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
目录
一、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2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4
1、感知层.....................................................................................................................5
2、网络层.....................................................................................................................5
3、应用层.....................................................................................................................6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6
1、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6
2、传感技术..................................................................................................................7
3、人工智能技术..........................................................................................................8
4、云计算技术..............................................................................................................8
5、ZigBee技术.............................................................................................................9
6、M2M........................................................................................................................9
7、数据挖掘................................................................................................................10
四、物联网的典型应用.......................................................................................................10
1、人员管理................................................................................................................10
2、车辆船舶的管理.....................................................................................................12
3、物品管理..............................................................................................................13
五、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15
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15
2、感知层安全............................................................................................................16(1)传感技术及其联网安全.................................................................................16(2)RFID相关安全问题......................................................................................17
3、网络层安全............................................................................................................18
4、应用层安全............................................................................................................19
5、物联网安全的非技术因素......................................................................................21
六、引入IKI体系的物联网.................................................................................................22 1,普通物联网流程图.................................................................................................22 2,IKI体系的物联网......................................................................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中就提及到物联网概念,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9年,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global 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即物品上装置唯一识别的电子标签,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完成标签数据的自动采集,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1],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Any Time、Any Place、Any Things Connection”),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介绍了RFID的概述和规范,应用前景和存在的不足。2009年1月28日,在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希望通过加大对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振兴美国经济并确立美国的未来竞争优势。在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积极回应后,这一计划随后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得到欧盟、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度关注。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以无锡为首的国内大中城市也争相建设智能城市,争取成为感知中国示范城市。
物联网到现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普遍被接受的定义为: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许多人对物联网有着各自的理解,有人认为RFID 的互联就是物联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网,有人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就是物联网,还有人认为物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客户端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而物联网的实质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 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 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
