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

时间:2019-05-14 17:5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意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意人生》。

第一篇:诗意人生

叶 朗:创造诗意人生

日期: 2009年10月23日 12:21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刘芸

阅读次数:4506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要谈的问题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想说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精神追求。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重要提法,就是要使我们国家成为具有更高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具有极其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的追求,而没有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人们会觉得他很俗气,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追求,那么整个社会就必然会陷入庸俗化。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也会受到限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讲话的时候就有一句话,他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觉得这是一个警句,也是警钟。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方面,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大的压倒一切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精神的追求则会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东西,跟这种倾向是有瓜葛的。十七大报告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提出来,我认为这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我们教育、文化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过去有一种说法,说大学就是传授知识,或者说就是研究高科技,或者说就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虑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十七大的精神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造福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进一步,大学还要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引领整个社会。

我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我认为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此。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可能出了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这一点来说,北大不能跟他们相比。但就引领社会的精神追求来说,哈佛、斯坦福未必比得上北大。北大的传统不能中断,不能抛弃,北大不能办成哈佛第二,因为哈佛是为美国办的,北大是为中国办的。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不是说哈佛好的东西我们不要学习,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办学宗旨,不能处处照搬美国的大学。我想我们的教学应该体现十七大的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那么关于精神追求的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大学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的人文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文内涵,要通过我们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多方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思想家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你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你自己的胸襟和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个问题也是我今天讲述的中心问题,后面我会详细谈。

第二,学校应该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特别对大学生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使它们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第三 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要使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提高个人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基,必须精读几本经典人文著作,人文经典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数量是有限的。对于这些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来说“熟读,玩味儿”,也就是反复的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这些经典人文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人类最高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更快地成熟起来。熟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是读三、四流的作品、文化垃圾,自己的情趣、格调、追求、眼光等慢慢地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当代的俄罗斯电影大师塔托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里的片段如何地写得好。他说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他更为强烈地厌恶垃圾,嫌恶垃圾。塔托夫斯基成为一代电影大师与他的素养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是阅读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位早被文化垃圾硬化。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个人认为这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说法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我不否认漫画、动画可以传播真善美,可以开辟青少年的心灵、心智。我也赞成发展动漫产业,但是漫画、动画终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年轻一代成为读图的一代,完全沉浸在动漫世界之中,完全与人文经典隔绝,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那么灿烂的中华文明会中断,这是极其危险的。

第四,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秩序。一所大学要营造浓厚的大学氛围、学术氛围,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文化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举办学生音乐节、戏剧节,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展览。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经典,使他们经常欣赏莎士比亚、汤显祖等的戏剧,欣赏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艺术经典是人文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引导青少年去追求,寻找人生的意义,去寻找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能起这个作用。当然,我不反对流行艺术,流行艺术也有很好的,但我们要防止精神错乱、格调恶俗的艺术进校园演出。格调很低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违反法律,当然也可以在社会的某些场合比如酒吧、歌厅演出,但我们不能让他们进校园。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校园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地方,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下一代引向精神健康的道路。有人说,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趣味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个性就是好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的教育界、理论界应该对这种说法加以批评,加以批驳,以避免它们对我们实际工作的危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政府文化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文化的建设,消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影视、美术、音乐、平面媒体还有互联网的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精神影响非常大。我希望我们的电影、电视特别是广告文化、网络文化要注重向青少年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情趣。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好的、负面的东西,但总体中国文化是健康的、美的东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历史上一些畸形的、丑陋的、血腥的东西比如扭曲的性格,病态的心理,家族内部的背叛、乱伦、残杀等等加以放大,夸张或者拼命地渲染,或者把中国人描绘成愚蠢的、发呆的模样,显示中国人都是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这样一种作为怎么可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怎么可能激励年轻一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使他们追求一个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和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开头。

