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南旧事的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城南旧事》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抛开大的社会影响,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以文字的形式形象地勾起了我们一份清晰的童年回忆,童年时候那些畏惧与无所畏惧。全部都切合着自己的体会。那种对自己童年感觉与情感真实的回顾分析,让长大的我们不禁为渐行渐远的真善美惋惜。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读过《城南旧事》后,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整片文章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如果问邪恶、罪恶在什么面前最无力?我觉得是孩子,在孩子童稚的眼光下,一切都是美好的,邪恶罪恶怎么忍心在上面留下污点?反观现在社会我感到一丝丝痛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忽略了社会道德的缓慢倒退,社会的种种罪恶牵及无辜的孩子,有冲进幼儿园杀死年幼的孩子泄愤的社会变态也有放任小悦悦路边被碾压的冷漠路人。《城南旧事》不是一部写给孩子的小说,不止为了让你勾起童年美好回忆。更是要你看一看,比一比,反思一下,问一下良心。我想某些热衷于呼喊和谐社会、美好生活、宜居城市的人更应该拿着这本书照一下自己的良心。篇二: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摘抄: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赏析:
这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别有一番乐趣。我从“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到。林海音对骆驼十分感兴趣,并且非常之喜爱,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也让我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林海音看着骆驼,眼睛直直的,牙齿有节奏地磨着。再来看看“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这半句,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如果她不喜欢骆驼,她会观察那么仔细吗?这就是林海音高明之处——一整段没用一个“爱”,却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骆驼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008.10.12.摘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赏析:
这一段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善良。她的母亲和老保姆宋妈非常害怕、厌恶那个惠安馆的疯子,有点瞧不起疯子的意味。而作者呢?从“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这一小句,我读出了作者并非把她当疯子看,就觉得疯子是个梳着大辫子的大姐姐,思想非常之纯真。又从后半句“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品出了作者童年的思想之美好,她不是对疯子可怜,而是就把疯子当正常人„„不知作者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呢?
——2008.10.15.摘抄: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
赏析:
这一段描写到了林海音对老师的师生情,又写了作者对未来既憧憬又害怕的矛盾心理。从“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这里,感受到了作者和同学们对学校的留恋和对老师的牵挂。又从“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这句话,体会出了作者内心对老师的太多的爱意和太多的感激,希望老师一直教育她,更希望自己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词语和长篇大论,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朴素的语言描写出的最深情的、最感人的告别。
——2008.10.31.摘抄4:
爸和妈正在院子里,妈妈抱着小妹妹,爸爸在剪花草,他说夹竹桃叶子太多了,花就开得少,该去掉一些叶子。他又用细绳儿把枝子捆扎一下,那几棵夹竹桃,就不那么散散落落的了。他又给墙边的喇叭花牵上一条条的细绳子,钉在围墙高处,早晨的太阳照在这堵墙上,喇叭花红紫黄蓝的全开开了,但现在不是早晨,几朵喇叭花已经萎了。
赏析:
从这段话我体会出了“爸爸”的“爱花之心”,对花爱护得这么好,对园艺也懂这么多。而且,“爸爸”这么爱花,脾气应该非常好,也非常有气质。于是,一幅夕阳西下图展开了:“妈妈”抱着“妹妹”,注视着花朵,“爸爸”呢?他拿着剪刀、小绳和钉子在院里修花。时不时地传来“爸爸”修花时发出的“嚓嚓”的声音。嗯!真是像一幅以生活为纸、情趣为笔所绘的家庭画。
同时,这也是一个过渡段,段的末尾写“喇叭花已经萎了”,我们读出了一种悲悲切切、凄凄凉凉,才引出了下面的文章„„
——2008.11.22.《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①
东阳 童年 骆驼队
长大,长大。确实是件不错的事。长大就可以工作,可以报效祖国,可以„„
长大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大人们是这么说的。可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
长大了,确实有它的好,但也有它的坏。比如说吧,我们遇到一个人,小时侯,我们用天真的眼睛望着他,端详着,我们不会顾及其他的东西。而长大了呢?第一反映是:他是个坏人吗?他是个骗子吗?这种防范意识固然好,但是,大家想过,我们这么想,又丢失了多少东西么?我们看不到他的好,他的善良,他的一切。因为我们以有了太多太多的忌讳,太多的小心。从此,人们带上了戒备的面具。
不能真心的交往。
我们从此懂得了礼貌,懂得了在某些场合用某些用语,懂得了浮夸。
看到一匹骆驼,他身上装载着货物。我们会想些什么呢?是骆驼,还是它身上的货物?文中的主人公,在第一章就写到,小时候看
到骆驼,想到的大多是骆驼的美丑。而大人呢?是货物吧。
这难道不是儿童,这难道不是童年?
