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的理性追求
国学经典的理性追求
炎炎夏日,悠悠京城,渊源国学,厚重经典。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校长峰会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上,育灵童国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灵玲女士给我们作了《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报告,她的知性、儒雅、温婉、大气,让人赏心悦目,养眼怡情,我想这应该是靠国学的滋养,经典的浸润,构筑出来的独特魅力吧,这一女人味纵有多么奢侈的化妆品也是装扮不出来的;最让我欣喜的是,时隔八年,在北京,又逢全国特级教师,杭州拱寰桥小学校长王崧舟老师,还是那充满磁性的音质,还是那从容淡定的笑容,只不过这次,他的诗意语文与国学经典幸福地相遇,相碰,相融,相联,会成就一份怎样的感情:“中国梦,复兴梦,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文化,文化的复兴在国学,国学的复兴在教育,教育的复兴在儿童。”
基于这样的责任,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认知,张校长和冯校长当即拍板:我校要加盟育灵童国学经典教育,把国学经典教育当作我校的一项特色来做。
结合本次学习的所得所获与我校的实际,想以“国学经典的理性追求”为题,写下这次学习心得。
国学经典的意义——安顿心灵(为什么要进行国学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曾有过这样一道中考语文题:“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属于:(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白羊座(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金牛座(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秤座(D)处处桃花,风流文雅的射手座”。
我们不去评判这道题的好坏,从这道题透漏出来的信息是:台湾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据了解,国学教育在台湾,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连贯地实施。台湾著名学者、百家讲坛国学讲师傅佩荣先生在谈及国学教育的功效时这样说:“一是让人知道,两千多年以来读书人都是靠这一套来安身立命的;二是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明白可以有这么一个“基础”来安顿自己的心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如是说:“国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老祖宗的思想,老祖宗的智慧真是无与伦比的!数典忘祖,不学中华经典,不懂孔子,不让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老师的就失职了。”
巴金小时候能背诵《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杨振宁十七岁出国深造前夕,父亲让他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背会了《孟子》,山东教育社主编陶继新老师,年逾古稀,还通篇背诵《论语》、《大学》、《中庸》。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这说明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她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作用。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读国学经典,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安顿我们的心灵,锻造我们高尚的人格,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
生活总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得失顺逆:遇到小人得志时,国学会对你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论自己得意还是失意时,国学会告诫我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你身在异乡,感到孤寂落寞时,吟吟李清照的那曲《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你和热恋的情人不能相见相守时,诵诵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亦或书信一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当老师的当看着别人“换房热”、“买车热”,自己又欲罢不能,你不妨这样劝劝自己:“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国学能安身立命,国学能安顿心灵,国学能提升境界,国学能治愚医病。幼学如漆,小学是一个人的人生黄金记忆期,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背国学经典,定会是他们的人生厚重博雅。
国学经典的传承——任重道远(怎样开展国学教育)在这次论坛会上,育灵童国学研究院院长李灵玲教授说:“教孩子读像根一样的书,读一部经典,胜读杂书万卷。”为我们做了了国学教育的全方位的指导:●国学教育的“四化”方法: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国学教材的五大模块:经典原文,神奇汉子,日积月累,诗歌赏读,思考与练习;
●国学课堂的六大环节:精彩导入,背景介绍,理解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升华,复习温故。
江苏的朱红甫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国学课《五柳先生》,课后,从四个方面给我们作了国学教育实践层面的报告: ●删繁就简觅轻松,书声朗朗兴味浓,情趣盎然悟经典,熟记乐背笑盈盈。有思想,有方法,有心得,有启示: 国学经典内涵深,封建糟泊固然有,字正腔圆意分明,人文熏陶民族根。潜心诵读也育人。深谙韵律自在吟,言语词句生涩远,教材编写构思巧,虚心涵咏角色清,一课一得方为真。深入浅出教无痕。入情入境醉于心。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从儿童的视角,给我们构建了国学教育的“乐学模式”:
●始于“悦读”,激活学习动力;基于“熟读”做足涵咏工夫;贵在“悟读”,唤醒主题智慧;成在“化读”,积淀文化底蕴。
为我们提供了5种国学教育的诵读法:●素读法、品读法、习读法、导读法、鉴读法。
为我们总结了7种“乐学国学”的情境激活法:●问题情境激活,游戏情境激活,审美情境激活,生活情境激活,示范情境激活,拓展情境激活,任务情境激活。
具体做法是:●每天三诵(晨诵、午读、暮吟),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每周一课(每周开设一节课),每月一查(熟读的量,熟读的面),每学期一赛(状元班、探花班),每学年一演。
●国学学习的“四求”:求略懂,求量变,求熟记,求自悟。
基于以上的学习总结和启示,我们再来制定我校的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应该也不难。
三、国学经典的追求——理性看待(开展国学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国学”教育,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和其它文化一样,是幼儿文化启蒙阶段“多元化”的组成部分,而“国学热”的产生,证明了人们正在逐渐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传承,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而孩子学国学要注意兴趣的培养,切勿盲目跟风,揠苗助长。
我们在开展国学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去芜存菁
