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舆情论坛嘉宾演讲大咖们都说了啥?
舆情论坛嘉宾演讲大咖们都说了啥? 李良荣新常态下的舆情和舆情研究李良荣指出,网络舆情是不同力量的博弈,即舆论场是各种力量的博弈场。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和民情,“但将网络舆情看作民意民情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在更大程度和更多事件上,它是各种力量的博弈,这当中有政府的意志,资本的力量,各种社会势力,以及民意的走向,网络舆情极其重要,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民意民情以及社会舆论。”他将网络舆情呈现出的一个全新的生态归纳为五个方面:网民诉求重心重点的改变,无论民生、民权、民粹,归根结底,安全是第一诉求;网络的舆论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化;大部分大V中V转型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商业化背后,是资本和工资的结合;以“雷阳事件”为标志,中产阶级走出微信走向微博变为微博的主力军;网络舆情平台由以往的以博客、论坛为主转变为现在多平台、多主体共同影响舆情的走势。李良荣教授还对网络舆情研究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二是要有思想,“以学术为背景,以思想分析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研究,那么大学里的舆论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2 喻国明 舆情治理的复杂性原理喻国明教授首先批判了现实生活中对“专业”简单粗暴的理解——即要求传媒人成为一个全能记者,既会写稿又会拍照拍视频。“这些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是很粗暴的。”他表示,要求媒体在所有环节(内容、平台、技术、用户洞察和客户端)都做到一流,这是对于专业的不尊重,“专业是有门槛的,是需要被尊重的,不尊重专业,只能被规律所抛弃。”“对于中国传媒而言,有三个基本面——体制机制面、市场产业面和技术面在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无论机遇还是困境,都是这三个基本面的变化而产生的。技术面是原生并且活跃的革命因素。”喻国明教授总结道。喻国明教授同时指出,微博字数限制的放宽,带来“大V”衰退、“小V”活跃的现象。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其连接的丰富性、自由度的扩大,对人的世界的自主权的扩大,就是一个巨大的并且具有想象力的空间。“这样的技术一定是有未来的,是有重大发展的。对于人的自由度的空间是否有扩张,是评价技术最主要,最关键的人文标准。”他还赞扬了网络直播对社会流动性的促进作用,直播使过去精英把持的领域渗透进大众,和来自其他阶层的一些新鲜空气。所谓“网红”,是社会需求的一个人格化的表现。就像采访权,就是知情权的延伸。今天的网红,很大程度上也是老百姓需求向时尚,政治的延伸。对网红的批判,也是对自我的设限。提供的场域是有价值的,对于直播内容的批判,是自我视线的狭隘。“直播所带来的空间的坍塌,给我们带来的是直观的感受和社会游戏规则的改变。”“对于做研究的人而言,必须有跨界思考的格局。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的显学时,传播学者的研究很少被其他社会科学学者引用。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受限于自己固有思维的一亩三分地,自我设限。”喻教授对行业内存在现状,提出反思,并反复提及“自我设限”。他认为,要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面对今天的现实。解决舆论问题关键点是争取人心,愤怒的情绪只能引起对立。以泥沙举例,简单的外在用力是无法将它们凝聚在一起的。整个互联网所造成的互联网的改变,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交流。传播渠道的立体丰富,多层次,有着越来越多人际属性的传播,“毕竟,今天的社会学传播,不是靠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人。”3 张志安
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张志安教授表示,对于新媒体与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以及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提升路径三个方面去探讨。他说道,新媒体是舆论或当下中国社会比较真实活跃的舆论生成和舆论表达的平台,“新媒体是以前传统的主流媒体建造政府意志之外的更充分、更活跃、更直接的表达公众意见的一个场域。”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有舆论与国家意志:国家与公众舆论的互动,个人利益与国家意志;舆论与社会进程:舆论氛围控制舆论表达形态,舆论表达技术和评估技术推动现实控制。而提升路径有话语分析:官方舆论场——权力,民间舆论场——规训;关系分析;公开化和私人化;情感分析;理性和非理性等。4 李嵘
澎湃新闻新媒体浪潮下的闪展腾挪及媒体人的应对李嵘老师分享了自己参观美国《洛杉矶时报》时的看见大量的空闲桌椅的经历并指出,这背后显示出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相比之下,新媒体的优势显现,“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使文字,图片,视频整合到一篇报道中,网络为此提供了无限的存储空间。”他表示,互联网在传播时效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融合发展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必走之路。与此同时,传统媒体采访权的优势也凸显出来,国家对于采访的权利赋予了机构媒体,其中有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传统媒体应珍惜权利,同时要具有新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特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引发的传媒革命已经深刻影响到现今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媒体生态、舆论格局、社会心理、群体诉求、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各种意见和观点纷繁复杂,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舆情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对于新媒体下的舆情研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李良荣教授所说:“网络舆情在更大程度和更多事件上,是各种力量的博弈……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民意民情以及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