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学区房,而是这五个习惯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学区房,而是这5个习惯
最近期末考试,儿子闹了一场小**。发了试卷,他才发现自己没带铅笔盒。
他又胆小,不敢跟监考老师说,情急之下,居然大哭起来,最后试也没能好好考…… 回家后我先安慰他,然后跟他说,考试结果不重要,但是你这个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终于吃亏了吧?
儿子边哭边认真地点头:妈妈,这个坏习惯我一定改。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儿童阶段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好习惯能成就孩子,一个坏习惯则能伤害孩子。
希望孩子们能在暑假养成这5个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守时:让孩子成为靠谱的人
儿子的画画班上有两个同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男孩经常迟到,挨了批评也不以为然,每天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女孩总是很早就到,摆好用具,静静地坐等老师。有次下暴雨,只有女孩和妈妈湿淋淋地赶去上课。女孩的画技突飞猛进,而男孩还是画得不知所云。大家向女孩妈妈取经,她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天赋重要,可态度更重要。我只要求女儿凡事认真,而认真上课的前提就是守时。态度决定状态,状态自然决定成绩。
有句话说:守时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守时。
因为守时就代表着自律,有责任心,会让人感觉靠谱、值得信赖,在团队合作和未来发展中更容易获得好机会。对孩子来说,守时代表着有管理时间的能力,有计划、有责任心地学习和生活。
有次跟一位园长聊天,她说那些经常入园踩着点或迟到的孩子,基本都有拖延和不认真的问题。所以,英国一些学校会向经常迟到的学生的家长收罚款,希望能引起他们对守时的重视。守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
细节,永远决定成败,请让孩子从认识时间的那天起,就学会守时。2
整理:培养秩序感和专注力
韩国一位整理师去一户人家整理儿童房,惊讶无比: 到处堆着乱七八糟的书和玩具,衣服随意挂着,书桌上满满当当的,还养着三只仓鼠,房间里的味道一言难尽。
孩子妈妈抱怨:整天逼着他读书,就是不爱读,唉,没办法。
在仓库一样的房间里,孩子怎么可能静下心读书呢? 整理师开始清理,后来孩子也加入进来,扔掉废品,收纳好有用的东西。几小时后,房间干干净净又整整齐齐的了。
孩子满心欢喜地坐到书桌前,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书读起来,甚至忘了整理师的存在。
只是通过整理,就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地学习,多么神奇。
哈佛商学院调查发现,课桌干净、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专注有耐力。
而经常丢三落
四、拖拉懒散的孩子,基本都没有整理的好习惯。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
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培养秩序感;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包,出门前更从容;及时清理书桌和房间的杂物,在整洁的环境里学习,效率更高。可不要小瞧孩子做这些事的力量。整理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律能力,还在潜意识中整理内心的情绪垃圾。孩子会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识; 规划好空间,才能规划好人生。3
阅读:终身受益的财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听起来吓人,但不无道理。
据调查,坚持阅读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均会高出10分以上,80%的高考状元爱好阅读。一位高考语文得了148分的同学说:
书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从小我妈妈就爱给我讲故事,我对阅读的喜欢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尹建莉说,一个孩子的智力与其他孩子拉开距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应始于胎教,妈妈边抚摸肚子,边柔声朗读,让胎儿感知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1岁左右开始亲子阅读,用睡前的20分钟让孩子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5岁后,可以尝试教孩子认些字,为独立阅读做准备。儿子在幼儿园演讲时说: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妈妈给我读书。我听完,心里甜滋滋的。
爱读书的孩子思想更丰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见和固执中;爱读书的孩子人格独立,见解独到,不容易盲从。
有位朋友,每当他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就去书店转转,一杯咖啡,一本好书,片刻安宁,感觉力量又一点点回到身上。
阅读不仅是一个好习惯,更是孩子洞察内心、感知生活的仪式感。4
运动:激发孩子的“体能自尊” 闺蜜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因为身材瘦小,总是有些胆怯不自信。闺蜜想尽办法鼓励,就是不起效。有一次,幼儿园玩跳远,儿子竟然得了第一名,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围观。
从此,儿子不但慢慢开朗活泼起来,跟同学交往也积极主动了。
闺蜜问我原因,我说:恭喜,孩子的体能自尊被激发了。
孩子证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体中的自尊和自信,这就是运动的魅力。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
