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建清觉寺打造青林沟文化旅游名片的报告范文
重建清觉寺打造青林沟文化旅游名片的
报
告
王坝青林沟风景区地处康县中部以东10公里处,沟深20里,景区内浓荫遮盖,青山皆翠,溪流交错,青竹茂密,古木郁郁。并有驰名省内外的奇特象形山石——将军崖,古为康县十大景观之一,且伴有将军立马、擎天一柱、骆驼峰、宝石镜、石人、石鼓惟妙惟肖。沟中有一小溪,清澈见底,蜿蜒流淌。沟内有8寨,居住着由前秦氏族演变到汉族的人们。多年来由于植被保存完好,清觉寺等作为历史文化的古迹遗址尚存,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胜地。近年来,康县旅游局已完成了景区的初步勘测,正在引资招商进行投资开发建设。
佛教是崇尚和平的宗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与我国本土的文化经过长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和民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和谐凝聚作用。通过佛教场所扩展旅游名片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清觉寺的独特地位在康县的旅游开发中理应得到重视。
位于青林沟自然风景区中心的清觉寺始建于明洪化年间,供奉关圣帝君、真武祖师、文昌圣人、弥勒佛、药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寺庙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信教群众遍布王坝乡及相邻的略阳县部分乡镇,香火鼎盛。1966年冬月寺庙房屋毁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对于恢复重建清觉寺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缺乏资金只建了十几平方米的小庙宇。2004年7月当地佛教信徒张洪应的主持召集了方圆的群众,开始自力恢复重建工作。通过信教群众的自愿捐款、自愿帮工,经过六年的努力才建设了三间新佛殿。虽然寺庙只初步重建了三间,已明显起到了拉动旅游的效果,近一年的人流量就达到了上万人,慕名来访的游客正逐渐增多。
按照规划在青林沟自然风景区内作为文化名片的清觉寺要恢复修建以供奉关圣帝君和弥勒佛为主的历史面貌,建成佛殿三座,相关宗教生活设施两座,总投资120万元,有效地与风景区融为一体,年吸引观光朝佛游客达到5万人次。因初步的重建中完全是以群众捐款形式筹建,所筹集的资金非常有限,六年时间只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规划任务,严重制约了寺庙的拉动效果,政府资金的投入迫在眉睫。如能得到政府支持和投资清觉寺的恢复重建必能顺利完成,清觉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也必将很快得到体现。清觉寺也将为康县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底蕴,拉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清觉寺负责人:张洪应 联系电话:***
清觉寺 2011年8月25日 清觉寺急需修建:
1、弥勒佛殿(正殿),面积200平方米,清觉寺主殿建筑。
2、居士生活场所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常驻居士日常生活所用。
第二篇: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聊城市人大农委调
研组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聊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按照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省丽江古城,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等内容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切实感到受益匪浅。
一、丽江古城开发建设的特点
丽江,历史上是滇西北一个“被遗忘的王国”,但到了2003年却一跃成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殊荣并为世人瞩目的城市: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7月,“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什么原因让丽江屡获殊荣?拥有“三大遗产”的丽江展现给世人的究竟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这些在我们参观考察后得到了印证,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 丽江人找准了坚守与创新的支点,使文物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协调。业界普遍有这么一种说法:“开发意味着破坏”。然而,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彰显出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画卷,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休闲的意境,能充分让置身其中、参与互动的人们从紧张、繁重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舒展和休闲,从而让游客喜爱。这是来丽江考察者的共识。为了这古朴、和谐、依恋的诱人景象,为了实现当初申遗的诺言,丽江先后投资4亿多元,实施规模浩大的重建和整治,完成了1300多户,5000多人的搬迁。为了“大局”,在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原来被一些现代建筑挤占的东大街,有17个单位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在职工们的泪水中被一锤锤打烂。为了“这一眼”,丽江人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城,对每栋受保护的民居和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平面图等,并严格按规划操作。多年来,丽江在培育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中,通过发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丽江模式”,这就是文物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上的创新。
