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7大题Ⅰ.提分攻略2“材料+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含解析
提分攻略2 “材料+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材料+命题”作文是高考作文所采用的基本作文样式之一,如2017年全国卷Ⅲ、2011、2012年江苏卷。“材料+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作文材料与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与作文命题之间往往存在解说关系、导入关系、限制关系等,写作时要二者兼顾,弄清关系;审视材料,明确写作方向;把握命题,准确界定写作内容。
“材料+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两者兼顾,弄清关系
在“材料+命题”式作文中,“材料”与“命题”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 1.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
如2017年全国卷Ⅲ,试题中材料的内容对命题“我看高考”“我的高考”进行了解说,提供了写作背景。材料意在从以下几点引导考生思考命题中“高考”的意义和作用: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成长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发生等。又如2011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内容对命题“拒绝平庸”作了解说,“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材料阐释了命题所包括的内涵和所涉及的范围。
2.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
如2012年江苏卷,试题中的作文材料是古今中外有内在联系的三则名言,这三则名言都包含有“忧”与“爱”的内容,从而引出命题“忧与爱”。这三则名言也对写作具有明显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3.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例如: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很多同学也许以“珍惜”为题,去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但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即“自己要懂得珍惜自己”。
二、审视材料,明确方向
材料有可能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审题时,要学会从材料中挖掘对写作有指向作用的相关信息,如限制性的信息、关系性信息等。例如: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
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退路与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个话题富于哲理性。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说白了就是败有退路。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发展到最后,可能导致自我麻痹、自我毁灭。到了这一步,“留有退路”的利处,却成了导致失败的“坏处”。而“不留退路,才有出路”则是强调了做事尽量求得事事成功,这样做是负重前进,给自己加压,挤掉“懈怠”“自我毁灭”等不利因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即为“不留退路,才有出路”的典范。论述时一定要体现出辩证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本命题不是要求一般的去谈“退路”与“出路”的关系,因为材料中对这二者有了明确的限制,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条件关系,那就是“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
三、把握命题,准确界定
把握命题,就是要对命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要准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性,也要特别注意区别“邻近概念”和“近义概念”。必要时,可以通过“增补信息”的方法来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例如: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特定的角色。然而个性与角色有时候会产生矛盾。就在个性与角色的和谐与不和谐中,人生演绎出一幕幕得失、荣辱、成败的精彩戏剧。
请以“个性与角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它是事物的特殊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张扬个性就是着意强调和突出自身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具有优势的方面,我们提倡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全面和长远的发展,从最大意义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角色都是由富有个性的我们来充当的。当社会需要我们时,我们的个性就有了用武之地,个性与角色处于和谐之中,我们就会演绎出精彩的人生;也许,有很多人看中了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并有能力去扮演它,这时个性与角色就处于矛盾之中。
要处理好个性与角色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并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还要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努力寻求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使之和谐统一。[范例感悟](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名师析题】
(1)看材料信息,拓宽思路。
可粗略对材料加以分析。前两句,从社会国家角度谈高考的积极意义;第三句,从个人角度谈高考的影响——激扬梦想,牵动喜忧;末句,从历史的角度写出高考改写历史、创造历史等意义。
(2)看写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
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故题目要用心拟,争取出彩。
如果写“我看高考”,关键词是“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理解,注意结合材料,运用历史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谈出自己对高考的独特理解,此题最适宜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如果写“我的高考”,关键词是“我”,要写出“我”与高考的关系,即高考对“我”的影响、启示,“我”对高考的理解、感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抒情散文。
(3)参考立意: ①高考成就踏实人生。②高考成就坚强、忘我品格。③人生处处是高考。
④高考意味着用拼搏赢得尊严。⑤以高考的公平公正来规范社会准则。【例文】
高考让我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我看高考 四川考生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更浩瀚的海洋》一文中说,梦想在更浩瀚的海洋里。要想实现梦想、扼住命运的咽喉,应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呢?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
