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何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屡禁不止——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反思 张红彩 原创
为何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屡禁不止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反思
张红彩
摘要: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屡禁不止,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双汇集团“瘦肉精”食品安全事件,给国内行业发展、消费者信心、政府公信力、国际形象等各方面造成较大冲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继知名企业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后,近期我国又发生双汇集团“瘦肉精”食品安全事件,给国内行业发展、消费者信心、政府公信力、国际形象等各方面造成重大冲击。痛定思痛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也过不了安全关?为何食品安全事件在国内频繁发生,屡禁不止?背后的缘由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深刻反思。分析认为,有四大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一、食品企业偏重规模扩张,忽视对产业链条的上游控制
食品加工牵涉到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在发展过程中,食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往往偏重规模扩张,却忽视了对产业链条,特别是上游原料环节的控制,给食品安全事件留下隐患。
近年来双汇集团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达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在高温肉制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其品牌价值196.52亿元。在规模扩张中,双汇集团自建猪场的生猪供应跟不上,只能在各地收购生猪,而各地生猪的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从中小养殖场收购生猪,质量难以把控,最终出现“瘦肉精”事件。因三聚氰胺事件倒闭的三鹿集团当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企业在规模扩张中自建奶场跟不上,奶源主要由小规模的商品奶场或由分散的奶农提供,对上游原料奶的质量把控不严,最终造成企业倒闭。
正是由于食品企业的过度扩张,加剧了原料收购市场竞争,导致质量难以控制,最终出现各类食品安全事件。
二、食品具有鲜活特性和同质性,消费者只能通过感知判断其价值大小
食用农产品具有鲜活特性,有的自身就是鲜活农产品,有的则是以鲜活农产品为原料,消费者往往通过外在的鲜活度感观来判断其价值大小。在流通过程中,食用农产品的鲜活度逐步减退,其价值也随之贬值。不法经营者为保持食品鲜活度或营养成分,倾向于添加各类禁用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如“染色姜”、“镉大米”、“毒豇豆”等,都是人为添加禁用物,欺骗消费者的感观判断。
同品种食用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其物理外形和内在营养价值并没有大的差异,不象电脑、手机等工业耐用消费品能通过外观和功能设计轻易实现差异化,消费者能轻易判断其价值大小。例如,同样是电脑,却可以开发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一系列产品,价格各不相同,消费者能毫不费力地辨别其性能和效用差异。而供食用的生猪或饮用的原料奶,很难再继续细分品种,品类单一,外形一致,食用价值趋同,消费者只能通过外观、经验常识、包装信息等感知来判断其价值大小。利用食品的同质性特征以及消费者对食品的感官判断,不法经营者往往凭借“人为制造看起来不错的差异”来获取竞争优势和非法收益,如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作用是为了让其看上去更有营养价值,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的作用是为了提高瘦肉所占的比例,这就为食品安全事件留下了隐患。
食品的独有特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而我国的监管漏洞和诚信环境差等因素则使得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显得尤为突出。
三、各环节间形成完整的非法利益链条,食品安全事件隐蔽性高
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各环节间形成了完整的非法利益链条。仅仅是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时,问题总容易被发现并且较快得到解决,如果整个链条甚至是整个行业都出现问题时,最终就变异成“你知我知就消费者不知”的行业“潜规则”。这种“公开的秘密”其实更具隐蔽性,足以“以假乱真”地欺骗“信以为真”的消费者,并且有时由于极少数监管人员也牵涉到利益链中,对非法行为视而不见,使得“潜规则”一直能“潜伏”下去。利益的诱惑,驱使行业“潜规则”中的不法经营者无视道德底线,漠视人的生命健康,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是惨痛的,值得我们反思。
在这次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牵涉到“瘦肉精”来源、养殖户、经纪人、采购员、检疫防疫、票证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非法利益链条。因牵涉面广、集体作案,其事发后的不利影响往往具有轰动性,有时足以毁掉一个行业。在非法利益链下,一些看似荒谬、极不合理的事情居然也发生了: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利益的驱使同样能让早已禁用的“瘦肉精”在国内畅销:早在1988年欧洲就禁止“瘦肉精”当饲料添加剂使用,而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竟然将其作为重大课题立项;早在2002年,国家就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各种“瘦肉精”,但“瘦肉精”仍然大行其道,对利益的贪婪使“一切皆有可能”。
四、监管低效成本高,经营主体违法成本低
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属于“分段管理”,有资料显示,食品管理涉及到7部法律和8个部门。食品监管看似威严壮观,但因监管对象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以及监管机制运转不畅等,监管效率大打折扣,监管成本高昂。在双汇“瘦肉精”等多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少有监管部门事发前主动发现问题的,总是媒体率先曝光,随后相关部门再加强监管和查处。可见,食品安全监管在日常工作中处于真空和被动状态,当前的联合监管更多的是以“突击”和“救火”的工作形式展开,尚未形成职业化、专业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当然,监管漏洞的存在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食品企业尤其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严格加强自查和自我约束,形成公开的、常态化的食品安全监测报告制度。
