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背

时间:2019-05-14 18: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必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必背》。

第一篇:申论必背

2011年国考申论范文点评:“新兴产业”主题

2011-1-5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71

【背景材料】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浙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受到较大影响,其基本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制造业与出口经济规模过大。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凸显。

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当前,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浙江又已进入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否发现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浙江未来产业层次、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国的战略地位。

【题目】

请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围绕“背景材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经济指数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工业增加值减少,企业亏损面扩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面临考验。究其原因,浙江经济曾经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树立创新型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因为观念陈旧,思维僵硬,错过了一些新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包括全国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当前的环保节能产业、光电产业等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际产业动向,瞄准最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市场经济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往往以国家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的成分偏少,市场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最优化资源配置,温室下的产业永远是经历不起风雨的,需要市场的磨砺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应着重完善市场机制的外部环境,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国内企业之间及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焦点,发展新兴产业应辅以相应的人才战略。我们应该采取培养加引进的双重渠道,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和高校沟通,开设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最新技术的国际一流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研发能力及长期竞争能力培养,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融危机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的战略机遇期,化危为机。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国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措并举,我省经济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点评】

文章主体部分属于并列式结构,即在总论点提出后,每个分论点都提出对策并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首段明确了“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论点,随后三段分别以树立创新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和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以及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了分论点,详细论述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文章内容以简练明晰的方式呈现于外,使文旨清晰可辨。

本文围绕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论述。

文章首段采用了“转折递进”模式,先指出了目前浙江经济的艰难处境,并分析出原因所在,指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的弊病,一针见血,直奔主题,发人深省。

随后顺势直抒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然后简要阐述了如何加以解决的总体思路。对策的论述中,分别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环节加以阐述,论述之中,融入了一些事实性材料,做到了有理有据,针对性较强。

文尾先用一句古语作结,使文势再次随之而起,并通过进一步的论述、展望,使论点得到升华。

全文总体上立意新颖,取策精当,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符合了题意要求。

2011年申论写作技巧:申论写作十大经典开头

2010-12-24 来源:本站

点击量:940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

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 10 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 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展鸿公考专家教你如何写大作文

2010-12-22 来源: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536

展鸿公考专家结合历年申论的出题规律和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指导申论中的大作文该如何写。

申论是各级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能够最快见效、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当前的申论考试,命题种类繁多,但从基本面看,仍是“小+大”模式。大作文,永远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和胜负手。

一、申论的立场

方向决定成败。如果立场不对,就如同作文跑题,肯定不会获得高分。申论写作,命题者会提供许多观点,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的很容易分辨,有的则需要深入思考,明对错、辨真伪。

如何辨别?

一要明确身份。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就将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写申论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求创新、谋突破。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时刻以一个考生的身份、立场要求自己,就不会做糊涂人、讲出格话;就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想问题、出主意,也就为选择观点、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讲,只要做到了定位准、方向对,分数就不会太低。

二要战胜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申论写作,既要“我”的思考,更要“政府”的思路。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提法,无论自我意识如何抵触,都必须遵守。申论,只是要看到考生对既定思路的阐释和拓展,并不需要掺杂太多考生自己的想法。

三要注重搜集。申论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无论是对既定政策的了解、对命题思路的把握,还是对框架的布局、文字的雕琢,都必须注重搜集、有所累积。对于思路的把握,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看党报,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江苏的《新华日报》,重点关注党政主要领导(书记、省长、市长)的言论。他们的讲话,就是发展的思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召开的党委扩大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尤其是年初(年底)的扩大会,它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全面部署,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一目了然,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同时,在阅读党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观点,也要注意学习语言风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般抵触,万般无奈,都要适应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因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捷径。

二、申论的框架

1、文章的框架。申论说到底就是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无外乎,标题+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做法:第一种,直截了当。比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世博答卷”、“世博遗产”、“加快城乡一体,推动共享发展”,等等。这种标题的好处是重点突出,缺点是如果命题错误,则无回旋余地。另一种,意蕴深远。比如,谈到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可以用“命脉”;谈到反腐倡廉、潜规则、网络监督等,可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等。这种标题好处是有意境、有回旋,缺点是要做到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很难。还有一点,两段式标题,不能是简单的语义重复。“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共享发展”,前为措施,后为结果;“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前是治标,后是治本,都有所递进,有所不同。尽量少用三段式标题。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天然结构。起,切入口要小,以小见大;主题明确,开门见山。承,要连贯自然、不留痕迹,往往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转,要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合,要综合全文、百川入海,既呼应主题,又意犹未尽。

2、段落的框架。段落是文章最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导语+内容。其中,又以导语更为关键。

导语要导的好、导的妙,实非易事。然而,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胜过整段的论述。以前曾参与省公务员考试阅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阅大作文,刚开始是1分钟一份,后来赶时间,28秒一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只看标题、开头、每段导语、结尾,其他的只是浏览一下。

导语,最好是判断句,或者用名人名言,既有意蕴,又有说服力。比如:讲要提高思想认识,可以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讲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胡)”;讲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这是一个搜集和体会的过程。

段落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属于对导语的解释和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如果连三个论据都没有,就没有说服力,而且难以成文。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并列或逐层递进,不可层次不分、逻辑混乱。

3、句子的框架。句子是文章最基础的单位。公文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句子都意有所指,包含着要做的一件具体工作的具体内容。公文句子的大概框架是:目标+措施+结果。比如: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措施一),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措施二),拓宽物业性收入等增收渠道(措施三),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结果)。