特点之二:丽江人创建了新的管理模式,文物遗存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都知道对文物的封闭式管理,但丽江古镇的开放式管理与木府的封闭式管理有机结合使我们耳目一新,也给我们带来几分好奇。来到丽江古城入口的时候,游客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站在如鲫的游人中,我们发现,古城没有围墙。兴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小城,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这么多的古旧建筑群和这么大的城区面积如今成了文物遗存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之任何人都可从四面八方走进古城,文物的安全管理按理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疑问在参观过程中得到了解答。一是全民动员,广泛宣传。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到处张贴及悬挂着的标牌中透露了这么一个信息,即丽江的宣传动员教育非常到位。他们在宾馆发放的宣传资料也非常有针对性,如我们下榻宾馆的那份《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倡议书》是这样提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共同的责任。通过大力宣传造势,丽江古城的保护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文物管理部门体制健全,管理到位。我们在木府参观时拍下这么一段关于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古城管理的“宣言”,或许可以说明他们在文物遗存的保护和管理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丽江历届党委政府在遗产保护管理法制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对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合理的管理体制。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古城管理模式。三是丽江人千年守望,细心呵护的结果。丽江是“以其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的美妙结合的典型,具有特殊的价值,历经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总体评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之三:丽江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丽江是全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之一,这里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在丽江古城都有具体体现,几乎包涵了整个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木鼓节、三月街、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等民俗风情同样在这里可以追踪溯源。丽江之所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这得益于丽江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兼容并蓄,得益于丽江人结合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丽江不但推出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吸引了《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茶马古道》等一大批影视作品在该地拍摄,使丽江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为促进丽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特点之四:丽江人善于宣传造势,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四方街、东巴谷、玉水寨等名胜区因彰显民俗风情而著称,以“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惊艳于世的木府、方国瑜故居、和志刚书斋、品正艺堂、东巴纸坊、听水轩、沙蠡书屋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展示范窗口,也都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印象丽江》的公演,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亮点,成为充分借助旅游品牌和名人效应,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新模式。事实证明,通过宣传造势,全面打造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业已为丽江提升文化实力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丽江古城开发管理情况
丽江古城由三部分构成:大研古城、艺河古镇、白沙古镇,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八百多年历史。1986年12月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批准了保护条例;1995年批准实施了保护规划;1997年随着列入世遗,开始筹建管委会;2001年丽江古城管委会正式成立;2003年地改市,古城管委会为市属机构,名誉主任为市委书记,副主任为市长。