儿童和大人,就是这么简单的区别。
这本书的第一章,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看的是那一尘不染的童年。而不是太多的利与弊。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②
惠安馆
〈〈城南旧事〉〉的第二章,重点塑造了两个人物。一是疯子秀贞,二是被父亲殴打的妞儿。
现在姑且不说妞儿。因为在我感触较深的还是那个疯子==秀贞。
哦。哦。我不是想说疯子有什么好。而只是比较欣赏秀贞这种生活态度而已。秀贞未过门的夫婿,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抛下秀贞,自己走了。而秀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怀上了他的孩子。
大家都说秀贞在她夫婿走了之后便疯了。其实不然。秀贞看起来是疯了。其实不过是还在傻傻等待自己未过门的夫婿回来跟自己双
宿双飞。
按正常说来,其实这种只记得过去,而不知道未来美好的人,应该是很无知,或者说愚昧的。
但在我眼里不是这样。
最起码,秀贞还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活下去的信心。有信心过好每一天。别人说什么,也没影响到秀贞。
在这个世上,有太多太多不顺风顺水的事了。但这也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呀。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五分是自己把握,还有五分呢,则是老天注定的。我们只要努力去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就好。失败了,哭泣了,伤心了,如果你仔细想想,人生不就这样五味具全的么?
看到许多年轻的男女为了一点小小的人生挫折就去自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们,不就是那样轻轻一笑抿恩愁?
太多的事以成为过眼烟云,可为什么我们还在苦苦追究他们呢?
这样的问题,或许人人都会问。也或许人人都会答。可有几个能在自己处世的时候真正了解?不都是在年老之后,细细回忆当初那
些种种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傻?
恩。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可能就是:只有这样,才是生活嘛。
对,不要因为别人小世界里的变故,而影响到自己这场人生的电视剧。
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才是。
一朵花,都有自己一个粉红多彩的世界,一棵小草,也有自己神往的如来。
那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七彩世界呀。
是自己的,不是别人。
来,过好每一天,把握每一天。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阳光普照的世界。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③ 我们看海去
观万里江山谁主沉浮。2008,这一让中华人民期盼已久的一年,总算到来。我们这有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也再一次登上历史性的颠峰。因为,奥运会
即将在我们中国举行。
这风云再起的中华,少不了那孕育祖国花朵的教师,少不了那人才辈出的时代。
“我们看海去”好象和我上面所说的东西联系不在一起呢,恩,那你错了。
文中主角在这一章里,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享受这甜美如蜜的童年,吟唱着略带稚气的班歌,想着自己美妙的梦想,立下
自己的人生坐标。
长大后的成就,其实都源于最初儿时的梦想。
“我们去看海”,是一首简单的小诗,但也算是主人公的小小梦想吧。
这梦想确实简单了点,很不是太难实现,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海边的孩子,或许只是些日日要做的事情。
可没有梦,哪有成功呢?
梦想很简单,可以是生日的时候想要一件新衣服,可以是想去游乐场玩,更可以是想去周游世界„„
只要有了梦,我们就会朝着它努力。
过程是艰辛的,但我们得到回报时,我们便知道,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没有白费。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④
兰姨娘
文中的兰姨娘,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妇道人家。和一个自己喜欢的有志青年远走他乡。
兰姨娘总爱叨叨嗑嗑的,有点什么小事总爱拿出来说说,但最后总是会开怀大笑。
这是一种乐观的人才会有的信念,也是一种会寻找幸福快乐的人才有的特质。
想想二战,想想犹太人,想想中国抗日红军。这个世界不愉快的事上演的太多了。但是需要重点说下的是,我们可能因为某事而感到幸福,但幸福是一种感觉,真真切切的感觉。它不因某事而存在。一件事或许是让你幸福的起因,但幸福,永远是靠自己决定的,就跟
感觉靠自己决定一样。
简单点说,也就是。幸福最起码要有一颗懂得寻找幸福的心,而不是让你幸福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笑呵呵的,而有些人总是愁眉苦脸的呢?