附:判断句

判断句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句子,也是申论中表明立场、表现观点最重要的句子。判断句是对事物、形势的盖棺定论,因此一要准确,二不能与官方立场相悖。比如,从中央到地方,都讲“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难”就是主调,不能改变。但是,呼应官方判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各自实际,略作变通加以表述,既突出形势之难,又肯定工作成绩。比如,“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地区)战胜压力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年。”

句子的修辞

准确、朴实、有力是申论句子的基本要求。申论不是散文,辞藻不必华丽,如果运用修辞不当,只能适得其反。一要多用短句。中文不同于英语,本来就是以短见长。短而精当、短而有力的句子是最好的。长句,如有可能,尽量拆分为几个短句。二要勤用对仗。对仗比较朗朗上口,也是中文中常见的一种“对称美”。如有可能,尽量对仗。三是慎用排比。排比句有气势、显文采。但是,要形成排比本身就比较难,排比要言而有物、层层递进,则更难。因此,建议慎用排比。若用,也尽量用在结尾,因为结尾已经比较虚了。四是少用比喻、设问。比喻、设问是毛泽东在文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确实比较生动。不过,在考试中,为求稳健,如无把握,还是少用为妙。

当然,万事不可拘泥。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长短穿插,修辞多变,文章更富变化、更有层次自然更能得高分。

三、申论的材料

申论写作,全用材料是傻瓜,不用材料更是傻瓜。既然是给定材料,自然有其用处。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是明显冲突,有的是潜在冲突,一定要好好用上级政策的尺子“量一量”这些观点。一般情况下,只要对政策要求掌握比较到位,应该不会被迷惑。

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类:支持观点和反驳观点。支持观点的,在文章中大胆引用;反驳观点的,作为反面典型,略作批驳,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当以立论为主,批驳成分不宜太多。

实际上,用了材料之后,写申论就成了做“裁缝”,不用自己写几个字:衣服的款式是观点,布料是材料,针线是段落和句子,人工是自己。只要写个好标题,写个好开头,写个好结尾,写几个好导语,再把材料排列组合,做好之间的承接即可。

另外,坚持官方思路观点,并不等于缚手缚脚、不敢讲话。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还要敢于写、敢说话、敢于表达观点。在符合政策要求和选定观点的前提下,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与材料中的数据、言论相互交织、一气 呵成,就是一篇好的申论。

四、申论的卷面

卷面如人脸。一张赏心悦目的卷面可以为考生加分不少。

一是字要好。一把滥字毁前程。这方面我吃亏很大。不多说,在答卷的过程中要尽量把字写好。

二是布局均匀。文章写作,基本上要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开头简短有力、开门见山,中间则要论证充分、措施得当,结尾观点鲜明、意蕴悠长,因此必然是个“橄榄形”。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也要“肥瘦均匀”,不能有某段显得太少,三两句话结束战斗,给人论证不足的感觉;也不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看的比较深,某项措施想的比较周全,就特别突出某一段,过犹不及。解决方法,无非合并拆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长则拆,分为几点;短则和,并为一点;内容不够,正面说完反面说,反面说完正面说,等等。总之,论证要尽量均匀。

作一个具体计算,以800字、20乘40稿纸计,共40行。标题+空段占2行,开头、结尾各3行,剩32行。起、承、转、合,各需8行,160字。导语10字左右,余150字。分3-4项措施,每项40字左右。“句子的框架”中关于农民增收的例子已达60字。

考试的唯一目的是得高分。以上仅是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公文和申论写作进行的经验型阐述,是为了“临阵磨枪”,不遵体例,也不成体系,希望能批判性吸收,对考试有所助益。

一、文章开头高分策略

1、标题的要求:生动、活泼,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的是耳目一新。

2、标题的方法:

(1)否定的方法:如07年4月山东公务员试题的论证题目可以写成:“不能让网络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07年3月河北公务员试题可以写成:“不要把商业贿赂当成市场经济的必然”。

(2)设问。例如河南07年5月试题的题目可以写成:“洋垃圾还能危害我们有多久?”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写成:“经济发展岂能竭泽而渔?”

(3)隐喻。商业贿赂领域的执法不严可以写成:“高压线如果不通电,就是一般电线”;07年国家公务员试题的题目“命脉”就是隐喻。

二、专家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

1、以数据开头

例如垃圾短信的主题,可以这样开头: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如此惊人的“人气”,表达百姓对净化手机短信环境的强烈愿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拇指经济”的同时,是否对“拇指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拇指文化”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行动呢?(提出问题)

2、以俗语开头

八竿子打不着。

案例:“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案例:“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拔出萝卜带出泥。

案例:“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饱汉不知饿汉饥。

案例:“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案例: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案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

案例:“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案例:“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

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案例:“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案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

3、以资料事件开头

案例

题目: 为讨6万执行款,倒贴7万冤枉钱!