丽江古城管委会下设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正处级机构。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共有人员170人,下设综合、保护建设、古城维护征集队、幕府博物院等科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管理城内直管公房的房产经营分公司、狮子山公园经营分公司、幕府博物院分公司、文化旅游分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古城管理所等部门,另有消防中队、各居委会成立的义务消防队和派出所成立的消防治安联防队。
在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中,他们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旅游业、面向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则,着手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古城保护有关规定,主要包括:
1、“三必须”规定。房屋的修缮必须修旧如旧;重点房屋、水系的保护必须保持原有布局,不准随意设阻;桥梁不能随意增减,修缮必须原貌修复。对147座重点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并规定不得随便增减,对重点民居保护得好的居民予以奖励。为解决好保护古城风貌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矛盾,规定允许房内引进部分现代化设备。
2、“五不准”规定。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古城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层建房(古城基本以二层为主,局部有三层,修缮前后房屋层数不变,并限定二层屋高不准超过6.5米,三层屋高不超过8.5米,核心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600立方米,外围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900立方米)、不准用现代化建筑材料修建房屋外围、不准见缝插针修建房屋。
3、搬迁不协调单位和建筑规定,恢复原有历史风貌,让古迹显山露水,对附近清朝时期的古迹遗址进行了重修。
(二)在投资修缮古城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他们对所有设施特别是排污管网进行了改造,户外所有电力线路等进行入地改造,基本上每户的电力、有线、自来水、电话等管线全部入地,加强绿化和夜景工程,使夜晚的古城真正成了不夜城。
(三)对古城居民生活进行补助,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复的居民,由管委会据其实情予以补贴,对因居民生活条件困难而未改善的居民,补贴还可适当调高。在准运证发放过程中,要求服务员中的70%以上必须是当地居民,着当地传统服装经营有本地特色的项目。组织入户调查,对用水、用电、入厕等方面予以优惠。
(四)在引进民间文化过程中,他们在古城内为临近地区的文化名人、手工业者、传统工艺展示等无偿提供经营场所,在直管公房上提供包括装修门面、租金减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形成旅游特色,丰富了古城人文内涵。
(五)关于古城的收费管理方面,他们规定:
1、其他列入世遗的地点,如周庄、乌县等都收门票。目前,古城管委会采用收古城维护费的方式向游客收费,来保证日常费用,此费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其原因是古城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
2、征收方式由旅行社向团队收取,由宾馆、酒店、客家店向散客收取,并在游客必经游览点——玉龙雪山设站查补漏收客人。每名游客一张含个人信息的旅游IC卡,古城维护费直接从卡中扣除,并留下查核信息。各旅游公司收取维护费后,经旅游局所设结算中心缴市财政再全额拨付古城管委会。
三、思路及借鉴
(一)在目前我市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丽江市的做法,把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旅游资源置入市场运作中,使文化、旅游在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中成为一种产业。这样既能有效解决产业开发资金和市场开拓经验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古城区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古城区特色的保护,确保古城区的本土性、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主导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古城规划设计应在聊城古城区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既要控制好古城区的肌理、风格和风貌,又要创新理念,体现现代元素、未来元素和古城风貌的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同时要为具体实施留足操作空间。
(三)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做到保护、恢复、新建三措并举。结合聊城古城区的实际,以塑造商业、旅游业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商业、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吸引力,重点做好文化遗产的增量领域向文化商业、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的转化工作,完成从观光型旅游城区向文化休闲型旅游城区转化。要保护和利用好光岳楼、海源阁、山陕会馆、铁塔等现存重点文物古迹,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精品景观景区。聊城古城区可供恢复建设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在保护好现有重点古迹的基础上,再恢复新建一些特色景观,这样,既盘活了古城区内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又能与新城区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产生规模效应。
