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旗下演讲稿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闫伟鹏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闫伟鹏
当我翻开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十二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闫伟鹏 2013.2.27
第二篇:12月闫伟鹏国旗下演讲稿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们:
周一早上好!今天我的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爱心奉献》。
国际志愿者日,我们学校组织了到敬老院关爱他人行动,我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关爱孤寡老人,这就是爱。你知道吗?爱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首动听的歌。
是的,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让我们每一个人用行动把爱心奉献出来吧,世界将会更加充满阳光,变得更加美好。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有句歌词: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对,爱就是一道无瑕的光芒,非常美丽,它也时刻照亮着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无价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它给了我们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让我们充满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同时我们应该将这份爱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到爱的温暖。
爱在哪里,就藏在人世间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发现它,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给予别人。因为它不需要惊人举动,只要你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就是爱的奉献,同样你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幸福的回馈。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人。
同学们,让你我伸出温暖的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第三篇:教育叙事——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中心小学
李可彬
教学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训练,是一种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用我的教学为每个学生带来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那天我到三(1)班上课,等学生们安静后,我说:“我们这节课做个游戏怎么样?大家可以自由结合!”话音一落,学生们一跃而起,兴奋极了。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平时很要好的同学高高兴兴地围在了一起。但有两名同学却很“可怜”的成了“编外”人!这两名同学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左看看,右看看——是没有选择到可以结合的学生,还是没有人愿意和他们结合?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办,不能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眼中的“焦点”,不能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嘲弄的对象。这样对他们不公平,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于是我马上开始了我的教学,让每个小组商量活动方案。我则在学生中间巡视,这时我发现好像有一个小组注意到了A同学,大概是动了恻隐之心,接受了他,使他融入了他们那个集体中。可是B同学怎么办呢?我边巡视边想。恰巧有一个小组在设计方案时出现了难题。“人多力量大,向你们推荐一位‘军师’!”我对那个小组说。然后,我让B同学去那个小组。虽然他们对我推荐“军师”的目的有些怀疑,但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也就接受了。B同学这才解除了“隐患”,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包括A、B同学在内的所有学生脸上甜美的笑容,听到了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夏洛特·梅森在《教育是一种训练》一书说过:在青春时期,很多事情都令我们快乐,但是天啊!当每一个小时都能带给我们明显的知识增长,当所有的知识变成快乐,没有痛苦,那该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啊!我想,这也是我
们每一个人向往的学习生活吧!作为老师,我们的角色就是消除通往这种学习生活道路上的障碍,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励、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质的飞跃。今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每个孩子一生那漫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节拍,一个音符!让我们携手共进,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让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的快乐,都快乐地生活吧!
第四篇:学生国旗下演讲稿
学生国旗下演讲稿
春晖行沃野,此去尽康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春晖行沃野,此去尽康庄》。
当清新的春风吹拂着脸庞,唤起今天的我们找回六十五载光阴的回想。
六十五年,我们的祖国饱经了风霜。三年自然灾害,十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难,经济落后西方。二〇〇八,又是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冲击华夏,雪灾、震灾接踵而至;二零一零,西南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旱灾,青海玉树地震正在焦灼着国人的心。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遭受着血和泪、水与火的煎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磨难中,中华民族才得以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发展起来,书写了华夏民族新的篇章。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一场甘霖终于在十三亿中国人的期盼下,来了!
一九九二年的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霎时,神州大地春潮滚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思想解放的浪潮,冲去了华夏故国那一粒粒旧日尘土。
我们感叹新时代的到来,我们颂扬老人的眼光和胸怀,听,那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看,那是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自信!
“千山月笛恨更长,望月思乡更不忘,隔岸天涯同国土,脉连大陆属炎黄。”浅浅的台湾海峡,曾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不知牵动了多少颗同胞忧伤的心;一双双远眺的渴望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无奈,只能对着那宽宽的海峡,一声声地叫着“妈 妈,妈 妈”,然而这一切都在2008年12月15日成为历史,鸿雁传书了,航船争渡了,银燕展翅了,“三通”成为了现实。
“烟雨锁大江”,“龟蛇”“起宏图”,“万里长江横渡”,“高峡出平湖”!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理想的长江三峡工程,拦洪峰,减灾害,获水能,得电力,中国经济增长,世界刮目相看!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昭示着我们对星空的向往;奥运的举办,世博的召开,宣告着中国正迈向朝阳。
我们仰望星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亮;我们追寻梦想,未来的祖国一定更强。
帝之苗裔,皇之后族。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风采,龙的精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灵魂。
六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六十五年的沧桑巨变,六十五年的理想和信念,激励着我们新一代国民沿着先辈的足迹,奋起拼搏,进取开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我们所有的热与光。
春晖行沃野,此去尽康庄。
六十五年,中国成长;六十五年,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这一代怀着梦想,立下誓言:再一个六十五年,一定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更强!
