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讲座讲稿
做健康快乐的人
一、引入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咱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康老师,初一年级和高中的同学们咱们已经在课堂上见过面了,初二和初三的同学们在下半学年也将在课堂上接受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本周是我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周,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做健康快乐的人”。
二、关于健康
既然主题是做健康快乐的人,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身体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第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重视心理健康。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身体上的不健康会使人疼痛,心理上的不健康会使人痛苦。
那我们怎么来衡量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衡量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有十项标准,同学们可以先听一听: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以上标准适用于成年人以及接近成年的高中生们,具体到我们同学们可以对应以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考察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回回考试及格这回不及格你反倒高兴了,这就属于不正常了。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宽容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我们往往容易指责别人小肚鸡肠,却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肚量大呢?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有个同学跟我说自己是愤青,对社会现象和学校管理的一些方面想喷就喷,我就问他,你喷完对现实有改变吗?自己产生正能量了吗?还是更想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了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棵小苹果树,终于开始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大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小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小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如果不自断经脉,其实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100个大苹果,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即使,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想一想,抱怨之后你是更想努力继续还是无力干脆放弃自断经脉呢? 4,有乐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有同学附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看法,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种说法有其极端的一面,但假使这种说法真的成立,你如果觉得没有前景放弃努力了,你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难道穷人家就真的培养不出人才吗?现实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英雄不问出处了„„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曾经有高三的同学面对失败了的一模考试再也无法振奋起来而选择了自暴自弃的,其实很可惜,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包括高考,也只是一次并不完全精确的人才选拔考试。我们要努力的全面准备,但不能保证100%的回报,但是放弃了就连1%的希望都没有了。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自恋,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有个别的同学说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意思,实际上自己在校外也没有参加什么有意义的活动。有时甚至口头攻击那些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是爱表现、瞎显摆„„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内心不够充实的表现。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推诿责任其实是不够勇敢的表现,小孩子推诿责任是怕被责罚,而成年人推诿责任是不愿意付出代价。
三、关于快乐
说了这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同学们对自己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判断,在这里我想说“健康的人才能享受长久的快乐,但也不是健康的人就一定会快乐”。有的同学这么跟我说“老师,不提学习的时候我很快乐”;有的老师也会这么跟我说“不提学生成绩的时候我也很快乐”。那为什么很多同学们感受不到学习甚至中学生活的快乐呢,我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总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打开门出来对孩子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孩子们照常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甚至更加卖力的喊叫。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的收入不高,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们觉得15美分也还可以吧。第三天,嬉闹照旧,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在这里他玩了!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会联想到自己的学习行为呢?最初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我想学会数数,我想学会写字,就像故事里的孩子们,我想喊就喊、想叫就叫„„但学着学着,这种内在动机转化成了外部刺激,就像每天为了得到几美分而学习一样,很难有持续的动力,甚至产生抱怨。老师们经常会对学生们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同学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一谈到学习就不快乐。前面故事的名字是“孩子为谁而玩”,我们“为谁而学”呢?
当然除了学习,同学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可能会让你产生不快乐的感受,常见的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首先适应问题。心理学上的适应不良指的是对外在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变化难以接受甚至拒绝,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有时高二文理分班后也会有一定的表现。尤其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进入中学后,可能已经感受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另一方面,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还有一点是,离开了原来的好朋友们,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可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再说说关于情感问题。情感是人与人因为社会需要或个人血需求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以及异性交往。有的同学跟我说:“老师,我和我妈没法沟通,她是火星来滴”,也有家长跟我说“现在我连我儿子说的话都听不明白了,什么鸟语都说”„„同学们,你们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可能是你一生当中最难与父母沟通的阶段,父母的关心在你眼中可能不再像小时候的感受一样温暖而贴心,可能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会让你很烦甚至急于挣脱,但你们在父母眼中依然未长大,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要管„„这种已长大和未长大之间的矛盾也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无论怎样,父母与你们的关系和情感是一生的,老师们可能会陪你三年,但父母的陪伴是不会中断的。
至于异性交往问题,其实不论同性异性,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只不过同性间的友谊往往会产生相互支持的正能量,而现阶段的异性交往,如果是理性的同学关系,往往也是正能量。但一旦发生问题,那可能就会对彼此带来不小的打击。
最后关于人际关系问题。同学们每天到学校来,除了一起学习文化知识、一起培养技能和各种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一个团体。因为无论将来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不可避免要与人打交道;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你都要有自己的归属。没有归属感的人会很寂寞和无助,感觉像是被抛弃。所以现在,同学们就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感受在团体中生活的氛围,遵守在团体中生活的规则。
同学们,以上讲的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能会不快乐,有可能因为学习,还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和情感等等。那如何能让自己更加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呢?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建立阳光心态!
