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广东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530870110
摘要: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广东作为茶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文化归依于经济,那么茶文化如何把它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呢?本文论述了如何把内涵厚重的广东茶文化融入到广东茶产业之中形成强势的茶文化产业,进一步探讨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关键词:茶文化 茶产业 广东 路径选择
茶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它的价格里,除了劳动价值外,还有一种隐性价值,也是茶叶作为商品拉大价格空间的价值——这就是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但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经济。正因为茶是一种包含了文化的特殊商品,而茶文化又必须以茶为载体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所以,在推动茶产业发展时,要注重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嫁接,要两翼齐飞。我们现在谈茶文化与茶经济的结合,是为了能通过文化的注入提升茶的价值。
一、茶文化注入茶产业
成书于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1200多年,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这个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
广东作为茶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是传统文化,是通过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才能发展成为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而茶叶经济也需要依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够可持续性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茶文化与茶经济联系起来,使其注入茶产业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
茶叶经济活动不仅仅在于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为,更在于人们心灵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人们关于茶文化的活动往往抱有更高的兴趣,从唐、宋以来的斗茶比赛、茶歌、茶舞、茶诗、茶文章等等文化活动,都大大地吸引了人们对茶的好感和遐想,这无非是茶文化广而告之地引导人们接近茶、喜爱茶的最好弘扬和宣传。而就目前而言,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喝茶成风,早有早茶,午有午茶,晚有晚茶,那么我就必须利用这种喝茶的习惯所形成茶文化具体地表现出来(比如通过各种活动),这样势必增加茶对人们生活影响,进而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消费者,或者说从需求者的角度进行论证。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生产者,或者说供给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最初的生产者——茶农来看,也必须树立茶文化与茶产业联姻的大局意识,茶农所要做的是必须保证茶叶生产的条件、茶叶的质量,进一步通过口碑效应,日积月累,凝结成文化传统,从而为茶叶的深加工的注入文化的养分。而对茶叶的加工厂商,直接接触市场,更要注重茶文化的积累与利用。
具体而言,对于认识粤茶历史,促进粤茶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要将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内容投入到生产中、注入到品牌中、导入到营销中,使茶文化融入茶的生产、加工、营销整个产业链中,不断提升广东茶产业;二是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提炼、创新、升华广东茶文化;三是多编排一些具有广东特色的茶艺表演,成立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队伍,到全国各地去演出,展现广东茶人的修养和广东茶文化的魅力;四是加大广东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向世界展示广东茶文化的精华和魅力,使国内外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茶叶消费者了解广东茶文化,促进广东的茶叶消费,带动粤茶经济快速发展。五要搞好茶叶和茶文化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茶叶的宣传和贸易活动。总之,通过这些方面,不仅对于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大大地促进广东茶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和平,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茶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1.“附着式”的茶文化产业
所谓“附着式”的茶文化产业,其表现形式是茶文化渗透到传统茶产业中去,从而增加其产业原有文化附加价值的融合方式。在其融合的过程中,原有茶产业的价值链环节被基本保留并发挥作用,只是随着茶文化的渗入,一个有序的集合予以集成从而达到重构价值链的结果。如传统的茶产业往往由栽培、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构成,而围绕这一过程的茶文化宣传则通过媒体、广告产业来实现,企业可以通过优秀的茶文化宣传设计来提升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公司的利润。2.“融合式”的茶文化产业
茶文化产业通过与传统茶产业的融合,在促进产业增效以及产品增值方面形成互补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建立观光茶园或者是打造一座现代茶城,采用传统产业措施与采用茶文化产业措施是同等重要的。产业的这种融合,使得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融合式”茶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的深入发展将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化,促使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会导致产业界限重划。3.“主导式”的茶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本身是具有高文化含量和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它以文化为中心,将文化规模化、产业化,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为经济价值的企业,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这种可能性或者必然性。这不仅是因为茶文化成果与茶文化服务具有应用价值,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建设中,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利用茶文化成果与茶文化服务,本身就可以打造出与传统茶产业性质截然不同的产业。其中一种经多重论证的可行路径是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三、结语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生活需求日益突出,茶文化无疑为茶产业的开发,为茶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弘扬茶文化是发展茶产业的原动力,农业产业中又以茶业最具有文化特质,善用茶文化的特质,带来的茶产业效益是无穷的。而茶产业的振兴要靠文化。弘扬广东茶文化有利于提高广东茶叶的知名度,有利于刺激茶叶在市场上的活力。茶文化与茶经济,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取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因此,我们应积极在国内外传播和弘扬粤茶文化,并用以促进茶产业的全面、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8.[2]龚永新等.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3]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J].三峡大学学报.2006,2.[4]岳龙.茶产业与茶文化要两冀齐飞[J].贵州茶叶.2008,1.[5]郑如钦.广东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广东茶叶.2003,3.[6]丁俊之等.广东茶文化的发展根深叶茂[J].农业考古.1996,2.[7]方金福等.漫谈广东古今茶产业与茶文化[J].茶业通报.2001,3.[8]丁俊之.谈谈茶饮料与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关系[J].广东茶业.2008,6.
