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离我们并不远(演讲)钟荞璐
宪法,离我们并不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鞠躬)
我是里仁中心小学的钟荞璐,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离我们并不远》。
不知大家是否认识这个字,(转身在黑板上写“灋”字),这是“法”字的繁体字。根据的古代的《说文解字》:“灋”字左边是“水”,代表公平和公正;右边是能够分辨是非的独角兽,代表正义和权威。
那么,“宪法”又是什么呢?宪法跟我们小学生有关系吗?带着疑问,我求教了最信任的人——
老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她拥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其他各种法律的“母法”,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有了她,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妈妈说,宪法是我们的保护伞。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身、财产受到保护。我们现在上学读书,将来劳动就业、结婚生子、享受社保、领退休金,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事情,都是源自宪法的规定。是宪法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南针。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同,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我们都要在法律的规定范围以内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小到大,长辈们总会在我们身边
会通畅;如果没有宪法和法律,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宪法和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成长的天空。
记得有一次,我要买一本小人书,掐指一算,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不够买。“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平时最反对我看这种书籍了,问她要,她也肯定反对了”,我自言自语道。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还是想不出办法,后来我决定趁妈妈晚上做饭时,偷偷去她包里拿了100元。我乐呵着接下来的两天里,都平安无事,妈妈竟然没发现那100元不见了,竟也若无其事得了。直到有一天,我和妈妈聊天时,她却同我讲了一个遵纪守法的故事。听后,让我顿时感到心虚,想到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了妈妈100元时,我感到面红耳刺了,也意识到那是不对的,在法律上来讲,那是违法的行为。或许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也正是要教导我不要误入歧途吧,不要范错吧!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一早,便拿着剩下的60元向妈妈道歉,可妈妈却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要切记小错不改,大错难改的道理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只有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才会换来一个遵法、守法的好孩子,长大后才会受人尊敬,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妈妈的一席话,让我茅塞(读色)顿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鞠躬)
第二篇:学习周恩来——总理离我们并不远
学习周恩来
——总理距离我们并不远
一、导入(约3分钟)
这两天,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我们都在被周恩来总理,和他们那一代革命家所感动,那么,这样的感动,对于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是震撼后的振奋?是压力下的醒悟?或者仅仅是感动?
其实,这样的感动,我们也并不算太陌生吧?我们一定知道不少周恩来总理、或是其他崇高者的感人事迹,也曾经一次次被这样的故事触动,有一些想法吧?然而,却在其后的若干天里,渐渐地好像淡忘了、淡出了,忘记了我们的一些感动和想法,会是这样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在走近了周恩来,在理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之后,不能做出对自己的更大的改变,而学有所获呢?
之前,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同志,大家都觉得我们是真的应该学周恩来他们那一代人、学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在阻止着我们去学。
有的人说我愿意做,我愿意学习周恩来,也愿意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周围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不行,我怕别人会觉得我是在作秀、是另类。甚至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怪怪的。他认为,没有一个氛围能让他去做。
有的人会说是时代不同了,那是个特殊的时代,是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市场经济,现在大家都讲个人利益,哪怕只是让一点点利,做一点点小的牺牲,都很难。那我又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奉献、做牺牲?他觉得这样做,自己得不到好处。
也有人说上级领导没带头。领导有更高的职位,拿着更多的工资,拥有更大的权力,他自己还没做好,凭什么光指挥别人去做?甚至他自己还是个贪官呢!这样的领导,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即使做了,也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什么作用?他觉得领导应该先带头做起。
当然也有人说其实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机制让我们很为
难。很多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制衡。在领导不力、机制不行的情况下,我们做效果不大。这是认为制度机制如果好了,就好办了。
除了这些,我们也会觉得,其实我们很渺小、我们很平凡,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么高尚,周恩来他不要说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了,他的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高尚的,我们再努力能做到多少?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没法做到那么高尚。
上面这些是不是说的太多了,但这些都是我们一次次跟学员接触、交流时大家提到的。大家都感到,说是学伟人,但实际上最后只是看了看、听了听,走个形式,回去后还是会被一些搭不上界东西包围着。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就让这些障碍阻止我们去学周恩来,阻止我们做出选择,阻止我们再往前进一步?
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这样的障碍可以成为理由,是不是我们身边就不会出现一些先进的人、先进的事了?那我们身边有没有先进的人或先进的事呢?