第三篇:关于青原山景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青原山景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协常委会的安排,区政协副主席胡海清率法制社团“三胞”委和部分区政协委员,对青原山景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委员认为,青原山景区应重点突出宗教文化旅游与休闲文化旅游两大特色,打造景区品牌。
一、青原山景区的基本情况
1、青原山景区的资源情况
青原山风景区包括净居寺景区、天玉山景区、铜壶滴漏三大景区和安隐山、森林公园、钓鱼台水库等生态景点,1995年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青原山是嵩华山的余脉,主峰316米,具有“翠、幽、秀、奇”等特色。
青原山的净居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具有吞云吐雾之貌。环境静幽、香火旺盛,中外佛教弟子、居士、游客不断。享有“天上云居(真如禅寺)、地下青原(净居寺)”、“山川江南第一景”之美誉。
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扩大后因安隐峰而称安隐寺。寺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二十多亩。开元二年(714年)行思来此开堂说法,八方僧众云集,使这里成了当时南方佛教禅宗的传播中心。
行思参礼六祖慧能后,奉命弘化一方,来到青原山开辟道场,扩建庙宇,广收僧徒,弘扬佛法。他是禅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其上承慧能,宗派其后蔚然。他圆寂后,由其高足弟子希迁盛弘其法,为青原行思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行思被禅宗各派尊为第七祖,青原山净居寺尊为祖山祖庭之圣地。
净居寺创建以来,历史上有众多的名臣大儒来此游览,可谓打尽天下英才。有唐代的段成式、颜真卿、姜公辅,道士吕岩;宋时的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向敏中,李纲、文天祥;明朝的谌若水、王守仁、郭子章、解缙、聂豹、邹守益;清代的方以智、施润章、翁方纲等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两度“饭僧青原,下榻净居寺”。书法家颜真卿手迹“祖关”石碑、文天祥书的“青原山”石匾、黄庭坚、李纲写的“诗碑”,被誉为青原山的“墨迹四宝”;“净居寺”、“大雄宝殿”七字为赵朴初题写;寺内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经》各一部,还保存着千僧大铜锅、百斤大香炉、千斤古钟和广州市光孝寺送来的镇寺之宝千斤玉佛。净居寺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在海内外信教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都有来自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信徒到寺庙参观、礼拜。这对我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具有特殊的影响。应当说,我区已经具备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
2.青原山景区的开发建设情况
开发好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是区委、区政府建设“庐陵文化旅游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在投入、开发、保护、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投入1个多亿建设青原山景区旅游道路,年内将全线通车;投资1个多亿的华能大道建设项目和青东公路“二改一”工程即将启动;聘请浙江大学编制了《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审批;投入近千万元扩建了净居寺殿前广场、修缮了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重建了毗卢阁、兴建了塔林;按三星级标准改造了旅游公厕,统一规范制作了各类标志、标识牌;严格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对景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乱砍滥伐以及其它破坏地形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杜绝了景区范围内采石场(坑)的开采行为;成功举办了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体光老和尚圆寂三周年回向法会活动,来自台湾、日本、韩国等海内外高僧和信众近万人参加了该活动,取得了很大反响;建立了净居禅寺网站,扩大了祖庭在佛教界的影响力。
3、青原山景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内单位多管理体制不顺。仅单位就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净居寺、青原山游乐园、青原山庄、河东街道浒岗村委会山前村小组、河东街道国社合营林场和青原区风景名胜管理处等近10家。其中林科所为市管单位;净居寺由宗教部门管理,有一定特殊性;青原山庄为原县级吉安市招商引资项目;青原山游乐园为私人开发;青原区风景名胜管理处为区副科级事业单位。这种旅游资源权属不
一、分割管理、各自为阵的体制和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出现了林科所擅自将1028亩山林租给游乐园;阳明书院被青原山庄收购并遭破坏;游乐园未经批准兴建凉亭、牌坊和水上茶庄,作为经营方的青原山庄只拥有部分产权;从而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无序、开发水平低等问题,不利景区的整体开发建设。
