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2012年4月18日在“合作与共赢——专业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提高专业出版国际竞争力
——在“合作与共赢——专业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
(2012年4月18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出版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每年出书品种仅有1.4万种,期刊600多种。2010年,中国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中国日报出版规模、图书出版品种与出版总量均居世界前列。
在专业出版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专业图书和专业期刊的品种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专业出版的数字化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从出版品种看,2010年专业科技类图书品种达到8万多种,印数达到51543万册。如果加上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图书,专业图书品种数已经超过图书品种总数的50%。在专业期刊和学术期刊出版方面,2010年专业期刊品种占到了全部期刊总数的2/3。
从出版内容上看,中国的专业图书和期刊已经覆盖了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许多出版社跟踪科学新发展,关注技术新动向,像低碳经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科技图书选题得到了高度重视。
从出版机构看,目前中国有581家出版社,其中有100多家大学出版社,100多家科技出版社。为加快专业出版的发展,中国先后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专 1 业出版的实力得到极大加强。
近年来,中国专业期刊的数字化有了很大发展。以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为代表的专业期刊数据库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实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GDP增长部分有近8.2%用于研发投入,2007年研发投入占GDP的1.4%,到2020年预计将超过2.5%。这将为中国专业出版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中国每年大学生在校人数达3600多万,每年有近千万大学毕业生,这是中国专业出版发展的人才基础。
中国专业出版虽然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世界出版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首先,中国虽然已经是专业出版大国,但还不是专业出版强国。其次,专业出版的学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标准还有待完善。第三,专业出版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国际化出版的要求。
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如果没有文化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撑,特别是没有文化的核心部分——思想交流、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学术繁荣来支撑的话,其长久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专业出版在推动思想交流、科技创新、学术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一贯重视专业出版的发展,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和扶持。中国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关的行业组织及企业,设立了许多资助专业出版的资金、基金等。在期刊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都设有专门资金支持各类学术期刊发展。从2011年开始,中国启动了重点学术建设 2 工程,通过建立学术期刊,重点支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具备国际办刊能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发展,力争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中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十分重视数字技术在专业出版中的运用。当前,国际专业出版社都紧紧围绕专业和品牌,从传统纸质出版向数据库出版、电子书出版等立体化方向发展。中国的一些专业期刊社也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等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伐。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动传统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一系列数字出版重大工程,推动出版界数字化转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来几年间,总署将建立学术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学术期刊的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中国十分重视通过严格学术规范,完善出版质量保证标准,保障重要学术书刊的生产。中国的出版管理部门和国家出版基金将在规范重要学术著作的出版标准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证精品生产有必要的条件和出版规范。
当前,中国专业出版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剩下的4年里,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不仅给整个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条件和发展机遇。其次,中国国民经 3 济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出版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中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为专业出版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专业出版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一贯鼓励和支持中外出版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外出版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日益多样,版权贸易不断扩大,项目资本合作成果显著。中国专业出版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出版业的重视,很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中国专业出版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世界各国专业出版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国专业出版的发展。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外出版企业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和各种项目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外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出版社开展对外投资,在海外创办分支机构,从事出版经营活动;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外出版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出版人才交流活动,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型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
当前,专业出版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组稿、编辑、出版、营销早已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开展。中国专业出版将顺应国际专业出版发展的潮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专业出版市场的竞争,加快专业出版理念和运作的国际化。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包括专业出版在内的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打造专业出版领域期刊和图书的国际品牌,提高中国专业出版的国际竞争力,与各国出版业一道共同推动国际出版业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语言教育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中英语言教育出版蕴藏巨大潜力
——在中英语言教育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
(2012年4月17日)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中文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正在迅速提升。而英文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今天,加强中英两国在语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英语言教育繁荣发展,鼓励和推动中英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英两种语言,这对于促进中英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英语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出版担负着不可或缺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中英语言教育出版论坛”的举办为中英两国出版人共同探讨促进中英语言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下面,我就当前中国的英语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作一个简要介绍,并就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英语言教育出版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在中国,英语教材的出版由来已久。早在1897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就成立并出版了第一本书《华英初阶》(English and Chinese Primer),该书被称作是中国近代第一本由中国人自编的英文教科书。该书一版再版,先后有数十版之多,在中 1 国的英语学习者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中国的英语教材出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已故的英国著名教育家、作家路易〃亚历山大先生和他的《新概念英语》。至今,《新概念英语》系列英语教材一直为广大中国英语学习者所使用,仅仅其中4个核心品种学生用书的销售量就已超过了700万册。
