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交通运输系统是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最多的部门
我们交通运输系统是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最多的部门,也是最直接体现党的形象的部门,社会影响力大。
作为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交通运输党总支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及全体其从业人员,踏踏实实、不走过场,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在全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突出为民服务主题,“争为民服务之先进,创为民服务之优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中央、省、市、县各级党组织提出的关于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窗口服务行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安排,结合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组提出的在全县窗口服务行业深入开展“古虞先锋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局党总支书记、局长薛怀斌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谭春生亲临一线,经常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指导。通过严密部署、广泛动员,目前我县城市客运行业全体从业人员正在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努力争当“古虞先锋”。参加今天演讲比赛的有来自诚运、便民、天禾三家为民服务窗口单位的11名参赛选手。首先上场的是诚运公交公司,今天,他们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参加这次演讲。下面有请诚运公交公司选派的1号选手刘梅上台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本职岗位,添彩平陆交通》。下面有请诚运公交公司选派的2号选手董峰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 下面有请诚运公交公司选派的3号选手李海艳上台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如果说平陆交通是一棵繁茂的参天大树,那么我们每个从业者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片片绿叶;如果说平陆交通是一条流淌的大河,那么我们每个从业者就是汇成这条大河的朵朵浪花;无论是绿叶、还是浪花,我们每个从业者都与党和政府的形象息息相关,与平陆交通形象脉脉相连。下面有请便民公交公司选派的1号选手吴建军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 》。下面有请便民公交公司选派的2号选手宋邦群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 下面有请便民公交公司选派的3号选手王有林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
八年来的风风雨雨,八年来的无私奉献,天禾人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由原来的四十名员工,逐渐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需求,确保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转。
下面有请天禾出租公司选派的1号选手裴亚丽军上台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努力争当古虞先锋》。
下面有请天禾公司选派的2号选手周剑星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比服务、看态度,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下面有请天禾公司选派的3号选手贾克亮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用实际行动打造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下面有请天禾公司选派的4号选手宋爱军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笑迎八方来客,送君平安旅程》。
下面有请天禾公司选派的5号选手贾博上台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交通人》。11名选手已经全部演讲结束。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比赛祝贺。
我们交通系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像我们海事处的共产党员徐联平,他不仅是一名交通战线上的老职工,也是一位唱歌爱好者,今天他想通过他的歌声,充分表达他对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激情,下面有请 徐联平同志为大家演唱一首:
第二篇:家校联系是班主任与家长互相交流沟通
家校联系是班主任与家长互相交流沟通,了解、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融合关系,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创建家校和谐氛围,促进家校合作和教育健康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观念,努力扭转在家校联系中的“单纯电话联系”,以及向家长“告状”的不良倾向,切实提高学校与家庭联系质量,推进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施。
2、积极主动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并利用正确渠道、采用正确的方式,实事求是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做到公正、公平,不虚报、不隐瞒。学校欢迎家长进行校访,班主任教师对家长来访应当礼貌接待。
3、落实执行学校家访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及时完成对本班同学的分片拜访和家访任务。班主任应当对本班每个学生进行家访,重点学生要多次家访,同时及时做好有关记录与反馈工作。
4、认真组织家长参加家长会,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并按家庭教育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班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高。
5、组织外出活动,停课、放假、收费及遇到其它重要情况,教师必须配合学校做好相应工作,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保留好有关回执。
6、放学后或双休日需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比赛、排练、补课等),应提早一天发出书面通知或电话通知,如有漏报或不报,所产生事故则由教师本人负责。
7、学生在校突然不适或发病,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由家长领回进行治疗,如在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先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同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8、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各班、年级组织本部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办专题讲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集一次会议。
9、各班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开放日中要对学生家长开设公开课或开展讲座或开展家校同乐等活动。做到内容充实,不流于形式。
第三篇:社区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府单位
:“社区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府单位,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抓住开发区大发展这一重要机遇实现社区的跨越式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要在理念上把切实为百姓服务作为工作重心,开阔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更大的作为,为百姓创造更完善、功能更健全的居住环境。”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区自1993年民政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纳入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提出社区服务要以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以来,我区社区服务业不仅在数量和覆盖范围上有了新的扩大,而且在规模和档次上有了新的提高,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提升。社区服务业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实现了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的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的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够到位,对社区服务的界定不够明晰,对社区服务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今年国务院下发了1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并且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并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要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的民间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文件的出台为我区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区关于发展社区服务的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城镇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为工作重点,围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共驻共建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区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发展新局面。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
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
2、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福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原则。从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又要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要区分社区服务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1、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区、街道和社区三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二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五位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实物援助、社会互助)的社会救助制度。区上建立“捐赠物资调剂中心”,各街道设立“捐赠物资接收站”,社区设立“捐赠物资接收点”,有条件的街道建立“慈善超市”、“爱心家园”,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慈善组织。三是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四是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实施“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进社区”工程,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区生活环境,为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婚姻等方面的福利、援助服务。
