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现代教育技术校长培训讲稿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三峡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信息化发展
万州区教科所 高建中
内容摘要:
一、信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四、交流、提问、互动、应用
五、校长的信息化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本讲摘要:
1、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策略
2、架构中小学校园信息平台
3、走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4、关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的学生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策略
1、统筹规划,构建中小学信息化综合平台 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资源平台 信息文化平台 技术平台
2、对全员职工的信息技术培训
3、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等
4、科学、规范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建设、管理、使用、效益、可持续发展
5、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
校园网、互联网、其它
二、架构中小学校园网
1、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
建设校园网络是学校推进真正素质教育的需要 建设校园网络是学校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及核心平台
2、校园网络建设的需求分析 性价比高 网络承载业务多 网络负荷大 网络智能化要求高 网络要求易管理 网络的扩展能力要好
3、校园网络建设的策略
1.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2.加强潜件的发展是学校网络建设的根本保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好全员队伍的培训。鼓励应用
3、注重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是学校网络建设的基础。○
4、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实用为先。○
4、校园网络建设的规模方案
一◇、小规模校园网络
应用规模:1个多媒体教室(约40个多媒体教学终端);1个电子阅览室(约12个多媒体用户);20个校园网用户;拨号(或其它)接入互联网。
应用特点:支持多媒体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高性能,全交换,满足用户需求;管理简单,无须专门培训;
二、中等规模校园网络:
◇应用规模:2个多媒体教室(各约60个多媒体教学终端);1个电子阅览室(约24个多媒体用户);80个校园网用户,实现办公自动化;园区范围内多幢楼宇分布;整体接入互联网,安全的广域网访问控制。
应用特点:高性能全交换,千(或百)兆主干,满足大负荷网络运行需求;支持多媒体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和办公自动化;方便的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与性能;卓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满足用户的点播、广播等需求,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管理简单,无须进行专门培训;系统安全,保密性高;专线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网内所有用户高速访问广域网。
方案内容:此规模的学校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子网、图书馆子网的基础上增加教务管理(办公)子网,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的管理功能。
应用规模:多个多媒体教室:各约60个多媒体用户;1个电子阅览室:约60个多媒体用户;几百个校园网用户实现办公自动化;校园宿舍内也可接入校园内部网;园区范围很大,且有数十幢楼宇分布;整体高速接入互联网,安全的广域网访问。
应用特点:高性能全交换,千兆主干且作冗余备份连接,满足大负荷网络运行需求;支持多媒体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 3 和办公自动化;利用虚拟网络(VLAN)方便的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与性能;卓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满足用户的点播、广播等需求,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管理简单,浏览器方式无须进行专门培训;系统安全,保密性高;带宽优化技术,降低链路费用;高带宽专线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网内所有用户高速访问广域网。
三、大规模校园网络: ◇方案内容:在此规模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优势,除了多媒体教学子网、教务管理(办公)子网、图书管理子网外,可以增加校园网络中心、信息点播子网。
三、走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1、信息技术课程
①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2)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3)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工具说,但不完全)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技术性、高速发展性、实践性、层次性、学科性、工具性、综合性等 ③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对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④(特别是“零起点问题”)⑤ 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1、基本原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2、评价方式概述:
四、关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1、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洁身自好,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
3、我们应该强调学校的引导和管理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只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4、教师个人信息修养、人格魅力的正面影响
5、协调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与管理
交流与互动
二○○五年九月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第一讲: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素养与基本技能为宗旨,主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环节及内容、多媒体素材的收集获取、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等。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种是学院派,主要是一部分高校专门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他们大都是注重理论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关注教育技术的宏观研究,高瞻远瞩,居高临下。
另一个是实用派,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几乎不涉及理论,只讲教学中的实战技巧和软件应用,应用中讲究简单中的灵活高效。我们通常把这派称为“现代教育实用技术”。
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演变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直观教学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
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的事物如标本、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其实质是一种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界图解》,被认为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观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为近代各国教育家所推崇。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征字母表)出自《世界图解》一书。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画图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夸美纽斯认为,传统的机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发音练习之中,学而生厌。针对这种弊端,他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编排出“象征字母表”,使死的字母变成了会发音的“活字母”。
在《学校——游戏》剧本的第三幕第三场中,夸美纽斯描绘了他发明的“活字母”的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来吧!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画。学生:老师,我们很愿意这样做。教师;(手指着第一幅画)这是什么? 学生:鸟。
教师;说得对。什么鸟? 学生:不知道。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你知道吗? 学生;也不知道。
教师:这是乌鸦。你们知道它怎么叫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它这样叫;啊——啊——啊。你们学它叫吧!学生;啊——啊——啊。
教师:对。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怎么写吗? 学生:不知道,教师:我来教你们。这儿是“A”的写法。你们每个人在任何书里看到这样的字形,一定要(象乌鸦叫一样)“啊——啊——啊”地读出来。
教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学生:想知道。
教师:那很容易学。伊生:你来开始写一写,让其余的人看看。这儿是画图用的木制笔杆,用右手的三个手指这样握住它,然后自上往下这样写(大家都摹仿,最后教师又说),这儿是粉笔,把这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字母的旁边,看,你们已经学会写这个字母了。你刚才写的,怎么念出来呢? 视觉教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出现了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照相机、幻灯机、无声电影。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凡领取教师资格证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学的课程。
