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7: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

第一篇: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

重点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重点物联网主要包括网络摄像头、车联网设备、传感器等领域,目前在以上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无统一接口标准

各子领域之间无统一接口标准及技术规范,无法互联互通。

没有统一的HTML式的数据交换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瓶颈,物联网的最大瓶颈既不是IP地址不够问题,也不是一定要攻克下什么关键技术才能发展。寻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包括通过发放统一UID等方式解决,IPv6或IPv9固然重要,但传感网的很多底层通讯介质可能很难运行IP Stack。一些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攻关也很重要,但那是“点”的问题,不是“面”的问题。大面的问题还是数据表达、交换,与处理的标准以及应用支撑的中间件架构问题。同方从2004年起就推出了ezM2M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产品和oMIX数据交换标准(产品中还实现了中国移动的WMMP标准),中国电信也推出了MDMP标准,但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既然物联网产业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如果以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推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和中间件标准,一定能够发挥整体效果,而且要比制定其他通讯层和传感器的技术攻关见效快。

数据交换标准主要落地在物联网DCM三层体系的应用层和感知层,配合传输层通道,目前国外已提出很多标准,如EPCGlobal的ONS/PML标准体系,还有Telematics行业推出的NGTP标准协议及其软件体系架构,以及EDDL, M2MXML, BITXML, oBIX等,传感层的数据格式和模型也有TransducerML, SensorML, IRIG, CBRN, EXDL, TEDS等等,目前的挑战是把这些现有标准融合,实现一个统一的HTML式物联网数据交换大集成应用标准,如果国家能够整合资源,这个标准的建立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不过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协调难度大,只有受到监管层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委托国家级的综合性物联网标准委员会(目前的一些标准组织多半还是更多的关注于传输层标准,或行业应用标准,如RFID和WSN无线通讯标准等,统筹能力不够,视野不够宽)具体实施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1.2安全性问题

物联网具有三大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实现全面感知;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可靠地传递给用户;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但就在物联网不断发展的背后,不可忽略其在安全管理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1.2.1 感知层中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中的任务是全面感知外界信息,通过各类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扫描仪、摄像头等设备对各种原始信息进行收集,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1)由于物联网中的信息经常是通过无线网络的平台进行传输的,因此信息可能存在被截获或破解的安全风险问题;2)传感智能节点容易受多侵袭;3)传感网的节点可能受到来自于网络的DOS攻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传感网系统的严重破坏。

1.2.2 传输层中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传输层的主要职能是要把在感知层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可靠、安全地传输到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层,并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但由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需要通过一个乃至多个不同架构的网络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接,这时就难免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以说,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都有可能传导至物联网传输层,并造成更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跨异构网络的网络攻击、DOS攻击、DDOS攻击、假冒攻击、中间人攻击等。1.2.3 处理层中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处理层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判断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意图。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既有操作性的指令数据,也有一般性的数据,需要尤为注意的是那些恶意指令和错误指令,那有可能是攻击者的破坏行为。因此,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以下安全问题:终端数量多,提供的信息量大,来不及对信息进行判别;设备从网络中逻辑丢失;智能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非法入侵者的人为破坏;无法实现灾难控制并从灾难中恢复等。

二、解决对策

2.1解决物联网无统一技术标准的建议

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长期工作,必须要树立战略眼光和全局思想,做好规划,建立起标准化工作动态运行机制,配合国家相关规划建设开展标准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工作要政府引导、应用为主、产学研结合

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看,还应该加强政府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持。以政府引导推进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设立,对外应该参与全球标准的制定,增强在规范物联网产业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对内加快制定国家标准,以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应该积极推进一批政府示范工程的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扩张和技术创新的引导功能;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支持关键环节与重点产品的技术创新,重视感知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学研用联合,充分调动工作组的积极性,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及其实施工作。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和标准化合作共建模式中,“政”是推动力,“用”是需求拉力,“产学研”作为支撑力,只有五力合一,才能托起物联网产业化和标准化实践。

(二)做好标准梳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标准 物联网新兴产业所要建立的实质上是产业链,是新生产力所产生出的新的生产关系,物联网标准化的核心要点是不但要关注产业链“纵向”的上下游之间的标准关系,还要考虑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横向”的相互标准关系。其标准体系的特点是“总体性、共性、层次化、矩阵化”,要注意处理好“总体”和“局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联网标准体系不是取代或重构已有行业标准,而是要建立这些标准与新兴产业的关联关系新规则,这里的“建立”意味着已有标准符合这种新关系发展的可“沿用”,对不符合的可“修订”,对没有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可“制定”。对现有标准梳理分析,在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优先采用推荐可用的现有标准,在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自主研制缺失的标准。

(三)重视标准组织协调分工、做到有序协作

当前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协调,重点突破核心卡位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目前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国内已成立或正在筹备成立的相关标准组仅专注于各自的技术领域,制定过程各自独立进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物联网标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认识。物联网牵涉范围广,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把所有的事情都覆盖了,关于物联网的标准需要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进行跨部门、跨地区合作,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协调,共同制定中国物联网的一个标准体系,按照原有的分工各自分工合作推行。

(四)标准工作要为物联网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物联网建设的加快,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制约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中国物联网蓬勃发展,但“标准体系不成熟,关键技术研发遭遇瓶颈”仍使得物联网在发展初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明确指导,物联网已经逐渐从“空泛概念”变身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无形推手,但是物联网的安全机制在业界尚是空白,为此,物联网安全机制亟待建立。物联网无线通信面临信息安全挑战,在具体应用方面需要尽快解决,一般企业直接使用加密等方式,但是相关规定并不健全,出台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呼之欲出。

(五)标准工作要结合示范应用,示范应用要坚持标准指导

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应更多的与示范应用相结合,争取在应用示范推广成功经验为基础,能够产生出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大标准与应用的衔接。

物联网示范应用对提高城市应急和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和生活品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作用。示范应用选择应遵循“技术先进、可标准化、商业模式可行、市场前景广阔、依托政学研三合作”的原则,应以标准带动共性技术平台、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物联网中的各种技术、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网络传输等最重要的应用标准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项目,逐步完善标准,建成应用。

(六)重视国内标准国际化、加强亚太国际标准合作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以往产业标准指定的经验与教训,依托国内市场,在国内标准占据市场后,逐步将我国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物联网标准也将成为下一个国际厂商争相参与的热门标准,我国应以自己的技术为基础制定出符合国内产业发展的标准。在我国的国内标准制定后,以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为依托,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国内厂商的参与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与研制,制定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技术标准,促进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创新。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争取国际厂商认可我国的物联网标准,使我国的物联网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之一,获得更大的市场。加强中、日、韩等亚太国家物联网国际标准化工作合作,联合建立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形成与亚太物联网应用发展相适应的物联网国际化标准工作与组织。以物联网标准工作为契机,探索亚太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发展的道路。

(七)将创新作为标准化支撑点,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点,要尽量保证我国拥有标准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将物联网涉及到的关键领域进行专利分析,掌握其专利分布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布局。涉及到物联网的核心与关键技术,要保证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并且积极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就这些技术进行研发和专利申请。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才能够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避免受制于人。以标准制定为契机,使我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中,集中社会资源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含量,开发出我国自己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在技术开发完成后,加强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将自有技术纳入到国家标准中,形成拥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

(八)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物联网团体标准试点

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改革新思路,物联网作为技术创新活跃的新兴技术产业领域,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物联网团体标准试点制定工作。

在标准制定主体上,应鼓励积聚了物联网行业领域内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鼓励团体标准以国际一流、行业最高为标杆。在工作推进上,选择物联网感知技术领域和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等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同时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积极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团体标准。

2.2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2.2.1 技术性措施

 节点安全措施

为了保证物联网设备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而不至于使系统遭受致命性的打击,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1)在物联网网络的关键位置配备冗余传感器,这样可以实现特殊情况下的网络自愈;2)限制网络的发包速度和同一数据包的重传次数;3)在通信前对节点与节点之间进行身份认证。 传输安全措施