2、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一是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各街道要切实办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辖区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城区老年人在学率达到15%左右。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全区90%以上社区建有超过100平方米的老年人综合活动场所。要探索社区星光老年活动室自我良性运作的路子,发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娱乐服务项目。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街道、社区都要建立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机构,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
3、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一是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区级以上劳模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二是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三是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社会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是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一是社区要健全社区警务、治安联防、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二是社区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封闭式小区”建设,全区“平安社区”达标率达到
80%以上。四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五是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5、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一是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二是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三是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每年新建3个左右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6、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80%以上。二是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使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责任医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市区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师。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二)加强社区经营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1、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1-5家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5年内新增2家社会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区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2、促进社区文体娱乐服务业发展。不断改善社区的文体设施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使用规定,以体育彩票公益金赞助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并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提高居民参与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娱乐和社区体育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市场。
3、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以电视台、网络为载体,依托各城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
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使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家政服务综合保险,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家政服务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4、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四、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区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二)完善政策制度。各街道、社区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区域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其中50%以上社区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落实社区服务的配套用房。积极争取市上将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必须按照标准整体配备,并符合社区开展工作的相关要求。城区90%以上的街道要建立1个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要多渠道整合社区设施资源,对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且在社区范围内仍在使用的场所,应继续由退休人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也可通过相应的补偿转让产权。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争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区社区服务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每个社区的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5%以上。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团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七)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完成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及服务站终端设施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金川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区、街
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以“金川区居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为龙头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居民卡系统、热线呼叫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积极推进信息亭等便民信息服务设施在社区(小区)的普及,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居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区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八)加强探索研究交流。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或工作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开展与兄弟县、区社区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合作。建立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我区社区服务发展的统计、考核制度和反映服务需求的调查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推进我区社区服务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提升社区品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社区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区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由点到面开展、快速推进的态势,取得了丰硕成果。现结合我们建设大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谈谈我们粗浅的认识及对今后社区发展的一点想法。
一、社区建设回顾:
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高标准、高站位,狠抓社区建设,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迎难而上,全力攻坚,辖区各单位和广大居民密切配合,社区共建,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个社区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改革城市基层管理机制,搭建了社区发展平台。一是社区划分趋于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原则,我区在年初对社区规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调整后的社区一般都在2000户6000人以上,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整合,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二是社区组 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全和完善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同时,社区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组织得到培育发展;三是社区民主自治取得了新进展。今年8月份我区对65个社区居委会的234名社区干部成功地进行了直接选举,充分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是我区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经
