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法律演讲:包拯能否审判亲侄子包勉?
包拯能否审判亲侄子包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一班的林新越。
大家一定听说过包青天的故事吧?有句歇后语叫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正是称赞包公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可是,包公就没犯过错吗?今天,就让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个有关包公的案例——《包拯能否审判亲侄子包勉?》
京剧《赤桑镇》是我们五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也是京剧的传统曲目。这出戏讲的是包拯去陈州赈灾放粮,途经赤桑镇,他的亲侄子、时任知县的包勉前来送行。包勉被人指控贪污了十万两银子,这在当时可是死罪。而包拯大义灭亲,开堂审案,下令将包勉铡死。
从法律上讲,包勉确实犯下了死罪,可是,包拯是奉皇帝的命令前往陈州赈灾放粮的呀,并没有被授予司法审判权,怎么可以直接击鼓升堂,并下令铡死包勉呢?
在中国古代,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等诸多权力都汇聚到皇帝之手,皇帝拥有生杀大权。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不是还有 “先斩后奏”一说吗,电视剧中经常这样演呀?的确,“先斩后奏”是允许的,但那绝对是特殊情况,只有在战场上,拥有战区指挥权的官员,才可以直接判处罪犯死刑。但是,包勉是当官儿的呀,当官儿的犯了罪,仍然不允许直接处死。所以,包勉犯法,包拯只能立刻向皇帝汇报,并将包勉移交到司法部门处理。
另外,即使包拯拥有司法职权,按照中国古代的法律规定,也依然不能参与包勉贪污案的审理。就目前的史料来说,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明文规定审判官有回避的义务,也就是说凡是与案件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师生关系、怨恨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审判官都必须主动回避。明清时期的法律也有类似的条文,叫“听讼回避”,如果官员违反了这些条文,一律责罚四十大板。
在《赤桑镇》的故事里,包勉是包拯的亲侄子,两个人有亲属关系,所以,依照法律,包拯应该回避包勉贪污案的审理。可是,为什么戏剧中的内容与古代的法律事实不符呢?我们猜测原因有两点:第一,《赤桑镇》的故事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成型,那时候,作者与观众已经不太了解北宋的法律以及司法制度是怎么运转的了。第二,我们不是说“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嘛,那时候的百姓更加希望有包青天这样的清官,便把所有的光环都添加到包拯头上了。
老师们,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呢?现在,就让我们告别包拯,穿越时空,回到现代,看看现代社会的法官回避制度吧。
法官回避,是指法官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遇到某些情形时,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几种法官应当回避的情形:
1、法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时,应当回避。打个比方,审理案件的法官正好是被告的爸爸,那这位法官就不能再担当该案件的裁判了。
2、担任过案件的证人、鉴定人、诉讼代理人的法官应当回避。再打个比方,一位法官碰巧看见了案件发生的全过程,成了案件的证人,那这位法官也不能审理该案件了。
3、法官或者法官的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法官应当回避。
4、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法官应当回避。比如,法官是当事人的亲朋好友;或是与当事人有过恩怨情仇;亦或是与当事人存在师生关系、恋爱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等,法官不能参与案件的审理。
老师们,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法律其实挺有意思的。让我们从小就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保驾护航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