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
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要有 “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差不多”往往会“差很多”
每次出差,总会注意宾馆房间里的开关和插座安装得是否水平。国内的情况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一些开关和插座横不平、竖不直,有的甚至斜了15至20度角。安装工人、现场监理及施工验收人员可能觉得,开关只要能开关,插座只要能取电,差不多就得了。
由于工作关系,去德国、日本的次数比较多,发现它们那所有的开关和插座都横平竖直。关于安装、监理、验收等,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程序和标准。除了这些硬性的制度约束外,我们是不是还缺少一种认真做事的职业素质?或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国,但其人均出口额高达17000美元,居全球第一。超过99%的德国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不求做大,而是努力在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成为最强。这与德国盛行的“手工业者文化”和“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德国企业文化中,“差不多”是一个禁忌词,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德国人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可以不夸张地说,德国的“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国的“工匠精神”从何而来?一方面源于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对顾客“敬若神明”的尊重,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工匠的职业行为如果能够不断获得顾客好评、同行推崇、社会认可等正面反馈,并且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可以体面生活,那么“工匠精神”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庖丁解牛”就是“工匠精神”。虽然它本质上是为“养生”所提供的佐证,但也同时解读出了“工匠精神”的两个内涵:精益和创新。
“精益”我们能读到,通过专注训练,反复打磨,达到神乎其技;“创新”却需要捉摸——如何在寻常时间中找到规律,发现“新”,新的观念、新的技艺、新的模式、新的资源……美国早期的企业家,从富兰克林到爱迪生,都可谓是真正的“工匠”,但他们最终被人们铭记,不是因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某个产品,而是不断地提供创造力,成为了创新的源泉,通过创新将自己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家,也通过创新而创造了社会财富。从这个维度来看,“工匠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简单地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去努力实现,他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文化在国外生根发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土壤里就已经有了对创新者的崇拜。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万物造人是神圣的,因而那些能够创造新鲜事物的人,也像上帝一样神圣。也因为此才会产生黑客精神、开源软件,一直到现在的工匠文化。”
这是我在《工匠精神》中读到的。“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都钟情于“私人订制”?一是独一无二,凝聚着定制者与制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怀温度,有特定的意义。二是品质有保障,纯手工打造,耐看、耐用。越是贵重有品味的物品,人们越是向往“私人订制”。比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皮具和小提琴,法国的时装,到现在为止很多都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为的就是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含量。
当“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个“热词”后,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捧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家想当然地认为“复古式的精益”就是“工匠精神”。这是一个误区。我相信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创新。在一个缺乏创新的环境中,是不存在“工匠精神”的。
二、为何呼唤工匠精神?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1、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2、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把一件平凡事尽最大努力做好
不同行业的人,也对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南坪万达步行街经营一家小面店的吴阿姨认为,把每一根菜洗干净、每一勺调料打好、每一碗面软硬刚合适,就是工匠精神。“我在这儿开店7年了,顾客吃饭图的就是好吃、卫生、实惠。”
“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多学习、多试验、多积累经验,总会成功。”重庆邮电大学一个学生创业团队正在做电子通讯方面的研究,项目进行了一年半,被一个技术问题难到了,可这几个大四学生仍充满信心,向老师请教,向在大型通讯公司的学长学习。春秋时期,鲁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踏遍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调查研究药性、药理,并查考历代医书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逐一求证。有时,甚至亲自服用一些剧毒药物加以鉴别考证。历时30年,最终著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现在还广泛运用于医学界。