下面我就讲人生境界的问题,我分成几个问题来讲。

一 什么是人生境界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的人生境界高,那个人的人生境界低,这里的境界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境界,概念中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是指疆域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3种含义。第一,是指学问和实践的品位和阶段;第二是讲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审美意象;第三是讲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生境界,我们在这里说的境界讲的就是这层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冯先生在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可以对世界有所了解。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这儿的解,了解,是一种活动;这儿的觉,自觉,是一种心理告白。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觉解便有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觉解造就了宇宙。宇宙间如果没有人,没有觉解,那么整个宇宙就处于无名之中。所以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是人的代表,意思是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混沌的宇宙。对每个人来说,他对宇宙的觉解不同,所以宇宙对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就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根据他们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自觉,这件事对他们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先生举例说,两个人同时去游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地质构造;另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同一座山,对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存在来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先生对于境界的论述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是他的论述也有一些不足,主要归结为两点:

第一,冯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觉解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这样也就把境界完全归结于理性层面。但是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它不仅有理性层面,还有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超理性层面。

第二,他过于强调境界是一个思想领域的东西,而不重视境界和生活世界的关联。他说两个人做相同的事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差别就在于觉解。他忽略了一点,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指引的作用。不同境界的人固然可以做同一件事,但更多情况下,不同境界的人会做不同的事,即使做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境界的人趣味不同,言行举止,爱好追求,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一个小孩落水,甲袖手旁观,乙跳下去抢救。这是境界不同。面对同一项任务,甲呕心沥血,乙敷衍了事,这也是境界的问题。

北大的张世英教授在《哲学导论》的天人之际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式的人生一点灵明来设定人生境界。人与动物不同,正是因为人有了这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境界就是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王先生的说法和冯先生说法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说到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这么三点:

一,冯先生所说的境界是觉解,是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和了解。张先生所说的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每个人的境界是有天地万物之间无穷的关联所形成的,这种关联包括自然的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历史的实在、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这种关联是形成每个人境界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又融进了人的主观境界里。所以说境界乃是一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甚至是个人的某些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系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指引了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所爱好的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受它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模式即境界的影响。张先生所说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同时他比较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实践的关联。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交叉的,是一个过去、未来所构成的现在,现实的现在。或者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整体。这就是说,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环境等等都积淀在它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整个的人。因此,未来已经在现在中先在。所以,每个人当前的境界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集中点,放射着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一个诗人,他过去的修养、学养,他对远大未来的憧憬,都决定着他现在诗意的境界。而一个过去只有低级趣味的人、对未来斤斤计较的人,当前的境界也必然是低下的。

三,一个人的境界对人有指引、引导的作用。境界是浓缩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功的心理导向。人生,就是人的生活,人的实践。人首先要面对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境界指引着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是对冯先生的补充,将他们加以融合,得出一个对境界比较全面的看法。

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包括冯先生的觉解,对宇宙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所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等。境界是浓缩过去现在将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境界是一种导向,对人的生活、实践起着指引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有境界,实际上,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的境界是他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一个人的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状态,即中国古人所说的胸襟、气象、怀抱等。好像是虚的,实际上别人能感觉到。冯先生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进校长办公室见蔡元培先生,一进去就有一种光辉日月的气象,满屋子都是他的气象,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气象是别人能感觉到的。

二 境界的四个品味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他的意义不同。

最低是自然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按习惯做事,不清楚做事的意义,他也可以做一些大事业,但他做这些事业是不知其然而然。比这高一步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他可以积极奋斗,他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他是为了他自己的利,就秦皇汉武,他们做了对社会有利的事,他们是盖世英雄,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所以他们的境界是功利的境界。再高层次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行利,所谓行利,是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就是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取,即便有时候是予,他的目的也是取,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他的目的也是予。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他的一切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觉醒是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就是人不但应该对社会有贡献,而且应该对宇宙也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所以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乐天就是他的所见、所行都对他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说乐,有一种快乐,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就是同于宇宙大自然,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分解这种境界。

自然境界所需的觉解最少,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依次需要更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天地境界也是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并不是一种不了解,这是一种觉解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一种“我”的发展。在自然境界中,人不知有“我”,在功利境界中,人有“我”,在道德境界中,人无“我”,在天地境界中,人也无“我”,但是这种无“我”是人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我”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充分发展了真“我”,所以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我”。

