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做好调查笔录和写好处理决定书(讲课稿)
2008年综治干部培训班资料
怎样做好调查笔录和制作好处理决定书
寻乌县司法局
曾令达
一、关于调查笔录 1.什么是调查笔录
调查笔录是指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办案人员为收集、核实多种证据,依照法定程序,对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等进行调查时所作的记录,是认定事实和对案件作出处理必须运用的一种证据。笔录质量的高低成败, 直接关系到矛盾纠纷法律性质的界定,关系到办案程序的合法性,同时对于今后延伸到法院判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调查笔录的主要内容(1)调查的起止时间和地点。(2)调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
(3)被调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业、住址及与当事人的关系。
(4)被调查人陈述的具体内容。
(5)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字或盖章,注明调查日期。3.调查笔录范例: 调查笔录格式
时 间:--------------地 点:---------------调查人:--------------记录人:---------------被调查人:------------事 由:---------------工作单位:------------职 务:---------------现在住址:------------问:----------------------------------------答:------------------本记录我已看过(或已给我念过),与我讲的一样。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调查人:(签名或盖章)
二、怎样做好调查笔录
(一)、调查人和记录人要具备一原则、两素质、三能力
1、调查人和调查笔录要具备的一个原则。
调查人和调查笔录要具备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践中矛盾纠纷多发生于邻里或居民之间,作为办案人员要本着对工作负责,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调解处理矛盾纠纷,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在调查中要切实保障被调查人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认真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做出客观公正符合事实真相的笔录,从根本上维护法律尊严和人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调查人和记录人员应具备的两个素质。
第一是取证人要有熟练的法律知识,掌握调解处理矛盾纠纷的技巧的素质。要有比较熟悉《民法》及相关法律的本领,掌握区分治安调解与民事调解的界限;要学会冷热结合,研究当事人心理动态,并对客观事物做出推理判断,达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是调查人和记录人要配合默契,掌握记录本领的素质。在问话时,要围绕以下重点来进行。一是是什么?即:是什么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结果。二是为什么?只有为什么和是什么二者都问清了,才算证据充分。有人将之总结为谈话七要素:人、地、时、事、因、经历、结果,又称“七何”要素。这些都有助于全面具体地反映矛盾纠纷事实真相,防止漏掉重要环节。
3、记录人员应具备三个能力。
(1)文字能力和书写能力。要求记录人员书写速度要快 ,而且字迹工整 清楚。
(2)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证人、被调查人所证实、陈述的矛盾纠纷事实,要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有时被谈话人陈述的情况比较零散,主次不清、重点不明、顺序颠倒,记录人不能有话必录,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记录人费劲不小,篇幅不少,而有用的东西却不多;这就需要综合归纳,从中提取出与事实有关、有价值的东西。所做笔录,要语言通顺,文字简练,而且还要和证人、被调查人陈述或证实的案件事实一致,不能扩大或缩小,更不能搞艺术加工。
(3)对矛盾纠纷的主要事实和关键性的情节记录,务求详细具体、准确的能力。在制作笔录时,不仅问话人要按“七何”要素问清,而且记录人也要记清,在记录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案件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时,必须详细具体。对涉及到的人名、时间、地点、数字等,要加以核实,务求准确。对于关键性的对话,要按原话记录,如某人对我怎么说的,我是怎么回答的。与矛盾纠纷无关的事实,或估计猜测等,不能作为证言的内容。对听别人说或转告的情况,必须说明来源。说不出明确来源的内容,不能作为证言记入笔录。
(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周密
要克服问话人和记录人在谈话前不做准备、互不沟通、无计划、无目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问什么、记什么,就匆匆上阵的做法。这样即使谈话人和记录人具备较高的德才素质和能力,也不会制作出质量高的谈话笔录。因此,在谈话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熟悉情况。问话人和记录人必须一起深入细致地分析矛盾纠纷,理顺思路,全面掌握相关材料,尤其对已掌握的每件证据要了解。对涉及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和政策要先学习、了解,在问话中争取主动。
2、了解被谈话人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如:有的人怀着内疚心理,性格内向,虚荣心强,而有的人性格外向,易突然发作,有的矛盾积深,调查时怀着抵触心理等等。了解了种种心态,我们就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谈话策略。
3、共同研究拟定相应的调查计划和谈话策略,制定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如怎样开始谈话,谈话的重点是什么,从什么地方谈起,采取什么方法步骤,可能要出现的难点是什么,会出现的情况和几种调解方式,应当采取什么对策等,都要一一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必须的材料准备,如:书证、物证等,问话人与记录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使谈话和记录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问话人与记录人要讲究配合技巧
1、要有分工。谁问谁记各自做好准备。
2、为使记录人能够全面记录事件的主要情节,被谈话人讲完一段后,问话人可以对讲过的重要情节进行重复,以提醒记录人,而且还能给记录入提供一定的记录时间。问话人还要注意记录人能否跟上问话速度,如发现记录吃力或记不上,应将速度放慢些。
3、当记录人未将案件主要情况记录上,或跟不上问话速度,或没有听清楚,可以提醒问话人将速度放慢些,也可以提问被谈话人。需要注意的是记录人不能用自己语言概括当事人的话,或只记录大概意思,记录必须真实反映当事人语言。
4、当被调查人情绪激动或矛盾要激化时,要根据情况或暂且分开个别做工作,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即:一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人利用已掌握的证据及相关法律规定指出矛盾责任所在,以达到谈话目的。
5、谈话结束之前,问话人和记录人要相互征求意见,是否还有需要补充和没有问到的问题,或漏记的问题,以免漏掉谈话内容。
(四)、制作笔录要符合下列要求
1、首先要向被谈话人自我介绍调查人员的身份,向被谈话人讲明一定要事实求是陈述问题,否则要负法律责任,并记录在案。
2、要按照记录格式要将被谈话人的基本情况问清记好。如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问清记好,以便以后有什么问题进行联系。然后再进入所调查的内容。
3、记录完毕,应当场交当事人核对。当事人如果认为记录有遗漏或有差错,应当补充或更正,补充或更正的地方和内容必须加盖当事人的印章或按手印。当事人对笔录核对无误后,应当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4、如果对同一个被谈话人形成两份以上笔录 , 当前一份笔录的内容与后一份笔录内容有矛盾时 , 必须让被谈话人确认以哪份笔录为准。
5、做好的笔录要符合“四性”。
(1)客观真实性。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反映证人或被谈话人的证言或陈述。不能扩大、缩小或任意修饰内容,要如实记录 , 不能掺入问话人、记录入的主观倾向。这是办案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纪律。
(2)明确性。对提供的一些模糊情况,如:大概、可能、好象等含混不清或前后矛盾的词,应及时引导,问明记清,在同一份笔录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3)合法性。制作笔录必须符合程序,有二人以上的办案人员参加;与证人谈话,应当个别单独进行,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在场;证人证言笔录应当一人一证,不能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同时出据一份证言。
(4)严肃性。笔录一经签字,即为证据,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损坏或遗失。
三、我县乡镇政府制作的处理决定书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山林土地纠纷案件为例)
(一)确认当事人主体资格适格方面
1、对申请人应具备的申请调处的资格不了解,对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土地所有权争议,个人始终不会是适格的申请人,亦即其不可能享有所有权。甚至有的乡级政府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和村集体之间或村集体与村集体之间发生的山林、土地所有权争议,将个人列为申请人,并将林地、土地所有权属确认给个人所有,这是更错的。
2、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1)土地证照等证书上记载的人;(2)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权证照等证书的,为在相关登记册上签字的人;(3)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参与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二)正确适用法律依据还有欠缺
表现为案件的处理结果与所适用的依据不相符。如某一山林权属复议案,所争议的山林在林业“三定”时期已确定了权属,行政机关依据《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内的山林权属争议,以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依据”确定所有权,但其作出处理决定时,却将争议山林确认为争议双方各半所有,这种“和稀泥”的办法显然不能用于这个案件。
(三)行政处理决定书制作不规范 1决定书应载明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并附四至地形图。绘制地形图或草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文字很难将四至界说清楚,尤其是范围较小、自然地物标不明显的情况下,附图显得尤其重要。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书未载明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未附四至地形图或草图,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合规范的法律文书(我县近来以没有附图而撤销的案件有几起)。
2知诉讼程序。如果相对人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缺乏,就会丧失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
3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规定,将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行政复议。引用法律法规不当。一是引用已经失效的法律法规,二是认定的事实与引用的法律法规不相关,三是引用的法律法规与作出的处理决定不对应。
四、怎样才能制作好处理决定书
(一)、认真学习掌握好法律法规依据。