现在我们所要弘扬的国学,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穿汉服,行官礼等的做法其实是在作秀,根本没有抓住国学的要义。小学生学国学,应当有所选择,把四书五经统统背下来,并不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甚至违背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不宜提倡。我们现在应强调公民教育,虽然不排斥国学内容,但教育和传播都一定要有所选择,对于糟粕一定要剔除。●量体裁衣
艰涩高深的作品不宜过早与幼儿接触,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文章深意,如果强行灌输,只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不能囫囵吞枣,不加选择,也不能揠苗助长,全盘灌输,应当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国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目标,我们应分层、分类来制定目标,达成目标,有的可以熟读,有的可以成诵,切勿“一刀切”。● 内外整合
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摄取了许多经典的国学篇目,可以以此为引领,做好课内课外的有机整合,切勿“丢了西瓜捡芝麻”,“以纲靠本”的原则必须坚持。● 古今碰撞
传统文化本身产生于农业时代王权贵族统治的环境之下,它的那一套价值观,在今天早就过时了。即便是说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象发生,那也应该用现代思想来培养和重建,把拯救灵魂、改变人性的责任寄托于国学,国学承受不起。●目标与方向
我一直担心,我们基层的学校,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在搞课题,搞研究时,有头无尾,刚开始轰轰烈烈,到头来悄然无息,我曾经负责过直映教育就是这样,但愿这次我们能做出特色,做出成效。所以我们要定好目标与方向,一步步去探索,去研究,抓落实,抓效果。“闲言少静,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也,师者正道也,吾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也!
学校已经成立了国学办,组成了国学课题组,制定了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但愿我的这篇学习心得能对此有所帮助,希望通过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的老师能心灵安静,至善止水,我们的孩子们能谦卑温良,男孩个个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女孩个个是恬静娴淑的淑女。
第二篇: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的理性实践
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的理性实践 ——追问:...2006年9月,我们幼儿园确立了“国学经典诵读”为园本教材,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深知该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难度巨大。其一:国学经典凝练含蓄,内涵丰富,幼儿园老师日常接触和研读较少,有较强的陌生感、神秘感和畏惧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们对诵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远离儿童现实生活的国学经典能否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否起到发展幼儿生命的教育作用。其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内容的融合。我们把诸多问题汇集起来,以统领性问题“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需要走进幼儿园吗?”为题,展开了系列学习、谈论,在我园教师精彩的参与互动式辩论赛后,得出了“很有必要”的结论。教师们陈述的观点如下:
观点一:全盘西化带来的民族精神淡薄、中华民族的诚信危机以及当前幼儿学习发展中的人格缺失使国学经典诵读进入幼儿园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观点二: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在蒙童时期让儿童纯正的品质出现。
观点三:国学经典诵读进入幼儿园,有助于开启幼儿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
观点四:国学经典诵读进入幼儿园,营造“人人诵经典的学习氛围”,诵读活动有利于拓展幼儿园团队学习内容,增强教师的文化修养,增厚文学底蕴,实现“教学相长”塑造博学的教师。
对问题核心的追问与认识,使我们在活动开展前多了一份客观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明确了弘扬国学决不能是“只知有秦汉不知有魏晋”,国学的继承、弘扬和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学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比较也会失去辨别是非、真假和善恶的标准。同时,参与度极高的研讨还强化了教师民族使命感、自我发展使命感、为孩子未来负责的使命感。
求索:浸润国学 玩味国学
教师的热情,是点燃国学经典诵读的火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思考和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制定出科学的推进计划,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契合着幼儿园的全面工作的实施而实现。
定位一个“玩”字。幼儿的天性是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在玩中积累、在玩中成长。幼儿园的国学经典诵读必须抓住这一个“玩”字,在玩中诵读、在玩中积累,在玩中快乐地感受国学,在玩中愉快地记诵经典。这种“玩味国学”“把玩经典”的定位,决定我们两所幼儿园推进诵读活动的基本思路、内容选择与主要形式。
抓住“浸润”二字。强调经典诵读活动的耳濡目染。如果说“玩”是指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定位,那么“浸润”就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定位。浸润就是将国学经典诵读整合在幼儿园的整体活动中开展,较好地避免经典诵读与日常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据此我们确立了营造校园氛围以氛围浸润经典和探索幼儿园经典诵读生活化路径在生活中自然浸润的基本路径。
确立了“学幼儿的国学、诵幼儿的经典”的指导思想。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只是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把握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遵循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树立“研究国学教育中的幼儿,传播基于幼儿的国学”,“ 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国学,快乐中诵经典”的指导思想,基于幼儿的活动学习特点,坚守“幼儿园国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实施原则;基于幼儿的记忆规律特点,坚守“幼儿园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共享化”的实施原则。幼儿园、家长、教师共同为儿童创造玩味国学的环境,以丰富有趣的诵读为基本形式,实现快乐诵读、浸润教育、活动共享的目的。
实践: 化经典为寻常
国学是一国学术之总称,涵盖衣食住行、社会发展、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它并不神秘,也不陈旧和古老。当我们把经典与儿童生活链接,也就破除经典的神秘感,让经典生动活泼地走进了儿童寻常时刻的生活中。
在韵律游戏中感受国学。可以说,幼儿在园的活动是伴随各类韵律游戏展开的,手指游戏、拍手游戏、音乐游戏、语言游戏、体育游戏等韵律活动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因其音韵感强、趣闻性浓而深受幼儿喜爱。我们创编的“国学经典主题早操”,让小班孩子在“三字经”唱诵、中班孩子在“弟子规”唱诵、大班孩子在“论语”唱诵中做操。为孩子们提供了幼儿在动中诵读,在气势磅礴中诵读,在每日的常规活动中自然诵读,自然、快乐、易于接受。