因为整日笑呵呵的人懂得去乐观的看待每一件事,懂得自己努力去寻找幸福,去创造让人幸福的事。
一件事总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是每件事必备的本质。而乐观、懂得寻找幸福的人,总会尽量看好的一面,把坏的一面看得
尽量少点。而整日愁眉苦脸的人呢?他们只懂得看到不好的那一面,而不懂得去看好的那一面。
这是懂得寻找幸福的人和等待别人带给他幸福的人最大的区别。
其实幸福不是什么很伟大或者很难拥有的事情,它跟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只是没被你所发现。
幸福可以是吃到一顿好吃的晚餐,可以是得到父母的赞许,可以„„
太多可以了。
不要等别人带给你幸福拉,幸福要自己创造和寻找。从现在开始,如果有人对你说谢谢,有人对你张开帮忙的双手,记得幸福,记
得快乐。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⑤
驴打滚儿
不想说些什么高深的问题,只是想说说人们都关心,或者说普遍的问题。
从几百万年前,人们便懂得了互助,才使人类现在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文中的宋妈是一个非常爱自己儿女的人,跟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但宋妈也同样爱文中的主人公,爱主人公这一家子人,也会帮助
需要帮助的人。
她很好。
这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我们总爱朗诵诗歌,文章。里面说互助的话语,词语,比比皆是。但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中做的和文章里写的有那么大的差别?老师教育我们要在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帮助别人,虽说我们力量渺小,但那也是一片心意呀。可是现实呢?遇到一个在街上乞讨的乞丐,你会为
他出自己的一份力吗?会吗?或许不会吧。在我4岁出去时,母亲便对我说,孩子,不要乱给乞丐钱,他们都是骗子。
这我不否认,确实是有这种可能。因为打开电视,讲这种案子的节目数不胜数。甚至有大学生装乞丐骗钱。
当时我就很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这么说,不过区区一两元。我不是想说这钱不多,我只是想说,你确实有实力帮助乞丐,而这帮
助也不过一两元。我们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
或许世界上是有装成乞丐骗人的骗子,但是,我们假设,你遇见一个乞丐,而他正是处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刻,站在街上苦苦乞讨,你却不给他钱,这往小里的说,也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错误,往大里说,如果别人真的需要钱去治病,去救助自己的家人,可你又不给钱,把别人的病给耽误了,那可就是大事了。
一两元钱不算多,给了便是自己的一份心。我们不要把世界想的太丑恶,太黑暗。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世界上虽说有骗子,但好人
总比骗子多。
文中的宋妈,就是全心全意的去给主人公家里做事,以至于自己的孩子在哪都不知道。确实,人们之间隔膜越来越大,以前常说的“拔
刀相助”也没有了。
我不需要大家做什么伟大的事。只需要,在看见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敞开心扉帮助他,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声鼓励„„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⑥
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章不长不短。但用寥寥数语,概述了整本书,如果再准确点,是概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成长,或许从人一出生便和我们如影随形,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充斥着成长二字。课文里,我们总会说小鸭子长大了,那孩子长大
了,报效祖国了。
那又有谁,知道自己也在成长。成长,是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有人或许是一天,有人或许是一个月,或一年。总之,我们在不知
不觉中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那又是什么让我们成长呢?用两个字回答,就是“得”与“失”。在得到东西的时候,我们总会兴高采烈。在失去某样东西的,我们会号啕大哭。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在浅意思中接受这种规则。可又有谁能看淡得失呢?只有在巨大的胜利和获得许多的东西时,我们才会意思到我得到了,我赢了。而在一些细小的失败中,我们总会把这些细小的失败无限放大,这才让我们在当时,觉得为什么失败那么多,得意那么少。
有多少的得,有多少的胜利,早在我们的不觉中悄悄流逝。
仔细找找,我们其实有许多“得”的地方,而虽说也有“失”。但可能比得意少吧。在?得意?时,我们除了高兴,可能应该多一份铭记。
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想起他们。
这样,应该能把得意看淡点,能在失意的时候坦然点,去面对,去忘记。
忘记,不是去抹去自己的记忆,而是能够坦然的面对,和处理那些生离死别,恩断情愁。
