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有感与幼儿教师演讲稿:孩子就是全世界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有感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到孩子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孩子的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教育的主张是“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也就是让学生亲身去实践。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让孩子“动”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老师要先“动”起来,老师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教材,“知之深,取之精”,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 幼儿教师演讲稿:孩子就是全世界
吴其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孩子就是全世界》。
(唱:)“孩子就是全世界,孩子就是......”XX年春晚,谢晓东一首《孩子就是全世界》唱响大江南北,唱出了我们全国幼师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我们幼师热爱孩子的高大灵魂!
22个春夏秋冬,我把“孩子就是全世界”作为座右铭,深深扎进我无怨无悔的幼教沃土里;22年的日转斗移,我把“孩子就是全世界”作为动力源,默默融进我痴心幼教的奔腾血液里。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孩子是多么热爱!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从年轻妈妈手中接过哭闹不止的孩子,手把手的教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穿鞋;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给不会自理的宝宝提跨裤子,为大小便拉在身上的孩子清洗衣裤;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备课、制作玩教具加班加点到深夜……这就是我们幼师工作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幼师工作的平平凡凡。一个平凡又平凡的工作,只要融入爱心、童心、耐心,就是不平凡;一个琐碎又琐碎的工作,将平凡进行到底就是不平凡。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每天清晨,我都会得到孩子们最真诚的笑脸和问候,就像陶醉在和煦的春风、浓浓的花香之中;我感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做了一名老师,我还拥有无数颗纯真的童心给予我的真诚无私的爱和关怀。走上幼教讲台,走进童心灿烂的世界;走进幼儿心灵,走进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XX年秋季,班上有两位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要休病假。因受不了保育老师工作的辛苦劳累,实习生也不断地在换。那时园里老师紧缺,无人顶班,园领导找我谈话,透漏有解散班级的想法,并与我商量。也许已经习惯于孩子们围着我叫“吴老师妈妈”的我;也许习惯于与孩子一起游戏、疯闹的我;也许习惯于与他们一次次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我;我真的舍不得这些孩子。再说,刚刚适应我们老师、适应班级环境,却又要换新老师、新环境,忍受再一次的分离之痛,这些不到三岁的宝宝们能适应吗?经得起折腾吗?我怎么向这些孩子交代?怎么向他们的家长交代?不行!
“如果实在没人上班,你们就给我配个保育员,我一个人来上课。”“你一人怎么行啊,你身体受得了吗?”“我能行!”每当实习生走了,我就主动承担起保育老师的工作,经常全天呆在教室。就这样,我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小小班晴朗的天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时间的过度劳累,腰酸腿疼那是自然,但不争气的左眼病又犯了,双眼疼痛的眼泪就像暴风骤雨,1.5的视力急转直下降到0、1,有时看人都是模糊的。在领导的再三催促下,我利用双休日到协和医院检查,权威专家给我下了最后通牒“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短短12个字的结论,就像晴天霹雳,就像五雷轰顶,打得我半天反应不过来。我在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要求保住这个小小班,如果现在住院,这个班不就要解散了吗?我以前所做的工作不是前功尽弃了吗?不,我不,我坚决不!想到这,我央求医生:“有没有既不住院,又能治病的办法?”医生说“是眼睛重要,还是工作重要?”我说:“两者都重要!我如果住院,一个班就要解散,二三十个家都不得安宁,甚至整个幼儿园都不得安宁啦!”