在物联网内部,为了保障内部通信的安全,应当使用密钥管理机制。一方面,在通信时可以建立一个临时会话密钥,而认证性使用对称密码的认证方案需要预置节点间的共享密钥;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端到端密钥协商机制、密钥管理机制、端到端认证机制和机密性算法选取机制等。 其他技术措施

在技术上,除了要采取节点安全和传输安全措施外,还应当重点考虑以下措施:1)对传输层的恶意指令进行分析,采取预防措施,建立灾难恢复机制;2)做好病毒的检测和网络入侵的防控工作;3)秘密文件和移动设备文件应当采取备份措施;4)密文查询、挖掘与安全相关的数据、安全多方计算、安全云计算技术等。

2.2.2 非技术措施

在对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和维护时,除了要结合物联网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类型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性措施外,还应当从管理、教育、安全风险评估等角度采取一系列的非技术措施,对物联网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好预防工作,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首先,物联网的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物联网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和疏漏;其次,应当有针对性的对用户进行安全培训,让用户充分认识到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再次,要懂得对物联网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态势分析,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第二篇:物联网发展存在问题总结

物联网发展存在问题总结 2011-08-14 16:38 物联网发展存在问题总结,国家安全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个人隐私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商业模式

没有创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目前物联网的主要模式还是客户通过自建平台、识读器、识读终端,然后租用运营商的网络进行通信传输,客户建设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的还是从自身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这其中典型的应用就是电力远程监控,特别是电力变压器远程监控和远程抄表的应用。这个是随着电力行业的重视和管理的要求带来,也带动了电力行业的物联网业务应用,但是整个投资及运维的成本压力就都在电力公司身上。因此电力公司就是属于这么一种目前典型的商务模式

1、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客户建设包括业务平台、终端识读器、识读终端标识,同时租赁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承担了物联网平台的全部费用,客户的投资压力大,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链保证。这种模式下的物联网应用一般来说都有其私密性要求,行业性特点足,其识读器和识读编码都有极强的个性化,跨行业的拓展性难。典型的代表有电力行业的电力远程监控、水利行业的水文监控、环保行业的污染源监控。

2、平台租赁运营模式: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客户无需建设平台,只需要承担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的费用,并支付相关通信费用。GPS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在这个模式下使用得最多,当然也不排除由通信运营商搭建相关公共平台,但是对于客户来说平台搭建成本得到了均摊,建设成本能够降低较多。

3、广告模式:由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然后租赁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的物品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因此也越来越成为广告商看好的一个渠道,象出租车、公交车的移动LED(电视),楼宇、营业厅的移动广告机等。

4、政府BOT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项目运营商自行建设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同时支付给运营商相关通信费用,通过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象公共停车位的收费管理,通信运营商搭建停车场管理的平台,并制定相关规范,项目运营商通过BOT模式建设相关公共停车场的收费系统,通过公共停车位的收费来补贴相关设备及通信费用。

5、移动支付模式:由客户进行相关平台的建设,并自行搭建相关设备,租赁通信运营商的网络,通过现金的佣金进行相关费用的贴补。目前这个应用主要集中在银行的移动POS应用,目前通信运营商也开始通过移动支付和一卡通的应用开始介入该市场。

政策法规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个行业、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必须要有专门人和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技术标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标准化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TCP/IP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都解决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使用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中去,很方便上网。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结果将是灾难的,大量的小而破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这和第一问题相关联,政府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协调,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统一、协调标准。

管理平台

物联网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RFID,这只是感知。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都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和传感应用。但小企业没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高效网络。没有这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到效果。

这个平台,电信运营商最有力量与可能来建设,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新的管理平台建设与提供者出现。平台的建设者会在未来的物联网发展中,取得较好的市场地位,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安全体系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现在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值得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实际应用

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些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物联网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这个行业具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这是非常难的一步,也是需要时间来等待。需要一个物联网的体系基本形成,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价值,这样才能有更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看清楚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也会把自己的应用和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

专家观点

2010年6月22日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已具备基础。物联网连接物品网,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或实现人和物或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系统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物联网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引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我国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创新方向和机遇,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李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物联网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变革,已成为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市场。以中国国内RFAD为例,在2009年就达到了85亿人民币,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和美国。未来更加安全稳定的有线无线数据的传输网络,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

北京易云智力CEO认为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四点联动”:物联网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更需要相关标准和规范;企业应该积累核心技术,纵向发展,横向联合;整个社会要积极应用和推广;积极储备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物联网应用创新受现实所限 “循环怪圈”待打破 2011-08-08 10:40 物联网应用创新受现实所限 “循环怪圈”待打破。近日美国的工程师们,利用自己的创想,开发出了许多新颖的物联网应用产品,比如有人开发了智能拖鞋,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前给老人的家人或医生发出短信或者提示音,也有人开发了婴儿尿湿提醒装置,当婴儿尿湿时,父母会收到短信通知。这些创意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且非常有意思,因此它们正为更多的美国消费者接受,逐渐成为一个潜力市场。

回顾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则并不全是叫好声,更有人冷眼相看,前不久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就在微博上表示“不知物联网为何物”。那么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而言,人们对于物联网是否真的有需求呢?

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

德国电信咨询公司分析师谭炎明认为,“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物联网应用都是基于需求而产生,也就是说用户确实需要相应的应用。物联网应用及其主要功能并非凭空出现,通常都是在用户原有的传统功能或应用的基础上,借助更加智能的传感器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平台,使原有功能更加强大或者效率更高”。

但同时,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我国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并不抱乐观态度。一位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就对记者表示,尽管出于目前普通用户增长趋近饱和、“机器用户”为下一步用户增长方向的考虑,运营商非常重视物联网,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国情,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物联网应用的范围。“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新技术比人工更便宜当然会选择技术,但目前的状况是,市场上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工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的成本,同时为了保证就业率,也会在客观上限制了技术的创新,比如抄表,如果真的采用了远程抄表,那么将会有很多工人下岗失业,这就将形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目前市场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并不高。”该人士告诉记者。

规模效应始终难形成

在人员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制约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呢? 业内分析师黄正顺认为,“目前我们国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标准,产业链发展也尚不成熟,在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和安全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

目前物联网产业参与者众多,其产业链的每一环节主体都不相同,无论运营商、设备商抑或其他企业都不可能通吃。从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各种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物联网应用所使用的网络以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为主,随着3G和3.5G移动宽带数据网络逐步普及,物联网应用中的通信网络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同时,由于不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有着较显著的差异性,感应器和相关嵌入式通信终端和应用平台往往不能通用,比如应用于电力行业的物联网终端往往无法应用到环保领域,而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格式和分析的目的等都不一样,应用平台就更加无法实现共用。

因此,当前在物联网应用的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规模效应,相关终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应用平台的部署往往也是针对性的个性化研发,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担,使得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部署成本整体较高,普通用户难以承担,而相关厂商也由于缺乏足够的回报预期,不敢持续规模投入。

“在物联网的规模发展中,存在一个循环怪圈——缺乏足够的规模应用,系统整体部署成本较高,用户不愿采用,厂商不愿持续规模投入,而正因此,物联网应用难以快速形成用户规模,并就此陷入循环僵局。”谭炎明向记者表示。物联网未来十年投资达4万亿 2011-08-01 08:57 物联网未来十年投资达4万亿, 我首部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近日正式发布。报告认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条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报告认为,在我国目前物联网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都已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已广泛存在。而且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呈现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环节迅速聚合联动之势,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报告预测,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元,产出将达8万亿元,拉动就业2500个。物联网技术将围绕物品识别、传感和传动、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智能物体等技术产生庞大产业群,同时将被广泛应用到零售、物流、医药、食品、智能建筑、交通、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政府工作等不同行业和经济领域。

但报告同时指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带来产出的快速增长。我国对物联网机遇的把握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如物联网行业标准规范缺失;核心技术缺位;统筹规划和管理缺乏,产业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

第三篇:物联网实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物联网实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问题1.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问题2.安全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在物联网应用上尤为突出,它的广泛应用极有可能引发“泄露个人机密”、“暴露个人隐私的问题”。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可视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这方面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所以说在这一点上,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国家安全问题。

