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问收获,但行耕耘
莫问收获,但行耕耘
我生平最佩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矫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会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
————————题记,选自梁启超所赠梁思成之家书
Chapter 1 迷茫之初见
已然记不清第一次见到“中国南方航空”这个字眼是什么时候了,小的时候,生于工薪家庭中的我很少有机会可以乘飞机去旅行,仅有的几次机会所选择的也仅仅是低成本的小航空公司,而南航之于我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从那时起,绽放在天际的木棉花就在一个少年的心中播下了希冀的种子。
时间流逝,恍然之间,彼时还在校园梧桐树下回眸顾盼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就业季,2014年10月9日那一天我将永远铭记,那是我真正的与南航结缘的日子,人力资源部方颖经理在当天的校招宣讲会上对公司的介绍还历历在目,少时的埋下的种子也已经慢慢发芽,在准备应聘的过程中,我对南航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以及人才战略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更坚定了我加入南航的信念。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幸运这次又降临到了我的身上,通过层层的选拔,我终于成为了南航大连分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心中怀着又激动又迷茫的心情,开启了南航生涯。
每一个毕业生,在踏出象牙塔门槛的那天起,各种美好的理想就在内心滋生着,我也是这样,希望多年的求学生涯能为我们积蓄着梦想和力量。面对崭新而又陌生的起点时,都渴望能融入一个新的集体,渴望去全力体验新的生活,渴求在新团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究竟如何去做?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
初见南航,虽然兴奋,但是更多的还是迷茫与未知。。。。
Chapter 2收获之领悟
公司为了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些迷茫,少些不知所措,给我们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授课老师们或是公司领导,或是业务骨干,他们分别从不同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详尽的讲解与介绍:
做人办事篇: 罗总和陈书记的讲话都完美诠释了“莫问收获,但行耕耘”的含义,不管是罗总提出的“三好”(做好人,办好事,做好榜样)和“三不好”(不好权欲、不好金钱、不好女色)还是陈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一要适应企业环境,加强性格转换;二要发挥各自长处;三要踏实做事,放下姿态,加强安全理念,争做好员工;最后就是要学习各位公司前辈,长者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都是教育我们做事要踏实,不趋名利,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企业篇: 邱斌经理对南航以及大连分公司概况的介绍使我们这些好多非民航院校专业的“门外汉”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知识洗礼,虽然说入门还早,但是真真正正的为我们打开了以前未曾触摸过的一扇窗。
之后于莉经理又从预算管理和财务制度的角度介绍了航空公司的收入与成本构成,以及对我们今后工作很有帮助的报销政策以及具体流程,必定会使我们以后少走很多弯路。而同事前辈们关于保密公文处理、办公及着装礼仪的规定介绍又让我认识到了纪律乃是公司的基础,自己一定要改掉在学校期间养成的懒惰散漫之风。
安全,是一家航空公司的立足之本,孙经理以其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多年的经历告诫我们:作为民航人,我们的使命也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有需要的人快捷舒适的送到他想去的地方。安全至上的思想也早已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能做的不光是在态度上,而更多的是用具体的行动和努力。
李恩惠与时晨两位同事前辈又对南航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做出了详尽的解释,我深切的了解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宣传工作,强化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推广,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这样,企业的宣传工作也就成了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宣传仅仅靠几个人是不够的,更需要广大的员工参与,我希望自己从今天开始,能够做到“会做,也会说”,为公司的宣传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发展篇: 作为一个年轻人,主要关心的就是自己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公司能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而方经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发展通道的讲解完美的做到了“传道解惑”,我们了解到:南航的平台很宽广,可以任我们翱翔,这个舞台越宽广,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充分;如果失去这个大舞台,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成为空谈。当然,这不仅需要满腔的热血和较强的责任感,而且对个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先贤学习,向身边的先进学习,更要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以期不断地完善自我。
Chapter 3坚定之成长
从7月15日那一天来公司报到,直到今天,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我们大家都在经历着感动、告别、收获、感激、努力与成长。而公司组织的培训看似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实则领导们这些殷切的教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名新员工的心里。我相信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这些培训经历都会使我的步伐走的更加坚定,更加充满力量。
大连分公司从成立至今二十多年以来,先行者们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他们用勇气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创了大连分公司的今天,在这期间凝聚了全体员工的汗水与心血。不难看出,这是精彩的二十多年,这是传奇的二十多年,这是骄傲的二十多年,更是欢笑掺杂在泪水中的二十多年,这些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把前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今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蓦然回首间,我们充满敬意并感慨万千,但展望未来,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竞争愈加激烈的民航市场中,我作为新的大连南航人将继续传承大连分公司的光荣传统,秉承着“追求卓越、引领发展”的企业文化,感受着南航发展的脉搏,与南航荣辱与共、风雨同行,为顾客营造最为安全、可靠、便捷的乘机体验,让大家共同期待,看我们大连南航人如何书写下一个新传奇!
