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新机遇
物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新机遇
伴随人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连网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似乎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事实上,它已在很多产业里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我们经常会在不同行业的现有应用中看到“智能”二字,这其实就是物联网的一些应用实例,比如“智能房屋”,“智能城市”等。
物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现在,物联网被很多人看成是继移动网络之后的又一大机遇,从理论层面来看,物联网是机器和设备间的互联网络。物联网是一个针对特定需求,将人、物、数据和流程整合在一起的网络,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智能地连接到互联网全网或部分网络上。物联网的目标则是实现人与人互动、人机互动、机器之间的互动,来提升人们的交流效率,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在物联网中,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物”可以是健身手环,可以是冰箱,也可以是汽车,所以有厂商更推出 “万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概念,即连接所有的设备、器件。作为物联网概念的巧妙扩展,万联网可以通过数据和指令的形式实现人与机器的智能链接。
但总的来说,物联网和万联网都旨在达成设备(包括人在内)间的相互连通,实现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当一个人在休息时却心率过高,便会有设备进行报警提示;或根据个人对于室温的喜好,设备能够在使用者进入房间前可以进行自动调整等等。
不仅如此,基于物联网的许多智能化应用也在推进中。以“智能货运物流”为例,通过对相互连通的车辆进行统一管理,来改善调配时间、油料消耗等等。目前,联邦快递和UPS都已采取了这种做法。而沃尔玛和塔基特百货也在利用同样的技术来对不同位置的存货进行管理。
那么这场变革现今是处于启蒙阶段,亦或已在进行,还是更应被视为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而言,这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呢?
物联网带来的挑战
需要看到的是,物联网的前进之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首先,设备间的协同性和统一连接层的缺失就是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设备使用着不同的通讯协议,而有些设备可能根本没有完整的TCP/IP堆栈(这并不能算作坏事,技术专家只是不想让智能灯泡这样的东西也存在漏洞)。以AllSeen Alliance、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及Thread Group为代表的一些组织都试图在协同性这个问题上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即便某个行业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复杂多变的实施过程也不能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和正常通讯。当前,企业仍需建立自己的转译层来保证设备间的协同性。
第二个挑战在于数据的流入规模,这涉及到数据收集、采集和分析等多方面问题。许多用例要求通过接入设备采集包括实时监控和历史记录在内的相当数量的数据。当今多数基础设施都能够扩大从数据中心到设备的流出数据规模,但从设备进入数据中心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除此之外,当企业收集到的数据达到PB级别时,存储就成为了下一个难题。综上所述,企业必须找到最佳方案来管理从设备上收集到的数据,而且还要拥有相应的工具,保证这些数据在有效时间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缺乏能够避开数据中心,在设备间直接实现信息和指令实时传递的中介是第三个挑战。当然,根据不同情况,数据中心同样不失为一种可靠选择。但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多,数据中心进出口的瓶颈会造成延迟和其他问题。
让大家普遍最为头痛的第四个挑战便是安全问题。针对互联网和不同的接入设备,我们已看到一些覆盖范围广、效果惊人的攻击。试想一下,无论家用或企业级的互联设备,如接入互联网的交通指示灯,恒温器,或医用监控设备遭到攻击,后果都将非常可怕。
尽管物联网的最终实现仍面临着各种问题,但通过智能化接入设备的使用和普及,企业和个人不断完善的能力正快速推进着物联网的发展。
第二篇:传感器:物联网成引擎,新技术催生新机遇
传感器:物联网成引擎 新技术催生新机遇
作为政府从战略层面进行推进的产业,物联网如何从愿景走向现实应用并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传感器在物联网信息采集层面能否如愿以偿完成它的“使命”,成为物联网成败的关键。并且未来 MEMS、MOEMS(微光机电系统)将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使无线传感网、光网快速加入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为其提供更明确的应用方向和更丰富的市场机会,物联网也将成为传感器市场的新引擎。
传感器成基础
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研究所副所长范茂军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物联网主要需要图像、化学、位置、温度、压力等几大类传感器。”
作为物联网最主要的技术基础之一,物联网对传感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京仪集团长城金点定位测控(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旭成介绍,在产品方面,对传感器的要求是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功耗低;在技术方面,要求材料科学、机械设计与加工工艺、检测技术、光学技术、电子电路设计、可靠性工程等技术支撑;在传感器指标方面,对测量范围、精确度、分辨率、灵敏度等有严格的要求。
应用是带动物联网发展的“隐形的翅膀”。“传感器、RFID、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传感器、RFID等高新技术。”中国物流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表示,“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蓝牙、RFID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
据了解,全国已有上千家企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从事MEMS研制生产的已有50多家。我国已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
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基地,MEMS、MOEMS等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重点。胡旭成介绍,目前传感器行业正在执行“十一五”计划,MEMS等5项新型传感器已列入研究开发的重点。
标准期待完善
如今得标准者得天下。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非常复杂,涉及很多基础标准,如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RFID标准、云计算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以及一些应用标准。
在国际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标准化方面,已出台了包括IEEE1451.5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等在内的标准体系。我国在构建传感器标准体系方面也在加快推进,山东标准化研究所副院长钱恒说,在传感器标准方面我国已成立相关标准化组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正稳步开展。目前已制定的传感器国家标准包括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传感器通用术语、传感器命名法及代码等。钱恒介绍,我国已新立6项国家标准,包括总则、术语、通信和信息交互、接口、安全、标识;新立2项行业标准,包括机场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标准是从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必由之路。”钱恒表示,“因为物联网就是建立在信息设备和信息数据标准技术之上的高度标准化网络,因而我们应强调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双重标准化。”
新技术将成新动力
