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六年级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张小斋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今天研说的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本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目标进行编写的。本册教材坚持了冀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课程总目标为:力图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所需的重要知识和能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科书关于“课程目标”的体现,表现在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教科书关于“内容标准”的体现也表现在四个方面: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共安排七个单元,各单元安排和主
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
●第二单元——比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
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五单元 ——百分数应用
百分数应用的一般问题,打折、成数、税收、利息等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圆和扇形
认识圆和扇形,用圆规画圆,图案设计。
●第四单元——比例尺
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认识比例尺,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解决问题。●第六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认识圆周率,探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有关圆 周长和面积的简单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七单元——统计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读懂扇形统计图。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综合应用(共5个主题活动)
●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单元内容设计
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根据测量活动获得的数据,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旗杆高度的具体问
题。
●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房示意图和卧室摆放家具等典型事例,给学生提供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计算新房面积,以及设计卧室摆放方案,并用给定的比例尺表示出来的活动素材。●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给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事例,鼓励学生关心
自己家,学会理财。
●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中商品“促销”的不同策略,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探讨合理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
高生活能力。
●喜欢数学情况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学生学习感受的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调查表,用数字表示事物,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实态度,帮助老师改进教学。
说建议: 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4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充分认识评“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间》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董海艳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时间》。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内容标准
1、认识钟面刻度,掌握数字1-12分别表示什么刻度,知道时针转一大格是一时,分钟转一大格是五分
2、会用5分5分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3、掌握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4、用一分一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
二、说教材
(一)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认识时间。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时间,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时间的经验,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结构化。
2、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有层次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编排体例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其基本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促进思考的例题——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拓展的实践活动。
(三)内容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1、认识钟面刻度
2、读出写出时间 3时与分的关系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建议。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中提到: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的第一个例题提供了两幅情境图,教学时,先通过观察三个小朋友走进商店购物的情境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和需要;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物的情境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获取知识的热情。
2、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情境中产生的问题独立思考,发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投入到小组交流的活动中,交流看法,讨论不同的见解,从多角度主动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一些现实的购物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合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在应用中拓展延伸,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评价建议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评价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否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时间;
2、数学思考方面: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能否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以及有条理的表达;是否有求异的意识。
3、解决问题方面:能否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的信息;能否正确地解决常见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方面:是否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是否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学生评价时,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好数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1、要合理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教学时,利用教材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时利用课件出示相关视频、图片等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学习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有利渠道,是有助于教学的重要资源。
4、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课前安排学生调查了解商店,课后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购物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一)编排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认识人民
币。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人民币,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人民币的经验,教材充
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说课课件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教学设想教学过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六年级数学说课课件
1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这节教材的内容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学习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学习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总之我在自主学习是尽可能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时要尽量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法。我要尽量做到调控和把握。在检测时我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注意提升性练习针对易错点设计了判断,选择生活应用等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测。
六年级数学说课课件
2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学习习近平坡架桥。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每六人小组准备一个纸杯、两支试管、一个水槽(装满清水)、一个烧杯(装满红色水当甘蔗汁)等。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过程:
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同学们,2008年8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将举行的盛会是——(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奥运会)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我们熟悉的淘气被“2008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组委会根据需要将照片有的需要放大,有的需要缩小,现在老师尝试把淘气的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我是这样处理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比较像?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这里,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 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1/2。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 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此时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显然是水到渠成,在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课题以及比的意义。
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1)比速度。
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我们学校到中山市政府大楼,你认为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PPT出示情境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穿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奥运会中,有一个比赛项目—马拉松赛,你知道马拉松运动吗?(PPT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公元前 490年的古希腊。赛程由第一届的40.2千米,到第四届奥运会才正式定为42.195千米。)同学们已预习过,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0÷2=40 :2=20(千米)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接下来我(PPT出示“比价格”情境图)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关于比的另一种写法——分数形式,我做了如下处理: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 书写的顺序),然后让学生把其余三个比的分数形式书空与老师同时完成,此时让学生区分分数形式比与分数的区别。
“知识迁移”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在做除法计算时,除数能不能为0?那在比的前项或后项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
建立模式,寻找规律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请你思考:如果相除的两个数一个是a,一个b,能模仿上面的等式写出来吗?学生很容易得出:a/b=a÷b=a :b(b≠0)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找身边的比”活动。
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如
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
2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到这,我安排学生“交流收获、质疑问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些什么疑问?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运用,巩固新知”,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练习:请你动手试一试。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并不是一定表示两个具体的数的比,而是表示两个数的份比关系,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比。某糖水店卖的甘蔗水是按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 :2配置的(PPT出示50页说一说中的图一)。如果让你配置这种甘蔗水,你会吗?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在六人小组里动手试一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1 :2不是表示甘蔗汁就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
第二个练习是:“你知道吗?”(PPT)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1)师:国际上规定: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师;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是否标准,有兴趣的话课间可以去测量一下。)