关于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1998年4月29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和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与及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都作了原则规定,总的原则都是政府处理,复议前置。为了规范山林、土地权属争议调解处理的具体程序,对山林权属争议,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8月15日修改了《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1996年9月26日林业部通过《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对土地权属争议,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11月14日公布了《江西省土地权属争议暂行规定》,1995 年3 月31 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和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及刊登了相关案例。要着力提高适用法律、法规的能力,在处理结果上,既要考虑合法性,也要考虑适当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合法、公正、公平。充分学会引用《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十条(是确定界至的法宝)。
(二)尊重程序、查清事实。
要切实改革“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程序不仅对行政机关有切实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是必要的行政规范,如果只注重实体,而忽视程序,那么,无论是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还是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都必败无疑。
就处理山林权属争议而言,具体程序有:
(1)受理申请,初审申请人的相关证据(重点是权属凭证);(2)立案,报领导批准(要有立案登记表);
(3)送达申请材料交对方答辩并提交相关证据(要有送达回证);(4)召集双方和村组负责人与知情人到现场踏看,绘制现场草图,尽可能详细确定有关地物标,叫双方当事人与在场人签字确认(这点非常重 要)。同时,可以拍照片留存。在此,对争议不大的纠纷,可以初步征求双方的意见,看能否调解成功;
(5)调查收集证据,重点是政府机关或村委会保存的相关原始凭证,其次是当初分山人或知情人的证言(调查应尽量详细,讲清经过,要素齐备,调查人和被调查人都要签字);
(6)研究收集的证据,排除疑点,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初步调解或处理意见向领导汇报。
(7)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召集双方不断做工作,力促调解成功(是否成功都一定要有调解笔录,并有双方当事人和在场人的签字)。
(8)拟写出处理决定报领导研究决定。
(三)处理决定书的主要内容
《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2)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
(3)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4)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现场图,可使用现场拍照或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放大使用);
(5)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6)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附:一份罗珊乡人民政府制作的<处理决定书>
寻 乌 县 罗 珊 乡 人 民 政 府
处 理 决 定 书
罗府决字(2006)1号
当事人:凌金招,女,57岁,业农,住罗珊乡罗塘村下湾小组。当事人:曾祥伟,男,58岁,业农,住罗珊乡罗塘村下湾小组。案 由:自留山界至纠纷。
2004年12月26日,当事人凌金招(曾令富之妻)向本人民政府递交《申请书》,要求处理她家与同一村小组曾祥伟家之间发生的自留山界至纠纷。2004年12月30日,当事人曾祥伟前来本人民政府要求处理他家与同一村小组凌金招家之间发生的自留山界至纠纷。接到双方申请后,乡政府即派出人员前去调查和调解。经踏看争议山场,比对双方的自留山证,调查了解双方当事人和知情人,再反复做双方的工作并组织调解。在多次调解不成的情况下,2005年7月28日,本人民政府作出罗府决字[2005]1号《罗珊乡人民政府处理决定书》送达给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曾祥伟不服该处理决定,向寻乌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县人民政府以乡政府的处理决定按《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二十三第规定处理本案不当,且没有附上四至地形图为由,于2005年9月30日作出寻府复决字[2005]12号《行政复议决定书》,撤销乡政府作出的罗府决字[2005]1处理决定书。《行政复议决定书》下达后,双方当事人的林地界至纠纷仍没有得到处理,双方的矛盾依然存在,在2006年2月因开垦争议林地,双方发生吵斗。2006年3月26日,当事人凌金招再次向本人民政府递交《申请书》,要求乡政府对她与曾祥伟的自留山界至纠纷作出重新处理,明确她的自留 山的北面与曾祥伟的自留山南面的具体界至。乡政府接到申请后,再次派出人员对本案进行了新的调查取证,并做双方的调解工作。但当事人曾祥伟拒绝乡政府工作人员的调查,并不接受调解。乡政府经会议研究,决定作出新的处理决定。
乡政府经先后派出多位工作人员调查查明:
两当事人原同属罗塘大队下湾一生产队,后同属罗塘村下湾村民小组。当事人曾祥伟持有的1983年县政府颁发的寻自证字第041265号增发自留山证的小地名是细岽子背尾,四至为:东至半坑破岽,南至园坑下岽顶,西至岽顶,北至破岽,证载面积30亩。当事人凌金招持有的1983年县政府颁发的寻自证字第041257号增发自留山证的小地名是下园子,四至为:东至井水窝下田角破岽,南至山脚,西至调圣田坑破窝,北至破窝,证载面积20亩。
凌金招的自留山的北面界至与曾祥伟的自留山的南面界至相交,1996年前,因具体界线问题,双方发生过纠纷。1996年12月22日,罗塘村委会派出村干部曾令福、曾令亮、张功华召集双方当事人到争议山场踏看并调解,双方接受调解达成了一致,约定:把纠纷的的山林划为两块,第一块山以细岽背尾第二丘田埂延伸到岽顶以上由曾令富(凌金招)管理,第二块山以细岽背尾第二丘田埂延伸到岽顶以下到曾丙丰山为界由曾祥伟管理。后村委会写好《关于曾祥伟与曾令富增补自留山的山林纠纷的处理协议书》一式两份,盖上了村委会公章,参与调解的三位村干部签上了名字,送达了当事人。自此之后,到2004年的八年时间里,双方当事人按村委会的处理协议书约定的界线为依据,经营管理各自的自留山,没有出现争议。直到2004年12月,凌金招家在1996年双方约定界线自已这边开条带想种果时,曾祥伟以1996年的协议书上没有他的签名为由否认原来双方划定的界线,阻止凌金招家挖地种果,引发本纠纷。
1983年参加该生产队分山的多位人员证实:当时落实自留山时,凌金 招的自留山的北面与曾祥伟的自留山南面的具体界至就是破细岽背尾的山窝为界,且凌金招在小地名叫下园子的自留山北面就只有细岽背尾这一个山窝;曾祥伟持有的增发自留山证的南面界至为园坑下岽顶,这个园坑下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明显的地物标,具体含义不明确。经多次现场踏看争议林地,并绘制现场地形图,可见,双方争议林地按1996年双方约定的界线,西边有岽顶,岽顶下来南面是山窝、田坑。
罗珊乡人民政府认为:自留山界至争议的解决应以双方互让互谅协商或调解为主,在调解不成由政府处理时,对自留山证载明的界至不十分明确的,应结合山形地貌并参考双方的实际使用情况,依据法律法规作出决定。本案两当事人的自留山相邻,另三个方向的界至与人无争议,凌金招的自留山证载明的北面界至“破窝”与曾祥伟的自留山证载明的南面界至“园坑下岽顶”表述比较含糊,不十分清楚。1996年,在三位村干部到现场调解时,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口头协议。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后,村委会写好的《关于曾祥伟与曾令富增补自留山的山林纠纷的处理协议书》,当时盖上了村委会公章,参与调解的三位村干部签上了名字,虽然未经双方事人签字,不能成为书面协议,但这是村委会对双方当事人纠纷调解的真实书面记录,在此后的八年里,双方也时按村委会的处理协议书上约定的界线为依据,经营管理各自的自留山,没有出现争议。这个事实在处理时要予以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1996年9月26日林业部颁发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处理林权争议时,林木、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清楚的,应当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楚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确定其权属。”据此,乡人民政府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凌金招的自留山的北面与曾祥伟的自留山南面的具体界至,以本村民 小组的细岽背尾山窝破窝中线延伸到岽顶为界线,界线以南为凌金招的自留山,界线以北为曾祥伟的自留山。详见所附双方自留山交界处地形图。
本处理决定送达之后,当事人应及时履行。不服本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寻乌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有关损害赔偿问题,双方方当事人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可申请调解,如达不成协议,可向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寻乌县罗珊乡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抄送: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县司法局、县林业局。
第二篇:怎样做好调查笔录
怎样做好调查笔录
内容要完整
笔录的内容,笔者将其划分为辅助性内容和主体性内容两部分。
内容的辅助部分是指有关取证的时间、地点,证人、调查人各自的身份、相互关系以及取证中的背景性情况。
1、取证的时间和地点:时间要搞准并用公历记录,要有开始时刻,若中途休息则应注明中继时间。地点就是调查取证所在的场所。
2、证人的基本情况:姓名要书写正确,要写法定姓名,有的人签名,因文化素质的关系可能与其身份证上的不同,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作出说明,其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政治派别、家庭情况、工作单位、居住地等也都应该问清楚。
3、调查人包括笔录人的身份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等都要记录在案。
4、调查情境是指通过笔录反映出的整个取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气氛、情景。它直接关系到取证能否成功,取证是否有效。正常的情境应该是这样的:通过调查人的问话、谈话和思想政治工作直至批评教育等语言,应表现出一种语境:既有平和自然的谈话记气,又能体现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权威;既有严肃批评教育的语气,又有政策攻心感召对方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我们调查人员公正、诚恳认真又可亲的工作态度的记录。切忌体现调查人有逼供、诱供、谩骂甚至侮辱证人的那种情境。
内容的主体部分:是指证人通过言词提供出的能起证明作用的当时的案件真实情况。客观现实中,当时的案件真实情况包罗万象,但证人作证时,概括起来大致是通过判断和陈述来证明的。
判断证明就是证人对与案情有关的事物的属性、特征、存在与否等作出“是与否“的判断,侧重于反映事物的形状、属性和特征。例如问某证人在某日晚上是否看见了某局长家来了生人,手里提着东西。
陈述性证明:是指证人对整个案情或案件小的某个情节的发生发展及其过程所作的陈述。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何事、何因和后果。侧重于反映每个判断与当时的案情客观相符:全面陈述且每个陈述都应与当时的案情相符;把握好笔录内容的这些内在规律,就较易获得较为全面和真实的证据。
技巧要多样
作为笔录入员应该苦练内功。一方面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书写速度。另一方面还应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有这些基础,作起笔录来就能得心应手。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感到调查笔录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1、笔录的方式方法大致有三种。