山西曲沃农民张志祥为了讨回6万多元的执行款,几十次上法院、几十回求法官,奔波14年,又花了7万多元冤枉钱。

事情得从1993年说起。张志祥因为一起经济纠纷,把欠他钱的人告上了翼城区人民法院,法院责成被告还给张志祥6.18万元。法官当着原告、被告的面下达了调解书,并依法冻结了被告的6.18万元。可是,“干打雷不下雨”,调解书成了一纸空文,这6万多元一直到不了张志祥手里。(资料事件引出开头)

法院调解之后的那些天,为了依法讨回执行款,张志祥几乎每天“泡”在法院,而在审理此案时担任独立审判员的告申庭庭长安国廉,往往到了吃饭的时候才见张志祥,于是,他们只有在饭桌上“交流”了,自然是张志祥“埋单”。为请客吃饭,张志祥借了高利贷。万般无奈,1995年1月11日,张志祥向翼城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于当日交纳了1500元执行费。但法院的人叫张志祥去“抓”被告,时任法院执行庭副庭长的杨继发还说:“人家同意了,才能给你钱。”接下来,张志祥往来曲沃和翼城44趟,花费近万元。直到1995年底,张志祥“抓”住被告到了翼城法院,法院的干部眼看不能再推了,才说那6万多元执行款早被人分了。此后几年,张志祥虽未放弃追讨,但没讨到分文。好在新近上任的法院院长王红云已有明确态度:“我们将尽快查清案情,为张志祥挽回损失。”

老百姓是轻易不打官司的,只有实在没办法了才对簿公堂。因为他们担心,即便官司打赢了,往往也是执行难,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怕司法机关里出了“内鬼”、“家贼”,那将难上加难。这种执行难,不是难在被告,人家执行法院判决;也不是难在原告,人家并未过分要求。张志祥为讨6万执行款,花了7万冤枉钱,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看看张志祥讨要执行款的艰难、委屈经历,谁能想到老百姓打官司如此之难!而有的司法干部又如此之黑!

看着关于此案的新闻报道,看着张志祥愤怒、无奈、苍老的新闻照片,使人感慨万端。在旧社会,老百姓有个说法 “饿死不出门,屈死不告状。”为什么不告状?因为“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如今是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办案的是人民法院,却把经法院调解的张志祥应得6万多元给分了,以什么理由分了?都什么人得了钱?新闻中没有细说,可这事得有个交待,不能这样不明不白。

本来,老百姓把人民法院视为最后的希望、最后的防线,是个明镜高悬、正大光明的地方。通常说,遇到再冤枉事、再愤怒的事也不要诉诸暴力,不要铤而走险,不要“私了”,要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要坚定地相信人民法院。张志祥正是这样做的,不幸他碰上了 23 翼城法院那样贪婪、无耻的法官。可以肯定,像张志祥碰上的那种法院、那种法官,是极个别的。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件事影响恶劣,最后没个说法是难平民愤的。

老百姓有个说法:“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这件事中,还不仅仅是个为民做主或不做主的问题,而是执法犯法、以权谋私的问题,是刁难百姓、欺压百姓的问题,倘若触犯刑律,是要受法律惩处的,岂能叫他们轻轻松松 “回家卖红薯”!

4、以资料的主要问题叙述开头

也就是概括类试题的答案。

三、专家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从猪肉价格暴涨成为热议话题说起……

北京猪肉价格一个月上扬14次,价格比去年翻倍;沈阳肉价一年内翻番;青岛肉价一月涨四次;长沙猪肉均价在19元/公斤之上,卖出10年最高价……近期,猪肉价格暴涨已成为各地市民热议的话题,一些地区的猪肉价格已达历史最高点。农业部网站消息称,进入五月因为猪源紧张,多数省区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而猪肉价格上涨也拉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的波动。

对于猪肉涨价,普通百姓不仅早已有了切身体会,而且对此的感受也完全有别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

有政府官员认为,当前的猪肉涨价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随着市场收购价升高刺激养猪积极性,以及夏季临近对猪肉需求的降低,猪肉价格会有回落。如果当前的猪肉涨价真的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这当然不用我们多加议论了,问题是很多地区的猪肉涨价,是从春节前后就开始了,对已经发生的持续涨价,已不能用“短期”来表述了,再加上需求对生产的有效刺激起码又要数月的周期。显然,以“短期现象”为认识基础,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然调节,来捱过这段猪肉涨价潮,依据不够充分,态度也比较消极。(比较分析法)

也有“市场决定论”者认为,猪肉价格上涨,是生猪产业链“完全市场化”的必然结局——饲料涨价了,成本提高了,生猪价就要涨,生猪价高了,猪肉价也要高。经过市场的配 置,养猪的、卖肉的、吃肉的,才能在各取所需中实现利益均衡。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略了,在猪肉的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中,消费是最被动的一环。因为猪肉基本可以认定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着相对的刚性,价格几乎无法抑制需求。这种“多贵也要吃”式的被动,显然不是仅靠市场调节就能很好解决的。(比较分析法)

如何通过“有形之手”,让百姓在现行收入水平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消费猪肉,显然还是各级政府的一大民生工程。因此,当前的猪肉涨价,从百姓口袋里多掏走的那一部分钱,原本就是不应该全部推给市场的,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人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经专注于解放生产力,养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性被激发,屠宰市场也全面开花;此后,政府关注食品安全,围剿私屠乱宰。但对于如何保证在一定警戒价位之下满足猪肉供应,关注度有所减弱。

而针对本次猪肉涨价,不妨提出以下问题:其一,本次猪肉涨价潮的出现,政府为什么缺少价格与供求的相应监控?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预案反应?其二,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供应主渠道,但是否意味着也不再需要调节供求的“蓄水池”?试想,如果在货源偏紧、价格趋涨时,能有常年满载的“市民大冷库”来调剂余缺,这一轮的猪肉涨价潮又何以能够形成?(理论分析法)

