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教材
—— 木里图学校
钮玉金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解读。说课标部分将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内容整合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一)、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过程与方法: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和国外列强入侵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二)、课程内容:
本单元共4课,每一课的课程内容如下: 第6课 洋务运动: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阳物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7课 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第8课 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沉了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史实;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任务;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种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比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课标要求的重点,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这一方面,不但有大量的文字(正文和楷体小字)描述,更插入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加以说明。
2、预留空间、启发思考
拿《戊戌变法》一课来说,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原因何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给师生预留了思考空间。师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不难从教材中找到线索,如“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害。”还有
楷体小字部分关于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描述等等,从中可以从中总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顽固势力的强大是变法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3、标题鲜明、形象生动
比如《新文化运动》一课只有两个标题“《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光’”,却形象的突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4、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比如《辛亥革命》在导言部分呈现的是孙中山少年时期在大树下听老人讲太平天国洪秀全,从小立志革命、寻求救国道路的情节。再比如“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插画,突出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样的设置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的。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1、教材的整体结构主要由说明、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史部分)、附录构成。
2、单元的结构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
3、每课的基本结构分为1)导入框 2)正文宋体 3)小字楷体4)文献资料5)图表6)动脑筋7)练一练8)活动与探究9)自由阅读卡等部分组成。正文由宋体大字、楷体小字。
(三)、教材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介绍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从技术、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概况(背景、目的、代表人物、宗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 “自强”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开办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第7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兴起(背景、序幕、代表人物、主要的维新活动)
戊戌变法的高潮及失败(百日维新及主要内容、慈禧太后发的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思想启蒙)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及著作)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以上是人教版教程的内容,以四课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北师大版的教材关于这一单元设置了7篇课文,除了与人教版相对应的6、7、8、9四课,还增加了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和12课历史活动,人教版教材把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放在教材的最后自成一单元,岳麓版教材添加了“历史人物小传”一课,其它版本的教材也都有其可取之处。
(四)、教材内容整合:
1、知识内容的横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四次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在屈辱与 过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的进程。首先学技术后又学制度最后学习思想文化,经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但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使人民认识到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挽救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于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从而结束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2、知识内容的纵向整合:
在中国进行艰辛探索的时期,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1868年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且逐渐强大。
而这时的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挣扎,所以我们说那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与西方;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的需求,我的教学建议如下:
1、注意补充历史细节:
纵观本单元,每一课的内容都是性质、内容、背景、历史意义等,如果
每节课都按部就班的给学生一个结论,会让很多人对历史课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可以抛弃框架,利用历史深处那些血肉丰满的故事,使学生获得感悟。
2、注重史料结合
教材中对重大事件叙述过于简介,所以适当补充与教材内容珠联璧合的材料,课使教材中直接给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可用这样一段材料来引导学生探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饭呢管理,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注意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比如“戊戌变法”可以与“明治维新”进行比较,两件大事发生的背景相同,性质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这样的知识渗透还可以为中考总复习打下基础,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可行,而且方式要多样,所以结合本单元的实际需要,我的教学建议如下:
1、历史习作 :安排学生写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等,评价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
2、历史制作 : 比如编绘表格、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等活动,以此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纸笔测验:
这种方法属于课标中所说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的目标是否达到,测验中要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如可设这样的开放性试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除教材之外,首先可利用图书馆,向学生推荐人物传记《曾国藩》《孙中山》《李鸿章》。
第二,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本单元课利用的影视资源很多,如《走向共和》《甲午大海战》《光绪皇帝》等,如《甲午大海战》的结尾部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理解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三,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 课标中说“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多读书,用细节储备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述鲜活的故事补充历史细节。能游刃有余的引经据典,这样的老师是让学生格外崇拜的,是有人格魅力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资源丰富”的历史教师!
