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寒《他的国》观后感
《他的国》观后感
之前听一个朋友讲,他看了韩寒的作品后感受颇深,颠覆人的价值观,于是假期中试着看了他的一部作品《他的国》,真的是感受颇多。它的作者是韩寒,1982年出生在中国上海,它不仅是一名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还是一名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并涉足音乐创作。《他的国》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很多人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因为他是80后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
“《他的国》这小说讲的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我不想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国,我是最讨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这句话的,它可以套任何的名词,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你大爷。事实上,有些人的心里就是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韩寒)
《他的国》的主人公叫左小龙,是个年轻人,是韩寒小说《光荣日》中主人公麦大麦的弟弟。他居住在 亭林镇中,“亭林镇是个很小的地方,很迷你——当地的有为青年都去了大城市,但左小龙觉得,他不能接受大城市,大城市虽然大,但容不下一辆摩托车 ”,事实上他有一辆自己存钱买的摩托车,有属于自己的平静的小镇生活,有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
我们通过骑着摩托车四处游荡的左小龙认识他的朋友大帅,认识了从在学校起就爱上他的纯情少女泥巴,认识了小镇中当街高声播放黄色歌曲的杂货店主,左小龙试图用自己的摩托车声,盖过那黄色歌曲的声音,但他失败了,摩托车还爆缸了,这样左小龙被迫去修他修不起的摩托车,去找他可找可不找的工作。
故事便从这里讲起,从容不迫,与小镇中的生活节奏十分吻合,简单,平静,所写的每一事物都很随意,且具有引喻性,但这些平铺直叙的段落也让读者可以很好的读下去,因 韩寒利用自己的叙事技艺,把事情讲得既生动又好笑,他并非是依靠笑话来使读者发笑,而是依靠汉语本身的魅力使叙述生动,一些词语搭上另一些词语,便出现意外的戏剧性效果,令人哑然失笑,读者只需一页页翻过去,便像是坐上了左小龙的摩托车,去认识那样一个稀松平常江南小镇。
就这么一个中国小镇,也与中国千万小镇一样,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由镇里招商引入的企业出钱,举办一届波波杯文艺大赛,胜出者最高有五万奖金,这件事使小镇所有人卷入其中,左小龙当仁不让,也想组织一个合唱队参赛,左小龙点灯熬油,写信力邀他暗恋的小镇镇花 黄莹前来参与,叫左小龙失望的是,他的努力未果,合唱队最终只招募到一名队员,是个需要照顾的小孩儿,还是个哑巴——尔一。小镇的人自己无法发声,只能说别人叫他们说的话,唱别人叫他们唱的歌——最终,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小镇引来工厂及外来工人,小镇上的人失去工作,靠出租房屋为生,工厂的污染超标,使小镇的动物产生变异,老鼠变得像猫一般大,牛长成大象,而小镇并未产生担忧,而是兴高采烈地开展 生态旅游,把那些变异的动物做成菜,卖给前来猎奇的游客,小镇的领导们却因小镇一时的崛起而兴奋,为他们庆祝小镇的经济腾飞,豪情万丈地跳下河游泳时,却被电鱼的人给全部电死了。最终,一切都回到原点。
而左小龙暗恋的小镇镇花儿黄莹也成了企业老总的女人。
与此同时,小镇并没有丝毫地减缓疯狂前进的步伐,它的周围出现大片英伦风格的房地产和一些现代化的工厂。
左小龙决定离开小镇,去外面闯荡,没想到一出镇便被路边的交警扣下了摩托,他只好回到小镇,他在电信大楼的楼顶思考人生的时候,被镇中人误以为是想跳楼自杀的人,在大家误解中与恶意起哄声中,左小龙就真的从楼上一跃而下,幸运的是他没死,醒来后,读过泥巴和黄莹的告别信,最后,骑着泥巴帮他赎回来的摩托车在雾霭迷蒙的黑夜里上路,萤火虫尾随他为他照明最后的最后,他对萤火虫说:“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至此,全书终了。
我越看左小龙越像切·格瓦拉。他们都怀揣着梦想,但都遭遇挫败;他们都爱摩托车,也曾有个骑着摩托开遍一个地方的想法;他们都有他的国,在那个国里,人人生而平等,而不是死而平等,正义会得到彰显,黑暗会过去,光明会到来。但是,可悲的是,我们都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因为真相不是群众说的算;我们都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因为还有些理所当然的人。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的国,左小龙的,切·格瓦拉的,我们的,都是不存在。
第二篇:韩寒后会无期观后感
韩寒后会无期观后感
2014年7月24日,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上映,我赶上了本日最后一场。我走进影厅的时候,广告刚好播完。想不到的是,电影开场的第一句话是影片中的次要人物,这是否是想告诉我们,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主角。