文中的主角,便是如此。在爸爸过世的时候,没有流一滴眼泪。这是成长,是更坚强,赤是坦然面对失去。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篇三:《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内容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接触到了《城南旧事》这部作品,但以前的感受都是表面的、肤浅的,只限于故事情节带来的快感。这个学期因为台港文学研究这门课,我再次翻阅了这部作品。我的心百感交集,读出了前所未有的思绪。《城南旧事》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再次领进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字里行间还折射出更让人意味深长的意蕴。
首先,是真与假的界定。从小英子对“贼”的认识和大人们对贼的看法。林海音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一件事情一个人的真真假假,一个人的品质的好坏,不是靠一面之词而断然下结论的。我们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要既有成人的理性的眼光,同时又要有儿童的那种天真无邪的视角。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清楚地分析一件事情和一个人的品质。
其次,是善与恶的对比。在童年的林海音眼里,惠安馆秀贞其实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而不是大人所说的疯子。这是英子最早感受到的成人与小孩的世界中的不同,是她对人生的一种朦胧的思考。同时我认为这也深深地渗透着成人林海音对现实世界的思索,因而她通过小英子的纯洁、童真、真诚、善良来折射出成人世界中的那种愚昧、冷酷、无情。
最后,美与丑的分辨。刚开始的时候英子很喜欢兰姨娘,仅仅是因为她总是送英子喜欢的东西,同时对妈妈不喜欢兰姨娘感到不解。但是后来看到爸爸抓住兰姨娘的手的时候,小英子才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异样。虽然当时小英子对这一切都不是很明白很理解,但
是她的潜意识里面知道这对自己的妈妈和自己的家庭是不好的。小英子并没有对此做出太大的明显的反应。而是机智地处理这一切。小英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了小英子的那种朦胧的责任感,那种善于用真与美来融化丑的那种机智。篇四: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读完最后一段文字,轻轻合上书,一缕淡淡的忧伤袭上心头。
这忧伤,是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无助的念叨:“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
这忧伤,是英子和神秘大叔无限向往却又无法实现的诺言:我们看海去!这忧伤,是载着兰姨娘和德先叔的马车远去时扬起的滚滚尘土。这忧伤,是买“驴打滚”给我吃的宋妈坐着驴子转身的背影。
这忧伤,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些忧伤,缓缓聚集,蓄成美丽的爱与哀愁,丝丝缕缕,扣人心弦。尽管它们已经随着童年的风轻轻散去,却又在某些静寂的夜晚一次一次重临心头?? 今年暑假,再读《城南旧事》,我就这样,身陷在林海音的爱与哀愁中度过了难忘的阅读时光。大约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是和学生一起读的。感慨于小英子的天真、善良和可爱,感叹于老北京独具韵味的风物人情,感怀于童年的快乐趣味和对童年的无比怀念。时过境迁,再读,却忍不住一次次泪眼婆娑,一次次被忧伤淹没。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40岁左右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云淡风轻的叙述里,不诠释,不评判,不煽情,不说教,一切轻描淡写,却又情深意浓。如果不经意,在匆匆的文字流里,我们读到的只是英子的童年见闻,是那些如过眼云烟般飘过的人和事。倘若细细品读,我们触摸到的,则是一颗历经岁月淘洗的心,对童年情怀和远去记忆的呼唤,对生命中过往的人的爱与牵念,对年华逝去不再的伤感??因为曾经沧海,这些沉重的爱与哀愁,都化作作者笔下淡淡的忧伤,一如兰姨娘髻旁那清幽幽的茉莉花,芬芳,悠远,绵长。
有评论说,林海音的作品因为作者刻意追求温婉的写作风格,所以笔触轻柔,哪怕是苦难,也变得温情。我还有更进一步的看法,我觉得除了风格和性格外,与作者创作的年龄有关,人过中年,在丰富的人生历练中积聚了丰厚的洞察世事的智慧,因而能够淡泊、淡定地用平和的叙述方式和观察角度,润物于无声之中。由此想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林海音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前和老师们备课的时候,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文本,认为课文展现的是一个孩子童年的见闻,稚嫩纯真,蕴涵无限趣味,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如果仅以此视角来读文本,那么,文本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暖色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若有似无的伤感轻轻飘浮在脑际呢?我想,读书,和文本对话,对象不能仅仅是文中角色,还应该包括作者本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情绪在创作?作者为什么而歌,而吟,而咏,而叹?