冯友兰先生认为境界有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界也有不同的地位。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个人所享受的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享受的世界,毕竟是他所感受、所了解的世界。

比如说,北京颐和园有玉兰花,每年玉兰花开的时候,从表面上看,颐和园的玉兰花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能享受,这并不是说这些人买不起颐和园的门票,而是说玉兰花对这些人没有意义。有些富豪得了癌症,在家里修养,带他们的太太到公园里散步,一阵清风吹来,他感到非常爽快。他就感慨,怎么我过去就没有这种享受呢?这是他醒悟到在他过去的生活中,清风明月不是他实际能享受的世界。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不缺钱,再说,清风明月也不能用钱来买。问题是清风明月对他没有意义,这是他的境界决定的。

冯友兰先生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区分,实际上可以做一种更细的区分,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味同样的。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同时,我们就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有道德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功利或者道德境界。冯友兰所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天地的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有限性的审美的境界。

三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送往迎来等俗务。人生俗务的层面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有一个职业,用一个比较消极的说法是赚钱养家糊口,用一个比较积极的说法就是一个人一生要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人一个核心的层面。第三个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生当然应该有一番事业,但人生也应该有一番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概念,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更应该有审美的层面。

现在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很忙碌。所以审美这个层面往往被排挤掉了。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今天颐和园的玉兰花开了,你去看了吗?”回答“哪有时间,没有这个闲工夫。”人往往把审美活动看成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他是人生所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们不能说最重要的层面,但是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层面。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一个人不能把俗务的层面太膨胀了,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这用我们俗话说,太俗气了。一个人也不能把工作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好像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又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大家知道,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八旗子弟就是这样的情况。整天提着鸟笼子逛大街、听戏、斗蛐蛐,把祖上留下的财产全部败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审美的层面。比如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反过来,审美的层面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促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的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我现在要着重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一个人的三个层面上都必然会得到体现。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应他的深层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巴尔扎克写过一篇论文叫《风雅生活论》,里头引用了两句谚语,一句叫“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手杖的姿势便可知道。”还有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我看有的公司招聘员工,先进行考试,然后选出比如四个候选人,最后请这四个人吃饭,吃完一顿饭,他就决定要哪一个人。他就通过你吃饭就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我们举冯先生的几段话来说明这一点。冯先生在他90多岁的时候依然在写他的《哲学史新编》,他对学生说,他现在眼睛不行了,想要翻找新的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能写书,他口述,他学生记录。他看新的书不行了,但他能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我在北大对学生说,你过去看过的书,你可以有新的理解,你可以有新的问题。他说“我想一条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吐出来,重新细嚼慢咽,不仅感觉有味,而且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的在燃烧,几千年不灭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作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那他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就像一条蚕,他既生而为蚕,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也是欲罢不能,冯先生说的这四个字欲罢不能非常好,我经常跟北大的同学讲,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一种精神。就是对社会献身的精神,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有限意义的一种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层面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四 追求审美的人生

刚才讲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一个有着最高境界审美境界即冯先生说的天地境界的人,必然有一个审美的人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审美的人生,在我看来,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人和万物并没有间隔,这个生活世界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所说的真。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是在世俗社会中,我们又习惯于以主客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任何万物之间具有间隔。人被陷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之中。德国哲学家马丁·路德把人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你的人生,一种是我他的人生。

我他的人生被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从而满足的要求和欲望。这样,我就把一切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的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和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一种间接性。

而我你的人生,超越了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相遇就是和人的灵魂深处直接的见面。比如我凝神关注的时候,我进入了无我不分的境界,物我同一的关系中。与我相遇的不是这棵树的属性、本质,不是这棵树的物理运动化学变化,而是这个不可分割的树的整体,这是无限的你。没有任何的概念、体系、欲望、目的阻隔着我和你之间,这是关系的一种直接性。