录音式笔录法:即证人怎么说就怎么记,照葫芦画个样。这是比较理想的记录方法,但这种方法以证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语言精练、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记忆好、语速缓为前提,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意记式笔录法:是根据证人的言词通过笔录者的语言加工整理所做出的笔录,但一定要符合证人的本意。这种记录适用于那些词不达意、语无论次、条理不清、思维杂乱的证人或有浓厚方言,不用意记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
索描式笔录法:有时有的证人激动异常,不知所云,或是故意编造谎言,或是语速极快,连珠炮似的谈吐,令你无法笔录。遇到这种情况也有办法:备用一张草稿纸,先认真听,边听边将其谈话的内容、主要情节、关键部节,简单明了的词汇先记下,待其说完,核准其内容的真实性或待对方的情绪调整好后再作充实完善补记到正式笔录上来。
2.抓住实质,取有效之证。
一个言词证据,对于案件定性来说用得上的也就那么几句关键性的词句,如果说关系到案件定性的关键性词句没有记或记不清、记不准,这个证据等于白取。不同的案件错误性质,各有其关键性的定性词句和实质性的内容,取证时方法正确,就能取到有效证据。例如嫖娼性质的错误,主要是把握当事人两性间的金钱物质和其他利益的交割,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性关系。有的话记录得不准确就定不了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就差一层纸没有捅破”。例如作风案中女方当事人谈到可以定性的关键时刻,由于女性的心理原因,只说到什么什么后“就与他上了床”。其实这“上了床”就是指发生性关系,这是关键性的词句。可是,如果按原活记录是不能定性的。尽管调查人和证人都心领神会,事实也是如此。这时就要抓住实质,用括号说明:指发生性关系。这样所取的证才是有效证据和有用证据。有时说到关键处,对方干脆就不讲了,此时调查人应该替其说出来,然后再问对方,只要求对方作出是或否的回答就行了。
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在记录中注意收集原始的书证和物怔。有时证人谈话中提及到书证和物证,这时要注意收集提取,二是注意计量、时间和方位。时间和计量尽量记得准确和标准,强调背景时间,如节假日、当事人和当地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有利搞准和回忆。方位要注意根据当地的习惯把握好参照系。三是注意当地的方言、称谓的习惯和差别,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要正确使用。方言要与汉语衔接好,有的方言用汉语找不到词句,可用汉语拼音注。
第三篇:怎样写好舆情信息讲课稿
怎样写好舆情信息讲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部务会和培训班的安排,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探讨舆情信息的写作。对于舆情信息,大家可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说过、见到过,但真正动手写过的人并不多。本次培训班上,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堂课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舆情信息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舆情信息,是指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文字材料。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我们收集、整理、报送民众对社会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意见、建议的这样一项活动,而且重点是一段时期内带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的社会舆论和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做好舆情信息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二,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看得很重。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它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桥梁。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十分严格,迫切希望通过舆情信息掌握到各方面的社情民意,以便于为决策、施政提供参考。为了做好舆情信息,中宣部设有舆情信息局,省、市宣传部门也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分别召开了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在全市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一再强调,在宣传思想工作整个考核体系中,舆情信息是为数不多的以上稿量、采用量这些硬指标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以工作成效论英雄。今年,岳阳被定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市委宣传部下达我县舆情信息的基数任务是120条,就是说至少要120条,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影响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考核全局。第三方面,我县舆情信息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县舆情信息的整理、报送主要是我们宣传部的同志在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去年我县新闻宣传上稿1200多篇,位居全市第一,而舆情信息排名却非常滞后。很大一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者、办公室的同志还不知道舆情信息是怎样一种文体,甚至把舆情信息与新闻消息、通讯以及工作典型材料混为一谈,平时工作中也很少关注,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没有及时报送。为扭转这种局面,今年5月,宣传部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应有的重视,仅有一部份单位报送了舆情信息的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教育局、财政局、向家镇、冬塔乡等单位虽报送了信息,但主要是工作信息,而不是舆情信息。由此可见,我县舆情信息工作的差距还相当大,必须广泛发动,增强工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下 面,我就本人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首先,请大家看到印发的范文,在讲课提纲的6、7、8页,为大家准备了5篇范文。第一篇《人们认为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有三个有效途径》,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话,主要是介绍提高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然后用一句过度性的话引出下文,接下来用并列方法提出三个方面的途径。第二篇《民间“修谱”现象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关于修家谱,大家都见到过,但可能没有对其负面影响作过系统的调查和思考。信息中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导语部分,先作背景交代,而且肯定其积极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负面效应。主体部分用统分结合法表现各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围绕修家谱的负面效应这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去表明观点。结尾则是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后面三篇都摘自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的《舆情摘报》,《灾后重建群众总体满意但仍需改进》、《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继续引发人们热议》、《央视手机短片《历史上的今天》上线播出》,既省去了导语,也没有结尾,开篇就直奔主题。概括地看,这些信息都短小精悍,轻于说事,重于论事,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去评论,表明观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不直接站出来说话,所说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建议,作者只是收集、整理群众、网民意见后,进行再加工,形成一种的特定文章。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舆情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写作进行探讨。
一、舆情信息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舆情信息。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名词,“舆”是指社会舆论,“情”,是情况,综合起来说,关于社会舆论情况的信息,就是舆情信息。用专业化的术语来讲:
1、舆情:舆情是指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比如说,人们对当前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看法、醉驾入刑后人们的看法、故宫失窃后人们的看法等等,还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发生后,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当然,这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民众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产生的诉求和表达,这样就导致同样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在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辩证的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把握。
2、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上面所说的舆情,也就是群众的看法、意见,好比是“米”,我们只有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形成文字材料,煮成了“饭”,才构成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公众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群体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情绪,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我们写舆情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不能够以偏概全。特别是不能只看到某个偏激的看法,而忽视了普遍的意见建议。政治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写舆情信息,一般不要涉及娱乐界、体育界,即使要写,也要从推动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这个角度去思考。阶段性:舆情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削弱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舆情,要注意群众对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则没有了意义。比如说,上半年发生的故宫失窃事件,当时是很好的舆情素材,假如你现在还去写舆情信息,显然不合时宜,也根本没有了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比如,“我国启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工作信息,而“网民称赞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则是舆情信息。
过去工作中,我们所接触的主要是政务信息和新闻消息,认识舆情信息,必须把它与这两类信息进行比较。
