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7: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

第一篇: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

理性回归的救赎

——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

摘要:《围城》作为一部构思缜密的学人小说包含了对国民性及时代遭遇的诸多思考与批判,内容丰富,讽刺辛辣。本文将就其中的知识分子的留洋经历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从原因、现状、本质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留洋现象,试图就此以窥探作者对其所表现出的批判态度,进而归纳出在留洋现象形成的“出走—归来”模式下对人类理性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围城、“出走—归来”模式、留洋、理性

钱钟书先生以“围城”二字作为小说的题目,可谓道尽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学业、恋爱、婚姻等方面和高等教育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及知识女性在寻求解放行动中的围城处境。故事情节看似荒诞不经,犹似满纸荒唐,然当抛去这一纸外衣我们看到的却是饱含忧虑的作者在自己理性的思维的驱动下对国民理性的深深的呼唤。当一切沧海桑田,唯有对理性的坚持方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亘古不变的位置。

如上文所言,对小说的“围城”主题可有三种意义的围城:第一种是知识分子的留洋围城;第二种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围城;第三种是知识女性的解放围城。本文的探讨重点是放在了知识分子的留洋围城上,重点通过对整个留洋事件的前前后后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实现对作者理性态度的把握。一出走留洋缘由

在探讨小说中知识分子出走留洋的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产生的背景作一定基础上的了解。

这里所谈及的知识分子是经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以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典籍为学习重点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包括后来出现的以科学技术或理论学习为主要目的和营生的工业化的知识分子。

对于传统知识分子,他们在为经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前的中国相对稳定、保守的文化、社会环境中读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通过官方的科举考试以获得可以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进而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知识分子以积极入仕为行为目的和准则,以科举考试作为实现其目的和/ 6

准则的有效途径。

然而当科举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后,传统知识分子通过读书借助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利益已经是不可能了,因而在这个阶段就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相对于上个阶段,在该阶段中传统知识分子依旧秉持着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仕的准则,也就是对他们而言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目的是没有改变的,但发生改变的他们达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径,因而出走留洋大潮的出现就势必是必然的了。

出走留洋的最初阶段是伴随着在官方主持下的洋务运动中为谋求富国强兵而采取的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技术的方式而出现的,随后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朝海军的溃败给国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继而就1896年以后大量中国青年东渡扶桑西去欧美,也就真正形成了一种前赴后继蔚为壮观的社会景象。然而当20世纪初科举制真正被废除之后,又从根本上断绝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所以出国留洋作为莘莘学子追求功名的唯一选择以及中国家庭“望子成①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延续加速了人们对留洋文化的高度认同和盲目攀比,这也就是出走留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小说批判和反思的阶段。

小说中涉及到的留洋知识分子主要有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曹元朗、褚慎明等人,他们大多是以文史哲这类中国传统学问作为学业基础,因而他们应该算作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但他们还是把出走留洋作为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方式。正如小说中所言“留了学业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②

因此总结来说,这类人出走留洋不为深究学问,是以留洋深造的经历作为彰显自我的途径以获取符合自身要求的金钱、地位或是权力利益,这一出走是被深深地打上了功利化的烙印。二归来在国现状

在这一部分我们且看上文提及的这类人在经历过了极具功利化的留洋经历后回到国内在学识层面上到底有何种表现。

方鸿渐顶着假文凭带给他的博士头衔衣锦还乡后先是受承蒙那些并不懂西 ①②宋剑华:《围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晋阳学刊 2009 年第 5 期,第106页 钱钟书:钱钟书集·围城 / 6

方文化为何物的父老乡邻的诚邀,去做了一篇什么“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其检讨”的“演讲”。自己没费多少心血拼凑而成的一千多字的演讲稿在开始演讲时又没带在身边,搜遍自己脑中的知识储备却是只记得“鸦片”、“梅毒”这两样东西,随之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大谈这两样东西,致使几个教师是皱着眉头,记录的女生是涨红脸停笔不写,吕校长则是在背后不停地咳嗽来警告„„

苏文纨虽然相对于方鸿渐而言算得是货真价实的博士,但细看之下则知她的博士论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是有多么粗浅可笑。可也就是这么拼凑起来的内容倒也骗过了法国的那些教授,给勉强得了个博士学位。另外还附庸风雅地在一把雕花沉香骨的女用折扇上用紫墨水钢笔歪歪斜斜地题了一首小诗,内容上则是抄袭德国十五六世纪的民歌,却是引以为自己的原创佳作而供旁人恭维。可不曾想被方鸿渐撞破并当众指了出来最后闹得是不欢而散。

曹元朗则是顶着英国剑桥大学的世界名校头衔到处显摆炫耀,但真正论起学识来可谓空空如也。他的不伦不类的《拼盘姘伴》诗作可谓荒谬离谱!诗作中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杂着西文,竟然还美其称为诗的精华,还夸夸其谈说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方鸿渐对他的评论倒是真切:“他并不是老实安分的不通,他说仗势欺人,有恃无恐的不通,不通得来头大。”③他就是个附庸风雅的不学无术之人。