问题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问题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问题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问题6.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问题7.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决方案:

解决方法1.国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成本)

在我国,除了少数的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购买设备推广物联网技术,甚至自主研究开发之外,我国的众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物联网的发展既是技术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应在政策上对于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予以倾斜。一就是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政府可以在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优厚的贷款政策,或者直接对一些重要的国有企业进行直接拨款。这些资金上的保证可以降低企业的应用成本,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二是要在政策上提供动力支持,比如对新设备的使用进行补贴、对进入这一行业的审批进行相应的放宽。

解决方法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安全)

物联网的实现不仅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会涉及有关管理、协调、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比如在众多涉及问题中个人隐私保护是现在争论的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如何确保物品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所在。在一点上除了对技术本身进行改进之外,更重要的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范。

解决方法3.要高度重视物联网在中国制造,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盈利模式)

在物联网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物联网”的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商业模式的不断丰富完善,嵌入了“物联网”新应用和服务的中国制造产品将不断涌现,信息产业与中国制造将更紧密地结合,这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要把物联网和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物联网能够实现更精细、更简单、更高效管理的特性,通过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效应促进物联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决方法4.高度重视共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

重视标准问题的战略性地位,但不应盲目夸大其影响。物联网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应用的实践性技术领域,其领域跨度非常广,因此期望做出完全统一、自成体系的标准是不现实的,也不具可操作性。更多的是应在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势必与各类行业应用、个人应用紧密相关。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广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协调创新的机制,才能制定出适合行业应用、顺应产业发展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第四篇:物联网设备项目申报材料

物联网设备项目

申报材料

MACRO 泓域咨询

物联网设备项目申报材料

互联网用户总数趋于饱和,获客成本快速增加。据 CNNIC 统计,在经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网民总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速已趋于缓和。

该物联网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 16497.7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652.9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0.63%;流动资金 4844.7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9.37%。

达产年营业收入 38753.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30971.44 万元,税金及附加 301.92 万元,利润总额 7781.56 万元,利税总额 9156.80 万元,税后净利润 5836.17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3320.63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17%,投资利税率 55.50%,投资回报率 35.38%,全部投资回收期 4.33年,提供就业职位 572 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 IOT)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孤立的思维,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应用。

物联网设备项目申报材料目录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四、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五、特殊环境影响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二、行业影响分析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

附表 3:节能分析一览表

附表 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附表 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

附表 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附表 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

附表 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

附表 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

附表 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

附表 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一)项目单位名称

xxx 有限公司

(二)法定代表人

侯 xx

(三)项目单位简介

成立以来,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公司能源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而准确的计量器具配置,就不能为企业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能源计量工作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项目承办单位依据ISO10012-1 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随后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 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76-2006)的要求配备了计量器具并实行量化管理;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建立了“能源量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认证,该体系的建立,进一

步强化了项目承办单位对能源计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以量化管理促节能,提高了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凭借着不断完善的能源量化体系,实现了对各计量数据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年总结,通过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真实反映了项目承办单位能源消费的实际状态,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承办单位的能源综合管理水平。公司始终秉承“集领先智造,创美好未来”的企业使命,发展先进制造,不断提升自主研发与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能力,贴近客户需求,助力中国智造,持续为社会提供先进科技,覆盖上下游业务领域的行业综合服务商。

公司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较强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强大的订单承接能力、快速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了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公司与国内多家知名厂商的良好关系为公司带来了新的行业发展趋势,使公司研发产品能够与时俱进,为公司持续稳定盈利、巩固市场份额、推广创新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以生产运行部、规划发展部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依托各单位生产技术人员,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现有核心技术骨干 十余人,均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及实践经验。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是产品创新的保障,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基础建设。通过研发平台的建设,使产品研发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信息化;通过产品监测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产品标准,提高专业检测能力,提升产品可靠性。

(四)项目单位经营情况

上一,xxx 科技发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902.61 万元,同比增长28.20%(8117.24 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物联网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34625.39 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 93.83%。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 8039.25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461.13 万元,增长率 22.21%;实现净利润 6029.44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923.57 万元,增长率 18.09%。

上营收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计 1

营业收入

7749.55

10332.73

9594.68

9225.65

36902.61

主营业务收入

7271.33

9695.11

9002.60

8656.35

34625.39

2.1

物联网设备(A)

2399.54

3199.39

2970.86

2856.59

11426.38

2.2

物联网设备(B)

1672.41

2229.88

2070.60

1990.96

7963.84

2.3

物联网设备(C)

1236.13

1648.17

1530.44

1471.58

5886.32

2.4

物联网设备(D)

872.56

1163.41

1080.31

1038.76

4155.05

2.5

物联网设备(E)

581.71

775.61

720.21

692.51

2770.03

2.6

物联网设备(F)

363.57

484.76

450.13

432.82

1731.27

2.7

物联网设备(...)

145.43

193.90

180.05

173.13

692.51

其他业务收入

478.22

637.62

592.08

569.31

2277.22

上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指标 完成营业收入

万元

36902.61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

34625.39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93.83%

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

28.20%

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

万元

8117.24

利润总额

万元

8039.25

利润总额增长率

22.21%

利润总额增长量

万元

1461.13

净利润

万元

6029.44

净利润增长率

18.09%

净利润增长量

万元

923.57

投资利润率

51.88%

投资回报率

38.91%

财务内部收益率

28.93%

企业总资产

万元

34425.64

流动资产总额占比

万元

31.69%

流动资产总额

万元

10909.56

资产负债率

34.15%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物联网设备项目

2、承办单位:xxx 有限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

xx 产业集聚区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层的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麦克风等等。据 IDC 统计,2015 年全球对传感器的投入占对物联网总投入的四分之一,而到 2020 年,对传感器方面的投入将突破 3151 亿美元,远超其他技术。

物联网通过相关设备将物与物、人与人进行联网。(1)规模: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自 2008 年 500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仅 151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11.7%。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 2017 年达 11500 亿元,自 2011 年起进一步加速,2009-2017 年均复合增速达 26.9%,我国物联网发展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更快。(2)渗透:全球物联网行业渗透率 2013、2017 分别达12%、29%,提升一倍多,预计 2020 年有超过 65%企业和组织将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方案。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2 年的 3650 亿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1160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5%。

(四)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物联网设备,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 38753.00 万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突破,就要聘请有营销经验的营销专家领衔组织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创新机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投资项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市场需要量是根据分析项目产品市场容量、产品产量及其技术发展来进行预测;目前,我国各行业及各个领域对项目产品需求量很大,由于此类产品具有市场需求多样化、升级换代快的特点,所以项目产品的生产量满足不了市场要求,每年还需大量从外埠调入或国外进口,商品市场需求高于产品制造发展速度,因此,项目产品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通过对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可以看出,我国项目产品将以内销为主并扩大外销,随着产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产品价格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的多样化,项目产品必将更受欢迎;通过对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国内外市场对项目产品的需求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市场销售前景非常看好。

(五)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 16497.7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1652.9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0.63%;流动资金 4844.7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9.37%。

(六)工艺技术

所需原料应经济易得,就不同原料的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进行比较,选择最为适合、最经济的原料。

工艺技术生态效益与清洁生产原则:项目建设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将项目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一致;投资项目建设应与当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项目选址应充分考虑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在工艺设备的配置上,依据节能的原则,选用新型节能型设备,根据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优先选用环境保护型设备,满足项目所制订的产品方案要求,优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试验及配套等设备,充分显现龙头企业专业化水平,选择高效、合理的生产和物流方式。

(七)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项目建设周期 12 个月。

该项目采取分期建设,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15494.57 万元,占计划投资的 93.92%。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009.36 万元,占总投资的77.51%;完成流动资金投资 3485.21,占总投资的 22.49%。

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完成投资

万元

15494.57

1.1

——完成比例

93.9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12009.36

2.1

——完成比例

77.51%

完成流动资金投资

万元

3485.21

3.1

——完成比例

22.49%

(八)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该项目总征地面积 43281.63平方米(折合约 64.89 亩),其中:净用地面积 43281.63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 64.89 亩)。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 63624.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 38273.15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 63624.00平方米;预计建筑工程投资 5452.04 万元。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 160 台(套),设备购置费 5624.29 万元。

