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校地处井冈山脚下,周边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多年来,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不断变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冈山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
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党委重视,凝聚共识,确立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理念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时反复强调,井冈山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多年来,我们牢记各级领导的指示,以井冈山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育人之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00四年五月井冈山学院成立后,在全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确立先进办学理念”的大讨论,校党委、行政明确提出了“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口号。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情况、新特点,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学校党政班子明确提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进一步利用井冈山的优势,更充分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走出一条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学生的新路子。具体思路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多年来,学校要求以院(系)、班为单位,开展“十个一”活动: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重走一次红军路,学唱一首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歌谣,撰写一篇有关井冈山精神的论文,参观一次革命旧居旧址,参加一次井冈山精神研讨会,观看一部有关红军的影视剧,种一棵井冈山常青树,帮助一位贫困学生,为老区人民至少献一次爱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挖掘资源,开发课程,促大学生全面思想素质的提高
为了充分挖掘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几年来,该中心成员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国家级11篇),出版专著1部,承担了2项省级教改课题。值得提出的是,不少在校学生也参与到研究中来,有些学生关于井冈山精神
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刊物上。
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井冈山,把井冈山学院作为他们的求学之地,我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传授给他们,并以此作为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重要体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近年来学校开发了一些富有井冈山地方特色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选修课。经过前些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正式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教材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名专任教师已作好充分准备。据悉,为大学生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此举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
井冈山学院成立后,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经过努力,现在全校教师正在形成一个个学术团队。为更好地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使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把井冈山精神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予以扶持。为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校党政确立的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理念,以校领导领衔并由一批学术骨干组成的中共党史(井冈山精神方向)学科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现有的14名学科成员中,有博士3人、硕士2人,11人具有高级职称。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政法学院教学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特别在井冈山精神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主持或参与了省级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已经明晰,基本框架确定,团队组建初步到位,课程和教材建设基本成形。根据现有条件,该学科目前已确定“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已申报了一项国家级课题;此外,该学科还在策划编写出版资料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系列丛书》,通过集体攻关,陆续推出《人物篇》、《事件篇》、《基础篇》、《精神篇》、《领导关怀篇》等系列
著作。
三、文化熏陶,拓宽载体,促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
为加大井冈山精神宣传教育的力度,学校经常邀请全国劳模、井冈山精神讲解员毛秉华,井冈山斗争史专家黄仲芳等专家学者来举办有关井冈山精神的学术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实质的理解,使大学生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活动,校园网开辟了“红色摇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此外,学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等研究专栏,校报跟踪报道学校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活动的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井冈山精神宣传教
育的氛围之中。
从1991年开始,学校利用暑期多次组织采写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校友的典型事迹并结集出版,进行广泛宣传,在大学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典型。到目前,共出版了《红土地上的奉献》(一、二)、《希望从这里诞生》校友事迹报告文学集三册,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
以井冈山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1986年至今,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红色歌谣大合唱、井冈山斗争史和庐陵文化为题材的舞蹈表演及摄影、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其中舞蹈《井冈翠竹》选送全省第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并荣获一等奖。该节目还参
加了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演出。
精心组织“五十助一”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从1996年开始,学校号召有条件的学生每月节约一元钱,每50人资助一名家庭困难学生。近10年来,参与捐款的师生超过2万人次,募集资金10多万元,有近千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井冈山师院名誉院长王梓坤教授也积极为“五十助一”捐款。有的领导、教师还因此与一些特困生长期结成帮扶对子。这不仅体现师生情、同学情,而且是井冈山精神中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积极辅导大学生开展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课外学术研究活动。近几年共有10多名学生在学术刊物发表《井冈山通往湘赣的秘密交通线》、《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论井冈山政治文明星火燎原的必然性》等论
文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四、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促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从1986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来,我校就充分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开展“三下乡”相结合的原则;1997年,学校又提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相结合的要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十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和农村,亲身体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老区基层的实际,开展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科技扶贫和企业帮扶系列活动。在送戏下乡、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过程中,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深入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近年来,学校要求各班级利用军训、暑假或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步行上井冈山。他们自备干粮,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三湾枫树坪、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重要革命旧居旧址,同时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田间地头、敬老院和军营。晚上则借宿在中小学的教室,睡在课桌上或打地铺,还请老红军或专家讲井冈山的历史与传统,使大学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受到直观形象教育,同时还使大学生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此项活动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建立基地,组织参观学习。学校将吉安市的毛泽东、朱德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白鹭洲书院旧址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庐陵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
前往参观接受教育。
五、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由于学校党政班子十分重视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2次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授予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从而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同。