以上就是我说教材的全部内容。
第二篇:说课标、说教材稿
学习培训材料
说课标、说教材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刘某某,我今天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7-9年级体育与健康。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述说:
一、新课标的要求;
二、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依据;
三、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分类;
四、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特点;
五、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
六、体育与健康教材实施建议。
下面,我们先看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明确四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四、课程目标:(包含两个目标)
1、课程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 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分类:(共分两大类)
1、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科书1-4章);
2、体育运动项目基础技术和锻炼方法(5-14章)
第四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体育,转变学习方式。
3、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根据本校场地、设施、师资等因素可自行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
5、教师可根据场地、季节等因素自由安排教学计划,也可根据学情自行安排教学时数。
6、学生评价和课上教学加入了情感教育。第五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有健康知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舞蹈、游泳、野外活动等。
健康知识当中内容非常丰富,有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有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有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等,紧密结合课标目标。
田径教材中有跑、跳、投三大项,每个单项之中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如跳高项目,在七、八、九年级中都有此项目,但是每个年级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七、八年级为跨越式跳高,虽然姿势相同,但评定的成绩是由低到高不尽相同的。到了九年级为背越式跳高,技术上增加了难度。跑步项目也是一样,按年级距离由少到多,成绩由慢到快。
体操教材也有相同之处,难度按年级以及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动作难度也是由易到难。如支撑跳跃,七年级为支撑分腿腾跃,八年级为支撑屈腿腾跃,九年级是正面助跑侧腾跃。
第六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实施建议: 我主要分析一下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简单易行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案例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行为
学习目标 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学习内容 “漏网之鱼”
学习步骤 1.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渔网”。(学生共分四组,分别布置四块场地,每块场地的“网眼”要大小不同,难度逐渐增加。)
2.练习方法:每个组挑选一名身体瘦小的学生过网,其他成员分两组站在“渔网”两侧,一侧学生共同将过网学生横向托起,从网眼中将学生运到另一侧,另一侧学生共同协助完成任务。
3.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挑选一块本组最有把握通过的“渔网”做尝试练习。
4.第二次练习:选稍有难度的做尝试练习。5.第三次练习:选有难度的渔网(留下一个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
6.第四次练习:通过最后一个渔网。
本课设计的思路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渔网)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尊与自信,在过渔网中体现团结协作能力。当某一组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四、课程评价
(一)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成绩评定建议 :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讲
周小可
吴晓光共同参与研讨
2014.11
第三篇: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体
(一)》的内容与大家交流。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九个点与大家交流。
说课标它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我从第二学段目标和第五单元的课程内容两方面谈谈对课标的理解。
(一)学段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要求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问题解决:
1.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感态度: 1.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4.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课程内容
依据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数学思考: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材
在说教材中,我将从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明:
1.编写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淼=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呈现了一个长方体与它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填写展开图各边的长度,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本单元教材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展开与折叠”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的活动,认识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二是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和想象,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编排体例
本单元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数学自然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其基本体例是:“问题情境——动手探索——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摸一摸、在、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后,经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3.内容结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长发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以本单元的知识做详细阐述:
纵向看:第一学学段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本单元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能对其表面积进行计算。在本册第四单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体积、容积,会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六年级我们还将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
横向看: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小的体系,前后联系,先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到它的展开图,从展开图到表面积的计算,结合表面积与露在外面的面,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实际计算一些相关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
三、说建议 在说建议中,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浅出的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展开与折叠》一课,让学生剪一剪,把长方体、正方体剪成了不同的展开图,在观察剪开前后有什么变化,从它们的顶点、棱到面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顶点和棱都不见了,只有面没有发生改变,它还具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原有的面的特点,为后面判断沿虚线是否能围城长方体或正方体打下了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还知道了同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的展开图。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特别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由表面积的意义到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找对应的面,到对应的长宽高,从计算每一个面,到计算三个不同大小的面再乘2,更甚至到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都需要学生之间完成,并非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受益终生。
3.巧引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困难,单独数面的多少较容易,如果让学生抽象出规律还是存在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交给学生思考的方式:由图形到算式,由算式到规律,这样难度降低,结合算式让学生想明白多一个正方体就会多几个面?所有的正方体都能看到哪几个面?有几个面是特殊的?只要学生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找到规律就特别简单了。交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式,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护完成后面的两道探索题,所以抽象的知识我们要巧妙引导。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凡是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在评价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描述。2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3.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情况。4.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外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眼神评价等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
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课都有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图,让学生要看懂图意,它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取规律,最终利用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一道好的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而且还是多种信息的载体。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习题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习题的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题多解等方法。也可以把习题变式,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故事,数学日记等。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具和让学生操作自己的学具,这些资源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自主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可以让学生找我们身边的盒子、魔方等资源,这样亲身经历的才不会忘记。