过几年的社区建设实践,我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两室”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以我们建设大街办事处为例,社区建设之初,我办各社区办公房面积均不达标,活动室更是无从谈起,幸福里社区甚至没有办公室,一直在主任家中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借社区建设的东风,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优势,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投资20万元为交运里、文明里两个社区新建和扩建了4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协调市开发办、区房管局和交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解决了秦皇、新征里、幸福里社区“三个一百”问题。同时,在煜明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光华路小区住宅楼中,为上秦社区预留了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居民活动室。目前,我办6个社区除上秦社区外,已有5个社区完成“两室”建设任务,上秦社区也将在明年8月,随着新开发小区住宅楼竣工验收,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即可到位。在“两室”达标的同时,加大现代办公设施建设力度,为各社区配置电脑、打印机、电话、档案橱柜等,为秦皇和新征里社区配备了高档次的电教设施,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街、居改革前,社区干部的素质相对较低,因受思想意识、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干部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水平偏弱等问题,因而造成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差、流动性大,干部队伍极其不稳定。自从2003年12月公开招聘社区干部以来,社区干部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办新招聘的24名社区干部中,大学本科8人,专科10人,高中、中专6人。大学专科以上占75%,而招聘前仅占9%。平均年龄从46岁降低到33岁,平均降低了13岁。这24名社区干部经过组织的教育、培养,实际工作中的锻炼、磨砺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顺利地通过了居民选举,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方面也得到较大改善。
(四)社区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社区治安状况良好。治安部门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狠抓辖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在各社区建立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组建了社区巡逻队,加强群防群治,社区内发案率明显降低。(2)社区环境更加优美。社区环境代表社区的整体形象,为此,全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狠抓社区 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社区环境明显改观。今年以来,我办以“百日行动”和“三城同创”活动为契机,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拆除了辖区内临建、违章建筑35处,清除各种垃圾390吨。对山东里、农乐里、文化里三个小区进行了道路整治和改造,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同时,在社区栽花种草,见缝插绿,大搞绿化、美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3)社区文化繁荣活跃。全区在社区文化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活跃着秧歌队、腰鼓队、服装表演队、老年合唱团等一大批文体活动队伍,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仅建设办就有晨晚练点7个,文化活动室6个,利用重大节假日及暑期举办各类演出120多场次,并多次在市区表演竞赛中获奖。先后投资近万元,购置演出道具、演出服装等,不断完善文体设施,壮大文艺活动队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4)社区居民素质普遍提高。各社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利用市民学校这块阵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同时,以创造文明单元和文明楼栋为载体,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仅建设办就创建了文明楼栋6个,文明单元20个,社区文明新风蔚然形成,社区风貌多次登录市区各类宣传媒体。
二、存在问题:
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角色与职能错位,事责分离、权责分离、事财分离现象比较突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既承担《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有些职能部门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身的工作机构,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下派给社区,却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利,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责权不一致;有些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不是服务到社区,而是任务到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自治作用发挥得不好,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居委会人员相对不足。社区合并后,社区规模大幅提
高,一般社区都在2000户6000人左右,大的社区如我办事处的秦皇社区达到4200多户,1、5万人,社区规模是相当大的,但社区干部只有5人(原来是10人),不足2500户的社区只有3名社区干部。虽然公开招聘后,社区干部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社区事务相对增多,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下派给社区的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任务,且伴随着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进入社区,更加重了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非常薄弱。
(三)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服务和经营用房仍显不足。经过近几年的社区建设实践,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以及社区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扶持,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区“两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区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但即使是已达标的社区,也只是居委会办公室和活动室的达标,服务和经营用房比较缺乏,无法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难以为社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四)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街道、社区虽都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队伍不够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社区干部工作经验不足,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招聘的社区干部大多都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缺乏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建立新型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首先是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改变权力倒置的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其次是重心下移,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服务主导型,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明确界定出社区居委会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有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三是推行社区准入制度。成立社区准入制度专门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需由社区协助的,评比考核等工作,进入社区时必须通过严格审批。社区
只挂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社区办公室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外,其余内容不上墙,所有面向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律通过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告。
(二)克服行政化倾向,减少社区居委会负担。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是“减负”的基础。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部门在工作进社区时,应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树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和材料,减少社区居委会不必要的台帐,真正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居民服务上来,放到社区发展上来。
(三)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要广开渠道,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要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居民的全方位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要从健全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建立以便民利民服务、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整合社区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功能。在区、街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行政事务受理和社区服务的工作进行整合,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站)把需要受理的行政事务(包括劳动就业、低保、计划生育等工作)捆绑在一起,实行“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公,集行政事务办理、家政服务、法律服务、计生服务、中介服务、就业服务、社会互助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又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手段,推进信息化进程。社区服务要坚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目的,福利性和经营性原则并举,推进社区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要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大力加强社区信息网建设,依托秦皇岛便民信息网站,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形成区、街
道、社区三级贯通的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把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三是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增强社区凝聚力。要建立和发展一支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改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好坏。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工作者专业教育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管理社区的理论知识,同时,密切联系社区工作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健全激励、竞争、约束、监督等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优秀社区干部队伍。
第四篇:制度建设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之策