说起导演韩寒这个人物,我是在他成名已久的时候认识的,当时人们早就已经,把韩寒郭敬明放在一块了。书店里的专柜也把他们俩的作品放在一块。那时候,韩寒也好,郭敬明也好,我都没有看过他们的作品,只问其名而来而已。浏览过后,我把《三重门》买走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三重门》让我感觉到了文学世界的趣味,文字的巧妙,管他什么深意什么水平。《三重门》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我觉得,这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他用了一种不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方式去表达。
回到《后会无期》,整部电影都以“灰尘”作为主色调,人物造型沧桑颓败却又是那么充满活力。台词设计让我感觉,《后会无期》更像是部小说,依然是像他的小说一样,突然会让人忍俊不禁地大笑。我的笑声并不刺耳,因为一阵娇笑声掩盖了我低沉的笑。我转身看看,真想不到《后悔无期》也能有这么多女生,居然占了7成。她们大概是看完《小时代3》再过来看笑话的吧。因为,就离我不远的女生来看,电影看场时根本就没抬头,无聊的玩手机,一副不耐烦欲愤然离场的模样。可是终于到笑点爆金句的时候,她就跟着一起大笑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段子,金句拼凑而成的不知所谓的东西。敢情你们是这样看电影的!)
《后会无期》没有我预期的深情,反而是一种飒飒的悲凉。
江河,这就是个应试教育的悲剧,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在旅馆要逃跑时居然还要带着妓女跑,“快跑啊,你不要名誉了!”很傻很天真,却很真情,有血有肉的男子。本是滔滔江河,却甘愿为小溪。
马浩汉,这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然而他的悲惨不在于他自己说的,做过很多事情,理想无法实现。他的悲惨体现在和刘莺莺在台球室那一段刘莺莺说的话,那些真相。一个自己暗恋了10年的女人居然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还是妹妹),一个炸弹炸开又一个炸弹扔来,自己父亲并不是航海出事,而是无情地将他欺骗,然后抛弃了他,却又背后求别人默默关心他。说到底,马浩汉的父亲也是个悲哀。
周沫,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这个女子却是决不回头,她追逐自己的梦想,却还没看见梦想的尾巴,却依然坚持,甚至忘记自己家乡(那就把房子炸了)。她见识了世态的炎凉,却也不忘强颜欢笑(如果你们混好了,就不会来找我了)
苏米,一个活在废墟里的惊艳美女,她的一生没有对错,只看利弊。她压抑了自己的爱恨,含泪苟且过一生。
阿吕,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做骗子,确实不容易,人烟稀少的地方是用来打劫的,不是用来骗人的。阿吕至少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故事也未必是假的。正如江河所说的,可能他也有苦衷呢。
他们这么一群追逐世界的人,前路却是布满扬起的灰尘。那些相遇的人,扬起了漫天灰尘,各自在其中,也不知道何事能够相遇。
后会无期,相聚有时。
第三篇:韩寒电影乘风破浪观后感
韩寒电影乘风破浪观后感
乘风破浪观后感
错觉Betray__
今天连着两刷,看完就一个字,爽!整部电影笑点密集,真的非常佩服韩寒的喜剧创意,还有飙车、打架的燃情镜头,看着让人揪心又热血沸腾。
一刷完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感触,所以第二遍在看的时候,代入了更多的思考。虽然定位是燃情喜剧,但就像邓超说的那样,这更是一部关于家庭和爱的电影,确实适合一家人一起看。
阿浪回到过去和父亲阿正一起出生入死的这一段经历,分不清到底是穿越还是梦境,亦真亦幻,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一次穿越,虽然这是不现实的事情,但是拥有这么一段奇幻的经历,和
阿正一起惩恶扬善,亲手操办阿正和小花的婚礼,亲眼见证他们的感情,只有亲身体验过父亲的生活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当年父亲在自己出生前被关进监狱坐了六年牢,阿浪是幸运的,能够拥有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就像他在戏中说“今天将会是我这一生之内最难忘的记忆,也是我这一生之外,最难忘的回忆”。而阿正是上世纪末中国式父亲的一个缩影,不善表达,带着一点点大男子主义,总是按着自己的想法为孩子铺好未来的路。然而,他们实际上都是自卑而努力的男人,他们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所以这部电影,更像是阿浪带领着所有观众一起经历父辈们的生活,也由此带给我这么多感触,我很幸运有一个理解我支持我的父亲,可惜没有跟他一起去看。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点让我非常难忘,就是六一这个人物。他从影片一开始就带着悲情色彩,被正太嫌弃、被喜欢的女孩拒绝,而最后,他满心为正太
复仇却被一下刺死。他确实像个儿童,在正太帮里,他像是个负担,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正太愿为他报仇甚至不惜坐牢。六一的悲惨人生让我看到了小人物的一腔热血,但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而罗力,他的境遇比六一好一些,一个黑社会小弟,经受了牢狱之灾后终于认清了现实,所以他才会在关键时刻帮了阿正和阿浪,也因此说出了“都是小人物,就别说大话了”这样的话来。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小镇青年的缩影。