目前在业界物联网体系架构也大致被公认有这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是内容应用层,如图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实现全面感知,即通过嵌入在物品和设施中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物质世界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并接入到网络。感知层的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信息采集,GPS,红外等设备。传感器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信息采集是对音频、视频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并将其存储的技术。所有的这些设备均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相关网络。感知层还需要具备对设备的发现,远程监控和配置参数能力,保证设备能安全稳定的运行,智能化地移动或存储数据,执行本地的命令以及运行分布式操作逻辑,并能进行数据捕获与控制。
2、网络层
网络层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达到可靠传输的目的。网络层必须具备复杂事件和数据流的处理能力,提供包括数据汇总、地理信息、识别与关联等服务,具备数据建模和集成能力,指定可互操作的信息框架,具备过程整合的能力,扩展原有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前用于支持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网络技术主要是电信网,而物与物通信和人与人通信在需求和特点上存在差异,为使网络能够更加适应物与物的通信,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增强或优化。利用虚拟化技术屏蔽异构网络在资源形态、资源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将网络的各类资源,如设备、存储、计算、承载传送等,进行感知、收集、抽象等处理。
3、应用层
应用层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的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质世界、经济社会、交通运输等的观察力、对物体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应用层包含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应用支撑子层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服务支撑平台,其他中间件平台。信息开放平台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汇聚、整合、分类和交换,并在安全范围内开放给各种应用服务。云计算平台提供支持高并发和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服务支撑平台面向各种不同的应用,提供综合的业务管理、计费结算、签约认证、安全控制、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其他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应用服务子层指的是物联网的各种应用,例如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环境、智能家居等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
1、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
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让物品“开口说话”的关键技术,RFID标签上存储着规范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利用射频通信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物品识别。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RFID标签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按供电方式分为有源(Active)标签和无源(Passive)标签;按工作频率分为低频(LF)标签、高频(HF)标签、超高频(UHF)标签以及微波(uW)标签;按通信方式分为主动式标签(TTF)和被动式标签(RTF);按标签芯片分为只读(R/O)标签、读写(R/W)标签和CPU标签。
RFID不仅仅是改进的条码,它具有非接触式,中远距离工作;大批量、由读写器快速自动读取;信息量大、可以细分单品;芯片存储,可多次读取;并可以与其他各种传感器共同使用等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诸如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商品防伪、资产管理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
RFID就的难点在于防冲撞技术,天线的研究,工作频率的选择,安全及隐私等问题。
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主要负责接收物品“讲话”的内容。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
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组成包括如下几个基本单元:传感单元(由传感器和模数转换功能模块组成)、处理单元(包括CPU、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以及电源[3]。传感器网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网络的部署是通过适当的策略来布置传感器节点以满足特定的需求。传感器网络涉及许多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协议、网络安全、时间同步、定位技术、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无线通信技术、网络能耗管理技术及分布式系统技术等。先利用传感器采集到所需信息,传送嵌入式系统进行实时计算,再通过现代网络及无线通讯技术传输,最后送入上层服务器进行分布式处理。因此传 感器网络的发展必须得到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及网络无线通讯技术的支撑。
我国在传感器研究方面持续投入不足,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导致我国传感器产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研发投入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负责将物品“讲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
物联网所需的智能技术是海量信息的智能分析与控制。海量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是指依托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对物联网的各种信息进行海量存储与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物联网的各种控制部件。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利用知识分析后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可以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主动或被动的实现与用户的沟通。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理论、人机交互技术、智能分析与控制系统等。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分析与控制使物联网赋予物体“智能”以实现人与物交互、对话,甚至物与物交互、对话[4]。
4、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物联网中的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在物联网里处理海量数据的必备手段。当物联网具备一定规模后,如果数据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便会丢失。依托先进的软件 工程技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分析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在经过众多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搜寻、计算、分析,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用户。
云计算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经济价值巨大,相对于成熟的云计算产品,在物联网中运用的还是比较有限,但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云计算为物联网的数据处理提供了经济的平台,物联网也对云计算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
5、ZigBee技术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一名称(又称紫蜂协议)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ZigBee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IEEE 802.15.4标准的规定。