在反复诵读中记诵国学。或直接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幼儿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吟咏经典;或将经典编制成童谣,有音韵地诵读。
我们开展“晨诵一刻钟”常规诵读活动。在每日晨间活动中安排静诵时间,组织幼儿安静、活泼而系统地诵读国学经典。
同时,我们还选取国学经典精华,创编儿歌,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儿童在儿歌朗诵中、在即时应用中亲近国学。
在日常生活中浸润国学。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然接触国学的生活环境;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某些环节渗透国学经典诵读。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无意识的接触中,感受和诵读国学,积累起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与记忆。
我们着力创设了“浸润国学”的园际、班级环境,将“浸润国学”的环境融于幼儿园新学期的环境创设活动中,创设了园际环境——“国学长廊”(包括:我们的祖先、咏春诗词、经典立柱),班级挂饰、墙饰等。整个校园已书香盎然,国蕴飘香,经典育人意味深长。
在经典故事中领悟国学。选取适宜幼儿理解和感悟的国学片断,通过故事,辅以动画,让幼儿理解,并将道理融于生活,指导自己的德行。
在艺术活动中享受国学。将优美的“中国古诗词儿童歌曲”融入音乐活动课程,让幼儿在音乐的美景中自然愉快地唱诵国学。在美术活动中接触广义“国学”的熏陶。我们还创编“国学经典主题集体舞”,主要以古建芬老师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为素材,编排成各年龄段幼儿表演的圆圈舞、拉手舞、团体舞等,唱、诵、跳结合让幼儿学习。
在家园共读中强化国学。历代家训、蒙学等都是传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只有学校、家庭双方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国学才会真正取得实效。我们通过开设国学讲座、观摩国学诵读教学活动,提高家长“经典育儿”意识,提高家长国学素养,营造家庭学国学氛围,在“家园共读”中引导幼儿学国学。还组织开展“每周两个一”家园互动活动,即每周一位家长深入班级与孩子一起玩味国学、诵读国学;每周一个家庭在升旗活动中进行“家庭国学经典学习”表演。利用便于操作、易于评价的《聆听、诵读编织的足迹》家园互动手册,促进家园同步诵读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幼儿园的理性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认为:要实现经典诵读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实现幼儿、教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五个方面的共享目标。为此,我们将在幼儿成长效益、教师发展效益、幼儿园提升效益、家庭带动效益、社区辐射效益五个方面探索经典诵读活动的自我评价标准,实现我们小活动中的大追求!
第三篇:大道至简 追求理性有效的阅读课堂
大道至简 追求理性有效的阅读课堂
-----宁国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述评
4月21~22日,宁国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在实验小学举行。从第一轮教案评选中脱颖而出的12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竞赛活动。从参赛教学内容上看,有低段语文《丑小鸭》,中段语文《一面五星红旗》,高段语文《孔子游春》,覆盖了小学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从参赛选手素质看,超出了一半选手曾是前五届优质课比赛中一、二等奖的获得者,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活泼的教态,诗化的语言,与学生融洽的亲和力;从教学的整体课堂效果看,表现出了参赛选手们在处理教材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与技巧,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大道至简的课堂追求。所以说这12节课,不仅反映了宁国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较高水平;同时也呈现了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走向。现将本次活动课堂呈现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参加评比的12节课,虽质量有高下,成绩有高低,但从课时观上看除两节课外,均为阅读教学的精读教学,教师课时观明确,精读意识较强。对精读环节的设计都能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用力。在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教学上,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有的放矢,关注目标落位。借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叫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面对精读课堂,合理取舍而不失重点,在重点段落上重力锤打、起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比如 六年级《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参赛选手均紧紧抓住“孔子论水”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是“真君子”。可以说,“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讲究策略,有效整合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艺术追求,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阅读热情。这12节语文课,都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思考与实践。课堂上面对难点,注重化难为易,同时善于营造与之相应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学生都沉浸其中,语文成了师生生命的一部分。听这些课,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参赛选手蒋丽丽老师在《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中,文本处理别具一格,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生活已有认知的激活;同时巧妙的将水的品行扩展到全篇的其他自然段的理解中,自然明晰,不失为精读教学设计的一项有效策略。参赛选手潘力争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的教学中,则抓住一点,层层推进,有效地诠释了语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性。在引导学生理解主人翁的处境时,潘老师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身心体验,用“他的脸(),他的眼睛()他的衣服(),他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这一环节有效的将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促成了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很好地“读”进文本。
