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送正义的方式》读书报告
《运送正义的方式》读书报告
这周的作业老师拖了很久,我自己也是一拖再拖,毕竟时间精力什么的一旦充裕起来,人就容易放纵...来学校的时候买了几本书,包括《法的门前》、《论美国的民主》、《外国法制史》(教材)、《法律逻辑学》(教材)等等,后面又买了芦部信喜的《宪法学》以及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不够后面的这两本书我还没来的及去看...这篇读书报告要求是整本书的读书报告,这下就有点为难了,我真正比较喜欢也是很想写的是《市场的逻辑》(张维迎著),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只可惜老师作业的要求必须是写有关法律的书籍,考虑到我的圆场能力(貌似没办法把这本书和法律牵扯起来,即使书里有涉及民商法的内容),这本书最终没能成为我作业的一部分,既然是写整本书的读书报告,这本书的整体性必须比较强才说得过去,于是考虑到写《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这本书,可是这本书大部分的笔墨都落在美国宪法制定的过程上,更像是一本故事书,总感觉作为故事旁观者的我不好下手...最后,思前想后的我最后选择了写贺卫方教授《运送正义的方式》这本书的读书报告。
《运送正义的方式》是本零几年的老书了,在天猫商城只能买到复印的版本,整本书像是贺卫方教授的随笔集或者演讲稿集,一眼看过去没有太多前后关联的内容,整体性并不强,但是因为书里讨论的一些问题比较吸引我,我觉得我还是有东西可写的。这篇读书报告我决定通过“程序正义”这个关键词来展开。
“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所谓的“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摘自百度百科)
高中的时候就请教过历史老师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也可以扩大成“实质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人总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似乎即使一个人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他的目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总会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旦这个目的再被冠以“为了正义”或“为了天下人”的口号,他所作的一切就更加显得无可厚非了,这种传统的结果论在中国数千年来的谋权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算是到现在,它仍旧强有力地左右着许多人的思维方式(我身边的几个亲戚朋友还有老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此程序正义在许多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像是一个笑话,几乎没有人愿意正经地和你探讨这个问题...然而贺卫方教授通过书中各种文章表达出来的态度却非常的坚决——实质正义虽是每个社会建设者(我觉得可以换成“每个人”)所渴望的,但是如果为了达到所谓“正义”目的所采取的方式(即“运送正义的方式”)不正义,那么实质正义也就是无稽之谈,这是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也是非常能引起我共鸣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法治建设的前景都必须面对来自“程序正义”这四个字的拷问,大到从上个世纪末就喊起来的“司法改革”的宏观方案,小到法律工作者的考核方式、法官断案甚至着装的各种细节,都必须遵循“程序正义”这个东西,而中国官场与法律界的各种“权力原则”、“结果论原则”则是令作者深恶痛绝的,尤以“刑讯逼供”为重。
前段时间父亲和我说过一句话:“不能强制要求嫌疑人证明自己有罪”(大概内容是这样),在他的推荐下我看了一部叫做《辩护人》的韩国电影,里面关于刑讯逼供的场景非常地令我震惊,整部片子看下来一直有一种压抑的气氛萦绕在心头,而父亲告诉我说现在中国的法治状况就和电影里表现的韩国70、80年代的法治状况差不多,这也不难理解,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刑讯逼供的新闻,类似的事情在我身边也发生过,只是许多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去提及罢了,真正难以理解的,是那些无视程序正义甚至为这种蔑视人权的行为说好话的人...贺卫方教授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在《刑讯逼供为哪般》一文中就写到:“......因此,刑讯逼供之所以必须加以摒弃的合理依据,并不在于它对案件的调查不能提供帮助,而在于它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即使政府不仅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过程也必须合乎法律。如果以违法的方式行使权力,那么便是在既有的罪恶之上增添新的罪恶,并且,与任何个人的犯罪相比,行使政府权力者的犯罪是一种更加严重的犯罪。用刑讯逼供的手段追诉犯罪,即使在某些案件的侦破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与政府人员犯罪所带来的负效应比起来,恐怕只能算是‘赢了猫儿赔了牛’”
纵观全书,不难理解“以正义的方式运送正义”这个作者反复强调与倡导的观念,实质正义是离不开程序正义的,实现实质正义或许是艰难的,但实质正义的实现不能也不可能依靠非正义的程序来获得,只有保证每一个步骤的正义性,最后获得的正义才可能是完备的。
呼~总觉得结尾有点仓促...写了这些,正文内容部分应该有1500字了吧
刑司2班 付豪
12/1/2014
第二篇:运送正义的方式
Script>在一个中国法制建设的观察者看来,全社会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改革的热切关注和企盼可以说是过去数年间的一个显著现象。法律与政治界自不必说,一般大众传媒更如同约好了似的,对于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系统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仅以1998年间涉及法院者为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广西博白县法院的那位刑庭庭长枉法裁判的报道令世人震惊;“腐败阴影笼罩神圣法律”——《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揭露法院腐败的报道光是标题就让人过目不忘;广西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宜乐这样的重量级法官因收受贿赂而被判刑,令人深感司法腐败的严重和抑制这种腐败的艰巨。还有,喝醉了酒的法官把小学生扔进水库淹死,作为赃物的手提电话被法官拿去自用,身为法院院长,居然将案件卷宗盗出来,以便让被告人串供……