最后说一下电影整体,笑点特别多,而且是不经意间就会让你哈哈大笑,至少我看的两场观众们气氛都特别好。还有配乐也给的恰到好处,中间有两段情节直接通过音乐配上画面一带而过。邓超老师演技一如既往的好,为了力求真实,提前半年进行赛车训练,影片当中触目惊心的空车自救,包括后来黄志强拿着酒瓶打伤阿浪的手都是真打实干;情感流露的也很到位,他的眼神当中满
满都是戏,婚礼上的讲话、两次抱着麻麻哭的场景算是全片最大泪点。彭sir和丽颖演得也很不错,丽颖在影片当中的造型让我眼前一亮,跟邓超搭档母子也很配。
从作家、赛车手再到如今的导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贴在韩寒身上的标签。像经常与他一并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样,韩寒从踏入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人们对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多加质疑。
但是韩寒还是用他极为敏锐的嗅觉(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这次身份转换,犹如在他钟情的赛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长的调侃与段子,俘获了大批人心——至少从票房来看,韩寒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相当的不赖。但即便如此,针对《后会无期》的各种质疑仍然如影随形——“故事性弱”、“结构松散”是不少
人对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对于韩寒而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源于他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进行影像化想象的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韩寒并未针锋相对,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对其一笑置之。想必韩寒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作为一部跨界过来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远不及无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恰可作为自己改进补长的契机。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注定要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和评论,有多少赞美与喝彩,就会有同等量级的怀疑与批评。韩寒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点,要想继续前行,他也不得不习惯这一点。
如今,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问世,从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争议声再度纷至沓来。有人表示这“只是又一部《后会无期》”,也有人早早抛出“韩寒早已江郎才尽”的论调。在《后会无期》中,韩寒把陈柏霖饰演的主人公设定为
一名作家,如今,《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将是一名赛车手——两者正是韩寒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难想见,《乘风破浪》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投射大量韩寒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会见到韩寒的影子。
《后会无期》看似是一篇无关明确题旨的散文,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夹杂了诸多韩寒自己世界观的议论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着几许睿智几许无奈的对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来看,这部新作无疑会比《后会无期》走得更远,与后者的忧伤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备某种暗暗较劲的雄心。
在《乘风破浪》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韩寒曾经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那一面,看见他以影像化的语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很可能还会和《后会无期》一样,充满大量韩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于金句是将画龙点睛,还是画蛇
添足,则取决于能够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和更流畅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喜欢,韩寒都已经再度扬帆远行。在争议的风头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风破浪,最终只能用作品说话。
