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

时间:2019-05-14 18: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

第一篇: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

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

青泽

前言

从1994年算起,我作了十多年的期货交易,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血的教训以后,也积累了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一些市场感悟、体会。但是,我今天讲的内容,朋友们听完以后也许并没有觉得有多深刻,多了不起。显然,这些东西还不是非常成熟和系统的,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的一点认识,有些问题我还在研究和思考。在座的各位朋友面前做这次演讲,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的感觉。其实,作为一个操盘手,我更愿意坐在底下听,听听别的高手是怎样做期货的,而不是在上面讲。不过,对我来说,这也是和同行们交流的好机会。交易的思想和理念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个人闭门造车,往往可能走进死胡同。所以,等会我讲完后或者在讲的过程中,非常希望各位朋友对我的交易方法、策略、思想提出批评,高屋建瓴的指点一下。我很愿意通过这次演讲的机会,和各位交个朋友。

1、期货交易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

2、在投机方面的培训,无论多么精妙多么全面,对个人来说都是埋下了不幸的根源。许多人都是被由此引入市场,初期小有收获,最终几乎人人惨败。

——本杰明·格雷厄姆

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讲课提纲

一、期货交易——痛并快乐着

二、期货交易需要哲学大智慧

1、科学在市场交易中的困惑、尴尬和无奈。

2、市场理解中的哲学智慧 A、宏观、全局的眼光 B、抽象的思维特点

3、交易策略中的哲学智慧 A、哲学辩证法:

1、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没有完美的交易系统和理论

3、思维、行为的前后一致性原则。

4、交易成败的标准——成王败寇? B、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1、有限理性——界定自己的能力圈

2、试探——加码的交易策略。

3、人的本质有非理性的一面。C、简单之美

1、简以制胜——交易工具的选择

2、大道至间——交易的唯一原则:让利润奔跑,把亏损限制在小额。

4、投机者的交易心理、人生态度和境界问题——不能作精神上的软骨头 D、1、人间正道是沧桑

2、道在伦常日用

3、人生赢家,就是期市赢家——高贵的人性:耐心、坚强、理性。

4、自由和必然——

一、期货交易——痛并快乐着

有人认为:期货投资的魅力在于,这是一个创造奇迹与制造梦想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自由意志的地方。人们相信凭着智慧、勇气、热忱和汗水可以跻身于赢者行列。有人认为:当代社会中,期货市场或许是自由经济的最

341720年春天,牛顿卷入了著名的南海公司股票投机活动,南海泡沫的破灭使他最后损失了20,000英镑。他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股市的曲线和人性的疯狂。

(南海公司股票图表)

⑵、1929年,英国首相邱吉尔炒股

1929年,英国首相邱吉尔访问美国。在参观了纽约华尔街股市后,深深地被那里紧张而热烈的气氛感染,于是决定小试牛刀。令邱吉尔没有想到的是,股票市场是不论出身的,他的第一支股票很快就被套住,这使他很没面子。于是,他又盯住了另外一支很有希望的绩优股,但股价仿佛有意跟他过不去似的,一路狂跌,邱吉尔又一次被套牢了。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邱吉尔每每交易,却每每陷入泥潭,终于“破产”了。以邱吉尔之大家智慧,竟然在股票市场大败而归!

⑶、经济学无法让投机者成功

上经济系交的学费还不如拿这钱到股票、期货市场去学习经验,那里可以学到真正如何赚钱的经济学。

长期资本公司的失败和索罗斯的1%理论。

长期资本公司是有两个诺贝尔奖得主挂帅的。它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或者说根据是:假设大数常态分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根据他们的研究,每年的市场价格波动平均大约在19%以内。短期市场价格可能会大幅波动,但过一段时间以后,投资者和市场价格就会回归理性,市场会重新变得有效率。

比如说,正常的情况下,投资者在选择国债时,在信用状态一样的时候,重视的是收益的高低。但是,在发生信用危机时,即使俄罗斯的国债利息很高,他也不会去买,而会买利率很低,有安全性的债券。有悖常理,却是现实。