第二篇: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有感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到孩子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孩子的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教育的主张是“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也就是让学生亲身去实践。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让孩子“动”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老师要先“动”起来,老师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教材,“知之深,取之精”,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学生观有着较深的触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老师就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各种学习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第三篇: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在学陶师陶中提高自身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陶知行先生看来,“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师资队伍建设何等之紧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三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让社会满意、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爱是点燃希望的火花,但这爱不是靠冠冕堂皇的话语喊出来的,也不是靠虚情假意的作秀演出来的,而是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现在点滴小事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 师德的核心是爱幼儿。热爱幼儿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幼儿,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因种种原因而心情索然时,也许会有一丝倦怠,当问题儿童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恰恰在关键时刻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但这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陶行知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路,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农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彻底地奉献了一生。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能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教师的。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都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有人说我们是燃烧的红烛,有人说我们是高级保姆,无论别人对我们怎样评价,我们却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大。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掌握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相当于掌握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人曾开玩笑说:她想当一名伟人但没有成功,于是想当伟人的妻子却也失败,现在她想通了,她要做伟人的老师。我并不奢求我教的孩子能成为伟人,只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学陶,提高我们的师德认识;师陶,陶冶了我们的师德情感。我们开展师陶学陶,在理性的光辉中走向炽热的情感,在热烈的情感中走向持久的理性。我们不断学陶师陶,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师德自我修养,他律与自律并重,锻炼良好的道德意志,以确立信念,优化师德建设。
新的时代须有新的道德,新的世纪来临了,我们必须同着时代一起,向着师德更美的高峰攀登,为着我们的学生,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愿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继续师陶学陶,做新时代的新陶子!
最后我要说,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襟宽广,富有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虽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会努力的去做,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
第四篇:幼儿教师演讲稿:孩子就是全世界
幼儿教师演讲稿:孩子就是全世界
吴其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孩子就是全世界》。
(唱:)“孩子就是全世界,孩子就是......”2001年春晚,谢晓东一首《孩子就是全世界》唱响大江南北,唱出了我们全国幼师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我们幼师热爱孩子的高大灵魂!
22个春夏秋冬,我把“孩子就是全世界”作为座右铭,深深扎进我无怨无悔的幼教沃土里;22年的日转斗移,我把“孩子就是全世界”作为动力源,默默融进我痴心幼教的奔腾血液里。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孩子是多么热爱!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从年轻妈妈手中接过哭闹不止的孩子,手把手的教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穿鞋;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给不会自理的宝宝提跨裤子,为大小便拉在身上的孩子清洗衣裤;22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备课、制作玩教具加班加点到深夜……这就是我们幼师工作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幼师工作的平平凡凡。一个平凡又平凡的工作,只要融入爱心、童心、耐心,就是不平凡;一个琐碎又琐碎的工作,将平凡进行到底就是不平凡。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每天清晨,我都会得到孩子们最真诚的笑脸和问候,就像陶醉在和煦的春风、浓浓的花香之中;我感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做了一名老师,我还拥有无数颗纯真的童心给予我的真诚无私的爱和关怀。走上幼教讲台,走进童心灿烂的世界;走进幼儿心灵,走进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2011年秋季,班上有两位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要休病假。因受不了保育老师工作的辛苦劳累,实习生也不断地在换。那时园里老师紧缺,无人顶班,园领导找我谈话,透漏有解散班级的想法,并与我商量。也许已经习惯于孩子们围着我叫“吴老师妈妈”的我;也许习惯于与孩子一起游戏、疯闹的我;也许习惯于与他们一次次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我;我真的舍不得这些孩子。再说,刚刚适应我们老师、适应班级环境,却又要换新老师、新环境,忍受再一次的分离之痛,这些不到三岁的宝宝们能适应吗?经得起折腾吗?我怎么向这些孩子交代?怎么向他们的家长交代?不行!“如果实在没人上班,你们就给我配个保育员,我一个人来上课。”“你一人怎么行啊,你身体受得了吗?”“我能行!”每当实习生走了,我就主动承担起保育老师的工作,经常全天呆在教室。就这样,我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小小班晴朗的天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时间的过度劳累,腰酸腿疼那是自然,但不争气的左眼病又犯了,双眼疼痛的眼泪就像暴风骤雨,1.5的视力急转直下降到0、1,有时看人都是模糊的。在领导的再三催促下,我利用双休日到协和医院检查,权威专家给我下了最后通牒“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短短12个字的结论,就像晴天霹雳,就像五雷轰顶,打得我半天反应不过来。我在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要求保住这个小小班,如果现在住院,这个班不就要解散了吗?我以前所做的工作不是前功尽弃了吗?不,我不,我坚决不!想到这,我央求医生:“有没有既不住院,又能治病的办法?”医生说“是眼睛重要,还是工作重要?”我说:“两者都重要!我如果住院,一个班就要解散,二三十个家都不得安宁,甚至整个幼儿园都不得安宁啦!”
