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6: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

第一篇: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

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

1条

赵红军老师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162-166条(赵家顺)167-171条(罗颖兴)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孙老师原文】本条是下后热邪郁闭于肺藏的证治。本条是攻下以后上焦肺气随之沉陷,气机郁闭,郁热在内,形成汗出而喘的证状。这时由于郁热在内,外部反而没有显著的热象表现,这就是麻杏石甘汤的病机。本方以生石膏甘凉清热,麻黄辛微苦温宣泄郁热,杏仁苦辛温宣肺开窍,甘草甘温补中托邪,属于甘凉佐辛苦清肺法。第63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两条的区别仅在发汗后和下后,但都是肺热郁闭的病机,所以用方相同。【赵老师讲解】把书翻到第八十八页,咱们上次讲到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看到这句话得时候啦,看到这个条文的时候,大家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岀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杏石甘汤,是咱们在临床上用的非常频繁的一个方剂,咱们治疗小孩的感冒发烧咳嗽的合方治疗,经常用麻杏石甘汤和止嗽散的合方治疗。麻杏石甘汤应该说是出现了第二次还是第三次了,咱们把书翻到第41页,我们先比较一下,麻杏石甘汤和桂枝厚朴杏子汤的区别,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太阳病下后,这个是下后,这也是下后,都是喘,对不对,都是喘,那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微喘者,表未解也,有喘,但重点是寒,有风和寒是有里寒表故未解也,比较明显得,那么这个麻杏石甘汤,也是下后,但这个喘是有里寒,比较严重得,汗出而喘,而且喘得时候伴随大量的汗岀,桂枝厚朴杏仁汤,基本是个表证,那么麻杏石甘汤是个表里证,但这个表寒证是表寒轻而内热重,所以说这两个应该比较一下,你在把书翻到46页,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162条,就是说汗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发汗后是不能用桂枝汤的,并不是说下后都不能用桂枝的,就是说下汗之后,在这种情况是不能用桂枝汤的,这是个到庄句,那种情况啦,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而用麻杏石甘汤,为什么要用个到庄句啦,他的正常顺序是先下后,无大热者,都是不能用桂枝汤得,而用麻杏石甘汤,医生为什么要用过导压句啦,是强调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能用桂枝汤得,那么汗岀而喘,已然是岀汗了,为什么要用麻杏石甘汤啦,是因为肺内有热,而且很重,所以说以汗来解汗的一种方法,他的热郁如里,所以导致汗岀,用麻杏石甘汤,把内热发散岀来,通过这种方法,内热消除了,汗就消除了,并不是说我们看到患者出汗的时候,就不用麻黄汤的,那是不对的,为什么说,无大热者啦,因为他热郁如里,身体外面没有显示岀比较大的热象,毕竟外面还是有点表寒,无大热者,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身体的表面没有大热,所以说,是这个意思,这个条文,而还体现了一种,《伤寒论》上,包括今天在讲风药的时侯,一致强调的是包括我们用风药的一种思路,就是气机不能内陷,人体的体表营卫之气不能内陷,如果一下陷就会发热,就这个条文,一下陷就发热而喘,陷的越重,喘的越重,所以《伤寒论》时刻强调我们人体气机不能从上面掉到下面去,不能从身体的外面宿到里面去,怎么办,赶紧把他提升一下,发散岀来,这就是麻杏石甘汤的治疗。