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益新 教学一得 在参与“经典诵读五名工程”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在参与“经典诵读五名工程”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陈益新
2009年9月,我校市级课题“以‘五名工程’丰富职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研究”开展实验,我作为课题成员之一,参与了该项活动。主要负责美文介绍与资料收集。二年来,在指导学生实践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探索: 一. 关于“经典”的定位
作为“经典”,在我们的头脑中,早期大多认为是古诗文,所以在此之前,学校为了积淀职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意识的利用早读、自习课上引导学生诵读《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对“经典”的理解是“中华古诗文”。特别是去年9月起我开始参与“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学生诵读的《论语》及《道德论》部分难以理解,特别是“道德论”让人“恍兮惚兮”。如果一味追求这些深奥的东西,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尤其是“经典诵读”课题研究难以坚持下去,所以我思考,“经典诵读”的“经典”就是这些吗?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由此可见,传统的、有权威性的著作不仅仅是中华古诗文,包括《论语》、《老子》等先哲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更广泛的优秀的作品,如中外名家名篇,像现代中国一大批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在其中之列,甚至某些当代作家的作品也算作“经典”之列。
所以,我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敢于大胆地引导学生读中外现代作家作品,让这些名著也成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还有《稻草人》童话集,鲁迅的小说、散文,以及《猎人笔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等。这样,学生诵读经典面大大丰富了。二. 如何安排“经典诵读”
1.用好学校安排的每周50分钟时间。这50分钟是周日下午4:00到校的自由安排时间。学生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分组诵读经典,主要以《五名工程》为教材,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老子》等先哲经典,以及一些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每次诵读80-200字不等争取在当堂熟读成诵。一个学年下来,带领学生诵读了《论语》《老子》近30篇。
2.抓好每天课前三、五分钟,或诵读古诗古词,或诵读现代经典著作,一次三、四百字,每周二、三千字,一学年累计也达八万字左右,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唐诗宋词》等都会成为学生诵读对象,以此延伸到课外参与大量阅读。
3.利用晚自修上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平时我留给学生的课堂作业大多只有两种,一种是读书笔记,一种是日记。至于其它课文后的练习和生字抄写等,大多是留在中午或课堂上完成,这样做必定提高课堂效率,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容量。尽力节省教学时间以完成课后练习,以便学生在课外有充足的时间自由阅读、诵读经典,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次数不求天天写,一周三、四次,根据时间的推移,要求不断更新简单的记录以下好词好句,要求高一点写点读后感受,也有时根据学生状况因人而异,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标准可以不一样,其它课程作业多的话,可以少写;少的时候可以多写。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读经典,读精品、积累语言,增长见识。当然,让学生写日记,在于让学生积累素材,运用语言了。一年下来,学生读的课外经典也真的不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岁月留香》《爱的教育》《盛世繁花》《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骆驼祥子》《老人与海》等名著名篇。三.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一开始学生接触古诗文,学生难以理解,有些学生兴趣并不太浓,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些学生失去兴趣。如果长期下去,这种课题研究将难以坚持下去,所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十分重要。所以我先后采用了下列方式激发兴趣。
1.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在“经典诵读”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或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女小组对读;或让小老师领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读了几遍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再互相练习、试背,更多同学能背诵,学起来较轻松。2.把故事加入诵读之中。职高学生乐于听故事。有时当诵读内容中包含有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时,可以延伸开来,讲给学生听,他们也会感到其中的味道。读到《笠翁对韵》中的《三肴》“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蔺廉有隙,络为刎颈生死交”句,可以向学生介绍管仲与鲍叔牙、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
3.将歌曲带入诵读之中。中华古诗文包含很多节奏感明快的作品,如唐诗宋词等,在古代就是作为吟唱的对象,根据内容的不同可确定不同的调子。王之涣的《凉州词》用高亢深远的曲调吟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以感受到塞外风光。增加韵文的乐趣。
4.将图画、情景表演带入诵读之中。中华古诗文包含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所以诵读时重现诗文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如古诗中就包含着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有很多古诗就配有图画,能让看到诗中的景物、文物,诵读时可以图文结合,也有的诗文虽然没有配画,却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字让学生配画,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其画面。增加诵读情趣,如《清平乐·村居》这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中,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神态十分传神,特别是小儿的“卧”这一动作活灵活现,学生可拿起画笔画其中“茅檐、溪水”,青草地上小男孩卧剥莲蓬的情景,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诵读《论语》中《泰伯第八》可让两个同学对演,一生演孔子,一生演曾子,让明白什么是君子。无形中学生内外情操得到了熏陶。
5.用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坚持诵读
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诗文,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名著,所写的读书笔记优秀,可以在班级登星榜上加星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物质奖励一下(如笔、本子之类的),期终还依此发给学生“读书博士”“诵读经典明星“等奖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年来,我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总是想着如何提高诵读质量。当然,也有许多不妥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活动中和其他老师一起共同探索,不断追求。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小学科学“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商河县郑路镇明德小学张小花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改革,科学课来到我们的课堂。经历过课程改革的科学课教师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深刻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并能在教学中生动地践行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
寻寻觅觅——我们的科学课如何教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我们遇到了尴尬,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
1、课堂不自由。这既来自教师又来自学生。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共四个单元39课,这39课中有47个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10个演示、33个分组、4个学生个人实验和调查专题,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堂时间显然不够。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师难作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操作,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主要在教学中碰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后,小组协作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似乎对这样较雷同的活动失去兴趣,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3、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我们科学教师明白教科学不能像上自然课那样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没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便不能完成科学课赋予我们科学教师的使命。
这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所以必须打破课堂常规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千寻万觅中,我们终于找到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生长点:课题研究。
上下求索——我们的课题研究之路怎样走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搜集文献等手段,获取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材料,运用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小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完成对课题的探究、实践,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并形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课题研究的三个策略:教材内容延续的课题研究,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
一、教材内容延续的课题研究
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因为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强化学生问题的过程。刚开始时,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明白哪些课题有意义,可以研究,哪些没有意义,研究价值不大,或者不适宜我们研究等,避免一时无从适应的状况,根据教学进度及与教材内容,教师可提供研究指南。
二、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在经历了与教材内容项联系课题研究后,学生已经熟悉这种活动的情况下,可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切商,指导学生修改,以达到做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这一阶段可同时选项一些其他各类研究性内容的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前,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过调查询问、查找资料等办法容易完成并确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重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协商、对话、和合作。让学生经历一个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对来源家庭、社会、自然世界中问题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
决,并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
这是课题研究活动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即要有教师的指导,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手段,又要有一定的意义。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的兴趣,把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写出类,并加以研究。
学生开展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统计方法等。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技能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小论文、科技作品、照片影像等,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
瞻前顾后——前行路上我们的收获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方式和认知形式,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带着问题去学习,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苦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怎样设计问卷,怎样调查,怎样合作,怎样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乐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运用,把学生置于广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不限于40分钟的课堂内,让学生类似科学探究方式去查资料,做调查、就论证,行思索,定结论,使科学课教学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