6、M2M
M2M是machine-to-machine的简称,即“机器对机器”的缩写,也有人理解为人对机器(man-to-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to-man)等,旨在通过通信技术来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问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M2M设备是能够回答包含在一些设备中的数据的请求或能够自动传送包含在这些设备中的数据的设备。M2M通信与物联网的核心理念一致,不同之处是物联网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及应用场景更宽泛。而M2M则聚焦在无线通信网络应用上,是物联网应用的一种主要方式。
7、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英语: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在物联网中,数据挖掘只是一个代表性概念,它是一些能够实现物联网“智能化”“智慧化”的分析技术和应用的统称。细分起来,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决策支持(Decision Support)、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报表(Reporting)、ETL(数据抽取、转换和清洗等)、在线数据分析(On-line Data Analysis)、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等技术和应用。
四、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了
1、人员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人员管理。通过给人员佩戴RFID卡或GPS设备,管理系统通过读取RFID或GPS的信息,获得人员的出入时间、位置、状态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对人员的管理。具体的应用有员工考勤、矿井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监狱人员管理、老人的跟踪定位、学生出入校管理等。下面以中小学生出入校管理系统为例作介绍。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政府领导、公众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就集中在中小学的人员进出管理上,为了更好地做好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利用RFID技术提出一套中小学学生出入校管理系统。
图3 电动车智能管理系统示意
图4 学生出入校管理系统里阅读器安装位置
该方案通过给每位学生和老师配发2.45G的有源RFID标签,在学校门口安装2个RFID阅读器,两个阅读器在安装时,确保没有交叉区域,如图4所示。根据学生经过阅读器的先 后顺序判断学生进出校门的方向。学校可以根据阅读器检测到得标签信息来统计学生的到校情况,分析比较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到校率。
2、车辆船舶的管理
车辆船舶的管理是通过给车辆船舶安装RFID标签,在路口和海岸线上安装信号接收器,通过信号接收机接收到的RFID信号对车辆和船舶进行管理。例如高速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停车管理系统、路口违章抓拍、道路流量统计等。下面以电动车管理系统和智能车位引导系统作介绍。
电动车已经成为居民出行的一种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宁波大市的电动车保有量已达200万辆,但是电动车在安全,防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隐患,所以宁波市交警推出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车智能管理系统。
电动车管理系统采用双RFID卡识别技术,为车主配置2张RFID卡,一张固定车上不可拆卸,称为“车卡”;另一张由车主手持可以随身携带,称为“钥匙卡”。检测设备一般安装在小区门口和路口,车辆通过小区门口或路口时,系统必须同时采集到车卡和钥匙卡的信息,并进行配对,如果配对成功,车辆状态才算正常,如果配对不成功,无车卡或钥匙卡,就会产生报警。同时系统会记录车辆的进出信息,并将记录信息上传到后台服务器进行存储处理,以供后续查询统计使用。
电动车的RFID是采用有源的2.45G的标签,解决了远距离移动情况下的多标签同时检测问题。车辆即使在行驶状态下也能正确的被检测出来。
智能车位引导系统主要是对停车进行管理,适应于在中、大型停车场,以及火车站、购物中心等公共停车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无线地磁车辆探测器检测出车位上是否停有车辆,然后将车位的停车情况统一发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再通过软件将空余车位信息发布到指 示器上,需要停车的司机就可以根据停车指示牌快速找到车位。
采用地磁检测车辆的原理是,在没有机动车辆是,磁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机动车辆经过时会引起磁场的变化,无线地磁检测器就是分析磁场的变化来检测车辆的。检测器一般埋于地表,自带电池供电,并将检测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给接收机,接收机再将信息发送给主控制器处理,并将空余车位指示器上发布,图5是该系统的整个示意图。
图5 智能车位引导系统
使用智能车位引导系统可以提高停车场的使用率,并能更好的管理和经营停车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为顾客消除停车烦恼,轻松停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物品管理
物联网在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有食品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贵重物品管理、军事物质、救灾物质的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的跟踪管理等。给物品配置传感器、RFID、条形码等设备,就可以通过信号接收机读取到物品的位置、状态、详细信息,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有效管理。下面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为例作详细介绍。
农产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物质量安全引起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相当突出,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 不穷,食品安全成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准的焦点。
我市列入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十大试点城市,按照商务部的统一要求,已经基本建成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抓起,对食品生产实施可追溯管理,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实现对肉类蔬菜流通卫生品质的有效监督,并通过与相应的食品卫生体系相结合,提高肉类蔬菜卫生品质。
食品的流通主要经历一下几个环节,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食品运输,食品销售。食品的追溯系统主要是对食品的各个流通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食品原材料阶段要将信息录入到数据库,蔬菜类要记录施肥,打农药等情况,畜牧类要记录出生、饲料、防疫、出栏等信息。在食品加工阶段对同一批次的蔬菜或肉类贴上标签,并将标签和生产批次录入数据库,将加工完成的产品跟原材料进行关联。在食品运输阶段,将食品标签和运输车辆标签进行关联,记录运输条件等信息,并将信息上传到数据库。在食品销售阶段,会对每次交易产生一条记录,并打印追溯码,消费者可以根据追溯码通过网络或短信的方式查找食品的完整的信息,食品安全追溯流程如图6。
有了食品追溯系统,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也能很快追溯到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并对相关食品进行召回处理,将食品安全事故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能更加放心。
图6 食品安全追溯流程
五、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