中国是各种英语培训、英语水平考试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每年中国参加雅思、托福考试的人数都位居世界前列。有数字统计,2010年中国人的英语教育支出达1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12%。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英语教育出版市场。首先,在中国英语教育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以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为主体的出版力量,并出现了若干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社、名社。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其次,出版了种类繁多的英语教育类出版物。据统计,仅2009年-2011年中国出版与英语学习相关的图书就达45648种。这其中不但有一大批中国国内出版社研发推出的优秀英语教材,也不乏从各大国际教育出版机构引进的精品教材。具体来说,有如下的几个特点: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国际化程度高。
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不断高涨相对应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也开始升温。为适应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的出版社近年来在国际汉语教材的开发、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是教材种类和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出版了适应不同语种、不同地区 2 的国际汉语教材。2005年-2009年,出版品种从1500多种增加到6000多种,累计销售、赠送达1200多万册,供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所大学和主流中小学500多万人使用。二是教材的推广、营销体系初具规模,国际汉语教材成为中国出版版权输出、实物出口的一大亮点。通过优秀教材评选、教材资源推荐展示、教师培训,以及积极参加世界各地相关展会、活动等,向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介绍推广国际汉语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教材的本土化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本土教材。例如,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汉语中小学系列教材(泰语版)》,在2010年正式列入泰国中小学教材目录,2011年发行量达到166.14万册,供超过40万的泰国中小学生使用。
正如前面所说,在全球范围内,英语教育出版和汉语教育出版两个市场都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希望中英两国出版人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努力,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两国语言教育出版的繁荣发展。在此,我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加强教材内容编写的国际合作。教材是开展国际语言教育最为关键的基础之一。我们应更加重视国际语言教育教材的国际合作,更加注重编写人员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更加注重编写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努力编写出更具适用性、更能满足多样化语言学习需求的精品教材。
二、加强新技术应用的国际合作。当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语言教育出版领域。为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和深度,要通过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英语言教学的出版手段更加多 3 样、出版形态更加丰富、出版平台更加国际化。
三、加强教材推广、营销渠道建设的国际合作。与英语教育出版相比,汉语教育出版国际化的推广、营销渠道和网络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希望中英两国教育出版界相互交流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各方面力量,推动更多的国际汉语精品教材走向世界,满足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
四、加强语言教育出版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语言教育出版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在这方面,中英双方应加强培训合作,共同培养包括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在内的国际化语言教育出版人才。
英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语言教育和语言教育出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推动语言的习得,促进世界各国间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希望中英两国的语言教育出版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英语言教育出版的繁荣与发展,为促进中国与英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加强校企合作 突出专业建设(在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加强校企合作 突出专业建设
矿区职教中心路瑰峰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劳动技工学校是河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位于矿区文兴路1号,毗邻华北最大滑雪场——清凉山滑雪场。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0696.79平方米,固定资产2500万元。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开设有冶金、化工、机电、计算机、文化艺术、成人函授大专六大类共17个专业。
做为职业教育最基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其与经济社会的第一个“接口”。对于学校来说,专业应该既是吸引生源的招牌,也是集聚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基。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专业往往会决定自己将来工作的类型或方向。因此,学校专业设置的好坏,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中职学校要树立服务理念,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展开市场调研,掌握最新的、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紧紧围绕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在实际教学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适度、能力较强”为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计划,文化课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下面,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一谈我校的专业建设:
一、立足当地经济,突出特色专业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洗煤、炼焦是我区的支柱产业。2007年我校对区属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当时,我区有3家煤焦化企业,分别是鑫跃焦化公司,年产能力70万吨;新晶焦化公司,年产能力35万吨;新世纪焦化公司,年产能力25万吨。投资10亿元、年产100万吨的常恒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分司也计划于当年破土动工。另外,新晶焦化公司、新世纪焦化公司计划于2008年各新增年产能力100万吨的生产线,省城“煤焦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人才。
我校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于2007年11月开设煤焦化专业,11月1日开始招生,至12月5日开学这一天,一个月的时间招生380人,实现职教招生新突破,其中有许多大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在外务工人员等也慕名而来。
我校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当地行业企业的作用,形成了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办学模式。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可以为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供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支持。学校聘请企业领导为学校名誉校长,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场所,并指导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学校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由企业安排学生到不同车间、不同岗位进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并进行全程考核。今年该专业有50名学生到冀中能源井矿集团新晶焦化公司、306名学生到常恒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常恒公司出资20万元,学校派
出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技能培训,操作技术娴熟、能够独挡一面。我校的煤焦化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立足当地经济,通过校企合作,我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专业,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2、做强骨干专业,发挥龙头作用
我校的钢铁冶炼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石家庄市第一个开办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编写了《炼铁》、《炼钢》校本教材,学校把“钢铁冶炼”作为骨干龙头专业,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素质高、技术硬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来,该专业就业学生达800余人,具体的就业企业及人数分布情况为:河北前进钢铁公司472人、江苏沙钢集团50人、山东日照钢铁集团31人、天津荣程钢铁集团53人、天津天丰集团30人、河北敬业集团40人、温州大自然钢板公司55人等,学生就业企业均为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7000元,有的还担任了企业的中层领导。由于毕业生的技术过硬,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9%,就业稳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今年3月,我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钢铁冶炼专业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加大我校服务经济的力度,还可以承担河北省内职业学校钢铁冶炼专业的实训任务,承担钢铁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和技能鉴定工作。