与监管效率低、成本高相对应,国内经营主体违法成本偏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得到根治。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权力层次较低,也缺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投诉无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等问题,即使维权成功,也普遍存在“为了追回一只鸡,杀掉一头牛”的情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当消费者正当权益受到漠视,不法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时,食品安全事件就会重复发生。
违法成本低,也与地方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工作方式有关。有的地方政府因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以及保护地方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倾向于“淡化处理”和“内部处理”,对非法经营者处罚力度过轻。等时日一长,风声一过,非法行为便一切照旧,结果是“不该发生的事件终究再次发生了”。
以上四大因素值得我们反思,有关部门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食品安全事件之“双汇瘦肉精”
食品安全事件之“双汇瘦肉精”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报道,事件随即引起广泛关注。此前,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遭曝光后,该公司采购部业务主管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
瘦肉精是啥?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有数种药物被称为瘦肉精,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猪毛色红润光亮 收腹,卖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肥猪饲喂瘦肉精后,逐渐发生四肢震颤无力,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毒副作用因为考虑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各国开放使用的标准不一。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则是指克伦特罗。它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后发现其能提高猪的瘦肉率,而被应用于饲料中。早在2002年国家监管部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然而,即使实际市场影响并不太大,比三聚氰胺更早出现的瘦肉精之屡禁不止并延绵难绝,再度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沉疴。在一些地方,生猪养殖违禁使用“瘦肉精”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从养殖户、到检疫局、到各省界检查站、最后到定点屠宰场,各个环节均能交少量的钱就各个突破,一路畅通,最后直达消费者餐桌。相比之下,双汇的“十八道检验”简直是个莫大的讽刺。
双汇这个中国最大的肉产品企业,被爆刻意采购添加瘦肉精的所谓精品猪。此事一出,人们就联想到此前的三鹿。两件糗事,何其相似!同为行业巨无霸,同样是在原料采购中弄虚作假,连添加的东西都非常相似,一种貌似可以增加原料品质的有害化学品,一个让牛奶看起来蛋白质含量高,一个让猪的瘦肉比例高。虽然“瘦肉精”事件并未像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人死亡现象,但对于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市场信任感的打击,却不亚于三聚氰胺事件。
其实,食品事件还远不止这些。农药超标的毒豇豆,地沟油事件,苏丹红事件,染色馒头等等。4月中旬,又再次涌现“牛肉膏添加剂”,一种可让猪肉变“牛肉”的添加剂。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全变成牛肉。以猪肉为例,目前福州市场上,新鲜猪肉的价格为每斤13元左右,卤牛肉每斤35元,羊肉每斤要30元左右。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卤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长期食用,则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此起彼伏,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似乎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有些人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二是有些职能部门不尽职,不负责,宽纵助长了制售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
我想,若要从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既要靠舆论监督、思想教育,更要靠职能部门的监管和处罚。现在,媒体针对食品安全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不算少,但监督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职能部门的处罚则有很强的制裁性,他们的处罚是硬性的,关系到处罚对象的物质利益,效果自然比舆论监督来得更大更好。可以说,对于那些道德败坏、丧失良知的人来说,一个实际的处罚要胜于千万声谴责。鉴于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我们的执法部门一定要审时度势,加强监管,使这些危害人民和社会的不法分子无处藏身。
从另一个角度,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要活着,渴望更好的活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更乐于和必须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必须支持自己政府的良性行动,必须滋养自己国家制品的成长。我们绝大多数人服务于各种社会角色,既是某种“品”的制造者,又是另一“品”的消费者,人人都是“良”品的制造造者和维护者。食品安全是全民之事,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需要从人人做起,从自己做起,无论政府职员,商界人士,还是平民大众。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平安的生活,活出我们的精彩!