第二篇: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第三篇:干部学习讲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设路径
干部学习讲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设路径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一、讲第一个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首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二五”规划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定要有可替代的新兴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能够促进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替代的新兴产业。
1、文化产业可以改变我们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单纯依赖消耗物质资源的方式。我们知道,文化产业依托的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总体而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的主体部分是人的创意、人的设计,是人对文化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了以前工业经济的生产特点,就是依赖于消耗物资资源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种方式。
2、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来创造财富的一种发展方式。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就是依靠加工制造业,而我们的加工制造业,又是低附加值的。在国际产业链条当中我们是处于低端的环节的。比如像珠三角代理加工的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卖的是9美元,那么中国企业获得的收益是0.99美元,就是中国企业加工一个芭比娃娃只获得不到1美元的收益,其它的钱都给中间的环节赚走了。包括富士康公司代理加工的苹果公司的电脑,在美国市场上要卖到四五百美元,但是富士康公司组装一台电脑苹果公司的产品只获得9美元的收益。文化产业崇尚的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改变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来创造财富的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
3、改变主要依靠物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同样的企业可以从事互联网,可以从事报纸,也可以从事影视制作,而且可以采取同一个产品分段去切割来创造财富的一种办法,文化产业就要把它称之为“一鱼多吃”。一部成功的电影可以转化为唱片,可以转化为儿童玩具,比方说迪斯尼米老鼠,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的产品有几百种,那么这就要求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要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变革。原来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泾渭分明,当代这种界限被打破,在微博上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盛大网络公司下属的一个中文起点网里面的很多人既是作者,也是读者,他们既在创作小说,也是里面小说的阅读者,所以文化生产和消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就需要我们文化产业要适应新的信息革命浪潮的发展而发展。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
(四)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是什么?我觉得简单的说有两点:
1、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以产业的形态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文化产品的熏陶,满足更多人的文化消费,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产业的文化化。让我们的工业产品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提高其文化品位,创造更多的财富。比方说有很多传统民俗,民俗活动,比方说《印象刘三姐》就是当地的壮族人,少数民族民间的歌舞,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变成了《印象刘三姐》,这样一种文化就有一种产业的功能。因为《印象刘三姐》的大型实景山水带动了地方的其它相关产品的销售,比方说雨伞,甚至一个耕牛都可以作为一个道具出现在《印象刘三姐》的舞台上,当地的农民成了演员,这就是当地文化的产业化,促进了当地的旅游。那么产业的文化化就是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情节变成一种产业,开发其中的产品,使我们的一些传统的一些文具赋予文化的内涵,具有故事性,这就是产业文化化的一种体现,所以现在很多的像米老鼠、唐老鸭它的产品可以遍布世界各地,白雪公主。那么这也符合我们当代的制造业的发展的一个趋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一个很有名的企业叫做这个宏基集团,它的企业的老总叫施振荣,他就提出一个叫做微笑曲线理论。
这个理论非常有影响,按照这个理论,施振荣就向公司的员工指出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当代的制造业它的产业附加值在转型,由主要加工制造的附加值为主的过程在向两端转移。这种转移被他称之为叫做微笑曲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产业链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附加值基本上是相当的。到了九十年代这个产业链变成一个非常明显的曲线,产业链的两端就是研发、设备、材料以及产业链的下端品牌、物流、渠道和金融,它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中间的环节就是加工、组装、制造的环节附加值越来越低。那么就预示着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两端转移,而文化产业恰恰是在两端发力,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也符合产业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我们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幅度是非常的明显,大大超过gdp的增长,平均要比gdp增长要远远高出5-8个百分点。
我们从单个的产业来看,2000年-2009年,中国的电影从全国的荧幕数到院线的影院到产量到票房收入都是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有的甚至超过30%和40%。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品发展的势头是非常猛的。
二、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二、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一)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我们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很多地方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很重视文化产业占国民gdp的多少。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文化产业精神的价值。我们特别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比方说台湾地区去年颁布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那么在这个发展法里面,它的文化它的价值有一个概括,这个文化产业的价值是“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两方面的价值,第一它具有创造财富与提供就业机会的潜力就是说具有经济价值,但同时很重要的是保证全民文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价值是能够全民的文学素养,能改善国民生活的环境,这是文化产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现在在我们内地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以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同时看到文化产业的这两方面的价值。