代表人物:霍邦,《课程的视觉化》提出了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成为当时视觉教学理论的代表,讲教具、教材从具体到抽象成都排列,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往上,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最上面是词语,最抽象。
视听教学阶段(20世纪30-50年代)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31年7月,美国辛克斯公司在华盛顿做了一个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影的前后,分别用5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成绩平均增加88分,学生增加知识量35%。美国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3个城市中学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提高20.5%。但学校缺乏专门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却应用在工业和军队的培训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为军队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将教学电影用于作战人员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6个月,将1200万平民训练成陆海空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也提高了人们对战后学校教学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战后十年是试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代表人物:戴尔 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三层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早期,教育技术被称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称。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地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词。193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教育传播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外的“视听教育”的称呼,提出了“电化教育”一词并延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电化教育起步,一切重头做起,立机构、组队伍、添设备、编教材、出书刊、开课程、建专业、搞实验。
电化教育“三件”,硬件:两机一幕,八室一站三系统(普通电教室、学科专用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微型电教室、视听阅览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电教教材库,卫星地面接收站,无线电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电教教材,书本教材系统和非书本教材系统
潜件:电教概念特点作用等简单阐述和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的兴起,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三件建设重点转变:
硬件:建设网络教室和校园网;软件:以网络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建设为主;潜件建设:以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究为主。
电教领域的主流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中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的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为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情况对我校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培训师资队伍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要让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改变一支粉笔教一代的局面,关键的因素是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必须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灵活地在教学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够在上网搜索、查找并下载资源,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上课;能够自制简单的课件和对常用课件进行简单的处理。
三、培训内容
培训分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两大板块进行。
1、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 1)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2、网络技术基础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常用的上网软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解决培训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健全培训机制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2、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将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与教师职务评聘挂钩,作为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必备条件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4、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具体由教务处、信息中心和教研组共同实施。教务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考核;信息中心负责指导业务培训。
(三)保障培训经费 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培训资金,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切实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教师培训学习
常使用和维护、教学资料的下载和上传、个人制作课件、收发电子邮件等培训,培训人数达100%。在这方面,我校老师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年长的教师和技术生疏学得慢的教师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教,不让一个老师掉队。
另外,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出发。培训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owerpoint, flash 动画制作软件等,最后达到受训教师都能独立并熟练地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有自己的教学平台。
通过培训,全体教师基本上都能使用和操作现代教育设备,形成了全员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全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全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局面。
三、多方面结合,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发展
1、培训学员与学科教研员的结合
教师是教学的专家、行家,对学科教学课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充分掌握。在培训过程中,安排适当的课时,请教师进行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等,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探讨教育改革的方向等方面的培训、讲座,对培训教师运用教育技术适时、适当、有机、有效大有益处。同时,选择在教育技术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作示范,研究,给教师客观性的教育。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新课程,新教材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新变化。对此,既要培训教师就课而做课件,即单一型的教学课件,又要倡导教师做“学件”、“网件”,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提高教学效益。
3、培训与竞赛、考核结合
培训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运用中求发展。针对每批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我们都相对应地举办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形成一种喜爱教育技术的氛围,同时我们还分层考核受训教师,即:出勤考核,完成作品考核,竞赛成果考核。实践证明,从实有效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不仅受到了教师的欢迎,而且实实在在地强化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学软件的编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贡献。
第四篇:校长培训讲稿
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管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今天,受教育局的安排,承担本期培训班的主讲任务,感到惶恐和不安,在座同仁,有暂露头角的年轻校长,有风华正茂的骨干校长,更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校长、主任,所以,接到任务后,首先是精心的进行了准备,惟恐有所疏漏,但我深知自己的经验、资历离我们在座的不少领导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更愿意把今天的培训做为我们共同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这几天的准备,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学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今天,按照安排,我准备的课题是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管理。下面谈一谈我对学校领导如何抓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对于校长的主要职责,我的理解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应成为学校领导的一项核心任务。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领导抓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抓好常规教学,二是要抓好教学领域的改革,做为校长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