看孙老师的讲解:孙老师说了,本条是下后,热邪瘀闭内脏的,孙老师是这样的,那么我把这条的病机盖括12个字“太阳病邪陷于肺,郁而发热”一个是陷,一个瘀,所以说一定要把这种瘀闭打开,把下陷的邪从身体里面升散出来,那么用麻杏石甘汤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麻黄和石膏的比例,麻杏石甘汤的比例,重点是通过麻黄和杏仁带动石膏的辛凉辛散来发散岀来,写这个条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石膏并不是辛寒沉降的,石膏是辛凉发散的,这个条文的煎药方法也能够说时问题,对不对,我们今天有好多大夫不敢用石膏,为什么不敢用石膏呢,说这石膏太寒凉了,沉降,那么不是这样,还有好多大夫在开石膏时候写个先煎,我们临床上自已的处方有没有先煎的,没有,因为人家石膏都是散得,不管是白虎汤,还是泻黄散,还是清胃散,还是麻杏石甘汤,还是消风散,他石膏都是散的,你要是把他先煎了,这个要注意,学《伤寒论》要注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里面的药物来原和《神农本草经》的关系是密彻的,你看《神农本草经》里面后世用石膏比较广泛的,比较大的是张西纯,对不对,张西纯有个石膏阿斯匹林汤,同中西结合,他用石膏都是很大得,都是用500克,就这小孩子感冒发烧,瘟病,那么张西纯有一种方法用石膏退热,用石膏粉直接冲下去,在他医案里都有,这种方法用于阳明热盛的,有寒的是可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石膏搞清楚,不要害怕,包括以前有些学生和医生来进修的时候,临床多年了,看到咱们处方上的石膏这么大的量,他们害怕,你怎么用这么大的量,30克,50克,实际从石膏来说,是个常用量,不算大,对石膏而言,30克,50克,是一般的用量,还有一个,甘草和石膏的作用之下,多用的是炙甘草,金方里面大多是炙甘草,因为石膏辛凉,医生是个脾胃中的思想,孙老师说,炙甘草是甘温补中,脱邪,那么生甘草就不是,补阴脱邪了,不能把阳邪拖到里面去,要把他发散出来,要把脾胃给护住,不敢止石膏把肠胃弄凉了,还是一种,从里到外把他脱邪岀来,这是说的162条。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孙老师原文】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误下后导致挟热利的证治。上面说的是外邪已解,本条说的是假如外邪没有解,却用下法并且反复下之,那就会导致挟热而下利的后果。什么是“挟热”呢?风为阳邪,风邪可以化热,所以说“挟热”,而“挟热”也就是挟风,是指病因。风邪是其发病原因,而泻下不止,已经是阳气耗散无余,所以用理中汤温阳健脾散寒,再加桂枝温阳疏风解表。由此又可知,“太阳病”三个字就是指中风,确是毫无疑义了。【赵老师讲解】第162条是伤寒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麻杏石甘汤。第161条伤寒发汗,161条和162条是连着的,讲的是伤寒,163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外证未除,表证还没有消除,误下之,你给他反复的下法,这是违反了治则,我们治疗原则是有顺序的,应该是先解,后里,标本兼治,这是一个原则,《伤寒论》对这一块相当重视的,把书翻到56页,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讲的一般顺序是先表后里,但是在特珠的情况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赵老师讲解:表证未解,用了下法到致了身疼痛者,阳虚者,急当救表,救逆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那么在回过头来看16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这个遂热而利是不是指拉肚子,他是由热邪而引起的拉,不是,这不是热邪,是寒邪,这个协热而利,指的是表热引起的下利,并不是说利的性质,利下不止是比较严重的,很频繁的。心下痞,表证还没解,又有里证了,心下痞鞭,因为太阳病的第三天,后面我们讲了个痞证,这此病证都是根痞有关联,和这痞证类似证,所以说这还走个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就把这四个字作了个归纳。怎么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个意思,那么下来啦,表里同解,这个方子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方子是以桂技汤来打头的,后面是里中汤,但是没叫里汤,他叫什么,叫人参桂枝汤。1.是把表证拖岀来;2.人参是补中气的,跟上个炙甘草的用意是一样的,以扶正去邪,扶正去邪。