由信息采集层和网络层构成的信息感知体系是物联网应用推进的主要领域,而在其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作为物联网现阶段发展核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范围大、灵活等特点,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调研机构HarborResearch预测,无线传感设备的出货量在2010年将达到2亿个。但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也面临着延长节点工作时间、增加通信距离、小型化、标准化等技术挑战和寻找应用场景等市场挑战。
“无线传感网需要大量的新型传感器,不仅要求具有传统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具有低功耗和无线高传输等特点。”范茂军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而MOEMS可使传感技术有着更快的转换和传输速率,使得光网可快速加入以光传输为主导的物联网,光网会在未来10年内普遍地加入到物联网中。范茂军强调,在加入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光信息的处理技术,二是光信息的快速转换技术,三是微型光信息的快速和反复擦除技术及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外在MOEMS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表现在光通信中的各种开关实现了光信号的通路转换以及在多种传感器中实现了光作为检测和转换的多种应用。
“微纳米技术是未来微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微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传感器。如果微纳米等新技术快速融合到传感器技术之中,这不仅将为传感器产品发展带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还可给传感器在设计方面带来新的突破。”范茂军指出,”这也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新技术的发展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感器市场。我国传感器厂商在传统传感器市场已“城门失守”,在MEMS、MOEMS等新技术领域,还需加强修炼,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能够成功上位。
专家观点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研究所副所长范茂军
国内传感器厂商占据中低端市场
从发展态势看,国内传感器厂商有三种情况:一是国有企业发展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总体上跟不上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除少数厂家外,总体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传感器技术发展快,工艺和制造设备更新快,许多新设备国内厂商无法制造等原因造成的。并且设备的单台价格少则几十万美元,多则数百万美元,绝大多数厂家靠自身积累很难购买新型设备,致使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跟上国外企业飞速发展的步伐。二是民营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传统技术和装备手段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产品的制造要求,市场发展状态良好。除个别厂家在个别品种方面将国外生产的芯片拿到国内封装出相关产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外,其他高端产品均是国外厂商在垄断。三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并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把持高端市场,这种势头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转变。
我国传感器业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数量方面,通过多年的积累,随着装备的改进,产能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以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在增长;二是在品种方面,除少数品种外,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多数品种的产品;三是在质量方面,国内厂商开发的多数产品性能能够满足工程需要,产品质量开始接近国外产品水平;四是在新产品方面,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的差距,我国企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少。
面临的问题在于:原创技术少、新型加工手段缺少、工艺装备落后、持续发展的体系没有建立。
京仪集团长城金点定位测控(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旭成传感器业面临四大挑战
传感器是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是物联网的耳目,是物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等极其之泛的领域。我国传感器市场也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最近几年,中国的传感器销售平均增长达到了39%。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32亿元。
在技术方面,我国传感核心技术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甚至物联网产业进步的阻碍力量。在企业方面,我国传感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和世界级大型公司竞争。在政策方面,我国行业专业激励政策不明确,企业不易得到辅助。在市场方面,我国传感器业面临中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回顾我国传感器行业50年发展历程
开发新一代的高、精、尖传感器
我国传感器行业已经历了50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传感器行业带来了生气与活力;90年代,在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普遍应用”的决策指引下,传感器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传感器主要发展历程阶段
“八五”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学术交
流方面,1989年10月由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发起主办的“STC〞89首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已延续至今,每逢活动不但国内学者、企业家云集且有不少其它国家的人士参加。目前,其论值组织机构为:“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团体联合组织委员会”。在原电子工业部的努力及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的积极组织下,实施的“双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我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
“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
“陕西基地”,主要是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
“黑龙江基地”主要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
多年来,三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兴衰不一,它对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行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五”其间,通过科技攻关,传感器技术领域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主要以工业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科学测试仪器为服务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可靠性水平和产业孵化为目标,安排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共性要害技术攻关三个层次内容。传感器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51个品种86个规格的新产品。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品已进入到亿万人民的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一定应用。