綦毋怀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冶金家,襄国宿铁刀的发明者。他总结了历代炼钢工匠的丰富经验,对古代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灌钢法作出了突破性发展和完善,同时在制刀和热处理方面也有独特创造,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现代的飞机、导弹和轮船不论怎样急速在空中或海上运动,都能辨认方向,这是由于安装了陀螺仪的缘故。西汉末,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其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同。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上走红。片中讲述了一群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文物神秘的“复活”过程。旁白里有这么一句话,“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坚守不忘初心,在细分领域做精吃透。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或是学生群体,都需要工匠精神。“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从业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明确概括了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其精髓则是耐心专注、精业敬业、用心干活、注重细节、保质保量,勇争第一。
不仅仅物质生产领域需要“工匠精神”,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现今,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何止万计,生产的电影、歌曲何止千计,但真正让人记得,让读者、观众掏腰包买账的文化产品又有多少呢?今年公映的电影,除了《美人鱼》之外,其他的电影能让观众记住名字都很难。精神文化产品是人们的精神粮食,更加需要精细加工,如果总是编一集拍一集播一集,这样生产的电视剧,质量可想而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只会自断生路。
第二篇:制造业的“工匠精神”
制造业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追求的是作品的细节完美与极致。本月3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对于目前急需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无疑是给出了前进的信心和目标。
在现今的社会,中国制造在全世界已经有了十足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仍然处于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水平,人们仍然热衷于追捧日本的电饭煲、瑞典的名表等。(好分板机认准科立自动化)在机械化生产与互联网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产品的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流水车间工人机械反复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固然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这些产品终究是少了些文化与精神的沉淀和凝练,而如今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便是在产品里注入创新和活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而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截止2003年,统计出的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因此,中国制造业急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真正打造出高水准的产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第三篇:第五章:工匠精神与广东制造业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因此,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否)
在很多国家的发展初期,引进技术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
企业在成长之初,要不断学习、借鉴行业内的基础规则和原始技术,守好传统之道。因此在企业成长之初不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否)
企业以创新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构架全员创新机制,是广东“质造”的“秘籍”(是)
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位于(C.珠江东岸.)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广东省3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凭借“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企业是(B.王老吉.)
守、破、离三者在创新方面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守”是基础,“破”是坚持,“离”则是(C.目标.)
实行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工厂属于(B.智慧工厂.)
当前全球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战略举措以应对此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其中,提出“工业4.0”战略的国家是(D.德国.)
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深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的文件是(A.《中国制造2025》.)
当前全球正进入新的工业革命阶段,这一阶段是(C.第四次工业革命.)
.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广东创造需要掌握创新创造的方法。其中,智力激励法属于哪个方法集?(B.联想型方法集.)
塑造一个国家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的创新方式是(A.原始创新.)
为防止劳动者或企业创新研发的产品被他人窃走,让创新的活力不断涌流,政府应首先完善(C.知识产权制度.)
广东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广东制造自身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大而不强.B.创新力度不高.C.产品品质较低.)
广东制造业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学习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要从两个方面着重构建全面质量管理运营体系,包括(B.确定标准.C.监督到位.)
广东制造业发展需要打造企业智慧型产业链体系,为此需要坚持(B.效率导向.C.品质导向.)
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广东创造需要掌握创新性思维,包括(A.开放式创新思维.B.渐进式创新思维.C.破坏性创新思维.D.品牌创新思维.)
.当前阶段,推进广东“智造”要在专业领域融合“互联网+”思想,建立企业工业4.0布局。企业构建工业4.0布局,应该包括如下哪几个部分?(A.智能工厂.B.智能生产.C.智能物流.)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与广东有着发达的制造业有着密切连续。广东制造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A.总量规模大.B.自主创新能力较强.C.产业集群效益明显.D.外向度高.)
