补发相关待遇差额的调整方案
为做好涉及新社平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社会保险待遇核准业务的调整工作,保证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的切身利益,特制定此调整实施方案。
一、涉及的社会保险征缴业务
市中心2010年9月4-5日统一预生成全市涉及人员报表日期为10月的正常月报缴费单位、缴费卡单位的补基差明细、汇总数据(建议经(代)办机构对此类数据不做删除处理)。
享受社保补贴人员补基差明细按照优惠政策子系统上传的数据为准。
(一)参保单位补基差
1.调整范围:2010年4-6月(含6月后的需补基差的账户)按月缴费的参保单位中需进行补基差(以下简称‚补基差‛)的人员。
2.操作流程:
(1)2010年9月财务结账后,各社保经(代)办机构业务将统一生成补基差汇总数据转财务进行首次收款(收款方式默认为托收,可修改)。涉及补基差的参保单位提出打印补基差明细、汇总表的,社保经(代)办机构应为其打印,并加盖参保单位章,按规定存档。(2)对首次托收不成功的记录或调转人员的记录,社保经(代)办机构业务在新增模块‚补09年社平差查询‛中查询并勾选生成原单位2010年4-6月的补基差明细,补缴原因为‚补基数差‛。
后续业务按现有基金补缴流程操作。
(3)对于2010年4-6月欠费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足额还欠并且财务回款后,才可以在新增模块‚补09年社平差查询‛中查询并勾选生成补基数差明细;否则不能进行补基数差操作。
3.经(代)办机构已接收退休待遇信息的,应先进行补基数差操作,待财务回款后,通过新增模块‚补09差重打缴费情况表‛进行重新清算并打印缴费情况表。
4.经(代)办机构未接收退休待遇信息的,四险系统补基数差操作,待财务回款后,取消原预审操作,重新办理预审,打印缴费情况表。
(二)缴费卡单位补基数差
1.调整范围:2010年4-6月缴费卡单位的参保人员根据个人缴费档次按新社平进行补基差操作。
2.操作流程:
对于在缴费卡单位下正常缴费状态的人员,同参保单位缴费基数补差中操作流程第(1)条办理流程。
对于已经不在缴费卡单位下或非正常缴费状态的人员,同参保单位缴费基数补差中操作流程第(2)条办理流程。
(三)补缴历年业务 通过183号令补缴模块进行了补缴历年的参保人员,并且已经收缴到位的,1-7月涉及补缴系数部分不再根据新社平进行变更调整。
(四)灵活、自创单位补基数差
1.调整范围:2010年4-6月灵活、自创单位的参保人员按新社平进行补基差操作。
2.操作流程:劳服于2010年9月25日上传2010年4月-6月的基数补差记录,社保机构接收后,进行汇总(补缴原因为‚基数补差‛),并转财务。对未上传的人员通过‚补09年社平差查询‛模块进行查询,如需要补缴,通过勾选后汇总、转财务进行收款。
自创、灵活补缴明细录入模块中补缴原因增加‚补基数差‛(该补缴原因只能用来查询,不能录入)。
二、涉及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业务
(一)养老保险支付业务
1.调整范围: 2010年1-7月因上年社平工资调整的退休人员(不含补基差人员)和2010年4月至7月的帐户需要补基差的退休人员。
2.操作流程:
(1)对于2010年1-7月因上年社平工资调整的退休人员(不含补基差人员)
2010年1-7月因上年社平工资调整,退审系统生成社平调整记录,四险系统在‚183养老金变更‛模块进行接收。此项工作于2010年9月15日开始实施,调整金额进入2010年10月的支付月报。
(2)对于2010年4月至7月的帐户需要补基差的退休人员。
需要做4-7月补基差的退休人员,补基差后,退审系统重新审批生成变更待遇信息,四险系统在‚183养老金变更‛模块接收。
4-7月退休前在职介、人才机构个人委托存档缴费及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新增退休人员,采取自愿补缴的原则,如按新的社平工资标准补缴差额部分的,可重新核准退休待遇。
如截止2010年11月15日仍未申报补基差额部分,将在2010年12月16日为其按新社平标准调整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中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其补发差额部分于2011年1月进行支付。
(二)工伤保险支付业务
1.调整范围:2010年1-7月因上年社平工资调整的工伤支付人员和2010年4月至7月的帐户需要补基数差的工伤支付人员(调整月份前已终止的工伤人员相关待遇也属于本次调整范围)。
2.操作流程:
(1)2010年1-7月核准的工伤待遇调整方式 通过‚因上年社平工资调整工伤待遇‛模块进行调整。调整项目涉及护理费、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用社平60%核准的相关待遇项目。按新社平核准待遇计算出差额并保存变更记录。
护理费补支数据在‚工伤月报外补支明细录入‛模块中生成,生成计算规则同现有程序规则。
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补支数据在‘工伤支付月报’模块中生成。
对于用社平60%核准的相关待遇项目,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补支数据在‚工伤支付月报‛模块中生成;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在‚工伤月报外补支明细录‛模块中生成。
对于调整月份前已终止的工伤人员所有项目的补支数据需在‚工伤月报外补支明细录入‛模块手工录入。
此项工作于2010年9月16日开始实施,调整金额进入2010年10月支付月报。
(2)2010年4-7月补基差的工伤职工待遇调整方式 在‚补09年社平差查询‛ 模块中可查询到补基数差的工伤人员,基数补差后的次月,后台调整一次性待遇,定期待遇由社保经(代)办机构重新核准。
此项工作于2010年10月开始实施。上述人员的补支数据需在‚工伤月报外补支明细录入‛模块手工录入。
(三)生育保险支付业务
1.调整范围:因2010年4-6月社平工资调整,涉及补基差的参保职工,补基差后调整生育待遇。
2.操作流程:
(1)已登记人员的调整方式: 未补缴2010年4-6月基数差已登记的人员,基数补差回款后,通过‚生育信息变更‛模块进行变更后补支。
(2)未登记人员的调整方式:
补缴2010年4-6月基差回款后未进行生育登记的人员,通过‚生育信息登记‛模块登记即可。
上述两项工作于2010年11月开始实施,补支金额进入生育支付月报。
(四)失业保险支付业务
失业保险待遇医疗费补贴,医疗将补差金额合计放在当月报表中,区县社保通过系统,将医疗提供的数据进行录入。
第二篇:关于规范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规范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布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5日
【发布文号】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近年来,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16号)和相关政策规定,努力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申报审核和稽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社会保险费的应收尽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就业方式和收入分配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一些地区在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审核和稽核工作中,存在着执行政策不统一、审核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缴费基数核定和稽核的整体效应。为做好新形势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核定与稽核工作,现就规范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缴费基数的核定依据