他说人一直生活在过去里,他说时间并没有现在,除了对象,它一无所有。而现在是永恒的,对象是静止的、不中断的、僵死的、凝固的,本质的存在是在现在,对象的存在是在过去。这有点哲学的味道。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是把握现在的人生。而我他的人生是主客分离的人生,是生活在过去里面的人生,是丧失了现在的人生。这样的人,一切都是过去式的,这样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之中,他把握不了现在。

所以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间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造架万物一体的世界。体验它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有时会觉得人活得没有意思。感到人活得没有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而审美去掉了这个隔离,造架了本来的世界,于是世界的一切都变得有情味,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

海伦·凯勒她虽然是个盲人,但她可以感受世界的美。她享受现在,她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的美,他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带着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来体验人生。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每一朵花都令人喜悦不已。他见到第一千个婴儿,就像见到第一个一样,这是惊叹的产物。这个人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过河的时候依然有着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丽的反映,一种兴奋,就像他第一次过河一样。

诗意的人生,每天世界都是新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乐根,一个人乐根,享受人生,他就把握了现在。世界上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海伦·凯勒的一个朋友在森林走了一个小时回来,她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都没有看到。她说,你走了一个小时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呢?他看不见,世界上的东西对他没有意义。

创造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发挥到了极点,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就是说生而又生,创造了再创造。生生不息就是创造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五彩缤纷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才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反过来,缺乏创造的人生是缺乏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是暗淡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人生。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的人生。一个是我们北大著名教授朱光潜的例子。朱光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光潜就连续翻译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美学》的两大卷,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出版了一卷,后两卷有一部分是之前翻译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抄走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朱先生,问他那些翻译找回来没有,他说没有找到。后来幸好找到了,朱先生就把它翻译完了,整理出版。黑格尔的《美学》很难翻译,因为涉及西方哲学、文学、文化的面非常宽,不熟悉西方文化很难翻译。所以当时周恩来周总理就说“黑格尔《美学》这样的书只有朱先生翻译,才能胜任愉快。”朱先生翻译完了三大卷美学。这是何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看到的丰子恺的一幅画,这幅画很能反映朱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幅画画了一棵大树被拦腰砍断,周围就长出很多枝丫,树下站了一个小女孩和他的弟弟,小女孩把树指给他弟弟看,画上写了四句诗“大叔被砍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我觉得丰子恺的这幅画和这首诗非常恰当地表现了朱先生的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

再一个例子是苏联一个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在真人真事的小说《奇特的一生》写到的。这个昆虫学家让人惊奇的是他有超出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罗列一下他干的事情,他一生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和12500张打字稿,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无神论等等学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跑了很多地方,实地研究果树的害虫、玉米的害虫,他用业余的时间研究地藻的分类,收集了35箱地藻的标本,共一万三千只,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他的学术兴趣广泛地叫人吃惊,他编辑了古希腊罗马史,英国的政治史,研究宗教,研究康德的哲学。他在研究古希腊罗马史时,古希腊罗马史的专家来找他讨论。外交部的官员来找他请教英国政治史中的某些问题。

柳比歇夫它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么广泛,这么广博,取得这么多成果,并不表明他的物质生活十分优越,他一样要经历战争时代的折磨,他一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那时候苏联的生活条件也不好,要排队去买煤油,去买很多东西。他也有应酬,照他自己的记录,1969年这一年他收到419封信,写了283封信,他的有些信简直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他的同行拥有豪华的别墅,高档的轿车,他从来不重视这些东西。他只要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就满足了。他没有让物质的享受把自己淹没,他也没有忽视审美的层面。他讨论但丁的《神曲》,他在晚上经常去听音乐会。柳比歇夫超越了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极限,使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比平常人多得多。

我认为朱光潜和柳比歇夫这两个例子非常典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他们一生所做的事情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威廉·詹姆斯曾说普通人只用了他们潜力的一小部分,和我们想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永远都在这一半的地方,永远不想突破这一半。马斯洛也说过,我们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为伟大,我们都有未利用的潜力。我们许多人的确回避了自身的天职、召唤、命令、使命。大多数人都不想尝试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都是在一半上生活,而朱光潜和柳比歇夫都是在极限上生活。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开发自己的天资、潜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创造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是趋于完美的人生。现在人才的标准有一条,超强度的使用脑力,我也跟我的研究生讲,要超强度地使用脑力,不要懒。人生应该追求最完美的人生,极限的人生,创造的人生。