(2)师:我国的国旗红星红旗,有大有小,都是什么形状的呀?(长方形)能任意长方形吗?其实是有严格规定的。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把标准比63:27打出来。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混合而成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同的人口味会不一样,商场里卖的基本是按——在把“2 :5味道好极了!”打出来。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第三个练习是——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本题的设计即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
练习的第四部分是课外延伸。
(1)小知识。(PPT)
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数学上的比——“相差关系”和“倍比关系”各类比赛中的比只是一种计分形式。
(2)福尔摩斯侦探术。(PPT)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为了后面比例教学做铺垫,我设计了一个课后实践题:(小小科学家)在同一时间朝阳的地方竖一根筷子和一支圆珠笔,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并写出它们的比,求出比值。
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三、板书设计说明。
最后讲一讲我的板书: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第四篇:《正比例》说课材料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说课
《正比例》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正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我们仔细分析教材,并与其他教材作了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对正比例内容的安排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材对正比例这部分内容作了早期孕伏。
2、淡化抽象的概念教学,引入了更丰富的情境,有生活情境,也有图像情境。
3、注重比较。
4、引入图像,形数结合。
5、设计了容量较大的问题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二、说设计,说学法
(一)说设计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二)说设计
1、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我们用学生熟悉的《数青蛙》的儿歌引入正比例的量。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2、从正面初步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我们在儿歌引入后,首先呈现给学生两组成正比例的量,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发现正比例的特征,初步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3、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比较分两个层次,首先表格呈现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两组量进行比较,然后是正比例图像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剥离无关因素,突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
4、自主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过程,说效果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青蛙只数
嘴巴数
眼睛数
腿数
1 2 4 2 4 8 12 „
„
„
„
n n 2n 4n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发现内在的规律。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表格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如有学生发现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四倍,我就这样评价:你真聪明,会横着着观察表格。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竖着发现规律了,其他学生都能领会观察表格时要横看看,竖看看。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从正面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下: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时间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180 270 360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质量/千克 9 8 7 6 5 4 3
应付的钱数/元 30 27 24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较顺利地发现了: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并且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观察表格的方法也运用得不错。(2)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边长/cm
面积/cm2 1
边长/cm 周长/cm 4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设计意图: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应用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如下: 1.填空
学校用煤情况如下表: 时间(天)3 4
用煤总量(吨)
1.8
7.2 10.8
表中()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
2.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洗衣粉的单价一定,买洗衣粉的数量和总价。(2)大豆的出油率一定,豆油的质量大豆的质量。(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4)圆的直径和周长。
(5)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6)火车的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3.已知a和b成正比例,完成下表。a 30
1.5
b 6 3
0.5
4、从生活中找一找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反思发现,在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
(四)小结提升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板书: 正比例
=速度(一定)一种量,另一种量也相应的,并且它们相对应的比值一定。
=单价(一定)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
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一方面:说课标(20分)
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富有新意。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要学生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的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1、学段目标(即教材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把语文分成三个阶段,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第三学段的目标是建立在第一、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的,更重视阅读和写作。
第三学段的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
(1)识字与写字:本册要求学生准确认读207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33个。硬笔书写楷书行宽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2)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还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还要学会浏览以扩大知识面。(3)写作方面: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表达自己需要,分段表述并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4)口语交际方面: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5)综合性学习方面:对自己身边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单元目标 教材共安排了七个专题,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蕴含教育意义。围绕本册目标,第一单元主题“友情、爱”确定的内容标准是:(1)识字与写字 : 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新词,抄写指定段落。(2)阅读 :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背诵文中喜欢的段落。②
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认识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热爱学生的蔡芸芝老师,在生活重压下仍旧照料妈妈、制作小橘灯的小姑娘。(3)习作: 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印象深刻的老师”刻画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4)口语交际: 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诗歌、讲故事等形式,表述老师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5)综合性学习: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在汇报交流中提高总结及口语能力,在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对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与老师之间的爱产生情感共鸣。
3.本课学习目标:
第二方面:说教材(20分)
1.简介抽取文本的教材内容、单元地位、前后知识技能的连贯性
(1)教材内容
(2)单元地位
(3)前后知识技能的连贯性(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①知识的横向整合本单元教材以友情、爱为主题精心设计,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学习内容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着、诠释着、实践者这个主题。
②知识的纵向整合友情、爱这个主题的落脚点是本册第五单元“革命传统教育”和第六单元“情感”,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只要学生稳扎在友情和爱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还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让学生深切感受纯真美好的情感,并能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本册教科书以学习版块的形式组元。全册共七个单元,每单元由课文、课后题、语文乐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具有整体性。精读课文课后有生字,课后习题;略读课文
课前有“阅读提示”,课后有生字,没有课后习题选读课文没有课前提示,生字,课后题,供教学时选读。
课后题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词语的理解和积累;精读、略读课文课文后安排了“我的词语库”,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有些课文后还安排了“信息窗”,提供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作者。
语文乐园分三大板块,“词海拾贝”重点放在本单元语文基础知识的整合与训练;“古诗诵读”意在增加古诗文阅读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古诗文素养;“语文生活”尽可能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有机整合在一起,活动设计丰富多样,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
3.教学设计:(要有板书设计)
第三方面:说建议(40分)注意:根据教材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训练措施(针对这一课)
1、说教学建议(要具体)
根据课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要:
(1)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如通过课本剧、诵读、演讲、讲故事比赛等对教材稳扎稳打。上册教材在学生学习《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以课本剧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并体会雨来、鬼子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2)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预习,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单元内容来说,课前搜集并阅读一些鲁迅的短篇小说和冰心的散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课堂效果。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在资料的帮助下思考一些东西。
(3)理解课文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读为主,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要注重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4个生活片段中的话“(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
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画线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采用读思结合法,研读课文进行交流,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说评价建议(要具体)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评价学生的: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型的评价。
(2)评价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尤其中是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佳词佳句采用加分制,激励学生推敲文字。更要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认真批阅他们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们使用的佳词佳句。
3、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生活处处皆语文,身边处处是资源。如文本资源、课外阅读资源、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语文课堂,学好语文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2)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于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如本册教材在学习《古诗二首》和《词二首》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变化和抒发的情感;在学习《黄果树听瀑》和《迷人的青海湖》时,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震撼;在学习《景阳冈》和《黛玉初进荣国府》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反映的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和必然崩溃的封建社会。
总之,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这几句话:
语文就像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像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像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像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语文又犹如我们的母亲,让我们从启蒙懵懂到如今长大懂事。
东马营中学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