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篇目遴选看贵州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定位
◎彭吉军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同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高校转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自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颁行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该课程在大学生中逐渐失宠,形同“鸡肋”,被不断边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高校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抓住契机,结合本校实际,对如何在财经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即“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2]。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基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改革。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由林红、蔡录昌、句磊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教材由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应用写作六个板块组成,其中文学作品60篇,应用写作2章。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确定讲授篇目时,宏观统筹,严格把关,为实现大学语文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一、既摒弃漫无边际地纯文化熏陶,又避免一味向财经类专业靠拢
教研室极力避免将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强调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不少综合性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通常是以文学史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轮廓,形成完整的文学史观,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染。但对财经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从事面面俱到的文学史的学习,一来不太现实,二来无法凸显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教研室以遴选相关篇目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这些篇目各有侧重,有些侧重传统文化,如《小雅·采薇》的诗情画意,《论语十则》、《孟子·尽心下》的儒家情怀,《哀江头》的悲天悯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旷达豪迈,《惊梦》的人性之美;有些侧重现代思潮,如《谈生命》的乐观豁达,《回答》的冷峻深刻,《相信未来》的矢志不渝,《亚洲铜》的炽烈执着;有些侧重异域风情,如《伞下的侗寨》的绚丽新奇、《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凄美纤细;有些则与财经专业密切相关,如《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
篇目的这种分布格局既有利于实现《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凸显财经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
二、注重挖掘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篇目的文化价值,丰富“儒魂商才”的内涵 贵州财经大学提出的“儒魂商才”是指“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3]。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儒魂商才”这个核心,特意选取了《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三篇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篇目。《谏逐客书》尽管与经商之道没有直接关联,但充分发掘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价值、为我所用的管理学思想不言自明;《货殖列传序》旗帜鲜明地论证了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并阐释了发展生产、交换贸易、积累财富的社会意义,倡导富国裕民之道,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经济思想。《林家铺子》则是民国时期民营资本家惨淡经营、最终倒闭的经济行为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它向学生展示了外敌入侵、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同行恶性竞争的社会图景,引人深思。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现象进行实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儒”与“商”及其相互关系产生直观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悟,以此获得传统文化中经济学思想的陶冶,形成正确的经济观和财富观。
三、考虑财经类专业注重应用的特点,增设应用文写作实践
与综合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不同,财经类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精心选择讲授篇目的同时,增设了4个课时的应用文写作实践,为学生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计划、总结、通知、演讲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正确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过严把篇目筛选关,构建了一个既注重文化熏陶又凸显财经院校特色、既注重宏观了解又强化动手实践的三维立体教学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体现了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对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清晰定位,那就是以“儒魂商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经济学养和实践能力。当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教师素养、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相信,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财经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会取得新的突破,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教改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第二篇:从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看技工学校的改革
从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看技工学校的改革 发布日期:2005-6-23 11:35:19
一、社会定位与技校改革的关系
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问题,就是技校学生在将来社会中扮什么角色,发挥多大作用的问题。它与技工学校的改革紧密联系。有了恰当的社会定位,就会确定改革对象、树立改革目标、开拓改革思路,使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使期望角色与领悟角色相统一。否则,技工学校的改革将无从下手或本末倒置。
二 影响社会定位的因素
社会学认为,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人必须按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行动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想给技校学生恰当的定位,必须考虑影响社会定位的几种因素: 1 社会需求
这里的“需求”,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要求。即社会对技校学生的质量标准。这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是个变量,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发展趋向和国民经济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预测,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认真调研。2 社会评价