199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之后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对有关工资总额统计做出了明确规定,每年各省区市统计局在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中对劳动报酬指标亦有具体解释。这些文件都应作为核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依据。凡是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没有明确规定不作为工资收入统计的项目,均应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二、关于工资总额的计算口径
依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组成。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以及聘用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的通知”(统制字[1990]1号)中对工资总额的计算做了明确解释: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三、关于计算缴费基数的具体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下列项目作为工资总额统计,在计算缴费基数时作为依据:
1.计时工资,包括:
(1)对已完成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即基本工资部分;
(2)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3)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4)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及岗位(职务)工资;
(5)职工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浮动升级的工资等。
(6)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
2.计件工资,包括:
(1)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2)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3)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3.奖金,包括: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5)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4.津贴,包括:
(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包括:高空津贴、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高温作业临时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微波站津贴、冷库低温津贴、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广播电视天线工岗位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人员岗位津贴、殡葬特殊行业津贴、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津贴、护林津贴、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津贴、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津贴、水利防汛津贴、气象服务津贴、地震预测预防津贴、技术监督工作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环境污染监控津贴、社会服务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会计岗位津贴、岗位津贴、野外津贴、水上作业津贴、艺术表演档次津贴、演出场次津贴、艺术人员工种补贴、运动队班(队)干部驻队津贴、教练员培训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运动员突出贡献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津贴、专业技术岗位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技术工人岗位津贴、普通工人作业津贴及其他为特殊行业和苦脏累险等特殊岗位设立的津贴。
机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包括:公安干警值勤津贴、警衔津贴、交通民警保健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审计人员外勤工作补贴、税务人员的税务征收津贴(包括农业税收)、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外勤津贴、人民法院干警岗位津贴、人民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监察、纪检部门办案人员补贴、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津贴、监狱劳教所干警健康补贴等。
(2)保健性津贴。包括: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农业事业单位发放的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以及其他行业职工的特殊保健津贴等。
(3)技术性津贴。包括:特级教师津贴、科研课题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
(4)年功性津贴。包括:工龄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和护士护龄津贴等。
(5)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等。
(6)其他津贴。例如: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火车司机和乘务员的乘务津贴、航行和空勤人员伙食津贴、水产捕捞人员伙食津贴补贴、汽车司机行车津贴、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伙食补助费、少数民族伙食津贴、小伙食单位补贴、单位按月发放的伙食补贴、补助或提供的工作餐等)、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卫生费、书报费、工种粮补贴、过节费、干部行车补贴、私车补贴等。
5.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粮、油、蔬菜等价格补贴,煤价补贴、水电补贴、住房补贴、房改补贴等。
6.加班加点工资;
7.其他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
8.特殊项目构成的工资:
(1)发放给本单位职工的“技术交易奖酬金”;
(2)住房补贴或房改补贴。房改一次性补贴款,如补贴发放到个人,可自行支配的计入工资总额内;如补贴为专款专用存入专门的帐户,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国家统计局《关于房改补贴统计方法的通知》(统制字[1992]80号文)];
(3)单位发放的住房提租补贴、通信工具补助、住宅电话补助[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1998年年报劳动统计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1998]120号)];