在保持骨干专业稳定、做大做强骨干专业的同时,还要突出灵活性。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需求、新的岗位不断涌现。中职学校要适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内涵,紧密围绕骨干专业,派生新的专业。
今年,我校在钢铁冶炼专业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金属压力加工、冶金设备维修两个专业,形成了以钢铁冶炼为骨干的冶金专业群。
3、加强校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专业,提高竞争力
温总理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基于以前我校女生专业缺乏的情况,去年和今年,我校加强校校联合力度,有效整合不同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校际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和优化升级,积极创办适合女生的专业,添补了学校专业设置的不足。
(1)与保定女子中专联合,增设了幼师、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实行1+2办学模式。
(2)与矿区文化旅游局、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师大音乐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几所院校联合办学,增设了美术绘画、影视节目制作、音乐等专业。
(3)与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增设了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行定单培养,在我校进行理论学习,由河北经贸大学教师来授课,然后由该校安排学生就业。
(4)开设数据速录专业,速录是当前新型的就业渠道,据业内人士透露,仅信息外包这一项,速录师的缺额达1000万,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我校在去年与北京中教动力合作的基础上,又找到新的合作单位,对这一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这些专业都比较适合女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弥补了学校专业设置上偏重男生的不足。在这里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之所以与这些学校联
合办学,是因为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重视技能培养,学生出口质量高,就业渠道广,这样,可提高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今年我校还成为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教学点,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电六个函授大专班,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利用周六、周日和假期时间,函授学习完大专课程,三年后,大专毕业证和中专毕业证一起拿到手。
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动中,因此,一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的需求,而且要根据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调整;必须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突出优势专业、做强骨干专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中职教育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深入合作共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7日)
数字出版业无疑是当今出版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出版业,并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目前,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阅读终端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对整个出版业造成极大冲击,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阅读终端生产企业倍感压力。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制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出版业界的共识。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情况。
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赢利模式不断成熟,新的消费理念不断形成,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从213亿元(约合21亿英镑)增长到1051亿元(约合105亿英镑),年均增幅接近50%。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互联网广告三项产出占到数字出版总产出90%以上,成为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的重要支柱。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8.3%,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日益丰富。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等之外,还有基于以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数字出版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三是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以原创网络文学、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目前正在形成的电子书包及云出版等为主体的多种营销模式,可以说数字出版从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终端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
四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大多数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基本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技术升级,部分印刷企业引进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开展按需印刷业务,出版物分销机构也实现了销售流程的数字化。不少出版企业还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渠道运营商等的合作力度,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五是数字阅读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总数达到3.56亿。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带来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等数字阅读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中国地区的销量更是超过全球平均增幅,一个庞大的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加快在数字出版领域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重大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重点任务,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长。
一是加快内容资源整合。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内容产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快推出一批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 出版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打造内容传播平台。要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阅读终端、不间断阅读的需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版传媒企业、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多方合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直播卫星网等多网覆盖、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专业化数字内容传播平台。
三是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聚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加快实施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等一批重要项目,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四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继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云出版技术、卫星数字发行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
五是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集约化优势,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着力推动数字出版基地、音乐产业基地,动漫游戏基地建设,这些基地在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研发重大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我们将继续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策引导、重点扶持、项目带动、孵化辐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为数字出版的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明确将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的新期待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出版业也是如此。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创造潜力成为国际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世界的经验和技术,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出版,与生俱来就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特性。这意味着,国际数字出版产业的同行们将会在一个共同的市场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共赢。