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式对角色做出评价,比如:舆论的褒贬、地位的高低、薪金的丰薄等。一般来讲,社会定位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的同时,也与社会评价相一致。即满足了社会需要的,也是社会评价较高的。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客观经济形势和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社会评价出现了一些偏颇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评价时头脑清醒、把握主流,而不能人云亦云,舍本求末。
3 自身资质
这一因素是进行社会定位的出发点。无论如何定位都不能脱离定位对象的实际,既不能期望过高,犯拔苗助长的错误,也不可视而不见,贻误其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定位对象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估,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应该指出的是,经过一段教育培训或实践锻炼,定位对象的情况会发生变化,那么,定位与评估方案也要随之变化,而不能机械地认为技校学生只能当工人。
4 自我评价
定位对象的自我评价也对社会定位产生很大影响。恰当的自我评价会使定位对象正确对待定位,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引导他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尽可能地使自我评价与自身资质相一致。从而,较顺利地接受社会定位。
三 当前,对技校学生的恰当定位
当前,从社会这一角度看,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越来越显著地被实践所证明,技术工人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实际上,在我们国家里“工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经济形势怎样,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都在各行各业中名列前茅。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地位与社会评价将会越来越高。从技校学生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青年知识面广、可塑性大、对外部环境充满好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其自我评价大都尚未定型,愿意并需要接受外界的指导。技校学生的这些特点给我们对其定位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质量意识的提高,企业对工人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由单一技能到复合技能,从某种特长到综合素质。因此,我认为,当前技校学生的定位应该是:新型的知识劳动者。
“新型的知识劳动者”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1 较高的思想素质。包括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合作互助等。这里要强调的是
“爱岗敬业”和“合作互助”,“爱岗敬业”即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点
无论何时都需要。否则,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出成绩。“合作互助”是社会化大
生产条件下生产程序、生产工艺等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它反映在人身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团
队精神”、“凝聚力”。这一点尤被现代企业所看重。
2 综合的技能技巧。现代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追求最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在用人
上也是如此。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同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越来
越复杂,用单一的技能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多种技能技巧配合使用方可。所以,复合型
技工或一专多能的技工倍受企业欢迎。从个人角度看,多一样技能就多一条就业门路,所谓
“艺多不压身”。尤其应该看到的是,机械设备的现代化、产品结构的复杂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使“技术”里包含的“智能”成份越来越多。比如说,车床要用计算机控制、绘图要
在电脑上完成等,这就要求工人不仅是一专多能的,而且是智能型的,即手脑并用且倚重于
“脑”。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新型的知识劳动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创新的过程就是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切知识就停留在本本儿上,起不了一点作用。一个人具有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知识最大
限度地转化成生产力。并会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从而使自己或所在单位
总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鲜招迭出,抢得先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了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也成了企业争爱的新宠。培养创新能力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其独立
思考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及好奇心等。
4 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在此,要特别
强调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越来越少,每个人
都拥有挑选职业的权利,也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可能。不管是被老板炒了“鱿鱼”,还是炒
了老板的“鱿鱼”,都面临着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职业的问题。这里的适应既包括技术技能的适应更包括心理的适应。现代科学认为,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健康要素之一,它
甚至能影响到生理健康。新型的知识劳动者在具备多种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
承受能力和较多的心理调节方法。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角色,顺利展开工作。
四 技校改革的几个方面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技校实际,我认为技校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专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
根据市场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改变“不管东西南北风,抱住老专业不放
松”的陈旧观念。市场是办学的方向,不问市场如何,只考虑学校需要的办学是盲目的,最
终将被淘汰。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多元化与多变性,专业设置既要一业为主、突出优势又
要多业并存、统筹兼顾,既要有“短线”专业又要有“长线”专业。要着重指出的是,不管
哪种专业都要增加其“技术”含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进步要求。因此,要下决
心完善教学硬件,淘汰过时落后的设备,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素质,改革陈旧的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技校学生的“技术”档次。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办复合专业、面向第三产业、开展
“3+2”或“5+2”的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等都是较好的办学思路。在第二、三产业疲
软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林业、园艺、花卉等第一产业市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工
人也不失是一条好路子。
2 改进思想教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技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
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寓教于乐,改变过去“大会小会念报纸”、“扣分罚款叫
家长”的教育方法。在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加大活动的“文化”、“知识”含量,使学生们
在活动中长见识、受教育,提高文化品位。比如:知识竞赛、书画展览、演讲辩论等。有条