正确认识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抓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多年来,人们虽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没有太大异议,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再强调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学校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主”,作为学校领导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坚持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其任务就是培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培养人,需要做很多工作,诸如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总务工作等,这些工作对于办好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中心工作只能是教学,而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并为其服务的。教学工作是学校里一项最经常、最大量、内容最丰富的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工作。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育就健康发展,否则就要遇到挫折或出现失误,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例证。
(二)坚持以教学为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人才来自教育,学校培养人主要是依靠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全面体现“五育”,最终实现整体育人。
(三)坚持以教学为主,也是贯彻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而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非抓教学不可。因此,学校领导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在抓教学上,如果校长不重视抓教学,那就如同厂长不抓生产一样,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学校领导怎样做才算坚持以教学为主呢?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真正认识到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手段。不能把以教学为主,片面理解为就是单纯抓智育。二是在工作安排上,学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抓教学,力排各种干扰,克服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三是在具体抓法上,学校领导要通过科学管理,使各项工作都能主动地、有条不紊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服从于育人目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学校领导抓教学的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行政办法,通过下指示、做规定指导教学;再就是用教学规章制度进行调控。在教学管理中最常用的是实行教学常规管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管理。运用教学规章制度控制和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有利于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有利于克服和纠正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各行其是的随意性;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需要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有哪些呢?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各种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校长要根据上级的管理要求及本校的实际,制定出诸如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各科教师、教务员等的岗位工作职责,促使他们按规定的职责条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很多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现在我们使用的有关规定有些陈旧,同新课程要求有不相符的地方,建议在岗位职责的制定上,一是要同新课程要求相结合,二是结合各校实际制定,三是把握简洁、明确、易于操作的原则。
(二)建立教学规章制度。就是对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
1、教学计划常规。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计划,要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2、教务工作常规。这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规定。教务工作常规主要包括:作好编班工作;制定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各项活动表和校日志;检查教学工作;组织全校性教研和观摩教学活动;安排复习考试;进行教学工作总结等。
3、教学制度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证。制定的教学制度包括:校长办公会和教务处例会制度;教务处、教研组的教学工作条例;各学科的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图书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的规章制度;师生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定标准及奖励办法。
4、教学研究常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包括传达有关方针政策和指示、学习教育理论、组织看课评课活动、总结交流经验、开展教学评优活动等;二是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同前者类似。
5、教学质量管理常规。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应抓好提高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提出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教师教学常规;二是对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提出基本要求,形成学生学习常规;三是要做好教学质量管理总结,既要有学期或学年总结,也要有阶段总结;既要有全面总结,也要有专题总结;既要有学校的总结,也要有教研组、班级的总结;既要有领导的总结,也要有教师、学生的总结;四是关键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改变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错误做法,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增减课时。2、要抓好对教学内容要求的管理。教师要严格根据课程计划和教材进行教学,不得偏离或擅自增删教学内容。
3、重视和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抓好备课、上课、辅导等基本教学环节,要改变那种管得过死或各取所需、没有要求的状况。
4、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这一环节往往我们容易忽视,应予以高度重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目前,学校领导听课,准确说是看课已形成制度,我以为在这一点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师生互动情况;(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3)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技和现实生活;(5)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三、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教学规律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学校领导在抓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教师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重要要遵循的教学规律有下面几条。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它可以以较少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引导学生占有人类已知的认识成果。教学过程坚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不是要否定相应的直接经验。要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正确理解、消化、巩固。学生掌握的直接经验越丰富,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越顺利。