第三篇:双汇瘦肉精事件追踪:18道检验为何管不了一头猪(推荐)
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 有限公司。事件经相关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发现,针对“瘦 肉精”的监管链条看似完备,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500 强企业深陷 瘦肉精 丑闻 强企业深陷“瘦肉精 瘦肉精”丑闻 生产线上空 大院里没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昔日来来往往进货出货的车辆一下子消失了。空荡荡,看不到人影,仓库里成批的货物贴着白色的封条。在切割车间,悬挂着 20 来头已 经宰杀过的生猪,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肉色已经变得暗红,并且隐隐地散发出异味。这是记者在济源双汇公司看到的一幕场景。因为卷入“瘦肉精”丑闻,这家目前处于风暴 眼中的企业已于 16 日停产整顿。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建有年屠宰 160 万头冷分割生猪屠 宰生产线、年产 3.3 万吨低温肉制品生产线、2600 吨冷库等。2010 年,公司产值达 15.8 亿 元,为附近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多条应急处置措施,以严防“瘦肉精” 猪肉及猪肉制成品流入市场。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通报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已对此前遭媒体曝光、涉嫌使用“瘦肉精”的 9 个饲养场(户)逐一进行了核查登记。这些饲养场(户)共有存栏生猪 1512 头,检测出含有“瘦肉精”阳性的 52 头生猪,已无害化销毁 32 头。其他已全部封存,适时再进行集中销毁。随着调查进展,相关涉案人员也开始依法依纪受到处理。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 室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介绍,目前已依法控制 15 人,开除公职 6 人,免职 4 人,停职检查 5 人,其中包括孟州、沁阳、温县三县(市)的畜牧局局长。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 17 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截至目前,已召回肉制品 2000 多吨、冷鲜肉 70 多吨。“完备 监管体系缘何 掉链子 ? 完备”监管体系缘何 掉链子”? 完备 监管体系缘何“掉链子 面对持续升级的“瘦肉精”丑闻,双汇集团 16 日、17 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除了对消费 者表示歉意外,集团公司还作出决定: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 部长予以免职;要求下属所有工厂,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将 每年的 3 月 15 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把食品安全落实到每一天。在这家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品牌的官方网站上,和上述声明同样醒目的,还有其“诚信 立企、德行天下”的承诺与标榜。昔日头顶光环的明星企业,为
何转眼即深陷泥潭而难以自 拔?记者调查发现,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 监管链条。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十八道检验”一事,双汇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 些程序确实都有,但只是就企业内部加工环节而言。而据记者调查了解,恰恰是执行国家有
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导致了有害猪畅通无阻。据了解,早在 2002 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2009 年 3 月,河南省 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瘦肉精”监管。按照职责分工,其监管的环节依次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承认,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据他 介绍,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 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 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 依靠企业自检。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介绍,2010 年该厂共加工生猪 101 万头,其中本地货源 占 50%左右,其余来自山西、河南洛阳等周边地区。当年 8 至 12 月,公司检出“瘦肉精”生 猪 13 批次;2011 年 3 月,又查处 3 批次共计 60 多头。“企业自检是通过化验生猪尿样,进行定性分析。一直以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即按照千分之 4.5 的比例抽检。”曹连友说,“由于实行以销定产,每天加工生猪在 2000 头 至 6000 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力,将难以保证生产进度。” 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 6 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 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
第四篇: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回顾及由此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思考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回顾及由此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思考
朱杏
摘要:双汇瘦肉精事件重重地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对它的一个回顾和思考给我们一定的出路。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以及社会稳定。随着一宗宗食品安全事件丑闻的曝光, 食品安全问题已紧紧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关注, 甚至有人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了“ 该吃什么和还能吃什么” 的呐喊,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信用危机, 唤醒了和迫使政府必须重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政府加强监管,民众的意识加强,辅以相应更健全的法律制度及一些科学技术,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大大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关键字:双汇瘦肉精事件 食品安全 措施 食品安全法 引言:一年一度的3·15照例成为了无良企业的曝光台。