运动会刺激身体分泌多种积极物质,提升智力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自控力、耐力、竞争力、合作力也随之提高。
西方学校把体育运动视为精英教育,英国专家指出,对于1.5-5岁的孩子,要求每天运动或者活动至少3个小时,就是因为发现了运动的秘密作用。如果允许,可以让孩子从小坚持一种单项运动或团体运动。
放学后不要急着让他埋头写作业,可以跳绳、打羽毛球、拍球等,尽情地活动、宣泄,不仅能释放压力,还有助于长高,预防近视等。作家村上春树说:
正是几十年的长跑塑造了现在的我。运动中产生的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肉眼无法看到,但心灵可以感觉到。
别让我们的孩子做闷在室内的“塑料儿童”,让他们尽情流汗吧!5
做家务: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亲戚家有个男孩,从小娇惯,什么活都不干。上大学第一天,他就打电话求救:“不会套被罩”。不仅如此,他连袜子也不会洗,穿脏一双就买一双。放假回家,总是拎回一大包脏衣服要妈妈洗…… 很多父母不想让孩子做家务,怕烫着、碰着、累着,也怕做不好,给自己添麻烦。
“你只管学习,其他都不用管”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但教不出好孩子,还特别容易让孩子丧失责任心。
哈佛大学用20年做跟踪,发现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还能说做家务对孩子不重要吗? 儿子3岁起,我就让他试着做家务。
洗碗够不着,他就踩个小板凳;洗的菜里经常还有泥土、枯叶,我们也不责怪。
现在,倒垃圾、擦地、洗袜子、炒青菜,在他眼里都是“小菜一碟”。他还经常说:“妈妈你歇着,我来”。每当有人夸奖,儿子也喜滋滋的,那种欢喜让我也骄傲无比。
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娇贵、弱不禁风,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吧,这样他们才能体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懂得什么是付出和回报。日本女孩阿花5岁就学会了做所有便当和大部分家务。
她的妈妈希望“女儿能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很好地生活下去”。这不正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吗? 曾国藩有家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只有用勤俭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志向、有意志、有爱心的孩子。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教他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从小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孩子,会有独立的思想,健康的体魄,能够珍视丰盈的内心,也能体察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信而有力量的人。有能力的孩子会飞得高,有好习惯的孩子才会飞得远。
第二篇:真正拉开学生差距的, 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真正拉开学生差距的, 不是智商, 而是这10个字!
决定同学们之间成绩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智商,它只起到很一小部分作用,而是下文中的这10个字。
自律 到了初中,学习压力越大,就越想“找点时间,找点空闲”来尝尝阔别已久的“诱惑滋味”。你是不是曾经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这样的话:
亲爱的,你再颓废下去就完蛋了。从今天起,做一个勤奋的人。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吧!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写下这些话后的几天之内,你决定要洗心革面,痛改全非,为自己购买了全套的辅导资料,把学习计划细致到每一天、每一节自习课。甚至会想,只要我努力,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考上一个好大学。
可是呢,你坚持下去了吗?没过几天,就恢复了原样。在早读课上特别困的时候,你依然没忍住打了个小盹;在晚自习嘈杂的读书声中,你的思绪依然飘到了九霄云外;近乎全新的辅导资料也没怎么翻开……
如果你也存在以上情况,那么是时候考虑一下你自律的问题了!自律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自己原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的能力。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难了。丧失自律的后果是让我们对自己愤怒和质疑:我们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自律的人,永远分得清楚主次,拎得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乐。中考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这就是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提高自制力呢?
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你学习是为了“涨姿势”、去心怡的大学、感受向往的都市,那你就应当加以明确,以此来牵引自己;如果你在学校呆着仅仅是“养膘”,那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别“无病呻吟”——不作死就不会死啦。
坚持学习计划
完成计划是提高自制力最好的方法。计划只要定了就要做,做一段时间(建议一周)看看效果和得失,进行调整。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心。从小事做起
也许回家后,你的状态变得散漫,前2天忍住了不碰手机,可是第3天就憋不住了,但熟练地打开了QQ之后就产生了愧疚的感觉。
没关系,玩就玩了,至少前面2天,你已经自制成功了啊,从意识到的那一刻开始停止聊QQ这个动作,就是对你自制力的累积!你会做得越来越棒!隔绝干扰
网线拔掉、手机上的游戏、小说漫画放火烧……你自己看着办,这个有点绝,反正最后你得的好处最多!设定时限
"难题怎么办?做不出来我很难受,于是陷进去,时间浪费了很多,耗不起啊——感觉又糟糕,怎么克制对难题难解难分强烈感情呢?”