第四篇:宽带中国工程助力光通信大国向强国转变
宽带中国工程助力光通信大国向强国转变
亚文辉
2012-10-9 14:24:1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08月07日
国务院在近日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并将其列入二十大工程,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20兆和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同时,要求IPv6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全面推广。
这些变化已酝酿多时,现在规划终于出台并有了具体的目标,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招商证券研究员张良勇对此表示:“宽带中国工程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十项重大工程,将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等技术,预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利好整个光通信行业。”
更有预测,在光纤接入、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拉动下,在2013年之前,我国光通信的新增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900亿元。
利好消息不断,但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就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通信强国。
光通信大国前景看好
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光通信大国。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光器件市场收入约为100亿元。在全球市场中,中国独占了近三成的市场份额。而将近15%的年增长率使得我国依旧是全球最活跃的光器件市场,潜力空间巨大。
在光通信上游的光纤光缆领域也是如此。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17家光纤企业,共有光纤拉丝机159台,拉丝光纤生产线279条,已敷设光纤总量4亿芯公里,仅2011年的光纤用量就达9000万到1亿公里。
在今年7月发布的《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专家建议国家立项、集中资金,重点扶持2-3家适合批量生产常规光纤预制棒的企业,发展和促进设备国产化,迅速提高我国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形成6-12家销售额达100亿元并且在专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特色企业;形成一批产品各具特色、专业制造能力强、配套较为齐全、差异化发展的区域线缆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专业生产特色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
实际上,目前国内光纤光缆行业已经形成了五巨头的格局,分别是武汉长飞、烽火通信、亨通光电、中天科技、富通集团五家公司,其累计的光纤产能占据了全国产能的主要部分。而上述5家公司均为国内预制棒项目的主导者。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商务总监闫长鹍认为,中国光通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首先2G、3G、4G的基站建设仍将推动光缆需求。2011年底,中国已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基站。预计未来5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西部发展规划的实施,2G、3G基站建设仍将持续,4G基站预计将在2014年后进入规模化建设。其次,各大运营商雄心勃勃的FTTx计划也将推动中国光纤市场需求。
同时,未来几年海外市场的高需求也将给中国光通信行业带来机遇。闫长鹍认为:“中国光纤制造商已经掌握了拉丝工艺,同时,随着光纤设备国产化程度的提高,建设光纤拉丝塔的成本将会显着降低,光纤扩容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这些都是光通信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光通信强国仍需努力
量的优势难以弥补质的差距,光通信大国不等于光通信强国。我国的光通信行业在高附加值、高利润额度方面与其他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光纤预制棒、光器件,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我国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
据记者了解,光纤预制棒技术是制作光纤光缆的重要基础材料,被誉为光通信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光纤预制棒。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小强对此十分担忧:“我国光纤光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外企业通过光纤预制棒从我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所幸,国内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已有了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投入生产。2010年,亨通集团研制出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给光纤预制棒烙上了“中国印”。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产能只能自给自足,对于我国仍有一半以上光纤预制棒靠进口的局面尚没有带来直接的改变。
光纤光缆只能算作整个光通信产业链的基础,占全产业链总产值70%以上的光器件才是光通信产业的心脏。恰恰在这一领域,我国光通信行业大而不强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武汉邮电科学院原副院长毛谦介绍,“我国光通信在应用水平方面和国际差别不大,甚至有些地方还领先,但在研究和产业水平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光无源器件还是光有源器件,高端的关键芯片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使国内的高端器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业内人士认为,尽快提升光器件企业的研发实力,自主研发生产光芯片才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一些光器件企业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已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一些光器件企业已经在光芯片的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量产。
但仍有问题存在,“我们国内除了华为、中兴和烽火有一定能力真正做芯片外,其他的中小企业根本做不了芯片。”毛谦的话充满了无奈。
政策助力光通信发展
光通信行业作为各国战略性产业之一,使其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而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决定了其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大小。
近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并将其列入二十大工程,对光通信厂商、移动设备商、互联网设备商以及宽带运营商的助力作用更加明显。
中信建投分析师戴春荣分析,国内光通信行业正处于中长期向好的时期,未来增长确定性强。光传输、光接入、光配套设备、光纤光缆制造及光器件制造商将成为当今全球光网络建设中的最大受益者。根据预测,2016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将达到190亿美元,未来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
在国家宽带中国工程的助力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闫长鹍认为,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中国预制棒产量将会增加。光通信行业的竞争加大,光纤价格的压力,这些都将促使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增加产量。这些厂商只能不断降低光通信设备成本以维持利润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预制棒成本,增加自己的预制棒产量。预制棒短缺(尤其是日本大地震后)已经影响到中国光通信行业,这些都促使中国的大型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增加自己的预制棒生产能力。
二是中国的光通信市场将会由能够同时生产预制棒、光纤、光缆的几个大集团主导。受到集中采购制度的影响,中国光通信设备制造商正努力从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促进其设备销售。这样的竞争局面下,中国光通信设备市场最终将由几个大的集团主导。
三是中国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光通信市场的产能过剩,中国的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势必会转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多机会,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商在海外设置子公司,以增加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在千家万户的热切期盼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会议还总结交流了教育工作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取得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担当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教育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我们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