长期资本公司的管理者不理解市场价格可能因为纯粹投机的因素,长时间,大幅度上涨或者下跌。但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之大,有时是出人意料的。1997年金融危机,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市场出现了在他们看来实在没有道理的走势。

长期资本公司的投资理论在95%的市场状态下是正确的,能够赚到钱,但是,在1%的情况下,它会亏大钱。在谈到长期资本公司的破产问题时,索罗斯说,我们最重视的是那个1%的时刻。

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投机交易终结于市场预测,以为预测就是市场交易的全部,希望找到一种科学的预测理论,是一条错误的路。

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有一种认识误区:追求交易的确定性;预测制胜的思维。

2、市场理解中的哲学智慧

既然我们不可能通过100%的正确预测市场价格走势取得成功,那么,期货交易的成败有没有什么规律可找呢?如果说科学不能解决交易的成功问题,哲学有没有帮助呢?

我认为: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哲学的抽象思维模式,也许可以更为有效地帮助投机者把握市场运动的脉络,领悟到市场交易成功的奥秘。

哲学是观察世界的角度学,思路学,思路一变,你眼中的世界也随之改变。

A、宏观、全局的眼光

哲学用粗线条、定性和模糊的语言把握市场,而科学用的是细线条、定量和精确的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来自丁圣元,我补充了一点):驾驶员在破旧的马路上开车,如果他只注意眼前几米,确实可以躲避大坑和大包,防止翻车。但是,如果仅仅如此,他可能早晚会撞到墙或者跌入悬崖。因为没有注意更远的东西。前者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后者是哲学的思维方式。

①、什么是市场趋势,用科学的语言和数据很难准确定义和描述。

短期趋势、中期趋势、长期趋势,这儿的短期、中期、长期怎么鉴定?一天是短期,还是一周是短期?一个星期有人认为是中期,有人认为是短期。很难科学定义。

投机者个性化的决策方式、交易的主观时间尺度决定了他眼中的趋势。换一个时间尺度,一个人眼中的趋势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噪音。(图表说明)

新手的时间尺度。我在《独自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说:

“一个投机市场的新手最渴望知道的事情是什么?是明年的股票、期货价格?不!是下个月的股票、期货价格?不!是下周的股票、期货价格?不!一个投机新手最想知道的是今天下午至多明天上午,股票、期货的价格走势如何,市场会怎么样。稍微长远一点的事情他完全不会去思考,也不感兴趣。这是一个市场新手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所以,任何预测市场短期价格变化的工具、秘诀、技巧总是受到大众最热烈的欢迎。在他们眼里,这是最真实的,能够马上得到检验,迅速看见效果。而离他们稍远一点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往往因为无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显得虚无缥缈。”

眼中每天盯着市场微小变化的人,怎么能够看出市场的长远趋势呢?作为一个老练的投机者,各有各的衡量趋势的时间尺度,有短期、中期、长期。但是,一旦形成了最适合自己个性的交易模式和时间尺度,这个看似很困难的问题,用一种粗线条、定性和模糊的方法却可能把握的很好。这里面有经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投机者具有一种宏观、全局的眼光,对交易是非常有价值的。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优秀的交易者知道,建立在中线上的短线很好做,反之较为困难;建立在长线基础上的中线很好做。也就是说,对市场走势的宏观把握是作好短线交易的基础,局限于盘内市场的波动,很难知道市场下一步最可能的走向。

高明的投机者对市场价格变化要有宏大的视野,战略的眼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市场,把握市场。

②、历史的、系统的观点 我的朋友谭晓旭说:

在某种意义上讲,期货投机客和老中医是一个行当,真正的老中医年龄不会小于50岁,甚至更高。和西医相比,我认为中医更为精妙,悬脉问诊,精妙到只需一根丝线就可以诊断出你全身的阴阳是否协调,看看你的脸色就可以知道你的五脏六腑什么地方出问题。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注重身体系统,而不是局部的现象。

这样说当然没有全盘否定西医的意思,只是一个比喻。

在我看来,中医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手段,而是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西医治标,是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许多人都是以西医的方式做期货;中医治本,不过好中医,就像成功的交易者一样,少见!