“知识能改变命运。”是的,知识能提升人的素养和品位,从而改变人的命运。通过高考,能培养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帮助莘莘学子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改变命运。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考能让每个有志青年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古人“学而优则仕”,通过读圣贤书,代圣人立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通过刻苦读书,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点燃我们激情燃烧的火热青春。高考,这个目前最公平、最正义的选才方式,能让我们不论贫富、地位,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那些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成为国家的栋梁;让有志青年的命运之舟,在更浩瀚的海洋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高考能让整个社会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一个社会,是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决定着这个社会进步与退步、文明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分野。我国有着灿烂的文化、领先西方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这与自古尊师重道的传统分不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恢复高考,使亿万知识青年通过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今天我国驶入知识、财富大增长的“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命运之舟的航向因此改变,可以驶向那更浩瀚的海洋。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高考能让整个国家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看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则是培养奴仆,扼杀创新。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落后,文化日益迂腐,而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科学战胜了蒙昧,连弹丸小国也能因此成为强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之“刀俎”面前,大清帝国只能任人宰割。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张艺谋、陈凯歌、俞敏洪、马云等人,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整个社会,也形成了知识崇拜的良好风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从而为国强民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国家的命运之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狂飙突进,正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此刻,我正坐在高考的考场上,为实现梦想而指点江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笔疾书。我坚信:乘坐高考这艘命运之舟,我一定能驶向更浩瀚的人生海洋。
【点评】 作者既抓住试题材料对高考意义的阐释解说,又紧扣题目“我看高考”来审题立意。文章开篇点题,由纪伯伦的话引出为梦想而拼搏,再由爱默生的话引出中心观点,统领全篇;正文部分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三个分论点,而且都采用以名言警句引出分论点的模式,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篇末点题,回扣题目中的“我”,升华了中心论点。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明晰,逻辑思路一目了然。
作者善于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中汲取养料。如开头由纪伯伦和爱默生的观点点题,并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用名言警句引出分论点,使这篇议论文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底蕴,令读者不由得为之击节。
第二篇:2018版 高考第7大题 Ⅰ.提分攻略3 漫画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提分攻略3 漫画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漫画是一种带有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审题之初要弄清漫画有哪些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枚图章,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等。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弄清了漫画里都有哪些人、哪些物之后,我们还需要从整体着眼,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漫画中若人物众多,要注意理清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寓意。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想着与社会人生相对接,揭示社会现实寓意。[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让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名师析题】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漫画共两部分内容,左边是一个厂家代表的人和一个商家代表的人在一拉一推一个消费者代表的人;右边是一把椅子,上面写着“3·15”。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从人物的动作可以看出,厂家和商家是被消费方,中间的人是消费方。
第三步:思考寓意。通过“3·15”、漫画上方的文字和漫画题目“让座”,漫画寓意不言而喻。
第四步:与现实对接。F消费者权益如何真正得到落实,而不是搞一天的形式,是写作的中心。立意示例:
(1)厂家和商家的角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搞形式,不能为物质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记住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诚信经营,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上帝”,让位让利于消费者。
(2)消费者的角度:不愿坐是因经常被骗,知道是搞形式;不敢坐是因维权的法律意识淡薄、成本高。要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坐属于自己的“宝座”。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公检法等机关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打击无良奸商,制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等行为。
(4)综合以上角度:从不同方面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天都是“3·15”。[范例感悟](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名师析题】
第一步:看懂漫画内容。漫画的第1部分是成绩优者受到奖励(亲吻),成绩差者受到惩罚(巴掌);第2部分是成绩优者因退步而受到惩罚(巴掌),成绩差者因进步而受到奖励(亲吻)。再交叉观察这两部分:100与61受到奖励(亲吻),98与55受到惩罚(巴掌);100与98,61与55的分数差距并不大,但前两者与后两者的待遇差距却很大。
第二步:联系社会生活。这幅漫画,运用纵横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唯以分数论英雄,功利心太重。
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退步,仍受到家长的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进步,也会受到家长的奖赏。虽然同样受到奖赏或惩罚,但两个学生的分数差距很大,这反映了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态度。学生家长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从更抽象的角度,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对进步、退步的态度。
第三步:审题立意写作。综合漫画内容,可有如下立意:
①成绩好坏与奖罚之间的关系。成绩不是奖罚的唯一依据,漫画意在批判唯以成绩论英雄者。写作时可以拓展延伸,如社会上依据成绩给学生、学校排名,根据GDP给官员排名,等等。
②如何看待赏识教育与棍棒教育的问题。成绩差者因一点儿小进步而受到奖励(亲吻),让人质疑赏识教育;成绩优者因一点儿小退步就受到了惩罚(巴掌),又有推广棍棒教育之嫌。考生可联系社会上出现的“虎妈”“狼妈”“鹰爸”来写。
③根据交叉画面,论述该如何确立奖罚的依据这一问题。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既要鼓励后进,又不至于挫伤偶有退步的先进等。【例文】
分数是奖惩出来的吗
在许多家长眼里,分数代表着孩子成绩的好坏优劣。无论是小考还是大考,分数高就表明成绩好,分数低就说明成绩差。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家长可谓绞尽脑汁。他们想出的方法,无外乎两个:蜜糖和大棒——考得好,就给予奖励,反之,则施以棍棒。
分数真的是奖惩出来的吗?