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是注意贯彻这一规律的,但是也有不少人认识上片面,只注意灌输抽象的书本知识,搞封闭的照本宣科,而不愿开放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多搞些实际操作训练。对于这类倾向,学校领导必须引导教师尽快克服和纠正。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教学与智力培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反过来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智力水平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越好。智力活动要有知识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二者是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规律,学校领导必须引导教师树立全面的目标意识。如果教师的眼睛只盯在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上,那是较低水平的教学;如果在完成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培养了智能,那是较高水平的教学;如果在二者基础上又融进了思想教育因素,那就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素质教育水平,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现实教学中,可以说这三种水平的教学都大有人在,但多数是处于较低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能达到智能水平的教学是比较少的,能进入素质教育水平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了。学校领导,应该积极为教师教学创造条件,不断上档次、上水平。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论是人文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是有机结合的,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则是学习的推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政治、政治、历史等学科,其本身的阶级性、思想性就十分鲜明,在这些学科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其知识体系中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在运用这一规律指导教学时,学校领导一要注意引导教师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让教师以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教学;二要注意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搞牵强附会的所谓“突出财政”;三要注意以自己的思想作风、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为学而教,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为基本特征的。教师主导,不是主宰一切,包办代替,随意施教,而是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基本水平相适应,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学生主体,是说学生要拥有学习的主人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权,要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自己独立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规律,学校领导要注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其彼此相互适应。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绝不能目中无人,唱独角戏。凡是教师应该做的,就要认真做好,凡是能做好的,就要争取达到尽善尽美。
四、重点抓好教学方式和模式改革 a)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校长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重视改革每一种教学方式,又要重视实行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1、从知识目标教学转变为素质目标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和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身心素质各个方面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传统教学往往在应试的驱动下,只关注考分,偏重知识的记忆或智力的片面发展。实行创新性的教学则要变知识目标教学为全面素质目标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实施全面素质教学,教师眼里不仅要有书,更要有人,而且要有完整的人。要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发展角度,以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使学生成人成才。
2、从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注入式教学注重掌握知识的结论,其教学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灌输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机械记忆、反复模仿和大量的习题演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消蚀殆尽。实行启发式教学则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师启发引导、激起兴趣和对话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提高智能,不仅能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体验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从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封闭式的教学,教学远离生活,隔绝社会。学生被束缚在课堂里围绕着教师、教材转,接受现成的结论,寻求唯一正确的的标准答案。这种封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和周围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鼓励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摄取广博的知识信息,接触多方人士,学会多向思维。为了搞好开放式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奔向社会,奔向大自然,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提供广阔的田地。
4、从静态式教学转变为动态式教学
教师系统、全面、细致、周到地讲授,学生安安静静地聆听并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是传统教学常见的情景。学生素质的提高,仅仅靠被动地听讲,不去参与实践是无法实现的。实行动态式的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干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5、从专制式教学转变为民主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对于教师的教诲,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质疑的权力,学生容易形成与创新精神格格不入的奴性和迟钝、怯懦、盲从的性格。实行民主式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有安全感、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关键是要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建立起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没有有形的强制和无形的压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立思考,学生要免去害怕失败或丢面子的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猜想或假设。
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改革教学方式的基本思路,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并加以实践。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就是,为了实现确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与原则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关的教学程序与策略。教学模式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创造了大约有几十种新型教学模式,现把常用的几种做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1、现代接受教学模式
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此模式最早是由夸美纽斯创立的。接受教学模式分为传统的接受模式和现代的接受模式两种。传统的接受模式特点是,教师进行单向地机械性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唯师唯书。经过变革后,现代的接受模式特点是,教师通过启发,形成多向互动的以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大量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基本操作程序为:传授—启发-理解-运用-检查。2、主体教学模式
主体教学模式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此模式曾长期流行于西方国家,近年开始在我国进行探索,如北师大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进行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主体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把教学的焦点从“教”转到“学”上,倡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从主宰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二是为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可以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基本操作程序为:确定目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自评反馈。
3、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调查、实验、收集信息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此模式早年起源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和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1999年,我国上海教科院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完善。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直接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发现则是探索的结果和目的。二是组织形式,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也可实行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研究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注重提高实效。基本操作程序为: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成果答辩。