这一点与期货交易非常相似,但你必须用时间、过程和经验去积累,时间到了,自然体会到大道至简。

B、抽象的思维特点

市场运动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我以为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怎么看。哲学的抽象的思维特点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不要试图去完全理解市场的所有变化,有些你可以理解,有些你无法理解。忽略局部、细节的运动,抓住市场运动的核心。对长线交易者来说,这是必须的。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在PPT上放一张图表:国债期货319图)

过于关注小事情的人往往对大事情一无所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对大事情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往往忽略细节。

3、交易策略中的哲学智慧

A、哲学辩证法:

①、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句话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一是交易哲学层面——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条条道路通罗马。从原则上讲,期货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在这个市场长期生存并且赚到钱,应该是讲得清楚的。虽然有些经验和交易中的直觉一类的东西无法完全说清楚,但是,基本的交易思路和交易原则并不神秘。

一个高明的市场参与者,在长期的交易实践和痛苦摸索过程中,随着对市场和交易本质问题理解的深入、有效的交易策略的形成和心理素质、人生境界的提高,往往会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成功交易理论,具有自己基本的交易风格和交易思路,这就是一个投机者的交易哲学。

客观的说,市场中大多数投机者并不明白交易是怎么回事,怎么样长期成功地从市场中赚到钱,更谈不上建立起自己的投资、投机的哲学。

上周末,武汉的一位朋友来北京找我。他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常于夜深人静时自问:失败之人自有失败之理,人说十年磨一剑,为何你十年竟磨不出一把菜刀?

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一个迷宫理论来解释:期货交易就像一个迷宫。大多数人一旦进入这个迷宫以后,往往就晕头转向。一直处在这样的迷宫中转不出来,很难找到一条走出陷阱的路。为了寻找最完美的路,他们在各条道路之间努力尝试,来回徘徊。一会走这条路,一会走那条路,最后迷失在路途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为什么十年竟磨不出一把菜刀?今天你用一根铁棍磨;明天你用一把生了锈的剑磨;后天你用一把菜刀磨。你能磨出来吗?

一个北京人去天津的例子——盲目的摸索不能解决问题;外人简单的说一下,听一次课,也解决不了问题。

交易哲学来源于市场实践和经验,更是一个投机者的智慧的系统升华,是形而上的东西。

试想,一个没有明确的交易思路和风格的投机者,他在市场中会怎样行动?只能是盲目的行动。

所以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二是市场理解和交易的技术层面——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索罗斯——当代金融领域的投机大师索罗斯在解释他的投资方法时说,在投资决策以前,他总是先拟定一个市场假设,作为理解市场运动的一个框架。他在《金融炼金术》中说:“请尝试给出一个未经精心构造的假设,它只会引导漫无目的的投资,相反,如果你精心地构造自己的假设,你将能始终不断地取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成就——假使你的独到见地并非过分的偏离市场。”

索罗斯构筑市场假设的基础是他的市场反射理论,反射理论抓住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化的关键特征,所以,每当市场变化符合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呈现大起大落的行情时,索罗斯就能从市场中获取暴利。索罗斯总是在全球各个市场中寻找符合他的反射理论的投资机会。

当然,索罗斯也承认,市场反射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场合,市场变化在很多时候不会出现反射过程。此时,索罗斯的理论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勉强介入市场,即使像索罗斯这样的投机高手也难免失手。

(上面讲的20世纪80难带出的例子)

巴非特——关于投资标准的精彩比喻:

a、投资活动“很像挑选爱人。你可以仔细推敲建立一份你希望的她该具有的品性的清单。而后你突然碰到了你中意的某个她,于是你就和她结婚了”。

我把这种一个理性人娶媳妇的理论叫做包办婚姻,比自由恋爱要好。自由恋爱往往被本能、情欲的欺骗而陷入盲目。包办婚姻应该说更理性,强调门当户对。

b、“我就像一个篮球教练”巴菲特解释说。“我走在大街上寻找7英尺高的人,如果某个小伙子走过来对我说,‘我身高在5——6英尺之间,但你得看一下我篮球玩得怎么样,’我是不会对此有兴趣的。”

c、“我并不试图跨越7英尺高的栅栏,我到处寻找的是我能跨越的一英尺高的栅栏。”(什么是市场交易中的1英尺,什么是市场交易的7英尺,投机者应该有自己内在的标准)