孩子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天资的高下、是否刻苦努力和勤奋,同时也取决于老师教的是否得法。韩愈,三岁丧父,由叔父扶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根本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二十四岁登进士第,最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成就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与家长的奖惩根本无法关联。现代学者胡适,也是幼年丧父,他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常常是第一个跑到学堂,开了门就坐下来念书,等先生来了,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胡适后来留学美国,成为著名学者,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与家长的奖惩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小,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奖励会让孩子有动力,惩罚会让孩子害怕而不得不发愤努力。这种说法显然也值得商榷。孩子毕竟是孩子,第一次奖励他一个吻,孩子会高兴,第二次孩子就未必会接受,说不定接下来就提出各种要求,不是要这,就是要那,孩子的虚荣心就会增强,如此下去,哪还有心思读书,又何谈提高成绩?而惩罚孩子的结果,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尤其是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学习同样是不利的。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到那时,家长再后悔已晚矣。
可见,分数不是奖惩出来的。分数只是考试的结果,家长要真想提高孩子的分数,就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应该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功夫在分数外,平时就要多问问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哪些困难,并和孩子一起解决。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使他们有学习的不竭动力。
衷心希望家长们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分数上,而要把目光放远,尊重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规律。无论他们考试的分数是高还是低,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奖惩是不可取的,毕竟分数是孩子考出来的,不是奖惩出来的,你说呢? 【点评】 本文在不动声色的说理中,把作者的观点阐发得淋漓尽致。其亮点有三:一是用设问句引发全文,如第二段用一句“分数真的是奖惩出来的吗”,引出第三段的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二是树立批驳的靶子,如第四段先引述“可能有的家长会说”的话,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反驳。三是在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而非空洞的说教,这就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语言上亲切自然,似与家长真诚交流,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第三篇: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5大题Ⅰ.考点2理解含意含解析
考 点 二
理 解 含 意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语句的体会,言为心声,心为情动,通过理解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来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主要情节明确是怎样的情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确定情感的两端,即“谁的情感”和“对谁的情感”。“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说明“我”对“我的朋友”有着爱与依恋,把“我的朋友”的所在当作自己的家,一种归宿;“而我再也没回去过”笔锋一转,表达出深深的遗憾与无奈。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2分)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2分)
一、小说中常考的重要语句的种类
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一般是指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句。2.叙述人在描写人或环境时使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语句。3.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
二、理解小说中某一语句含意题的解答步骤 1.整体把握,体悟主旨
先要对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作宏观了解,从而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2.准确归类,有的放矢
把需要理解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别中,针对不同的类别,选用不同的方法。
(1)对情感复杂、矛盾(内容上)的句子,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的分析,揣摩人物情感。
(2)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主旨上)的句子,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把握来作答。(3)对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结构上)的句子(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应通过梳理作品的情节结构,根据句子所处位置作答。
(4)对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表达上)的句子(修辞句、象征句),既要注意表层含意(字面意义),也要注意深层含意即语境中的临时意义,还要关注其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含意。3.规范作答,条分缕析
拟写的答案要有逻辑性。一般是“分总”结构,先解读句子中特殊的关键词,再从整体上解释句子的意义。
三、几个注意点
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重视句子的结构。
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文中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文章中心。4.如分数较多,勿忘分析艺术手法的效果。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专 项 练]
一、(2017·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 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
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是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
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有删改)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关键是要把握句中“路”的象征义。【答案】 男孩被折磨得精疲力竭,看不清前面的路,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暗示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3分)(2)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注意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结合语境,阐释其含意。
【答案】 连用三个“不知道”写出路人和围观者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3分)
[综 合 练]
二、(2017·通泰扬徐淮宿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5题。(20分)
房 东 庐 隐
①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②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回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带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吧?”根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③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在这岭里的人,却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来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空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
