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

时间:2019-05-14 14: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

第一篇: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是否可以抵减预缴税款?

答:增值税留抵税额不可抵减应当预缴的税款。

实行分期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首期销售完成后,如产生多缴税款,原多缴税款可否申请退税或抵减二期预售时产生的应预缴税款?

答:销售不动产预缴税款在项目全部销售完毕后,出现预缴税款多于应纳税款的,可申请退税或结转到下期继续抵减应纳税额,但不得抵减预缴税款。

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兼有一般计税办法、简易计税办法、免征增值税的房地产项目,无法划分不得抵扣进项税符合划分在36号文第29条规定按销售额计算划分,18号公告第13条按建设规模划分,企业如何适用这二个标准建设规模是否包含已完工的部分,是否需要考虑尚未开工的规模施工许可证上的规模如何折算计算?

答: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兼有一般计税办法、简易计税办法、免征增值税的房地产项目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应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注明的“建设规模”(即面积)为依据进行划分。“建设规模”以已取得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准,并根据取得情况按期调整,与已完工或未开工没有关系。销售建筑材料(例如钢结构企业、门窗加工)同时提供建筑服务的,是需要分开签销售合同与建筑服务合同还是可在一份合同中注明,以作为兼营区分依据未分别注明的从高适用还是按对方主营业务划分或按合同总价值占比划分? 答: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因此对于上述情形,应要求纳税人对销售货物部分和建筑安装部分进行分开核算,可在同一合同中分别注明即可,不需签订多份合同,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

根据36号文规定,试点前已缴纳营业税的房地产项目,试点后发生退款的,应当向原主管地税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营业税。但实际工作中可能此类业务跨期较长且无法一一对应某笔营业款的单独的地税完税凭证,有的交楼时实测面积差产生退差款,此类退款业务如何办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是否开具国税红字发票届时地税机关已无营业税管理部门,国税是否有对应处置衔接部门?

答:根据闽国税公告2016年第9号的规定,试点纳税人2016年4月30日前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已开具营业税发票,2016年5月1日后发生销售中止、折让、开票有误等,且不符合发票作废条件的,开具红字增值税普通发票,开具时应在备注栏内注明红字发票对应原开具的营业税发票的代码、号码及开具原因,不得抵减当期增值税应税收入。某房地产公司在2016年4月30日前将正在开工建设中的或已建好的商品房准备先用于对外出租,待项目开发成熟后对外销售,那么在5月1日以后出租,如何确认计税方式以何标准确认不动产取得时间是否也可采用房地产自行开发对外销售新老项目确认的标准?

答:根据2016年68号文,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出租自行开发的房地产老项目,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判断标准与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对外销售新老项目确认的标准一致。

A公司摘得甲地块,以A公司名义缴纳土地出让金,并收到抬头为A公司土地出让金票据,现A公司成立B项目公司运营甲地块,国土部门允许变更土地所有人为B公司,B公司增值税采用一般计税方式。B公司是否可凭抬头为A公司的土地出让金票据差额计算增值税如A公司将B公司股权转让给C公司,那么抬头为A公司的土地出让金票据,B公司可差额计算增值税么?

答:

1、根据财税〔2016〕140号,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多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受让土地向政府部门支付土地价款后,设立项目公司对该受让土地进行开发,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项目公司按规定扣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向政府部门支付的土地价款: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公司、政府部门三方签订变更协议或补充合同,将土地受让人变更为项目公司;

(二)政府部门出让土地的用途、规划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签署变更协议或补充合同时,土地价款总额不变;

(三)项目公司的全部股权由受让土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持有。

2、根据财税〔2016〕47号,纳税人转让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原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因此,除了资产重组以外,涉及不同纳税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应按销售无形资产征收增值税,购买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作为进项抵扣凭证。

第二篇:应纳税额期末留抵倒挂问题

应纳税额与期末留抵倒挂问题

/ 4

该企业上期留抵税额74627.79,上期免抵退税应退税额56082.56,本期只有进项税额2297.17,无销项税额,有厂房出租,属于营改增企业范畴。

本月纳税申报表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实际发生额计入“本年累计”即74627.79。

将上期应退税额56082.56填入第15栏“免抵退应退税额”后,第19栏“应纳税额”出现53785.39的本月数,同时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的本年累计产生74627.79的金额,因此该企业本月出现既有应纳税额又有期末留抵税额的倒挂情况。

根据上级部门回复,上述问题按照以下方法解决:

纳税申报表第15栏“免抵退应退税额”和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同时>0时,需要调整纳税申报表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本月数,调整额度为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本月数。因此该企业的纳税申报表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本月数53785.39应填入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本月数,而本年累计金额系统自动计算为20842.40。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本年累计自动计算为20842.40

/ 4

调整后的纳税申报表如下:

/ 4

纳税申报表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本月数53785.39+本年累计20842.4=企业上月纳税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74627.79,因此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录入”中的“上期留抵税额”不必修改为纳税申报表第13栏“上期留抵税额”本月数53785.39,应按照系统自动结转数字74627.79填报。