巴非特买卖股票有自己的几个标准,大家可以去找找。(好像是7个标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投机者在观察市场的价格变化之前就有一套系统的市场理论、框架、模型,这样的市场观察就是一种“自觉的注意”。投机者不再让市场价格变化主宰、左右自己的思维、情绪,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审视市场运动,通过理论模型观测市场、寻找市场交易机会。“自觉的注意”不是由市场价格涨跌对投机者本能的吸引而引起的,这样产生的注意是“自发注意”。大多数投机者往往在这儿陷入困境,一旦坐在显示屏前,就不由自主的被市场带着跑。“自觉的注意”恰恰是抑制了投机者的本能欲望、利益,而是强调关注投机者自身的主体操作过程。

例如,我在很多品种的交易中使用55天均线观察市场。(图表)

所以,我提出了一种理论——投机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交易。对这个问题比较详细的论述非常复杂,我在北大讲课的提纲中提到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找来看看,今天不讲了。

理论、模型、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机者在市场中关注什么,也决定了人们的思考、判断和行动方式。假如你相信选择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学说,你就根本不会试图从市场价格波动中投机赚钱,而会把精力集中在选择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假如你相信市场趋势理论,认为市场价格以趋势的方式波动,那么你就会忽略市场短期随机的、偶然的变化,重点关心市场主要趋势的发展;假如你运用某一条移动平均线作为判断市场中期走势的标准,而且行之有效,你就不会试图去理解中间过程暧昧不清的市场变化。我自己经常用55天均线把握市场、监视市场的中长期走向。

可见,一个投机者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市场观察和交易决策的标准、依据,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

②、没有完美的交易系统和理论

哲学辩证法是智慧的精粹,小计谋需要它,大智慧更需要它。辩证法坚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

天下没有完美的交易方法:这个市场永远不存在没有错误的技术和交易系统,妄图找到不犯错误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系统,简直是痴人说梦。有时候能够赚到大钱,很多时候亏点小钱,是任何成功的交易方法的核心。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也可以叫娶媳妇理论:你要娶一个媳妇回家,你看中的是她的优点——她长得很漂亮、她很有钱、她的父亲是处长、局长、部长等等。但是,回家一看,发现她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你不喜欢的东西,例如,她很任性、霸道、懒惰等等。但是,没有办法,你只能全部接受,要么你不娶她。

其实,后来我想起来,索罗斯的观点也是这样:人类心灵构建出来的任何思想、理论和制度都是有潜在缺陷的。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人们没有发现,随着过程的展开,原来隐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美国期货交易大师丹尼斯——趋势突破入市,长线持仓的交易理论。一般来说,这种交易策略在市场出现大的趋势行情,有重大的价格波动发生时,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回报。例如,这几年的LME铜,国内的天然橡胶,原油等市场,利用丹尼斯的方法,有人也许就能赚到大钱。

(图表)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交易策略也不是万能的。当市场走势出现频繁的假突破走势时,丹尼斯的手法就会吃大亏。据说,在丹尼斯退出江湖的最后一年,他在期货市场损失了一半的资产,就是因为这种假突破过多。

(图表)

长线顺势交易的方法有它的优势,也有其弱点。

例如,里费默[应该是指《股票作手回忆录》里的杰西·利物摩尔(Jesse Livermore)]说过,在做长线交易时,眼看市场回调,50万美圆的浮动赢利的而复失,不为所动。长线交易者明明有了很大的帐面赢利,他不平仓,非要等到利润缩水,市场趋势反转才出场,看似愚笨,实则大智若愚。

短线交易也有它的优势和弱点。舍与得:得中有舍,舍中有得。

如果你只想要好的方面,把长线交易和短线交易的优点结合起来,什么钱都想赚,试图彻底打败市场,你实际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最糟糕的。