多年来,由于我校以井冈山精神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大师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无论各种思潮冲击还是三校合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过程中,广大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经受得了各种考验,思想没有产生任何波动,保持了校园的高度稳定,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勤奋学习,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始终朝着恢复建立井冈山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学校正在争取团中央的支持,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力争使学校早日成为全国高校井冈山精神教育的基地。
第二篇: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摘要:发挥校园文化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红色资源又成为了近几年我国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红色资源,使这些红色资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块重要园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我们国家的“红色资源”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被空前开发利用,也使得我们看到了“红色资源”正在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关键词:红色资源 学校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的提升
一、“红色资源”与学校校园文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可见,“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烈士公墓、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建设时期形成的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曾经带领中国人民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平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代的开拓进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能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学校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学校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校园气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示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①从以上概念可以发现,学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其特殊的德育功能。
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思想、道德、行为、人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吸引同学并唤起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和谐、互信、互尊的群体氛围。二是规范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能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是健全人格功能。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四是实践锻炼功能。如学校中的好人好事会通过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并形成共鸣,影响巨大。五是情感陶冶功能。校园环境的优美舒适,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调节情绪,身心放松。这种情感的陶冶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方式完成的。六是审美教育功能。学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红色资源,使这些红色资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块重要园地,不仅在教育内容上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并形成德育教育的特色,而且在活动模式上,也可以通过“活动—体验”红色资源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质顺利内化为自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增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区域红色资源的利用与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教育面非常广泛。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红色资源的载体,这些物质的“红色资源”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各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这些“红色资源”,把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进课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更能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具体来说,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第一,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本区域红色资源,依托学科优势搞出科研特色。例如:我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官田中央兵工厂”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拍摄照片,第二,加强与区域红色资源的结合,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校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物质的“红色资源”,把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进课堂,并以此为依托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单位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展览会、说明会;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图片和资料进学校网站,学生公寓;在学生中举办游览“红色资源”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活动等。例如:九江学院开展的“游老区,看今天”的活动,就将区域内“红色资源”以深层次性、前瞻性、批判继承性以及历史整合性等特点吸引大学生,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导向的德育功能,又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活动让他们接受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信任教育内容,让精神的“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
第三,注意区域“红色资源”的整合,探索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新模式。我国的“红色资源”虽然遍布广泛,但大多比较分散,时代性明显。例如:江西赣中南地区、福建西部地区等有着丰富的苏区资源,带有浓厚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牺牲精神;而本人所在的江西九江则又是现代“抗洪精神”的发源地。因此各地学校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通盘考虑,扩大视野,充分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好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在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只停留在参观遗址,参观图片实物展览,听取报告会等表面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学科优势,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企业、“红色资源”地等宣讲红色精神;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建立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体系,开办红色资源,宣传推介网站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新模式中重新审视“红色资源”,去主动发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将其融入到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民族精神中去,从而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更好地发挥和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肖庆生,《论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2】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吉林商业高专学报》,2006.2
【3】张德亮,《赣南红色资源利用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党史文苑》
第三篇: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缘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级党团组织以及网络界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日前,我们邀请有关部门和高校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 朱常宝 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副秘书长 史自文
信息网络化带来全新工作环境
记者: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能否先谈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朱常宝:大的社会环境和过去相比有三点不一样:
一、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过去学校教的和社会现实是相吻合的,现在情况比较复杂。
二、改革开放。开放带来了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但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目前尚不富裕的中国人,特别是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三、出现了互联网。它是双刃剑,内容良莠不齐,网上还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记者:看来,对在这样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小豹:感觉难度大多了。信息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过去相比,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环境。
记者:互联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带来了哪些挑战?