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我们用的那么频繁,对不对,补中益气汤,他就是一个补中益气的方子,“伤寒论”的桂枝汤,桂枝人参汤,补中益气汤,他们都是以脾胃为中心的,昨天开的补中和二陈,今天开的逍遥散特别多,都是扶正去邪的方子,在学习这个方子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展开联想,应该接合前面的条文,把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孙老师讲解,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误下后,导致邪热里的正治,那么这条的病机,而是太阴虚寒,而太阳的表邪未解,这个表和里具体一点,表指的是表里,指的是太阴的里,太阳是表邪,第162条邪下陷入肺,他的脏腑定位是肺,那么163条,下之后定位是脾,所以说162条是肺,163条定位是脾,163条师热而利,是表热里寒,想一想我们在学太阳病篇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学了两个方剂,也是表里双解得,一个是葛根芩连汤,葛根汤,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自下利,是不是,一个是葛根汤,也是下利,但他们一个是表里聚寒,所以说是葛根汤。不下利者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泻心汤,下是不是葛根芩连汤,说的是太阳病桂枝证,以繁下之,利随不止,脉数者表未解也,葛根芩连汤主之,表里解热,葛根汤是表里解寒,那么桂枝人参汤啦,表热里寒,都是表里双解得,那么在临床这种情况很多,你就要辨,适用那个方子,适用温补桂枝人参汤啦,还是要辛温开提的葛根汤啦,还足辛凉加苦寒的葛根芩连汤啦,学这个条文的时候应该把这搞清楚,这是桂枝人参汤,为什么都是下之后,162条,麻杏石甘汤,到肺了,163条,桂枝人参汤到脾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得啦,这是人的体质,与病邪有关系,风寒有关系,他是风邪,寒邪岀现内陷了,那么风到不同的人身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是一个体质数说。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孙老师原文】本条是伤寒以后发汗与攻痞的先后顺序原则。既然上文指出中风证外邪未解不可攻下,那么承上文就要提出伤寒证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问题。【赵老师讲解】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又反了,应该是先发汗后,后攻里,心下痞,痞证出现了,恶汗者,表未解也,历者医家应该在加两个字“发热”,这是医生得省文,大家知道,心下痞,发热恶寒者,又发热,又恶寒,这是表证,表未解也,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根据前面的条文,推测岀来得,当然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了,才攻里,这是一脉相承的,解表宜桂枝汤,攻里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痞证有很多种,对吧,这条讲的是痞证兼表不解,包括治疗缓急的顺序,什么时候先发汗,什么时候再攻里,163条讲的是表里同治,164条解的是邪盛,所以说163条是扶正去邪,164条表之后再去邪,那么这时候的解表,为什么用桂技汤,而不用麻黄汤,这个时候不能用麻黄汤的,《医宗金签》里有一句活是这样说的,“伤寒初之表当发,用麻黄汤,汗后表当解”,就是发汗后的表,也经发过汗了,不能再复发汗了,那么这种情况之下,表当解宜桂枝汤,汗下之后,表未解之后是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还有163条,表里双解的,一边解表,一边温里,扶正去邪,那么,164条,表里不能双解呢,为什么我不能把桂枝汤,我也给他用过桂枝加大黄黄连泻心汤啦,为什么表未解,葛根芩连汤的表也未解,葛根汤也没解,桂枝人参汤外证也没解,这个原因在那,一个原因是先解表,后攻里,最重要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他攻热痞的寒凉之性是非常强烈和,特别是大黄,大黄是往下走得,他的劲是很足得,他攻痞的时候,会导到人体气机内陷的,你在这个时候给他用了桂枝大黄黄连泻心汤,桂枝的解表作用就完全体现出,你看葛根芩连汤也是表里双解的,他用连芩汤来,然后葛根的量非常足,8两葛根,只有3两的黄芩,所以要知道表里双解的时候,用的温热的药是可以的,温的药是向上,向外走的,用苦寒沉降的时候,一个朝上走,一个朝下走,气机就会分离的,上下就会分开了。