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随着物联网建设的加快,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制约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物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物联网场景中的实体均具有一定的感知、计算和执行能力,广泛存在的这些感知设备将会对国家基础、社会和个人信息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一方面,由于物联网具有网络技术种类上的兼容和业务范围上无限扩展的特点,因此当大到国家电网数据小到个人病例情况都接到看似无边界的物联网时,将可能导致更多的公众个人信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被非法获取;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重要的基础行业和社会关键服务领域如 电力、医疗等都依赖于物联网和感知业务,国家基础领域的动态信息将可能被窃取。所有的这些问题使得物联网安全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时候,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设计相关的安全机制。
2、感知层安全
物联网感知层的任务是实现智能感知外界信息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该层的典型设备包括RFID装置、各类传感器(如红外、超声、温度、湿度、速度等)、图像捕捉装置(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等,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路由等。
(1)传感技术及其联网安全
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单元,传感器在物联网信息采集层面能否如愿以偿完成它的使命,成为物联网感知任务成败的关键。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网,协作地感知、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布给向上层。由于传感网络本身具有:无线链路比较脆弱、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节点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能源有限、无线通信过程中易受到干扰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安全机制无法应用到传感网络中。目前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基本安全框架、密钥分配、安全路由和入侵检测和加密技术等。安全框架主要有SPIN(包含SNEP和uTESLA两个安全协议),Tiny;Sec、参数化跳频、Lisp、LEAP协议等。传感器网络的密钥分配主要倾向于采用随机预分配模型的密钥分配方案。安全路由技术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加入容侵策略。入侵检测技术常常作为信息安全的第二道防线,其主要包括被动监听检测和主动检测两大类。除了上述安全保护技术外,由于物联网节点资源受限,且是高密度冗余撒布,不可能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一个全功能的入侵检测系统(IDS),所以如何在传感网中合理地分布IDS,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RFID相关安全问题
如果说传感技术是用来标识物体的动态属性,那么物联网中采用RFID标签则是对物体静态属性的标识,即构成物体感知的前提。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也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通常采用RFID技术的网络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有:(1)标签本身的访问缺陷。任何用户(授权以及未授权的)都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而且标签的可重写性使得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得不到保证。(2)通信链路的安全。(3)移动RFID的安全。主要存在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目前,实现RFID安全性机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密码机制以及二者结合的方法。
3、网络层安全
物联网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转发和传送,它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传送到远端,为数据在远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考虑到物联网本身具有专业性的特征,其基础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个行业网络。物联网的网络层按功能可以大致分为接入层和核心层,因此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来自物联网本身的架构、接入方式和各种设备的安全问题:物联网的接入层将采用如移动互联网、有线网、Wi-Fi、WiMAX等各种无线接入技术。接入层的异构性使得如何为终端提供移动性管理以保证异构网络间节点漫游和服务的无缝移动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安全问题的解决将得益于切换技术和位置管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物联网接入方式将主要依靠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网络中移动站与固定网络端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通过无线接口来传输的。然而无线接口是开放的,任何使用无线设备的个体均可以通过窃听无线信道而获得其中传输的信息,甚至可以修改、插入、删除或重传无线接口中传输的消息,达到假冒移动用户身份以欺骗网络端的目的。因此移动通信网络存在无线窃听、身份假冒和数据篡改等不安全的因素。
(2)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相关安全问题:物联网的网络核心层主要依赖于传统网络技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有的网络地址空间短缺。主要的解决方法寄希望于正在推进的IPv6技术。IPv6采纳IPsec协议,在IP层上对数据包进行了高强度的安全处理,提供数据源地址验证、无连接数据完整性、数据机密性、抗重播和有限业务流加密等安全服务。但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实际上IPv4网络环境中大部分安全风险在IPv6网络环境中仍将存在,而且某些安全风险随着IPv6新特性 的引入将变得更加严重:首先,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异常流量攻击仍然猖獗,甚至更为严重,主要包括TCP-flood、UDP-flood等现有DDoS攻击,以及IPv6协议本身机制的缺陷所引起的攻击。其次,针对域名服务器(DNS)的攻击仍将继续存在,而且在IPv6网络中提供域名服务的DNS更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第三,IPv6协议作为网络层的协议,仅对网络层安全有影响,其他(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各层的安全风险在IPv6网络中仍将保持不变。此外采用IPv6替换IPv4协议需要一段时间,向IPv6过渡只能采用逐步演进的办法,为解决两者间互通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将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4、应用层安全
物联网应用是信息技术与行业专业技术的紧密结合的产物。物联网应用层充分体现物联网智能处理的特点,其涉及业务管理、中间件、数据挖掘等技术。考虑到物联网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因此广域范围的海量数据信息处理和业务控制策略将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业务控制、管理和认证机制、中间件以及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业务控制和管理: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值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远程签约,如何对业务信息进行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单独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这样将使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传统的认证是区分不同层次的,网络层的认证负责网络层的身份鉴别,业务层的认证负责业务层的身 份鉴别,两者独立存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物联网机器都是拥有专门的用途,因此其业务应用与网络通信紧紧地绑在一起,很难独立存在。