我想说说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张发善、唐真亚等人的事迹。这是我身边的一件真人真事。那么,大家身边有没有人也做出过这样的事,让大家感动的?我们能不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事,跨越了各种障碍,把自己的学习落实到了行动中?(想一件别人的或者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你觉得是跨越障碍的,觉得是做的好做的对,要把事情的具体情况交代清楚,要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事例。)
二、讨论(约1.5小时)
*讨论题目: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事,跨越了障碍,把自己的学习落到行动中?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身边是真的有人做出了一些事,跨越了障碍的。
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就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讨论之前,教师如果担心学员不知道从哪里讨论,可以先举身边例子,例如张善发老人在柳树湾种树,唐真亚尽职尽守,或为了帮助留守儿童组织暑期教学的普通干部。
(1、在淮安市区有个地方叫柳树湾,那是一个风景美丽,空气
清新,有着成片成片的树林河边滩地。是广大市民休闲、消暑、郊游的好去处。柳树湾这个地名的由来与一位退休老同志有着不解之缘。士气是这样的,20多年前,有一位退休老人叫张善发,他发现当时还是一片河滩地的(现在的柳树湾)这个地方,这里的滩涂黄土朝天,非常凄凉。他觉得让地荒着,水土流失严重,太可惜了。于是萌发了要在滩上种树的想法。因为老人身体不好,家人很反对,觉得老人的想法既不实际也不可能实现。但老人坚持要种,河滩地最适合种柳树了,他就一棵一棵地种,一年一年地种,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种了5万多株树苗。就这样,小树长成了大树,大树连成了柳树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景区并以老人种植的柳树命民为柳树湾。现在,每逢休息日人们都会来这里休闲观光。后来有人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人就说:“我觉得地荒着太可惜了!”老人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也让我觉得崇高就在身边。
2、唐真亚,是洪泽县老子山镇的邮递员。在水上投递,和陆地不一样,一方面渔民们的地点不固定,另一方面,湖面的情况也多变。但唐真亚作为一名邮递员,他15年如一日地为渔民群众投递报刊邮件,帮渔民念信写信,捎这个东西带那个东西,经常为渔民们解决一些困难。他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大湖鸿雁”。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投递员成了名人,很多人都担心唐真亚不会再继续干这个了,但他却说:“选择了投递就要干一辈子,这是我对自己立下的承诺和誓言!”唐真亚只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但他却始终尽职尽责,也坚持下去,这点让我感动。
3、我在前几天也听人说起了他朋友的一件事。他说遇见了他的一个朋友,见朋友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就问这位朋友:“天这么热,你穿长袖不热吗?”这位朋友就说:“在外面跑来跑去,穿短袖更晒。”他就问:“你忙什么呀?”这位朋友说,他看不少外来打工人的孩子,放了暑假就在马路边玩,十分的危险,他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孩子都组织起来,找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过一个安全的暑假。所以他就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都不同意,都不信任他,他就一家家地去说,去做工作,最终大家都同意了。然后他还忙着张罗地点,找老师。就这样在大夏天跑来跑去,把事情给办好了。我说的这个人,他只是我们机关里的一位很
普通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不做这件事,相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但他却看到了群众的困难,为群众着想,哪怕自己受累、受误解,都不怕。他的这种吃亏精神让我感动。
#讨论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准备,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内交流,第三个环节是大班交流。
首先,每个人用五分钟时间准备,想一件别人的或者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你觉得他们是跨越障碍的,觉得他做的好或做的对,要想事情的具体过程,为什么选择这个人、这个事。
(思考结束后,询问。)想到的举手,感谢他们。没想到的举手,感谢他们的真诚,可以参加讨论。还有人没举手,为什么没举手?是不是不知道自己想到的事情算不算跨越了障碍?没关系,没想到,没举手都过会我们可以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再慢慢想。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步骤,进行小组内交流。每个人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说给你组内的其他人听,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事、这些人,他们哪里感动了你,有什么让你觉得,他是跨越了障碍的。
期间,教师每组都听一听。(小组讨论结束后。)
刚才大家每个组都交流的很热烈。很多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也都说出了自己想到的事。还有的人,好像还想说。不要紧,我们可以留着课后再说。接下来,我们请每个组推选3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
*注意事项:
1、要依靠班委会,每个组派教学助理,坐在组长旁边。
2、教学助理要让学员面向大家讲。
3、听故事的时候,太长要打断他,帮他整理,说出关键词;
4、适当追问细节,为什么这个让他感动。*遇到没讨论时:
1、你们怎么不凑一块?
2、你们说完了吗?
