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

时间:2019-05-14 17:5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

第一篇: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

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

1967年8月7日晚,时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王力接见了外交部的驻外使馆参赞姚登山,发表了一篇臭名昭著的讲话,被称为“王八七讲话”。王力否定建国以来外交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说什么“打倒刘邓陈的口号为什么不能喊?”诬称“外交部运动阻力太大”,煽动姚登山起来夺权。这篇讲话造成外交大权傍落,直接引发“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一系列严重外交事件,掀起揪斗、批判以陈毅同志为首的一大批老干部的恶浪。我国的对外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王力“八七讲话”一出笼,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严厉批评,遭到外交部大多数同志的抵制和反对。但是,王力、关锋、戚本禹的后台是“四人帮”。这伙人甚至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周总理。当时在外交部工作的王海容(毛泽东的表侄孙女)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他们对煽动极左思潮,企图趁乱夺权的人非常不满和憎恨,他们通过王海容向正在南方视察工作的毛泽东送去了一系列材料:王力“八七讲话”抄本,几个外国驻华机构被砸、被烧的情况,外交部被冲砸、门窗遭破坏情况,陈毅被批斗的遭遇,王力、关锋、戚本禹等人搞极左行为等等。他们殷切希望毛主席能发出指示,制止这股逆流。但是将近一个月过去了,却没有得到任何很明朗的回音。随着1967年国庆节临近,这些年轻人猜测,如果陈毅同志能在10月1日跟随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而王、关、戚不能露面,则可以说明问题。

9月24,毛泽东结束南巡乘火车返回北京。早已等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向毛泽东汇报有关情况,试探他老人家对陈毅同志及王、关、戚的态度。当王海容说到王力“八七讲话”不得人心时,毛泽东针对王、关、戚问题,只援引了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并说“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早上6时多,王海容回到外交部综合组。大家焦急地询问她毛主席究竟讲了什么话?她说:主席对王、关、戚问题只引用了两句古诗。这群年轻人立即翻阅唐诗、宋词,一时也没有查到出处。加上王海容把“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力”误写为“立”字,就更难查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两名诗很得要,关系到王、关、戚的定性,无论如何要把意思搞明白,搞准。这时刘华秋提议去请教王海容的爷爷、毛泽东的表兄及国文老师王季范老先生。

这一天的上午10点钟,王海容、刘华秋双双骑车来到王老先生寓所,稍事寒喧即刻将早已备好的白纸黑字呈献在王老先生面前。但见王老先生不慌不忙戴起老花镜,拿起铅笔,将他们抄写好的字条中的“立”改为“力”字,并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唐诗,向他们指出:“这是出自晚唐罗隐的《筹笔驿》诗。”全诗是“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他们二人告别王老先生,风驰电掣般地骑车赶回办公室。经过认真分析讨论,一致认定:毛主席援引罗隐这两句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给王、关、戚作了“盖棺定论”。意思是说,王力、关锋、戚本禹等人,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时来运转,红极一时,似乎天、地、人都协力支持他们,一切都很得手;但曾几何时,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好运不长,气数已尽,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将要被历史的车轮压倒,成为得不到自由的阶下劳囚。结论是:王、关、戚快完蛋了!

当天,他们通过王海容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一方面撰写了题为《王八七讲话是一株大毒草》的大字报,引用了罗隐的这两名诗,点了王、关、戚的名。这张大字报于9月27贴出立即轰动了外交部。

10月1日是,陈毅同志果然陪同毛主席、周总理登上天安门城楼,王、关、戚从此销声匿迹。

毛泽东是文章圣手、诗词大家,研读唐诗是他一生的爱好。传统观点认为毛泽东读唐诗最喜李白、李贺、李商隐还有小李杜中的杜牧。其实不然。据毕世发先生主编《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统计,毛泽东圈阅过的古人诗作,李白诗共54题72首,李贺诗共47题82首,李商隐共21题27首,而杜甫诗则有60题75首,并不比“三李”的诗数量少。但最多的,并非“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等名家,而是晚唐诗人罗隐,共圈点其诗88题90首。经研究人们发现毛泽东如此偏爱罗隐主要是罗隐诗中的两个情节与毛泽东的情怀发生共鸣。