1、与政务信息的区别。首先是关注点不同。政务信息是指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信息,一般是向决策者提供某个具体社会事项的基本情况,包括某个方面的工作动态、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件的本身。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写的信息,基本上是政务信息,重在推介或向社会介绍、公布发生了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而舆情信息则要跳出事件本身,重在反映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意见,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引起的思想动态。比如,某煤矿发生了特大矿难,政务信息主要是反映有关矿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善后处理等有关情况;而舆情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干部群众对矿难的关注、议论及思考,广大矿工及其家属的思考状况等。其次是工作面不同。政务信息一般是就某地某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映,具有一定的属地性,比如城关镇的同志不会反映其他乡镇的情况,民政局办公室也不会就公安局的工作动态去写信息;而舆情信息由于所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只要是公众关注的,并且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的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看法,不管他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写,都可以作为舆情信息的素材。
2、与新闻的区别。两者所反映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意志和愿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各种事件动态。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舆情信息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新闻受众是社会公众;而舆情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的决策者;
三是新闻具有公开性;而舆情信息具有内部性,不宜公开发布;
四是新闻是说事,作者不直接表明观点;而舆情信息虽然也说事,但所说的是人们的思想、看法、意见,作者要用自己的笔触表明群众的观点。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 常用的四类:
1、思想反映类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广大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等。如《中央高层8个月三次研究部署社会管理问题引网友热议》,《干群希望对“醉驾入刑”执法由高压转入常态》、《舆论热议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四大启示》、《干群希望城市建设别总吃文化的老本》等。
2、分析类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要有理性的深度,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如:《公车治理要舍得“自断臂腕”亟需立法保证》、《日放弃核电扩张应该引起中国深刻反思》、《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等。
3、调研类信息: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问题的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如:《旱情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伪文化”之害甚于黄色“文化”》、《网民期待更多“民声微博”解决百姓诉求》、《调查显示:91%的人支持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等。
4、工作动态类:工作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开门见山,一事一议,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一般来讲,工作动态类的舆情信息写得不多,即使要写,也要侧重反映宣传思想领域内的工作。如《江西督查政府网站“老死空”现象将约谈分管领导》,《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将启用》、《“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专家论道把脉献计》等。
二、舆情信息的结构
在座各位大多是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水准,但由于过去基本没有涉及舆情信息的写作,对其写法感到陌生。其实舆情信息的写作并不难,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篇范文,已经对舆情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分析舆情信息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舆情信息的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让人一目了然,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标题,要根据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确定。(1)直述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在标题中直接点明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舆情信息中最常见,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如《社会各界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反响热烈》、《民众认为XXX势在必行(亟待解决)》、《基层反映XXX问题不容忽视》;《XXX引发争论》等。
(2)总结归纳型:这种类型的标题通过对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以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明醒目,使它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五盼”思想折射出农村群众发展心理》、《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五大新特点》;《基层干部群众对XXX反映不一》。(3)评价建议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作出评价、判断或提出中肯、可行的对策建议,常用“应”、“要”、“建议”、“影响”、“值得关注”等形式来表达,以引起领导关注。如《要重视“两欠”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彼强我弱”的问题》、《要注意小学生思想成人化倾向》、《我国文化市场“价格虚高”现象值得关注》。
(4)趋向预测型:这种类型的标题主要用于前瞻性、预见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常用“态势”、“苗头”、“预测”等表达形式。如《二季度社会舆情将继续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专家预测我国明年网络游戏规模近90亿元》、《专家预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将连续两年保持低增长水平》等。
(5)题文承接型:就是用舆情信息的第一句话作标题,如《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有“六个新变化”》,正文则直接承接标题,用一、二、三、四等写下来。
一个好标题的要求:
一是鲜明。什么是主题,观点是什么,从标题上必须直接反映出来,如《民营企业家盛赞十六届五中全会》、《人们对近期物价上涨表示担忧》;《群众热烈欢迎XXX》、《基层干部群众对XXX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二是准确。即准确反映舆情信息的内容,如《开学之初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直接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若把标题改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的内涵显然模糊了,确定性就明显降低了。
三是新颖。使读者耳目一新,使人看了标题就会产生读下去的兴趣,如《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四是简明。标题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是独特。抓住舆情信息内容中最有特点的东西,避免概念化、一般化。
2、导语。就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炼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以不用导语。
一是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地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引出信息的主题。如《建议多报道“两会新会风”》,开头部分:今年“两会”出台了多项新措施,力争在会议期间不给北京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干部群众一致叫好。
二是议论式导语。通过议论的方式提示某种现象和问题,并表明所持的立场态度,以加深读者对舆情信息价值的认识。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匮乏》:“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的文化设施相当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会对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概括式导语。用一两句话,高度集中地概括出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引起热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受到高度评价„„”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
3、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运用充分的事实材料,把舆情信息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围绕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就象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主体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三种:
顺理成章法:即在整体布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沿着一条线索来写,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使人看了感到有头有尾,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中间没有线索的间断。这种方式显得晓畅明白,眉目清晰。并列表现法:就是将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以及几个事物并列起来,综合表现一个主题思想。统分结合法:就是从丰富的舆情信息事实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然后将这个主题分解为若干个论点,接下来分别用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些具体论点。
4、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舆情信息不一定都要交待背景,但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舆情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背景材料一般可分为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运用背景材料要围绕主题、灵活穿插,用语要简洁明了。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反之,就可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防止喧宾夺主,淹没舆情信息的主体。