3、如果不确定,那我们等会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看看。
三、总结
我们的发言结束了,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有那么多人做出了那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如果从世俗的眼光看,可能有人觉得
他们是吃亏了。是不是?
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共产党员,夏天都不敢穿短袖的衣服,在酷暑中张罗着打工者的孩子,就为让他们过个安全的暑假,甚至刚开始别人都不信任。还有人下水去救一个并不认识的孩子,甚至自己差一点把命都搭上了。他们好像是没得到什么,是有点吃亏的。但这种吃亏不正是崇高精神的体现吗?也正因为这种难能可贵的吃亏,才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是啊,当共产党员就是准备吃亏的!如果我们去问问刚才我们提到的人,他们会觉得是吃亏吗?实际上他们有着异于常人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自己并不觉得是吃亏,从他们的行为、言语和真情的流露中我们会看到,他们象周总理那样在为他人的奉献中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身心愉悦。(周总理他在人民中是那样的快乐。)
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就是要多担当,在荣誉、利益面前,共产党员就是应该让群众得到的更多。
这样的担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为民族作出担当,使我们的民族绵延不断五千年。而我们共产党人更是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他们不仅自己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一切,他们还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把看似一盘散沙的人民大众硬是拧成钢筋,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天下,建设了一个人民共和国。身为一名这样的共产党党员,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担当这样的责任而自豪?是不是为自己传承着这样的使命而感到光荣?是不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
学习周恩来精神,不是理论问题。人民总理爱人民,我们就要象他那样热爱人民,要象大家讲到的人一样为老百姓做力所能及的实事,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实践,就能把总理精神发扬光大;学习周恩来精神,也不是能力大小的问题。学习得怎么样,和能力大小关系不大,关键看你心中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是始终想着老百姓(要靠我们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践行宗旨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才能学习的好领会的深);学习周恩来精神,更不是创新问题,不是说用多少种新形式的宣传去说教,就能使我们 的工作学习落实了,而是在于身体力行,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总理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共产党人身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而共同去传承周总理以及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优良传统。
虽然我们之前提到有人说风气不好,但风气是可以改变的,社会环境是可以改变的。靠什么改变呢?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靠从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刚才我们讲的那么多感人事迹,大家都鼓了掌。大家觉得这就是学习周恩来吗?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我们就迈出了第一步,对我们的作风的改进有没有作用?对我们的党员队伍建设有没有帮助?如果大家觉得这么做有用,我们就从这里做起,可不可以?
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志,在群众眼里,你就是领导干部,群众在看着我们是怎样做的。共产党员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就应该走在前面,我们的行动会影响一大片。我们只有迈出第一步,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做,这样我们带给大家的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当然,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做一件、几件这样的事不难,难就难在是一辈子心里都始终装着人民,坚持不懈,不断的去做,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
虽说周恩来总理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是特殊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十分紧迫。如果我们这代共产党员,没有人能够愿意“吃亏”,没有人能做真正的共产党员永远和群众站在一起,可能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我想,我们今天大家谈到的一批批共产党员正在努力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他们的行为虽然平凡,但在这平凡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担当。他们就是正在做脊梁----我们民族的脊梁。
第三篇:英雄离我们并不远,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演讲稿
那么远,那么近英雄离我们并不远,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演讲稿儿时懵懂,只懂得片面的接受老师灌输学习雷锋、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总觉得先进人物距离我们很远。直到我进入了**烟草公司这个大集体,亲眼见到马兰阿姨的事迹,请允许我唤您一声阿姨,虽然我们未曾逢面,通过您才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深刻的认识到人性无私,深刻理解生命的含义。从未想到一个人可以从本就不丰厚的工资中,拿出近一半爱心善款,以一个母亲的名义,捐给灾区的孩子;从未想到一个人在他弥留之际立下的遗嘱,居然从同事们为她捐款的钱中拿出一部分再捐给公司成立的旨在帮助困难员工的“员工爱心基金”;从未想到一个人在自己生命之旅即将终结之际,主动提出捐献眼角膜,给需要的人带来光明,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第四篇:小学国旗下讲话稿:《成功离我们不远》
小学国旗下讲话稿:《成功离我们不远》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成功离我们不远》。
去年下学期,我们学校五年级、六年级参加了西渡镇中心学校的质量检测,其中六年级75班的刘思瑶、何鸣等同学;五年级79班的曾荣旺、王馨蔓、廖彬岑、蒋嗣翔、邓弛、鄢志宇、冯嘉欣、王涛等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全镇个人总分前60名之列,特别是79班的曾荣旺同学,以个人总分287分的成绩名列全镇第二,79班三科班班总分名列全镇第二。这里,学校要对上述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和班级提出表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取得的好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会有收获,冬天就不能有品尝。我们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将来能有出息。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呢?