作者在其他的作品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和本文本篇有什么关联??了解了、思考了这些文本背后的故事,再来解读文本,你的眼中看到的就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繁茂的森林,还有山泉潺潺,百鸟啾啾??。于是,冬阳下的童年平添了一些暖暖的意味深长,那些来来去去的骆驼,那些丁丁冬冬的驼铃声,那些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那些带着旧毡帽的拉骆驼的人??于是,作者这样写道:“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仔细品读这段文字,一语道尽作者的所有情意,唤醒了所有有过美好童年和正在历经童年的人心中温婉而柔软的记忆。围绕这些文字,教学可以无限展开:实际的童年里有什么(读文,回忆,联想)?心灵的童年要永存些什么(思考,提炼,升华)?《城南旧事》里还有哪些童年的故事?(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如诗篇般缓缓铺陈开去,文本不再是散落的文字和符号,是有着千丝万缕情感和意义的厚重的承载。
再读《城南旧事》,生发出这么多感慨和思考,再次坚定:好书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篇五:《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不久前,我阅读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深有感触。这部小说主要讲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这篇文章中,英子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她为了能使可怜的“疯子”秀贞与亲人破镜重圆,英子千方百计打探消息。当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她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在目送母女俩离去的那一天,寻人期间一直忍病不语的英子终于病倒了„„是一颗童年的善心促使英子抱着病痛寻找秀贞的女儿;英子的善良最终使得秀贞母女俩奇迹般似的破镜重圆。英子的善良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
读了秀贞的故事,我感到十分悲伤。她与思康之间只有一份很轻的承诺。秀贞不想给思康任何负担,没有告诉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之后一去不复返,小桂子又被扔了,给了秀真太大的打击,她疯了。但到之后我看到她和妞儿母女重逢时,又感到一丝欣慰。她们母女能够重逢都要归功于英子的努力。可天不饶人,之后她们找寻妞儿的爸爸时又惨死在火车轮下。
宋妈是中国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宋妈因家庭窘迫,不得不忍痛扔下两个孩子到城里当奶娘。在英子家,她用无私的母爱、勤劳的双手和民间的情趣,哺育着娇小的孩子。”宋妈在林家是受欢迎的,英子及弟妹们都离不开她,母亲有事没事都爱找她商量。《驴打滚儿》里的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宋妈在照顾英子及弟妹的同时,也深深惦记着家里的小栓子和丫头子,她很希望回去看看她们,但又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弟弟。宋妈勤劳善良,但命运却捉弄了她。他丈夫没出息,动不动就打她,她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赚钱。可见宋妈 不是一个依赖男人生活的妇女,她不仅要用双手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她的孩子。但是她是狠着心走出家门的,因为她舍不得孩子。她出来赚钱为的是两个孩子,她省吃俭用,一年到头,边把攒下来的几个血汗钱交给前来探望的丈夫,但她嗜酒成性的丈夫先卖掉幼儿,大儿子后来又溺水而死。宋妈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非常痛,但她没有沉沦,还是将希望寄托在被狠心的丈夫卖出去的丫头子身上,希望能够寻找到她的孩子,可见他是一个坚强的人。
小说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示了20世纪初北京的生活画卷和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了生存,穷人甚至被逼走上了偷盗的犯罪道路,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幽深的忧虑。文章简短,叙事明快,但内容精彩,色彩丰富。读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慨。优良的环境成就人,恶劣的环境毁掉人。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使普通民众食不果腹,为了生存只好去当小偷,老实忠厚者变成了盗贼小人。国泰民安了,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环境是那么捉弄人啊。学校是个小社会,一个小环境。一个好的校风,可造就更多优秀的学子;一个放任散漫的学风,就会使孩子恶习成灾,光阴虚度,老大伤悲。可见孟母三迁是正确的。人不可随波逐流,应有道德底线。文中那个年轻人偷盗是为了家庭的生存,但我反对偷盗行为。再恶劣的社会环境都不是作恶多端的借口,再严酷的威胁利诱都不是追腥逐臭的理由,再穷困潦倒的困境都不是堕落沦丧的滑梯。在英子眼里,有太多的人,很难分得清好人与坏人。贼是什么样子的?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也许坏人就应该长得跟好人不一样!荒草地里遇见的那个厚嘴唇的青年,能不能算上好人呢?不然,又为何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而那个戴着草帽的笑眯眯的男人,要了铜佛之后显得如此的和气,在英子看来那自然是 “好人”。当这个乔装的“便衣儿”破了案,最终,不是有作贼模样的青年成了贼,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下只能成为坏人。英子到底看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读完城南旧事之后,我便得到了答案。这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这本书十分好看,建议大家也去看一看。