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学习任务忙不过来,一聊天,一堂自习课过去了……
这个其实都可以用设定时限的方法,轻松解决,给自己找个监工,你会发现“自制,棒棒的”。
比如,这个试卷我规定自己90分钟解决,计时器(没有计时器手表也可以的)备一个,90分钟后,手起刀落,停止做题!
写下思路
如果细细回忆一下你失控的瞬间,你会发现,每每难题挡道,你更容易失控去聊天,每每考试挫败,你更容易去玩网游、手机......这就是典型的“破罐子破摔嘛”,人之常情。如果你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不如借用“笔”的力量!悬崖勒马,付之于笔端,这能使你保持清醒而不至于去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高效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熄灯后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同学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那什么是有效的努力呢?
合理分配精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何谓“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选择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实现时间和精力的最佳匹配。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多数人都是在早上刚起床时状态最好。
但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有的学生可能在晚饭后,或九点、十点以后才会迎来最佳学习状态。
所以,在这里,我们没有整齐划一的时间表,学生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在什么时候,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身体规律,不强加干涉,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明确先做哪件事
每天放学回家,都有很多学习任务:英语单词,语文古文,理科习题,纠错,复习,预习……有的同学忙了一晚上,却什么都没做完,也没做好。
这里我的建议是,在每天开始学习前,一定要有一个大体的计划,设定好任务的“优先级”。
复习优先
回家后,先把老师当天所讲的重点,以“过电影”的形式回忆一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一定抓紧看书,强化记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明确重点,明确方法。
落实优先
不管做了什么样的计划,落实大于一切。先把老师课上讲过的重要知识点落实,去做作业、做练习。
纠错优先
在纠错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出错原因:是知识欠缺,还是习惯不好;是方法不得当,还是综合能力欠缺?
弄懂之后,该背的背,该养成的养成,该改变的改变。还有,要及时纠正记忆,抵制惯性思维,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 上课就要以听为主,以理解为主,以记为辅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课上的25分钟时间里,讲授新知识,这是最黄金的25分钟,如果在这个时间里,开小差,就失去了最佳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时间。
所以,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与老师讲授精华知识的时间不匹配,听课效率一定不会高。
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一个班上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很难面面俱到地提醒。那么学生和家长要怎么做呢?
从短到长训练,从五分钟开始,定一个闹钟,让自己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做一道题、背一首诗,慢慢延长这个时间。
不放让你分心的东西在身边。学习时远离有共同语言的人。必要时家长陪伴、提醒。
学会如何记笔记
上课时,以听和理解为主,以记笔记为辅。笔记不可面面俱到,以重点为主。
切忌一字不落地记下老师所有的话。要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
有正确的方法
方法错了,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功。就以学英语为例,凡是听力不好的人,口语一定差,因为你读不准,所以你听不出来磁带在说什么。
所以,练听力,必须从练口语开始,通过大声朗读,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当你的口语熟练了,能做到读得准,读得快,学会连音和吞音时,自然就能听懂。
有超强的执行力
前面讲的内容,可能让大家热血沸腾,但是光有热情还不够,让学习热情发挥最大效益的法宝,是执行能力!
明确了方向和方法,就去做吧,有困难也要做; 颠覆自我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贵在坚持;
学习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快乐的过程,必定伴随着艰苦和孤独; 学习上的强者必然有极高的专注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高专注度和恒心是未来成功的法宝。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谁把自己虐得更惨,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
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但是要骗这个世界真的有点难,你所亏欠的,终有一天会连本带利还回来。
阅读 很多同学都对作文发愁,有的说不会审题,有的说不会描写方法,有的说应试教育的作文没意思……但实际上,作文写不出来的原因就一个:读书太少!
“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可能性几乎为零!”
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对你的未来有多重要?参加多次中高考改卷的言芳老师感慨:当前的政治主观题可以当阅读理解题做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很占优势。
换句话说,阅读不好的学生不仅语文拿不了高分,政治、历史,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等理科成绩也会受影响。
喜欢阅读的学生,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更高。
原由很简单,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而且喜爱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
阅读,必须要重视!
认真 以上6个字,必须有“认真”加持,不然一切都免谈!