这些事例自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不过,光是震惊或痛心还远远不够,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司法界会沾染如此大规模的“司法病毒”?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治理这样的腐败现象?建立怎样的制度去预防它们的发生?在依法治国成了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正当性的口号的今天,这实在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我们看到,出主意、开药方的人是很多的。例如,位居庙堂之上者,多喜谈道德教化,将教育整顿或曰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于是,司法界近年来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教育整顿。只是规模虽大,效果会怎样,却仍是疑问——毕竟这类的教育整顿已经搞过不知多少次了,这次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似乎也看不出有多少新意,除了不识相的“顶风作案”者被抓个把出来“以儆效尤”外,风头一过,一切如旧,是可以预料的。
强化监督?是的,在当今这个社会,监督好象已经有了不证自明的正当性。所以,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各种各样的监督者纷至沓来。问题在于,要使这种外部的监督真正有效殊非易事,况且每一种监督的权力都需要有具体的人去行使,怎样保证监督者不腐败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脏水能洗净衣服么?
另外,还有一些更激烈的主张。有人认为,在中国,要建构良好的司法制度,前提条件是政治的民主化。在这些人看来,在今天的中国,推动司法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或者说,改革的顺序有些问题。合理的顺序应当是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然后再进行司法制度改革。否则,费尽移山心力,到头来,恐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极端者,甚至认为那些对司法进行技术层面研究的人属于“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之类。持这种观点的人们没有看到,司法改革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发展具有深刻和深远影响的那一部分。从前那些革命的倡导者们经常忽略了制度的演进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因而急于求成,以为在高层次上疾风暴雨式的变革就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脱胎换骨。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的思想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变化;皇帝可以废黜,但皇权意识仍然可能主导政治生活。议会容易建立,但议会政治的精神却难以深入人心,到头来一切不过是“海棠依旧”。所谓高层次最终必将沦落为浅层次。
我们半个世纪以来司法制度的演进历程不正是充满了这类困难么?在近年来研究中国司法制度的过程中,我很关注并且注意收集官方的和民间的种种议论。一个强烈的感觉是,这些议论对于司法制度的目标——正义、效率等等——有很深切的关注,然而,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却相对重视不够。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一个法院成其为法院,是哪些因素使得一个法官成其为法官,都极少清楚地认识。于是,我们在法官选任的标准、司法权行使的方式、法院的内部管理模式、上下级法院的关系以及司法官员独特的伦理准则等方面都缺乏深长的思考,司法与行政等机构浑然不分,乃至以改革之名所推行的种种措施之间相互打架的状况乃是必然的。
这个集子收集了我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司法改革的一些短篇文章、演讲以及访谈等,名字取自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杰伊(John Jay 1789-1795年在位)的一段话:“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义运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做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这些文章的主旨就是探索在中国的环境里,怎样的制度安排是运送正义的有益方式。自己是学外国法制史出身的,又长期从事比较法学研究,不免在一些思考方面受到西方相关制度与理念的启发。在强调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人士看来,或难免乐观的普适主义者之讥。不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社会的问题,绝不意味着解决中国问题只能从地方资源中寻找答案;有时合理的方案偏偏不是“土特产”。面对中国法律秩序建构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也许我们不该太心急,毕竟西法东渐的时间尚短,混乱、冲突、规则实施中的凿枘不投,都是难以避免的,是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必要代价。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一行遇火焰山而无法行进,孙行者借来假芭蕉扇,欲灭火而火愈烈。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
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三藏道:“那方无火?”