此次触发众怒的是国人最为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冲击的则是肉类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可以说,在历经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的舆情冲击后,双汇引进瘦肉精猪肉一事已称不上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杆性负面事件。但由此引发的舆论关注,从范围与规模的角度讲,仍称得上触目惊心。在这个无良商家被利欲熏心的年代,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性?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正文:双汇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了近乎一年,但它的存在仍旧牵动着整个食品行业及大众的情绪和关注。首先,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进行回顾: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联络其中,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用瘦肉精喂食的猪,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肉食行业的龙头老大、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著称的河南双汇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按照该公司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知名企业为逐利置公共安全于不顾,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四大环节的监管部门对违禁药品一路绿灯,蚕食着公众对涉事企业的信任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几近透支的公信力。节目播出后,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午后即跌停,当晚,双汇发展还发布了停牌公告。
事情曝光后,官方最先给出明确应对举措的是农业部。15日傍晚,新华网刊文《农业部派出督查组赴河南严查“瘦肉精”》称,农业部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而企业应对举措则略显举棋不定。据人民网题为《双汇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 企业首度回应》的报道,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表示,农业部对瘦肉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双汇集团同样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集团一定会严格核实,了解具体实情,并承诺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应对民众的质问和法律的介入,3月16日午时,双汇发布官方声明,推翻了前一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的说法。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这意味着双汇官方承认了“健美猪”流入的事实。这种含糊其辞的声明,并未能起到挽回企业形象的作用。
面对压力,3月17日,双汇方面一系列举措似乎表明想要扭转被动局面。据不同媒体报道,16日双汇给各大零售企业发出函件称:“凡我司生产的熟肉制品均可正常销售,如出现相关的质量问题,我司将承担一切责任。”另外,双汇还表示,已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熟肉制品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将在3月20日予以公告。当日,双汇集团总经理杜俊甫接受采访时更是明确表示,“双汇作为一家大公司,对所有问题不会回避,会承担所有的责任。”
当晚,双汇集团再次发表声明,要求济源双汇收回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处理。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济源双汇继续停产整顿。
在中央部委方面,中国农业部17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动物检疫各项程序,强化各环节动物卫生监管。坚决杜绝“隔山开证”、只收费不检疫等违规违纪行为。
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组织开展猪肉市场整治专项行动,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也对针对该事件情况做出反应。且当天下午,中国政务网再度刊文《商务部门积极应对屠宰企业收购“瘦肉精”生猪问题》细述了商务部的一系列举措:该部要求企业停产整顿,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下发了《关于全面检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情况的紧急通知》。
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双汇集团曾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向公众致歉。而一直未曾露面的该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万隆23日在“双汇集团落实两个声明、确保食品安全全国视频会议”上首度公开回应相关事宜。他表示,针对‘瘦肉精’抽样检测存在的风险,公司决定不惜成本,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确保生猪100%全检,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放心产品。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上演,幕幕触目惊心。从“苏丹红一号”到人造蜂蜜,从三鹿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再次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政府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反应及处理措施,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和法律的有效约束对食品安全事故防范的重要性。政府及时的措施以及法律条令给了我们一定的安全感,不仅有惩治无良企业和无良相关人员后的快感,也有对政府处理能力的认可。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屁股歪到“当地支柱企业”的板凳上,平时姑息,出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www.xiexiebang.com 事包庇,利益驱动决定其本能反应就是替企业说话,充当企业的贴心人、救火队,为了“保驾护航”,更为逃避监管失职甚至官商勾结的罪名,不惜与公众利益为敌、与舆论监督顽抗到底。从三鹿奶粉,到海南毒豇豆,到化学火锅,莫不如是。一场场单纯的企业危机,居然第一时间便切换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危机,主动趟浑水,这种“自觉”与“对号入座”,已成为我们的特色,实在令人喟叹。
面对食品事故的频频发生对我们巨大的挑战,以下措施可以为我们装备一定的战斗能力。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监管体系食品安全评价, 作为一种制度在国外已被广泛运用。而在我国, 人们对此则显得陌生一些。如果这种制度被认可和确立, 并使之完善, 它对食品安全又增设了另一重保障, 从而使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例如, 对时下较为流行的“ 某某智能补钙片”、“ 高钙奶”、“ 可口可乐” 饮料等应该作出食品安全的基本评价。特别是对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食品, 如转基因食品及高糖高热量的食品(如可口可乐、健力宝、麦当劳等), 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作出相应的食品安全与危害的基本评价。