首先,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准备。在我们的同学当中,学习成绩暂时差的同学千万不要自卑,基础不是最主要的,用心与否才是最关键的,只要努力,你当然有机会赶上来;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要戒骄戒躁,虚心向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同学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朝着既定的目标出发。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命运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使自己的学习走向成功,我们还要脚踏实地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学习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我们经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机遇偏爱的是有准备的人。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具有脚踏实地的学风,要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我们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不断的走向成功。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和时间赛跑。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道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是经不起一分一秒的浪费的。我们要自觉地利用起宝贵的时间。要在考試中取得成功离不开平时的刻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习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伴随成功的只有认真、刻苦、奋斗、拼搏……,别无他法。
同学们,请牢记: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 选择了纪律与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与自由; 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
在此,我衷心地祝愿每一位同学,能克服自身惰性,付以恒心与毅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张开双臂去拥抱属于你的成功!同学们,请相信: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五篇:转基因食品离我们不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不远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已经吃过转基因食品了。”你可能不相信,虽然国外的转基因食
品已经大规模产业化了,但要是联系到国人的现实生活,总感觉还隔了一层。事实上,我们吃的豆油很多是用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提炼的。我们平时喝的啤酒所用的菌种(酵母)也很有可能经过基因改良。所以,不知不觉之中,转基因食品已经在我们体内穿肠而过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它对人体有破坏性吗?
其实如今人类享用的任何一种生物,或多或少都已经经过“基因修整”。但是,过去的千百年来,人们是通过自然基因突变来选择某种特定基因、特定性状的生物体,而现在的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直接改变基因结构。
利用这种技术开发出来的食品,产量高,营养丰富,抗菌能力强。但是,这种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型遗传基因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清除的所谓遗传基因污染,最终祸害人类自身。
一般在市面上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健康并没有威胁,因为大部分此类食品只是改变了食品的营养结构,例如提高蛋白质含量。真正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开发的转基因食品对我们是有益的。
当然,这只是就短期而言。如果以一百万年为思考范围,人会不会因为吃了营养结构改变的食物而引起生理结构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对人类又有怎样的意义?以“蝴蝶效应”为类比:【纽约一只蝴蝶颤动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场大风暴】。恐龙的灭绝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的主要食物中一条基因的改变。
“应该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专家说,“如果消费者吃了转基因食品,至少应该让他知情。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在于产量高、营养丰富,这对于面临资源危机的人类,尤其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且用常规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改变营养结构的可能性远远不及生物技术,可以说21世纪唯一有可能解决粮食问题的就是生物技术。
但是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看,转基因食品未必是我们的福祉。整个生物界从诞生以来都是优胜劣汰进化而来的,转基因食品利用的技术却不一定符合进化论原则,也许会破坏几十亿年以来的生态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生态平衡中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有可能在进化的尺度上放大成足以毁灭物种的大风暴。
20世纪以来除了核技术之外,转基因是最有争议的科学技术之一。它是人类埋下的自我毁灭的定时百万年的炸弹;抑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海滩享受日光浴的同时体内就自动生成了营养素,希望是后者。相信随着人类对基因认识的不断完善,现存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问题】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3分)
(1)其实如今人类享用的任何一种生物,或多或少都已经经过“基因修整”。
(2)它是人类埋下的自我毁灭的定时百万年的炸弹……
16.第六段中以“蝴蝶效应”类比,有什么表达作用,简要回答。(3分)
17.转基因技术开发食品,对我们有许多好处,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看,又未必是我们的福祉。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其益处和危害。(4分)
18.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4分)
(1)所有在市面上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只是改变了食品的营养结构,例如提高了蛋白质含量。
(2)用常规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改变营养结构的可能性远远不及生物技术,21世纪唯一有可能解决粮食问题的就是转基因技术。
【参考答案】
15.(1)通过自然基因突变选择具有某种特定基因、特定性状的生物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改变基因结构。(2分)(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转基因(1分)
16.形象地说明转基因食品虽然只是改变了生物的某个基因,但有可能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益处:产量高,营养丰富,抗菌能力强;能有效解决资源危机和粮食问题。(2分,一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危害:造成遗传基因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甚至毁灭物种。(2分,前二句1分,后一句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8.(1)原文强调的是“大部分此类食品”,而不是“所有”。
(2)转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不是同一概念。(4分,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