褚慎明是将文人投机取巧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在国内时就挖空心思攀交外国哲学家提升自己的名气!“他长翻外国哲学杂志,查出世界大哲学家的通信处,④写信给他们„„靠着三四十风这类回信,吓到了无数人,”但也因此而得到一位爱才的阔官僚的资助而留学欧洲。可在留学经历中更是不学无术,甚至还不乏粗鄙,竟能把哲学的学术名词和女人的臀部联系在一起。一言以蔽之,他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爱慕虚荣的假哲学家罢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但在以苏文纨为代表的文化小圈子的知识分子都表现出接受中西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那种虚伪文化人的丑态!不学无术却故作高雅,言论让内行人听来尽是荒诞不经,令人对其不伦不类的姿态嗤之以鼻。

这是他们在学识上的不学无术的具体表现。也正因他们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哄骗外人而已,在谋求工作时往往都要借助于各种关系。而像方鸿渐这样的没 ③④钱钟书:钱钟书集·围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同上 / 6

有大的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却是只能先是在岳父经营的小银行挂职度着日子,后来又不得不仰靠着赵辛楣的关系而做一些无关痛痒的、没有前途的工作。

以上就是他们归来后的现状了。总结来说就是多年的留洋经历并未对他们的学识有多少裨益之处,对他们的也学问没有多少增进,唯一可以向外人炫耀的不过是独特的留洋经历和谈话间蹦出来的西文词汇了。三留洋本质探讨

作者在小说的序言中指出写作目的是为“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⑤,这类人物就包括本文所论述的这批留学欧洲的传统知识分子。如果将小说设定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的留学欧洲的所有人群作一下归纳的话,大致可以有以下这些类别:

第一类是以工、法、政、商、理、医这些实用学科为学习基础,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这些学科中所包含有的西方先进的现代知识和技术,因而这类拥有特殊技艺的留学生是近现代中国实现工业化文明的物质基础;

第二类是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为学习基础的留学生,因为这种性质的留学生的成就都应建立在读书的储备量上,需要个体的勤奋、刻苦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程度方可在学问上有所增益,所以往往又会继续分化出两类人群:一种是如钱钟书、季羡林这些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真正可以在学问上俯视众人的学者;另一种就是小说中所刻画的那群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那“某一类人”,像方鸿渐、苏文纨、曹元朗、褚慎明。他们同样是留洋欧洲,却是不学无术,不追求真正的学问上的造诣,只将留洋的这件华丽外衣而聊以自慰。

因而小说中所描摹的这部分人就具有了他们的典型特征:

从留洋者背景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具有财势的大家族子嗣靠着殷实的家资留洋海外,在小说中以苏文纨、曹元朗等人为代表;另一种是通过某种机缘巧合而借助他人之力实现留洋目的的平民阶层,在小说中以方鸿渐、褚慎明为代表。

从留洋者目的看上述的这两者人群都具有普遍性,他们都不具备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文化思想,缺乏对学问的执着,主要以满足自我的猎奇心理和享乐主义为目的。

从留洋者结果看两者也是具有一致性的。首先他们的留洋海外的经历都为他 ⑤钱钟书:钱钟书集《围城》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 6

们披上了一层区别于他人的华美外衣,是他们可以沾沾自喜于他人,然裹在这层外衣下的却是如面具覆盖下的不满疮痍的面孔一般丑陋地见不得光,他们就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拿着这层留洋经历做成的套子来掩盖自己留洋数年而在内心留下的的空洞,他们虚伪着,同时也自卫着,数年的时光所沉积下的不过是一个可以炫耀的经历而已,他们需要这个经历,但他们也不过只有这个经历。四主题理性呼唤

作者是在抗争期间写就这部著作的。虽然钱钟书先生也曾说过“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⑥,可他毕竟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他无法不对那些理性缺失的国人痛心疾首,他用他极具幽默讽刺的语言来书写这部分人、来刻画这部分人、来批判这部分人,他要做文化荒原上的理性的守望者。

因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小说中的留洋现象,因此在这部分也着重分析作者对以方鸿渐、苏文纨等为代表的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而对高校制度、女性自由、传统婚姻等内容的批判暂且不论。

作者的批判点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点是对这批人的思想和情怀的批判。小说的背景是设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满目疮痍,但这批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却从未表现有对国家、对人民所本该具有的忧患意识,有的只是麻木不仁以及对金钱、权势的向往和追求,又或是偏安于自我的世界里懦弱地困守在围城中。

第二点是对这批人学识的批判。这批人没有坚贞的目标,也没有坚韧的品格,没有方向,缺乏追求,没有深厚的学问来装点自己,只是以留洋的经历来蒙骗着自己和他人。

⑥杨绛: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 6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集·围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2]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3] 宋剑华:《围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A].晋阳学刊,2009 年第 5 期 [4] 孙璐: 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以1912—1925年留学生群体为对象[J].学术界,总第190期,2014.3 [5]何永波:《围城》中的文化“围城”探析——崇洋文化批判意识[J].名作欣赏,2012年第36期

[6] 张清华:启蒙神话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讽——《围城》主题与文化策略新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4期

[7] 袁愈宗:心中的围城——从方鸿渐看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转型的“围城”意识[J].山东文学,2006年第6期 / 6

下载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性回归的救赎——谈《围城》中的留洋现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