一个人,过了三十岁还能保住少年心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能还是看脸,同样是青春无悔,冯唐的小说拍出来就是肿胀肥腻的一块红烧肉让人吃不下,而韩寒的电影总有着一股清新凛冽的露水气,像一颗春天里刚摘的毛桃子。
《乘风破浪》的预告片出来,听着韩寒在开头轻轻哼着《在雨中》,让我有一秒的恍惚,这是18岁的韩寒。
“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就是一场戏。”
据说《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赛车手徐浪,2018年是徐浪去世10周年。他是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走的时候才32岁,妻子刚刚怀孕。葬礼上,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韩寒,嚎啕大哭。
后来韩寒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徐浪:生活就像是跳楼一样往下延续》:
“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
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又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给你的。”
好风光似幻似虚,这是我看完《乘风破浪》2分钟预告片最真的感受。一群少年浪荡在晦暗斑驳的小镇,眼前是白墙灰瓦,心里却是波澜壮阔。
邓超饰演的主角就叫徐太浪,“该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阿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个徐太浪,就像韩寒的影子。
1982年,韩寒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名字美得不合实际,现实是低矮的平房高耸的烟囱,尘土飞扬的小路,水泥桥下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来来
去去的三轮车,与别的工业小镇没什么分别。
后来他为家乡写了一首亭林镇镇歌,“我们生是亭林镇的老百姓 / 死是亭林镇的小精灵。”
不少青年作家都是从小镇出来的,比如韩寒,也比如郭敬明。也许成长环境的逼仄与破败,很容易让一个早熟少年,催生出逃离的渴望与幻想,总觉得自己是这片昏暗低垂天空里唯一闪烁的星辰,时刻都准备奔赴一个未知的远大前程。
韩寒初中就遇上了初恋,全校学习成绩前三名的Z。为了跟Z考上同一所重点高中,韩寒拼命学习,这情节就跟《三重门》里一模一样。
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满分,却被老师怀疑作弊,还叫来了韩寒他爸。爸爸从单位里骑车匆匆赶来,见了韩寒什么也没问,一脚把他踹出数米远,韩寒一声也没争辩。
后来,韩寒凭着体育特长生的身
份,考进了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但那时的他,已经极度厌恶数学,连带理科全线崩溃。
他对自己的文笔一直很自信,平时一个很羞涩的人说到文学就变得特别张扬,“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同学不解,钱钟书是谁?
韩寒写到《三重门》的尾声,主人公林雨翔面临被女朋友误会被家长追查,一切不知道该放不该放。听到远方的汽笛,他萌生了出走的想法,又无处可去,只能写“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他在高二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辍学。人生最后一个晚自习,他给挚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
辍学后,父母跟韩寒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于是他索性搬回了亭林镇,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与徐太浪搂着一帮兄弟在小镇招摇而过不同,韩寒在小镇没有朋友。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还回去。
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via南方周末记者陈鸣《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后来,韩寒回想起这段时光,用了两个字形容,孤独,“深深的孤独”。
18岁的时候,韩寒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那是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傍晚发车。没过多久天黑了,窗外亮起昏暗的灯光,很多辆自行车从眼前闪过。
他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骑自行车,绰号叫“亭林镇最速男。”但那时有一件事情又让他很自卑,因为他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在北京的头几年,韩寒依旧孤独,还有些困顿。只是在人生最低谷 的时候,他找到了热爱的东西,赛车。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最初学赛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卡丁车场练车练到半夜,一个人孤独地在灯下兜着圈子。赛车拼的是资本,最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韩寒靠着一辆国产车开了两年多整整十二万公里。