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孙老师原文】本条是伤寒少阳病内热炽盛的证治,用以和上条伤寒痞证相对照。伤寒发热汗出是表解后内热蒸腾,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是心下痰饮结聚,符合“心下痰饮,少阳郁热”的少阳柴胡汤证病机,但汗出不能解其郁热,那就是热邪过盛,虽然下利,仍然必须下夺方能泄热,所以用大柴胡汤提出郁热,以方中之大黄通便泄热。【赵老师讲解】伤寒发热在这应该有个段句,其它医家的关点也包括了其它的板本,他们在这块加了个逗号,我认为要加伤寒,发热。因为这个条文强调了“发热”,因为这个条文,强调了“发热”不是一般的发热,是汗出而解,他这个汗岀不解,不是一般的发热,邪以入里了,不是单纯的麻黄桂枝汤证了,汗岀不解,心中痞鞭,呕以心下急者,心中痞鞭而呕吐,热邪进入少阳了,而下利者,不但进少阳还进阳明了,这就说明了发热的程度和外邪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心中痞鞭和呕吐是可以用三个泻心汤能解决的,比如说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但有个发热汗岀不解,而心中痞鞭比较严重,呕吐下利,那么象这种情况,是属于外邪入里引起努大上升,肝胆气逆,胆胃不合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少阳与阳明同治的一种方法来消除,所以说用的是大柴胡汤。我们可以把大柴汤的条文回馈一下。62页,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曰,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相当于这条讲的心下痞鞭,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那么这两条加起来,能够加深我们对大柴胡汤的认识,比103条多了个下利,那么大柴胡汤里就有大黄和枳实,为什么呕吐而下利,还要给他用大黄和枳实呢,这是属于通因通用的方法。麻杏石甘汤,也是以汗解汗的方法,大柴胡汤是以利来止利的方法,所以说大柴胡汤主治。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伤寒内热炽盛热少阳引响到阳明治疗,引响到阳明了,是个少阳病证相对应的,引响到阳明了,是个少阳痞证,相对应的。咱们是这样解释的,少阳兼阳明的论治,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所以说要调合胆胃,这一条文“发热”是这条的重点,在伤寒论里面要重视这个症状,“发热”不同证壮伴伴随着病机和方药是不一样的,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岀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那么你回馈一下,调胃承气汤是汗岀不解,蒸蒸发热这是阳明病的发热汗岀不解,蒸蒸发热,生姜泻心汤,汗出不解是心下痞鞭发热,桂枝人参汤是邪热而表不解,所以说这几个条文的区别,那小柴胡汤就不用说了,但他是偶尔发热,他也没有心中痞鞭的表现,这是小柴胡汤。

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孙老师原文】本条是痰饮壅塞胸膈证和痞证的鉴别辨证。病形如桂枝证,是指具有发热汗出,但却没有头痛项强的证状,而是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这就是痰饮壅塞于胸中了。成无己说:“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胸中与表相应,故知邪在胸中者,犹如桂枝证,而寸脉微浮也”。由本条可以进一步证实,《伤寒论》里面的“寒”字,确实包含饮的意义,这一点与《金匮要略》并不一样,这是因为《金匮要略》的内容是以杂病为主,自然必须把寒和饮的概念分别开来,分别论述,但是也有两书的作者不是同一人的可能,或者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不过据其内容推测,这两本书的成书年代应该距离并不太远。瓜蒂散以瓜蒂苦寒伍以赤小豆之甘酸,酸苦涌泄热痰,属于酸苦涌泄法。【赵老师讲解】病于桂枝证,怎么说象桂枝呢,他有此身上收热,恶风的表现,但不是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这是排除他的桂枝证,他象桂枝证,有发热,发冷的情况,虽是桂枝证,但不是桂枝证,因头不痛,项不强,所以说就排除了桂枝证,桂枝证脉浮缓,或数或洪数,但是166条,寸脉微浮,寸脉微浮的意思是伴家表证,微微浮,他没有达到表证的那个程度,那么他的主要表证是什么呢?