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又问:“那方有经?”
八戒道:“西方有经。”
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在司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类似的进退两难的境况。要取得建设法治的“真经”,我们且不可“只拣无火处走”。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作者为其即将出版的文集《运送正义的方式》写的自序
第三篇:周易正义读书心得
《周易正义》读书报告
《周易》为五经之一,“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从此三种对“易”之理解,可看出“易”乃告诉人以道理之书:告诉人们极其简单却不易察觉的道理;告诉人们世间不断变换的道理;告诉人们永恒不变之真理。
《周易》可谓一部神奇的书,它将文字,图形,数字结合使其阐述的道理更为形象可感。最初之《易》由卦象,爻辞组成,后孔子作十翼,使“易”得到了更儒家化的解读,更注重于道理化的解读。
卦有上、下二体,“乾、坤、坎、震、屯、艮、兑、巽”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配,推而为六十四卦,每卦象以人事,与人以道理。体有三位,象“天、地、人”三才,以横线代表位之象,“一”代表阳位,断开的线“——”代表阴位。其中一,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阳居阳位,阴居阴位称为当位,反之,则为失位。
从思想上来看,《周易》从总体上反映了以下思想:
1、渐变思想
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该种变化是逐步进行的,是一种渐变。总体来看,卦象中“位”的设置体现了这种思想。位有六,由下而上,以乾卦为例,由“潜龙到亢龙”体现了由下而上的渐变过程。在具体卦象中也说明了该道理,如“升卦”中则说明了事物顺势上升,积小成大的道理。“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一切高大的事物都是在渐变中由小积累而成。坤卦中“初六:履霜,坚冰至。”“初六阴气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践其霜,微而积渐,故坚冰乃至”。渐变思想无论从总体上还是细微之处皆可看出。
2、盛极则衰的辩证思维
可以说所有的卦象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卦象中的五位为最尊贵,上六则虽位高于五,却未及于五之尊贵,则是作者“盛极而衰”思维的体现。“至高则少贵”。从具体之卦来看,“否、泰”卦阐述了该道理:“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处否之极,否道以终,通道将至,则倾损其否,何得长久,故“先否后喜,否极泰来”。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处在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可以无咎。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只有在安宁的时候想到危急时,有长远的眼光,才能避免灾祸,如《论语》中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当位思想
阴居阴位,阳居阳位则为吉。失位则不利。“位”极其重要,有盛德之人得居王位,才能够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当位”也很重要,虽有灾既有位则得无咎。“当位”思想在《论语》中亦有体现,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适时而进
事物当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须抓住一定得时机,不能急进,亦不能错过发展机会。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惑。跃于在渊,未即飞也。犹若圣人位渐尊高,欲进于王位,犹豫迟疑,在于故位。若其贪利务进,时未可行而行,则有咎。又如需卦中讲道事物的“需带”既求其所“需”,又待其适时。蹇卦中叙说如何度过蹇难之时,也说到适时而进,“象曰:宜待”者,既“往则遇蹇”,宜止以待时也。革卦中也谈到了须适时而进。
5、坚守中正之志
我们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在此时渡过难关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坚守当初之志,小心谨慎行事。坤卦“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则是说长守中正之志,能广大而终。
以上则是散见于各卦之中却贯穿各卦之总体思想。“易”还分各卦阐述了不同方面之道理。现以较为突出的几卦为例予以说明。