(九)设备方案

主要设备的配置应与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及生产规模相适应,同时应具备“先进、适用、经济、环境保护、节能”的特性,能够达到节能和清洁生产的各项要求;投资项目所选设备必须达到目前国内外先进水平,经生产厂家使用证明运转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要求。项目承办单位在选择设备时,要着眼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努力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检测成本。项目承办单位根据项目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对比考察了多个生产设备制造企业,优选了项目产品生产专用设备和检测设备等国内先进的环境保护节能型设备,确保投资项目生产及产品质量检验的需要。

项目拟选购国内先进的关键工艺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预计购置安装主要设备共计 160 台(套),设备购置费 5624.29 万元。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一)建设背景

物联网通过相关设备将物与物、人与人进行联网。(1)规模: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自 2008 年 500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仅 151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11.7%。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 2017 年达 11500 亿元,自 2011 年起进一步加速,2009-2017 年均复合增速达 26.9%,我国物联网发展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更快。(2)渗透:全球物联网行业渗透率 2013、2017 分别达 12%、29%,提升一倍多,预计 2020 年有超过 65%企业和组织将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方案。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2 年的 3650 亿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1160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5%。

消费级 IOT 预计快速增长。(1)全球:2017 全球消费级 IOT 硬件销售额达 48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5%,2015-2017 复合增速达 26.0%。2022 年销售额望达 15502 亿美元,2017-2022 年均复合增速达 26.1%。全球消费级 IOT 市场规模呈现进一步加速的趋势。(2)中国大陆:2017 中国大陆消费级 IOT 硬件销售额达 11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0%,2015-2017 复合增速达 28.9%。2022 年销售额望达 3118 亿美元,2017-

2022 年均复合增速达 21.3%。2017 年前因小米等公司的快速发展,中国消费级 IOT 发展整体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17 年后在中国消费级IOT 仍维持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全球消费级 IOT 将发展更快。(3)连接设备:全球消费级 IOT 终端数量 2017 年达 49 亿个,2015-2017 年均复合增速达 27.7%,预计 2022 年达 153 亿个,2017-2022 年均复合增速达 25.4%。2017 中国消费级 IOT 终端数量占世界达 26.5%,预计2022 年占比提升至 29.4%,2017-2022 预计复合增速达 28.2%。

智能家居成为主流,智能穿戴设备占比望进一步提升:2017 全球消费级 IOT 中智能家居设备、穿戴式设备、其他领域销售额占比分别达 60.3%、3.8%、35.9%,中国三大领域占比分别达 82.2%,3.2%、14.6%,智能家居设备均占据主流,因我国前期因小米智能家居设备发展较快,智能家居设备在中国大陆消费级 IOT 占比趋于饱和,预计未来可穿戴设备在 IOT 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预计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 2017-2022 复合年均增速将达 14.6%、16.5%,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 2017-2022 复合年均增速将达 15.5%、17.8%。

智能家居“物联网”时代开启后,行业景气度望进一步提升。智能家居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有望“爆发”。(1)行业“爆发”的时间:基于消费者接受度大幅上涨、人机交互体验升级、现象级产品出现等

因素,2018 智能家居从业者认为行业最有可能爆发的时间为 2020 年。(2)“爆发”的场景:基于家居安全性的刚需,家庭安防安全场景望成为最快落地的场景。(3)行业“爆发”的用户入口: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成为行业爆发最有可能的用户入口。(4)行业“爆发”的阻碍因素:在智能家居物联网时代的初级阶段,人机交互体验差、没有刚需应用场景、智能家居系统尚未形成等因素望成为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二)行业分析

互联网用户总数趋于饱和,获客成本快速增加。据 CNNIC 统计,在经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网民总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速已趋于缓和。

2016 年全国网民规模总数为 7.31 亿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6.95 亿人。用户总数正趋于饱和,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同样意味着获客成本的迅速提升。

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市场增速的放慢使互联网公司获客成本逐年提升,线上市场的饱和迫使他们将注意力由线上转移至线下。

以阿里巴巴为例,2013-2015 年阿里巴巴营销费用分别为 45.45 亿元、85.13 亿元和 113.07 亿元,淘宝活跃买家分别为 2.55 亿人、3.50亿人和 4.23 亿人。假设其用于阿里云等创新业务的营销费用占比逐年

为 30%、40%和 50%,则 2015 年淘宝获客成本由之前的 38.33 元/人增加到了 77.45 元/人。

在以数据称王的当下,线上数据获取渠道的逐渐枯竭促使互联网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转至线下,而物联网技术作为连接线下和线上的最终途径正成为他们投入的重要方向。

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可穿戴设备、智慧零售、共享经济等以物联网为主要工具的商业模式正取代工业物联网成为物联网商业化的主流,甚至是引领未来几年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新生力军。

物联网正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一个全球化的智能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未来五年国内物联网市场将从 2016 年的 9300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 2020 年的 18300 亿元,整体规模将以倍数增加。

根据 IDC 的统计,2016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总投入为 7369 亿美元,而到 2020 年该数字将达到 12899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5.02%。未来几年,物联网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

作为物联网软件和数据传输的载体,2016 年全球物联网安装设备已达到 148.66 亿台,而五年后全球设备数量将超过 300 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 20.2%。

而根据联合国预计,2020 年世界总人口将处于 73 亿和 85 亿人的区间,如果以 70%的互联网渗透率计算,2020 年全球互联网人数范围将在 51 亿和 60 亿之间。

从数据终端数量来看,如果把用户比作互联网时代数据产生的终端,那么到 2020 年物联网的终端数将是互联网的五倍以上。未来物联网所产生的数据也将在量级上大幅超过互联网。而相比单纯的互联网用户行为,物联网传感器分布在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所产生的数据将更为具体。

(三)市场分析预测

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层的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麦克风等等。据 IDC 统计,2015 年全球对传感器的投入占对物联网总投入的四分之一,而到 2020 年,对传感器方面的投入将突破 3151 亿美元,远超其他技术。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底层配件,是支撑整个物联网运行的关键设备,投入量越大意味着未来可获取的数据越多。而对于物联网运营商而言,大规模投入传感器的基础仍在于其成本的持续下降。

传感器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有明显下降趋势。由于传感器行业所遵循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约 18 个

月便要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但同时价格维持不变。因此在过去十年间,一些传感器的价格猛降了 100 倍。

此外,MEMS 技术的出现使得芯片成本进一步下降。近几年全球传感器出货量大幅增长,但行业营收却增长不大。

根据 ICInsights 预测,2016 年-2020 年所有半导体传感器的平均售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而前五年大约是-2.5%。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市场的竞争饱和将成为传感器持续降价的主导因素。在这样的条件驱动下,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将成为必然趋势。

从智能恒温器到健身追踪器,物联网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这些连接网络的设备收集,处理和共享人们周围物理世界的数据,以帮助人们的生活更轻松,更美好。

同样,许多企业正在采用物联网来使用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其运营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重新定位客户参与度,并重新思考如何创造价值。例如,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在其托盘、箱子和容器中部署了传感器,跟踪货物的地理位置,环境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变量。这将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转变为从租赁托盘到优化供应链成本,这些将成为获知运输货物剩余保质期的数据。

随着低成本传感器,弹性计算和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观察家期望企业迅速部署物联网设备。事实上,根据调研机构 Gartner公司预测,企业将在 2018 年安装约 41 亿个物联网设备,到 2020 年最终达到 75 亿个。

专家预计,在这一时期内,所有这些开发项目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约 44 万亿兆字节的额外的物联网数据。

(四)必要性分析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 IOT)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孤立的思维,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应用。

物联网设备产业上游包括芯片、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金属塑料材料、软件等产业,下游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之后,行业进入起步发展期。直至 2009 年,各国分别提出物联网国家发展战略,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中国物联网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 2012 年的 173 亿元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1125.5 亿元,占比从 4.74%增长到了 7.28%。

从细分市场占总市场的结构比例来看,2019 物联网模组市场规模占比 27.9%;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占比 12.15%;而物联网传感器及其他市场规模占比 59.95%。