三、读中感悟,体现过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既是化解阅读重难点的有效策略,又是阅读教学必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读,有感情地朗读尤其不能缺少。少了读就缺失了语文味,而缺少语文味的课堂是没有意蕴的。12位选手所执教的三篇课文,情感都很丰富,语言也很优美,都适合朗读及有感情地朗读。从这12节课的朗读教学看,读在我市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技术运用上大有提升。⑴注重了读的层次性,在重点段的处理上一般都采取了递度设计。如参赛选手蒋丽丽老师在《孔子游春》第8自然段的处理上,先采取引读,使学生较快地明晰了孔子话中的语言逻辑:由特点到品行,由品性到真君子;然后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再度走进文本,实现了文本的细读。参赛教师胡海红、高世芬、徐晓丽、蒋红伟等选手均高度关注了读的不同层面,在不同层面的朗读中通过有效地点拨,实现了在理解其内在含蕴的基础上的有感情训练;⑵在读的形式上表现得更加娴熟。无论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师生共读、分角色朗读,还是引读、个别读、对比读,都较好地服从了读的目的,每一种读的形式服从了读的效果。参赛教师郭为民老师在读的环节的处理上,较好地实现了读与思、读与悟的结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批注。学生在读的过程推进中,语言情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参赛选手汪正亮、柳艳、汪冠梅、黄雪萍、冯华玲等在其不同朗读方式的运用上,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具有语文味的精彩。
四、全程评价,关注全体
课堂评价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点。回顾我市第一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至今,课堂评价逐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具体表现在:⑴ 教师在评价前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观察与倾听,使评价具有了针对性,评价语言体现了准确性、导向性、激励性。无论是教师的言语评价,非言语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他评、组评,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⑵ 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注意评价的差异性。潘力争老师、汪正亮老师由此还显现出了良好的课堂驾驭的能力,体现了参赛选手比较厚实的功底和灵活的教育机智。⑶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孔子游春》一文中关于真君子的解读,有的孩子联想到了名人雅士,有的学生联想到的则是身边普通人物形象。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体验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在课堂上,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学习是快乐的。
当然,从12节课的情况来看,教学中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注意点主要表现在:
一)、正确解读教材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
正确解读教材是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表面上看,通俗易懂,但稍不留意仍会出现失误甚至错误。《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这一环节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水的特点上来解读水的品性,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不能将水的某一品性与某种人对应起来(孔子教化弟子所言君子从不以某人为例)。教学时当紧扣君子所应具有的高尚品行而展开。《丑小鸭》这一童话务必高度关注童话这一特点,把握“丑小鸭”孵化出来前“特别大的蛋”的这一前提是促使学生快乐阅读、快乐想象、快乐思考的关键。教师深度解读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获得大道至简的效果。
二)、注意课时环节特点是有效阅读的基本规律。
语文初读与精读教学环节是不同的,缺乏整体感知而进入精读环节这种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就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年级精读教学中,教师当注意取之于点,落位于篇,中年级则应关注取之于点,落位于段。《孔子游春》的教学有选手忽视了这样的规律。教师一上课,就引导学生直入“泗水河边的春景”,之后直接过渡到“论水论志”的教学,使教学缺少了整体感。其实,《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中“游春”这一大背景是极其重要的,开篇春意浓浓,论水情谊浓浓,论志春意更浓是其文本的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课堂上教师脱离了“游春”之 “春意”情境的有效利用,对文本进行纯粹的哲理分析,学生阅读的习得便会大打折扣。一位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的初读教学中将其文中抽象出几个句子进行品读,学生理解不到位自然也就不为其怪了。
三)、科学把握语言体验是学生获得语文真味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区别其它学科的根本点,就是语文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与情感。语文教学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来阐释。在本次赛课中,过去过多使用视频的手段现象已有所减少。但为赛课而赛课的现象仍值得关注。在细读理解上,不少教师舍得花时间设置了动笔写一写的环节,在批注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显然是可取的。但也有老师把课堂建构在少数举手交流的几个学生身上,使人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有的老师更注重了补白、练笔等策略使文本语言变得丰满,创设了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但是有的在内容的放大取舍上值得商榷。如《丑小鸭》一文中,一位老师对于“欺负”“讥笑”的深入想象引导,学生的发言不免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学生的想象成了一种负面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不利的。相反,对于丑小鸭被欺负被讥笑的内心世界、对于善良的农夫的“善良”之举,引导想象则显得不足。因此科学把握语言体验,有效选择最能体现语文真味的点亦是语文有效性的方法之一。
中溪小学 高维公 宁国教研室 汪翔英
2010年5月5日
第四篇:感悟思想,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
感悟思想,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
头桥小学朱冬梅
摘要:教师对学科数学认识的窄化、功利化,是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成因。把握数学基本思想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和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数学基本思想并使之明朗化;必须悉心演绎课堂,适时点化学生,使之经历知识“再创造”,充分感悟数学思想;必须实施反思性、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内化、积淀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思想显化点化内化
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精神和思想。弗里德曼说:“数学的逻辑结构的一个特殊的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数学思想,整个数学学科就是建立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按照这些思想发展起来的。”只有关注数学思想,才能引领学生触及数学的灵魂,促进理性精神的养成。数学思想究竟是什么?