(2)中间件:如果把物联网系统和人体做比较,感知层好比人体的四肢,传输层好比人的身体和内脏,那么应用层就好比人的大脑,软件和中间件是物联网系统的灵魂和中枢神经。目前,使用最多的几种中间件系统是:CORBA、DCOM、J2EE/EJB以及被视为下一代分布式系统核心技术的Web;Services。
在物联网中,中间件处于物联网的集成服务器端和感知层、传输层的嵌入式设备中。服务器端中间件称为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一般都是基于传统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ESB/MQ等),加入设备连接和图形化组态展示模块构建;嵌入式中间件是一些支持不同通信协议的模块和运行环境。中间件的特点是其固化了很多通用功能,但在具体应用中多半需要二次开发来实现个性化的行业业务需求,因此所有物联网中间件都要提供快速开发(RAD)工具。
(3)隐私保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数据涉及到个体隐私问题(如个人出行路线、消费习惯、个体位置信息、健康状况、企业产品信息等),因此隐私保护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不同场景、不同等级的隐私保护技术将是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隐私保护方法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对等计算(P2P),通过直接交换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二是语义Web,通过规范定义和组织信息内容,使之具有语义信息,能被计算机理解,从而实现与人的相互沟通。
5、物联网安全的非技术因素
目前物联网发展在中国表现为行业性太强,公众性和公用性不足,重数据收集、轻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产业链长但每一环节规模效益不够,商业模式不清晰。物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应用,要想得以快速发展一定要建立一个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协作的组织模式,集中优势资源,这样物联网应用才会朝着规模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物联网的普及,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及各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以及相关立法走在前面,以便引导物联网朝着健康稳定快速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教育也将是影响物联网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引入IKI体系的物联网
1,普通物联网流程图
普通物联网流程图APP服务器网关终端开始发送命令接收命令转发命令接收命令转成终端识别的命令用对称密钥加密发送命令解密,接收命令执行命令结束
普通物联网步骤: 1,APP发送命令 2,服务器接收命令 3,服务器转发命令 4,网关接收命令 5,用对称密钥加密命令 6,执行命令
缺点:
1,网关和终端只通过对称密钥加密很不安全
2,传统物联网系统中对称密钥都是一个,当解开一个之后就没安全可讲 3,无法确定信道信源的安全
第二篇: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生会简介
物联网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简介
物联网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前身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联合会、科技协会和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科技协会资源组合而成,是物联网工程学院唯一的、最大的、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和团组织指导下的群众组织。下设团组织和大学生会,团组织由组织部、宣传部、党务中心、实践服务中心、团日活动中心、资助中心、艺术中心七个部门组成,大学生会下设直属中心、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团联合会。其中直属中心下设办公室、外联部、学习部、生活部、体育部五个部门、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主席团、顾问团、秘书处、办公室、科技部、创意部、学术部、服务部八个部门,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策划部、活动联络部四个部门,社团联合会主要由各学生社团的负责人组成,下设英语角、篮球协会、心理协会、八音社和辩论社五个社团。这里吸纳了物联网工程学院最优秀的学生群体,这里的每一个人来源于广大同学,服务于广大同学,是同学们利益的忠实代表。团委学生会一直本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方针,和“一切为同学”的根本宗旨,曾多次承办江南大学“江南之春”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江南大学运动会、本硕博论坛、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全国大学生传感电子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团委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次荣获“江南大学优秀学生分会”“江南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分会”等称号!
第三篇: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感知的世界
摘要:既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代名词,掀起信息产业第三浪潮,大国纷纷将其纳为重点领域,显而易见,它将影响到政治,军事,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必在未来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通信业务。
机器联网了,人也联网了,下一步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要联网了,于是,物联网来了。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英文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那么,具体地说,怎样才算是纳入了物联网范围?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那么,总地说,物联网与普通网络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总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了个智慧的世界。
既然如此,那么物联网又是怎么兴起的?世界是什么反应?
1999 年 MIT Auto-ID Center 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4 年 日本总务省提出 u-Japan 构想中,希望在 2010 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 “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
了 u-Korea 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 战略》以具体呼应 u-Korea。
2005 年 11 月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 “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008 年 11 月 IBM 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做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 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2009 年 6 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
2009 年 8 月 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国家那么重视,可是物联网到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第一,医学:你能想象你可以实时享受医疗监护吗?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检测人体生理数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医院药品管理以及远程医疗等方面可以发挥出色的作用。在病人身上安置体温采集、呼吸、血压等测量传感器,医生可以远程了解病人的情况。利用传感器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这些数据在研制新药品的过程中非常有用。这个系统稍加产品化,便可成为一些老人及行动不便的病人的安全助手。同时,该系统也可以应用到一些残障人士的康复中心,对病人的各类肢体恢复进展进行精确测量,从而为设计复健方案带来宝贵的参考依据。
第二,环境: 你能想象流鱼会有了“身份证”吗?