(二)促进产业融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进入一个产业融合的时代,这个产业融合特别体现在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主要是两个方面,两个手段:
1、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要尽可能把我们文化产品的形象融入到制造业当中,使制造业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业的生产融合在一起。这种例子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2、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当代可以说我们很多的领袖企业都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现,比方像腾讯、百度,以百度为例,百度的市值已经是传统制造业宝钢的将近三倍的市值了。所以从科技和文化融合的角度,这些企业可以说已经是引领时代的潮流。
(三)鼓励区域融合。这个区域融合包括要加强国际间的融合,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那么第二要加强国内区域之间的融合,鼓励区域之间的融合,还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融合,以城市发展带来乡村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发展。
(四)重视渠道建设。比如要重视院线建设,我们电影在发展过程当中,电影院线的建设对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相关的部门特别是文化部正在推动演艺院线的建设。演艺院线的建设对于我们演艺界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外的知名的演艺团体如果只到中国来演出一场或者是几场,一定成本是很高的。那么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不来;第二种选择就是演三、五场就回去了,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有恰当的院线有一定规模的院线可能会演出十几场,甚至几十场。同样国内的演艺团体也是这样,那么这就产生了一种规模的效应,这种规模的效应就有利于我们演艺的发展,所以渠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建设当然也包括会展的渠道。
(五)扶持中小文化企业。我们要在重视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同时,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因为文化产业和一般的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一般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成熟度的时候,它往往只变成几家,比方说汽车制造业,德国是汽车王国,发展到今天已剩下奔驰和宝马两家主要的企业,其它的中小企业已经没有了。而文化产业是由众多小企业构成的,我们常常讲好莱坞有七大影视公司,其实除了七大影视公司之外它还有上万家中小企业在支撑着这些七大影视公司,包括创作工作室、服装公司、道具公司、金融知识公司、风险公司等等。所以扶植中小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保障措施
三、保障措施。怎么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多的方面,我这里面重点讲三个方面:
(一)建立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二)鼓励社会机构发展。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发展,这方面是我们的薄弱点。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是我们产业发展的市场建设的一个基础,因为文化产业在西方很多国家把它称之为内容产业。
第四篇:文化产业背景下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背景下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路径
【摘要】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主要目标,进行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的。寻根经济则是追求传统文化溯源以及人类精神而渐渐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的总和。文化产业与寻根经济从本质上是能够很好地结合并相互促进发展的。目前,河南新郑每年“三月三”举行的黄帝拜祖大典,正是寻根经济发展最好的展示,已成为打造地方形象以及构建地方经济平台重要的经济形式。本文简要介绍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新郑寻根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 寻根经济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根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特质,包括文化精神之根和姓氏血脉之根,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从而成为河南寻根经济发展的最大的优势资源。
一、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郑市政府沿袭历史规制每年三月初三举办拜祖活动。1992年,新郑市组织了首次寻根拜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届。从2005年开始,在高层的支持和要求下,新郑方面迅速行动,不断将拜祖大典升格,把黄帝故里新郑打造成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
2006年,新郑寻根经济发展迎来了第一个新高度,引发了井喷式的寻根拜祖热潮。当年4月,新郑市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0多万元,其中黄帝故里景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60多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和15倍。
2009年开始试水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新郑市尝到了甜头,在2010年各项商业化合作项目多达数十项,涉及金额高达2000万元,但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仅靠政府运作,宣传推介滞后、活动规格低、规模小、档次不高等问题慢慢暴露出来。各级政府开始启动市场化运作方式,不仅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还能带来更多的投资,使新郑寻根经济逐步远离公共财政,进入政府主导、市场助推的发展轨道。
二、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寻根文化是新郑市一大优势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学家把这种通过寻根活动所带来的经济产业效应,命名为寻根经济。“寻根”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通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内心的“根”情结,通过“根”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对寻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再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这种文化精神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原寻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为新郑塑造良好形象,为其走向世界提供机会。目前,河南在寻根经济的背景下也正在快速地转变着意识,利用文化来发展经济。
2.交通优势