“那时候看着那些大车队的车手从我眼前开过的时候,脚一踩油门就是噼噼啪啪的那种排气管的声音特别的响,那我一踩油门,跟他们一样,也是噼噼啪啪的声音,但那是排气管掉在地上。”
即便如此,开着赛车的韩寒,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他也因此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徐浪。
韩寒与徐浪有着相似的生长轨迹。徐浪也是在浙江武义县城里长大,初中有了一辆摩托,从此越骑越远。
得知徐浪去世的消息,韩寒开着车,一边开车,一边哭,好几次都开错路了。徐浪头也不回的走了,如韩寒所
说,他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
(“我常想起死去的那些朋友们。我能做的就是躺下睡觉,闭眼,再睁眼,把车的反光镜涂成黑色,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停到发车位,继续。”——韩寒
《东望洋》)
今年过了三十四岁生日的韩寒,早已被大家称作岳父。他不再写博客,也很少更微博。除了宣传电影跟书,偶尔的小玩笑,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他在成人礼演讲的时候,对着台下一群少男少女说,“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一场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
《乘风破浪》听起来很有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况味,梁青有首歌叫《远方》这么唱,“欲乘风,愿破浪,望脱缰,闯一闯。”
每个小镇青年都是这样走过。义无反顾的离别故乡,怀着满腔热情奔赴远
方。等到生活的豪情壮志都被磨平,体会过人生冷暖交杂,青春终于成为了一页压得平平的书签。
韩寒时不时还会回亭林镇去,小说里到处都是亭林镇的影子,《后会无期》的台球厅也是在亭林镇拍的。
有人猜,《乘风破浪》讲的也许是赛车手徐太浪回到过去,认识了年轻时候的父母,所以才有了合照里赵丽颖所说的老公与儿子。
预告最后的镜头,夜幕四合,邓超揽着彭于晏向前走,又一起回头,其实再无岁月可回头。乘风破浪,浪是徐浪,风也许是像少年啦一样飞驰的韩寒。电影纪念的是走远了的徐浪,也许还有同样走远了的少年韩寒。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过得飞快,随之而来的是更长久的沉默。经历越多的人越沉默,沉默着失去,沉默着怀念。物是人皆非,所幸我们花了一大把力气,终于跟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好像在大家的印象中韩寒一直是话题中心的人,不管是书、微博、电影还是他喜欢的赛车甚至他的狗,韩寒一做出来点什么动静,大家都能火速围观。比如前年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从拍摄到杀青到上映,几乎天天都能在热搜榜上看到韩寒。
但是相比《后会无期》,韩寒的新电影《乘风破浪》却安静了不少,直到最近才陆陆续续放出宣传海报,虽然量不大,这三张海报照样火速刷遍朋友圈。
三张海报中,邓超、彭于晏等人的兄弟照又热血又温暖,邓超和彭于晏的男神组合也赚足眼球。而李荣浩的大变身更让人意想不到,我瞪着照片看了好久,才敢相信的确是歌手李荣浩。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当看到第三张海报时才真的让我吃惊,虽然一眼就看出了海报上的女子是赵丽颖,但却是如此不一样的赵丽颖,没了固有的清新、阳光、可爱,而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女同学”。
熟悉赵丽颖的人可能都知道,《新还珠格格》的乖巧聪慧晴儿,《陆贞传奇》步步涅槃的陆贞,《杉杉来了》善良清纯的杉杉,男女老少都追的《花千骨》里呆萌懵懂的小骨……不管是在现代剧里自我奋斗成长,还是在古代剧里层层打通关,赵丽颖给观众的印象自始至终都是清新、呆萌、阳光,一看到她仰起脸笑,就觉得阳光灿烂世间太平,永远是个小女孩。
但在《乘风破浪》近期发布的这张海报里,作为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赵丽颖一改以往形象,在韩寒的“塑造”下成为了另一个人。海报上的赵丽颖完全超脱了过去,那个观众心中固有的“阳光清纯小女孩”变身为沉静温婉却有力量的巷口姑娘。
海报中,赵丽颖站在暖色路灯下,半高领毛衣配以浅色针织外衫,顺直的长发配以素妆淡抹,造型简单素雅却十分亮眼。安宁柔和的眼神传达着一种静谧的文艺气质,让人十分好奇她究竟有
着什么故事。我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女人站在某个巷子口回望,一定可以停住行人的脚步,让他们被深深吸引。
这可能就是导演韩寒塑造角色的能力,帮助演员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从原有的自我深度中发掘出更多潜在的自我。
一个演员的生命力可能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女演员,花期过了戏路也很容易走到尽头,但与此同时演员的生命力也是没有限度的,它需要外在的际遇也需要自己内在探索与成长。当然,机遇需要遇到好的本子、导演。特别是优秀的导演能让演员生命长度无限拓展,TA能洞察和挖掘一个演员身上不同的个性,让演员释放出最适合角色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赵丽颖,韩寒在《后会无期》里塑造的其他女明星变化也大为让人惊艳,王珞丹在出演完《后会无期》之后,米苏站在隧道中手指夹烟转身回看的形象,将留在观众心中多年的米莱清扫得干干净净。此外,袁泉一头短发