如果你在无锡蠡湖边偶然看到鲢鳙鱼的背脊上有类似小天线的黄色标签时,请不要惊奇,这是物联网技术“联姻”净水渔业的尝试。无锡市农业委员会今年在蠡湖放流了30万尾小鱼,和往年不同,今年有3500条生长约1年的鲢鳙鱼体内被植入高科技芯片,成为探知放流效果的有效载体。芯片用来记录鱼放流时间、放流地点、放流时鱼身体状况等初始信息。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扫描芯片,就可找到初始数据,以此研究蠡湖鱼类的生存状态、环境变化对鱼的影响等,还可通过鱼类身体重量变化算出吃掉的蓝藻,精细测量出蠡湖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三,家居: 你能想象你可以和家用电器互动吗,比如冰箱?
当你工作一天回到家,想做一份莲子桂圆汤,走到冰箱前查询冰箱外立面上的显示屏时却发现,冰箱内现有红枣、莲子,却没有桂圆。没关系,这台冰箱已经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全球相连接,马上访问沃尔玛的网站,那里有很多桂圆可供选购……这就是物联网冰箱带给人们的新生活。
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还可实现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对话”。冰箱可以获取其储存食物的数量、保质期、食物特征、产地等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消费者。它还能与超市相连,让你足不出户就知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信息;能够根据主人取放冰箱内食物的习惯,制订合理的膳食方案。此外,它还是一个独立的娱乐中心,具有网络可视电话功能,能浏览资讯和播放视频。
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那么军事方面的应用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篇: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在无锡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协议,先期以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为运作载体。
宗旨与使命:依托中国科学院学科综合优势和地方产业技术优势,全方位开放合作,汇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建立从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到典型应用示范的创新价值链。建设国家级“感知中国”创新基地,在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和“感知中国”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力量和强大支撑。
目标与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上针对我国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开展重大技术研究;汇集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和产品孵化;开展应用示范和标准推广,推动产业发展;开展战略研究,为“感知中国”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组织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培育中心、集成创新中心和行业应用示范中心。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物联网创新价值链建设的核心力量。
研发载体:依托中科院的科研、人才优势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标准研发;开展重大创新产品集成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一期建设的核心研发机构包括:
1、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
2、中科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单位:中科院微电子所)
3、无锡中科传感器研发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
4、无锡中科环境光电感知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5、无锡中科泛在信息化制造研发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6、无锡中科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电子所)
7、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研发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声学所)公共技术平台:整合中科院与无锡现有资源,建设先进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综合咨询平台。支撑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和辅导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型企业。初期重点建设的公共平台包括:
1.EDA设计;
2.MEMS制造检测;
3.系统级封装(SIP);
4.电子产品测试等。
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下设的江苏物联网科技发展公司发起成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初期募集资金为5-10亿元。主要开展引进和培养国内外创业团队,培育物联网领域创新型企业。
中国物联网中心建设地点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简介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针对我国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集合中国科学院优势资源开展重大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研究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非法人研究机构,负责协调中国科学院内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依托单位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负责中心重大事务和发展方向的决策,中心领导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中心设立战略专家委员会,对中心的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咨询和指导。
主要任务:
◆ 面向物联网未来发展,及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重点开展先进传感器及模块、通信系统及器件、光通信器件及模块、无线信息系统及网络等技术进行研发。
◆ 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建设开放的研发平台,共同推进物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第五篇:物联网讲稿
工业工程简介: 工业工程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门化的综合技术,且内容日益广泛。
IE的意识:
(1)成本与效率的意识。IE追求整体效益最佳(以提高总生产率为目标),必须树立成本与效率的意识。一切工作从大处着眼,从总目标出发;从小处着手,对每个细节都力求节约、杜绝浪费,寻求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的方法去完成各项工作。