爱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诗意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必然带来爱的人生。我们能从天地万物的圣意,在一种勃勃的关怀中得到快乐,同时产生一种对天地万物的爱。花开花落都体现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无限的珍惜。事物有缘相遇,一定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无限的喜悦,哪怕是花,哪怕是一棵无名的小草,也是一样。这就是说自然的美。

生命的灿烂的光华激起人无限的喜悦,激起人们对人生的爱。这种对人生的爱必然和感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这样,人必然能感受到天地无限存在对个人生存的支持,没有他,人不可能实现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感受到这一点,人必然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这种感恩的心表现在拥抱一切的胸怀,表现为每个人对万事万物的爱,它使人产生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艺术的美同样也激起人们的爱。俄国一位著名作家多斯托夫斯基说他不止一次的参观德累斯顿的博物馆,那儿有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还有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每次都看得热泪盈眶,究竟是什么使人热泪盈眶?是洋溢在画上的精神的完美。它激励我们追求自身思想纯洁和高尚。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感觉到诚惶诚恐,仿佛那雨,那风,那鲜花,那大地的呼吸全部都嵌入了我们感恩的心,并且永远占据了他。他走进东宫博物馆,一直感觉到幸福。他说他看那些雕塑像,懂得所有这些雕塑对人类高尚情操的召唤。这是人类无比纯洁的写照。他几个小时坐在米洛的维纳斯像的旁边,悄悄地在那哭泣。他的话也是说,审美活动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那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追求高尚纯洁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人生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了男女的爱情,人生就变得如此美好,马斯洛说情爱和性爱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使人惊喜,敬慕,敬爱,并且有一种类似伟大音乐所激起的感恩心情。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告诉我们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总之,追求完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人们在追求审美的人生的过程中同时就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现在回到我们的开头,我们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一个学者,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气象,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我想,如果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的大学生都有这样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根据叶朗2009年10月15日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上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刘芸)

第二篇:《诗意人生》读后感

此书是陈白子先生赠送与我的,《诗意人生》读后感。拜读后,深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了还想读。

我在南通工作生活了大半个世纪,因不属同一单位。白子先生在报社工作,我在工业战线,从无往来交友。过去只知白子其名,却不识白子其人。拜读了《诗意人生》一书,才对白子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从书中产生了共同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心灵的构通。

在我的想象中,白子先生与我都是八十出头的老翁了,又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老报人、大诗人、名作家,有这么响亮的新闻和文学头衔,肯定也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了。可从书中发现,白子先生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一辈子做的是党的喉舌工作,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从他光明磊落的一生,白子先生,虽不是一名党员,却是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加同志。在我党历史上,这样忠实的朋友是很多的。

《诗意人生》可谓大气隆盛。全书以朱剑书记的“序”开篇,以苏子龙总策划的诗文贯穿全局。

读书中所收郑槱年总编的书法墨宝、龚德的《我心中的白子》、徐应佩的诗文、杨自度老总的《江海诗坛常青树》、施亚的《吾师吾友》、白万清的《一生三求》、鲍冬和的《白子礼赞》、曹剑的贺词、朱广英的《恩师陈白子》、王建云的《永恒的守望》等诸多领导和著名作家的诗文佳作,读后从多视角、多方位感知白子先生毕生忠诚于党的新闻和文艺事业,工作中,在着重搞好搞活党的舆论喉舌的同时,不惜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精力和版面”,用之于“为他人作嫁衣”,用之于发现、培养和造就新闻与文艺人才,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耻于把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沦为谋取个人名利的工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退而不休。岂不令人可敬可佩可学。