第二篇: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读完最后一段文字,轻轻合上书,一缕淡淡的忧伤袭上心头。
这忧伤,是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无助的念叨:“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
这忧伤,是英子和神秘大叔无限向往却又无法实现的诺言:我们看海去!这忧伤,是载着兰姨娘和德先叔的马车远去时扬起的滚滚尘土。这忧伤,是买“驴打滚”给我吃的宋妈坐着驴子转身的背影。
这忧伤,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些忧伤,缓缓聚集,蓄成美丽的爱与哀愁,丝丝缕缕,扣人心弦。尽管它们已经随着童年的风轻轻散去,却又在某些静寂的夜晚一次一次重临心头„„今年暑假,再读《城南旧事》,我就这样,身陷在林海音的爱与哀愁中度过了难忘的阅读时光。
大约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是和学生一起读的。感慨于小英子的天真、善良和可爱,感叹于老北京独具韵味的风物人情,感怀于童年的快乐趣味和对童年的无比怀念。时过境迁,再读,却忍不住一次次泪眼婆娑,一次次被忧伤淹没。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40岁左右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云淡风轻的叙述里,不诠释,不评判,不煽情,不说教,一切轻描淡写,却又情深意浓。如果不经意,在匆匆的文字流里,我们读到的只是英子的童年见闻,是那些如过眼云烟般飘过的人和事。倘若细细品读,我们触摸到的,则是一颗历经岁月淘洗的心,对童年情怀和远去记忆的呼唤,对生命中过往的人的爱与牵念,对年华逝去不再的伤感„„因为曾经沧海,这些沉重的爱与哀愁,都化作作者笔下淡淡的忧伤,一如兰姨娘髻旁那清幽幽的茉莉花,芬芳,悠远,绵长。
有评论说,林海音的作品因为作者刻意追求温婉的写作风格,所以笔触轻柔,哪怕是苦难,也变得温情。我还有更进一步的看法,我觉得除了风格和性格外,与作者创作的年龄有关,人过中年,在丰富的人生历练中积聚了丰厚的洞察世事的智慧,因而能够淡泊、淡定地用平和的叙述方式和观察角度,润物于无声之中。由此想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林海音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前和老师们备课的时候,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文本,认为课文展现的是一个孩子童年的见闻,稚嫩纯真,蕴涵无限趣味,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如果仅以此视角来读文本,那么,文本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暖色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若有似无的伤感轻轻飘浮在脑际呢?我想,读书,和文本对话,对象不能仅仅是文中角色,还应该包括作者本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情绪在创作?作者为什么而歌,而吟,而咏,而叹?作者在其他的作品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和本文本篇有什么关联„„了解了、思考了这些文本背后的故事,再来解读文本,你的眼中看到的就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繁茂的森林,还有山泉潺潺,百鸟啾啾„„。
于是,冬阳下的童年平添了一些暖暖的意味深长,那些来来去去的骆驼,那些丁丁冬冬的驼铃声,那些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那些带着旧毡帽的拉骆驼的人„„于是,作者这样写道:“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仔细品读这段文字,一语道尽作者的所有情意,唤醒了所有有过美好童年和正在历经童年的人心中温婉而柔软的记忆。围绕这些文字,教学可以无限展开:实际的童年里有什么(读文,回忆,联想)?心灵的童年要永存些什么(思考,提炼,升华)?《城南旧事》里还有哪些童年的故事?(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如诗篇般缓缓铺陈开去,文本不再是散落的文字和符号,是有着千丝万缕情感和意义的厚重的承载。