件的学校可以举办电影周、读书月、文化讲座等。其次,要注意与社会相结合,走出校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达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目的,又有利于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等。再次,要注意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最后,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老师由越殂代庖转换为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改革教学模式,紧密“两个结合”
现在大多数的技工学校理论教学部和实习教学部分开设置,各有计划,各负其责。尽管好处不少,但造成了理论与实习衔接不紧,不是理论课讲过了实习操作还没练习,就是实习练过了理论还没讲。因此,就面临着一个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先从机构改革入手,把理论教学部与实习教学部合二为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从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方面考虑教材的增删、教法的完善。而后要考虑专业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工艺教师和实习教师合二为一的思路,即一人两职,又教工艺又教实习。这样一来,就为完成第一个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第二个紧密结合是指实习教学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习教给学生的东西一定要和社会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工艺流程标准相一致,既要培养基本功又要培养适应生产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在最后一年或最后一学期把学生放到相应的工厂企业里实习,既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又给其提供一个就业机会;还可以在实习教学中承揽外加工任务,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等等。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准备教育
随着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所起的直接作用愈来愈少,学生能否就业更重要地取决于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当然,学校在预测市场、培养素质方面的责任更大了。这里仅就加强就业准备方面谈一点看法。以前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现在不同了,企业用人量锐减,求知者又众多,所以企业对技校毕业生也很挑剔,要面试、体检、试用等。同时,又因为市场变化多端,企业命运反复无常,在岗工人也得做好再就业的心理准备。所以,现在应该加强就业准备教育,使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掌握面试技巧,学会自我推荐,适应职业变换。具体地说,要把就业准备教育开设成一门公共课,定时上课强化考核。在教学方法上,要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可以请劳动部门的官员讲就业形势,请企业的管理人士讲用人要求,请专家学者讲公关礼仪和心理调节,请往届毕业生讲就业体会等。还可以组织观摩甚至参加现场招聘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开设“就业指导课”能使技校学生早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以便将来迅速适应社会,进入角色。这既是就业形势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的呼声。需要指出的是,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责任心强、知识面宽、交往面广,还要懂就业政策,有实际经验。可以预料,将来职业指导员将要持证上岗。
综上所述,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关系着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技工学校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相当地重视。以上陋见,旨在引玉,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三篇:0121 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4000
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摘要:《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写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然而,作为一门外语,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已经不能较好适应新时代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模式迫切面临一场新的改革。本文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谈谈改革的相关内容。Abstract: “university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has played a great role.However, as a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mode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xamination is not well adapted to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new era demand,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ode of urgent facing a new reform.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relevant content from the angle of the talk about the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外语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考试改革
现阶段,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大众化。在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模式已经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大学英语教育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必须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改革活动,这充分说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大学英语亦是如此。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我国所培养出的英语人才也越来越多,然而不难发现,仍然有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英语学习并不能将之运用于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去,这不得不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英语教育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拿到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而是应当真正让学生具备应用英语的能力。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实行改革是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就业定位,高瞻远瞩,切实把握好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大学英语教育在新时期得到顺利的过渡。
二、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过于注重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英语的实际应用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热衷于对英语教材的讲解和英语单词的教读,而忽视了对英语口语的训练。有相关数据表明,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达到较高口语水平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掌握实质的应用能力,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表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无法将英语英语于未来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英语学习的根本目标,把英语教学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在教学中不敢于也不善于创新,导致学生从上课听到下课,肚子里没有半点墨水,这无疑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一种教学形式;另一方面,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外,其他大学生都对大学英语没有特别高的兴趣,对于英语的学习无非就是应付期末考试或者三级,所以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容乐观,自然也无心在课余时间练习英语口语,这也使得大学生的