思想之于文化。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人们生存的状态,文明是人们创造的东西。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等构成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精髓。人们在学校通过数学学习获得的知识,70%都会忘记,只有30%会留存,这些留存就是数学基本思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支配着人的思维方式。
思想之于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时候人们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归为一体。譬如极限,在强调其价值时,认为是思想,在强调其应用时,认为是方法。应该说,思想是方法的提炼与简化,是方法的“升级版”。方法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思想则上升至精神层面。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学思想就是道,数学方法就是器。
思想之于知识。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结晶核,是联系数学知识的纽带。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不是两张皮,而是合二为一的。不存在剥离数学知识的数学思想,也不存在缺失数学思想的数学知识。
史宁中教授没有明确定义数学思想,但对于什么是数学思想的标准却说得通俗易懂:数学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思想,这是标准之一;学过数学的人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的根本差异,这是标准之二。前者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而言的,后者则是数学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的。如果非要给数学思想一个定义的话,本人认同邵光华教授的说法:“从数学教育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数学思想应被理解为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那就是对于数学内容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
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魅力,感受数学思想的力量,理应成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诉求。作为数学教师,要从潜心研读数学教材、悉心演绎课堂、创新作业形式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内化和积淀数学基本思想。
一、潜心研读教材,显化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基本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领悟、把握数学基本思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2是“鸡兔同笼”问题,教材是这样呈现的:首先用图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画一画;然后采用列表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层逼近;最后使用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另辟蹊
径。我认为这部分教材至少蕴涵了三种数学思想:其一,几何直观的思想,“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果能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借助于直观的图形显现出来,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促进学生的理解。其二,函数的思想,张景中教授认为小学阶段有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首当其冲。教材引导学生列表,从假设全部是大船开始,然后调整大船的只数,最终得出结果。其实,这里的大船只数就是自变量,而小船只数和坐船的人数就是因变量,体现了函数思想。其三,假设的思想,这也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无论是画图、列表,还是解方程都离不开它。当然,如果细究下去还有其他的一些数学思想,如区间套思想、逐步逼近思想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出现,促使学生逐步感悟。譬如分类的思想,在数学各个内容领域中都有所渗透,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思想挖掘和显现出来。如“数与代数”部分涉及:数可以分为负数、0和正数,自然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等。“图形与几何”部分涉及:0°到180°的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面图形可以分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和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统计与概率”部分涉及:分类整理统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一定、可能和不可能三种情况。对于这些,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就为什么要分类,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怎么分类进行追问,促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悉心演绎课堂,点化数学思想
对于数学基本思想,学生不可能像吃饼那样一口一口地吞下去,需要场境的催化和灵感的不期而至。教师要善于做“砸向牛顿的苹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豁然开朗,从而把握数学的本质与核心。
在概念的生成处点化。数学概念往往是剥离了生活的感性材料,抽象概括出其数和形的本质特征。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推理、建模这三类,抽象解决了数学的入口问题。如果仅仅局限于告诉学生几个数学概念,那么对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是如何从生活现实走向数学现实,实现数学化的过程。譬如《圆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利用聚化思维实现数学抽象的。先依次出现几种能形成圆的方法:第一个层次,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画一个圆,比较两者的共同点,明白画圆要先固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两脚,最后旋转一周。第二个层次,视屏观看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其一是体育老师以自己为中心用灰勺旋转一周画一个圆;其二是固定绳子一端,拉直绳子,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追问:如果要画得更大,可以怎么办?再次比较这两种画圆方法的共同点。第三个层次,画出无形的圆,其一是用一根一端系着小球的绳子甩动一周,想一想小球走过的路线是什么;其二是观察时钟上秒针旋转一周针尖留下的痕迹,再将这一层次的画法与前两个层次进行比较。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聚焦分析:这三种方法都画出了一个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进而揭示出圆的三个要素: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就这样,不断去除圆的非本质属性,直逼知识的核心部分,学生对于圆的认识逐步清晰和深刻。