据悉,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关注肉价波动,已组织专门人员赴市场调查。专门调查当然是必要的,但笔者以为,调查不能仅限于浅表层次的就事论事,更应该以系统化的眼光和思路,深挖本次猪肉涨价潮的政策原因,把好脉,稳调控,才能见实效。

四、专家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

题目:三亚给“黑心店”挂牌,奇招还是歪招?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这是本分商人的操守美德。可世上难免有贪心、耍滑头者,欺客、蒙人、还“理直气壮”的事更会令人气恼愤愤。最近,为了加强对水果市场的监管,严打缺斤短两、欺诈游客的违法行径,海南三亚市工商局出台新规——缺秤1斤以上,要在摊点前挂上“黑心店”牌。对此,有人鼓掌喝彩,有人则称“于法无据”……

事实上,对于三亚水果商贩的宰客陋行,不少游客都曾感同身受。一方面,旅游公司常常与其勾搭连环,游客会被拉到一些热带水果园“参观”一番,那里的水果不但标价远比市 价高昂,而且在称上做手脚已成“行规”。更为恶劣的是,供人“先尝后买”的水果与实际贩卖的常常口感差异很大,不知不觉就被暗中“调包”。不良商贩早就算盘好了:游客都是“不走回头路”的,发现被骗多数只能自认倒霉,不宰白不宰!仅就“黑心牌”首位得主吴某来说,外地游客在其摊位购买25斤山竹与35斤芒果,吴某分别只给了17斤与26斤。缺斤短两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某些强买强卖更对三亚旅游、甚至是海南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面对坑害游客的行径,据说当地工商部门也曾多次整顿,可不良商贩往往只是稍微收敛就又“故态复萌”。此次“黑心牌”举措推出之后,“五一”黄金周三亚市水果市场的投诉量为零。显然,商贩们已开始忌惮坑人“示众”的后果,新政的“震慑效力”起作用了。

然而,新事物、新措施的诞生,时常会与过去的思维、曾经的规则产生碰撞。面对“于法无据”的质疑,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分析。其一,现行法规中没有针对“挂黑牌”的条文,从“不禁止即可能”的角度,工商部门此举恐怕不能算“行政违法”。其二,法律从来都是尊重事实、强调证据的,如果商贩欺客“证据确凿”,公开揭露曝光就不存在“诽谤”之嫌。而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行为负责,坑害消费者的行径在前,不法商贩吞下经济与社会评价双重损失的“苦果”也属咎由自取!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提倡人性化执法。由于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一些事也曾引发社会争议。在此,评判是非曲直实际有几个要点。

首先,人性化不是“懦弱迁就”的代名词,其是建立在将心比心、相互平等、诚信仁爱等原则之上。如今对于城市“路边摊”,社会呼唤人性化管理,是出于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希望能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帮扶规范,而不是简单的查抄取缔,激化矛盾。反观少数商人从主观上故意坑害消费者,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人性化”又怎能成为开脱、逃避惩罚的“挡箭牌”?

此外,民主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权利的平等,必须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是“公共利益”为社会最高取舍。倘若个体侵犯了公共利益,其性质已超出“隐私”范畴,揭露曝光不仅是确保公众应有的知情权,更是对社会利益的必须维护。如今某些人不分场合、不顾是非,对不良行径动辄拿“隐私”、“权利”理论一番,往好了说是对民主权利、民主价值的谬解;说难听了,则是妄图使自私无德行径“合理化”,是典型的胡搅蛮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然而,“徒法也不足以自行”。事实上,执法与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管,已是法制社会构建的一大重点。所以,违规处罚过程是否公开透明,事实依据能否禁得住考量,能否切实有效杜绝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等等,才是更值得人 们关注的焦点。总之,对严重无良行径采取“釜底抽薪”,社会良好氛围之“风向标”才会愈发明确,也只有更为科学民主地管理,社会文明与和谐构建的步伐才会越发坚实。

国考申论新题型“理解句子”解答方法

2010-10-27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729

2010年国考申论不仅对两类考生采用两类试卷开始考试,同时也出现针对两类考生的不同新题型。

如国考综合管理类考生试卷第2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这个题干要求是对引用材料中的话进行理解,不同于传统概括题、分析题等类型的提问方式,这种题目让许多考生摸不着答题方向与思路。

同时浙江2010年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这种提问方式:

1、按要求谈谈对以下两句划线句子的理解(20分)(1)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根据资料一、二作答)(10分)(2)从当前形势和长远看,大面积对化石能源实施价格补贴显然是不适宜的。

(根据资料三作答)(10分)要求:(1)准确、全面、简洁。每一小题字数分别不超过150字。(2)两道小题都答在答题卡第一题页面位置并写明小题号,两小题之间空两行。

这种新的提问方式,其实并没有脱离常见的概括题与分析题的窠臼,也没有放弃考查考生归纳概括与分析能力,对句子理解的过程实际是分析能力的考查,而进行答题时需要根据材料概括好信息点,因此对句子理解是分析题与概括题综合考查的旧题型,即是用“旧瓶子装新酒”。

要解答出这类题,首先要看题干内容,分析提干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在说问题还是在强调做法带来的后果?其次把这句话放回到材料中,找出这句话的出处及其相关的信息点;最后根据题干概括出要点。

