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当盛夏的躁热渐渐褪去,当金桂的馨香飘逸悠远,我们全体师生,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又相聚在这里,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清华大学研会主席在201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发言,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赵璞。今天,美丽的清华园又迎来了6000多名“清小研”。站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自己报到时的样子,那时候新生报到还不能自行上传IC卡的照片,于是那天凌乱的发型便永远定格在我的学生证上,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不管大家手中IC卡上的照片是否经过了P图软件的加工处理,在拿到这张卡的一刻,我们的人生从此将与清华结缘。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在校研究生,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五年前,我也和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第一次走进综体,坐在某一个角落等待着我在清华的第一堂课。今天,我想就自己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作者发现很多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突破,并非来自于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埋头苦干时的“顿悟”,而是产生在不同项目组的研究人员每周的科研讨论会上,足见良好的交流环境对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清华园里,食堂的餐桌、宿舍的三角屋、荷塘旁的咖啡馆、甚至情人坡的草坪,都可以成为我们与老师、同学们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场所。在清华,如果你想要探究大数据的应用价值,你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一场专题微沙龙,邀请计算机系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在清华,如果你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工科男博士,却想探讨中国A股底在何处,路在何方,你可以有机会与诺奖大师直面对话;在清华,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抹上一缕国际化的色彩,各类国际交流支持项目将帮助我们实现在海外研修的愿望。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校期间,充分利用清华提供的各类平台资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学科内、跨学科、国际化的交流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营造了追随榜样,形塑习惯的氛围。去年的毕业生代表张如范师兄,在学期间包揽了“学术新秀”和特等奖学金这两项研究生最高学术荣誉。荣誉的背后,是他坚持每周都写下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和错漏,毕业时他的笔记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祖充,每天早上都坚持花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几年下来从未间断。其实在清华,这些优秀的习惯并不独属于这些在同学们眼中“神一般的存在”:每晚在紫操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坚持每晚从实验室回来都要跑上3000米再睡觉;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我们会发现大师兄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检查大家昨晚的实验数据;即使在每年最热闹喧天的校庆日,我们发现还是很难在老馆抢到一个座位,那里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同学翻书时的沙沙声。这些简单的习惯汇聚成榜样的力量,共同组成了清华人的精神特质,而这种精神特质也在传承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创造了跨越知识边界的环境。去年化学系的张希院士在给研究生新生的入学第一课上说过,要做到“心中有科学,眼中无学科”。作为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知识,而这种创造往往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曾发出过“扫平清华图书馆”的誓言。今天,清华这座校园所承载的知识容量不止体现在丰厚的藏书,更体现在为我们突破知识边界,探索崭新领域,提供了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环境。比如,选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你便有机会和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创业团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经历将脑海中的粗浅想法转化成实体产品的全过程;比如,参加一次到西南边陲的社会实践,感受乡土中国的魅力与文化,丰富自己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当自己的研究遭遇跨专业知识缺乏的瓶颈时,尝试预约真人图书馆中藏有的100多位各专业名师资源,他们将帮助我们打开通往研究的另一扇门。
同学们,清华足够大,这里为我们追求真理、实现梦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片环境是百年清华人,在奋斗和实践中一点一滴、不断积淀中形成的。它代表着这个园子的历史、精神和传统。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这片优越环境的受益者,更是这片环境的维护者和创造者。
衷心地希望大家在清华收获真知、结交挚友,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谢谢大家!
注:
第二篇:XX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XX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新同学,新学期快乐!