Chapter 4尾声
初入南航,感慨万千,仅献一首《滨城南航梦》作为尾声:
梦入滨城夏花菀,翅在云天终不远。绣户南开向山岚,翱翔天航亦不凡。复有迎客大道中,浪遥漫漫海连空。天下学士竞奔来,梦度阳关向谁猜。鱼虾正美不归去,不争好恶莫相虑。山明水净天际雍,天生我材必有用。
南航大连分公司市销部新员工-戈占伟
2015年8月
第二篇: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绘本《大卫上学去》随笔
在新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月,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阅读关于绘本教学方面的文章,去教育在线浏览有关的主题帖,并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年龄特点分如何面对陌生环境、如何养成好习惯、做有个性的自己、感恩父母四个主题为初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设计了18篇绘本阅读教学的教案和课件,这些当然都是我准备给新生一年级开绘本课的前奏。
从新生报名时的情景来看,我感觉到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并且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较差,简单的说教是不会有所成效的,这不得不令人忧心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我结合教育部审定的2016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安排的《我上学了》的入学教育,便安排了绘本的第一个阅读主题——《如何面对陌生环境》。旨在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小学生活,体会共同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等各种好习惯,其他几个主题是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
一年级的开学阶段,有入学教育的准备期,对我们而言,在课堂上使用切合主题的绘本教学是挺自然、贴切的。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增加新的环境对孩子的吸引力,引导孩子遵守学校的教学秩序,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例如:在《如何认识陌生环境》为主题的绘本教学中,我安排了《大卫上学去》、《小阿力的大学校》、《小魔怪要上学》、《阿文的小毯子》四个绘本的教学。
在阅读《大卫上学去》时,我引导孩子们认识了绘本的几个组成部分,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等,让孩子知道绘本的阅读是从封面就开始了。接着,引导孩子看图,从图上的人物表情等细节来猜测人物的心情及所发生的事情。孩子们的眼神异常专注,他们在观察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叽叽喳喳的评价中明辨了是非,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特别是阅读完绘本《大卫上学去》之后我们一起做的游戏,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做动作,孩子们评价。如果做对了就对我说:你真棒;如果不对的话,就说:不可以。评价中,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如何去做才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小学生。正如绘本中的大卫形象,新生中不在少数。书中大卫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一年级孩子最经常的行为,这样贴合孩子实际的绘本,还是颇受孩子们欢迎的。一节课下来,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绘本带给孩子的吸引力是任何教材中的文本所无法比拟的!
众所周知,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会旁若无人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往往在维持秩序上煞费苦心。然而,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焦点都在大卫身上,目光盯着画面一动不动,当大卫犯错误时他们焦急嚷道:“大卫,不可以!”,当大卫接过老师奖励的星星欢快回家时,他们都舒心地笑了,孩子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进故事情节之中的确难得,阅读中,他们的真实想法自然地流露出来,童心童言又是多么可贵呀!