如解答国考综合管理类第一题第二小题: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 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通过分析句子可知这句话主要在说明海洋污染带来的危害,不仅毁灭鱼儿家园还会毁灭人类;这句话出现在给定材料一中,其中还有这样的表述:

权威部门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输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积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从给定材料中可以找出“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这些信息点表明这句话重点强调污染带来的更多危害,根据找到的信息点答案为:“海洋的污染不仅仅会毁灭鱼儿的家园、破坏海洋生态的平衡,进而破坏自然生态,特别是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造成消极影响,这将是其更加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更进一步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严重发展障碍,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

所以这句话理解是要概括出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析后概括影响的题型。

对于浙江考试的分析也应如此进行,但是明显的是题干中的两句话都是关于问题的表达,所以是要考生概括问题的原因的。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原因,按照概括原因的解答方法有条理归纳出信息点即可。

这种对句子理解的新题型关键要把握住题干问题的内容表述是什么,只有分析准确了,从材料中才能找出有效信息点,具体解答中还是需要概括的方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剖析与警示

2010-12-11 来源:展鸿教育

点击量:434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百万考生紧张的备考心算是可以暂时放下一段时间了,但对于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却觉得出乎意料,很是沮丧。(副)省部级以上(以下简称A类)试卷和市(地)以下(以下简称B类)试卷考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题,前者是以黄河精神为主题,后者是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无根文化为主题,本质上是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 视频: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评申论篇

暴露的身份障碍及教育不均提出思考,并且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面。孙老师认为,考生的感觉出乎意料的主要是主题和题型两方面:

一、对考查主题的惊愕

很多考生对于为何考查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感觉费解,而对B类试卷的考查主题却并不吃惊。因为B类考查的话题是考生相对熟悉的问题,不论是农民工这个字眼,还是教育问题,还是城市化暴露的问题等等,考生在往常复习中,从教辅资料以及电视新闻节目中都有比较多的关注,所以并不吃惊于这样一个社会民生话题,但要上升到文化高度来思考这类问题就未必能游刃有余了;若考生在日常复习中解读过上海市2009年申论真题,便更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那次考试就是围绕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展开的。而A类考试选取的黄河治理及黄河精神传承这样一个主题着实让众考生大跌眼镜,若得知这一幕,恐怕命题小组的各位专家怕是要掩面而笑了,这其实就是国考的趣味所在,不但选拔人才,而且还要通过人才选拔形式的创新探索最为合适的深度考查形式。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08年国考和10年国考其实都在考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的一种协调关系,09年国考考查的是以产业反哺为着眼点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院孙老师认为,这也与我国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伟大战略后的所有政府政策行为相吻合,“和谐”是当前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题。今年国考的两类试卷都讲到了文化意义与精神层面,这种上层建筑的内容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是相对陌生的,长期以来,考生习惯于从材料中“摘抄”一些文段和词汇填充答案,基本是不假思索和加工整合的,所以导致试卷虽然答完了但依然不了解考试的主题。本次考试着眼于黄河这样一个主题词要求考生从文化精神的高度解读思想的传承,无疑是难度的增加,但也暗示了各位考生,没有什么考试是永远不变的,尤其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公务员人才选拔考试而言。

如同去年考查渤海海域的资源保护问题一样,考生长久以来过度关注某个典型事件,渐渐失去了“抽丝剥茧”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与A类试卷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相比还相差甚远,既然考查了黄河精神这样一个话题,考生就要深刻理解文化之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能仅仅理解到文化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相比而言,精神层面的财富更为重要。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要有其重视从个别话题和事件中认识到国家透过方针政策对于某类问题的 关注,因为这体现了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二、对考查题型的惊愕

从考查的着眼点看,两者都是透过某一问题考查文化意义,揭示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A类着眼于生态,B类着眼于社会,本质上暗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文化精神等的协调关系,也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内中应有之义。

从题量来看,本次考试两类试卷都是四大题五小题的模式,是去年国考形式的一种延续,这其中也必然囊括了概括概述提、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题和文章写作题,在具体的题型划分上,包含问题概括、句子分析、原因分析、文书对策等,基本都是往常试题中出现的题型,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对于文书对策类题型相对忌惮,专业暴露了考生在复习中的盲点,亟待加强,而且这种测查形式会成为常态。

A类考试中出现了“宣传册”这样一个文本形式,要求包含“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四部分。从申论的测查本质——选拔适合机关工作的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题型在创新的同时尚没有达到足够的难度,只是考生普遍对于“宣传册”这样一种实务操作的问题过于陌生,故而试卷已经给定了一个大致的编写框架,说到底考生只要在这个框架之内将材料中阐述的重要信息点纳入到答案中就可以了,并非很难操作。这种考查形式自然是延续了去年“规划报告”和“宣传纲要”的思想,也体现了申论考试的务实性和操作性,要求考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何以然”,这是考试的进步,也是人才选拔的进步。

B类试卷考查的是“公开信”,对考生而言便相对简单很多,其实并非“公开信”与“宣传册”目录存在难度上的巨大差异,而是考生的熟悉度作祟。信件的写作一般都遵循固定的格式,标题、称谓、内容以及落款,但说到底这种形式上的分值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站在县教育局这样一个角色上来把握对外宣传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同理,这种测查形式的优势是:新颖、务实、有区分度。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应用文的范畴,内中主要考查的都是常用文书,尤以事务性文书为主,目前国考还没有考查过非常严格的党政公文,新东方公考研究院提醒各位考生,若对于这种有一定格式和逻辑步骤的答题形式还比较陌生或比较忌惮,就要在日常复习中尽量掌握其写作思路和重点,具体的格式细节从来不会成为国考的要求,而文体间的写作侧重是有差异的。