相信很多家长和同学们都在暑假看过了电影《战狼2》。《战狼2》之所以如此火爆,万人空巷,离不开导演吴京认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为了拍好军旅题材的作品,吴京特意到部队中训练两年,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实战学习,把自己完全打造成一名合格的战士。
他学习各种军事技能,武装泅渡、潜水、跳伞、射击、格斗……甚至后来为了拍《战狼2》还学习坦克驾驶,炮弹装填校准。
电影开头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的跳海镜头,为了这个镜头,吴京连续跳了26次才满意,甚至几度体力不支,被救生员救回来。
影片中还有一段2分钟的一镜到底的水下打戏,为了连贯地进行武打动作,吴京特意做了一个月的长期潜水运动,水下闭气长达3分钟。拍摄过程中,吴京每天在水里平均泡十多个小时。
正是因为这份认真,《战狼2》才能坐收50亿票房,荣登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也正是因为这份认真,吴京才能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让众人仰望。
所以,同学们,如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那生活回报给他的便是苟且和卑微。
如果始终抱着一颗认真赤诚之心,生活也将回报以歌。
坚持 自律、高效、阅读和认真,这8个字,如果不能坚持下来,就会功亏一篑。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看看下面这三个关于坚持的小故事,或许你会明白坚持的意义:
@Rufus
高一的时候转学来深圳,第一次考试英语竟然考了30分,全班倒数第一。
当时我就懵了,因为我在老家成绩还过得去,在这里我连张口说英语都不敢。而且因为老是拖班里后后腿,总是被英语老师叫去谈话,好丢脸。
有一次我连20分都没有,终于忍无可忍,回到家就把那些不及格的英语卷子全部贴在墙上警示自己,开始用最傻的办法——每天背单词。
对于我这种英语盲来说真的特别痛苦,记了忘忘了记,但是三个月之后奇迹就开始出现了,我开始及格了。于是我更加起劲地背,越背越上瘾,足足坚持了高中三年就连过年都没有断过。
最后,我的高考英语成绩和我们省状元是同分。
@张萌 从小学看动漫的时候我就开始对日语感兴趣啦,真正学起来是大一的时候和两个闺蜜一起旁听日语专业的课。
其实上课还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一开始学音标,上了一个月之后已经开始有不少人逃课了。过了两个月,闺蜜也开始有时来有时不来,到学期末的时候就只剩我自己了。
整整四年,我几乎风雨无阻地去听日语课(只要和我的课不冲突),大学毕业后也顺利找到了和日语有关的工作。
现在我是一名日语翻译,最大的变化是,每一天早上醒来都会很开心,因为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张旭然
高考那年突然喜欢上了摄影,当时还没有钱买相机,每天用自己只能存50张照片的手机拍,看到什么都在想构图,周末回家了就偷偷上网学。
高考完那个暑假更是疯了似的,每天都出去拍一阵子再回家,以至于我妈以为我谈了女朋友。
我什么都拍,无论是下雨后的积水,还是电线杆上的袋子,我都觉得很美。或者说,我想拍下他们美的样子。
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年我大学毕业,我的作品已经存了10个硬盘,虽然我读生物的,但是平时帮别人拍照赚的钱已经可以让我不用去上班了。
坚持,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并非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学习里,有太多自己认为的不可能,或者别人告诉的不可能,于是我们不敢开始,抑或半途而废。
坚持,是一个非常酷的行为。坚持下去,你觉得还有什么会不可能呢?
第三篇:这才是北京学区房空前火爆的真正原因99%的人不知道
这才是北京学区房空前火爆的真正原因,99%的人不知道
智谷君语:
这个春天,北京学区房成为焦点,又以登峰造极的西城区学区房为典型,每平超过20万元已不稀奇。有人说天价是炒出来的,但作者仔细研究人口数据后发现:学区房疯狂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强大又残忍的现实逻辑。◎作者丨塞冬◎来源丨黔财有话说 已获授权 最近,北京的学区房又火了。
几年前“神盘”华清嘉园10万一平的新闻仿佛就在眼前,眼下“金融街学区40平1100万”,“西城普遍15万”,“清北学历值钱还是学区房值钱”这样的新闻又开始在朋友圈铺天盖地火了起来。
2017年的初春,无论身在京城何处,身边的人讨论的话题永远都是房子和学区,仿佛整个北京城都被卷入了学区房的风潮中——已经上车的看着手中老破小疯长感到暗自庆幸,没上车的一边骂一边默默的看房。
学区房为什么这么疯?是炒作还是刚需?该骂娘还是该出手?