2019 年,中国物联网模组规模 314 亿元,同比增长 34.53%;物联网芯片规模 136.8 亿元,同比增长 12.59%;物联网传感器及其他规模674.7 亿元,同比增长 16.15%。

二、产业 政策分析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对产业创新跃升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与产业提升相结合。扎实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增效,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孕育兴起,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着力构建制造与设计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

考虑到项目建设地的投资环境、劳动力条件和政策优势,项目承办单位决定在项目建设地实施投资项目建设,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装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并可以配合其他相关产品形成突出优势,使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目前,项目承办单位建立了企业内部研发中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已在材料和设备及制造工艺上取得新的突破,项目承办单位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指标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国际技术水平接轨;通过保持人才、技术、设备、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生产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优势,产、学、研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无论是对项目承办单位自身还是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转型与变革”将赋能 2019 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题词。在此影响下,我市工业发展将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制高点和主攻方向,促进全市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三、行业准入

xxx 有限公司于 20xx 年 xx 月通过 xxx 有限公司所在地相关部门立项和其它必要审批流程,达到行业准入条件。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 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0%;提供了 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

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先后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发展环境,强化服务职能,使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 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 60%左右。中小企业还提供了约 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立法。一些发达国家在 50 年前就出台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法律,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法律体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技术装备落后、融资渠道不畅、信息闭塞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它们潜力的充分发挥。日趋突出的就业矛盾也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也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该项目为非资源开发类项目,其生产经营过程未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无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一)土地资源

该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集聚区。

2017 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 20 亿元,利税 2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45%和 63%。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和现代化的新城区,正上着新的目标奋进。园区创办于 1995 月,1998 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区,园区面积为 20平方公里,内设工业区、港区、科技园区、金融区、商业区、风景旅游区、私营经济投资区、高效农业区、行政服务区、居民区等十大功能区。园区区位条件优越,区内已基本实现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码头和开发场地“六通一平”。已开通 4 条主干道,10 条支干道,总长度为 50 公里;建有 11 万伏的发电站,家有 4 条电力出口线,长度为 30.5 公里;供水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各地。园区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各产业园区比较优势,综合考虑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区位优势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准入的投入产出强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园区依托科技和人才

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产业定位突出高端化、集群化、数字化,加快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以及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

项目周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项目产品需求空间,与此同时,项目建设地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而且项目已经列入当地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地发展规划,符合地区规划要求。

该项目均按照项目建设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地建设规划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界址点坐标及用地方案图布置场区总平面图。

项目建设地工业园着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开发区,致力于投资创业软硬环境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对入驻建设区的企业在立项审批、工商税务登记、土地办证以及招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联动服务,积极围绕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以扩大开放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全力推动经济聚集区建设务实高效运转,力争成为辐射能力强、政府效能高、商业机会多、交易成本低、生态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绿色经济新区。项目承办单位通过对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进行缜密比选后,充分考虑了项目拟建区域的交通条件、土地取得成本及职工交通便利条件,项目经营期

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距原料产地的远近、企业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以及拟建区域产业配套情况、基础设施条件等,通过建设条件比选最终选定的项目最佳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投资项目建设区域供电、供水、道路、照明、供汽、供气、通讯网络、施工环境等条件均较好,可保证项目的建设和正常经营,所选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原辅材料

所需原料应经济易得,就不同原料的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进行比较,选择最为适合、最经济的原料。

(三)能源消耗

1、项目年用电量 549220.50 千瓦时,折合 67.50 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 29519.91 立方米,折合 2.52 吨标准煤。

3、“物联网设备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 549220.50 千瓦时,年总用水量 29519.91 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70.02 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 30.01 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 24.11%,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三、资源节约措施

供电设备均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机电设备减少能源消费;电气线路采用静电容器补偿无功负荷,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使生产装置在最大负荷时补偿后功率因数提高到 0.95 以上,减少无功损耗。积极选

用 FS11 系列节能型变压器;正确选择和配置变压器容量,通过运行方式的择优,合理调整负荷,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通过合理调整负荷提高功率因数,从而提高变压器的利用率。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到 2020 年,在单位产品能耗水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节能节水评价、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制造等领域制修订 300 项重点标准,基本建立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完善节能监察、对标达标、阶梯电价政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工业节能管理人员和节能监察人员贯标培训 2000 人次;培育一批节能与绿色标准化支撑机构和评价机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能源法》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4、《中国能源技术政策大纲》

5、《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通知》

6、《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9、《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

10、《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1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1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13、《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

14、《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15、《各种能源与标准煤的参考折标系数》。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一)项目用电量测算

全年用电量 549220.50 千瓦时,折合 67.50 标准煤。

(二)项目用水量测算

项目实施后总用水量 29519.91 立方米/年,折合 2.52 吨标准煤。

(三)能耗指标分析

项目位于 xx 产业集聚区,项目建成后年消耗能源总量折合标煤 70.02吨,节能量折合标煤 30.01 吨。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外墙:建筑均采用外墙保温体系,保温层厚度按各单体节能计算数据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厚度。投资项目拟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框架填充墙厚度 240.00 毫米。建筑外墙全部采用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保温层厚度 40.00 毫米,经计算考虑热桥后墙体平均传热系数为 0.41w/?O?k,不超出限值。热桥:外立面的装饰构件及挑檐、空调搁板等均做保温节能处理,保温材料采用发泡聚氨脂。

(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外门窗建筑的外窗均采用 PA 隔热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玻璃厚度为5+5 空气间层为 12.00 毫米,窗的气密性不低于 4 级,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为:0.5E1≤1.5[?(m?h)],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为 E2≤4.5[?(?O?h)]。外门选用中空玻璃门,外门窗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采用聚氨酯高效保温材料填实并用密封膏嵌缝不得采用水泥砂浆填缝。屋面均采用发泡聚氨脂板,保温厚度按各单体计算数据确定。屋面采用 45.00 毫米厚硬质发泡聚氨酯保温,上人屋面传热系数 0.52 满足限值要求。

(三)公用工程节能设计

采暖供热管网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采暖供热系统规模按设计负荷设置不得加大,并设有调节控制装置及能量仪表。暖通专业设计均按相应节能标准计算。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供热管网采用直埋敷设以达到节省用地、方便施工、减少工程投资和维护工作量小的目的。同时,对室外、室内敷设的供热管网采用导热系数极小的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材料实现减少热损失。

(四)节能措施

车间动力 50.00KW 以上用电设备采用分控配电系统,设备空转时将自动断电,杜绝较长时间空转,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主体工程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约照明能源。在生产工艺的节电技术和设备的生产效率、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加强管理、认真操作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项目的低能

消耗;电器设备选用新型节能产品,例如:自带补偿装置的变频节能电机、LED 节能灯具等。做好生产设备的综合保养提高其利用率,杜绝各类能源浪费现象,节约能源和物料资源,提高材料综合利用率,废旧材料集中回收利用。

供电设备均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机电设备减少能源消费;电气线路采用静电容器补偿无功负荷,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使生产装置在最大负荷时补偿后功率因数提高到 0.95 以上,减少无功损耗。积极选用 FS11 系列节能型变压器;正确选择和配置变压器容量,通过运行方式的择优,合理调整负荷,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通过合理调整负荷提高功率因数,从而提高变压器的利用率。

要根据使用水质的不同要求,做到“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根据不同工序、不同冷却水温循环使用冷却水;生产及生活系统排出的污水,通过废水净化装置处理后回收再利用,采用废水作次要的用途:清洗楼梯、地板、仓库及装卸场地等,从而做到节约新鲜水的目的。

合理选用供配电线路,选用高效节能型灯具;供配电系统要配置谐波、滤波及静态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能的消耗。设计中尽可能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一则能够减少设备的数量,从而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和相应的辅助设施,二则可以减少设备的投资。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优化控制工艺参数,以便节省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在各工段的水、电、汽入口