(4)单位给职工个人实报实销的职工个人家庭使用的固定电话话费、职工个人使用的手机费(不含因工作原因产生的通讯费,如不能明确区分公用、私用均计入工资总额)、职工个人购买的服装费(不包括工作服)等各种费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5)为不休假的职工发放的现金或补贴[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6)以下属单位的名义给本单位职工发放的现金或实物(无论是否计入本单位财务帐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7)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各种商业性保险[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8)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其工资正常发放部分和年终结算后补发的部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9)商业部门实行的柜组承包,交通运输部门实行的车队承包、司机个人承包等,这部分人员一般只需定期上交一定的所得,其余部分归己。对这些人员的缴费基数原则上采取全部收入扣除各项(一定)费用支出后计算[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劳动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制司字[1992]39号)];
(10)使用劳务输出机构提供的劳务工,其人数和工资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不直接支付劳务工的工资,而是向劳务输出方支付劳务费,再由劳务输
出方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工资 和人数;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则应由劳务使用方统计工资和人数。输出和使用劳务工单位的缴费基数以谁发工资谁计算缴费基数的原则执行[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4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4]48号)];
(11)企业销售人员、商业保险推销人员等实行特殊分配形式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原则上由各地依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关于不列入缴费基数的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下列项目不计入工资总额,在计算缴费基数时应予剔除: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包括医疗卫生费、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设施费和集体福利事业补贴、探亲路费、计划生育补贴、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婴幼儿补贴(即托儿补助)、独生子女牛奶补贴、独生子女费、“六一”儿童节给职工的独生子女补贴、工作服洗补费、献血员营养补助及其他保险福利费。
(三)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包括: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1963年7月19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四)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五)支付给外单位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补助、误餐补助。指职工出差应购卧铺票实际改乘座席的减价提成归己部分;因实行住宿费包干,实际支出费用低于标准的差价归己部分。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以及一次性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
(十一)劳务派遣单位收取用工单位支付的人员工资以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
(十五)由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十六)支付给从保安公司招用的人员的补贴。
(十七)按照国家政策为职工建立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其中单位按政策规定比例缴纳部分。
五、关于统一缴费基数问题
(一)参保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可以为职工工资总额,也可以为本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但在全省区市范围内应统一为一种核定办法。
单位职工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原则上以上一本人月平均工资为基础,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的范围内进行核定。特殊情况下个人缴费基数的确定,按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劳办发[1997]116号)的有关规定核定。以个人身份参保缴费基数的核定,根据各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的有关规定核定。
(二)参保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的基数为职工工资总额,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为本人工资,为便于征缴可以以上一个人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目前,一些地方为整合经办资源,实行社会保险费的统一征收和统一稽核,并将各险种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统一为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这种做法方便了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有利于提高稽核效率。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本通知的规定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坚持标准,切实做好申报审核和日常稽核工作,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保险费的应收尽收。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用人单位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工伤职工待遇降低的,由其补足差额
用人单位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工伤职工待遇降低的,由其补足差额
职工发生工伤后,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一般情况下这类用人单位并不按照劳动法规范用工行为,也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了劳动合同但都留存在本单位,职工咨询律师时通常的问题是“这事我能获得多少赔偿”;如果用人单位为期办理了社会保险,那么职工咨询律师时通常的问题是“单位什么时候拿钱给我”。作为律师,我同情这些工伤职工的遭遇,同时也为替他们的天真感到无奈。未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下,作为律师我更关心的是该职工维权的证据准备,而不仅仅是数额;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下,我更关心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少报、瞒报缴费基数导致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问题。