谢谢大家!
第五篇: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常力源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得出结论: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①。
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新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能够创造环境去推动受教育者的本质发展。社会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育关注的是人。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的,所以教育必须关注生活。然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没能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只是给予了学生走向分数的通行证。言重一点,学生成为了书本知识的奴隶,变成了“学奴”。而学生一旦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格的独立,就无所谓真正的心灵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就会贫瘠,精神家园就会荒芜。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彰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树立了社会体验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验中得到启迪的教育,这种教育更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品质教育、生活教育,是从实践出发,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四体验”课程建设。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即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高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高三学生体验工厂生活,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学生利用寒暑假去见习社区干部、参加社区建设、参与志愿者行动。同时,我们还在全国文明社区咸嘉湖社区建立了一个“爱心超市”,定期组织学生捐赠日用品、慰问贫困家庭,受到了团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与友好单位合作,建立起一个学军基地、三个学农基地和三个学工基地。每一次活动进行十天。学军活动,把学生带到军营中,与战士们同训练、同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纪律与团结:学农活动,把学生带到浏阳、宁乡等偏远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体验到诚实与生命的尊严,很多学生离开农家时,泪流满面;学工活动,把学生带到现代企业,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让学生体验到严谨与效率。
在社会体验教育中,自主教育是核心。学生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反思。这是一个实践内化为意’识,意识指向自我,然后去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更正确、更积极地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着力引导学生由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自我的方向发展;由对外部世界的批评向对自我世界的构建转变;由随波逐流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逼近。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形成一种情感,由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再上升为人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思维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创新是人的本性。创新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而且维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精神,着力点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创新能力,则指创新的基本本领,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选择、辨别信息的能力等:创新人格,指的是富有创新性的人格特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创新素质教育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在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主权,做到课堂“三拓展”,即向课堂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的个性拓展,打破“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状况,关注前沿学科研究成果,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还举办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学校科技节,我们聘请刘筠、黄伯云、朱作言、何继善、张履谦等院士为学生举办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机器人比赛、航模机模比赛、化学试验比赛等。科技节参与人数之广、活动内容之多、奇思妙想之丰富,让人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说,科技节是他们最为快乐的节日。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如今已初见成果。今年。在全国中学生小发明创新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两名学生代表国家分别参加数学、生物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双双折桂。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要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这样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要建立平等、合作、理解韵新型师生关系,要努力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自由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眼观六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去做;解放学生的脚,让他们,自由行走。要允许怪异想法的存在,鼓励学术的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同时,要特别注意,创新素质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的,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关注学生的未来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国际视野教育,有利于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相互间的认同,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2003年,我们引进了英国“A—LEVEL”课程,创建了湖南师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2006年,我们又引进了SUC课程体系,为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三年来,参加雅思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拿到了6,5分。申请到了国外大学的深造资格。
此外,我们还先后与澳大利亚史宾威中学、英国布鲁克豪斯学院、加拿大南波特中学、韩国仁川晓星高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今年,英国“精英人才的摇篮”伊顿公学还派出教师到学校讲学。
从去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了200多名学生访问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出访时,学生住在外国学生的家中;回访时,外国学生住在我们学生的家中。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又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一位正留学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写给我们的信中说:是湖南师大附中的教育。让我在世界知名大学如鱼得水。
国际视野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对待异域文化,我们要提倡国际理解,采取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爱与和平的态度,以文化合作与生活理解为核心,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决反对对民族文化的妄自菲薄,坚决抵制对民族文化的“自殖民化”,坚决摒弃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放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一旦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因此,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是当代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文化自主性的坚持,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封闭。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要使人学会与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会对自身文化的承续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