5、结尾。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起到呼应标题,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结尾并非舆情信息必需的要素。
三、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
从事舆情信息工作,最难的是收集舆情素材,要完成一篇舆情信息的写作,搜集舆情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工作量。怎样才能掌握到舆情,并迅速编写成舆情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大局、大事、大势”,始终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一是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特别是网民评论、博客等,直接表达了网民的意见,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 第一,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第二,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二是从工作中收集信息。各乡镇和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部门,工作中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对了解社情民意具有较大的优势,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当成为我们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三是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大家都工作、生活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同广大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有时群众在言谈中不经意的几句话语、或者是某个观点,就是很好的舆情信息素材,大家善于从群众的言谈中收集信息,及时把群众的观点意向,向上级反映。如上半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时期,我通过与群众聊天,了解到广大村民非常关注村委会换届选举,虽然在选举过程中有些地方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行为,但对于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却是普遍赞同的,由此经过总结整理,写出了《广大村民盛赞村委会换届选举充分发扬了民主》的舆情信息。
(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般规律。比如,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后,民众必然会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的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例如国家在出台新的重大政策措施之前,一般要组织相应的讨论,通过媒体营造氛围。这时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经成众矢之的。近期以来,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各地相应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我们要善于观察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把握舆情。一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矿难中死亡矿工的家属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反映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运用辩证思维,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二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三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舆情信息,也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善于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在人们街头巷尾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已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和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一)舆情信息的侧重点
前面我们讲到,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特征,由此决定了我们在撰写舆情信息时必须要把握好侧重点:
1、党和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的舆情。(十二五规划开局、四化两型、五市一极建设、两会、党代会、庆祝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
2、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和动态动向方面的舆情信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3、社会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密切关注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劳资冲突、司法个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热点,及时反映基层看法意见和要求。密切关注由社会热点难点引发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及时报送各种重大自然灾害舆情,比如说6.10洪灾发生后,广大群众对县委政府及时组织抗洪救灾的思想反映;还有动车事故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看法等)
4、境外重要媒体和港澳台涉华信息。(及时反映境外舆论对我国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国际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评论,反映境外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等方面的评价议论。如:日媒积极评价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美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10年中国赴美投资高涨、国外舆论称中国电荒或拖累经济、美记者提出中国互联网国家形象传播要注意的问题、京沪高铁月底开通引外媒热议等。
(二)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5月份宣传部下发的舆情信息专题文件中要求各单位每月至少要报送5篇信息,这个任务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大家要有心,同时要认真琢磨舆情信息的写法,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家报送的信息,我们会及时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定期通报情况,并建立奖励机制。
关于提升舆情信息质量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通过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挖掘有价值的新信息、好信息;其次是要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信息服务;三是要精炼。要从选题策划、文字撰写等方面深思熟虑,形成良好文风,反复推敲,精心提炼,文字简约,拿出精品力作,而不是“过得去就行”,甚至应付了事。特别是信息的标题要有新意,有吸引力。
二是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关系。舆情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报送不及时就没有参考价值、采用价值。有句俗话说,“舆情信息,当天是金子,隔天是银子,第三天就只是石子了”。因此,报送舆情信息,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一定要做到迅速捕捉,快写快报。大家要时刻保持工作敏锐性,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群众的思想反映,收集整理后在“第一时间”形成舆情信息,并且即写即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到宣传部邮箱(pjxwxcb@163.com),邮件主题以信息“标题+单位+作者”的形式(如: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后,我在当日下午即报送信息:网友认为“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三件大事’”彪炳史册平江 谢慎之),以便于统计。实效性主要是指报送的舆情信息要客观真实反映群众的思想和社会舆论倾向,能够对领导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避免言之无物地空谈。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问题。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报送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报送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如《英媒认为:通货膨胀恐惧将危害中国经济》、《过早步入“成人世界”少儿教育应引各界警觉》、《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等。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其次,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具体来讲,服务上级就是大家编写的信息完成后,通过县委宣传部上报到市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甚至是中宣部,其中的优秀稿件汇篇成《舆情摘报》,呈送给各级领导,供领导参阅,其实这也是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基层民意的有效渠道。服务本级,就是我们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本单位工作的社情民意,为领导提供信息服务。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舆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实际的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说,当你发现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单位的某项工作产生了普遍的看法时,就应该主动调查,经过认真全面地收集整理后,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专门的信息上报给领导,以引起领导重视,从而使特色工作进一步深化,或者是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不要小看一篇信息,很有可能通过一篇信息,及时提醒了领导,避免了单位在决策、工作中的失误,这既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争取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上是我对舆情信息写作的粗浅体会,由于本人接触这项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讲得不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参与舆情信息的写作,并多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提高。谢谢大家!