其一,毛泽东欣赏罗隐诗中所强调人的“时运”。即任何英雄豪杰要建功立业,成就英名,除本人才能外,与所处时运有密切关系。为此,毛泽东特别喜欢《筹笔驿》一诗。筹笔驿,故址在今四川广元县北,今名朝天驿。相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北伐大计,但蜀汉终于灭亡了。诗人感叹人算不如天算,认为既使英雄豪杰,对于历史的巨变有时也无能为力。毛泽东虽为一代伟人,也自有难如其愿的抱憾,故对这层感悟格外动情。毛泽东在此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每句诗都画着圈,第一句旁画着曲线。从第三名开始,又一路密圈到底。故此,在本文开头,当毛泽东听到王、关、戚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时,愤怒的情绪立即与罗隐的这首诗融合在一起,脱口吟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句隐喻王、关、戚必然垮台的命运。在二十四史《南史?梁武帝传》未,作者李延寿对梁武帝有一段评论,毛泽东读后,天头上写下了此诗的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可见毛泽东对罗隐这首诗的情有独钟。

同样罗隐《王睿墓》也是表达这样一种情绪。毛泽东在此诗的标题前画有两个大圈;在头两句傍还画着密圈。诗云:“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命即通,若使吴都有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此外毛泽东也很欣赏罗诗中表现出来的通达史识。他在《西施》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两个大圈,全诗都加了密圈。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此诗批驳了女人祸水论,实际上也是对当政者不知自省的讽刺。

其二,毛泽东喜欢罗隐诗中的“火气”与“牢骚”。毛泽东曾手书《曲江春感》。其诗后二句:“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杆竹,家住五湖归去来。”诗中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讽剌当时的用人不公。

毛泽东对《浮云》这首诗全部加了圈点,标题前还画了两个大圈。诗中:“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诗意讽剌无耻文人投靠权贵,表白自己自由自在,不将帝王威权放在眼里。这不单发牢骚,而且显示出不向权贵屈服的骨气,确有文人的清高硬朗。

毛泽东为《自遣》诗字字圈点,一路密圈到底。并手书此诗,有两幅手迹。诗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此诗是失意的悲叹,甚至有颓废的情绪,但骨子里却有特别强烈的愤懑情绪,是对世道不公的深深抗议。诗句亦很精粹,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俗语的出典,难怪毛泽东要格外偏爱它了。

某年,罗隐赴京赶考,这已经是他第十次应试了,可是仍然名落孙山。情绪灰颓的罗隐返乡途中顺路到了钟陵(今江苏进贤县)找到自己的当年旧好妓女云英。云英曰:“罗秀才这次仍未高中吗?”罗隐当即赋诗:“钟陵旧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诗句虽自认“不如人”,不得不对命运的拨弄无可奈何;但又含有不服气的情绪,也可以看作是对世事的反讽。毛泽东在《罗昭谏集》中,对此诗的后两句字字都画了密圈。在《甲乙集》中,对此诗除圈点外,还批注:“十上不中第”。

毛泽东在《东归别常修》这首诗每句都加了圈,并在天头上画了大大的圈记。诗云:“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忆松江两箸红。浮世到头须适应,男儿何必尽成功。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这也是失意文人的落魄牢骚,表示对命运的屈从,已不再强求功名了。但这种解语,何尝不也是一种虽不甘心又无计可施的心底写照呢?至少,它不是悟道明性的淡泊情怀。

限于篇幅,这里仅仅引用几首毛泽东特别标示的诗作。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怀才不遇的愤慨语、失意语、讽世语;换言之,都是心潮起伏不平的牢骚。这跟屈原作《离骚》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人才受压未必是封建时代的悲剧,在任何时代都有这种现象。反之顺顺当当、毫无挫折地成就功名者,未必是真正的人才,他们的功业也必定有限。老天似乎在跟才志之士为难,总要让他们经历多次失意,才让他们偶尔笑傲一番;或者虽让才志之士留下千秋万古名,却又让他们有寂寞生前事的遗憾。毛泽东对司马迁关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的感慨也作了发挥:“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传》也不是因为稿费才写。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

毛泽东之所以欣赏罗隐诗,正是这类“有一肚子火”的作品。北宋的苏东坡也是自称“一肚子不合时宜”,所以他的诗词才奇特瑰丽。毛泽东曾规劝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却不反对诗中发牢骚。反过来,如果诗中根本没有火气,没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毛泽东又怎么能偏爱罗隐的诗呢?

第二篇: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这两句是劝鹦鹉,言多必失,足以招祸,谨言慎行,以免祸灾——你还是说话不要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是碍难出口的。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诫自己改变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免遭杀身之祸,实是发泄自己内心的悲愤。

出自罗隐《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①分明语:明白的话语。

②出转难:难以出口。

参考译文

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赏析

《鹦鹉》是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罗隐所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自己的心曲。说鹦鹉出语招祸又是作者的自己比况;借劝说鹦鹉来抒泄内心的悲慨,表达了作者寄人篱下忧谗畏讥的抑郁心情。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你出去就更难了!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谬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下载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句罗隐诗预示王关戚下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