一是中国出版业拥有国际合作的良好基础。当前,中国出版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合作出版方面,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图书出版合作模式走向包括图书、期刊、数字出版产品等在内的多种出版物形态的合作;在版权贸易方面,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品种、数量、结构和范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物出版方面,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出版物被成功引进或输出;在项目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出版项目和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产品;在资本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采取参股、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的案例越来越多,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扩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府分别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达成出版专业人才互相交流与培养计划。
二是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闻出版总署在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中,将改革开放列在首位,在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印刷、分销等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型连锁书店的合作,鼓励出版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
三是中国出版业将继续扩大数字出版领域合作空间。我们十分期 待能与国际出版业者围绕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合作与推广、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制定和完善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数字出版领域国际联合攻关的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重要技术与重要标准等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推动中外出版企业继续扩大在数字出版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中外出版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移动终端等新载体、新平台,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共同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文化更广泛的交流与传播作出新的贡献。
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只有合作才能带来更多机遇,只有合作才能开拓更多市场,只有合作才能分享人类更多文明成果。我们诚挚欢迎和邀请国际出版业同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加入到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大市场中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第五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5日在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拓展合作领域
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5日)
3年前,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伦敦投资局在伦敦签署了中英两国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两国出版传媒、学术文化之间开展更加积极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两年前,也是在伦敦,中英两国举行了新闻出版合作交流会,就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双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和交流,希望能为两国充满创意和智慧的出版传媒产业,开启一片交流与合作的新天地。我相信,中英两国在出版传媒文化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过去的5年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5年。目前,中国的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已经是世界出版大国。中国新闻出版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4个鲜明特点:第一,新闻出版业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传统出版业持续发展,全年共出版图书37.8万种、期刊9884种、报纸1954种,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高速发展,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00亿英镑)。第二,产业转型成效初显,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10年数字出版业总产出 1 达到1051亿元人民币(约合105亿英镑),总体经济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一批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第三,培育了120多家各类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强势发展潜力的新闻出版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第四,市场更加开放,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投资经营,外国优秀出版产品在中国持续畅销,这些变化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改革的推动下,一批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公司组建起来,截至2011年年底,出版、报业、印刷、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达到49家,实现融资20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英镑)。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变化迅速、交流合作密切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广泛应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中英之间以及各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今天,开放的中国欢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出版传媒企业到中国,在中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经营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向前发展。中国每年引进1万多种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版权,其中大部分来自英文国家,国际畅销图书在中国几乎同步出版。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约24亿元人民币(2.4亿英镑)的书报刊、电子制品、数据库等出版物。目前,有50多种国际著名期刊与中国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包括培生教育集团、拉加代尔集团、哈珀〃柯林斯集团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联络机构,与中国的出版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共同 2 开拓市场。我们欢迎更多的国外出版传媒公司与中国的出版传媒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生产、传播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包括出版传媒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包括出版传媒企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对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我们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海外设立经营机构,从事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的管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有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出版经营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伦敦设立的“中青国际”出版公司。5年前,该公司在伦敦书展期间举办了揭牌仪式。5年过去了,该公司出版了一批反映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品画册,制作十分精美,深受英国和欧洲市场的欢迎,同时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借此机会我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今年将在英国设立子公司。我相信,随着中国出版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投资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英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在出版传媒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英国出版业 3 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对外版权贸易中,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从2004年到2010年,中英两国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达到12685项,其中,中国引进英国的图书占很大一部分。近年来,英国引进中国优秀作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能够在英国翻译出版,为英国读者了解中国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
中国有着13亿热爱读书的人民和上千万勤奋的出版传媒工作者,世界出版传媒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出版传媒业的繁荣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中国出版传媒人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与国际同行共谋发展。我相信,随着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和推进,中英两国出版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密切,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