第四篇:工商人员怎样做好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笔录
现场检查是工商机关制止违法、收集证据的重要手段,现场检查笔录在办案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司法机关普遍认为,现场检查笔录的效力远远高于人的陈述。
(一)怎样做好现场检查
执法实践证明,遵循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有效的实施现场检查,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失败的现场检查,可能导致执法机关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对于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可以简要归纳如下三点:
1:按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现场检查工作。[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现场检查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授权和法定程序进行。必须有一定的实施依据和相关授权的法律依据,并经办案单位负责人批准。检查时,执法人员应有两人以上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向当事人交待其权利和义务,制作的笔录、依法提取的证据需经当是人签字确认,扣留财物映出据手续,抽样取证应由当事人签字确认,注意文明执法等等。只有依法检查,才能确保检查工作及提取得证据合法、有效。
2:现场检查的组织实施
(1)事前抓策划。实施检查之前,办案单位应尽量收集情况,做好案情分析,设定检查方案,明确现场指挥。要让每位办案人员熟悉案情,明确检查目标,进入现场后的位置、任务,何时、从那个门进入现场,谁作检查笔录,谁控制现场,谁负责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谈话,谁负责扣留财物等,都要明确。要有应变方案,情况复杂或夜间应请公安等部门协助。
(2)临场抓配合。执法人员进入现场后,要做到几分共有协作,集中精力,抓紧时间,首先控制现场人、财、物不走失,然后分头检查取证,指挥人员要充分掌握现场情况,灵活调动人员,控制工作进度,尽量速战速决。
(3)重点抓证据。由于现场检查总所取得的证据可靠程度高,因此执法人员要重点抓好证据收集,检查时,要通过询问、察看、清理细心收集和控制现场证据,并善于用以发现的证据再发现新证据及涉案财物,并做好现场检查笔录,以固定现场违法事实,还要做好涉案财物的扣留封存,总之,现场检查是收集证据的重要措施,办案人员必须抓住这一机会把该取得证据尽量取到手。
3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执法人员一旦进入现场实施检查,就应当由专人负责接触当事人,耐心做好工作,尽量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尤其要避免其别有用心的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围攻检查人员。要针对现场,依据法规,指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继而指明前途,要求其知错改过,配合检查,提供情况和证据。
现场检查笔录,是指工商机关办案人员依法对违法活动物品和作案现场检查时所作的书面纪录。现场检查笔录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可证明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等情况,应当按要求做好笔录。
制作检查笔录要精确填写检查时间、地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填明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和住址,当事人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应当写明单位全称。见证人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检查项目主要填写被检查的物品、场地、设施及其他情况。检查情况是现场笔录的主要部分,必须首先填明亮证检查并按照检查过程记录检查的内容、方法、结果及违法活动的其他情况。应当记录现场的环境,所见物品的摆放方位,形状、数量、以及在场人员的作业状况等等,从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所见到“经现场察看、清点”朔及到现场商品数量、品种、规格、包装标示等,在制作笔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客观实录,不加评论。笔录中反映的现场所见,均应保持客观实录,不应作评论和判断性结论,制作笔录要沉着、细致、保持客观平静的心态,要认识到现场检查笔录是一种间接证据,必须与其他证据相印证才能证明案件实事,而且在笔录中作评论、下结论或推断不仅会影响笔录的客观真实性,降低其证明效力,还易导致当事人情绪对立,据不配合,给检查工作带来阻力。
2:贴近案情、祥略得当。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址,在收缩到需要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摆放,到具体数量、包装标签、现场痕迹等,同时,对现场操作人员从事何种活动也要纪录,在此,大环境、大方位可简写,明确就行,与案情相关的商品、标示、人员作业状况、工具、废弃物状况等要详细写。
3:抓住重点,讲究技巧。现场检查中,往往可以意外的发现一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但不注意策略,他又会马上消失,由此,办案人员必须开动脑筋,采用一定技巧将这些活证据予以纪录、固定并提取,避免这些证据从身边溜掉。
无照经营现场检查笔录
检查时间:二零零五年一月九日九时至十时
检查地点:xx市场西区231号
检查人:XXXXXX
当事人:XXX男45岁住址兰山区南坊办事处xx村3456号
见证人:xxx单位或住所 xx区公安局xx派出所
检查项目:xxx经营的房间
检查情况:我局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后对当事人的经营房间进行检查,当事人的经营房间位于xx市场西区231号,门上方挂有牌匾,牌匾上写有“xx副食经销部”、“电话xxxxxxx”、“联系人xxx”字样,房间门口面向外摆有两接柜台,柜台上方有电话一部、进货单、记账单各一本,柜台西侧放有银麦啤酒22箱,南墙东墙各放有货架2个,上面摆放各种副食品和香烟,执法人员检查时当事人正在向顾客出售啤酒。房间西墙挂有卫生许可证,负责人是xxx,但当事人无法出示营业执照,经请示局长批准,决定对当事人经营的22箱银麦啤酒予以扣留。
检查人:xxx记录人:xxx
当事人:xxx见证人:xxx
第五篇:做好新时期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讲课稿]
做好新时期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
各位首长、战友们:
大家好!