在桂花未香、蟹脚未忙、菊花未黄的9月,我迎来了你们。这些天,我充满了欣喜,也有着那么一些急切,甚至有些忙乱!欣喜是因为,你们来了,真好!宁静的校园有了你们,一下子就生气勃勃起来。作为一位在浙江大学任教22年的教师,我每年最伤感的时间是7月看着同学们毕业后奔赴世界各地;最欣喜的时间是9月看到同学们从世界各地背着行囊来到校园。欢迎你们,亲爱的新同学!说有些急切,是因为我们国家、我们浙江大学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那么多的伟大事业急需你们快快加盟,时不待我!说有些忙乱,是担心我们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来到XX大学,所有同学都看到了竺XX老校长出给每位同学的两个问题。事实上,作为教师,我一直也在问自己两个问题:有什么是学生不上大学就学不到的东西?有什么是不上XX大学这样的名校而学不到的东西?所以,忙乱和压力来自于我们绝不能招天下之英才而毁之。
在开学典礼上,我要表达作为教师对你们的期许。这种期许,可以概括为天下情怀、求是精神和游艺境界。
所谓天下情怀,是指我们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公共精神。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它有多种含义,不同表述。在今天,我要求大家能够认识到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要有这种全球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人事和物事,反对坐井观天,超越夷夏之辨。这不仅仅是与外国做生意,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文明,发表ScI和SScI期刊论文的事,它包括这些事情而又不限于此,我们要树立起全球思维,思考全球性问题,遵循已有世界游戏规则,不断改变已有的不合理游戏规则,融入并逐渐引领世界主流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树立“天下为公”精神。天下为公本是儒家经典《礼记》大同篇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管理国家大事,人民享有平等幸福生活。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就要成为竺可桢老校长说的“富有公共精神,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而不仅仅成为一位工程师、律师和医生。叶圣陶先生写过一个童话《稻草人》,其中稻草人暗喻了一位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看到人民在受苦,看到社会不公,连眉毛都不动一下,我们就连这个稻草人还不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林肯》,这部150分钟的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华丽的视听盛宴,而是拍了一个疲惫不堪、憔悴苍老的林肯,电影只讲了一件事,就是林肯在重重困境下坚持自由平等、追求正义公平,推动国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从法理上永久废除奴隶制。同学们,天下为公,就是要你无可逃避,舍你其谁?!
第二是求是精神!“求是”是浙江大学校训。竺可桢准确表达了天下情怀与求是精神的关系,他说: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这成为了我们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有时候,我们的员工、同学会写错这个院训,写成“以真理为依归,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差错表现出我们对求是校训理解上的偏差。竺可桢认为,“求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信仰,英文是FaithofTruth。他说:“求是就是要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他以布鲁诺、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不怕火焚,不怕唾骂,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来激励大家。同时,他还把求是精神理解为牺牲精神,“不顾利害以求真理,祛除成见以就理智”;他还把求是精神理解为博学笃行的精神,而不完全限于读书或实验。我们的校歌里唱:“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这是何等的豪迈和自信,它来自于你是富有天下情怀和求是精神的浙大人!
第三是游艺境界!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可以看做是孔子对教育目的的系统阐述。他把道、德、仁、艺看做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其中,道和德是精神思想上的要求,仁和艺是生活处世上的要求。这里我说说“游于艺”。南怀瑾先生说,这里的“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持的礼仪。前几天星云法师访问浙大。他曾经在《人间福报》上连续四年每日写一篇“迷悟之间”的短文,这个“礼”就相当于超出执迷之后的觉悟,对万事万物所采用的一种正确心智和态度。“乐”相当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射”、“御”、“书”、“数”,相当于军事,技能,文学历史,科学等等。人生的充实和美好,都要有六艺修养,这个艺还不是今天狭义的艺术。没有这些修养,没有这个精神家园,人生就枯燥无比,不能忍受。这正是:情怀天下事,诗话在人间。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上述这些还不是我对你们的全部期许。中国传统文化可约略概括为儒道两家,儒家多的是仁者的叮咛,道家多的是智者的放手。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仁者的叮咛和智者的放手都是需要的。今天,我可能给了你们很多叮咛;今后,我也会给你们适当的放手,会对你们有宽容、有等待。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鲁迅在《故乡》中也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毫无疑问,我还期许在你们的成长中,你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新生活!
今天的杭州,今天的校园,已是秋意阵阵,杭州的美好季节到了。诸位,请回答我:你会在美好的城市的美好季节里、在你人生美好的季节里做最好的自己吗?