④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富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掺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⑤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的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
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⑥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盛了满满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保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着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么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什么人不羡慕?……”
⑦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了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儿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⑧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剌剌地说走,真有点舍不得呢!”
⑩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剌剌地走了,不过老房东的印象却深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2.老房东的生活有哪些“自然的趣味”?请结合前五段内容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可以从“生活”的吃、住、行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 ①居住环境,贴近自然;②生活节奏,顺应自然;③物产丰富,自给自足;④山中美景,颇有异趣。(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3.请简要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写景艺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写景艺术,即赏析景物描写的技巧,一般从修辞、写景的角度、景情关系等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既要点明艺术手法,更要指出艺术手法的效果或作用。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艺术手法2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流露出老房东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结合语境及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理解即可。【答案】 第一处,流露出对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对城里人生活不易的理解;(2分)第二处,流露出对城市拥挤的慌乱,对乡下宽敞清静的满足。(2分)(意思对即可)5.请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结尾是“我”的一段心理描写及生活的感慨、感悟。因此,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倾向、观点见解探究文本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 ①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离开的无奈;②对热情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③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④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4大题名句名篇默写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2017·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3)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4)________________,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5)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
(《论语·宪问》)(8)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意,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虚词、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8)在地愿为连理枝(每空1分)
“7个提醒”让你写准写对名句
1.领悟含意
对每一句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意,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尤其要重点把握。如2017年江苏卷“来即我谋”中的“即”不能写成“及”。2.留心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如2017年江苏卷“一弦一柱思华年”,可能被错写成“一弦一柱思年华”。3.关注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如2016年江苏卷“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如果不联系“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这一语境,就容易把“洲”错写成“州”。4.注意出处
很多的名句经过人们长期的流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这样,我们在答题时,就必须看清楚句子后面的出处。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这里已标明了具体的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5.圈点强记
对名言名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要圈点出来,以着重注意,重点掌握。6.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
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7.规范书写
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四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四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4)________________,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5)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7)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8)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2)夙兴夜寐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4)为人性僻耽佳句(5)杜鹃啼血猿哀鸣(6)塞上燕脂凝夜紫(7)山肴野蔌(8)千里共婵娟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3)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________________。
(《老子》)(8)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张》)【答案】(1)善假于物也(2)间关莺语花底滑(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卷起千堆雪(5)天街小雨润如酥(6)一曲新词酒一杯(7)大辩若讷(8)切问而近思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_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2)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3)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6)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7)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恐年岁之不吾与(4)君子不齿(5)便引诗情到碧霄(6)梦啼妆泪红阑干(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5)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8)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1)白露为霜(2)春与秋其代序(3)大漠孤烟直(4)唯见江心秋月白(5)渺渺兮予怀(6)气吞万里如虎(7)小学而大遗(8)断肠人在天涯