(2)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较差。景区大部分道路路况较差;拉客强买强卖香烛的状况令人担忧;景区内部接待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景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滞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景点建设没有特色,缺乏吸引游客的亮点和看点;配套设施不全,高中档餐馆、宾馆、休闲场所基本没有,游客来了住不下、吃不好、留不住。
(3)佛教禅宗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对宗教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没有把宗教文化旅游纳入全区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一些干部更多地把宗教和宗教场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来对待,对宗教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做得不够。
二、对策与建议
1、高位推动,理顺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加强与市里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把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划归青原区管理,并在用地指标、招商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高位推动景区的整体开发;或者区政府出面,把林科所的山林资源租过来,用于景区的统一开发。二是理顺体制。成立青原山景区管理委员会,为正科级单位,负责整合林科所、净居寺、游乐园、山前村等地的旅游资源;对青原山庄进行产权确认和资产评估后,由区政府收购过来,为招商引资和整体开发扫除障碍。三是搞好规划。景区规划要大范围、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可以把农校、武警等单位划入景区范围,对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对景区规划、设计、建设、运作、宣传等要全面统筹系统考虑。
2、挖掘资源,突出亮点。
一是挖掘资源。明确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宗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深入挖掘宗教场所的文化内涵,并建立档案、编辑丛书,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在解说词中,寺庙的历史渊源、人物和传说故事要有丰富内涵;在建设中,建筑物的风格、各类塑像、楹联等要体现特色。二是突出亮点。青原山景区的亮点在佛教禅宗文化,景区开发要以净居寺为重点和依托,突出“庄严、清净、古朴”的特点。净居寺的“清修”在佛教界很有影响,在修禅等方面很有特色,建议在青原谷建设佛教文化交流研讨中心、禅修堂、斋堂馆、放生园、海会塔林、碑林游廊、游步道、佛禅文化碑刻释文等,使之成为以佛教文化为核心,以禅宗祖庭为精髓的亚洲重要佛禅文化基地和修身度假胜地;还可以建一些让外界来体验宗教生活的场所,吸引信教群众前来修禅,感受气氛,聚集人气,扩大影响。三是打造精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特色,开展一些综合性、组合性的旅游项目,增强吸引力、参与度和体验性,从不同角度满足信众和游客的各种精神需求;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修复阳明书院、珍稀动植物游览园、游乐园等精品景点;建设佛教建筑群,恢复净居寺周边古建筑群和“圣御”牌坊等遗址;对阳明书院进行项目包装,申请建立佛教禅宗文化学院,为佛教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四是扮靓看点。青原山景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要开发好珍稀动植物游览园、翠屏峰等生态景观;保存好古树、古碑、古迹;改造好民俗商业街。
3、完善功能,筑巢引凤。
一是完善配套。改善净居寺的各类配套设施,规划相应的旅游线路;完善休闲娱乐、文化商业(如停车、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各项服务功能,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下、留得住;建议把山前村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建设特色仿古建筑便民服务点,出售或出租给群众经营。二是多措融资。在对宗教场所进行改造、建设的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依法融资,健全馆所设施,可将景区的景点和休闲娱乐等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开发、建设、经营,明确开发主体、开发途径、利益分配等问题,从而既满足场所的自养所需,又完善了场所设施;宗教活动场所还可以作为名胜古迹,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投放文物保护经费等办法,支持场所的建设。三是保持本色。寺庙教堂要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需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改变,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应该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划和游客的需要,完善建筑布局和接待设施,安排适合游客观光游览的活动,规范管理和服务,但须防止本末倒置,不能丢掉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功能,不能以其他文化艺术表演取代正常的宗教活动。事实表明,宗教的本来面貌保持得越好,才能使宗教活动场所真正成为旅游精品,持久地吸引游客。(青原区政协)
第四篇:关于开发高山青文化旅游暨农业产业观光园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开发高山青文化旅游暨农业产业观光园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初稿