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5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
2015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 赵璞,清华大学校研究生会主席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赵璞。今天,美丽的清华园又迎来了6000多名清小研。站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自己报到时的样子,那时候新生报到还不能自行上传IC卡的照片,于是那天凌乱的发型便永远定格在我的学生证上,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不管大家手中IC卡上的照片是否经过了P图软件的加工处理,在拿到这张卡的一刻,我们的人生从此将与清华结缘。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在校研究生,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五年前,我也和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第一次走进综体,坐在某一个角落等待着我在清华的第一堂课。今天,我想就自己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作者发现很多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突破,并非来自于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埋头苦干时的顿悟,而是产生在不同项目组的研究人员每周的科研讨论会上,足见良好的交流环境对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清华园里,食堂的餐桌、宿舍的三角屋、荷塘旁的咖啡馆、甚至情人坡的草坪,都可以成为我们与老师、同学们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场所。在清华,如果你想要探究大数据的应用价值,你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一场专题微沙龙,邀请计算机系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在清华,如果你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工科男博士,却想探讨中国A股底在何处,路在何方,你可以有机会与诺奖大师直面对话;在清华,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抹上一缕国际化的色彩,各类国际交流支持项目将帮助我们实现在海外研修的愿望。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校期间,充分利用清华提供的各类平台资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学科内、跨学科、国际化的交流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营造了追随榜样,形塑习惯的氛围。去年的毕业生代表张如范师兄,在学期间包揽了学术新秀和特等奖学金这两项研究生最高学术荣誉。荣誉的背后,是他坚持每周都写下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和错漏,毕业时他的笔记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祖充,每天早上都坚持花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几年下来从未间断。其实在清华,这些优秀的习惯并不独属于这些在同学们眼中神一般的存在:每晚在紫操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坚持每晚从实验室回来都要跑上3000米再睡觉;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我们会发现大师兄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检查大家昨晚的实验数据;即使在每年最热闹喧天的校庆日,我们发现还是很难在老馆抢到一个座位,那里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同学翻书时的沙沙声。这些简单的习惯汇聚成榜样的力量,共同组成了清华人的精神特质,而这种精神特质也在传承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创造了跨越知识边界的环境。去年化学系的张希院士在给研究生新生的入学第一课上说过,要做到心中有科学,眼中无学科。作为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知识,而这种创造往往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曾发出过扫平清华图书馆的誓言。今天,清华这座校园所承载的知识容量不止体现在丰厚的藏书,更体现在为我们突破知识边界,探索崭新领域,提供了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环境。比如,选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你便有机会和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创业团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经历将脑海中的粗浅想法转化成实体产品的全过程;比如,参加一次到西南边陲的社会实践,感受乡土中国的魅力与文化,丰富自己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当自己的研究遭遇跨专业知识缺乏的瓶颈时,尝试预约真人图书馆中藏有的100多位各专业名师资源,他们将帮助我们打开通往研究的另一扇门。
同学们,清华足够大,这里为我们追求真理、实现梦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片环境是百年清华人,在奋斗和实践中一点一滴、不断积淀中形成的。它代表着这个园子的历史、精神和传统。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这片优越环境的受益者,更是这片环境的维护者和创造者。衷心地希望大家在清华收获真知、结交挚友,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谢谢大家!
第四篇: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迎来了新的一批硕士研究生,给我们这个蓬勃发展中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代表教育学院党委对各位研究生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们江西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在高校如林的今天对广大学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战略,更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能够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分外香。同学们,我深知,今天你们的这份幸运,意味着你们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此时此刻,面对一双双渴求和信任的目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使命和责任。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成为一条江。”教书育人是我们执着追求并乐在其中的崇高事业,我们要发扬导师群体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因此,我们研究生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学科意识、自觉的理论意识、正确的方法论意识、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
以及在上述意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挑战意识。
同时,我对各位同学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要做一个坚定信念,立志成才的人。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作为研究生,不仅学习上要求进步,思想上更要有进步,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把国家时刻装在心里,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指明了方向。希望你们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第二,要充分利用导师这个知识宝库。导师是学术道路上的领航人,他们的渊博知识和治学经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主动和导师联系,虚心向导师学习,学习他们科学治学、博采众长的理念和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精神。同时,要注意收集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经常阅读本学科的期刊杂志,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要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同学是学术道路上的协作者,要发扬团队精神,互相督促,互相切磋学习经验和技巧,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做到共同进步。同时,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切忌浮躁。要正确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学习是一个逐级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广博方可致远。
第五,要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既要有远大志向使自己不断进取,又要有近期目标使自己充满信心。治学研究,做人在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学术人。
机遇总是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只有刻苦学习,做好准备,才能不让机遇与我们擦肩而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真诚地希望,若干年后,当你们回忆起这段时光,能够坦然地说,“我庆幸自己的选择,研究生学习是我人生的一次飞跃。”你们是今天的天之骄子,明天的祖国栋梁!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第五篇: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年开学典礼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年开学典礼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法研19班的晏鹏缘。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当我接到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的时候,既很激动,又很惶恐——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学硕士新生,我拿什么代表如此优秀的诸位呢?毕竟,在座的有60位博士生师兄师姐,有从各院校推免的优秀硕士生同学,还有入学考试高达400+的学霸!