医生拿我没办法,只好拿出了两全其美的治疗方案。一是吃药治疗,二是在地方医院每周三次向眼球直接注射药物,三是每周到协和医院复检一次。就这样,我又坚持了两个多月,直到学期结束。虽然自己作出了一点点牺牲,但看到幼儿家长赞许的笑脸,我无怨无悔,听到领导赞扬的话语,我无限欣慰。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尽管工作辛苦,我收获了幼儿园小孩子快乐成长的喜悦;尽管工作劳累,我收获了我家大孩子的独立成长的快乐。近在咫尺读高中的儿子,虽然,没有吃到几顿妈妈做好的饭菜,但从依赖我到逐步独立,从独立到理解支持妈妈的工作;尽管我牺牲了小家,但我收获了我家“大大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欢乐——我心爱的丈夫,从不理解我到理解,从理解我到支持我。不仅成了我家的“保姆”,经常给我捶捶背,揉揉肩,还常常聊起幼儿园孩子的天真与浪漫。尽管我失去了很多,但我收获了我这“孩子王”的幸福成长的英雄赞歌!
孩子就是全世界,和孩子在一起,真好!沐浴中国梦的和煦春风,投身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滚滚洪流,“照镜子”,一切为了孩子,树立幼教人的崭新形象;“正衣冠”,为了孩子的一切,展示幼教人的精神风貌;“洗洗澡”,为了一切孩子,纯洁幼教人的美好心灵;“治治病”,为孩子终生发展着满人生底色,再塑幼教人的高大灵魂。唱响“孩子就是全世界”的幼教主旋律,奏响“好大一棵树”时代最强音,迸发“小燕子穿花衣”的中国正能量!
最后,让我用真挚的歌声,让你们用热烈的掌声,让大家用共同的心声,共同唱响“孩子就是全世界”!
谢谢大家!
第五篇:陶行知演讲稿
由陶行知“喂鸡”引发的思考
——将课堂交还给孩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那个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两座大山重重压着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这样的一种献身精神,为中华教育寻觅曙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拍着翅膀蹬腿使劲挣扎,简直如上刑场,如临大敌。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先生采用“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身处其中,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置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当我们把费尽心机找来的资料全盘呈现欲赢得孩子们惊奇的喝彩时,却见孩子们手扬网上查阅的最新信息,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多少年来,教师们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然而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教师的“一相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打开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罗杰斯也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事实上,“学生自己所获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楚并更有说服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历来感觉太好,太充满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们在孩子们面前透着当然的“霸气”。“该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驾驭’、‘配合’,不经意的言谈透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心态。尽管我们自认为是教育的新生代,我们对学生会和颜细语,满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识依旧存在,试想,我们是否曾经一次次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常常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我们是否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复述把教师总结的答案“搬运”到学生的脑海?我们是否常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我们把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还会感觉良好地以为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热爱”。然而,我们偏偏最最忽视的是孩子们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设想的难点以及预计课堂中的“出彩点”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们那么富有挑战而具有思维价值的“未知”部分却没有机会展示或被老师“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杀。
聆听着大师的语录,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变得“豁然开朗”——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的中间,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课堂上,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疑问中来,使解疑释疑成为孩子们的主动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弥补了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缺憾和弊端,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了课堂的诸多无效灌输;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极具生成性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智慧场”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灵性;在“智慧场”中,学生急中生智,巧妙答题……学生人人参与,师生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使课堂成为自主的课堂,交往的课堂,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学生时时处于思维探索的兴奋状态,知识在独立思考、自我释疑中不断被激活;教师在引导释疑的过程中,分享孩子“探究发现”的快乐,与学生共同成长。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我们的孩子不需要精心打造。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需要慷慨陈词,滔滔不绝;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
教学就像喂鸡吃米一样,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当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时,学习才会发生效果。把课堂还给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乐学、想学、愿学,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