朱常宝: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是同步的,有的甚至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就难在这里。过去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教师应是自来水,学生要什么,教师就要给什么。
史自文:互联网这扇大门打开后,信息开放了,对以前所有的权威都是挑战。过去是你说什么我听什么,现在我可以对你说的表示怀疑,因为我从网上能获得不同的信息。我们要有心理准备迎接这种挑战,要尊重大学生,要用人格的魅力让学生们佩服。所以,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自成立之初,就一直提倡以疏和导为主。
朱常宝:我还在教高年级的课,随时都在感受着这种压力。如果我不加强学习,很快就跟不上趟儿了,过两天面对学生时就没得说了。现在,我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
谢海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对互联网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是大
势所趋。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径
记者:《意见》指出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李小豹: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能否主动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争取广大青少年,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具体一点说,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对互联网这一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团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对互联网上的主旋律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各级团组织也对这一课题做了很多积极探索。
记者:用互联网来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哪些优势?
李小豹: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互联网具有快捷的速度优势,人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随时能知天下大事。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各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第二个优势是其广泛性。凭借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
谢海光: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每天的访问量达50万人次,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能有这么多的听众?
史自文:互联网的娱乐性优势也非常明显。
李小豹:这正是它的第三个优势。信息网络运用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互联网上同时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刊登了克林顿与北大学子对话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报国之志,效果非常好。
朱常宝:互联网还有一大优势是其互动性,我在网上就经常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就学校管理提出的各种问题。
李小豹:过去我们搞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单向方式。现在,信息网络是交互式传播的,人们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教育时,随时可与教育者在网上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否明白、接受多少均可在网上袒露无遗。这种互动式、引导性的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记者:现在,各高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李小豹:我认为条件已经成熟了。前不久,我们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超
过60%的同学认为需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力度。1995年,我国开通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涵盖了高校415所。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具备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如天津市一次投入300余万元,支持全市22所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初步形成了德育学科化建设、主题化实践和网络化运用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思想政治主题网站53个,网页达1081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行动
记者:具体来讲,如何利用网络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小豹:首先要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红色阵地。目前,全国各高校和学生自办的思想教育网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学生业余党校参与建设的“红色网站”被誉为“交流思想的园地,党建宣传的窗口”;湖北省30多所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建起一支有1697人的专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已经建了200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
记者:我了解到,教育部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很受学生们欢迎。
谢海光: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是今年5月17日国务委员陈至立亲手开通的。该网站是由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委托上海交大牵头承办,全国多所高校共建的。网站开通5个月以来,共计发布各类文章稿件8万余篇,9月份单月网站访问量达到1518万次。
记者:在网上,你们是如何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
谢海光: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捕捉时代热点。今年5月,我们在网站上发起了“三个代表”与大学生网上交流活动,全国共有10多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8月22日,我们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余所高校共同发起“小平在我们心中——全国大学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网上交流活动。该活动在第一时间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学习讲话的机会。此次活动前后共计网上发帖12000多篇,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容量大的特性,为全国近百所高校300余个社会实践社团提供展示实践成果的舞台。
记者: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也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谢海光:我们重点建设了为大学生服务的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心理援助以及家教、兼职频道。法律援助频道自5月17日开通至今,已受理了150多起法律咨询业务,所有问题都于受理后24小时内组织法律专家免费做了详尽答复。此频道已成为大学生值得信赖的一个法律后盾。另外,家教和兼职频道目前已开设了上海、北京、广州等20个地区的服务站点,正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信息服务。
记者:大学生们对BBS站点、对网络游戏是最喜欢的,对这些应该怎么引导?