(2)问题和改革的意识。IE追求合理性,使各生产要素有效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它包括从操作方法、生产流程直至到组织管理各项业务及各个系统的合理化。任何工作都能找到合理更好的方法去完成,改善无止境。为了使工作方法更趋合理,就要坚持改善、再改善。树立问题与改革意识,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寻求对策,勇于改革和创新。
(3)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IE追求高效与优质的统一。推动工作简化、专门化和标准化,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了重要作用。生产技术的改进的成果都可以以标准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加以贯彻。
(4)全局和整体意识。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的优化,为此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IE手法,并结合IE的整体和全局性,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人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它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革新和发展,使每个人都关心和参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工程人员还需要具备不断改进创新的意识、快速响应需求的意识等。在IE的运用中,树立IE意识比掌握IE技术和方法更为重要,效率意识又是尤为重要。[
物联网应用:
1)制造过程监控与管理:
应用需求:供需转换、工时统计;刀具、模具、夹具管理;产品状况质量在线检测;设备状况检测与节能等。
预期效果:生产周期缩短45%,减少导致生产的误操作80%,减低运营成本13%-25%。2)供应链智能管理: 应用需求:减低库存;快速查找与出入库;快速盘点;特殊物料实时监控。
预期效果:实库存的可用性提高5%~10%;提高仓库产品的吞吐量可达20%;减少人工成本25%。3)智能物流:
应用需求:提高物流流通效率,降低库存;特殊贮藏要求的货品在线监测与防伪;物流货品及时跟踪。
预期效果:现在所说的车间物流是一个重点,实际上我们要拓展到大的物流方面,像仓库清点、车辆调度、产品配送、车辆跟踪、物流结算、物流监控等等。预期将减少盗窃损失40%~50%;提高送货速度10%;货车车辆自动调度,节省人力成本约52%,减少车辆拥堵18%。
仓库管理 传统仓库管理
1)传统的仓库系统内部 ,一般依赖于一个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以人为记忆实施仓库内部的管理。对于整个仓储区而言,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2)随着库存品种及数量的增加以及出入库频率的剧增,传统的仓库作业模式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行工作效率。而现有已经建立的计算机管理的仓库管理系统,随着商品流通的加剧,也难以满足仓库管理快速准确实时的要求。
3)条码技术在解决了仓库作业人员的数据输入的自动化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准确传输,确保仓库作业效率,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仓库空间。
1)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并列印库存品条码标签。
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例如要追踪单品,还是实现保质期 /批次管理)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在科学编码的基础上,入库前列印出库存品条码标签,以便于后续仓库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关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并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实现仓库的库位管理。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并在入库时采集库存品所入的库位,同时导入管理系统。仓库的库位管理有利于在大型仓库或多品种仓库中快速定位库存品所在的位置,有利于实现先进先出的管理目标及仓库作业的效率。
3)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仓库管理。
对于大型的仓库,由于仓库作业无法在计算机旁直接作业,可以使用手持数据终端先分散采集相关数据,后把采集的数据上载到计算机系统集中批量处理。此时给生产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同时在现场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在此之前会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下载手持终端中。
4)数据的上传与同步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仓库管理系统中,自动更新系统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更新已后的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以便在现场进行查询和调用。
3.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主要模块有:系统管理、标签制作、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调拨管理、报表分析、终端数据采集程序等。
图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结构
(1)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相关设置及系统用户信息和用户权限管理。
(2)标签制作模块。依据入库单及标签制作申请单录入的货物信息生成每个物品的电子标签,在标签表面上打印标签序号及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在芯片内记录产品的详细信息。
(3)入库管理模块。仓库管理员根据订货清单清点检查每一件货品,检查合格后,扫描货架库位标签和入库物品上的标签,并输入物品数量。进行入库登记。将数据记入扫描终端设备内的入库操作数据表,然后将物品放置到指定库位上。全部物品入库完毕后,由管理员将入库数据导入后台管理数据库内,完成入库操作。经过这一流程后,仓库中每一种物品的位置、数量、规格型号等都可以在仓储管理软件中一目了然地查找出来。实现了仓储状态的可视化。
(4)出库管理模块。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领料申请查询仓储状态,然后做出预出库单;保管员根据预出库单将指定库位的物品取出,使用扫描终端设备扫描库位标签和物品标签,对出库信息进行登记,数据记入出库数据表;全部出库物品取出后将出库信息上传到主机。与预出库单作比较,并根据实出数量进行登记。
(5)盘点管理模块。使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如物品标签、摆放货架、物品数量等。系统可根据事先设定的产品分类,自动产生或人工选择产生盘点任务表.进行盘点作业,盘点作业主要扫描产品标签和相应的库位信息。数据上传后,系统会自动列出已盘产品与未盘产品,并根据需求进行盘盈、盘亏等操作。
(6)调拨管理模块。出现调拨情况时,根据调拨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拨流程。
(7)报表分析模块。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关报表,供相关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