《诗意人生》一书得以问世,我认为永远不应忘记一位有心人──苏子龙同志。

朱剑书记在为《诗意人生》所作的序言中,着重提及此书是由苏子龙策划的。我想出这样一本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约稿、汇总、编排、校对、付印,工作量是很大的,责任也是很强的。我粗略统计,共有76位领导、文友,知己为本书作画、写稿,为白子先生贺寿,都有一份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是苏子龙同志,读后感《《诗意人生》读后感》。

子龙同志早已调离南通,到江苏省电视台担任领导,他为什么要策划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为他个人?绝不是!他在为南通尽一份历史的责任。南通出了这样一位好同志、老报人、著名诗人、作家,如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将是永远的遗憾!所以我说,南通的历届当家人,都不应忘记苏子龙同志。同时也不应忘记南通日报社领导为此所做出的“当仁不让”的贡献。

在白子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有那么多的师友文朋,为老寿星祝贺,在南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将诸多领导和文友的诗文汇集成厚厚一部《诗意人生》,又有地级市原老书记朱剑同志为之写序,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两个“绝无仅有”,说明一个事实。白子先生的光荣一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不仅是先生的个人光荣,也是南通市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光荣!我作为一位同辈人,深为白子先生而高兴!

《诗意人生》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难得的是,书中不仅有南通市新闻界、文化文艺界的精英、文化人所写专稿,还收有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柯蓝大家所作的专文和贺词,以及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笑的书法墨宝等,表明此书的文学含金量之厚重。就我的欣赏感受,这本《诗意人生》确实太精彩了。我是一位工农出生曾担任过领导工作的干部,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却缺乏足够的评价水平。

以我个人的精读感受,老年人看了,同样会在如何做人、做文、做工作、做事业等诸多方面产生共鸣,对我来说,这既是很好的学习,也是精神文明的享受。即使青年人读了《诗意人生》一书,同样会得到启迪,同样能从中吸取文学的营养,学到许多写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学到做人的美德。

我反复通读了《诗意人生》,白子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集中为一个“真”字:他为人真实、帮人真诚、做学问认真;他爱国、爱党、爱家乡、爱人民,感情质朴纯真。时至今日,他依然葆有一份毕真无暇的童趣。当我和老伴同读老作家龚德笔下的“南通一怪”,禁不住发笑!读白子先生的忘年交苏子龙笔下的“趣文、雅事”更令人笑口常开。从书中看不到白子先生有丝毫虚伪的成份。这是文化老人共有的美德。

注:刘俊才同志曾先后在南通天生港发电厂、南通市机械工业局、供电局、电子工业局担任领导工作。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陈白子先生与徐应佩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南通日报老总杨自度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作家柯蓝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苏子龙先生、鲍冬和先生)

(陈白子先生出席朱广英作品研讨会)

以上照片均采自陈白子博客相册

陈白子博客:

第三篇:诗意人生议论文

诗意人生议论文1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地栖息于苍茫大地上,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

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人民,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中国。

地承万物,心承爱的天使,方能成就美好人生;寸心载世,心有责任之天使,方能抒写诗意的人生之篇。今年或前几年所有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曾用爱之天使诠释了生命,以责任之天使感动了中国,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你让我们泪流满面。

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者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承担,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的眼中铺满阳光,但是你用爱点燃的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让我们泪流满面,只因为你心中存有爱之天使。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那透风的竹楼,是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你不是一只迁徙的候鸟,你是苗乡的天使。

李春燕,是什么驱动你奔走在田垄间行医?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一样灵动的天使。人民记住了你的好,你用自己的信念与爱感动了中国。大哉,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

风定落花香,永怀信念,用心地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诗意人生在落花飘香之时彰显出悸动的神韵。

诗意人生议论文2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

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

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

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

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

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

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

诗意地生活,快乐将与我们相随,你会惊讶的发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人生如诗,诗写人生,就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诗意人生议论文3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

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

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

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

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

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

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

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

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

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诗意人生议论文4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是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将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不如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点评文章扣住“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论述了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仍然可以诗意地生活.