四、具备阳光心态
很多同学都听说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实验叫“过桥实验”:一座窄桥,在微弱的光线下让一些人通过,都能过去;光线稍强一些,人们看到桥下布满毒蛇和铁钉,人们开始发抖,有的人走到一半就瘫坐在桥上无法前行;光线再强一些,人们看到桥下其实有隐形保护网,又能够顺利通过窄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心态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
还有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两位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而且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这个故事是不是.....能让同学们感到:只要你想做,一切都为时不晚呢。
阳光心态的实质只有四点,第一,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不要陷入怨天尤人的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做的是适应环境,创造环境。
有一个印度人练习搬山术,苦练了若干年,发功准备搬山,发了半天功发现山没动。他向师父抱怨,搬不动山。师父对他说,山搬不过来你就自己走到山哪边去不就行了吗。
第二,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老妈太唠叨、自己的老爸挣钱少,自己的班主任太严厉、自己的同学不喜欢自己„„那么,你怎么看待自己呢?你是否需要改变自己呢?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改变自己就是造福自己。
第三,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了态度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结果就会变化。
最后,实在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乐观者更健康,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和完美的结局,但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怪圈,合适就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谁都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个道理,可仍有太多的人无法从攀比的烦恼中清醒!有句话说:猴子爬树,向上看到的全是屁股,向下看到的全是笑脸!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第二篇:就业心理讲座讲稿
中职生正确择业观的树立
——就业心理讲座
一、当前形势下中职生应树立的正确择业观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由此可见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作为中职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当下,中职生应树立这样的择业观:
1、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不管是中职毕业生还是大学毕业生,都要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蠃”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 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2、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
“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
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会越来越通畅。
3、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
4、一技成,天下行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中技术工人十分紧缺,而且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5、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 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没有全面地自我了解,也没有了解各种 职业对从业者的特定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 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 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6、不求稳固,四海为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 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在企业里一个职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只要对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
7、不图享乐,艰苦创业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
据教育部门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所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起点不一定要高,只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钻研业务,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劳动者、优秀的管理者。
二、学校应对中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提供指导和帮助
1、帮助中职生改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
每年总有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过高地估计自己,往往只是根据兴趣、爱好、工种技术含量、待遇理想等来选择职业,并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因此面试的成功率较低,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科任老师在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时,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情况、外在形象、处事能力、性格、兴趣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客观分析自己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后,该做什么工作、处在什么位置才相对明确,消除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2、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
针对一部分中职生学生在就业时,工种要求高,挑三拣四,犹豫不决,错过了就业机会,对就业有一定心理压力的情况,老师在上课时,要不断给中职学生灌输一种思想和理念: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校电子技术专业的一个男生,经过考核进入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一开始在流水线当装配工。由于该生专业课基础比较好,所以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提升到质检部门工作,并成为该部门的骨干。由于该生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引起万利达领导对该校毕业生的重视,多次到该校招收毕业生,并建立起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3、要帮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当然,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学生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4、要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在择业就业中,有的中职毕业生择业就业失败后,就觉得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挫折,人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它有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对中职生求职就业的心理疏导
学校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中职生求职就业的心理疏导:
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中职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 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 力,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第三篇:家长心理辅导讲座讲稿-1
家长心理辅导讲座讲稿
五队中学心理咨询室 徐阔勤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家长和教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然而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孩子身上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
二、目前家长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心理