处安装计量仪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各种超额用能及浪费的现象发生。

项目位于 xx 产业集聚区,项目建成后年消耗能源总量折合标煤 70.02吨,节能量折合标煤 30.01 吨,节能率 24.11%。

节能分析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能耗

吨标准煤

70.02

1.1

—年用电量

千瓦时

549220.50

1.2

—年用电量

吨标准煤

67.50

1.3

—年用水量

立方米

29519.91

1.4

—年用水量

吨标准煤

2.52

年节能量

吨标准煤

30.01

节能率

24.11%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一)项目选址原则

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

(二)项目选址

该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集聚区 2017 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 20 亿元,利税 2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45%和 63%。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和现代化的新城区,正上着新的目标奋进。园区创办于 1995 月,1998 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区,园区面积为 20平方公里,内设工业区、港区、科技园区、金融区、商业区、风景旅游区、私营经济投资区、高效农业区、行政服务区、居民区等十大功能区。园区区位条件优越,区内已基本实现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码头和开发场地“六通一平”。已开通 4 条主干道,10 条支干道,总长度为 50 公里;建有 11 万伏的发电站,家有 4 条电力出口线,长度为 30.5 公里;供水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各地。园区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各产业园区比较优势,综合考虑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区位优势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准入的投入产出强度、节能减排和环境

保护标准。园区依托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产业定位突出高端化、集群化、数字化,加快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以及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三)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周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项目产品需求空间,与此同时,项目建设地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而且项目已经列入当地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地发展规划,符合地区规划要求。

(四)用地控制指标

该项目均按照项目建设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地建设规划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界址点坐标及用地方案图布置场区总平面图。

(五)用地总体要求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筑系数 72.04%,建筑容积率 1.47,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 7.8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179.58 万元/亩。

(六)节约用地措施

土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项目承办单位在利用土地资源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的用地指标,根据建设内容、规模和建设方案,按照国家有关节约土地资源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七)总图布置方案1、平面布置总体设计原则

2、主要工程布置设计要求

道路在项目建设场区内呈环状布置,拟采用城市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运输车辆行驶的功能要求。项目承办单位项目建设场区道路网呈环形布置,方便生产、生活、运输组织及消防要求,所有道路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坡路及弯道等均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设计。3、绿化设计

投资项目绿化的重点是场区周边、办公区及主要道路两侧的空地,美化的重点是办公区,场区周边以高大乔木为主,办公区以绿色草坪、花坛为主,道路两侧以观赏树木、绿篱、草坪为主,适当结合花坛和垂直绿化,起到环境保护与美观的作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统一协调”的建筑空间。4、辅助工程设计

(1)项目所在地供水水源来自项目建设地自来水厂,给水压力≥0.30Mpa,供水能力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给水系统由项目建设地给水管网直供;场区给水网确定采用生产、生活及消防合一系统的供水方式,在场区内形成环状,从而保证供水水压的平衡及

消防用水的要求。投资项目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分别汇集后排入项目建设区不同污水管网。

(2)项目拟安装使用节水型设施或器具,定期对供水、用水设施、设备、器具进行维修、保养;对泵房、水池、水箱安装液位控制系统,以防溢水、跑水,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生活粪便污水经Ⅲ级化粪池处理后与一般生活废水一起排到项目建设地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雨水经收集口与地表水一起以暗管系统直接排到项目建设地市政雨水管网。

(3)10KV 配电室设有专用防雷柜,低压系统分级配有避雷器,弱电系统配有电涌保护器(SPD)。配电系统采用 TN-C-S 制,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接地电阻 R≤4.00 欧姆,高压配电设备采用接地保护,低压用电设备采用接零保护,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构架、穿线钢管均应可靠接零。低压配电系统采用 TN 接地型式;车间配电室采用 TN-S 型三相五线制,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及外露可导电的金属部分必须与 PE 线可靠连接为一体;保护接地、过电压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共用,构成共用接地系统,所有接地电阻 R≤1.00 欧姆。

(4)项目建设规划区内部和外部运输做到物料流向合理,场内部和外部运输、接卸、贮存形成完整的、连续的工作系统,尽量使场内、外的运输与车间内部运输密切结合统一考虑。

(5)卫生间均设排气扇,将湿气和臭气经排风机排至室外,通风换气次数一定要大于 10.00 次/小时。冬季室内采暖要求计算温度:各主体工程

14.50℃-16.50℃,需采暖的库房 5.50℃-8.50℃,公用站房 14.50℃,办公室、生活间 18.50℃,卫生间 15.50℃;采暖热媒为 95.50℃-75.00℃采暖热水,由市政外网集中供应,供水压力为 0.40Mpa。

(八)选 址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地工业园着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开发区,致力于投资创业软硬环境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对入驻建设区的企业在立项审批、工商税务登记、土地办证以及招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联动服务,积极围绕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以扩大开放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全力推动经济聚集区建设务实高效运转,力争成为辐射能力强、政府效能高、商业机会多、交易成本低、生态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绿色经济新区。项目承办单位通过对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进行缜密比选后,充分考虑了项目拟建区域的交通条件、土地取得成本及职工交通便利条件,项目经营期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距原料产地的远近、企业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以及拟建区域产业配套情况、基础设施条件等,通过建设条件比选最终选定的项目最佳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投资项目建设区域供电、供水、道路、照明、供汽、供气、通讯网络、施工环境等条件均较好,可保证项目的建设和正常经营,所选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该项目用地属为建设用地,无拆迁情况,不存在移民安置问题。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投资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定为Ⅱ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Ⅱ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较好,符合功能区划要求。投资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 PM10,根据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连续 5.00 天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建设区域监测到的二氧化硫、PM10 和二氧化碳浓度较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Ⅱ级标准要求,未出现超标现象,环境空气质量本底值较好。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投资项目的选址符合当地的区域规划,符合项目承办单位发展规划,如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将控制在国家许可的标准范围内。投资项目的选址符合当地的区域规划,符合项目承办单位发展规划,如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将控制在国家许可的标准范围内。

2、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绿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清洁生产管理服务的载体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清洁生产管理服务的模式创新,对于大型企业,继续发挥其清洁生产引领示

范作用;对于行业、工业园区和集聚区,探索开展清洁生产整体推行模式;对于中小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尝试清洁生产义务诊断等创新服务模式。鼓励清洁生产中心、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工业...

第五篇: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王 洪 波1,2

(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9;)

(2.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09)

摘要: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物联网信息感知过程中,信息融合已成为一个关键性技术。本文阐述了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物联网信息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物联网;信息融合;信息感知

中图法分类号: TP301.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ANG Hong-bo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fei,230009, China)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new network in which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by various sensing equipments.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ens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critical.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ve been presented, including data-level fusion, feature-level fusion and decision-level fusion.On this basi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fusion proces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ve been showed,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have also been put forwarded.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formation fusion;Information sensing

一、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中心最早提出(Sundmaeker et al.,2010)。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简称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并在报告中正式确定了“物联网”概念(ITU,2005),报告指出物联网发展所依赖的技术包括:无线射频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技术(WSN)、智能嵌入技术、小型化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不同种类的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具有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物联网中,信息感知是一个基本功能,它是通过传感器对物联网中物品进行信息收集,根据应用目标的需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筛选,将有效数据或有价值数据提供给用户进行分析和处理。由于物联网所能提供的传输、处理和分析等资源有限,因此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条件下,采用信息融合技术对数据进行有必要的处理,以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感知。1 王洪波,男,1983年生,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云计算、决策理论与方法.E-mail:bz308cctv@163.com

随着物联网技术研究不断深入,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因此需要对该类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本文对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阐述了物联网信息融合的主要技术。首先从信息提取水平角度将融合技术划分三个层次,对现有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探讨了物联网信息融合研究的热点领域,指出了物联网信息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最后,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二、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指在一定准则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源信息分析和综合以实现不同应用的分类任务而进行的处理过程。根据信息提取水平,Nakamura et al.(2007)将物联网中信息融合技术划分为4个层次,主要包括:低等水平融合、中等水平融合、高等水平融合和多级融合。Nakamura分类方法中多级融合技术是前三种融合技术的综合,故本文认为将数据融合技术划分为3个层次较为合理。对于物联网,数据级融合主要是消除输入数据中的噪声,而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则侧重于获取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有价值信息。