本文中,孙潭律师围绕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为你解析“用人单位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法律后果。
一、缴费基数
理解工伤保险的最简单常识:谁参加了工伤保险,发生工伤事故时,参加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参加”不是口号,是行动,最直白的常识就是:缴费。
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指的就是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时用于计算缴费(工伤保险费)金额的基数。乘法运算公式如下: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为什么出现少报、瞒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本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你可以把“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看做是本单位全部职工的缴费基数之和。所以,用人单位是自行社保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主体,有些用人单位就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在职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上动脑筋来达到少报、瞒报的目的。
有不少在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工作的员工,可能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和300%这两组数据比较熟悉。孙潭律师在这里告诉你这两组数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64条。该部法律对计算工伤保险待遇的“本人工资”的定义是“工伤职工……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同时法律出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月缴费工资做出了上下限的规定:最低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最高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0%。你们还可能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和600%这两组数据比较熟悉。孙潭律师也可以告诉你这两组数据在重庆市的来源:40%来源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于2010年12月27日联合发布的渝人社发[2010]287号文件,600%来源于渝人社发[2010]286号文件,暂且不管这两个文件调整缴费基数的法律依据在哪里。用人单位里办理社会保险工作的员工如果基于以上几组数据就误解缴费基数可以按照上述数据下限来缴的话,就曲解了法律,也曲解了地方政府部门文件,这种低级错误明摆着是帮着单位少报、瞒报。
三、工伤职工如何来要求单位承担待遇降低的赔偿责任(补足差额的责任)
1、走正常的工伤待遇赔偿流程: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确认工伤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确定伤残等级。社会保险局对工伤保险待遇进行核定。
2、把职工本人上实际月平均工资跟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和600%对比,如果在上述上限和下限范围内的,跟缴费基数对比,是否一致。如果高于缴费基数,又在上下限内的,请看下一步。
3、向用人单位参保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之后根据仲裁结果到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4、上述步骤尽量委托专业律师代理。孙潭律师在此仅就可能存在差额的几个项目进行提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级伤残的伤残津贴,停工留薪期待遇,其中伤残津贴部分可能会发生多次诉讼,因为伤残津贴按月发放,要待实际发生的情况下另行主张。
四、用人单位少报、瞒报缴费基数的预防和取证工作
1、如果你的实际工资高于上述缴费基数确定方式的下限,但是用人单位执意按照下限给你缴费的,你可以选择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投诉,由其依法查处。
2、搜集你实际工资领取方面的证据,比如银行转账凭证、工资条、工资证明等。
五、友情提示
本文,是对“用人单位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维权的法律指引,写给需要的工伤职工,同时也写给律师同行们——别忘记还有这样一种损失需要我们的救济。大家共勉。
第四篇:未按实际工资标准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可以要求公司对造成工伤待遇的差额补足
未按实际工资标准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可以要求公司对造成工伤待遇的差额补足(2015-11-28 16:28:07)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工伤赔偿
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4)淮中民终字第1683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赵守卫,男。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
上诉人赵守卫与被上诉人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邦安全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于2014年7月24日作出(2014)淮开民初字第391号民事判决。上诉人赵守卫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4年8月2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4年9月1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赵守卫及其委托代理人陈新林、被上诉人一邦安全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蒋林、洪磊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原告于2011年4月21日到被告处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被告为原告参加了工伤保险。原告于2012年11月1日受伤,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右上肢挤压伤、多发开放性骨折伴神经、血管损伤、右手挤压挫裂伤,行清创修复术、右上臂截肢术,于2012年12月24日出院,出院医嘱建议休息3个月、继续对症治疗。2013年4月24日,原告右前臂截肢术后局部感染,再次住院,行清创修复术,于2013年5月20日出院,出院医嘱建议休息2个月,加强营养。后原告又门诊治疗花门诊费378元。原告第一次住院时被告安排了人员进行护理。原告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每月工资为2433.60元,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为1800元。2012年12月24日,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原告为工伤。2013年6月8日,淮安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原告为三级伤残,无护理依赖。经淮安市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审核,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46394.45元。根据原告受伤前平均月缴费工资计算,原告伤残津贴为1440元/月。原告妻子在淮安协盛电器有限公司上班,其在原告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为2953.45元/月。