英语应用能力偏低。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急于应付英语三级,倾向于应试能力的训练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英语三级是一种带有水平考试特征的超大规模标准化外语考试,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这种专门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国家级考试在大学生心中就是必过之证,否则可能面临无法毕业的巨大风险。面临这样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便致力于英语三级的训练,很多学生都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三级的应付工作中。无可厚非,这样的三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反馈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而且三级的合格证书也已经被我国的多数用人单位所接纳和认可,但是长期以来, 这个考试就存在诸多弊病,比如考试试题陈旧,与现实应用联系不大,缺乏考试意义;又如三级过于模式化,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抱着过关的念头去学习,而没有真正用心地去理解和体会英语这门外语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英语三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深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是当前大学英语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切改革的策略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开展。最近几年来,很多改革提倡者和教育研究工作者虽然做出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是依然认为大学英语的改革问题很难,即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也很难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并未切实找到问题的症结,仅仅采取了“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加以改良,显然无法达到改革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对大学英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从外语学习的视角去审视,应当从外语学习的普遍规律中寻找适合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英语这门外语学科的全面掌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应沿着精英教育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且长足的发展,英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全社会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日益细化,英语专业的人才趋于饱和,英语教育不得不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此外,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根本用不上英语,也就是说英语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应当向精英教育回归,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行业外语范围内,要着力培养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以及翻译等专业性强,口径宽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优秀英语人才,转以往的宽度为深度,从纵向上提高精英人才的英语水平,使他们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考试方面的改革应与就业和国际化挂钩
对于大学英语三级的改革前几年炒得沸沸扬扬,于是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委员会对三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了局部调整。然而有专家却表示,此次英语三级考试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型不考、翻译加重、难度明显加大。并且据相关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试题变难了,自己很可能会“栽倒”在翻译题上。也有教师认为,这次考试调整其实就是“变脸”,大有向雅思、托福等考试方式看齐的趋势。笔者认为,全国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委员会对三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的局部调整是英语考试改革的第一个尝试,先不评价其好坏,贵在其已经得到了第一步的落实,当然,后续的改革配套措施也应当快速出台。在进行英语考试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需注意三点:一是要把英语的考试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结合起来,对于部分本来就热爱英语、准备出国留学或立志要从事与英语密切相关的职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应当给予高度的支持,创造条件让他们拥有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锻炼机会;二是在英语考试方面要放宽视野,实现与国际接轨,多多借鉴其他国家的外语考试经验,比如可以以雅思和托福为参照标准开展
我国英语三级考试的改革,把英语考试完全从教学中独立出来,实现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为外资企业、跨国集团输入更多优秀人才;三是当前我们还应大力推进以计算机考试为主的英语考试模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听说等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另外,我们的高校还应更加重视对英语考试的公平公正监督,确保该考试能够真正高效地检验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使其获得更高的可信度。
(三)以改革为契机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密切相关,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大主体,英语教师当仁不让地应当成为改革的领头人物,因此必须抓紧大学英语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要从教师人才引进的源头抓起,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高层次高学历英语人才的比例;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要制定师资队伍的培养规划,建立与一流大学知名教师的长期合作关系;要注重培养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把教学创新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吸引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人才集聚机制,让他们在大学英语改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要坚持从外语学习的角度去审视这场改革,要使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沿着精英教育的方向发展,使大学英语考试的改革与就业和国际化挂钩,以改革为契机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唯有如此,才可能助推大学英语改革走向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国内外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必将大大增加,高校在英语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国际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大学英语考试的各项制度,始终以就业和国际化为导向,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可靠、更加权威的英语教育体系,使之更好地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参考文献
[1]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01:17-22.[2]多守明.新教改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才智,2013,34:95.[3]杜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3:44-46.[4]李凤荣,刘勃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