再读《城南旧事》,生发出这么多感慨和思考,再次坚定:好书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第三篇:《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书里的人物有英子、骆驼队的领队、秀贞、爸爸、妈妈、宋妈、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幸福快乐的一家,它通过英子纯真的眼睛,向我们展现了大人们的悲欢离合。它淡淡的文字朴实优美,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含蓄的诗,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童年,是记忆的开始,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让我感动不已。小荷作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出色。看完全书,我才明白英子的童年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第四篇:读书报告《城南旧事》
读书报告(《城南旧事》)
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林海音奶奶著作的《城南旧事》一书,林海音是一位十分有名有才的作家,她从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散文充满乡恋、哲理、亲情,浸润着人们的心。那北京风貌、台湾民情、异国景物,以及天伦之乐、同乡之亲、师生之谊,都令人兴起缕缕情思。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多文字都流露出作者对祖**亲的挚爱,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林海音小说则为我们展开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并以反映我国特殊历史时代的真实面貌而得到人们的赞扬。林海音创作的个人风格,也是在其民族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那就是:朴素、自然、淡雅。一说起朴素、自然、淡雅,人们常常只想到作品的语言文字,其实,它主要表现于内容的实质,如作品题材、结构、情节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真挚自然笃诚,当然也包括语言文字。林海音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她写的都是身边事、儿女情、母子爱、师生谊。这些,都是平淡无奇的,她却能对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作出不平淡的处理,寓深意于质朴之中。她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她的代表作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我们还曾学过她的《窃读记》,在那么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就属《城南旧事》了,它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城南旧事》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通过英子的眼睛描写了背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城南的一切都让林海音感到新奇、为之着迷。在这里,他认识了安惠馆的“疯”女人、遍体鳞伤的好伙伴妞儿、荒草丛中的小偷叔叔、朝夕相伴的宋妈。《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和光明,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独特的性格特点,主人公小英子人小胆大,头一次邂逅妞儿就替她解围、帮妞儿找到亲妈妈、帮自个儿的妈妈完成婚姻保卫战、听说自己长大后能当女校长非常自豪、爸爸去世也微笑着生活,包括她特别喜欢回嘴、喜欢把鞋上的灰跺干净而不是掸干净这些小细节,都是一个面对生活非常积极主动的角色;“疯子”秀贞对住在自己院中的大学生思康主动关心、主动接触、主动照顾生病的他,不怕当时社会环境的非议、对爱情表现得非常勇敢,爱就爱了,思康没有回来,也从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怎么嫁人,而是一心要把她给思康生的孩子小桂子找到,她爱得特别纯粹,找到小桂子后,多年寻找与不断积压的感情有了一个总爆发,她收拾行李的速度、拉着(小桂子)妞儿跑向火车站的速度甚至让英子无法适应而烙下了深深的遗憾,尽管最后秀贞和妞儿遇事故去世是个悲剧结局,但秀贞从始至终的付出,一辈子都没有后悔过。着重要介绍兰姨娘这个我比较欣赏、风流婉转光彩照人的人物,她的装扮很时尚,她的心思很巧妙,她的手艺很轻巧,她还很幽默,会跟英子打趣说:“你的大字刷好啦?”一个刷字用得多诙谐巧妙。在不洁净的地方生存过,却丝毫未损她的善良;不论是谁,她都平等待人;隐藏在兰姨娘笑意之下的底色是兰姨娘的苦;而兰姨娘的所有特质中最闪耀的是她积极主动的人生行动,在青楼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她没有气馁,借助施大爷对她的迷恋她逃离了那个牢笼,脱掉了“青楼女”的身份,之后认清了这个施大爷骨子里对她的轻视和封建大家庭的本质,毅然离开又脱掉了“姨奶奶”的身份;投奔自己看重的朋友英子父母后结识了进步青年德先,两人共同投奔新的方向,终于回归本真成为“密斯黄”。而这所有的转变都是她自己积极争取获得的。
《城南旧事》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就像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霎时感到温暖。读着《城南旧事》,心头荡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朴实地描绘出一个孩子在老北京的纯真的童年生活,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戏剧化。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她的童年故事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似乎有一种感情在涌动,久久不能平静,似乎也回忆起我的童年时光……