诗意人生议论文5

荷尔德林说过:“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于我们而言,正确对待工作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方可达其“诗意”。

有些爱好也许看似与工作并无关联,但却能和谐共存。如爱因斯坦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头脑中转动着数字、公式以及天书般的阐释,同时,他又钟情音乐,总与小提琴为伴。一边是科学创造,一边是乐声袅袅,工作与爱好领域不同却彼此相容。这是因为,二者相互补充,且是相通的。“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感和精神境界。”爱好可以为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作为良好工作的基石。

而正如冰心所言:“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爱好与工作之间,溯其根本,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业余喜欢收藏古墨,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兴趣如绿叶配牡丹,相得益彰。他的爱好帮助他更深入广泛地进行研究工作,而他的工作又有助于他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用材料中的例子,必须展开具体的分析,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幸好还有下一段。)

罗素在《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中提出是工作变得有趣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能的运用,二是建设性。前者如张子高收藏好墨涉及胶体化学的知识,他从事的化学工作使他得以运用相关知识便于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后者如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催化作用下逐渐搭建完成自己的科学高楼,爱好可以为工作带来乐趣性,并因此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所以在工作之余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实乃良方。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职业选择一片迷茫,填报专业时更注重就业前景而非个人兴趣,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没有兴趣依托的工作必然不会长远,在选择职业上,应当将工作与爱好相结合,综合考量。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和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那就应该选择它,因为那时我们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我认为这应当成为我们现在年轻人选择职业时的基本准则,将工作与爱好视为双桅船的两个风帆。也许在社会彻底贯彻这个理念后,社会的生产效率与人民幸福指数也会得以提高。

用爱好作为工作的发条,让二者协同作用,即为人生之诗意的体现。

第四篇:诗意人生议论文

诗意人生议论文

诗意人生议论文1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地栖息于苍茫大地上,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

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人民,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中国。

地承万物,心承爱的天使,方能成就美好人生;寸心载世,心有责任之天使,方能抒写诗意的人生之篇。今年或前几年所有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曾用爱之天使诠释了生命,以责任之天使感动了中国,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你让我们泪流满面。

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者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承担,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的眼中铺满阳光,但是你用爱点燃的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让我们泪流满面,只因为你心中存有爱之天使。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那透风的竹楼,是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你不是一只迁徙的候鸟,你是苗乡的天使。

李春燕,是什么驱动你奔走在田垄间行医?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一样灵动的天使。人民记住了你的好,你用自己的信念与爱感动了中国。大哉,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

风定落花香,永怀信念,用心地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诗意人生在落花飘香之时彰显出悸动的神韵。

诗意人生议论文2

荷尔德林说过:“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于我们而言,正确对待工作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方可达其“诗意”。

有些爱好也许看似与工作并无关联,但却能和谐共存。如爱因斯坦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头脑中转动着数字、公式以及天书般的阐释,同时,他又钟情音乐,总与小提琴为伴。一边是科学创造,一边是乐声袅袅,工作与爱好领域不同却彼此相容。这是因为,二者相互补充,且是相通的。“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感和精神境界。”爱好可以为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作为良好工作的基石。

而正如冰心所言:“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爱好与工作之间,溯其根本,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业余喜欢收藏古墨,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兴趣如绿叶配牡丹,相得益彰。他的爱好帮助他更深入广泛地进行研究工作,而他的工作又有助于他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用材料中的例子,必须展开具体的分析,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幸好还有下一段。)

罗素在《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中提出是工作变得有趣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能的运用,二是建设性。前者如张子高收藏好墨涉及胶体化学的知识,他从事的化学工作使他得以运用相关知识便于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后者如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催化作用下逐渐搭建完成自己的科学高楼,爱好可以为工作带来乐趣性,并因此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所以在工作之余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实乃良方。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职业选择一片迷茫,填报专业时更注重就业前景而非个人兴趣,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没有兴趣依托的工作必然不会长远,在选择职业上,应当将工作与爱好相结合,综合考量。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和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那就应该选择它,因为那时我们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我认为这应当成为我们现在年轻人选择职业时的基本准则,将工作与爱好视为双桅船的两个风帆。也许在社会彻底贯彻这个理念后,社会的生产效率与人民幸福指数也会得以提高。

用爱好作为工作的发条,让二者协同作用,即为人生之诗意的体现。

诗意人生议论文3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

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

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

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

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

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

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

诗意地生活,快乐将与我们相随,你会惊讶的发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人生如诗,诗写人生,就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诗意人生议论文4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是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将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不如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点评文章扣住“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论述了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仍然可以诗意地生活.