1、攀比心理。把孩子的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唯一。家长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强。家长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忌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都试着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量力而行,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报》曾报道:乐清柳市一名十龄女童为了逃避学习钢琴,竟用水果刀将自己的手指割破。女孩母亲说,女儿为了不学钢琴,还曾两次离家出走。也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从而命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吗?小学中高年级由父母帮助整理书包的大有人在。还有些家长因为晚生育,让孩子觉得在同龄人中觉得丢了面子,产生自卑心理,为了‚补偿‛孩子,当 孩子要求母亲:在同学面前‚奶奶‛相称,回家后以‚妈妈‛相称。这样的荒唐要求,我们的家长会无奈地答应。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有些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打开孩子的周记本看看吧!‚我刚看了一会儿动画片,妈妈又来唠叨了: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我想:妈妈为了我的学习,连我的娱乐也夺了吗?我真想不通。我不得不坐在书桌前,妈妈看我脑袋朝上,不在动脑筋,声色俱厉地说:‘不好好写字,不想学习了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害怕得头也不敢抬,一直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妈妈见我表现很好才走开了,我这才送松了一口气……‛
5、敌对,压抑心理。因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特别是夫妻离异造成彼此心理创伤,感情上的纠葛而使夫妻双方变得焦虑、敌对、压抑,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极其严重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从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入手。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所以班主任应当肩负起对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责任,让家长们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三、如何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一)、首先,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应该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马加爵的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怎样做人,去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2、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
我曾在校园里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小学生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要爸爸带出校外丢到垃圾箱,可是爸爸却从孩子手里拿过口香糖,旁若无人地丢到旁边的草丛里。‚老师不让我们随地扔垃圾!‛孩子依然想捡起来时,却被父亲以‚真笨,谁看见了!‛训斥之后拉走了。我想: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同步,就必然要端正家长的态度,帮助家长认清角色,使他们明确家长的责任:第一,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有直接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极大的权威性,父母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乃至生活习惯,无不反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不但应有表率作用,还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认真教育好子女。第二,家庭有协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前家庭教育应灌输向学校教育过渡的内容,便于孩子入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子女入学后,家庭教育就增加了辅助学校教育的功能,要注意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第三,家庭负有营造并改善社会教育小气候的责任。社会与家庭是紧密联系着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另外,家庭内部的氛围如何,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长应有意识营造并改善社会教育的小气候,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要使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儿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和不同需求,在教育时遵循发展规律,既不要超越阶段、操之过急,也不要一味等待、坐失良机。
第二,要使家长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个体差异,应尊重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并不是按照相等的速度发展的,也不是千篇一律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因此,家长应在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值和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我班有个男孩,学习属于中等,以前他母亲总感到‚恨铁不成钢‛,在她孩子身上找到的都是缺点,我就告诉她:孩子的成功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孩子的最大成功,是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当你身体不舒服时,你的儿子是怎样服侍你的呢?此时,她激动地说:‚当我身体不舒服时,他给我沏茶,端饭,洗脚……‛‚是啊,这就是成功,因为他知道关爱他人,有责任心,那么将来一样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呀!‛从此,她对儿子的学习要求不苛刻了,儿子在妈妈的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逼得割破手指拒学钢琴时才感悟道:现在再也不逼女儿继续学钢琴了毕竟快乐最重要。这样的感悟是否迟了点呢?
4、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要着重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对有问题的家庭(单亲或离异)采取措施,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家庭成员改变引起问题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健康的家庭功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
(二)、其次,帮助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
使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班主任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2、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人际交往心理。
培养孩子致力于合群(尤其对于性格内向型的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3、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在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力争优异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有关复习与遗忘的规律,培养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
4、培养孩子会休闲。
现在‚双休日‛怎么安排,主要由家长来承担。看一本好书,听一听美妙的音乐,搞一次有意义的郊游,都是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好形式。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会休闲对形成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家长本身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这方面的培养往往不是说教,而是以身立教。
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六日
地点:大会议室
第四篇:2018年高三家长心理讲座讲稿
做最好的陪伴者
最后的10天,家长怎么和考生一起,调整心态,以最佳的状态冲刺高考?
家长:最耐心的陪伴者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家庭的氛围
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家长心情要愉快。