素颜出镜,对,是素颜,我坐在观影幕前能把袁泉眼角的皱纹看得清清楚楚,但这皱纹却使袁泉蜕去以往的精致变得更美了,是那种散发自然率真的美,特别是她穿着深蓝色方格衫黄色牛津裤,打得一手让男生都惊叹的台球时,更让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袁泉这个人,而不仅仅是角色刘莺莺。而且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说的那句话,“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后来这句话还被可口可乐印在瓶身上,以至于每次喝可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袁泉干净帅气的样子。
相比短暂出镜让人眼前一亮的袁泉,陈乔恩的戏份更短了,这仅有的五分钟戏份里韩寒却把陈乔恩以往荧屏“公主”形象彻底颠覆,在剧中饰演替身演员的陈乔恩,一会儿是穿旗袍身材妖娆的女子,一会儿是民国女学生,最后还竟然被枪决了,一边佩服陈乔恩的演力,一边纳闷这就结束了吗?五分钟就后会无期了吗?好意犹未尽啊。
去年八月份我去帕劳的时候,在十
几个小时的飞行中读完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一直觉得韩寒是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理解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反复的思考与探索,视角独特的作家当了导演之后,都会让角色有更多的突破,他对每个艺人的塑造也肯定会与众不同,相信看完《乘风破浪》,观众也会忘掉是陆贞、是杉杉、是小骨的赵丽颖。
但她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赵丽颖呢?
这就看韩寒的演绎了,最起码,海报上的赵丽颖已经完全超脱了她自己,但除此之外,一切未知,也正因为这个未知,才让我更期盼电影赶快上映。
第四篇:浅谈韩寒
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
本科学生学年论文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浅谈韩寒《三重门》
刘志漫 124020410 哲学与政法学院 哲学系
哲学 毕文胜
2013年 6 月日
浅谈韩寒《三重门》
摘要:“三重门”出自《礼记· 中庸》,是三件最重要的事的意思。①每次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文章中林雨翔或许就是韩寒的缩影,韩寒认为每个都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三道门,对于这三道门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我认为人生必须跨越人生的门,爱情的门和心灵的门。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林雨翔由于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的种种矛盾,他的人生一直被别人掌控;青春是什么?有的人会说是自由,有的人会说是努力,而我要说青春爱情,谁的青春不是用来挥洒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要走,有的人一身追名逐利,有的人一身淡泊名利,平平淡淡,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追求心灵的平静吧!
关键字:人生 爱情 心灵
一、人生的门
俄罗斯方块认为它的人生是在犯下的错误中累积,获得成长中消失;植物大战僵尸认为它的人生是需要常常调整状态,才能应付不同的挑战;愤怒的小鸟认为它的人生是在需要有时沉下身心,才能飞得更高;林雨翔认为他的人生是在听父母的安排,遵守社会的各种制度下,才能获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出自《韩非子 难一》,指自相矛盾,同时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②矛盾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生活中充斥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法所理解的矛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矛盾,即它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揭示了矛盾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内容,并将其视为世界发展的动力。
林雨翔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古文有一点了解,因此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也因为这样他进入校文学社,在一个没有任何水平的老师的领导下,参加了一个民间办的作文比赛(及没有水平的),以一篇东平西凑的文章获得一等奖,因为这样他一直认为自己很行;中考前夕,为了能上市重点,父母亲花费心思,找人给他恶补,吃各种不药,动用各种人际关系搞体育特长生进入了市重点。他的人生 ①② 《礼记·中庸》,[M],子思,秦汉时期,广州出版社,20008年
《韩非子·难一》,[M],韩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一直都是被动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的服从,我想韩寒之所以把主人公描写成这样,是否就是要冲破这些矛盾,这些束缚,做自己呢?