③、思维、行为的前后一致性原则。

丁圣元先生在《投资正途》中说: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即命运。投资行为模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经验和习惯的层次,这是投资者根据历史经验和直觉形成的交易办法;第二个层次是一整套的投资方法,从第一层次的经验和习惯上升到程序化的投资步骤,从收集信息,到研究、决策,每个步骤都贯穿着同样的投资原则;第三个层次是投资者对市场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其投资方法的思想和内核,是投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的根本保证。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共同形成了投资行为模式的整体,代表了投资者适应市场、减少偶然性的主动努力。对待丁先生的这个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第一个层次中应该包含感觉交易这种方式,这是新手甚至很多市场老手常见的交易决策模式。有的人是冥顽不化,至死不悟;有的人虽然认识到这种决策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却无力从思维、情感上超越感觉这个层次。就像酒瘾、烟瘾、赌瘾、毒瘾,很难戒掉。就像一个人疼痛时不让他喊;一个人痒痒时不让他挠。在期货市场,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大多数投机者的行为是混乱无序的。他们往往长期徘徊在本能、经验和习惯的层次而无法超越。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你很难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将是什么,他会做什么交易。同一个品种,一会看多买进,一会看空卖出,不可琢磨。一句话,很多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是漫无章法的。

国外曾推出过名为投资行为机会基金,就是针对人们投资时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利用比较新颖的量化分析尝试从中获利。根据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后表现一直良好,由此看来依据心理分析做出的投资方式有它的可取之处。从整个金融投资方法看,心理分析属于行为金融学的部分。而一个高明的投机者,根据历史经验和他对市场本质的认识,往往有自己明确的交易思路、交易风格,这样,他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在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他可能采取什么行动,我们应该可以提前猜出来。例如,我的一个朋友,他的交易模式根据的是美国一个有名的投机大师丹尼斯的海龟交易法则。基本上,每当市场价格出现重大的波动时,我可以事先预测出他可能会做什么交易,中间差别不是很大。从市场价格波动看,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是神仙,所以,我们不可以说——未来是一本打开的书。而对于一个具有明确的交易思路、交易风格的人来说,例如,对于严格按照海龟交易法则操作的人,我们可以提前知道他在投机市场的大概结果——能够赢利,未来几乎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点也不惊奇。因为这种交易策略是建立在亏小钱,赚大钱基础之上的。专业人士知道,使用一致的市场分析方法是多么重要。

④、交易成败的标准——成王败寇?

一个操盘手如何对待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交易是很重要的,对历史的评判会影响到将来的行为。如果对历史评价不准确、不客观,将来出现的一些行为结果就难于理解。如果评价标准或尺度正确,则将来出现的事件必然性就了然于心。

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历史中,人们往往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习惯以结果来判断他们先前行为的对错。所以,他们在作对事情时期待回报,在做错事情时则假定会受到惩罚。由于市场价格行为的随机性,这种看来似乎合理的评价标准,在期货交易中却是不正确的。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投机领域没有完美的交易方法。我们不能以某一次具体交易结果的盈亏来判断交易决策模式的正确与否。对一个高明的交易员来说,具体某一次的交易结果会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局部的亏损也完全在意料之内,这是必然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连续很多次总的交易结果是有统计上的成功优势的。

业余交易员通常希望亏损的次数越少越好,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都是他们失败的标记。专业交易员知道局部亏损的必然性。他明白自己永远无法避免亏损,就像早晨刮胡子一样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几乎不在意亏损,除非它超过整个交易计划所容许的程度。

金融投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必须符合时间这个尺度,长期成功或总的成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对于一个职业操盘手来说,一次成功交易的评价不是独立的,而是要放到整体中。评价正确有利于将来成功,否则将酿成下次的交易失败。

B、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①、有限理性——界定自己的能力圈

投资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特别是在以高杠杆为特征的衍生品市场更是如此,市场机会是数不胜数的。然而,在纷繁的市场中,保持一丝清醒的自我认识,了解到自己作为人,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完全一样;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局限。作为投资者,要学会界定自己的能力圈,也就是明确自己在所投资的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投机者应该集中精力于自己可以理解,可以把握的市场机会。不要仅仅因为有获取大额收益的美好愿望,轻易涉足自己所不熟悉的投资领域,而失去你现在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历史上很多优秀投资者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不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投资,巴菲特不去投资期权和网络股,索罗斯不去做短线交易。而有很多大投资家,在自己所擅长的投资领域内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后,态度变为轻浮,失去原来的谨慎,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因素影响,去涉足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最终失去了财富。界定好自己能力圈,提高自己在能力圈中的比较优势,把简单有效的工作重复做,成功的机率是相应会增加的。