其实,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儿童身上,都有一个正在生长的灵魂,是阅读捏塑着灵魂生长的方向。所以,我迫切希望童书能够走进教室,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我们乡村的孩子们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上美丽的底色。著名的童书大师梅子涵教授曾说过:“安排好童年阅读,就是安排好孩子的一生。”没有人可以承诺给孩子未来,但我们却可以给孩子现在,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让童书中的勇气、坚持、感恩、宽容编织成一张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成长,这也是我坚持给孩子们上绘本课的初衷。我就是耕作在这间教室的农人,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我坚信,绘本——这粒美丽的种子,经过无数岁月,终将在孩子们的人生中开出美丽的花儿来。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
李艳)
第三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03年9月我踏入**学校的校园,开始我的教师职业生涯,至今已是第8个年头了。在这几年中,我经历了从大学毕业生到人民教师的角色转变,跨越了从普通教师到合格教师的成长阶段。这期间,有忧伤,也有喜悦;有教训,也有收益。我的成长,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各位老师,因为中华职专这片沃土,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我们这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使我获取了锐意进取的力量;在这里,我懂得了什么是面对现实,怎样才能脚踏实地,我慢慢体悟到耕耘者是怎样的姿态。
记得《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差师眼里才有差生,„„差师,忽视了学生最近发展区,抑制了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把天才教成了庸才。良师眼里只有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良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天才来欣赏、来培养。良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提升,学生越来越充实。面对一个学生,良师看到的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
刚刚登上讲台,面对着台下几十个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差生”,凭着大学里学到的所谓“学问”和年轻人特有的冲劲,我发誓要让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有所发展,改变人们对职专生的偏见。于是,我不断翻阅初、高中课本、查找各种试题材料,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当我满怀信心地把整理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和试题放在学生课桌上时,我没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我盼望已久的喜悦与希望。从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我读出了失败,读出了沮丧,更读出了对教学内容,抑或是对我的反感。他们想学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改变“学习贫困”难道真的这么困难!我困惑了、迷茫了,陷入了沉沉的思索。如何才能将学生们培养成才,成了包括我在内的新教师们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成了我们心里的不可承受之重。就在我深陷郁闷与迷惘之时,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重点开发学生的‘成功智力’,培养学生的德性和个性,把教育学生的重点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选择,教会学生创造未来”。简单的话语,让我如醍醐灌顶,顿时醒悟,原来比给予学生常规知识还要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领导、老教师们的指导下,我一边翻阅资料,转变自己的教育观点,一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注重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位一体教育,实施培养现代职业人的素质教育,进行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校不断为他们搭建舞台,有了学校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全体教师充满诚意的爱心与耐心的倾注,一批批学生的刻苦踏实的付出,我们学校赢得了一个个国家级、市级、区级奖项,学生的、老师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一批批学生在不断成长、成才,有的升入大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自主创业,这都使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发展的上升势头催人奋进,大好形势激动人心。
喜悦之余,当我回首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曾走过一条多么不平凡的路!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为每个具有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事实也是如此,多少老师放弃自己休息时间,不为名利、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就在中华职专,每天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感动,让我时刻不敢停息。我们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我们在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学校持续关注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发展。作为青年教师讲习班的一员,我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曾有这样一份调查,随机抽取120名教师,对“您热爱学生吗”的问题,90%以上的教师回答“热爱”,然后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有10%。为什么我们如此关爱学生,学生却体会不到呢?为什么有时关心还会伤害学生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落后的观念干扰了“爱”的表达方式。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理论学习机会,确保每位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如此,学校还建立相应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注重对教师创新实践的检验,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每年召开德育年会,论文评选„„一项项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不断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观,即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教师应关注指导学生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心,必先知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只有实现教师的爱心与学生的童心对话,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才能让他们受益。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学习,学习身边每一位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体会什么是敬业乐群,什么是无私奉献。我也不断尝试着将自己的爱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爱、付出爱,才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走进**职专以来,我不断成长。广闻广问取精华,我抓住一切时机向语文组教师请教,以他们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同时,我利用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每种机遇。通过论文、做公开课的形式,在实践中检验我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反思。七年来,我在学知识、学理论、学经验的基础上,极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向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一目标而努力。
教师是清贫的,但我们也是最富有的。也许我们的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却可爱而有特点;也许我们的教学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拥有**职专的优良校风和宝贵传统;也许我们的未来还有种种未知的艰难,但正如舒婷的一首诗中写到“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作为**职专培养出来的一名青年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热爱我的学校,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耕耘者是怎样的姿态。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但凡曾国藩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引用这句话,梁启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儿子:“总之,你为大众服务作事之心甚诚,随处可见,即此就宜于做事。但究竟做什么事还不知道,俟你有所认定之后,当然要先从此项学问入手,嗣则要一边做,一边研究,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终身如此努力不已。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杰都把这一句话当成行为准则。
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所以,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第五篇:梁启超家训十则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梁启超家训十则: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作者: 刘景斓
来源:作者微信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今天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是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这是梁启超在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
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6、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们》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
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9、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当时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10、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认为,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