在思维的伸展处点化。《面积是多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到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渡。这部分内容既起着桥梁的作用,又渗透着转化、区间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如果能把这部分内容教
扎实、教透彻,对于面积的学习至关重要。下面我以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
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估计,并追问其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树叶面积的范围,即最少是整格的个数,最多是将所有不足一格的都当成整格来计数;再次,研究一般的估计方法,即把所有不满格的都当成半格来计数;最后,思考发现更准确的估计方法,也就是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划分成更多相等的小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讨论有没有更简洁的估计方法,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巧妙数法。以往教学,教师大都采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法,局限于教学生“把不足一格的都当成半格”的方法来进行估计。而上述教学,学生对于为什么这么估计是清楚的,因为教师引导他们探究了树叶的面积范围(区间思想);学生对于怎么估计是清楚的,因为他们既知道常规方法,又知道不断细分再估计的方法(不断逼近的极限思想),还知道简化估计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作业,内化数学思想
设计反思型作业。杜威认为人的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反省思维,只有经过深入地反思,人才有可能形成智慧。同样,要使数学思想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就离不开反省,因而设计反思性作业显得特别有意义。将数学作业理解为抄概念、做题目,这是对作业内涵认识的异化。反思性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写下自己的得与失、困惑与质疑。譬如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型面积、梯形面积之后,我们便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果用其中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概括其他几种,你认为哪种最为合适?学生经过比较之后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最具有概括性,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三角形又可以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有了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对于运动变换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
设计实践性作业。数学思想也要在实践中体察和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实践,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生活,洞察数学的思想;另一方面,我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内化数学思想。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并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性活动,也是转化思想活学活用的体现。
第五篇:追求理性和正义: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探析
追寻正义和理性
——柏拉图的《理想国》探析
【内容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理性和正义的设计和追求,出于对心目中理想国家的向往和追求,柏拉图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他的政治理想,实现理想政体。他从批判现实的制度入手,引出了国家的正义概念。柏拉图的理性和正义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受到了许多误解和批评。我们应把它放到古希腊历史情境的深处去思考,放到哲学情境中去思考,才能深刻理解经典理论中蕴含的普遍性成分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正义
理想的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大家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完善国家的理想,是每个人的向往。今天看来,人们往往把它看作乌托邦式的人间神国。当时的古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弊端重生,柏拉图以他天才的思想为古希腊重新设计一个理想的制度,并力求使它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就使他的理想近乎空想,这在他屡遭失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苏格拉底的死,使年仅28岁的柏拉图受到了极大震动,在以后的历程中,他发誓要摧毁由“暴民”和“乌合之众”建立起的民主制度,用出类拔萃的英才来统治城邦,《理想国》中全篇都充满了柏拉图对人性的政治向度的洞察,他以一个政治家式的理念,本着“圣爱”的宇宙观视野来设计城邦的秩序,为世人和后人描绘了理想国家和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画卷。
(一)《理想国》所表达的国家论,建立在柏拉图的伦理学基础之上,德性的根本是至善,个人不能孤立地而只能在社会中取得这种善,国家的任务就是实现德性和幸福,为更多的人为善而创造条件。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的人真正的善同社会福利联系在一起,如果所有的人都讲道理和有德性,就不必有法和国家,一个完全有德性的人受理性而不是受外在法所驾驭。国家的组织应该象整个宇宙和个人有德性的灵魂一样,理性占统治地位,社会有许多阶级,各阶级有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希腊哲学家眼里,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因为这时人们常常只是按照本能和传统在行事,很少觉察周围的谬误,更不深究生活的真义,正如那些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改变思维的方向,向常识挑战。哲学家的任务就是 1