别听忽悠,只看数据。第一张表:北京历年京户出生人数,注意,是京户小孩,不包括无京户的: 表格中的数据很简单也很残忍: 2010年京户出生人数比2003年翻番,从4.5万变成9万。2014年京户出生人数达到15.3万高峰,2015年羊年低谷回落到12.7万。
2016年的统计数字还没发布,但“本市预计将迎来30万猴宝宝”的新闻大家想必都已经看过了,史上最难建档年,史上最高出生高峰,京户出生娃继续高峰,甚至史上最高,无太大悬念。
2010年的9万户籍娃将在2017年上学,学位争夺大战已经不可开交。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未来几年需要入学的京户娃从9万变成15万+之后的惨烈场景。
笔者早在三年前就给很多人科普过上面这个数据,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增长?”,“你哪来的数据?”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他每年的出生人口是大致恒定的,上下波动主要原因主要是生肖、吉利年份这样的原因:
2015年抢学区的时候,他们以为是2008年奥运宝宝多,2016年就好了。
2016年抢学区的时候,他们认为是2009年牛年生肖好,2017年就好了。
然而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充斥着巨量外来年轻人口的城市而言,育龄青年的数量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这导致出生数量也会有极大的变化。
如上表所说,2倍、3倍增长的出生人口,其根源是21世纪头10年北京还没缩紧人口控制前涌入的巨量年轻人口。我们再来看看北京学区热潮的核心——西城区的数据:有没有觉得吓死宝宝?
2014年的出生人口是2004年的5倍!西城户籍娃!5倍!
注意这是“金贵”的“西城出生户籍”娃的数量。那些巨量的渴望在西城区上学的北京其他区户籍或者无北京户籍的娃我们暂不讨论,光是出生时就有西城户籍光环的娃的压力就已如此巨大。
2013年以后,西城每年出生的户籍娃的数量都在1.3万人以上,2014年甚至达到了1.8万,这是什么概念呢? 2015年,西城区的小学共招收一年级新生13074人,六年级毕业生7789人。
也就是说,按照2015年西城区的招生规模,2013年以后出生的,“有北京户籍”且“在西城区出生落户”的娃,西城区的小学已经无法接待了。
有的人会问:不够接待可以扩招啊!
再仔细看数据:2015年的六年级毕业生是7789人,这波人是2009年入学的,也就是说,2015年的西城区小学招生规模已经比2009年扩张了70%。按照西城区寸土寸金的尿性,后续还有多少空间可以扩张?要扩张恐怕只能打破现有的小学生每班人数限制了。北京西城区育民小学还没完。上面说的只是“在西城区出生的北京户籍娃”,那些不在西城区出生,但却在出生后买了西城区房子的人呢?
注意看表中的“户籍净迁入人口”——也是暴增,2015年户籍净迁入人口达到了1.8万人,如果迁入进来的每6个人才有1个学龄小孩——这显然是低估,那也是每年净迁入进西城区3千个北京户籍娃。
可以想象,再过几年,西城区光是应付西城出生户籍娃+西城迁入户籍娃,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西城区的名校,在未来几年,必然会不断提升入学要求,从落户满3年提高到落户满5年,甚至要求必须在西城区出生。没有北京户籍的娃、只有工作居住证的娃,则在更早的阶段就会被逐渐提高的入学门槛给排挤掉。
这不是人权不人权的问题,也不是平等不平等的问题,这纯粹是一个小学数学问题。别慌,还没完。
以上讨论的是截止到2015年的出生数据,未来几年会好一些么?答案是——可能会更恐怖。原因有3:
1、老北京户籍人口的娃:全国六普数据,全国平均生育年龄29岁,我们假设北京是30岁,那么1985年出生的北京户籍人口,其平均生育年龄应该是2015年左右,1990年出生的北京户籍人口,其平均生育年龄应该是2020年左右。然而,1990年的北京户籍出生人口,是1985年的1.2倍。也就是说2020年的老北京户籍人口的娃,会比2015年多。
2、新北京户籍人口的娃:北京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长的最高峰是2008-2013年,这期间落户的娃,首胎生育年龄是2013-2018,二胎生育年龄会往后再延续几年。3、70后、85前的二胎:这波人口大都在北京房价大涨前上车,不愁空间不愁事业不愁钱,未来5年将是他们最后的二胎出生机会,因为到了2020年,1980年的妇女就40岁了。所以很不幸,未来5年的北京户籍人口出生情况,可能会继续延续过去10年高速增长的态势,2018-2022年,可能会是北京有史以来最高的出生高峰。
也就是说,在需求端,对北京优质学位的需求,将是未来10年碾压一切牛鬼神蛇的终极变量。说完了空洞乏味而又可怕的数字,下面说一个比较偏门但又让人感到后背发凉的小事。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季,北京的许多家长都会年复一年的看到这么一条新闻:“今年北京高考人数比去年下降****人,高考录取率提升**%”。