在研发主力军的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技术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全国已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从事MEMS研制生产的已有50多家。
“十五”其间,为了发展先进制造与振兴机械工业的要求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分析,传感技术攻关的目标是:提高传统传感技术等级、可靠性和可应用性水平,增强竞争力;积极创新系统,开发新产品,缩小差距,支持和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振兴制造业。传感
器技术国家指定的科技攻关范围较小,仅选择了少数项目,集中在几个单位内进行,MEMS等5项新型传感器已列入研究开发的重点;国家计委决定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化专项中有5项新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已经启动;一些省、市新建立的“传感器产业基地”、“MEMS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开发新一代的高、精、尖传感器已具备条件,如光纤、红外、超声波、生物、智能及模糊控制传感器,采用MEMS技术制作微传感器等,这些新产品逐步实现了CAD设计、全部实现可靠性设计,质量分析及质量信息治理均采用计算机化。
“十一五”——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自此拉开了“十一五”的大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着重强调了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生物产业,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等计划的提出,以及对传统制造业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无疑为中国传感器的技术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开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阶段工信部下发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新型元器件技术开发将重点围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等。并且对于传感器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政策支持。从“十一五”规划纲要至今从中国传感器市场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总体保持着强势快速度发展格局,最新传感器技术大多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但是真正的应用却往往首先在中国实现,这正是源于中国庞大而多样的传感器市场特点。相信通过“十一五”重要的发展期中国传感器技术将有进一步跃升,逐步缩短与世界先进传感器技术国家间的差距。
第三篇:物联网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越发值得研究和关注。本文将简析物联网历史和关键技术,分析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我们为了发展物联网事业,迎接物联网时代指明方向。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IOT),工业应用,信息,网络,无线网(WSNs)。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and in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is especially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and research.In this paper,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ts key technology ,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which results in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us,will be analyzed , so that we can greatly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and pick up the direction of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Keywords:technology of IOT,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Internet,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物联网内涵的诠释以及其历史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之后,掀起世界信息产业风暴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将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第一次出现的最初实践原型——施乐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1999 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物联网被定义为:物与物进行互联通信的网络,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 IoT”。
在如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促进下,世界各国为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近些年电子标签、嵌入式系统和中间件系统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完善,物联网的发展壮大将是不可估量的。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传感器网络基于自组织网络方式,属于物联网中一类重要的感知技术。从技术架构上分析,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的石油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等传感器或和传感器网构成的感知终端,其基本作用是感知,是物联网收集信息的执行者,也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网络层顾名思义就是物联网的网络部分,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信息上传或者传递,是由互联网、各种私有网络、云计算平台和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的。
应用层是物联网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处理各种用户需求,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网络,就应该具有网络的一些特性。由网络理论中分层的概念分析概括,现阶段的物联网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可见物联网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集合,囊括了因特网、EPC/RFID、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组网等各行业的成熟技术。
ITU在2005年的物联网报告中重点描述了物联网的4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标签事物的RFID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各项技术,它们虽然发展不统一,其中相辅相成,其中射频标签、条码与二维码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3.1 感知和标识技术
感知和标识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主要应用与物联网感知层,其主要作用是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主要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差异性很大的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器网络,协作感知、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识别技术涵盖物体识别、位置识别和地理识别,对物理世界的识别是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物联网标识技术是以二维码、RFID标识为基础的,对象标识体系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技术点。