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和感受可能是相同的: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从今天起,我们成为了一名光荣而幸福的清华人、明理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可能我们自己知道吧。过往的每一个日月星辰都变得璀璨,因为此刻我们正端坐在法图楼内,成了一名真实的明理人!明理人,是清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华法学院学子的统称。每一位明理人都应当关注家国大事,积极参与锻炼,认真做好学术准备。
“无家国,不清华”!
众所周知,清华是一所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学校。邱勇校长在开学第一课中讲到,清华大学永远紧跟国家发展的进程,服务于国家发展。我当过兵,立过两次“个人三等功”,参加过2016年的湖北抗洪。7月份的湖北,地表温度达到60多度,我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喝水,湿衣服一个月几乎就没干过,浑身长满了痱子,遍体通红。可是当我们抗洪成功返回营区的时候,看到当地群众夹道相送,挥手告别,不禁泪流满面,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温暖的。我永远记得当地百姓给我们连队送西瓜的时候,被连长委婉拒绝的情景。连长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永远记得咸宁老乡说“看到你们来了,就放心了”。永远记得路过的小学生们自发地朝我们敬礼的可爱模样。这些亲身经历,让我更加确信:祖国将会更加强大,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终将实现!
在清华,我无数次听到“我爱我的祖国、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会履行我的庄严承诺——“若有战,召必回”;作为一名清华人,我会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作为一名明理人,我愿意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奉献全部知识和力量。
“无体育,不清华”!
蒋南翔校长说:要做到思想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对于明理人来说,“思想过硬”就是政治正确,立场坚定;“业务过硬”就是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思维缜密,法律素养精湛;“身体过硬”,就是热爱体育,定期锻炼,科学运动,养成强健的体魄。
我热爱体育。大学期间,我曾获得过两次“七项全能”冠军和跳高冠军,曾率领院篮球队六次夺得校篮球联赛冠军。我第一次来清华,是大一的时候代表法大到清华打校队比赛。比赛的前一晚,兴奋的睡不着,发了一条微博:明天就要去从小就梦寐以求的清华打比赛了,希望能够发挥出色。刚得知被清华录取,我就想着加入法学院篮球队,为学院的体育事业尽一份力量。为了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让我们一起运动吧!
“无严谨,不清华”!
陈旭书记在谈到学风建设的时候说:“严,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爱!”老学长朱镕基总理也说,“为学在严,为人要正”。关于清华为人为学的严谨,我想结合联系导师的故事,谈一点认识。我的导师汤欣老师是清华法学院诸多优秀教师的缩影。他学术造诣深厚,在学生中以严谨严格著称。选导师时,他对我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电话“长谈”,对于我的过往经历、未来规划,无一不细致问询。而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还有机会考虑和选择,选我当导师是要立‘军令状’的,达到了才能毕业!”我当即答复道:“老师,我已经考虑清楚了,就是您!”与在座的同学们一样,读研期间我没想让自己过得舒服。大量的学术书籍需要阅读,论文写作水平需要提高,英语能力需要进步,文化视野需要拓展。自报到以来,我一直没有在东南门的“清华大学”石碑前留影。我与自己有个约定:三年后如果我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清华人、明理人了,再去与它合影留念。现在,还有很多事要去做。
明理楼内、法图楼内,无一不做贡献之人。正是因为一代代明理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拓,将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无数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法治中国做出新时代明理人应有的贡献,努力去实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