另查明:原告为工伤保险待遇与被告产生争议,于2013年10月向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仲裁委作出裁决后,原告不服裁决诉至法院。
原审原告赵守卫诉称,原告2011年3月22日到被告处工作,月均工资2433.60元。2012年11月1日,原告上班期间发生事故致右前臂截肢,后经鉴定为工伤、三级伤残。因被告未按原告实际工资标准足额为原告缴纳社会保险费,致社会保险机构按照缴费工资决定支付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1400元、每月伤残津贴1440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及每月伤残津贴应当按照原告实际工资标准计算,被告还应当按实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原告在住院治疗期间原告妻子请假为原告护理,护理费也应由被告承担,原告的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被告也应承担。故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14572.80元,被告从2013年7月起每月支付原告伤残津贴差额506.88元,自2014年1月1日起到原告退休为止,按政府公布的伤残津贴标准补足其差额,被告按国家标准为原告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请求被告支付原告住院期间护理费29874.10元,支付原告工伤期间营养费2600元、交通费774元、门诊费378元。原审被告一邦安全公司辩称,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原审认为,原告在被告处工作,受伤后被认定为工伤,经鉴定为三级伤残,应当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因被告未按原告实际领取的工资缴纳工伤保险费用,致原告无法从工伤保险基金足额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对此产生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被告应予补足。原告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为55972.80元,相关部门核准的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46394.45元,其差额部分9578.35元被告应予补足。原告的月伤残津贴应为1946.88元,其差额部分506.88元被告应予补足,还应当按照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整的上涨幅度比例按月补足原告伤残津贴的差额,直至原告退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原告提出要求被告按国家标准为原告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诉讼请求,因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本院不予处理。原告在二次住院期间及两次出院医嘱建议休息时间共176天,被告未派人护理,该期间的护理费用被告应当支付,根据本地护工标准,酌定原告的护理费为60元/天×176天=10560元。对原告主张的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应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据此,经调解未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二条、《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之规定,判决:
一、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原告赵守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9578.35元,支付原告赵守卫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伤残津贴差额3548.16元,支付原告赵守卫护理费10560元。
二、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自2014年2月起每月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原告赵守卫伤残津贴差额506.88元,直至2014年伤残津贴调整之月的上一月。
三、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自2014年伤残津贴调整之月起每月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原告赵守卫伤残津贴差额直至原告赵守卫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之日,伤残津贴差额的标准随当地劳动行政保障部门每次伤残津贴上涨的比例上涨。
四、驳回原告赵守卫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元,免于收取。
赵守卫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
1、原审认定事实错误,在上诉人第一次住院期间,被上诉人仅安排了一名护工半护理了一个月,而上诉人实际住院54天。事实上,根据被上诉人的安排,上诉人妻子全程参与了对上诉人的护理,一审对此未予认定是错误的;
2、原审酌定的护理费标准无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护理费应按照收入标准计算。一审未依上诉入妻子的工资收入计算护理费错误;另外,被上诉人对仲裁裁决未提起诉讼,表明其对裁决结果是没有异议的,一审却将裁决确定的护理费予以调低,违反法律规定。综上,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判第一项中关于护理费的部分,并改判被上诉人支付护理费29874.1元;增判被上诉人支付上诉人工伤期间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等3752元;本案一、二审诉讼费由被上诉人承担。
一邦安全公司答辩称,上诉人关于护理费的主张不符合法律规定,上诉人不属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的情形,而且,即便应当支付护理费,也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社会保险法已经明确,营养费、交通费、医疗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故上诉人无权向被上诉人主张。经二审审理查明,原审认定事实无误,本院予以确认。
二审审理期间,赵守卫提交如下证据:
1、2014年2月7日至5月12日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历;
2、2014年5月20日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历;
3、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出院记录,反映赵守卫于2014年6月5日入院,6月23日出院,其中6月11日因骨髓发炎做的手术;