1、讼卦讲述诉讼之道。
诉讼之原因“物有不合,情相乖争而致其讼”。凡讼之所起,必刚健在先,以为讼始。
于讼之时,断狱之官极其重要,只有中正之官才能公正的判断事物的对错。
自下讼上,悖逆之道,故祸患来至,若手自拾掇其物,言患必来也。此应为儒家的安国之道,教导人们不应讼上。
讼虽胜而谦让蒙锡,则可长久。
戒人止讼免争,消除讼之根源。
2、比卦:与人相处之道
比之道:与己相应者则亲之,与己不相应者则疏之。该种思想或为儒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思想之渊源。
选择比辅的对象须慎重,须比与有信者,“有孚比之无咎”,必有诚信而相亲比,始终如一,为之诚信,乃得无咎。
比辅于有德长者,永守正道。
亲比之时,宜速不宜缓。“亲成则诛”者,彼此相比,皆速来为亲;亲道已成,己独在后来,众则嫌其离贰,所以被诛而凶也。
3、谦卦:谦虚谨慎之道
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唯君子有终。“谦谦君子”谦成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初六至上六皆说明谦乃吉的道理,广说谦德之美,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亏减其盈,盈者亏减,则谦者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如复卦喻示事物正气回复,生机更发的情状。
无妄卦:与人处事不妄为,需谨慎之道
大蓄:事物发展过程中,必须竭力蓄聚刚健正气,“君子”广蓄美德,“君王”广蓄贤人
离:事物往往需要附着于一定的环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咸:事物感应之道
恒:人贵有恒久之心,之志
遁:事物发展受到阻碍时,须暂时退避,以俟来日振兴复盛
明夷:时世虽暗而道不可没,立身纯正则危不足忧
《周易》中某些思想成为儒家文艺思想的发源,现予以分析之
观卦:叙观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的道理。《象》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发展到儒家的诗教观,诗可以观,又“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贲卦:饰也,以刚柔二象交相纹饰。主张恰如其分的纹饰,并崇尚朴素自然的之美境界。为后来孔子的文质观奠定了基础。
周易中的成语,习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龙马精神,否极泰来,谦谦君子
第四篇:环境正义论读书报告
姓名:学院:专业: 学号
《环境正义论》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我在开头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始于一个故事。“他很担心 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柴火过冬,于是砍了许多木柴,直到他认为已经足够 了,但为了稳妥起见,他特意跑去问一位年老的印第安智者,这个冬天是 否会特别寒冷。这位印第安老人回答说,他预计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寒 冬。于是,这位移民便砍呀砍呀,直到贮藏了他当初为冬季取暖而准备的 柴火的两倍。他现在很自信地认为柴火已经足够过冬了,但为了确保无 误,他还是跑去问那位印第安老人。印第安老人说,一个反常的寒冬即将 来临。移民者于是又砍了更多的木柴,直到他周围已经都是劈好的木柴 了。他再一次跑去问印第安老人,老人说,这个冬天将会是有史以来最最 寒冷的冬天。“你是怎么知道的?”移民者问道,老人回答说:“白人贮存了 大量的柴火”。” 这个故事意在指出,人们在环境体系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我们既是 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它的观察者。因此,当我们讨论环境问题的时候,在一定程上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我们自身,这种探讨有时甚至比我们当初 所能意识到的程度更深。与那位北美殖民地居住者一样,更清醒地意识到 我们在环境中的角色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是,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环境正义论》更加系统地致力于正义这 一主题的探讨。环境方面的议题被用作说明与例证,它们并没有得到系 统的论述,很多都没有讨论得那么彻底。例如,在第l、2、8和第9章中 讨论的酸雨问题,仅仅是用来说明某些涉及正义的特定观点。本质来讲,对于酸雨作者没有进行总体而全面的讨论,他也没有尝试去讨论所有环 境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实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废弃物、濒危物种,等等。