(2014年3月31日)
邓禹平文化推广协会发起人 杨盛
一、概况
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位于离绵阳市三台县东面38公里的三元镇三清村、中山村。是著名歌曲《高山青》词作者邓禹平的故乡。东临盐亭县两河镇,西靠著名音乐家罗忠镕先生的故乡永新镇,距离绵阳南郊机场52公里;境内有s101省道,距离成德南高速30公里,绵遂高速28公里;三年内将改建一条国道,五年内三台县铁路贯通,交通非常便捷。这里是邓禹平笔下“高山青”里每一句歌词都可以对印的地方。水资源丰富,土地宽阔,森林覆盖面广,臭氧率: %;主要农业产品有:
邓禹平笔下的“高山青”实名故乡的“金钟山”。金钟山海拔 米,倒影在魏河彰显那碧水围绕青山转的诗情画意。一年四季苍柏茂盛、高山长青。绿茵下是纳凉、避暑的好地方。山鸡唱歌、野兔赛跑、斑鸠啼鸣…
魏城河水围绕“金钟山” 依山形而流,自然就形成了一条弧形,远看碧水围山转,主峰端坐挺拔似两只巨足踏入溪水里,倒影与绿水青山紧紧相连。后流入盐亭渳江汇入嘉陵。每当天气晴朗,特别是在夏天、秋天河面像一面镜子照耀蓝天,从岸边俯瞰、仰看根本难以分清平静的河面到底是河还是美如大海的蓝天。夜姑娘小伙溪边赏月,泛舟赏景,享受美好生活,畅想灿烂未来。
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包装:重点突出高山青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精心打造“高山青”和“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少年”,“涧水蓝”这四个农业产业项目品牌。具体布局为:
1、在景区建造邓禹平文化纪念馆,邓禹平故居景点。
2、在金钟山顶尖建造一座七层观看日出的晨曦楼。第一层内厅正中为孔子塑像,体现历史文化元素,四周为邓禹平的简介和邓禹平和恋人白玫的恋爱故事浮雕墙。第二层,介绍三元镇民风名俗,三元籍各界成功人士简介;第三层,介绍台湾阿里山邹族的民风民俗。介绍到邓禹平故居投资的台商;第四层,为游客休息室;第五层,游客购物中心,第六层,高山青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农业产品展示,第七层,妈祖塑像,供游客环形观光看日出,赏月。
3、从山脚至山顶将原来小路改建为一条梯形步行石阶山径步行道,以“S”字形顺山势向上申展,“陡”、“缓”相间,“险”、“懸”交叉,将沿路的懸崖、削壁、沟谷、竹林、树木、花草等进行整理、装扮,使游客在爬山健身、游玩赏景中享受到无限乐趣。步行道两边设全钢结构扶栏,方便妇、幼和体弱老年。
4、随着山势地形建造音乐电影观赏厅。
5、根据山径路边的岩石、沟谷形态特征,创作编写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如金鹅山、邓四爷等,给游客以美和善的艺术享受。
6、随着邓家沟的泉水,保持好自然溪流看水带,进行灯光美化,夜间七彩溪流,彰显现代科技元素。再整个园区既有农耕文化、山文化、树文化、还要有苏东坡的竹文化、石文化、水文化和诗词歌舞,棋琴书画等各类人文景观、休闲厅楼、娱乐集游、玩、娱、吃、住、购一体化旅游休闲胜地,突出“两岸一家人”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今年,以邓禹平文化背景为主线,举办的首届菜花节,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三元镇,知道邓禹平。正是挖掘和打造、重建邓禹平故里周边佛堂沟、摩崖佛刻、猪称霸、龙居寺、普陀寺等自然景观、宗教遗产的大好时机。
二、投资概算
1、从山脚至山顶修建一条步行道,(把原来的步行小路改造拓宽,土地使用费便宜),全长 米(原小路为 米),每米 元,(含一次性买断道路土地使用费,林业流转费)为 万元。
2、在景区开展生态农业产业项目 亩,从农民产权出让土地流转费 元。
3、在金钟山顶建七层塔楼,预计 万元
4、建造售票、办公室和门楼,万元。
5、其他水、电、卫生间建设等为 万元。
6、魏河美化,亮化,原生态人力泛舟项目 万元
7、邓家沟约6公里溪水保护,包装 万元
8、建造游客接待宾馆,休闲,娱乐建筑物 万元
基建总投资约为 万元人民币。
9、其他次生光景开发投资约 万元。
三、效益分析和投资回收期
(一)、收入
项目建成后门票收入,目前台湾嘉义每年游客络绎不绝约 万人,高山青建成后,会吸引大部分游客来此观光,感悟真实阿里山文化气息,预计,第一年按到嘉义阿里山游客十分之二的人来四川三台高山青景区旅游计算为 万人,第二年按到三分之一计算为 万人,两年相加为 万人,两年平均每年游客为 万人,景区门票按每人 元收取,为 万元。今后随着高山青风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门票收入会大幅度梯增,景区消费也会大力猛增。投入的农业产业的产品也陆续上市,四川人口多,消费能力强,产业的产品投入后回报市场不可估量。
(二、)支出
1、人员工资(行政、财务、售票、收票、保安、清洁工等)共 人,人均年工资按 万元计算为 万元,2维修、柝旧费用(按 万元5%提取)为 万元。
3、电、水费 万元。
4、保险费为 万元。
5、管理费按年收入 提取为 万元。
6、营业税 万元。
7、广告宣传费 万元。
8、其他不可预见性支出 万元。
合计年支出为 万元。
(三)、利润及投资回收期
年收入 万元,减年支出 万元,年利润为 万元。
本项目总投资为 万元,投资回收期为三年。此外,项目建成后还可拉动周边农家乐、养殖、牧业等农牧产品和竹编工艺品,木工器材等产业带收入,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重点改革农业产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要成为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为了切实做好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关系”,推动“两岸一家人”同根文化建设。开发 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能使四川在国际文化舞台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能扩大三台县在海外的知名度,能使禹平故里的文化旅游,观光产业成为全球的焦点。打造“高山青,涧水蓝,这里是三台……”主题名片。开发三台县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能使投资者得到稳定、丰厚的回报,该项目,在综合评估后,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