告诉大家:人是具有理性的,能够运用反省的理性去审察自己。恰如那些最早挣脱了羁绊、走出洞穴、看到阳光的人。西方人历来以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为自豪。《理想国》正表达了这种理想主义的信仰。柏拉图以太阳来比喻善的理念,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理念的本体论表明,柏拉图运用着如下的预设:世界本身是有规则的、符合理性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最高目标就是认识理念世界,尤其是善的理念。并且按照理性来改造世界、安排自己的一生。这意味着,对理念世界深有洞察的哲学家,将拒绝与现实世界妥协。首要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上探讨和实现正义,而真正的实现“正义”,将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柏拉图相信,“世界存在某种一或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基于此,他把社会上的事物都划出等级,桌子、椅子、犁等物的理念最低,为最低级,几何、数学次之,艺术、道德又次之,善为最高,它是神的化身,低级的必须服从于它,所有理念的联合,形成一个绝对永恒、真正完善的精神世界,柏拉图号召人们撇开虚伪的现实世界,去追求真、善、美的理念世界。通过等级森严的理念,灵魂也被柏拉图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奴隶的灵魂只知道服从,工匠的灵魂只懂得盖房子,农民的灵魂知道种地,只有“哲学王”才能掌握治理国家这种特殊的知识的头脑。由此,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统治阶级是用金子做的,代表最高贵的血统,通晓“善”的理念和治国哲学,他们的德性是智慧,军人阶级是银子做的,代表生气勃勃因素和意志,其德性是勇敢,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第三个阶级,由铜、铁做成,其职责是生产劳动,供养前两个阶级,其德是节制。他们把奴隶排除在外,因为他未把奴隶当作人,仅是一种会谈话的工具而已,如果三个阶级安分守己,不越权、不篡权,各司其责,一个国家就有节制、勇敢和智慧,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和谐一致,能够运行自如。
专制主义的产生不能归咎于理性主义,至少不能完全归咎于理性主义。况且,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与现代人所讲的理性主义也略有不同。法国学者韦尔南在《希腊思想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城邦的出现与哲学的诞生两者间的密切联系,并且精辟地指出了希腊理性与现代理性的区别。他说,“希腊理性不是现代科学的实验理性。„„当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时,他就已经强调了希腊理性与现代理性的区别。在他看来,‘智慧的人’(HomoSapiens)就是‘政治的人’(HomoPoliticus),因为从本质上讲,理性本身就是政治”。“不论就其局艰性还是就其创造性而言,希腊理性都是城邦的女儿”。
(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他独特的正义论设计,它是一种分配正义原则,根据公民的德性获得程度,给予其对正义的知道限度,各阶层公民根据他所得的德性,行使他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正义。这是柏拉图针对当时雅典的“轮番为治”及“主
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的正义论产生的弊端而与之针锋相对的一种观点,他认为这种正义论以人的意志决定正义,并不能实现了真正的正义,使雅典民众放逐了许多精英人才,自毁长城。正义论是《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讨论了三种正义观,第一种是克法洛斯提出的“正义就是言行都要诚实,讲真话和存债必还”,第二种正义是玻勒马库斯提出的“正义就是帮朋友报复敌人”,第三种正义是色叙拉马霍斯提出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对此三种正义,柏拉图一一予以了批驳,迫使对手不得不承认错误,尽管对手在实际上还是迷惑不解。这是因为,柏拉图把正义贯穿于理想城邦的始终,在城邦要实现完全正义,在个体身上要体现有限正义。为了实现《理想国》的主题,要真正获得幸福的生活,必须基于神一样的德性,柏拉图对所谓的自然正义持反对态度,同时不惜以近乎诡辩的方法驳倒对手,他始终认为正义和政治必须以体现善性为最高标准。
柏拉图的正义观还以更深层的理想原观作为思考的基础,他把正义视为德性,由于他设计的“理想国”是一个理想的城邦,是一个能够相互合作、促进社会所有成员利益的社会,它诉求的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有效性城邦制度,讲求一种类似于民主制的人人平等的、富于教化的良好社会形态,而不是被批评为一种极权利的国家形态,这反映了柏拉图关于城邦的理解;它不是基于极权的政治,而是基于强大的人性;不是基于权力,而是基于德性。它保证的德性优先于城邦的权力运用。在我们的意识中,很难想象一个富有德性的城邦会是一个茶毒生灵的社会,同时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
为了消除人们对“理想国”的演变成极权社会的担心,柏拉图讨论了正义的至善基础关系,以保证正义与善性的本质统一性。他认为,神必须是至善的,即是单一的,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永远停留在自己的既定的单一状态之中。总之,神是永恒正义的。柏拉图努力做到强调正义作为秩序的优先性不至于损害到个人在城邦中充分享有的权利。
对于柏拉图划分的三个阶级,他希望三个等级和谐共处,永不越位,但是不免有的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而对这种情况,柏拉图引入了天赋正义论,上天统治者要求他们保护好后代的灵魂,如果后代的灵魂里掺杂了别的杂质,绝不能姑息,要及时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去,有废铜烂铁者下降,农民手工业者中有金银者要上升。“铜铁当道,国破国亡”,这种转化实际就是一种德性的教化,在《理想国》中建立的秩序是一种德性的秩序。同时柏拉图也看到了这种超越性所带来的不安局面。如果一个人拥有超出他等级的善,并停留在原来的等级,就容易导致不正义,“如果木匠做鞋匠的话,或他们互换工具和地位”这不会导致不正义,但已是不正义的来源,“如果一个工匠受到蛊惑企图爬上武士阶级,或一个武士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等级,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行将灭亡”。因此“正义就是干好自己的事情”。柏拉图提出的分配正义与雅典民主制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民主制不能够施
行正义原则,真正的正义不可能在这样一种大民主观念中实现,真正的民主必须由掌握正义之善性的君主来执行。柏拉图认为,应该根据超越者所获得的德性情况而予以重新安排,将他提升到适合他的位置,以维护城邦的正义,这也是一种正义原则的体现。
作为柏拉图《理想国》之核心主题的正义原则,就是作为共和国合法性存在的理念、理性之根基。因为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中,正义原则要求统治者的统治应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每个人不可能模仿许多事情,只能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司其职,不能任意更换。这就是国家政治生话中的正义。西方文明的这一独特哲学传统是由柏拉图创立的,为近代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思想家们所自觉继承、阐释和发挥。柏拉图之所以要求政治家们通晓哲学,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深刻认识到以理念世界的理性原则来建构、规范现实,使现实与理念相一致使法与国家的理念成为构筑现实世界政治秩序的深刻根据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理性和正义观的核心思想也即在此。
由此可见,在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中,存在着一种调整、规范现存感性世界秩序的正义观,这是一种以理念世界的理性法则为最深刻根基的社会生活秩序。如果我们从这里分析柏拉图对现存世俗世界的态度,是以理念世界与现存世界的对立与紧张为前提,并以前者来塑造后者为基本特征的,这样就保待了人类对现存世界的独立眼光和观念上的独立性,保持了人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及其自由。