4、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诸要素之间的互动,为完成教学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教学活动。此模式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90年代后期,才在我国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把合作观念引入教学领域,是我国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把合作观念引入教学领域,是我国对长期缺乏合作意识的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合作教学的主要特点:一是实行教与学相互适应,特别是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对以往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二是组织异质小组,让每个学生承担一定任务和责任,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三是开展有效的沟通,使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促进彼此学习的成功。四是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通过定期总结评价,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基本操作程序为:诱导—学习—群研—评价。
5、情知教学模式
情知教学,简要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情意因素与认识因素辨证统一起来的教学。此模式是大连市教育家冷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这一教学思想经过大连市多年实验,得到科学验证和广泛传播,影响很大。情知教学模式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目标,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教学过程,突出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三是教学主体,要求从教转向学,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四是教学方式,实行立体结构,以纵向多层次、横向多联系组成信息传递网络。其中,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情知规律为特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立体结构为方法。基本操作程序为:素质目标—情知规律—立体方式—总结评价。我们是否能在以上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一条来进行实践。
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也称校本教研,它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对象,不断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的系列活动。这几年来,我县教育局狠抓这一项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一)教学研究的意义、原则
在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与应付的,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从未遇到过像今天这样巨大大挑战。目前,教学研究正向深层发展,向教师回归,这已成为世界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形势下,校长不应再沿袭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构建教研组织,重塑教研新风,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开展教研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吸引专业人员积极参与、提供业务支持和指导;有利于校际之间交流信息和资源共享。
新的教学研究组织构成应包括教师、教学业务组织和专业人员三个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研组内的同伴相助、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校长要通过教务处、教研组等业务组织把教师组织起来,遵循一定原则进行,不能各自为政、随意安排。遵循的原则有:学校统一部署,按计划进行的原则;结合学校工作和各科教学实际问题研究的原则;与学校和教务处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既要研究理论问题,又要研究实际问题。教学和研究二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主要研究的问题范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理念问题。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批判和扫除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2、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要解决新出现的难点问题,如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起来了,但出现纪律“乱”的问题,需要解决;再如课上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时难以完成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在应用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实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就出现了“双基”应如何抓的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是反思性的问题,教师需要经常不断的思考、反省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回顾、对比、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形成比较高的理性认识。
3、研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行新的课改,对国家课程可以创造性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以自行开发。校长如何指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呢?基本途径是:(1)引导师生开展社会调查,从调查中汲取资源;(2)指导师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特色,把自身的感受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3)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4)引导师生利用校外充足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如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史典故、名胜古迹、网上资源等。4、研究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根据课改的发展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学校和教师应积极研究改革评价和考试办法,大胆拟定改革方案,认真进行试点。
5、研究教学改革实验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校长要积极组织和推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验,从实际出发,确定改革实验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教育技术的作用。
(三)教学研究的方式
教学研究要有效地解决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组织研究—反思总结。主要研究方式可选择以下三种。
1、教师个人研学式。这种方式以教师个人为主,其做法:一是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有的放矢地选学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认识问题;二是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正反经验,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写教学总结和经验论文方式呈现出来;三是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制定方案,进行改革实验。个人研学方式的好处是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快;不足之处是,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和达到最高水平。
2、集体协同式。这种方式是以集体研究为主,主要包括三个不同层次:一是由教学校长或教务处主持进行的全校性教研活动,这种形式以研究带有共性的重点问题为主,要求全小教师参与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教研,主要研究同学科的教学有关的问题,包括研究教材教法、组织专题讨论、总结交流经验、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等。三是备课组的研究活动,主要研究同年级的教学问题。经验证明,教师之间的集体同伴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主要标志,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分享信息资源,共同磋商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专业引领式。这种方式是借助校外专业研究人员(市区教研员)和高校教育专家的参与而形成的新型研究形式。通过这些高水平的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以及建立的研究或实验基地,有助于开阔教师视野,指导教师快速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避免出现过去那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研究的现象。
以上是我对学校领导如何抓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总之一句话,教学工作应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做为学校领导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提出批评意见。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考点总结
1、教育技术的定义 广义:教育中的技术
狭义: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传播技术和系统技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提出的教育技术的AECT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
(1)将学习放在中心,表示教育技术围绕学习进行,学习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