②、试探——加码的交易策略

什么是试探——加码的交易策略?我自己操作的图表解释。

为什么要如此做?志在长远和安全生存。投资经历越丰富的,越是成功的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对市场感到敬畏。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生存,其它的一切就会化为乌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投资历史上,很多大炒手最后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原因所在。

重仓交易的危害。《十年一梦》序中说:在期货交易中,连续几次判断正确的重仓交易,也确实有可能让投机者把一笔小钱变成数目惊人的财富。但是,这不是大多数人可以效仿的榜样,这种“成功”更不可能简单的复制。尽管在1995年2月23日,我也在上海国债期货327的交易中,重仓出击,一夜之间赚了690多万元,我也曾经亲自创造过类似的暴富神话。

这一切是真实的吗?十年前确确实实曾经发生在我身上,是真实的。然而,从另外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又是不真实的。短暂的成功就像天上的流星,耀眼、明亮的光芒,美则美矣,却转瞬即逝;或者像春季的樱花,姹紫嫣红的色彩,惊人凄艳的美丽,一场大雨过后,“零落成泥碾作尘”,烟消云散,徒然令人感伤、叹息!

企图一夜暴富,投机者往往是在自找麻烦,甚至是自掘坟墓。在我十多年的期货操作生涯中,我从来没有见到过通过这种方式最后走向成功的人,而那样的情形倒是见得不少:满怀希望地进入期货市场,因为无法抵挡内心的贪婪和市场的诱惑,利令智昏、孤注一掷,最后却落个悲凉、凄惨的结局。

对一个职业交易员来说,期货交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大概估计,这十多年来,我的总的交易次数大约在20000——30000次左右。

在一个投机者期货交易的过程中,重仓交易这种方法是有重大缺陷的。胡俞越教授在给我写的序里有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我是一个过程论者,一直坚信过程完整、过程完美,结果通常不会差;过程不完整不完美,结果即使好,也长不了。

按照胡老师的说法:过程不完整不完美,结果即使好,也长不了。偶然你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侥幸赚到一笔大钱,但是,夜路走多了,难免碰到鬼,早晚会死到这条路上。

而试探——加码的交易策略应该是强调过程完整、过程完美,是一种聪明的方法。当然,最终投机者的交易命运如何,因为期货交易的复杂性,我也不敢保证他绝对能够成为赢家。

③、人的本质有非理性的一面。

人的理性只是冰山之一角。这个问题我书中最后一章大家可以看看,现在不讲了。

C、简单之美

①、简以制胜——交易工具的选择

今天你用30天移动平均线入市;明天你用30分钟移动平均线入市;后天你用10天移动平均线入市。必然陷入混乱。

一个简单的技术工具就可能取得成果。我有一个朋友专门做狭窄盘整行情的突破交易。

《独自徘徊》:在明显的上涨或者下跌趋势中,市场价格运动到某一位置以后,在一段时间里,市场走势从前期的单边趋势行情演变为横向震荡的格局,多空之间达成了暂时的平衡。无论是技术分析的教科书还是以前我在股票市场的经验,这种图表形态都不是市场价格见顶的信号,而是市场趋势暂时的停顿。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幅震荡,市场价格最后很可能沿着原来趋势的方向前进。盘整的时间越长,往往市场积累的能量就越大,随后突破形成的爆发力就越强。

市场有时候会出现长时间狭窄盘整的行情,一旦向上或者向下突破。只要投机者及时跟进,往往是风险很小,获利潜力巨大的交易机会。

图表一: 图表二:

十八般武艺和精通一门。对待这个本来极为复杂的市场,我们用复杂的交易思路只会越分析越糊涂,发现这个市场简单的一面,以简单的技术手段去把握它,这个市场不需要多么高深复杂的技术分析手段,自作聪明的话,往往聪明还被聪明误。——大智若愚