(三)柏拉图把“正义”看成国家的永恒真理,坚决否认其相对性和具体性,并以此批判一切现存的政治秩序。与此相应,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则要一切过去的宗教、国家制度都接受资产阶级永恒正义的“理性法庭”的审判,并决定其命运。柏拉图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寻找合适的实验地,来实施他的《理想国》,但历史嘲弄了柏拉图,正当柏拉图雄心勃勃,赶赴西西里准备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结果非但没有成功,反被卖身为奴,在当时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对柏拉图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使他关于“哲学王”的理念彻底崩溃。
柏拉图显然认为,传统和流行的关于正义的定义都不能代表人类永恒的正义价值,他希望发现的是一种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关系的客观的、普遍的正义标准。柏拉图主张将个人的正义实践纳入到更为广泛的“正义”的理念当中,“正义”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具体的行为,而是事物的本性达到一种“善”的状态。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的客观的、普遍的正义标准。
在《理想国》中,体现着柏拉图一个共同的正治理念:政治都必须充分体现德性的秩序,以德性教化为最终旨归。同《理想国》相比,《法律篇》充满了柏拉图反思后的思想,德性的阐释坐标的显现空间不在是哲学王,而是法律,更推崇人的全面教育以及法律的客观性。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家除去理性和 洞见以外,还应该有自由和友谊。一切公民都应该有自由,享有参政权,他们应该拥有土地,让农奴和外国人从事商业和贸易,家庭也恢复了固有的地位,知识并非无所不包。但是德性仍然是理想,训练有道德的意志仍然是目标。
柏拉图从法律正义的角度阐述了城邦制度的基础,视城邦正义为最高正义。他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认知正义的本质,正义观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人是法律的根本,是德性作为神圣意志在人间的重要体现,神圣正义是法律的根本,是城邦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石,他认为“最大的善既不是对外战争也不是内战,而是人们之间的和平和善意”,表现出了强烈的和平意识,也是经历盛世雅典后而对忧患雅典的感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希望采用的政治制度是折中的,他既不喜欢民主制,也不赞同君主制,过于单一的民主制和君主制都不能保证德性的实现。民主制容易导致国家混乱,君主制容易引进极权政治。因此,一种混合的政府形态,即近乎贵族制的统治,是最理想的。在正义秩序的问题上,柏拉图更加强调了公共领域的稳定,非正义会使政府处于混乱状态。同时,一个好的政府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命令实现的,也不是通过某些人的意志实现的,而是通过德性在政治中的全面均衡的分配实现的。政治是正义原则的德性体现,法律是它的实践者,能够提高人们的德性认识。正义原则是内在的驯服,非强制的执行。在《法律篇》全篇中,柏拉图提出了法律观念,强调德性,以法律的教化功能重塑他认为早已存在的希腊德性传统,从法律中开出德性教化的新路子,或许这是他三次西西里之行失败教训的总结,因为他已意识到单以德性治国真是一种幻想。
(四)在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论时,我们应该结合他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强调:“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从哲学层面上来讲,柏拉图的正义观是理念的正义。柏拉图认为,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理念是现实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理念世界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只是个体的,变动的,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摹本和虚幻的影子。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所接触的世界的认识则是意见。知识不可能错误,意见却可能错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正是通过分析批判可经验的具体正义行为,提出了正义的理念。当柏拉图设计理想国以实现真正的正义时,正义的价值不在于《理想国》的是否能在现实中
实现,而在于它代表了正义的理念。
《理想国》贯彻着柏拉图一贯的政治理想,在他的思想中,城邦是一个伦理的城邦,每个人只要遵循灵魂所赋予的理性和正义,那么城邦的公民就会按照其规定的特性在灵魂上获得一致性,在公众事务上保持高度的秩序。柏拉图始终强调德性在城邦正义中的重要性,他追求的至善是宗教性的,并通过这种宗教性的力量示范性地显示每个城邦公民的头上,试图在世俗的城邦内实现宗教性善的政治理想,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是一个完美国家的政治理想,是人间神国的梦想,他一生追求不止,并身体力行,努力实践,这既是他哲学的产物,又体现他贵族主义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城邦中很难实现,并以其完美为后来者推崇,以致我们在后来许多乌托邦式的政治伦理模式中都能看到柏拉图的影子。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柏拉图 法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美)梯利 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石敏敏 希腊人文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彭越、陈立胜 西方哲学初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6]赵敦华 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Tracks down the justice and the rationality
------The analyzes of Plato’s Republic of The Ideal State
Gao hong-fa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China
Abstract|:Republic of The Ideal State is a rationality and the just design and the pursue,stemming from to the mind in ideal national yearning for with the pursue,Plato all pours into the lifetime energy in his politics ideal.Realization ideal regime.He obtained from the critique reality system, he has drawn out the national just concept.Plato’s rationality and the the just view have had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It also has received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 criticism.We should put it into the ancient Greece history situation deep place pondered, Puts pondered to the philosophy situation, we can profoundly understand in theclassical theory contains universal ingedient eternal value.Key words: PlatoRepublic of The Ideal Statethe rationality The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