综上,申论经过十多年的考查,正在形成一种相对成熟而有深度的测查模式,从最初的材料的短小精悍,到目前材料的稳定适量;从题型的单调如一,到目前的多元复合;从传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到目前的文书写作与应用文体;从紧扣给定资料到参考给定资料并且不必拘泥于资料,当然目前这只是一种迹象,申论还是要以材料为主要依据进行作答,但这种微观变 化带来了申论考试的活力,让考生不必沉溺于“八股”文章,也是对于习主席提出的“改善文风”思想的一种呼应,作为考生而言,应当尽快建立角色意识和公务员思维价值体系,给予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度,同时在复习之时对于政府实务操作进行适当的了解,可以去国家党政机关或相关企业进行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加符合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要求。

第二篇:申论必背)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再次强调指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要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明确思路举措,把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既要大力推广已有的技术,使之真正发挥效用;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抓好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还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近年来,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的供应安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某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面对的迫切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节能减排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今年6月初,我国政府先后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方案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方案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硬”任务来抓。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我国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近二十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的配套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 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

五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使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给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为推动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其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立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工作要做实,重心要下移,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做到了,才能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整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浩大而艰巨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其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而评价政府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用于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与用于受益对象的资金的比例。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标志是60%以上的财政预算要用于社会发展,中国当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都在大力推进之中,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有所转变。这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也是全国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福祉。

其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又非常复杂,再庞大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全部社会事务。在目前我国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要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减少公共决策的随意性,做到公平管理、透明管理。

其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难点在于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造。在经济领域成功地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后,社会管理是否可以市场化?经验证明,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在某些社会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负面的,无节制地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公益事业领域实行“市场化”、“产业化”,难免走偏方向。社会生活比经济生活复杂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怎样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在第二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我省有26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占浙江省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于民营经济。这一组数据表明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在这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民营企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得特别顺畅,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多项阻力,能挺的民营企业走过来了,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相当弱小,蜷缩在一角。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民营企业到底遇上了哪些阻力?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人才的缺乏。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力不可言喻,一个点子的产生,一项洽谈会的磋商,乃至一个企业内部的发展总结与计划,一名资质平庸者与一名真才实干者作出来的效益是完全不同的,它可以将企业引向正负两面。但现在的现状是民营企业因大多从家庭作坊、社队企业发展而来,固有的家族观念使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也是从家庭成员中产生,这自然弥补不了其他人才的先进意识和先近理念,同样道理,人才在民营企业难以受到重用,故而转投其他行业,久而久之,形成了连锁反应,民营企业只是人才短暂的避风港而已。

其二,民营企业的融资力量薄弱。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常常能够得到银行的长期贷款。但同样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虽然发展颇具特色化,但从开始的小企业,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权,政府的放之任之态度,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即使走关系拉上了贷款,也是还贷期限紧,贷款数目少,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套上了一层圈。

其三,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限制性政策。政府往往重视工程大,项目多的外资经济、国有经济。但对民营企业包括行业的选择进入,民间资本的进入,民营企业的上市等诸方面进行卡制,致使民营企业与其他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发展境遇方面薄弱许多。

民营企业的这些制约性因素将导致民营企业虽然能在21世纪的今天风风光光,但其以后的发展未必仍然势如破竹,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首先,民营企业也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通过科学论证的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也应予以借鉴并采用,在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其次,打造人才促企战略。从企业内部自身来讲,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前提,让人才能在民营企业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余地是根本;从外部环境来讲,政府应在人才引进、人才安臵、人才培养等措施上真正给予人才有吸引力的优惠。

再次,政府应从解决民营企业行业发展、民营企业资本、民营企业享受其它优惠措施上全面制定措施。政府应逐步放开民营企业的行业进入制度,使民营企业向更多垄断行业全方位发展;在融资成本上,给民营企业扶持,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取资金;在对发行、上市的大型民营企业,更好在核定相关情况后,给予其上市的资格。在其他方面,积极扶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浙江省的一个新增长点,我们的政府应从打造“有为”政府着手,从各方面予以积极引导,使它这辆高速列车越开越快。

第三篇:申论四大必背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写得真是漂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再次强调指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要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明确思路举措,把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既要大力推广已有的技术,使之真正发挥效用;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1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抓好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还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钟君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给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为推动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

其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立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工作要做实,重心要下移,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做到了,才能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整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浩大而艰巨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其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而评价政府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用于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与用于受益对象的资金的比例。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标志是60%以上的财政预算要用于社会发展,中国当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都在大力推进之中,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有所转变。这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也是全国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福祉。

其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又非常复杂,再庞大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全部社会事务。在目前我国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要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减少公共决策的随意性,做到公平管理、透明管理。其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难点在于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造。在经济领域成功地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后,社会管理是否可以市场化?经验证明,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在某些社会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负面的,无节制地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公益事业领域实行“市场化”、“产业化”,难免走偏方向。社会生活比经济生活复杂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题目

2005年浙江省录用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

申 论 试 卷

一、注意

1.请在试卷、答题纸上分别填上你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本卷总分100分,限时2小时;

3.仔细阅读以下资料后,按照后面的申论要求,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依次作答。

二、资料

(1)在第2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我省有26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