3.2 网络技术
物联网是网络的一种,因此网络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的互联功能,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接入与组网、通信与频管。物联网的网络技术涵盖泛在接入和骨干传输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以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以传感器网络为代表的末梢网络在规模化应用后,面临与骨干网络的接人问题。
物联网需要综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技术,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是物联网的研究重点。为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物联网业务能实现空间并存,需切实提高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频谱保障能力,保证异种物联网的共存,并实现其互联互通互操作。
3.3计算与服务技术
计算与服务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关键,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这项技术中信息计算和服务计算是最重要的技术。
海量感知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研究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融合、高效存储、语义集成、并行处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而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能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撑。物联网不断涌现的新型应用将使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从适应未来应用环境变化和服务模式变化的角度出发,需要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3.4 管理与支撑技术
管理与支撑技术贯穿了物联网所有层次,而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扩大、承载业务的多元化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因素的增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实现“可运行,可管理,可控制”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测量分析是解决网络可知性问题的基本方法,可测性是网络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随着网络复杂性的提高与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需研究高效的物联网测量分析关键技术,建立面向服务感知的物联网测量机制与方法。安全是基于网络的各种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也决定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需要研究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满足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抗抵赖性的四大要求,同时还需解决好物联网中的用户隐私保护与信任管理问题。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传感器节点相互通信形成的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是物联网底层网络的重要技术形式。随着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应用和微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WSNs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条件下获取人们所需信息,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
WSNs作为当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技术具有跨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等特点,每项关键技术都需要亟待突破。WSNs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ABI Research公司分析预测,作为WSNs完成数据无线传输的主要短距离无线通信形式,IEEE 802.15.4 集成电路市场出货量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现阶段,面向物联网的WSNs还处于研究的探索阶段,在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未来的WSNs的发展方向,将是适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统一的满足多种需求的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服务支持策略,从而屏蔽应用相关带来的WSNs设计差异复杂性,在节能环保方面,WSNs将最大限度降得WSNs的功耗,并且最大限度利用基于IP的上下文网络,使基于IEEE 802.15.4通信协议的WSNs与基于IPv6协议的互联网的实现统一寻址,保证物联网时代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灵活简单、无连接、满足QoS需求的数据报服务,继续研究开发基于多宿主的网络传输,增强基于WSNs的物联网络可靠性和鲁棒性、实现负载均衡、减少传输延迟、降低用户开销的实际意义。
4.物联网在工业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
4.1物联网在工业应用遇到的应用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物联网在工业方面的应用越发广泛,因此物联网越发需要快速发展并且尽可能适应客户需求,从全球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而由于物联网的发展,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高效、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将依托物品识别、传感和传动、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智能物体等技术形成庞大的产业群。
这些都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而在汽车、家电、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品的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与产品监控管理、材料消耗监测等,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在企业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运输、仓储等物流管理领域。而物在纺织、食品饮料、生产车间、化工等流程型行业的生产设备管理领域,物联网技术得到应用。
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COD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为优化工艺流程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井下人、机、环监控及调度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对采掘、提升、运输、通风等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监测温度、湿度、瓦斯浓度等为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保障安全生产。
在物联网技术逐步发展,应用越发广泛的今日,世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而今全球环境恶劣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要求经济增长,物联网能够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4.2 物联网在工业应用遇到的挑战
如今,物联网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目前物联网的发展依然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并不统一,终端厂商、应用厂商、集成商无法有效分工协作,产业分工不能细化,影响整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2)各种终端的信息采集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以及商业机密,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一直是物联网的难点,许多安全隐私细节需要不断的细化,以保证信息不被泄露。