证状主要是“胸中痞鞭,气冲咽候,不得息者,二十四个字,这就很明显了,这是不是桂枝汤证呢,不是,不得急,严重,不能卧,只能坐着,气上不来,下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胸中有寒也,不是表证,是胸中有寒怎么办,当吐下之,即瓜蒂散,那么这个寒证是不是我们讲的那个风寒呢,不是,这寒指的是引,痰饮,是由于痰停于胸中,阻碍了菅卫的宣发和速降。表现岀来了类似桂枝汤的表证,那么讲的是胸中痰湿的正治,是瓜蒂散,吐法的应用方法,寸脉微浮,我们学精典著作的时侯,和基础理论的时侯,是不是讲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当死,古人都说了,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赶快用吐法,上面的气机宣发了,自然就下降了,所以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我们学中医的时候,“病在上者因而吐之,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病在里者下而结之”这二十四个字就讲了,汗,吐,下,这三种方法,张子诃用汗,吐,下,法攻邪,为什么胸中的寒就是饮呢。孙老师的考证,这寒是饮,根据其它的医家观点认为,在内金秦汉之意,出入那个年代,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痞字的,这个文字是一步一步创造而来的,是不是没有痰字,那么痰对人体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痰是无处不道,对不对,一个痰,一个瘀,也是无处不道的,还有就是风也是一样的,怪病多痰,怪病多瘀,这有我们今天所说的风,看到这个条文的时候,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那一个条文类似于桂枝的表现以痰饮为范呢,大家把书翻到第28页,第28条服了桂枝汤,或下之,你认为是个桂枝汤证,用了桂枝了,还用了下法了,但是病情没有解除,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一看是个表证,但无汗,心下满微痛,而胸中痞闷,指的是部位不一样,气机阻塞了,小便不利者,这是以结为伴了,用的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因为他是白术和茯芩化他的痰饮,所以说我们临床上要重视这个痰饮的治疗,<内治书合里面是这样说的,痰热治胃病,能治人增寒发热,“状类伤寒”好象人类感受了寒,受风邪的表证,怎么去区别他啦,但头不痛,项不强,那么这句话和166条医生讲的是瓜蒂散证,完全是相应的,这是瓜蒂散汤,他的方子是瓜蒂,赤小豆,后面还有个豆鼓,这个咱们先不讲了,他的用法,以后讲方剂的时候,在专门研究1下。在整体而言,这方子上用吐法的人特别少,对不对,要撑握他的火候,有一定的风险,这一吐上去,就吐得不得了,吐得你死去活来,包括那个下法,你给患者吃药了,稍为有点胃不舒服的时候就纠结,何况用吐法,把人吐得死去活来的,那么一的人可能受不了,等以后咱们有机会的化,专题来讨论他。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先不讲它了。

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方二十九。【孙老师原文】本条是新邪引动宿疾从而阴盛阳绝的死证。前面第128、129、130条都提到了藏结,脐旁即天枢穴,为肝脾肾三阴聚会,如果此处阴气凝结为痞,疼痛又牵及阴筋即宗筋,为邪气入藏,也就是死证。【赵老师讲解】藏结都是阴证,藏结是阳虚阴盛,“舌上白胎滑者”是难治之症,这一条直接就入阴经了,是个死症。咱们看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西医学引论了宿疾”(40’30?)从而阴盛阳厥的死症。这个阴盛阳厥,不单是肝脾肾哪一个脏器的阳厥,它指的是三阴的藏结死症。所以历代医家对它的解释为三阴藏结死症。大家想一下,这个藏结类似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什么病有相似之处?肿瘤嘛!哪个部位的肿瘤?肝癌,肝胰脾。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孙老师原文】本条为阳复过盛形成内热壅盛表里俱热的证治。七八日为阳复热盛之日,所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符合白虎汤应用指证,因为属于吐下损伤之余,再加人参补益胃气。