一、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体现,是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宪法规定的必然选择和要求,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大代表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因此,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选择
人大代表应当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1]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十八大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八大尤其强调“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同时,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出台,反映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未来施政的动向。人大工作是党领导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需要,更是做好党的事业的需要。这表明,面对新形势,我们党已经把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
2.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各级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宪法职责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必须履行以下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和原选举单位,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经常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宪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地方组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五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代理者,是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人大代表是否切实履行了宪法规定的代表职责,直接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施行效果,直接关系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因此,明确并落实人大代表的宪法职责,尤为重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选民和群众的监督,是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代表应当履行的职责,这既是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也是从“人民选我当代表”,到“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依法还原。
3.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主要途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和细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必须站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对“一府两院”监督的政权组织形式,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的制度保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中,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体现,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有力维护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人大代表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代表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
4.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新形势下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
人大代表保持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具体体现,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是代表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是代表履职的原动力所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固与发展的根基所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加强和深化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提升代表履职实效、完善人大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责任。既然是人民的“代表”,只有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知道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才能代表人民行使好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只有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学到更多的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科学文化、法律和管理知识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同时,通过加强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可以使代表更直接、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群众的意愿,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议案和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自身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的作用。
二、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路径
人大代表保持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密切联系,是人大代表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和职责,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规范,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保障,是提高代表履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迫切要求,也是畅通民意诉求的有效途径。当前,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从制度层面加强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显得尤为迫切。
1.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实施机制,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制度依据
当前,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尚未能建立起科学的联系,代表和群众之间的互信互动制度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和领导作用,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对人大代表如何听取、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和呼声作出具体规定和安排,推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在平台、渠道和形式等方面的规范、完善和创新,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制度依据。
搭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间的联系,首先需要搭建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人大闭会期间,由于闭会期间周期长,人大代表又分散在各地,搭建好代表履职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代表联络机构建设,完善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充实人大工作力量,强化部门职能,便利和畅通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各级人大要以代表小组[3]、“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街道人大联络室”和“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站”为依托,搭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作用。当前各地建立的“人大代表之家”,是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作用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支持和便利条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载体和最好依托。加强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建设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各级人大代表可以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平台,经常性地开展代表活动,组织代表学习培训、交流代表工作经验、通报代表工作情况、听取和审查相关工作报告、开展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评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回答群众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组织代表接待群众和向群众述职、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这样就能把人大代表工作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进一步扩大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为代表履行好自身职责创造有利条件。
拓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目前,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还存在着渠道不宽的问题,依托“人大代表之家”以及网络媒体等联系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融入基层社区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广泛开展“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日”“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见面周”“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在线”和“代表阳光热线”等活动,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同原选举单位和选民的联系渠道,是加强人大代表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如依托“人大代表之家”联系平台,利用群众较为集中的时机,根据“就近就地”原则,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每月开展一次“代表联系选民日”活动。活动可以采取个别走访、约请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视察等形式,深入选区和选民,了解社情民意,回答选民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和反映群众意见,为民排忧解难、化解相关矛盾纠纷。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行,既能增强群众对人大代表工作的直观了解,也有利于广大人大代表在增强当好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进一步扩宽知情、知政渠道,为提出高质量的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在人代会上审议好各项议案和报告打下良好基础。