②、大道至间——交易的唯一原则:让利润奔跑,把亏损限制在小额。四类错误(逆势交易、重仓交易、频繁交易、不控制风险)的核心错误。有名人物的错误案例: 重庆基金空铜; 刘其兵空铜; 陈久霖空油;

10多年前斯坦利克罗对恒生指数操作者的批评依然非常有价值。

4、投机者的交易心理、人生态度和境界问题——不能作精神上的软骨头。

有人说:交易之道由心开始,次正理念,再次策略,最后技术。而世人反其道而行之,故事倍而功半,期货交易首正其心。

古语云:哀莫大于心死。我的观点是,在期货交易中,哀莫大于心不死。追求完美,超越自己的能力,想要获得市场所有波动的利润。

交易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心理游戏。心理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投机交易的成败。

常清老师在给我的书《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写的序中说:投资其实是一个心灵升华的过程,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人类性格缺点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投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知识和经验的合力。任何价格行情的变动都是波浪式发展的,许多交易者对行情的判断并没有多大的差错,但由于入市的时机选择不对,由于恐惧往往斩仓于黎明前的黑暗;许多交易者,对行情的判断是正确的,入市时机选择也较好,但由于贪婪,不断加码,重仓出击,往往在市场正常的回调当中败北。想想那些失败的人们难道不是满怀着对财富的渴望,在赚钱的头寸上长久地停留,以至于超过了合理的期望值;难道不是在价格下跌时满怀希望保留亏损头寸,痴等价格回升,而不愿止损;难道不是在机会来临时,一次重仓甚至满仓介入;难道不是试图抓住每次价格波动,而整天奔波于买卖之中呢。”

①、人间正道是沧桑。

前不久,深圳举办的舒曼钢琴比赛中,一个13岁的小女孩得了4个冠军,2个亚军。创造了这项比赛史的奇迹。结果,这个小女孩为了获得今天的成功,被她爸爸打了400个耳光。你说她是成功者,是!你说这值吗?

我想起了自己的期货交易,我并没有取得这种举世瞩目的成果。却付出了很多很多!!

一个优秀的操盘手良好的市场心理、心态、心境,来自于长期痛苦的市场经历。

苏本华:一棵大树想要到达天空就必须进入最深的土壤,他的根必须进入地狱,深深的进入,这样树顶才能达到天空。树必须接触到两者:地狱和天堂。

据我所知,国外有好几个有名的交易员在成功以前,失败了10~15年,精神、物质、时间的付出,令人难以想象吧。很多失败者2~3年就想战胜市场,太小看期货交易的艰难性了,是远远不够的。交易成功是一条漫长的路。

有人问李连杰,什么是中国功夫?李的回答是:时间。

前一段时间,和国内期货业翻译大家丁圣元先生一起聊天的时候,胡老师有一学生突然问了丁先生这么一个问题:面对期货交易中的巨大压力,你是如何作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丁先生的回答非常坦诚:刚开始作交易时候,面对大赔大赚,我也精神紧张,后来盈亏次数经历多了,心理也就慢慢不紧张了,心态也逐渐好了。

如何解释独自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这句话?有一个朋友是这样说的:“地狱的感受会在一个潜心研究的操盘手身上发生变化,比如随时间推移经验阅历愈来愈丰富,这种感觉会愈来愈少、愈来愈淡薄,而天堂的感觉愈来愈多、愈来愈浓重。十几年金融投机经历已经把作者从一个新手、老手成长为高手,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经验总结,让作者着实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他的身后地狱越来越远而天堂闪亮在前。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也是写一个操盘手寻找投机天堂感觉并发现投机天堂的,只不过这个过程很艰难,出现了许多包括别人和自己不幸的故事。”

这是我不同意的。

我觉得中国古代哲人的话很有道理,也能表达我作为一个期货操盘手现在的心境:圣人不是无喜怒哀乐,而是圣人有情而无累。

弹簧理论——心理波动逐渐变小。是非成败转头空。乱云飞渡仍从容。程颢的诗《秋日偶成》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②、道在伦常日用 什么叫做哲学家?