第五篇: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1大题考点5提炼语意含解析
考 点 五
提 炼 语 意
(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
(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2012·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读万卷书”一般指读书很多,而就第一组所列文章看不出这点,故排除A、D两项;“寸草春晖”一般指报答长辈之恩,与第二组所列文章《同桌的你》《奔跑吧,兄弟》等显然不匹配,故排除B项。另外,“指点江山”一般是指评论国家大事,就第三组所列几篇文章看,写的可能是生活感悟,显然与评论国家大事有距离。
因此本题应选C项。
例6考查概括提炼语段的深层含意的能力。此题属于记叙类语段压缩,涉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关键语句,然后整合成答案要点。要抓住老园艺师话中的类比以及“听得懂草木的叹息”的含意来表述。
【答案】 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每点2分)
一、因题定法,依据材料类型与题型特点规范审题答题 1.审题
(1)审清材料类型、题型特点,明确提炼方法。
材料的类型不同,其提炼方法也不同:记叙类材料用“舍枝叶取主干法”,议论类材料用提取关键词句法,说明类材料用层次要点相加法。
题型不同,其提炼方法也不同:提取关键词题用的是筛选提取法,下定义题用的是定义法,一般性概括题用的是整合法,结论题用的是提炼法。
(2)审清限制性要求,如“设定角度压缩”中设定的角度、字数等。2.答题
(1)规范:提炼语意题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阅卷老师一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读:①主要信息是否齐全;②字数是否符合规定;③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流畅。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解答提炼语意题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①要点齐全;②字数达标;③语言规范。(2)方法:解答此类题,要抓核(去次)、分层、明度、懂法。
①抓核。确认语段内聚的核心,即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中心所在,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如原因、论据、解释性话语等。
②分层。将语段分成若干个层次,用“层意”的交集合成。③明度。明确字数的限制。
④懂法。留:保留或摘录能表明中心内容的词句。删:删除冗余信息。简:简化句子或句意。改:改换成简洁说法。
二、提炼语意的“4方法” 1.分层取舍法
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2.归纳要点法
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
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
(1)提取“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所给材料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2)筛选关键信息,删除无用信息。
下定义是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信息,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信息。(3)整合成句。
整合成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整合,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合理排序、运用陈述语气。4.提取关键词法
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1.(2017·通泰扬三模)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C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标题是主题和主要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的主题要求,提取标题中的关键词,注意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要点。] 2.(2017·盐城三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语段含意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____。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省。
A.去糟粕,辨真伪 C.知贵精,不贵多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C [本题侧重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作为首句,往往是全段的主要话题或观点内容的概括。因此,解题时,要在把握全段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 3.(2017·南京盐城一模)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②《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③《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④《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⑤《烟波浩渺岳阳楼》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 ⑧《遥梦敦煌》 A.甲:②⑤⑦ 乙:③④⑧ B.甲:①④⑦ 乙:③⑥⑧ C.甲:①⑤⑧ 乙:③⑥⑦ D.甲:①②⑤ 乙:④⑥⑧
B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即从专题名称和作品中提炼关键词,结合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准确判断。]
4.(2017·通泰扬徐淮宿二模)古人常借“杜鹃”来寄寓哀怨、悲苦的情思。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这种情思的一项是(3分)()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 [B项,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 5.(2016·镇江三模)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乔布斯是个完人吗?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的吗?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A.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且将其发挥到极致。B.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更好。C.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的模式中。D.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靠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成功。
A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B项,表述的是优势发挥的程度。C项,表述的是不懂得发挥优势而失败的原因。D项,表述过于绝对。]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于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应做的。A.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抛弃形似,追求神似。B.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
C.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细究形似,而要强调以神驾驭形。D.艺术家在创作时形态既不能不像,也不要太像,差不多为妙。
C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不能片面化,要全面理解语段;二是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理解片面,是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曲解。B项,“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错误,该语段强调的是形似与神似之间。D项,语段中说“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因此像与不像都不是关键。C项,“不要细究形似”是对文段前半部分的准确理解,“以神驾驭形”体现了形与神的关系,是对文段后半部分的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