(一)数据级融合技术

数据级融合主要是指在原始数据采集后的融合。该融合的特点是必须在同质信息前提下的融合,不同质信息则不能在此阶段融合。在数据级融合阶段常用的方法多为加权平均法、特征匹配法法和金字塔算法等传统方法。

加权平均法是最简单的融合算法,直接对传感器所获得信息进行线性的加权平均。Mechitov et al.(2003)提出通过对传感器的位置进行加权平均,估计出目标运动轨迹上的各点坐标位置。崔逊学等(2011)则根据计算几何理论,提出基于三圆交集计算二值传感器网络目标的位置。加权平均法具有实现简单、快速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但是其融合结果的对比度相对较低,且无法通过增大权重的方式反映某些信息所具有的突出作用。

特征匹配法就是利用通过特征的匹配关系建立图像间的配准映射变换,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算法。Besl&Mckey(1992)提出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的点配准方法ICP。刘繁明、屈昊(2004)提出了对准集合的一种方法,采用对准误差通过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直接最小化。杨明等(2004)提出一种基于切线的角度直方图的ICP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M估计器鲁棒地计算扫描中每点的切线方向,然后使用基于Hough变换的切线角度直方图计算旋转分量,最后使用迭代切线加权最近点ITCP计算相对位姿估计。

金字塔算法是采用通过不断地滤波原始图像的方式,形成一个多级塔状结构用以分析和融合图像数据。Burt &Adelson(1983)首先提出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它是在高斯滤波图像的基础上,与预测图像之间形成一系列误差图像。Toet(1989a,1989b,1989c,1992)则提出了比对度金字塔算法和形态学金字塔算法。Burt(1992)通过利用梯度算子对每层图像进行计算,以实现对图像的分解。Barron &Thomas(2001)通过纹理滤波器对每层图像中不同方向的纹理信息进行提取,获得图像更多细节信息。Chipman et al.(1995)和Li et al.(1995)则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离散小波变换的融合算法。

(二)特征级融合技术

特征级融合主要是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特征值提取的工作后,运用基于特征值比较的融合方法,其特点为可在不同质信息范围内进行融合,但无法对融合结果进行判别并作出合理决策。在特征级融合技术阶段常使用k近邻、卡尔曼滤波、聚类算法等方法。

K近邻算法(Vapnik,1999)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算法,该算法使用某一种距离度量计算待分类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寻找与待分类样本最近的k个近邻,根据k个近邻所属的类别来确定待分类样本的类别。Ye et al.(2001)将聚类算法与K近邻算法相结合,提出了CCA-S(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upervised)算法。Rosa et al.(2003)为了快速且有效寻找最优k值,提出将遗传算法与K近邻算法相结合。陈黎飞、郭躬德(2011)

提出了一种多代表点的学习算法(Multi-Representativesfor Efficient Classification,简称MEC)用于最近邻分类。金弟等(2010)提出一个基于结构化相似度的网络聚类算法将向量数据集转化成k邻近网络, 然后用SSNCA(Structural Similarity based Network Clustering Algorithm)对k邻近网络进行聚类。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最优随机滤波技术,能够较好地消除噪声对信号的干扰,但是经典的卡尔曼滤波和扩展的卡尔曼滤波一般仅限于线性高斯系统。Julier et al.(1997)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简称UKF)处理非线性非高斯系统的跟踪问题。刘献如、蔡自兴、唐 琎(2010)提出将绝对差值和(SAD)方法、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和Mean shift算法相结合的混合自主跟踪动态目标的方法。

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领域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技术,常见的聚类算法有基于划分的聚类k-means。k-means(Hartigan&Wong,1979)的评判标准是以样本与相关聚类中心之间的欧式距离之和为参照标准,将该评判准则最小化以实现数据集的划分。公茂果、王爽、马萌(2011)则提出二阶段聚类算法(two-phase clustering,简称TPC),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复杂分布的数据聚类问题,而且其计算复杂度低于MEC。陈小全、张继红(201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将k-means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提高了k-means的局部搜索能力。

(三)决策级融合技术

决策级融合是通过对不同质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值提取和识别、分配可信度作出最优决策,其特点为能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做出融合,并可利用融合结果进行分析和判别,形成决策建议。相比较前两个融合,决策级融合是最高层次的信息融合,融合系统不仅容错性能好,而且适用领域广。常见决策级识别方法有专家系统、Bayes推理法和证据理论法等。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主要是由知识库、推理机、综合数据库、解释器和接口等组成。专家系统有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基于案例的专家系统等,目前大多数智能决策系统都是基于专家系统的。Shortliffe et al.(1976)构建MYCIN系统用于诊断和治疗血液感染和脑炎感染。Duda et al.(1977)提出经典PROSPCTOR系统用于地质勘探。王青等(2006)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自学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Bayes推理法是基于概率分析、图论的一种不确定性知识表达和推理的方法。Pearl(1998)和Lauritzen(1998)提出贝叶斯网的精确推理方法,即Polytree和Jmtetion Tree,而Pearl(1987)和Jensen et al.(1995)则提出近似推理方法,即Importnat Sampling和Gibbs Sampling。Dean&Kanazawa(1989)提出针对动态时变系统的动态贝叶斯网(Dynmaic Bayesian Networks,简称DBN)。Wellman(1990)提出定性贝叶斯网(Qualitative Bayesian Networks,简称QBN)。国内学者对Bayes推理法也有一定的研究,杨小军等(2007)在Bayes框架下基于粒子滤波器预测和估计目标状态分布,提出一种有效的粒子方法逼近目标状态期望的方差, 实现了传感器的最优选择。

证据理论法(Dempster-Shafer理论,简称DS理论)最先由Dempster(1967)提出的,他的学生Shafer(1967)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使之成为一种不确定推理方法。Yager(1987)提出既然无法合理分配冲突证据,那就将冲突系数k赋给未知域。Smets(1990)提出将冲突证据分配给空集,这样将不会引起错误判断。Lefevre(2002)提出统一信任函数组合规则,该规则核心是根据权重公式将其分配给相关子集。MurPhy(2000)的方法是将证据的基本信任分配取平均值,通过多次迭代取得融合信息。邓勇(2004)提出一种加权平均组合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各证据之间的相关性。林作铨等(2004)提出在Dempster 合成之前,基于未知扰动对mass函数进行预处理,并通过预处理来解决标准化问题。Nakamura et al.(2005)采用DS证据理论实现了对网络路由状态的分析和判断,给出了路由是否需要重建的结论。

三、存在的问题

信息融合能够减少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降低传输过程中数据之间的冲突、减轻物联网中拥塞现象发生次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因此,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为了让物联网中的信息融合过程更加快速、有效,现实中还有很多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问题

由于物联网中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内容不同、传感器采集的频率不同、传感器所输出信息的表示方式不同、传感器所能感知的物体种类不同以及传感器的数量众多等原因,导致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需要处理的信息具有多源异构的特征。此外,由于物联网中网络节点在功能和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在信息融合过程中,不同的网络节点所能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物联网针对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四个方面:(1)由于物联网信息需要在表示方式和语义知识两个方面必须进行统一化处理,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建立统一的表达形式和统一的描述语言问题;(2)由于参与信息融合的网络节点所提供信息的测量维数不同,因此信息融合过程面临多维信息的降维优化问题;(3)不同网络节点对信息的采样率和时间同步率都不一样,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不确定数据融合的问题;(4)在信息融合过程需要利用大量网络节点进行融合运算,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保证各网络节点间的调度和分配、容错管理以及对数据的高效率存取访问等问题。

(二)大数据的融合问题

客观世界中物体的种类复杂、形态多样、数量巨大,这导致物联网对信息的采集需要各种传感设备,并且这些设备所采集到的信息具有海量规模。为了有效的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为物联网用户提供各种领域信息服务,必须对物联网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原有的传感器网络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节点数目一般在几十到上百之间,而且所应用的传感器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常采集若干种信息。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中节点的数目也出现几何式增长,触感器种类也不断增多,由此所引起的信息数量也具有海量规模。针对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中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融合技术仅能适应小规模融信息的融合。因此,需要对涉及大数据融合的节点负载均衡、无线网络延迟、算法能量消耗、数据传输可靠性等热点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