4、淮安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于2014年9月1日作出的淮劳鉴通(2014)1024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内容是经鉴定,赵守卫符合《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叁级、部分护理;
5、上诉人代理人陈新林律师向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左文山作的调查笔录,在笔录中左文山医生陈述:其是赵守卫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的主治医生;赵守卫两次住院,在住院期间及历次出院医嘱休息期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员护理。一邦安全公司的质证意见是:对证据1、2、3的真实性无异议,但是否需要护理应以鉴定结论为准。证据4公司已经收到,但该鉴定结论不是对前一个鉴定结论的否定,只是根据病情变化重新作出的鉴定,而前两次鉴定都没有关于赵守卫需要护理依赖的认定;关于笔录,左文山医生的陈述不能作为赵守卫是否有护理依赖的依据,是否需要护理应当以2013年6月8日的鉴定结论为准。
本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是,原审关于护理费的计算期间与标准是否适当;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向其支付工伤期间的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等3752元是否有法律依据。
关于护理费的计算期间。根据淮安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于2014年9月1日作出的淮劳鉴通(2014)1024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赵守卫代理人提交的其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左文山医生的调查笔录,并结合赵守卫历次住院记录,可以认定,赵守卫自2012年11月1日因工负伤住院开始,直至2013年6月8日,均有护理依赖。因被上诉人在赵守卫第一次住院期间,安排人员护理至2012年12月2日,故计算护理费的期间应从2012年12月3日至2013年6月8日,共计188天。原审对此计算错误,本院予以纠正。
关于护理费的计算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根据上述规定,赵守卫护理费的计算标准只能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其要求按照配偶工资或参照人身损害赔偿相关规定的上诉意见,无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参照上述规定,并根据赵守卫实际伤情,本院按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标准计算,一邦安全公司应向赵守卫支付的护理费低于原审判决的数额。因此,一审关于护理费的计算期间虽然有误,但判定的护理费总额并未有损上诉人权益,故无调整的必要。
关于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向其支付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等费用,因无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赵守卫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0元,免予收取。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孙晓明 代理审判员
黄春丽 代理审判员
孙 坚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书 记 员
孙欣欣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4)淮开民初字第0391号
原告赵守卫,男,汉族,1969年5月1日出生。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
原告赵守卫与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经济补偿金纠纷一案,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赵守卫及其委托代理人陈新林与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蒋林、谢春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赵守卫诉称,原告2011年3月22日到被告处工作,月均工资2433.60元。2012年11月1日,原告上班期间发生事故致右前臂截肢,后经鉴定为工伤、三级伤残。因被告未按原告实际工资标准足额为原告缴纳社会保险费,致社会保险机构按照缴费工资决定支付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1400元、每月伤残津贴1440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及每月伤残津贴应当按照原告实际工资标准计算,被告还应当按实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原告在住院治疗期间原告妻子请假为原告护理,护理费也应由被告承担,原告的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被告也应承担。故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14572.80元,被告从2013年7月起每月支付原告伤残津贴差额506.88元,自2014年1月1日起到原告退休为止,按政府公布的伤残津贴标准补足其差额,被告按国家标准为原告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请求被告支付原告住院期间护理费29874.10元,支付原告工伤期间营养费2600元、交通费774元、门诊费378元。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辩称,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经审理查明:原告于2011年4月21日到被告处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被告为原告参加了工伤保险。原告于2012年11月1日受伤,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右上肢挤压伤、多发开放性骨折伴神经、血管损伤、右手挤压挫裂伤,行清创修复术、右上臂截肢术,于2012年12月24日出院,出院医嘱建议休息3个月、继续对症治疗。2013年4月24日,原告右前臂截肢术后局部感染,再次住院,行清创修复术,于2013年5月20日出院,出院医嘱建议休息2个月,加强营养。后原告又门诊治疗花门诊费378元。原告第一次住院时被告安排了人员进行护理。原告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每月工资为2433.60元,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为1800元。2012年12月24日,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原告为工伤。2013年6月8日,淮安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原告为三级伤残,无护理依赖。经淮安市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审核,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46394.45元。根据原告受伤前平均月缴费工资计算,原告伤残津贴为1440元/月。原告妻子在淮安协盛电器有限公司上班,其在原告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为2953.45元/月。