当林雨翔生活的矛盾遇到了韩寒想要冲破人生束缚做一个自我的时候,《三重门》出现了。我一直在想韩寒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其实他可以去练习长跑,或许在2008年的时候他能站在鸟巢受国人瞩目,或者他可以去下海,去经商,或许在现在他能跃身世界五百强。但是他选择了自由,他觉得他的人生不应该向林雨翔一样被别人掌控,人们说林雨翔是韩寒的一个缩影,但在我看来应该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他退学前的缩影。在他退学前,由于文科长于理科,各种矛盾徘徊在他的眼前,或许他一面在为自己文学天赋沾沾自喜的时候,一面却在为理科焦头烂额,迫于留级的无奈,他选择休学,他没有向林雨翔一样逆来顺受,他选择自由。因为矛盾的斗争性,韩寒选择不一样的生活。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就像俄罗斯方块的成长,是在冲破不断地错误,在错误中积累才获得的成长,所以韩寒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并不是说他的文学功底有多么深厚,因为比文学功底他比不上大家,但是他敢于冲破思想,这才是他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的世界不复存在,可是多少人在这重重的矛盾中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冲破阻拦去改变。矛盾的斗争性说,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我认为韩寒的人生是放纵不羁的,他的思想是前卫的。
二、爱情的门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努力奋斗的季节,青春也是爱意懵懂的季节。只不过在我们挥洒青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青春的美好年华里奋斗一番呢?如果说,在我们美好的年华里有一份朦胧的爱,有一段奋斗挥洒的时光,是否那才是真正的青春呢?
对于青春,我们应该用两点论的观点,既要看到青春时光中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情愫,但也要知道青春是奋斗的动力。两点论是指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把青春看作是一个主要的矛盾,那么爱情和奋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把青春比作是一条船的话,那么,爱情应该是桨,奋斗是帆。
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要求我们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分清主流。或许在青春年华,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恋,只不过别忘了,我们的青春我们应该做主,我们应该趁着青春年华去努力去奋斗,这才是青春。林雨翔由于学校组织的周庄一游,对Susan产生爱慕,并为此劳心劳力,处处讨好,小心谨慎的对Susan展开追求。Susan其实对他也有好感,可是一向理性的她觉得真值中考之际,应该以学习为重,于是一直鼓舞林雨翔。她一直觉得进入县重点以后他们就可以重新开始,可是一切阴差阳错,Susan以三分之差与市重点失之交臂,而林雨翔却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进入是重点,可他却不知道Susan是因为他少做了三道题,只因为他说他要进县重点·····
青春年华的我们必然都会经历少男少女之间懵懂的情愫,韩寒也不过如此。只是林雨翔和Susan两人选择不同的道路,林雨翔在中考来临之际,想的不是应该为青春奋斗一把,而是在父母花大把大把钱补课的时候,劳心劳力的追逐他所谓的爱情,而Susan一直认为学习,中考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至于萌动的情愫可以放一放。因为他们对于矛盾的重点不同,他们错过了。我在想,韩寒这样做是否在告诫青春年华的我们和他自己,青春应该把努力做事放在首位呢? 青春年少的我们,疯过,累过,痛过,无悔过。有人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或许吧。但是什么样的青春才值得我们怀念呢?我想韩寒告诉我们了,在生命敦实的土地上,青春和爱情有时生机勃勃的鸦片和毒药,让人上瘾沉迷,沉溺下去,上演一幕幕一出出青春和爱情的悲喜剧。青春和爱情连体,青春必然会遭遇爱情,爱情是青春的影子。人们都说,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在我们享受爱情的同时,别忘了,为理想奋斗才是青春的主旋律。
三.心灵的门
文章看完了,想了很多。突然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人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生道路,打开心灵的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林雨的父母亲,由于一心想让儿子功成名就,他们费尽心思,找关系,送钱,把儿子送到市重点,他们在心底觉得这是对他们对孩子的爱,可是,他们错了,有的路必须自己走,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林雨翔对于父母的安排,社会的制度一味的接受,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后来他不开心,他错过许多。价值观人生观的错误,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人们经常谈论的基本价值是真、美、善。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①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足证孔、老都讲到美、善。真是比较后起的名词,现存先 秦古籍中。真字作为一个重要名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 ① 《论语·八佾》,[M],孔子,中华书局,2006年
伪 ”,①以真与伪对待。在《老子》书中,与真字相当的是信。《老子》云:“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与真字意义相同的还有诚,《易传》云:“修辞立其诚。”②诚即真实之义。
真是什么?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我觉得是心灵的真,心灵的美,心灵的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在这里,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的人为了名利,玷污了人性的美,人性的真和“人之初,性本善”;有的人面对混杂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选择沉默,选择逆来顺受;有的人一身淡泊名利,平平淡淡,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追求心灵的平静吧;而有的人却奋起,直指社会的不公平,现在人们把这种人叫做“奋青”。我想韩寒或许就是“奋斗”的代表,有的人并不看好“奋青”一代,他们觉得他们是“愤青”,可是我并不认同。因为各种体制存在漏洞,给人们有可趁之机,因此向林雨翔父母一样,为了子女的学业到处奔波的”送钱”一族出现了,学业原本是学生自己的事,可是由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偏差,它被父母替代了。从小到大林雨翔所走的路都是父母老师既定好的,他所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踩着计划走,他是多少90后的缩影。或许一声不吭走既定的道路是追求所谓的心灵平静,可是敢问父母当你们把大把大把的钱送进别人的钱包时,你的心灵平静吗?90后们,当你们按照要求一个一个划去日程表上上不完的课时,你心灵平静吗?作为90后,我想说,我不平静,我想告诉父母,告诉社会,我想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真善美。所以我觉得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心,想法的不是“愤青”而是“奋青”。
结论:这本书,是一种现实,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式各样的青年人。同时它也映照出社会丑陋的一面。可是,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个性,有我们的思想,思想应该是不断更新而并非传承。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理念固然可贵,可是令人厌恶的一面却无法磨灭。中国传统理念中,家长为尊,师长为圣,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对于这些谆谆教导,我们本应无可非议全盘接受。可是,这真的是我们90后所需要的吗?在这个“俗”社会中,我们又能多说什么呢?说多了,会被人骂自视清高,不要脸,不说,憋在肚子里也怪难受的,憋着憋着,吐了一身并不雅观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有失体统。有的人说韩寒叛逆,其实我一直觉得他不是叛逆,他只不过说了真话罢了。难道说说真话也是一种叛逆吗?
①② 《庄子·齐物论》,[M],庄子,中华书局,1984年