加强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两大助手作用,是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基层全面建设的内在需要。近期,我们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对基层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从
调查看,当前部队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正呈现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新的《共青团工作条例》等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大“助手”作用发挥,不断为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创新载体,使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在新时期部队全面建设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调动和提高基层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觉到,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建设实践中,从思想认识到内容方法和组织领导等方面都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矛盾,需要引起领导机关和基层官兵的充分重视,以推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要做好新时期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应着力解决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要着力解决“有组织、缺地位”的问题,充分发挥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在基层全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级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努力与探索。但必须注意到,目前,不少基层单位的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在参与基层全面建设中出现了意识淡化、功能退化、作用弱化的现象。这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到不了位。部分单位存在领导机关忽视、党支部漠视、自身轻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有个组织就行了,抓基层主要是把党支部建设好,抓不抓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关系不大;有的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成员自己也感到“人微言轻”,不敢当主人、提意见、主动地组织和参与基层的各项活动。
二是工作排不上位。以军人委员会为例,在基层单位,改选士官、配备骨干、评选先进等,本应先由军人委员会来推荐评议,但在实际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有些单位却往往跳过这一环节,应该走的程序没有走,官兵发挥建议权的机会被剥夺;在有些单位,多数活动往往由军政主官直接布置和组织实施,团支部被当成了一个空架子,造成单位活动不经常、官兵参与的热情也不高。
三是活动找不到位。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两个组织,不能合理分工,使它们各司其职。导致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找不到自己的工作重点。有一些工作应该开展的没有开展,应该协调配合的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了两大组织的职能发挥。
那么怎么解决好这些问题,真正使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在基层建设中有地位、有作为、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思想重视。应该认识到:在基层建立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努力促进基层官兵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官兵在基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而这两点的具体实现,都离不开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组织职能的充分发挥。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时对广大团员青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殷切希望,即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这一重要提法为我们做好团员青年工作确立了新的目标。而开展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培育“四个新一代”的有为官兵正是团支部的重要职能。当前,官兵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和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官兵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级党委机关和基层主官也始终把发扬民主作为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大事来抓,不断扩大官兵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而充分发挥军人委员会的民主职能,认真落实基层三大民主,就能够保证官兵民主渠道的畅通,切实体现在思想上尊重官兵,感情上贴近官兵,行动上深入官兵,工作上依靠官兵。从而实现在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部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还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作用,是调动广大官兵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加强基层建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非抓不可、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我们有部分同志说,这“非抓不可、必须抓好”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而要妥善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一方面要求我们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赢得广大官兵的支持和配合;一
方面要求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和活动牵引来提升官兵的全面素质,调动官兵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保证决策科学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只有来自于群众中的决策,才是科学正确、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才能给基层官兵带来实际利益,才能被广大官兵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队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群众中的决策从哪里来?一个可以
依靠的重要载体就是军人委员会。我们的一些基层主官丢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忽视军人委员会的民主职能发挥,导致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本来能够落实的决策不能贯彻到底。必然会在实践中摔跟头。当前,广大基层官兵对知识技能和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特别是在新时期建设正规化、工作精细化的大环境下,官兵需要通过多样的途径来缓解自身的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自己的身心和养成。这给团支部开展工作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也对我们开展团支部工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团支部职能发挥的怎么样,不仅关系基层官兵素质好不好、心气顺不顺、积极性高不高,还会通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发展,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生成。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正越来越成为基层全面建设的一个瓶颈,而它们职能的充分发挥也越来越与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成为部队全面建设的迫切需要。
解决“有组织、缺地位”的问题,第二是要摆正位置。实践证明,凡是基层建设比较好的单位,党支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三大组织都是比较过硬的。在基层,如果把连队党支部比作一个人的头脑和神经中枢,那么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就是人的“左膀右臂”。只重视抓党支部建设而忽视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基层势必“发育不全”、根基不牢;只有以党支部为重点,把三个组织都建强,基础才会稳固。那么,我们如何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有一个很好的词能加以概括——“联建联创”,“联建联创”就是把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与党支部建设捆一起抓,绑在一起建。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分析基层建设形势,注意查找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下基层调查研究,注意了解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情况,搞好具体指导;帮促整顿党支部,注意加强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领导,使其不断进步,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也要主动贴近,紧紧围绕党支部的工作部署开展活动,做到党支部有号召,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有行动;党支部有计划,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有安排;党支部有要求,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有措施,使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真正成为“上级放心用,自身有地位”的重要力量。
要解决活动找不到位的问题,就是要切实明确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各自职责。在基层,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职责是不相同的,作用也有区别。团支部应着重围绕“当好助手”,开展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教育和活动,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培养“四有”新人;军人委员会应着重围绕“搞好民主”,开展群众性的监督评议活动,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和合法利益。我想,只要职责清楚了,就能更好地发挥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作用,来用活“两助手”,唱好“两台戏”。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话来对上面的第一个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启示一:
要解决“有组织、缺地位”的问题,关键在两点:一是领导机关和基层主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自觉把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这两个群众组织的建设纳入党委、党支部议事议程,在领导精力投入、队伍培养、活动时间安排、经费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活动安排权、事务处理权、业务时间支配权、官兵利益代表权、基层重大问题处理的建议权给予充分尊重,为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自身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基层官兵民主意识的充分觉醒与自我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这一点上,基层主官的观念更新与教育引导尤其关键。我们要切实树立群众观念,贯彻群众路线,由原先的自己忙到大家建,由忙乎“大支部”到善用“两助手”,充分发挥官兵在基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要着力解决“有内容、缺新意”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的时代感
应该承认,我们基层各单位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中,已经积累出了一些有内容、有形式、有载体的好做法。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官兵的新特点、新需求,我们在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了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职能作用的发挥。这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能体现时代要求。一些官兵反映,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活动,通常是打球、唱歌、帮厨等老一套,没有时代感,缺乏思想性,不具吸引力。基层很多官兵只对经济民主活动有所了解,比较满意,而对其他一些活动不认同、不积极,甚至还有逆反心理。
二是不能满足官兵需求。新形势下,基层官兵的民主平等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学习成才意识和求新求变意识普遍增强,而有的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在做工作、搞活动过程中内容比较狭窄、形式比较单一,与官兵的内在需求和自身特点也不合拍、相脱节,造成不能够满足官兵的现实需求。
三是不能代表官兵意愿。这一点在军人委员会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在基层,我们有很多官兵认为军人委员会在维护官兵合法权益方面,当不了家,做不了主,该参谋的不过问,该监督的不说话,该沟通的不到位,战士对基层干部有意见,也不知道该不该提、向谁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在新形势下,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要守住阵地,发挥作用,必须紧跟时代,贴近官兵,着眼基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式,丰富新内容。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在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一是强化组织动员。主动发挥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从上到下的组织体系,层层动员,形成抓活动的声势和合力。二是扩大活动民主。要举基层官兵之合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献计献策,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三是加强良性互动。针对信息时代青年官兵注意日益分散的趋势,发挥品牌活动的作用,有效运用现代手段,吸引广大青年官兵关注和参与。