规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何开展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文件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活动一般在代表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内进行”[4]。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依此进行,这就需要根据行政区域把人大代表组织成“代表小组”,以便在人大会议闭会期间开展相应的活动,更好地听取和反映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从现有的立法规定和各级人大代表多年的实践来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走访原选区的选民和选举单位,举行群众座谈会,接待群众来访,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府两院”举行的会议、有关群众组织举行的会议,开展专题调研,持证视察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其他活动,参加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定期向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述职等[5]。现阶段,要通过各种有利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作用,增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保障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有序和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发展。
2.建立和完善保障与监督机制,确保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落到实处
要使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从制度层面上得以规范和保障,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保障机制、督办处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保障机制。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实施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力度,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联系群众提供联络机构、人员、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服务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保障措施,保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活动深入有序地开展。首先,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逐步建立健全专门的代表联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和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要根据各选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方便开展工作、专业相对对口的原则,分别建立完善人大代表活动小组,使之成为基本的活动单元,切实履行代表联络职责。其次,要组织人大代表进行履职学习和培训,增强和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规范与办法,加大对人大代表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和提高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联系群众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要在抓好人大代表对法律法规等内容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班,对各级人大代表如何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如何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撰写调研报告,拟写议案、建议、书面意见,如何增强开展调研、视察的能力等进行培训[6]。最后,要考虑人大代表大多数都是兼职的实际情况,从时间和经费上,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切实的保障。一方面,人大代表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的关系。要提前拟定联系群众工作计划,并向所在单位报告,必要时可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便于所在单位为其开展联系群众工作安排时间。另一方面,各级人大要根据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开展的实际情况,保障代表必要经费,保证不影响其正常生活。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督办处理机制。要强化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创新督办方式,完善办理制度,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反映上来的建议意见等及时纳入办理范畴,有效跟踪督办,确保办理效果。注重督办,提高人大代表转交意见和建议办理的成效,是为代表依法履职增添“原动力”和保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效果落到实处的有力之举。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等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不仅体现在充分听取民意上,还体现在对民意的有效‘上传’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是代表对民意‘上传’的法定途径。”[7]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不仅要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法规,回答群众的询问,还要督促和推进“一府两院”对群众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代表以建议、批评和意见形式提出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督办,督促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办理议案、建议时,明确办理主体,落实办理责任,保证办理实效。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群众较多、社会普遍关注、情况复杂、办理难度大和代表多次来信来访提出而又未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努力能够办理落实的,要确定一批重点督办件,由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牵头督办,并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代表,尽力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8]。这样,既能真正有效解决人大代表在联系群众中反映的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能有效调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监督考核机制。人大代表不认真履职,谁来监督、管理?目前人大代表的述职测评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尽快探索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考核办法,促进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实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登记制度和履职评价制度,以《代表履行职务登记册》的形式建立代表个人联系群众的履职档案,将代表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情况如实记录和整理归档,实行量化考核和统计评估,结合代表自身的述职测评一并进行综合评定,并将相关结果纳入代表个人的履职档案,反馈给代表所在的选区或选举单位,作为对代表进行考核和连任以及开展“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小组”等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对那些联系群众较少和联系效果欠佳的代表实行定期督促与重点提醒。这一机制的建立既可强化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监督检查,促使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实效和整体水平;又能有效地调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自身履职的责任意识,促进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认真履职,更好地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结论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工作一以贯之的做法和要求,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和发挥人大制度作用的客观要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关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维护和巩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吴邦国同志曾指出:“人大工作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使人大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只有通过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搭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拓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规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推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创新,以制度化促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才能有效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多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以切实的行动诠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巨大的优越性,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林孝桂:《人大代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载《人民政坛》2012年第1期。
[3]代表小组是代表在闭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平台,在开展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大代表深入原选举单位联系群众的重要组织保证。各代表小组通过开展活动,能够拉近群众与代表之间的距离,增近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使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成为畅通民意诉求、化解群众矛盾、凝聚发展共识的有效途径。
[4]具体参见2005年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原则同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国人大代表活动的若干意见》第四条的规定。
[5]马耕夫:《谈谈人大代表联系工作》,载《人大研究》2000年第11期。
[6]范燕青:《如何保障代表联系群众》,载《中国人大》2009年第3期。
[7]赵玲玲:《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与思考》,http://,2013年7月15日访问。
[8]于五一:《把握代表联系群众的目的、规律和效果》,载《北京人大》2011年第11期。
(作者系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