第五篇:《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城南旧事》读书报告
不久前,我阅读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深有感触。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这篇文章中,英子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她为了能使可怜的“疯子”秀贞与亲人破镜重圆,英子千方百计打探消息。
当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她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在目送母女俩离去的那一天,寻人期间一直忍病不语的英子终于病倒了……是一颗童年的善心促使英子抱着病痛寻找秀贞的女儿;英子的善良最终使得秀贞母女俩奇迹般似的破镜重圆。英子的善良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
读了秀贞的故事,我感到十分悲伤。她与思康之间只有一份很轻的承诺。秀贞不想给思康任何负担,没有告诉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之后一去不复返,小桂子又被扔了,给了秀真太大的打击,她疯了。但到之后我看到她和妞儿母女重逢时,又感到一丝欣慰。她们母女能够重逢都要归功于英子的努力。可天不饶人,之后她们找寻妞儿的爸爸时又惨死在火车轮下。
宋妈是中国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宋妈因家庭窘迫,不得不忍痛扔下两个孩子到城里当奶娘。在英子家,她用无私的母爱、勤劳的双手和民间的情趣,哺育着娇小的孩子。”宋妈在林家是受欢迎的,英子及弟妹们都离不开她,母亲有事没事都爱找她商量。《驴打滚儿》里的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宋妈在照顾英子及弟妹的同时,也深深惦记着家里的小栓子和丫头子,她很希望回去看看她们,但又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弟弟。宋妈勤劳善良,但命运却捉弄了她。他丈夫没出息,动不动就打她,她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赚钱。可见宋妈
不是一个依赖男人生活的妇女,她不仅要用双手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她的孩子。但是她是狠着心走出家门的,因为她舍不得孩子。她出来赚钱为的是两个孩子,她省吃俭用,一年到头,边把攒下来的几个血汗钱交给前来探望的丈夫,但她嗜酒成性的丈夫先卖掉幼儿,大儿子后来又溺水而死。宋妈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非常痛,但她没有沉沦,还是将希望寄托在被狠心的丈夫卖出去的丫头子身上,希望能够寻找到她的孩子,可见他是一个坚强的人。
小说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示了20世纪初北京的生活画卷和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了生存,穷人甚至被逼走上了偷盗的犯罪道路,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幽深的忧虑。文章简短,叙事明快,但内容精彩,色彩丰富。读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慨。
优良的环境成就人,恶劣的环境毁掉人。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使普通民众食不果腹,为了生存只好去当小偷,老实忠厚者变成了盗贼小人。国泰民安了,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环境是那么捉弄人啊。学校是个小社会,一个小环境。一个好的校风,可造就更多优秀的学子;一个放任散漫的学风,就会使孩子恶习成灾,光阴虚度,老大伤悲。可见孟母三迁是正确的。人不可随波逐流,应有道德底线。文中那个年轻人偷盗是为了家庭的生存,但我反对偷盗行为。再恶劣的社会环境都不是作恶多端的借口,再严酷的威胁利诱都不是追腥逐臭的理由,再穷困潦倒的困境都不是堕落沦丧的滑梯。
在英子眼里,有太多的人,很难分得清好人与坏人。贼是什么样子的?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也许坏人就应该长得跟好人不一样!荒草地里遇见的那个厚嘴唇的青年,能不能算上好人呢?不然,又为何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而那个戴着草帽的笑眯眯的男人,要了铜佛之后显得如此的和气,在英子看来那自然是 “好人”。当这个乔装的“便衣儿”破了案,最终,不是有作贼模样的青年成了贼,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下只能成为坏人。英子到底看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读完城南旧事之后,我便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这本书十分好看,建议大家也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