【赵老师讲解】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赵老师:这就说明伤了津液,因为阴虚就阳盛,伤了津液热邪就聚集在里),表里俱热(你想一下麻杏石甘汤,它是表未解而里有热,表寒轻而里热重,而这一条是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既然表里俱热了,为什么表现为时时恶风呢?不可认为它是桂枝汤证,不可认为它有表证。这是因为内热太盛,热邪蒸蒸而出,腠理不固所引起的,并非是风邪的表现),大渴(伤津),舌上干燥而烦(热盛伤了心神),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有四大证,大烦大热大渴脉洪大,这一条没有提到脉象,可能它脉象是脉洪大。这一条除了白虎的四大证以外,渴,津伤非常严重,所以加人参,补气生津。我们今天讲的人参是温补的,在伤寒论里面,人参重点补的是气和津,补的是阴而不是阳。后面一个注解,“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讲的是有虚寒的情况不能用它,是不是绝对的这几个月不能用它呢?不是的。根据其他的医家的意见,这一段话不是张仲景的原话,是后人注解的时候加上去的。孙老师原文:本条为阳复过盛形成内热壅盛表里俱热的证治。我把它的病机总结为八个字“阳明热盛,气阴两伤”。这个方子对于甲亢的急性期应用的比较高,甲亢这个病有些是缓慢性地发作,有些是爆发性的,爆发性的表现为发热、心跳特别快、出汗特别多,“大烦大热大渴”。甲亢的治疗一般是中西药结合,西药来控制,中药来治本,但是有些患者吃不了西药,他对西药过敏,要么你就做那个131碘,要么你就做手术,除此之外咱们中医就有了用武之地,中医对甲亢的急性期照样是可以控制的。160、169、170条讲的都是白虎人参汤的用法,我们要注意这三个条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一。【孙老师原文】本条为阳复过盛形成内热壅盛表里俱热的证治。七八日为阳复热盛之日,所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符合白虎汤应用指证,因为属于吐下损伤之余,再加人参补益胃气。【赵老师讲解】伤寒无大热,刚才讲表里俱热,现在讲无大热,是不是病情减轻了呢?不是,是讲白虎人参汤的证型病机更进一个层次了。“无大热,背微恶寒”不是寒,也是热,是因为身体里面的热太盛了,出现了外面的假寒的表现。我们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患者说他的背发凉,那是不是看到背发凉的患者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不是,要看他的脉象,舌淡暗脉象无力沉弱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甚至尺脉不足的用茅姜(?)之类的补肾。如果是风寒湿类的,用羌活胜湿汤。但是往往有些患者背虽然怕冷,他身体里面有热,脉洪大,口渴,那么这个“背微恶寒”实际上就是个假象。有个医家叫张*(?),他对这一段条文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他说的必要,他说邪热入里则表无大热也,这是因为表热已经完全进去了,热比较严重了所以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口燥渴,心烦”内热已盛矣,热瘀肺气阳不能敷,阳气不能舒展,故心烦而背微恶寒也,故以白虎汤主之,加参附芪,气旺则阳舒矣。背为阳之府,背为阳气出入之部位,我们今天治病,除了针灸以外,捏脊,刮痧,泄血,包括乳腺病、肠胃病、心脏病都在背部能找到一些结节和反应点,我们通过消除这些结节和反应点,不管是挑治的、泄血的还是割治的,还是把它揉开的,拨筋,实际上都和它有关。好多内脏在背上有背俞穴,今天好多医学流派都非常重视背部治疗对人体的作用,和我们用风药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中药是王道,中药能代替好多治疗方法,但是其它方法不能代替中药。我们今天看了一个视频(拨针),把针插在屁股上不停地拧,这些方法治疗效果快,但是创伤太大。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是整体经络气血运行(受损)的一个反应。你局部疏通了,比如说乳腺增生,那么快治好了,后期要不要中药呢?一定是要的,当时疏通了,如果不药物跟进的话,如果她是属于肝肾不足,血不能养筋,你现在暂时给她剥离开了,不给她逍遥散进一步来养筋的话,它还会发,也可能后面还更严重,它形成的创伤难修复。