另查明:原告为工伤保险待遇与被告产生争议,于2013年10月向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仲裁委作出裁决后,原告不服裁决诉至本院。
上述事实,有原、被告当庭陈述及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书、原告参保证明、工资表、原告妻子工资表、原告出院记录、诊断证明书、门诊收据、养老保险缴费记录、仲裁裁决书等载卷为证,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原告在被告处工作,受伤后被认定为工伤,经鉴定为三级伤残,应当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因被告未按原告实际领取的工资缴纳工伤保险费用,致原告无法从工伤保险基金足额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对此产生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被告应予补足。原告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为55972.80元,相关部门核准的原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46394.45元,其差额部分9578.35元被告应予补足。原告的月伤残津贴应为1946.88元,其差额部分506.88元被告应予补足,还应当按照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整的上涨幅度比例按月补足原告伤残津贴的差额,直至原告退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原告提出要求被告按国家标准为原告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诉讼请求,因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本院不予处理。原告在二次住院期间及两次出院医嘱建议休息时间共176天,被告未派人护理,该期间的护理费用被告应当支付,根据本地护工标准,本院酌定原告的护理费为60元/天×176天=10560元。对原告主张的营养费、交通费、门诊费,应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据此,经调解未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二条、《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原告赵守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9578.35元,支付原告赵守卫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伤残津贴差额3548.16元,支付原告赵守卫护理费10560元。
二、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自2014年2月起每月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原告赵守卫伤残津贴差额506.88元,直至2014年伤残津贴调整之月的上一月。
三、被告江苏一邦安全用品有限公司自2014年伤残津贴调整之月起每月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原告赵守卫伤残津贴差额直至原告赵守卫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之日,伤残津贴差额的标准随当地劳动行政保障部门每次伤残津贴上涨的比例上涨。
四、驳回原告赵守卫的其他诉讼请求。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10元,免于收取。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有关规定,向该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收款人:淮安市财政局,开户行:淮安市农业银行城中支行,账号:***)。
审 判 长
刘海波 代理审判员
高晓文 人民陪审员
冯兆兵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书 记 员
王 琳
第五篇:关于2018参保单位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数的通知
关于2018参保单位申报缴纳
社会保险费基数的通知
各区县、高新区、文昌湖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社会保险市直管单位: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8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及计发待遇基数的通知》(淄人社字[2018]172 号),现将我市2018参保单位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数(以下简称缴费基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生成职工缴费基数
1、单位职工以2017工资收入作为2018缴费基数,其中,月缴费基数下限为3465元、上限为17325元;单位以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作为2018单位缴费基数。
2、单位通过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录入上工资收入等数据(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1),按在职人员、2—6月份减少人员(含1月份退休人员)的顺序录入年工资收入、工资发放月数,并打印《2018年参保单位职工缴费基数汇总表》(附件2,以下简称《汇总表》)、《2018年参保单位职工缴费基数一览表》(附件3)和《2018年参保单位减员职工缴费基数一览表》(附件4,附件3和附件4以下简称《一览表》)。
3、单位将《一览表》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10天,公示期内,单位的劳资、纪检、工会等部门对公示情况要给予监 1
督。公示期满无异议的,职工本人核查、确认,并在“职工签字”栏内签字(盖章),2—6月份减少的人员确实无法签字(盖章)的,申报时提供其上12月份工资发放表原件及复印件。单位的劳资、纪检和工会三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公示证明》(附件5)上签名盖章(无纪检、工会等部门的单位在《公示证明》上填写“无”)。
二、申报职工缴费基数
7月20日前,单位携带《汇总表》、《一览表》和《公示证明》各一份,到社会保险服务大厅申报变更缴费基数。
三、其他
1、单位足额缴纳7月份及1-6月份差额部分社会保险费后,为1—6月份领取临时退休待遇的人员计发正式退休待遇。
2、社保机构审核通过单位申报的缴费基数后,在《汇总表》上加盖社会保险经办人名章和业务专用章。《汇总表》、《一览表》、《公示证明》、《参保人员增减表》及相应的证明材料由单位保存备查。
3、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为职工申报缴费基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或迟报。如单位瞒报、漏报或迟报职工缴费基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社会保险法》及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4、各区县、高新区、文昌湖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区县工作实际,作出具体安排。
附:
1、网上申报缴费基数操作流程 2、2018年参保单位职工缴费基数汇总表 3、2018年参保单位职工缴费基数一览表 4、2018年参保单位减员职工缴费基数一览表
5、公示证明
201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