家庭的氛围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因为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温馨的心理气氛将融化孩子心中的抑郁、苦闷、焦虑,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对孩子高考复习是有帮助的。为了使高考前家庭保持一个温馨的气氛,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到高考后再说。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容许孩子有适当的放松。亲子携手共面对高考: 正确认识高考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如果我考得不好怎么办?”有的家长说“无所谓”有的家长说“考不好就完了”。这时候最好真挚、诚恳地和孩子共同面对高考这个问题,把高考看成一个挑战。“尽力而为”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后悔、自责。帮助孩子合理定位目标
不要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理解孩子学习的艰苦,宽容孩子考试的失败。(高考50分的差距)(保底的目标、跳一跳可以够到的目标)
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相信孩子自己成长的动力。
抛掉等级考的压力,向前看。等级考已经过去了,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都抛掉等级考的压力,轻装上阵。(等级考考得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你已经失败了,不要让自己更失败)
积极的鼓励是最重要的。积极肯定要有力:鼓励语言在嘴巴,相信孩子最重要 积极的暗示。用肯定句(不要紧张——放松)
家长:最用心的陪伴者
天天新闻与趣事:闲篇交流每天有,轻松氛围共创造
高考前家长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要在孩子休息的时候,他比较放松的时候去做,要见机行事。
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高考,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这样,有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
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例如,做俯卧撑,跳跳绳,打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孩子消除疲劳,焕发精力。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的节目,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消除疲劳。
家长:最负责的陪伴者
有的学生走出考场后,会担心之前考过的那场考试。家长不必惊慌失措或是指责孩子,应该安慰孩子,帮他尽快调整到下一场考试中。
招考行情要了解。高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物质准备。高考前几天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的物质准备,把橡皮、小刀、格尺等准备好,把准考证等准备好,最好都放在一个口袋里。而且要督促孩子看看考场,讨论一下一旦在去考场的路上发生交通堵塞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家长:最细心的陪伴者 后勤保障要做到
考前的食谱切忌大变样。
高考饮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适当清淡一些就可以 考生考前的饮食不要因为高考临近而做刻意的改变,里靠前一段时间以及考试期间,饮食量不要增加太多,不要在餐桌上引入过多的新食物,特别是肠道容易不适及过敏体质的考生,吃家常食物,营养搭配合理最好。
考前的饮食不要减主食。考生的饮食主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以前人们认为多吃鱼类、肉类更有帮助。但其实这些食物智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主食里的葡萄糖其实更能促进大脑的思维。
早餐最好有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粥、面包、面条等,可以适当增加豆浆、牛奶、蔬菜、鸡蛋或肉类等。
午饭要有充足的任亮和各种营养,多吃点肉类、鸡蛋等含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晚餐要少些油、少放盐。晚餐过后,或者9、10点钟,不妨喝一杯果蔬汁。复习迎考阶段,可以在临睡前的一个半小时或两小时之间加餐,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或酸奶搭配一些点心(小馒头、馄钝、坚果等)。
因熬夜而疲劳的人,最容易出现维生素B族的缺乏。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适当饮用咖啡和浓茶
考生可以喝一些茶及咖啡。但晚上不能喝得太浓。浓茶和浓咖啡都有兴奋作用,会影响睡眠质量。
考前入睡难怎么办
偶尔的比平时少睡几个小时,对自己学习应考也绝不会有太大影响。睡不着时可试着思考一些问题或坐起来看看闲书,不“逼”自己睡着,反而会睡得更快、更香。因此,不背“没睡好影响考试”的沉重包袱,才更有助于我们快速进入梦乡 家里环境需整理:孩子书桌自整理,舒适有序助复习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将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在特别提示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但也不要矫枉过正地完全改变了家长原来的生活习惯,这也会引起考生的焦虑情绪
良好迎考状态的表现: 心跳略快有兴奋感 思维活跃有流畅感 情绪愉快有冲动感 注意集中有警觉性
当家长感到情绪焦虑、压力很大、和孩子沟通不畅时,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淡:到了初三高三之后,很多家长会特地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更多地关注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会将所有生活的重心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其实,这是家长自己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家长也需要淡定地面对考试,不要因为考试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略:考试将近,家长更要明确,考试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自己不可能代替孩子去成长。家长要相信孩子,适当地学会忽略,不过度卷入孩子的抉择,给孩子一些空间,也给自己一些空间。
慢:家长的焦虑和压力通常会通过日常的沟通传递给孩子。和孩子沟通时,家长将语速刻意放慢一些,语调柔和一些。这样有助于你平静情绪,并将平和的状态传递给孩子。静:有些家长在临近考试前会不断地唠叨考试的重要性、一听到有关升学考的消息就过度反应,其实这都是对焦虑和压力的强化,造成恶性循环。假如你发现自己已经被焦虑包围,就要控制自己,在这种情绪消除之前不说话。沉默能缓和气氛,能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
第五篇:心理讲座
致爱情之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讲座
为进一步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与性意识,2014年5月22日下午3点至5点时分,xx大学xx协会于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致爱情之大学生婚姻与性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邀请了具有“广州市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硕导”,“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专家”等荣誉称号的沈家宏教授前来进行演讲。心联会会长xxx,秘书长xxx,副会长xxx,xxx,各部门部长以及干事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指导老师是xxx和xxx。
演讲前,同学们对沈家宏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演讲过程开始时,沈教授就分析了几个典型的案例,证明了“婚姻与性”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性。接着,沈教授围绕“性爱”这一问题展开,并表明,性爱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物也是如此,所以无需感觉到“肮脏”或者“恶心”。科学而合理的性生活,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要,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之间,彼此间的真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同性之间的交往。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的不同,在“性”方面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男性的对性欲的渴望最强的则集中于18至19岁时,而女性则在30岁左右,男性和女性分别所产生的“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接下来,沈教授谈论到了本次讲座的另外的一个主题-“恋爱”。并告知同学们,在大学时期,谈恋爱是正常的,也是人性心理的需要。关键则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与恋人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恋人,人总是喜欢希望能够被关心,作为恋人更是如此;其次,我们要学会理解对方,尽管有时不明白对方的做法,但我们也要默默地给予对方精神层面的支柱;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要学会尊重对方,彼此之间的真爱,莫过于相敬如宾,尤其是对方的隐私,要给予足够的空间。
时间一秒一秒的到来,而最终,本次演讲也以沈教授与学生间互动而结束,整个会场于欢声笑语中落幕,在整理好会场后,我们与沈教授合影留念,共同刻录下这次演讲的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