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录入”中的“期末留抵税额”=纳税申报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本月数0+本年累计20842.40=20842.40

/ 4

第三篇: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税 字()第 号

你单位至

日止,增值税欠缴税额为

元,应缴滞纳金为

元,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为

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你单位增值税留抵税额

元抵减欠缴税额

元,抵减滞纳金 元。尚余增值税留抵税额/欠缴税额

元。

请你单位据此通知对相关会计账务进行调整。

××国家税务局

×年×月×日

第四篇: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小编推荐)

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日期:2012-06-15 浏览次数: 68 来源:江苏国税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一、业务描述

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用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申请。

二、法律依据 无

三、纳税人应提供资料

1.《留抵税款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四、纳税人办理业务的程序

办税服务厅综合受理窗口受理—→税务机关调查—→税务机关核批—→办税服务厅综合受理窗口出件

五、税务机关承诺办结时限

省局规定:提供资料完整、各项手续齐全、无违章问题,符合受理条件的自受理之日起6个工作日办结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有关处理事项的通知

国税函[2004]1197号

成文日期:2004-10-29

字体:【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欠税的有关处理事项明确如下:

一、关于税务文书的填开

当纳税人既有增值税留抵税额,又欠缴增值税而需要抵减的,应由县(含)以上税务机关填开《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式样见附件)一式两份,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各一份。

二、关于抵减金额的确定

抵减欠缴税款时,应按欠税发生时间逐笔抵扣,先发生的先抵。抵缴的欠税包含呆账税金及欠税滞纳金。确定实际抵减金额时,按填开《通知书》的日期作为截止期,计算欠缴税款的应缴未缴滞纳金金额,应缴未缴滞纳金余额加欠税余额为欠缴总额。若欠缴总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期末留抵税额,并按配比方法计算抵减的欠税和滞纳金;若欠缴总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欠缴总额。

三、关于税收会计账务处理

税收会计根据《通知书》载明的实际抵减金额作抵减业务的账务处理。即先根据实际抵减的2001年5月1日之前发生的欠税以及抵减的应缴未缴滞纳金,借记“待征”类科目,贷记“应征”类科目;再根据实际抵减的增值税欠税和滞纳金,借记“应征税收——增值税”科目,贷记“待征税收——××户——增值税”科目。

附件:《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国家税务总局

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件:

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税 字()第 号

你单位至 年 月 日止,增值税欠缴税额为 元,应缴滞纳金为 元,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为 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你单位增值税留抵税额 元抵减欠缴税额 元,抵减滞纳金 元。尚余增值税留抵税额/欠缴税额 元。

请你单位据此通知对相关会计账务进行调整。

第五篇: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文件整理

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文件整理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165号六、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

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4〕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加强增值税管理,及时追缴欠税,解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既欠缴增值税,又有增值税留抵税额的问题,现将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纳税人因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而产生期末留抵税额的,应以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二、纳税人发生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时,按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增值税欠税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按期末留抵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二)若增值税欠税税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按增值税欠税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有关处理事项的通知

国税函[2004]1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欠税的有关处理事项明确如下:

一、关于税务文书的填开

当纳税人既有增值税留抵税额,又欠缴增值税而需要抵减的,应由县(含)以上税务机关填开《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式样见附件)一式两份,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各一份。

二、关于抵减金额的确定

抵减欠缴税款时,应按欠税发生时间逐笔抵扣,先发生的先抵。抵缴的欠税包含呆账税金及欠税滞纳金。确定实际抵减金额时,按填开《通知书》的日期作为截止期,计算欠缴税款的应缴未缴滞纳金金额,应缴未缴滞纳金金额加欠税金额为欠缴总额。若欠缴总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期末留抵税额,并按配比方法计算抵减的欠税和滞纳金;若欠缴总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欠缴总额。

三、关于税收会计账务处理

税收会计根据《通知书》载明的实际抵减金额作抵减业务的账务处理。即先根据实际抵减的2001年5月1日之前发生的欠税以及抵减的应缴未缴滞纳金,借记“待征”类科目,贷记“应征”类科目;再根据实际抵减的增值税欠税和滞纳金,借记“应征税收——增值税”科目,贷记“待征税收——××户——增值税”科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查补税款欠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5]169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留抵税额能否抵减查补税款有关问题的请示》(桂国税发[2004]269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拖欠纳税检查应补缴的增值税税款,如果纳税人有进项留抵税额,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的规定,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查补税款欠税。

二、为确保税务机关和国库入库数字对账一致,抵减的查补税款不能作为稽查已入库税款统计。考核查补税款入库率时,可将计算公式调整为:

查补税款入库率=(实际缴纳入库的查补税款+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实际抵减的查补税款欠税-)÷ 应缴纳入库的查补税款 ×100%

其中,“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实际抵减的查补税款欠税”反映考核期内实际抵减的查补税款欠税。

特此批复。

下载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抵税额预交税应交税之间能否相互抵减问题的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