第二是在设置内容的时代性上求深入。没有时代性就没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吸引力。我们要用发展变化了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之“矢”,来射当代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开展各项活动时,一是立意要深,要坚持把开展每一项活动作为培养教育基层官兵的实际举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占领活动阵地,打牢官兵思想根基。二是主题要新。只有抓住“龙头”做工作,才能有方向、有动力、有作为。我们要围绕新的使命任务设计活动主题,着眼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担负的不同任务,发动官兵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特别是要把军事斗争准备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主题内容,确保紧贴中心,常设常新。三是辐射要宽,在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基层官兵成长进步,提高基层官兵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三,我们在运作形式的多样性上要寻求新突破。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要坚持走系列化活动的路子,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确立不同主题,在不同的主题下创建子活动,使其彼此关联、相互配套;坚持走特色化活动的路子,根据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人员,构建不同活动载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坚持走联合化活动的路子,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多方优势,积极探索团内外、军内外共建互联的活动方式。
第四,我们在职能发挥的阶段性上要找准新热点。当前,在官兵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组织,要做党支部和干部的“宣传员”,引导官兵正确理解支部意图,尊重干部,听从指挥,服从管理;要做群众思想的“通信员”,主动了解掌握官兵思想情绪,及时向党支部和干部反映官兵的意见和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做官兵关系的“协调员”,在官兵之间积极沟通,化解矛盾,理顺情结,增进团结;要做官兵切身利益的“监督员”,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真正体现兵心,把好关口,维护官兵的正当利益。特别是党团员发展、选改士官、推荐学兵、评功评奖等敏感工作,事关官兵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挫伤官兵的积极性,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职能。
综上,要体现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的时代性,我们应该找好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创新的四个着力点:
一是要把工作创新融入官兵成就事业的愿望之中。每一个官兵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乐于奋发向上,期望有所成功。如何让他们孜孜以求,找到成就感,是我们开展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工作就是要给基层官兵寻找舞台,提供展示的机会。
二是要把工作创新融入到官兵追求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之中。文化知识是人的一切素质的基础。学习是基层官兵报效祖国、创造未来的必由之路。我们创新工作也是要为学习文化、追求知识来提供条件、传递能量。
三是要把工作创新融入官兵打牢人生道德基础的需求之中。思想道德修养是基层官兵立身做人的必修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见成效。工作创新就是要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官兵的高尚情操。
四是要把工作创新融入官兵强健身心的需要之中。提高官兵的身心素质,不仅是基层官兵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需要引起重视和加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官兵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学表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好坏,是其能否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我们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工作也应从加强情感、意志、品格锻炼入手,摸索一些对官兵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的办法,进一步普及心理知识,培训心理骨干,指导部队开展心理训练,不断强化官兵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心理素质。
启示二:
要解决“有内容、缺新意”的问题,关键在九个字。一是真用心,我们要确确实实的动脑筋,花气力,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二是走对路。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基层官兵在创新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三是敢创新。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基层官兵,在实践中探索出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发展的新境界。
三、要着力解决“有骨干、缺素质”的问题,不断提高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工作质量。
素质上的差距是根本性的差距。当前,少数单位之所以出现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摆不上位、时间没保证、经费难落实、甚至出现边缘化局面,一些骨干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在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骨干不稳定、队伍不整齐。主要原因是新时期基层干部调整比较频繁,义务兵服役期缩短后,战士的更新流动也在加快,还有一些单位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成员出现缺额后,选配不够认真,增补有凑数的现象。这种队伍不稳定不整齐的状况,使得一些团支部、军人委员会骨干进入角色难、经验积累难、能力提高难,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职能的发挥。二是职责不清楚、套路不熟悉。一些同志对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组织原则、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了解很少,不知道怎样履行职责、开展活动。很多的团支部书记和军人委员会主任都讲不清各自的职能作用,说不全主要工作,搞不准各组的职责。一些士兵委员对自己的职责也不清楚,认为“大伙选了,咱就干,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三是培养不全面、指导不得力。一些骨干反映,这些年,各级抓党支部建设多,抓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建设相对少;对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的方向性要求多,具体的指导帮助少;对基层“三长”集中培训多,对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成员培养少。这也制约了一部分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骨干能力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加强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建设,必须把提高骨干队伍素质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精心配。每年我们都应把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改选,与党团支部的换届结合起来,精心部署,认真组织,要把基层干部的配备与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使团支部书记和军人委员会主任真正由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担任;要把推选团支部、军人委员会骨干,同选配正副班长、党团小组长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活动能力强、有一定专长的战士挑选到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队伍中来。二是要注意留。要注意保持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队伍的相对稳定,干部调整时,要及时补选;老兵退伍时,要有计划地予以保留,保证组织不空缺、工作不断线。三是要认真带。院团级单位要根据实际,通过组织短期集训、经验交流、对口帮促等活动,培训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骨干;基层单位要重点抓好传帮带,通过干部带战士、老兵带新兵等形式,给骨干教方法、传经验,不断提高他们开展工作的能力。四是要放手用。基层党支部要根据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骨干担负的职责,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尊重他们的职权,并在时间、经费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到群众性的活动,放手让他们组织;重要的工作,鼓励他们参与;难办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提高。
启示三:
解决“有骨干、缺素质”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能人”留用“能人”的过程。这个要费长时间、大气力的工程,考验的是我们是否有长远的眼光和实际的工作投入。
四、要着力解决“有活动、缺经常”的问题,切实做好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活动不经常的问题比较普遍。有的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无计划,活动无安排,想起来就组织一下,想不起来就拉倒。还有的眼睛只盯着上边,被动应付,上级催一催,基层就动一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我想问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单位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又有各级领导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的问题,还有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自身不善于见缝插针,搞好结合的问题,但根本上讲还是缺少制度的规范和约束。
从目前来看,《政工条例》、《纲要》和《共青团工作条例》《连队军人委员会工作暂行规定》等都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建设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各级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细致、便于操作的办法和措施。并且坚决地抓好贯彻和执行。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基层单位的特点,对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组织构成、工作重点、活动时间和方式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出统一要求,使骨干有职责,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内容。
二是完善组织制度。我们可以明确基层党支部每月分析研究一次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工作;营级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团支部书记和军人委员会主任会议,听取汇报,协调有关工作,督促他们认真落实工作制度,保证各项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
三是完善激励制度。我们要坚持把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建设成效作为评选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单位的重要内容,对做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有作为的干部,要给予鼓励;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优秀骨干,在当班长、入党、考学、选改士官、立功受奖、评选优秀士兵、毕业分配等方面要予以优先考虑,重点培养;对先进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和优秀团支部、军人委员会骨干,要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手段来大力宣扬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的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做好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
四是完善监督制度。机关应针对重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轻两个群众组织制度的问题,统一规范内容、统一明确责任、统一培训督导、统一检查讲评,使三个组织落实各项制度不再随意变通取舍,确保制度落实、有始有终。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体提高的大好局面。
启示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团支部、军人委员会工作必须依靠制度作保证,对此,《政工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和《共青团工作条例》等提出了原则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把工作进度和工作标准定位在什么程度。是一般号召、原则指导,还是制定出更具体、规范、系统的制度和措施?是消极应对、原地踏步,还是稳步推进,积极作为,拿出实际的行动?
我相信,通过各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指导和帮带,通过我们基层官兵的共同努力,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工作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迈出新的步履,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