(2)表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并重;
(3)明确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4)界定教育技术的五个方面: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2、电化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的结合,有目地的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3、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4、P28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解内化。
5、影响教育传播的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环境。
6、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工具。
7、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利用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传播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以及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这些媒体被引入教学领域,被称为现代教学媒体。
8、按照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
9、教学媒体的发展过程
(一)口语语言媒体阶段
(二)文字媒体阶段
(三)印刷媒体阶段
(四)电子媒体阶段
(五)数字媒体阶段
10、P50-P51戴尔的经验之塔,51页1、2、3可活用。经验之塔强调了视听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主要论点是:
1)塔的底层经验是最积极、最具体的,学习者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2)教育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性的理念。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最大的失败,便是学生记忆许多抽象的法则与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作为他们的支柱。
3)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概念可供我们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为简化、经济化。4)位于塔中部的是视听媒体,它们能冲破时空的限制,较语言符号等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经验,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易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
5)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1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小标题后面内容要理解能够简要阐述P55)1)发展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教学最优化原则
12、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问题表型、算法型、矩阵型、流程图型。
13、利用教学媒体的策略(P60要求能简要阐述,阅读理解)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 3)个别化教学
4)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 5)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14、信息化教学的要素 1)媒体
2)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是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具体包括教师、教材编辑者、教学设计者、教育管理者等。狭义上的信息化教学的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3)受教育者,广义的受教育者是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而狭义的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4)教学内容
15、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内容、活动、情境与结果。
16、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包括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协作平台等。
17、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资源和开放环境的创设,因此包括情境创设、资源组织、教学策略选择三个过程。
18、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19、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以多种理论为基础
2)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际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0、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3)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4)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21、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抛锚式教学策略(重点);
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一般不考;)
2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支持学习。
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四、强化协作学习。
五、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23、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24、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一、加强师生间交流。
二、促进学生协作学习。
三、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技巧。
四、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
25、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点:
一、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认知水平。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容量大,信息密度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有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6、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分类:
一、按组织方式分类,分为固定型结构、生成型结构、智能型结构三种。
二、按内容与作用分类:1)课堂演示型
2)个别化交互型
3)操练复习型
4)资料工具型
5)教学游戏型
27、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多媒体课件整体设计原则:1)符合教学对象,即以特定的读者为对象。2)符合教学大纲,即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3)符合教学原则,即编制的内容应该是完整、严谨规范的。
4)符合人的网状思维模式,即交互性要强。
二、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原则:1)课件界面一致性原则。2)课件界面操作的适应性原则。
3)课件使用的灵活性原则。
28、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1)确定选题
2)脚本创作
3)素材的准备
4)课件制作
5)课件测试与修改。
29、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30、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分类:
一、按信息呈现方式:数字化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
二、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来源划分:分为专门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资源。专门设计的资源如教学软件。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百科全书、教育网站、通信新闻组、虚拟软件等。
3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1)处理技术数字化
2)呈现多媒体化
3)传输网络化
4)资源建设可操作化
5)教学过程智能化
32、网络教学资源的常用检索方法
一、利用专业网站或专题网站进行检索
二、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百度、谷歌、天网、雅虎、搜狗、360、搜搜必应、33、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 2)选择合适的关键词 3)应用合适的语法规则 4)灵活使用专用搜索引擎 5)使用高级搜索功能
34、网络中常见的文本格式:TXTDOCPDFCAJ网络中常见的图片文件格式:JPEGGIFPNGSVG网络中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WAVMP3WMARAMIDAPE
35、下载资源的管理与应用:树立规范的资源管理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资源管理习惯。建立明确、合理的本地资源文件夹。赋予资源明确意义的文件名。及时整合零散的资源。
36、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
37、虚拟现实的特征:多感知性、浸没感、交互性、构想性。
38、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教学,虚拟实验、虚拟校园、虚拟手术教学
39、人工智能是指一个计算机系统具有人类的知识和行为,具有学习、推断、判断的能力,具有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
40、遗传算法重点解决的是搜索求解问题。
41、搜索算法的共同特征:基于染色体群的并行搜索、带有猜测性质的选择操作、交换操作和突变操作。遗传算法从问题解的串集开始搜索,而不是从单个解开始。遗传算法同时处理群体中的多个个体,即对搜索空间中的多个解进行评估,减少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风险,同时算法本身易于实现并行化。遗传算法不是采用概率的变迁规则来指导搜索方向。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性。
42、人工神经网络通常划分为三层: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