在大多数北京人民潜意识中,北京的基础教育早已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学位是充足的、升学是简单的、上大学是容易的。传统书本上的知识早已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下午三点早早下课后的课外班、兴趣班。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还是出生人口: 1990年出生的北京户籍娃2008年高考——每年14万。1995年出生的北京户籍娃2013年高考——每年8.5万。2000年出生的北京户籍娃2018年高考——每年7.2万。2003年出生的北京户籍娃2021年高考——每年4.5万。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猜到:未来几年(一直到2020年代初期),许多家长仍然会听到高考一年比一年简单的新闻,他们会觉得孩子上大学并不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继续义无反顾的把娃扑到“素质教育”道路上。他们支持对小孩减负,他们支持不给小孩留作业,他们支持减少选拔性考试,他们支持下午3点钟放学……
而且,北京的教育改革,也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走——课堂上教的越来越少,幼升小靠买房,小升初靠直升。决定小孩能否接受更好教育的因素越来越看房子,而不是看娃本身的应试成绩。
于是——现在20多岁、30来岁的北京年轻夫妻,观察着因为15年前北京出生低谷所带来的高升学率,错误的以此来预估未来,对即将面对的2倍、3倍、4倍、5倍的出生人口没有概念,愚蠢的拥护只利于高净值家庭的素质教育学区房政策。
在毫无准备、在相对于高净值家庭毫无胜算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娃送上北京史上最恐怖的生育高峰所带来的素质教育绞肉机,这无疑是值得悲哀的。
一句话——对北京大多数85后的娃而言,只有进行应试教育,才能带来公平。谈一谈目前朋友圈最火的段子——“清北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买学区房有啥用?” 笔者想说,这是一道送分题。
清北两所大学每年本硕博加起来毕业一万多人,人大北航本硕博加起来也一万多,再加上中科院的硕士博士,假设50%留京,再加上外地985院校的本硕博来京就业,每年在北京新增的985以上的高校本硕博毕业生,是小几万人的规模。而西城和海淀的好学区房每年成交量有多少呢?西城+海淀目前每年有约4万个小学学位,假设1/3是优质学区,那就是1.3万个,再假设其中高达一半每年都拿出来交易——这显然不可能,即便如此每年也只有6500个优质学位能通过学区房买到。
我们讨论具体数字,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我们假设只有高学历人才的娃才配去竞逐好小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把这些可交易的优质学区只卖给985以上的优秀人才,那也只有10%量级能分配到西海优质学区。
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哪怕进行一些不合理的假设,哪怕进行完全不可能的倾向性分配,北京每年可交易的优质学位,也只能分配给能留京工作的985毕业生中的10%量级的佼佼者。
于是,一个荒诞的喜剧就会上演:清华的师兄和中科院的师弟在抢学区房,北大的师姐和人大的师妹在抢学区房,他们都还很不甘,他们觉得自己毕业于top学校,理应获得top学区房。
但是,谁叫所有这些抢房的都毕业于top学校,而且还比优质学位多一个数量级呢?
于是——西海优质学区房,实际上是对留京的top大学毕业生的再一轮残酷的筛选,是在分子之中选分子,其难度,必然会大于分子本身。
既然无法避免从优质人才中再进行一次大幅度筛选,那为啥要筛选父母的房子,而不是筛选娃的成绩?——答案也很简单——是谁在害怕按分筛而不怕按房筛? 最后,说一说学区房的定价逻辑 我们假设某个银行推出这么一款理财产品: 1、300万起购,6年后赎回。
2、每年还需投入30万,持续6年。
3、不承诺保本,但根据历史经验,大概率保本且收益跑过市面上其他理财产品。
4、所有合法出生子女,均赠送中关村一小学位。
5、赠送北京四环60平老房子6年免费使用权。如果该理财产品不限购,敞开供给,每年愿意买且买得起的人会有多少?是滞销还是抢手?大家摸着良心自己算一算即可
这款理财产品的名字就叫:“北京-海淀-中关村南路-东南小区60平2室1厅-8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