4.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1)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等的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3)学习过程中的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及时将一些意外情况巧妙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干好自己的工作是我们的幸福,而我们的幸福就源于对课标的高站位把握、对教材的立体式驾驭,这样才能更好地受学生以渔。
第四篇: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认识新自我》说课标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
一、说课标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说。
(一)课程目标
总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将“负责任的公民”改为“合格公民”,合格公民的内涵就更加丰富。
修改前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修改后直接将第一段作为总目标。较修改前简单明了,目的明确。
(二)内容标准
第三课: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修改前的第一条是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修改前的第三条是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删减了“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新增了第二条。目标要求更明确,注重实践与体会。
第四课:了解青春期心理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新增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修改后更能让学生乐观的面对青春,健康快乐成长。
第五课: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修改前的第一条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第二条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的心理准备。新旧对比使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有方向。
二、说教材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同类知识整合方面说
(一)编写特点
本课程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逐步扩展,组织整个初中教材的主线,打破年级界限,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有机整合,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教育的层次性,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呈现方式上,贴近现实生活。人教版与其他版本比较,强调教科书、教师与学生三者是平等地位上的对话关系,与粤版相同,鲁版与湘版则把教科书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二)编写体例
按课、框、目等层次编写;相关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单元开始,安排“主题探究活动”。目的在于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二级标题表达课题。课前有引言,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承前启后,体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本课基本内容。引言后直接出框题,每框2000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正文内容使用两种字体:(1)宋体,用于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文字表达准确、规范。(2)楷体,用于围绕教学内容提供所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正文相应位置辅设小栏目以扩展、深化、迁移所学知识。如:相关链接、资料卡,简短的法律条款,名言警句等,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插图紧扣教材内容,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图文并茂。
(三)内容结构 1.“珍爱生命”包括“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让生命之花绽放”三个框题。本课从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谈起,谈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再谈到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2.“欢乐的青春节拍”包括“走进青春”“感悟青春”“祝福青春”三个框题。本课介绍从青春悄悄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说到如何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谈到如何解读青春,怎样理解青春的意义,怎样保持青春的心态。
3.“自我新期待”包括“日新又新我常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我新形象”三个框题。第一框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有:自我观察,通过他人了解自己,通过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了解自己,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通过自我检查来反省自己。第二框从如何认识自我的潜能,谈到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第三框从心中设定的理想形象入手,谈到初中生对自我的新期待,最后谈到对未来的展望。
(四)知识的整合 1.横向整合:
七年级上册由四个单元组成:“笑迎新生活”“自我新期待”“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表面上,教材的体系结构松散,而内在主线明朗。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整个教材体系中交织着学科和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材的内容体系完全建构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石之上,为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了坚实的保证。2.纵向整合:
第三课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类知识八上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九年级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同类知识七上学会自我保护;七下自尊、自强、自爱。肯定、尊重、悦纳、善待生命同类知识七下尊重他人;八上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八下维护生命健康权。体会生命的价值同类知识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
第四课中身心发展方面同类知识八上积极与同学朋友父母交往。八上青春期闭锁心理、逆反心理。真正的青春魅力同类知识七上培养正确的好奇心,避免盲目从众。
第五课中正确认识自己同类知识告别自卑、自负,走向自信。畅想未来同类知识九年级放飞理想。
三、说建议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方面
(一)教学建议
依据课标,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实例分析 促进教育、激趣导入 探求新知、因材施教 活动教学、创设情境 情感教学。1.激趣导入 探求新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排在首位。”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导入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关键的一步,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充分激活吸引学生,好的导入使学生精神焕发地进入一种新的意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加大互动力度到互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启发学习。我经常自己搜集一些课外的小故事、事例、实例或是猜谜等,如在讲到“走进青春”一框是使用谜语“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导入并设置问题“说明的什么问题”,引出人的自然生长规律。2.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小班化教学以来,更多的小组活动走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组长的组织下,本组全员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集思广益探究问题。在组织教学中要避免可能产生的弊端,表面热闹,时间浪费,回答问题包办,个别学生偷懒等现象。3.因材施教 活动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进行活动教学,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要注重进行情感诱导,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置身其中,锻炼能力能加深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熏陶。如即兴表演、辩论、演讲、友情互助等。如讲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让学生即兴发挥画画、唱歌,如学生3分钟演讲“畅想青春”“祝福青春”“珍爱生命”等。
(二)评价建议
旧的课标中提出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查教师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现目标。新课标中未专门提出,而重点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道德发展、分析问题能力,考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达成,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考试、成长记录等几种评价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常用的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日常生活中应该体现其价值。注意孩子学习中、生活中态度、行为的转变,眼神的变化,进行了解评价,有效教育。谈话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面对面交流,心交心沟通,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正面引导。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鼓励性的语言给孩子们莫大的鼓舞,增强自信,看到希望,在作业中用一些激励性的、赞扬的评语或在班级专栏中有目的的给予孩子好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追求新目标的愿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包括学校内如每期的板报、学校宣传栏、学生自制手抄报,更主要的是深挖教材内容,这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校外的如社会事实与现象、社会文化等,农村的孩子一般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窄,可以把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利用起来。此外,网络中的视频、图片、音乐等、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专题栏目等。
《认识新自我》 说课标说教材
吕家伟
天津市太平村第二中学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七年级下册中具体体现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七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下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
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这册教材包括: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点
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树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对已获得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