2004年1至6月份,我省个私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594.46亿元,销售总额及营业收入3817.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7.84亿元,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6%、25.49%、24.58%。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五年来,全省年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4.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4.03万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浙江省,C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自民营经济。(2)随着经营事业的扩展和与资本积累同步增长的社会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反哺社会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杭州富阳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一下子拿出1000万元捐给当地教育部门。在浙江中部小镇横店,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横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文莱不仅办企业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就业,带动老百姓一起走致富道路,还为当地老百姓建起了高中、大学。

(3)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而企业又要发展壮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时只有从家族内部挖掘,结果家族中一些资质平平、能力一般的人进入企业管理层。尽管这些人不比其它员工的贡献大,甚至还要小,他也会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不干实事,颐指气使,自封“元老”,养尊处优并要获得超额利益,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西子联合控股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表示深有感触:民营企业素有“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特点,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家族情感”、“家族矛盾”往往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浙江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每年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为了实现企业更高的发展目标,该企业前几年每年引进100名本科(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但今年企业不得不调整了这一引人计划,因为前几年引进的人才有一半多“跳槽”了。位于台州的飞跃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但企业近年来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而另一家生产医药的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才难留,花了不少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经常一走了之。

(5)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在调研的企业样本中,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少,有些行业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当然难以在这些行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人方面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与外资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国民

待遇”的优惠政策相比,其歧视性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80多种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即使是一些已经放开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没有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6)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即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目的,在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批时,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指标。近年来,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过“买壳”实现的,企业债券更是极少数国有大企业的“专利”。

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商业银行基本收回了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当前,主要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情况事实上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真空地带”。在国家统计局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次专项调查中,有45.7%的企业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7)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源于小型的社队企业、集体企业或家庭作坊,开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普通劳动力,缺乏资金和技术,所从事的都是简单的加工行业。后来,虽然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最初的产业选择路径依赖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仍然以这些初始产业作为主业。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在去年一季度的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九成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仅一点零五亿美元,低于全国二十六个百分点。权威人士曾形象地指出:“浙江的企业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8)在已进行的全国三届“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浙江省共有50个产品品牌被评定为“中国名牌”,浙江“中国名牌”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还是在浙江省,不少企业并不注重信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宁波的小家电、平湖的服装、慈溪的灯具、义乌的玩具„„九成左右是贴牌生产。在这些企业中,量多价廉往往是他们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温州市长刘奇说:“没有贴牌生产,我们很难摸到国际顶尖品牌的生产、管理门道,但只有贴牌,企业只能是灌木丛,长不成参天大树”。

(9)在绍兴,人们反思欧美对纺织品接连不断的反倾销案;在温州,人们剖析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在宁波,人们说起生产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浙货最大的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0)20余年的风光之后,全国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彻底取代了卖方 市场,浙江经济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一个“先发优势”,已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某市,除基本农田外,可用于建设的耕地,按去年速度,再有七年,将全部用完。而在全省,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已是普遍存在。2004年夏天为让电子民,义乌2万多家工厂一度全部停工,全国电力缺口1/4在浙江。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近年来还面临严重的“水荒”威胁,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已经开始困扰城乡。慈溪、玉环等城市,去年盛夏高温季节,不少家庭异地大批购买瓶装矿泉水,以补充生活用水不足。

省经贸委、发改委的同志给我们算能源账: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来自省外;浙江的经济还属于高投入、高耗能型。去年全省GDP增长14%,用电增加了22%。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

(11)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浙商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苛刻”。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无为而治”,固然释放了民间的创业激情,但也使自己养成了“惰性”。

浙江以后应像苏南许多地方政府一样,全力打造“有为”政府。省工商部门开展了企业创牌活动,争取用三年时间,在民营企业中培育1000个知名商号,1000件著名商标,30个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使浙江企业真正走上物理资本和伦理资本双重积累的正道,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抬头挺胸走天下。

已经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长的“浙江列车”,究竟还能快跑多久?

三、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省政府要实现从“无为而治”到打造“有为”政府的转变,下列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请指出并分别说明为什么,字数不超过300宇。(30分)

A.政府应该把该管的管好。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企业自己决定;但在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由政府决定。

B.政府尽可能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倡导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唱主角。

C.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

D.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附 属机构。

E.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 域,并使它逐步占支配地位。

F.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 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3.请结合给定的资料,用1000字左右的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 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明力。(50分)

第三题范文

怎样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在第二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 上,我省有26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占浙江省 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于民营经济。这一组数据表明浙江的民营企业 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在这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民营企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得特别顺畅,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多项阻力,能挺的民营企业走过来 了,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相当弱小,蜷缩在一角。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民营企业到底遇上了哪些阻力?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人才的缺乏。人才在企 业中发挥的作用力不可言喻,一个点子的产生,一项洽谈会的磋商,乃至一个企业 内部的发展总结与计划,一名资质平庸者与一名真才实干者作出来的效益是完全不 同的,它可以将企业引向正负两面。但现在的现状是民营企业因大多从家庭作坊、社队企业发展而来,固有的家族观念使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也是从家庭成员中产 生,这自然弥补不了其他人才的先进意识和先近理念,同样道理,人才在民营企业 难以受到重用,故而转投其他行业,久而久之,形成了连锁反应,民营企业只是人 才短暂的避风港而已。