(三)信息融合的安全问题

随着物联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物联网中融合技术所涉及到的信息范围也不断扩展,相当一部分信息属于政府、金融等高敏感领域。因此,信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物联网信息融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物联网信息融合是信息感知的重要手段。如果海量节点中某一个节点因病毒感染而导致信息被篡改,融合节点将很难分辨出正常信息和恶意信息。由于信息融合节点处于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的中枢位置,从而对融合信息的破坏不但会使融合过程产生混乱,而且还会使物联网用户在错误结论指导下采取错误行为。因此,物联网融合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必须加以考虑。这就要求融合节点需要具有分辨数据有效性的机制和措施,能够在海量融合信息中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信息真伪,使物联网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

四、结论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涉及到较多领域内容,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出现时间不短,但作为物联网信息感知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信息融合技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本文重点分析了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等3类信息融合技术,并讨论了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大数据的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安全等问题。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促进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陈黎飞, 郭躬德, 2011:《最近邻分类的多代表点学习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6期。陈小全, 张继红, 2012:《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聚类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z1期。

崔逊学, 周强, 方震, 2011:《基于三圆交集的二值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快速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2期。

公茂果, 王爽, 马萌, 2011:《复杂分布数据的二阶段聚类算法》,《软件学报》第11期。

金弟, 刘杰, 贾正雪, 刘大有, 2010:《基于k最近邻网络的数据聚类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4期。

林作铨, 牟克典, 韩庆, 2004:《基于未知扰动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软件学报》第8期。刘繁明, 屈昊, 2004:《ICP算法的鲁棒性改进》,《仪器仪表学报》第4期。

刘献如, 蔡自兴, 唐 琎, 2010:《基于SAD与UKF-Mean Shift的主动目标跟踪》,《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5期。

王青, 祝世虎, 董朝阳, 陈宗基, 2006:《自学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仿真学报》第4期。杨明, 董斌, 王宏, 张钹, 2004:《基于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实时位姿估计方法研究》,《自动化学报》第5期。

杨小军, 邢科义, 施坤林, 潘泉, 2007:《传感器网络下机动目标动态协同跟踪算法》,《自动化学报》第10期。

Burt, P.J., 1992, A gradient pyramid basis for pattern selective image fusion, Proc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Conference, San Jose: SID Press, pp.467-470.Barron, D.R.and Thomas, O.D.J., 2001, “Image fusion though consideration of texture components”, IEEE Trans on Electronics Letters, Vol.37, No.12, pp.746-748.Chipman, L.J., Orr, T.M.and Graham, L N., 1995, Wavelets and image fusion, Proc of Int Conf on Image Processing,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p.248-251.Dean, T.L.and Kanazawa, K., 1989, “A model of reasoning about persistence and causati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No.5, No.3, pp.142-150.Dempster, A.P., 1967, “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ol.38, No.4, pp.325-339.Deng, Y., Shi, W.K., Zhu, Z.F., and Liu Q., 2004, “Combining Belief Functions Based on Distance of Eviden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38, No.3, pp.489-493.Duda, R.O., 1977,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base consultant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Annual Report, [ S..l ]: SRI Project, pp.5821-5824.Hartigan, J.A.and Wong, M.A., 1979, “A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pplied Statistics, Vol.28, No.1, pp.100-108.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2005,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unis: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SIS).Jensen, C., Kong, A.and Kjaerul, U., 1995, “Blocking gibbs sampling in very large probabilistic expert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Specia1 Issue o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Uncertain Reasoning, Vol.42, No.6, pp.647-666.Julier, S.J.and Uhlmann, J.K., 1997, A new extension of the Kalman filter to nonlinear systems, Proc SPIEInt Soc Opt Eng, Orlando: SPIE, pp.182-193.Lauritzen, S.L.and Spiegelhalter, D.J., 1988, “Local computations with Probabilities on graphical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pert system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Vol.50, No.2, pp.57-224.Lefevre, E.and Colot, O., 2002, “Vannoorenberghe P.Belief Functions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usion, Vol.3, No.2, pp.149-162.5

Li, H., Manjunath, B.S.and Mitra, S., 1995, “Mult isensor image fusion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Graphical Models and Image Process, Vol.57, No.3, pp.235-245.Mechitov, K., Sundresh, S., Kwon Y.and Agha, G., 2003, Cooperative tracking with binary detection sensor networks,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ACM Press, pp.332-333.Murphy, C.K., 2000, “Combining belief functions when evidence conflict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29, No.1, pp.1-9.Nakamura, E.F., Figueiredo, C.M.and Loureiro, A.A., 2005, Information fusion for data dissemination in self-organiz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ICN2005), Reunion, France, pp.585-593.Nakamura, E.F., Loureiro, A.A.F.and Frery, A.C., 2007, “Information fu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Methods, models, and classifications”, ACM Computer Survey, Vol.39, No.3, pp.1-55.Pearl, J., 1987, “Addendum: Evidential Reasoning using stochastic simulation of causal mode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33, No.2, pp.245-257.Pearl, J., 1988,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in Intelligent Systems: Networks of Plausible Inference, Morgan Kaufman, Inc., San Mateo, CA.Rosa, J.L.A.and Ebecken, N.F.F., 2003, Data Mining for Dat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KNN-Fuzzy Method Supported by Genetic Algorithm, Proc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 Porte, Portugal, pp.126-133.Shortliffe, E.H., 1976, Computer-based medical consultation: MYCIN,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Shafer, G.A., 1967,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 Princeton,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0.Smets P., 1990, “The Combination of Evidence in the Transferable Belief Model”, IEEE Tra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12, No.5, pp.447-458.Sundmaeker, H., Guillemin, P., Friess, P.and Woelfflé, S., 2010, Vision and Challenges for Realis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uxembo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Toet A., 1989, “Image fusion by a rat io of low_pass pyramid”,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9, No.4, pp.245-253.Toet, A., Ruyven, L.J.and Valeton, J.M., 1989, “Merging thermal and visual images by a contrast pyramid”, Optical Engineering, Vol.28, No.7, pp.789-792.Toet, A., 1989, “A morphological pyramidal image decompos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9, No.4, pp.255-261.Toet, A., 1992, “Mult iscale contrast enhancement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fusion”, Optical Engineering, Vol.31, No.5, pp.1026-1031.Vapnik, V.N., 1999, The Nature of Stat 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Y: Springer Verlag.Ye, N.and Li, X.Y., 2001,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Based on Supervised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Proc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on Active Media Technology, Hong kong, China, pp.327-334.Wellman, M.P.,1990,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qualitative Probabilistic net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44, No.3, pp.257-303.Yager, R.R., 1987, “On the Dempster-Shafer Framework and New Combination Rules”, Information Scienc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41, No.2, pp.93-137.6

下载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联网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3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目前物联网概念的风行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国正处在经济飞......

    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摘要】目前,物联网发展仍处在孕育期,概念认识多存歧义、体系架构尚未形成、技术标准有待建立、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应用模式还在探索,其应用和......

    物联网[本站推荐]

    组成:宇宙空间部分:由24颗人造卫星构成,其中21颗工作,3颗备用。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使地球表面任何地方在任一时刻都有至少6颗卫星在视线之内,可达到准确定位和跟踪。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建议 吕梁市会计学校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0年570人,2011年736人,2012年730人。学校现在校生规模为2023人,其中,中职教育开设会计、计算机及其应用、财政、物流......

    物联网论文

    浅谈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校园 摘要:物联网产生以来在很多领域给人创造了更多的便利。为改善教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校园,推动了智能校园的建设。未来,应用物......

    物联网论述

    物联网亟待建立全球“游戏规则当前,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力。世界物联网即将爆发 ,互联网下半场已经开启,那就是物联网时代。 未来差不多所有能看见的......

    物联网讲稿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

    物联网报告

    物联网技术的架构与应用 摘要:继计算机、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一物联网,因其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物联网的架构体系、关键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