3)物联网应用层面的信息需要互联和融合,需要打破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行业壁垒,各行业之间相互合作,才能最好地发展物联网。
4)物联网将使IP 地址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许多地址资源无法支撑。
4.3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和控制,这将无疑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世界各国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政策适应物联网的发展,迎接物联网时代。当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联网有些关键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以保证物联网的正常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应该注重于发挥内部优势、减少内部劣势、抓住外部机遇、减轻外部威胁。
当前我们唯有于抓住机遇,物联网产业环境分析与发展预测
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多样,可采用PEST分析法,总结当前世界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可知当今世界各国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加深,而物联网刺激经济法发展,反之也为发展的经济刺激其发展要求,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今的信息和隐私安全是物联网发展中需要攻克的难题,最终物联网因为其本身涉及技术领域的广泛注定其一定的产业环境适应其研究开发要求。
物联网产业的预测有利于国家更好的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节奏,对各地区物联网发展的规划有借鉴意义。
分析部分资料可以做出结论,如今的物联网已过了探索性,而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物联网标准形成,各种产业融合发展,未来的五年将会呈稳定增长的状态,各种产业深度融合,大约五年后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成熟,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将物联网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并成为其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团队在工业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以及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是最早研究物联网的国家之一,物联网的研究时间长,因此物联网事业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2006 年,我国制定了2006 年-2020 年的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其中介绍了全球信息化和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战略思想以及战略目标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都已经并将继续实施对物联网各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将物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物联网产业涉及的技术相对比较多,主要包括RFID 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我国关于RFID 技术的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低频与高频领域,具体超过100 多家,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企业比较少,缺乏一些关键技术。2010 年3 月25 日,“传感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国际标准的提案通过,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本土化的国际协议,在传感网领域成为了国际标准主导国之一。而在其他方面的技术上,我国也相对发呆,在世界领先水平中占据一席之地。结论
物联网技术飞速,未来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个高度感知和信息控制的时代, 是个虚拟和现实逐渐融合的时代, 技术和市场相互依存。我们应抓住战略机遇,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使用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在物联网应用上加大研究,尽最大努力夺取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和控制,才能在物联网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孙其博,刘杰,黎羴,范春晓,孙娟娟;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及其产业化》——李昆仑,缪泽峰,章剑雄; 《物联网技术浅析》——赵富安,赵宇;
《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钱志红,王义军; 《物联网产业机遇与挑战》——王金宝;
《中国发展物联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谢新梅; 《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陶冶,殷振华;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的方向》——彭宇;
《基于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预测研究》——张亚斌,侯思华;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刘强,崔莉,陈海明; 《物联网感知技术探讨》——马海晶;
《我国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分析》——刘文昌,吕红霞,李晓楠;
第四篇:物联网
组成:宇宙空间部分:由24颗人造卫星构成,其中21颗工作,3颗备用。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使地球表面任何地方在任一时刻都有至少6颗卫星在视线之内,可达到准确定位和跟踪。4
地面监控系统:由1个主控站、6个监测站、4个地面天线组成。负责收集由卫星传回的信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用户设备部分:即用户GPS信号接收机,主要功能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
原理:GPS使用24颗人造卫星所形成的网络来三角定位接受器的位置,并提供经纬度坐标,可以达到准确定位。但GPS定位的位置需要在可看见人造卫星或轨道所经过的地方,因此只用于室外定位。
组成:GPS手机+网络基站+位置服务器+GPS
原理:1)AGPS手机将其的基站地址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将与该位置相关的GPS辅助信息(包含GPS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传输到手机;2)手机的AGPS模块根据辅助信息(以提升GPS信号的第一锁定时间能力)接收GPS原始信号; 3)手机解调GPS原始信号并计算手机到卫星的距离,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4)位置服务器据此完成对GPS信息的处理,估算手机的位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定位网关或应用平台,完成手机用户的定位。
特点: 低功耗、成本低、时延短、网络容量大、可靠、安全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三种,星型网、网状(mesh)网和混合网。星型网是由一个PAN协调点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节点组成的。
PAN协调点必须是FFD,它负责发起建立和管理整个网络,其它的节点(终端节点)一般为RFD,分布在PAN协调点的覆盖范围内,直接与PAN协调点进行通信。星型网通常用于节点数量较少的场合。
结构:Zigbee的体系结构由称为层的各模块组成。每一层为其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即由于数据服务实体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管理实体提供所有的其他管理服务。每个服务实体通过相应的服务接入点(SAP)为其上层提供一个接口,每个服务接入点通过服务原语来完成所对应的功能。
4.物联网概念及层次结构:
定义:把任何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 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层次结构:物联网应用层(行业应用系统、行业应用平台),物联网网络层(业务支撑平台、核心网络、接入网络),物联网感知层(定位授时、摄像监控、传感器网、M2M终端、RFID读写)
RFID的结构: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RFID的组成::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一般来说都是用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芯片组成,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读写器。
应用软件系统 :是应用层软件,主要是把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并为人们所使用。
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6.三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
特征:传感器网络是集成了监测、控制以及无线通信的网络系统,节点数目更为庞大(上千甚至上万),节点分布更为密集;由于环境影响和能量耗尽,节点更容易出现故障;环境干扰和节点故障易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传感器节点是固定不动的。另外,传感器节点具有的能量、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等都十分有限。传统无线网络的首要设计目标是提供高服务质量和高效带宽利用,其次才考虑节约能源;而传感器网络的首要设计目标是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也是传感器网络和传统网络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关键技术:节点自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3)数据融合技术、(4)网络安全技术
概念:M2M是machine-to-machine的简称,即“机器对机器”的缩写,也有人理解为人对机器(man-to-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to-man)等,旨在通过通信技术来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问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
特点:(1)M2M通信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M2M通信是面向机器的通信,它将遍布在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设备连接起来,组成网络,所以具有常规通信所没有的特点。(2)M2M表达的是多种不同类型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包括机器之间通信、机器控制通信、人机交互通信以及移动互联通信。
3)M2M让机器、设备在应用处理过程中与后台信息处理系统建立无线连接、共享信息,并与操作者共享信息。(4)M2M技术综合了数据采集、远程监控、GPS等系统,能够使业务流程自动化,集成公司的IT设备和非IT设备,并创造相关增值服务。
8.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云” 是指由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和服务器集群,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服务的“电脑云”。
特点:以免费或付费使用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9.古迹、古树实时监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
数字家庭,定位导航,现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零售,数字医疗,防入侵系统
10.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1]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3-2017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物联网本身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借用现有的无线网、移动网、固联网、互联网、广电网等即可实现;第三是应用层,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第五篇:2010-9-7物联网-全球自动化发展新机遇高峰论坛演讲稿
2010-9-7物联网-全球自动化发展新机遇高峰论坛演讲稿
物联网与自动化的结合
物联网-全球信息科技 物联网 全球信息科技 及自动化行业的新机遇演讲:杨恒(博士)第一部分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技术现状、产业链等 第二部分 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的工程应用情况、前景分析、中国电 信在物联网方面的情况介绍 第三部分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物联网对信息科技及工业自动化的影响及工 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未来面向行业的物联 网应用领域。第一部分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界对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通用理解:
1、从技术理解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 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2、从应用理解 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 然后“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 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技术中国电信对物联网的理解 “物联网” 是基于特定的终端,以有线或无线(IP/CDMA)等为接入手段,为集 团和家庭客户提供机器到机器、机器到人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 生产过程/家居 生活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物联网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三个重要特征:
1、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全面感知
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可靠传递
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 智能处理 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技术传感网络技术 是由使用传感器的器件组成的在空间上呈分布式的无线自治网络,用来感知 环境参数,如温度、震动等等。近程通讯技术 是新兴的短距离连接技术,从很多无接触式的认证和互联技术演化而来,RFID和蓝 牙技术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物联网现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M2M 物联网现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M2M是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有时也包括人对机器和机器对人的数据传输。有多种技术支持M2M网络中的终端之间的传输协议,目前主要有CDMA、GPRS、IEEE802.11a/b/g WLAN等等。物联网技术 7 中国电信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1、经济危机下的推手、经济长波理论:每一次的经济低谷必定会催生出某些新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一定是可以为 绝大多数工业产业提供一种全新的使用价值,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消费增长和高额的产业投资,以触动新经济周期的形成。过去的10年间,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成功。目前的经济危机让人们又不得不面临紧迫的选 择,物联网技术成为推动下一个经济增长的特别重要推手。
2、传感技术的成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涉及人类生活、生产、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各种传感器已经比较成 熟。例如常见的无线传感器(WSN)、RFID、电子标签等。
3、网络接入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目前,随着网络接入多样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