其二,民营企业的融资力量薄弱。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常常能 够得到银行的长期贷款。但同样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虽然发展颇具特色化,但从开始的小企业,□□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权,政府的放之任之态度,使得 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即使走关系拉上了贷款,也是还贷期限

紧,贷款数目少,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套上了一层圈。

其三,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限制性政策。政府往往重视工程大,项目多的外 资经济、国有经济。但对民营企业包括行业的选择进入,民间资本的进入,民营企 业的上市等诸方面进行卡制,致使民营企业与其他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发展境遇方 面薄弱许多。

民营企业的这些制约性因素将导致民营企业虽然能在21世纪的今天风风光光,但其以后的发展未必仍然势如破竹,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首先,民营企业也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通过科学论证的以“产权明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也应予以借鉴并采用,在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 其优越性。

其次,打造人才促企战略。从企业内部自身来讲,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资福利 待遇是前提,让人才能在民营企业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余地是根本;从外部 环境来讲,政府应在人才引进、人才安置、人才培养等措施上真正给予人才有吸引 力的优惠。

再次,政府应从解决民营企业行业发展、民营企业资本、民营企业享受其它优 惠措施上全面制定措施。政府应逐步放开民营企业的行业进入制度,使民营企业向 更多垄断行业全方位发展;在融资成本上,给民营企业扶持,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 取资金;在对发行、上市的大型民营企业,更好在核定相关情况后,给予其上市的 资格。在其他方面,积极扶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 理。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浙江省的一个新增长点,我们的政府应从打造“有为”政府着手,从各方面予以积极引导,使它这辆高速列车越开越快。

第四篇:申论必背古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第五篇:申论必背句子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辅导资料:必背文章与句子

【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从而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目前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相对照,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社会转型导致的波动,利益群体分化引发的冲突,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极大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促进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健全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此外,完善制度保障,还要注意各项制度体制之间的配套与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单兵突进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若持续深入,则有待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协同跟进。我们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制度的不配套、不衔接、不协调有关。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要选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上下功夫。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广大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谈不上社会和谐和进步。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遏制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大体同步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对于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可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兹事体大。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影响执行效果。中央为此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

事实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的。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

一是政府必须做到依法行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政府作为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以此树立守规则、可信任的良好形象。

二是必须做到诚信行政。诚实守信是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我们看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多源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或言行不

一、言而无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政府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到的,要向老百姓讲清楚原因。

三是必须实行信息公开。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重大事件发生后,本来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其实,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空间。信息公开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正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不久前正式公布,条例就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毫无疑问,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人民了解越多,国家越有力量。

【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开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1、2、3、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民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的国民生活,却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的强与弱,社会治理的好与坏。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2006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遇到这三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这是几个沉重的比例。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跟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步伐,是今后若干年中各级政府都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社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都是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困难群众,而不是与民争利。

可喜的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政府突出强调的理念,更成为落到实处的一系列举措。据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央财政总支出将突破2.6万多亿元。这一巨大的财政“蛋糕”里,将拿出3900多亿元,用于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增加了520亿元;850多亿元用于缓解“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比去年增长41.7%;300多亿元用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去年增长86.8%;还有2000多亿元将用于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去年增长了13.9%。上有国家财政补贴下有地方政策措施,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拆1平方米旧房,补1平方米新房”的新举措,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往日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这些高含金量的惠民政策,让我们感受到和谐社会春天般的温暖,看到了国家走向科学发展轨道的春天的希望。我们期待着2007年成为一个民生问题不断解决的执行年,一个让中国老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年。

【节约】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一些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应用节约新技术;一些省市大力推进节约工程,建设节约型城市有了重大进展;许多市民自觉节约点滴资源,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节约,正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66%,远大于同期世界19%左右的平均降幅;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这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也表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体制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全民动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只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行动。节约,归根到底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强化节约的意识,更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节约的理念,体现节约的要求。针对当前的具体实际,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扎实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下载申论必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必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阅卷高频词必背

    申论阅卷高频词必背 第一部分 申论客观题阅卷关键词 ................................................................................................. 1 魔块一:思想......

    申论必背名言警句

    申论备考之名言警句 第一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党90周年大会上提出:全党同志要切记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必须把......

    申论考前必背资料

    申论考前必背资料 (本备考资料包括四部分内容:申论文章必背10大开头和10大结尾、申论文章必背20条名言警句、申论文章分论点工整句式、申论常考应用文类型及新题型预测。各......

    申论必背【经典】[全文5篇]

    从农民工失业的“严冬”走向新农村的“暖春”“事危则志远,情迫则思深”。当前,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导致农民收入锐减,同时极易诱发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各级政府对此必须切实......

    华图申论经典必背

    申论范文:官员究竟应当敬畏什么 新闻主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地方官员的迷信现象令人吃惊,部分领导干部敬畏鬼神,身后经常出现所谓“大师”的身影。他们或因官迷心窍,求“......

    申论高分必背名言警句

    申论必背的名人名言!!! 江总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

    申论必背名人名言警句大全

    V信号:ywjmyy 1、只有不合格的干部,没有不合格的群众。(毛泽东) 2、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周恩来) 3、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4、实干,党......

    申论必背热点(推荐5篇)

    申论必背热点之政治篇 “打老虎”也要“打苍蝇”,基层党群干部问题 作为作为国家治理毛细血管的最末端,村干部直接面对百姓,对于上,他们代表民意;而对于百姓,他们则代表政府。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