诗意人生议论文5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

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

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

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

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

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

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

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

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

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第五篇: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诗意课堂,诗意人生

连州市西城小学 何和欢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是一个于琐碎烦杂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意的绿色情境,是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在我看来,“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栖息地,诗意的课堂是“天人合一”的幸福课堂。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应当有诗的特质: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在一种灵净、祥和、光明博大的氛围中,人人敞开悠闲的心扉,释放沉睡的潜能;心与心彼此接纳,思与思相互启迪,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共同达到由赞美生活到热爱生活到创造生活的至高境界。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凭借诗意地引入、朗读、感悟、体验、创造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呈现出来。

一、诗意地引入激发。

采用激情导入、音乐感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 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刻,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一开始,我联系汶川地震,配上录相,满怀激情设计了以下导语:“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灾难降临。最惨烈的是正在学校上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中成千上万人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夺走了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灾难,生命如此脆弱。但是,‘保护孩子,营救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响在汶川,也响在15年前美国洛杉矶地震后一位年轻父亲的心里,他和他儿子在一片教学楼的废墟上演绎了一个神奇感人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大声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诗一般地导入,让学生沐浴在诗意的氛围里,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到15年前美国地震中父子俩的特定情境中去。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 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诗意地朗读吟诵。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教学《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又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三、诗意地体验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会精心挑选一只玲珑剔透的白瓷蓝花水杯,调配一杯芳香的菊花茶,让学生通过目视、手触、鼻嗅、口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一杯花茶》的作文。我会在一个暴雨将至的早晨,和学生一起透过窗口,观察忙着把晒在校园外马路上的玉米收起来的农民,看他们的紧紧张张,想他们的辛辛苦苦,写一篇《玉米的故事》。于是,学生写出了充满诗意的句子:“菊香溢满了温馨的课堂,花茶滋润了干涸的心田。”、“土地是农民的希望,粒粒玉米是颗颗汗珠的果实。”„„

四、诗意地联想创造。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无形之中给学生美的影响。“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我们教师就是荡水,就是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

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尽情地去联想、创造。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 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描述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诗意的语文课堂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潜力。如教完《秋天到》一首短诗后,我让学生学着创作 儿童诗,没想到学生的潜力是那么大,课上涌现出了不少“小诗人”:“秋天到,秋天到,秋天景色真正好。桂花阵阵香,菊花朵朵俏。枫叶红似火,大雁飞得高。”;“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味道真奇妙。苹果脆,柿子甜,甜里带涩是菱角。梨儿香,桔子酸,酸中带甜是葡萄。”„„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诗意的生活,高贵典雅;诗意的人生,亮丽多彩。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体现在一次又一次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创造中„„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指引学生“诗意”地生活,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在春风暖雨中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下载诗意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意人生作文[五篇]

    诗意人生作文汇编6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

    诗意人生作文[5篇]

    精选诗意人生作文6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

    诗意人生作文(大全)

    诗意人生作文汇编7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意人......

    诗意人生作文(合集)

    精选诗意人生作文汇编九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文追寻论文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姓 名:耿小双班 级: 12网络技术3 学 号:126314105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摘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一生中经历了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

    书香相伴 诗意人生

    书香相伴 诗意人生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你,让你快乐地成长;如果你是一条小鱼,那么书就是清清的溪流,它滋润着你,让你快乐地成长;如果你是一只小鸟,那么......

    心有天使,诗意人生

    心有天使,诗意人生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地栖息于苍茫大地下,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