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呢? 《环境正义论》主要关涉于分配正义的理论,这些理论涉及到利益稀 缺(相对于人们的需求)与负担过度时,利益与负担应当被分配的方式。当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放弃他们更想拥有的利益,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 承担他们更希望逃避的责任时,人们需要一种方式以决定哪些人该承担 哪些责任,哪些人该享有哪些利益。分配正义的理论是对如果要实现正 义那么将要如何做出这些决定的相对抽象的解释。这本书集中分析了分 配正义的各种替代性理论间相比较而言的优点,并以作者所支持的一种多元论的理论告终。
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正义论的,所以任何对分配正义感兴趣的人 都会从中获益。但是,之所以集中注意力于环境事务情境中的正义问题,其理由有三。理由之一已经给出。我们对环境的参与远甚于我们先前所能意识到的,而且更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促成审慎的行为。其二,分配正义的理论还没有像与其他一些领域那样经常地与环境事务联系在一起。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环境事务不仅牵涉到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也与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中的人们相关,不仅关乎当代也 关乎未来,不仅关乎人类也关乎人类以外的动物,而且不仅关乎人类还关 乎整个生物圈。由于环境事务具有独一无二的全球性特色,因此,分配正义论因其应用于环境事务时所表现 出的广泛性而得到了最为彻底的检验。因此我发现这本书的很多例证和应用都取自于环境事务的背景。
在书中,作者使用了一些将分配正义与环境法和环境经济学联系起来 的例子。但是这种对法学和经济学的浅尝辄止并不构成对环境法或环境 经济学的系统或全面的论述,如同源于环境事务的说明并不构成一个对 环境问题的系统或全面的论述。在这样大小篇幅的一本书中,仅有正义 理论得到了系统而且全面的论述。经济学与分配正义间的重要关系在第 3 5章和第8一l。
我发现很多哲学著作需要哲学家的注释才能让读者理解它。但是 《环境正义论》却属于罕见的那一类哲学著作,让一个没有哲学 基础的人在身边没有哲学家辅导的情况下也能理解。在书中提供了所 需的背景资料,并以累积的方式立足于资料之上。而且我发现本书的阅读是从头至尾的,后面 的章节依赖于早先阐述的资料,因此,任何断章取义的做法或直奔书尾的,因而必须重头阅读到尾。读完这本书感觉获益匪浅。
良好的环境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将财产视为了第一重要的事,环境被严重破坏,动物被随意屠杀,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未来该如何作为,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答案是唯一的,只有每个人心中充满正义,履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才能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第五篇:读书心得提交格式要求及提交方式
附件2:读书心得提交格式要求及提交方式
读书心得提交格式要求及提交方式
一、读书心得提交必须填写《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机械与运
载学部读书心得提交表》
二、读书心得提交表,“姓名”、“学号”、“班级”一律采用宋体,小
四号;“学号”、“班级”采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三、“阅读书目”、“心得题目”采用宋体,小四号,居中;“心得题
目”建议另起标题,不建议采用“XXXXX读书心得”形式;
四、“正文”一律采用仿宋,小四号,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
采用固定值22磅,如正文中有二级、三级标题,二级标题采用黑体,加粗,小四号;三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号;
五、如文章中有引文,则在“参考文献”栏写清楚引文出处,格式
为“引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名称,日期”,参考文献一律采用仿宋,五号
六、读书心得提交表命名方式为“学号+姓名”
七、读书心得提交表请于2014年2月28日-2013年3月10日间,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将电子版发送到bitrea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