谢海光:我们采取的是与全国20多家知名大学的BBS站点共建的方式。今后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学生,定期举办一系列交流活动,使该栏目成为引领校园舆论导向的先锋。
朱常宝:2001年4月,我校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网络文明协会,由学生干部对BBS进行自主管理。针对大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现实,网协出面举办电子竞技大赛主动进行引导,学生们又自发提出了“有节制才有未来”的口号。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中的这些网上虚拟社团组织有了凝聚力。
谢海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四篇: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意见》,应该着力在深入、求新、贴近和合力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深刻理解
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意见》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深远战略意义,是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基础和前提。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方面来讲,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方面来看,主要是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而从我们工作的主观努力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亟待加强以及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等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意见》的提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紧跟时代,着力求新
《意见》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到工作机制、方法和途径上都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着力在出新、求新上下功夫。
《意见》特别强调,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代性。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对于改革开放促进的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深刻变化,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的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有一个全新的转变,教育者不仅存在着一个先受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不断受教育和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分担他们的压力,只有了解、掌握,才能真正理解、关心、爱护和教育好他们。
第三、由浅入深,以小见大
在探索、创新这一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方面要着力在“贴近”上下功夫。
《意见》特别强调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并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做到“三贴近”,首先有一个教育内容与具体工作方式问题。教育内容包括信仰、信念、价值、道德、社会责任、生活交往、心理素质等。这样表述和概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理性概括和提炼,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则应当从细小和具体的问题切入和着手,如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教育,进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更加有效。当然,这种顺序也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只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才能进行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其实,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思想、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教育彼此之间是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的,从基础的、具体的和平常的教育入手,更深层次、更核心的教育效果也就渗透在其中了。
反思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往往注重理论、抽象的命题,忽视平常的、具体思想问题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统一性、群体性,忽视教育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容易造成教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从而达不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效果。要克服上述问题,教育者要从居高临下的说教改变为平等式的言教与行教相结合;教育内容不能只求高大全,而是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教育方式上要克服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注重小处、平常和个体方面的教育。
第四、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反复细读《意见》感到通篇体现着一个“合”字。比如,《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六个相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对照检查我们以往的工作,就要做到六个结合,就要克服和避免六个不结合或六重六轻的问题,着力在“合”字上下功夫。
再比如,《意见》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好校园文化,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就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各类学生社团和教工组织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最终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最后,《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合力,党政两支队伍要形成合力,教学、管理、服务三个环节要形成合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合力。(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第五篇: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2012 10:29:40 AM
□宫志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与成才以及对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就业观越来越现实;心理压力越来越严重;思想波动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多下功夫:
一、帮助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端正学习态度,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注重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思维深处应该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要有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以摆脱依赖心态,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更务实的精神解决好就业和创业问题,实现学业、就业、创业和立业的有机统一。
二、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求职技巧提升的训练。现在应聘单位对录用新员工的标准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既要懂专业,又要懂管理,所以应聘者必须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以适应激烈的市场择业竞争。求职的最高法则是知己知彼,要客观分析自己的性格、专长、爱好、学历、知识背景和工作背景,规划自己未来职业走向。另外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应该适应环境,平衡心态,提高能力,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投入就业、创业的伟大实践中。
三、进一步强化诚信教育,塑造美好人格。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人处世、逐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根本。大学生作为知识者阶层,在择业、就业、创业、立业的过程中,要深刻体会、准确把握诚信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增强诚信意识,塑造积极、健康人格。
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充满人文关怀。教师应运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对症下药,解答大学生心灵深处的疑惑,要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借助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疏导和缓解,对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教育和帮助;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为目标,使大学生理智对待学校、社会以及当前发展中所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五、鼓励投身社会实践,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建功立业相结合的体制,让大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及全面成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