新郑市地处河南中部,是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南大门,现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的环城高速、郑石高速等一系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工程都经过新郑,从而使新郑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黄金十字路口”上。随着新郑机场的建设发展以及郑州高铁南站的建设实施,紧邻机场和高铁的新郑也在交通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位置。目前新郑机场正在逐渐形成以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型的交通枢纽,形成了区域内南北交通便捷快速、东西两翼畅通有序、内外衔接紧密的无缝运输体系,同时也满足了新郑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的需要,也为新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政策优势
2013年3月,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战略级别的临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新郑作为航空港的经济圈,是最大的受益者。新郑寻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河南自贸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下,新郑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为统揽,以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为载体,坚持特色经济发展方向,寻根经济发展迅速。
4.市场优势
河南人口近亿,但“海外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这个数字至少有数千万,甚至上亿,这便是新郑的市场资源优势。据河南旅游局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河南省共接待过世界30多个国家、50余万人的寻根谒祖团。新郑通过拜祖大典招商引资总投资额从2006年的73.2亿元到2011年的223亿元,再到2018年,新郑拜祖大典现场签约项目6个,协议金额达441亿元。目前,富士康、达利园、统一、华南城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新郑,使新郑招商引资逐步变成招商“选”资。
(二)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劣势分析
目前来看,新郑寻根经济的条件基本成熟。发展寻根经济的思路是不错的,但如何进行亲情与经济的对接,单靠拉拢情感是行不通的,更要按经济规律来办。
1.寻根经济开发的产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寻根经济的管理归属不能有效地统一,出现多头管理的状况,管理的体制机制也不够完善。
2.寻根旅游在人们的感觉里依然是曲高和寡
寻根旅游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平民化的过程。新郑每年的祭祖大典虽然很隆重,可是与会者多是名流客商,一般民众鲜少直接参与。显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平民化已经成为寻根旅游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3.日趋激烈的行业及区域竞争
近年来,我国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纷纷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寻根文化产业,有些已取得可观成就并产生相当影响。全国各地大打寻根祭祖牌,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现实经济优势,已衍生出了蔚为大观的“祭祀经济”。新郑既面临着与省内的其他寻根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面临着与省外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激烈竞争,例如北京、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市)与新郑寻根文化产业的替代性竞争关系使新郑面临很大的挑战。周边省区寻根旅游蓬勃发展,造成新郑客源市?龇至鳌?
三、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合作共赢
新郑寻根文化的活动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都是我们河南寻根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新郑寻根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这些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以相互转化。新郑寻根文化产业发展虽然面临其他名城的竞争压力,但换个角度来看,也为相互间开展合作提供契机,比如洛阳与西安在发展隋唐历史文化旅游时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相互竞争,但若二者开展精诚合作,则会互利共赢。各地政以及相关部门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变挑战为机遇。
(二)关注政策
新郑寻根文化产业应抓住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尤其是与根文化以及新郑航空港密切相关的产业。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并同意《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意见》,这也是内陆地区发展临空经济的重要性事件;2013年11月,《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使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有了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15年3月,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上明确支持郑州建设航空港,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这些利好的政策都与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新郑寻根经济迎来了更好的发展,但是新郑自身的景区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究其原因,是景区的管理不够体系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专业的管理人才也比较紧缺。新郑寻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的专业化,应提升服务质量,产生联动效应。
(四)科学规划
加强与有关区域的协作,优化寻根文化产业结构,更新寻根文化营销及发展理念,科学地进行形象策划,塑造寻根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寻根文化区域空间布局体系,化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
四、结语
“寻根经济”形成产业化需要多?N模式。目前来说政府主导是主要的模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则是海外投资。资源需要进行整合,并进行统筹开发利用。应该建立完善的寻根经济资源开发研究体系、保护体系、对外宣传体系、全面系统的网络性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及紧密配套开发的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要有聚集性、规模性,产业相关要素供应商的数量、聚集程度和发展阶段与寻根经济相关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五篇:广东茶居阅读答案
广东茶居阅读答案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二十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或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看榕荫、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1.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茶居过去与现在的不同
2.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和课文《端午的鸭蛋》的相似之处。3.文章最后一段写的很美,你最喜欢那句话?为什么? 4.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品,而是品味着生活”如何理解?
答案:
1,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过去,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现在,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4,点明主题,不管怎样,人始终都要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