《易传·文言》,[M]孔子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三重门》,[C],韩寒,作家出版社,2000年。[2]《礼记·中庸》,[M],子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韩非子·难一》,[M],韩非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 《论语·八佾》,[M],孔子,中华书局,2006年 [5] 《老子》二章,[M],老子,中华书局,1984年 [6] 《庄子·齐物论》,[M],庄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 《老子》八十一章,[M],老子, 中华书局,1984年 [8] 《易传·文言》,[M]孔子,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五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
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唐洲雁 韩 冰
《 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他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国情和文明形态以及世界发展多样性决定任何国家都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不同。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各民族文明形态丰富多样,决定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政治制度、一种发展道路、一种价值观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各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也会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区别,不可能整齐划一。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不仅不能解决本国的问题,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可以通过简单地照抄照搬、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自己也没有照抄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比如,英国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进行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美国从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到1865年结束南北战争,总统制才大体稳定下来;法国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其间经历过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最终选择半总统体制;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后,仍然实行历史传承下来的议会内阁制。这些西方大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西方国家自己都没有照抄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又岂能要求其他国家和民族照抄照搬它们的制度模式?前些年,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推销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但许多拉美国家在服用了这剂“灵丹妙药”之后,并没有结出成功之果,不是陷入休克状态,就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些教训值得人们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
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决定中国必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习近平同志今年春天在出访欧洲四国时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近代以来经历了深重苦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坚持不懈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中国都经历过、尝试过,但都不成功。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西方道路走不通,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行。民主革命时期,我们一度照抄俄国城市暴动的武装斗争方式,几乎使中国革命濒临绝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结果带来很多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生活经验 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证明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
中国到底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效果来判断,从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显现出来的优势去求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根本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一历史观的破产。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既然我们经 4 过千辛万苦已经成功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政治制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路程,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走在了前列,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这条正确道路?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有资格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决定着国家政治机器的运转,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总统制,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政党恶性竞争导致的政治对立,金钱与政治的幕后交易,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都暴露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短板。但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有极少数人仍然鼓吹“全盘西化”,其实质无非就是企图把改革开放引导到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去。我们决不能为错误观点所迷惑,决不能为各种干扰所左右。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改什么、怎么改,必须有自己的根本原则和鲜明主张,坚决沿着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走下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并不是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协调,防止出现党争不断、相互倾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促使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加强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切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在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虚心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更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不可逾越的底线。
(作者分别为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