第二,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教育是关键食品生产、销售的经营者及其监管人员乃至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如何, 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发生的多少。因为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如何, 素质高低, 决定着这个人对国家食品法规法律、标准与管理的理解与执行都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那些执法违法者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都比较低下, 如果加强提高对这部分人的教育, 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食品安全捍卫者队伍中来, 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危机就会相应地减少, 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就会进行得顺利一点,监管的效果就会大一些。在全民中开展食品安全意识教育, 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立更完善的相应法律制度。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并不以食品安全为目的。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以实现部门管理目标为目的,主要以部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对象,以惩治违法行为为主要立法内容。虽然惩治违法行为也或多或少与食品安全目的相关,但食品安全并没有被明确确定为整体性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不是以食品安全为目的精心构建和筹划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自发形成的。结果,获得各国一致认可的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并没有被贯穿到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首要选择。食品安全基本法通过对食品安全的方针、原则、政策、纲领等宏观性的东西予以规定,可以弥补监管法众多而整体性缺乏的不足。食品安全基本法至少应当包括:(1)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食品安全的各项立法、标准、政策应当以确保食品安全为最终目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措施都必须以促进食品安全为目的。(2)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必须在综合各部门信息、涵盖食品链条上各环节的基础上形成。这要求食品安全政策的形成应当全面涵盖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储藏、消费等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充分考虑环境、农业、质量、流通、卫生等所有的食品部门的意见,深入分析世界各国等所有地域的食品安全事件、法律法规政策、科学技术与建议、信息数据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心理等与食品安全各项主要内容的信息。(3)统一管理原则。食品安全管理,必须整合众多部门的职能,实现一个部门为主的统一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4)责任明晰的原则。食品安全管理必须分清食品供应链中的饲料生产者、农民、食品经营者、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各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消费者等的责任。饲料生产者、农民和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拥有对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立法、行政等监督和控制系统来确保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的实现;消费者必须认识到他们对食品的妥善保管、处理与烹煮也负有责任。(5)可追溯性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必须确保饲料和食品以及它们成分具有可追溯性,能够跟踪和追溯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以及加入到食品或饲料中的物质。这要求饲料与食品企业有责任确保一旦发生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情形,能快速准确从市场查找并撤出其饲料与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追溯的便利可行。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保存原材料和配料的供应纪录以便追溯和跟踪流转过程。(6)科学与风险分析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应当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政策必须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
最后,还可以借助基元表达食品安全信息 知识和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级 预警对象进行描述,并运用可拓集合和关联函数确立预警标准和安全关联度,构建表征食品安全状态的多指标属性预警模型。
结论:双汇瘦肉精事件已过,而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威胁着我们。政府的努力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而通过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效的措施下,食品安全事故防范能做到更好。
参考资料:《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是健康的最大障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点思考》(《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5年第12期);
《论中国视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食品科学》2006年第五期 作者:任端平;潘思轶;薛世军;何晖);
《基于供应链和可拓决策的食品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作者:雷勋平;Robin qiu;吴杨);
《2011年三月入党思想汇报:“双汇瘦肉精”事件感想 》(来源:党团材料范文网);
《为何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屡禁不止——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反思》(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李彩红);
《双汇瘦肉精事件》(百度文库);
《双汇瘦肉精事件反思:如何避免危机重演》(创业邦);
第五篇:食品安全事件为何屡屡发生?背后失职渎职腐败严重