我们在给人治病的时候不能太暴力,不能伤人家的正气,不能只追求片刻的当时的效果,如果你那样暴力的治疗,那跟西医的手术有什么区别?168条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突出的是四大证;169条突出的是以热为主,寒为假象,这是两个条文的不同之处。本条是讲伤寒汗出之后,内热壅盛,反而热象不显露。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二。【孙老师原文】本条承上条应用白虎汤的指证,又提示白虎汤的应用的禁忌。白虎汤禁忌是表不解,而表已经解的标志是口渴饮水,所以说“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赵老师讲解】“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这是个麻黄汤证,这种情况是不能用白虎汤的。“渴欲饮水,无表证者”——表已经解了,内热出现了,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一个条文是讲白虎加人参汤的禁忌症,有表证不能用。临床上遇到感冒发烧,包括小孩子的外感,要注意,不能像西医一样,一见到感冒发烧就马上退烧。小孩子发烧(是否)严重,你是看体温计(来评估)的,不是按中医辨证的,然后就给他用石膏,这是不对的。小孩子感冒发烧,什么时候用银翘散,什么情况下用麻杏石甘汤,什么情况下是要用白虎汤,这是有区别的。麻黄汤用的是纯表寒的情况,中医看病不能光看体温计,不能是38度以下用什么方,38度以上用什么方,即使是烧到39度40度,但是出现的症状是表寒,全身疼痛、发冷、关节疼痛等表现,就用麻黄汤;如果表寒很重,但是同时他有内热,也是麻黄汤的发冷发热,但是喉咙疼、咳嗽,表寒重而里热轻,这个时候就是大青龙汤;如果他微微地发冷,重点是里热盛,出汗、咳嗽、喘,这个时候是麻杏石甘汤;如果他这个热进一步入里了,就像现在学的这么几条,里热很盛了,已经没有表证了,这个情况才是白虎汤或者是白虎加人参汤。还有一个问题,银翘散什么时候用?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第一个,感邪的性质不一样,出现的季节不一样,银翘散是春温、夏季的多,是个温的范畴;第二个,病的部位和层次不一样,银翘散有肺和卫的表现,银翘散感受的风邪和热邪,它虽然不畏寒,但是它会有鼻塞流鼻涕,而且是清的鼻涕,不管他烧是多少度,那就不是麻杏石甘汤的指征,是银翘散的指征,还有一个,看(?),麻杏石甘汤它是卫气营血最起码到气的层次,银翘散是肺和卫的层次。卫分的话脉象是浮弦数,麻杏石甘汤证的脉象是滑、洪、有力的。咱们一个同学,唐肖剑,学这个东西还是非常好的,他在师承中医微信群那里发了一个医案,总结的很好,说他给一个小孩子治感冒发烧咳嗽,有点加重,他是比较善于总结的,他说他给那个孩子用麻杏石甘汤的时候,石膏的量用的过大,他总结了以后我一看,他是对的。他虽然有内热,也有表寒,他用的是麻杏石甘汤——我忘了他是麻杏石甘汤还是大青龙汤,他的石膏用的比例比较大,石膏是辛凉发散的,表寒没有解除,石膏量过大,会影响辛温发散的药的,你用了麻黄桂枝,但是量太小而石膏的量过大,就发散不出来了,就会恋邪,就会导致病邪入络。白虎加人参汤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它呢?特别是在医院急诊科,或者是呼吸科,各种感染,风湿热,中暑,甚至烧烫伤,出现了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类似于这样的证候都可以用。

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孙老师原文】本条是太阳少阳并病邪在经脉的针刺证治。太少并病,表邪未尽,故用针法通经活络。禁用攻下,以免邪陷藏府,和小柴胡汤禁汗意义相同。【赵老师讲解】什么叫并病?就是两经同时发病。什么叫合病?一经病未止,一经也发病,有先后顺序。大家把书翻到84页,看一下第150条。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有共同之处,都是并病。171条是邪在经脉,因为“颈项强”,同时有心下硬,心下硬指的是少阳,颈项强指的是太阳,心下硬和眩连在一起更证明了它是少阳,眩是少阳的主症,因为少阳是木,木火相(?),木主动。太阳少阳并病,再往前推,142条。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虽然告诉你是用针灸的方法,但是还是告诉你先表后里。本条是太阳与少阳并病在经脉的针灸的症治。

下载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太阳 162-171条(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