食品安全事件为何屡屡发生?背后失职渎职腐败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唯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一个令公众谈虎色变的话题有望在未来得到实质性转变。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立即排查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和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立案侦查一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职务犯罪案件。
与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的精神相呼应,在近日沸沸扬扬的“瘦肉精”事件中,检察机关迅速有所动作。
河南“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截至4月1日,检察机关已经对12名涉嫌渎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立案侦查。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透露,河南“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即派出由渎职侵权检察厅负责人带队的工作组,赴河南督促查办“瘦肉精”事件背后的有关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
另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发生在河南的“瘦肉精”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
据了解,有关部门已对涉嫌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72名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对涉嫌工作失职的53名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早在1997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在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
“瘦肉精”监管。按照职责分工,其监管的环节依次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
但是,这种严格的监管流程却形同虚设,其背后的原因“大同小异”。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用“瘦肉精”饲养的生猪,从河南到南京一路畅通无阻。很多销售者手中检验检疫证明、消毒证明等各种手续一应俱全。而这些手续全是用钱换来的,一些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真正实地检查、检疫,只是收几百元钱就盖章发证。甚至有的工作人员在运输现场发现食用“瘦肉精”的生猪死亡,也任其宰杀处置,未加任何制止。
“现在查出的‘瘦肉精’事件,了解一下背后的监管就可以看到,只要给钱就可以盖章,甚至公章很‘合理’地就流到外面去了。合格证之类的证件全都可以用钱买到,这样多么危险。”食品行业资深人士、原广州市奶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向记者分析说,“‘瘦肉精’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这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这次提出将渎职犯罪作为办理食品安全案件的突破口、切入口,可以被认为是从建立整个食品安全防范体系的角度进行的尝试,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威慑力,查出一批马上处罚,追究责任,会起到一种警醒和预防的作用。”
“瘦肉精”事件与此前的三鹿奶粉事件相比,有颇多相似之处。业内人士在分析三鹿事件的成因时大都认为,在企业良心变质的前提下,监管缺失是最后酿成重大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主因。
“基本上每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有监管不到位、失职渎职、贪污受贿行为。”王丁棉说,以三鹿事件为例,2008年12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庭审中,田文华称,她在获知三鹿集团送检的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后,于8月2日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8月29日,她再次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市政府。然而,有关部门对此事却迟迟未能作出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唯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机关还为不具备法定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大开绿灯,为其发放行政许可牌照,社会影响极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对记者说。
正是由于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渎职、贪腐问题严重,有关专家对最高人民检察院此次出台的新规给予了好评。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一是来自企业,二是来自监管部门。现在加大了对危害社会稳定的食品安全犯罪、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对那些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玩忽职守、重大过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表达了司法机关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决心,也有利于恢复广大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犯罪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高,这次重拳出击,对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降低食品安全的违法收益都有积极作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刘俊海说。
今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了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者的处罚标准。
对此,刘俊海建议,动用刑法打击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腐败渎职问题时,应严查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此外,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人情、贪腐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上述状况所酝酿的潜在监管风险和腐败诱因都显而易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刘俊海说。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局面略有好转,但依然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更有必要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放到首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