康德哲学的定义:古人所谓哲学家一词一向是指道德家而言。即在今日,我们也以某种类比称呼在理性指导下表现出自我克制的人为哲学家,并不管他知识如何有限。

这个定义更适合投机家。交易不只是一个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更是一个心理修炼和悟道的过程。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几十年的交易生涯中,索罗斯,巴非特的年赢利——复利只有30%左右。最后却创造了奇迹。最重要的是长期稳定的复利增长,保持一个平和心态看待交易中顺境与逆境,着眼于时间这个最大的终裁者角度看待万物变化。

市场交易中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金融投机的秘诀:复利机制。墨西哥金融危机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老太太在1988年往银行存了2000美圆,当时市场利率是149%,1998年,总价值达到480亿美圆。2003年还在打官司。索罗斯、巴非特的成功也更多是这个因素。

③、人生赢家,就是期市赢家——高贵的人性:耐心、坚强、理性。投机是一个战胜人性弱点的过程。

一个期货市场的老妖精、老朋友说过一个例子,他说我看过一本书,书里说人为什么会成功,又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每个人原本都有病,成功的人将病治好了,失败的人没有治好。推之于期货投资,失败的人都是病人,性格上的病、行为上的病、习惯上的病、思维上的病,只有健康的人才会在期货上赢钱,才会成功。浅显但不失为精妙。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来描述一位差劲的投资者的特点:“图卢兹·劳特雷克从事商品期货交易时间是否太短了?不,而是太情绪化了。劳特雷克是一位优柔寡断的人,情绪起伏不定,观点东游西击。这样的个性不适合从事期货交易。”

我认为,这个差劲的投机者的表现,不完全是期货市场的特殊性,而是一个差劲的人。一个精神上的软骨头。

思维缺乏一致性,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情绪支配理性。赚点小钱——小人得志、狂妄自大。亏点钱——怨天尤人、不能理性看待。

该止损的时候不止损——侥幸心理,精神上的软骨头。

我在《独自徘徊》中说:“当一个投机者判断失误时,明明知道应该严格控制风险。但是,在具体执行止损操作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仿佛竖起了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在艰难的阻止他向前迈出理智的一步。在天堂和地狱,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他开始犹豫不决,最终必然败下阵来。在期货交易中,没有人能逃避这一关的考验,只有跨过这一道坎,才能进入成功的彼岸,一旦你在关键时候退却,后面就是万丈深渊。”

一个投机者自己不能救自己,谁能帮助他呢?

我武汉的一位朋友,金龙期货的老总谭晓旭这么写道:“期市赢家,就是人生赢家,期市成败,关乎品性成败。”

“期货投资,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与其说是赌博,不如说是拼搏,与其说是做盘,不如说是做人。每一张单都透射出人性的色彩,品性的贵贱。”

④、自由和必然——

行动的自由必然导致金钱的丧失和结局的不自由。

自由不是任性,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却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那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和支配。

只要你和外界发生关系,必然的你要受到约束。如果你敢为所欲为,可能要受到惩罚。

本质上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如同小说《套中人》我们处于套子中,每一步行进都受到外围的制约。我们必须学会与外界的协调,才能让自己生活的理想些。

投机者的交易心理既和他的市场认识深度,交易思路有关,也有背后更深刻的综合因素——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问题。期货交易是一个游戏,有它自己的规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扭曲一个投机者正常的思维和理性态度。

对待市场的超然态度和对待自我的超然态度是一个高明的投机者的基本修养。

所以,我以为,对待金钱的态度——太看重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只看眼前利益的人,等等,作不好期货。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交易的不同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让投机者了解许多交易心理的问题,对投机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有着非常深刻的价值。例如《孙子兵法》中大量的战争心理的描述,就对期货交易非常有用。《论语》则对投机者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很有价值。宋代的一位理学大师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就是说,读《论语》应该使人变化气质,而不只是获得知识。

期货交易作到最后,我感觉获得市场知识实在不是很难,也不是很重要,而主要的是一个投机者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期货市场上高手之间的较量绝不是技术水平上的较量,而是投资哲学的较量,心态和境界的较量。”

如果说中国古代哲学对加强投机者的自我修炼很有意义的话,西方哲学则对投机者深入理解市场价格波动的特点、本质,意义重大。[西方哲学的长处也就是重在细节和分析了]

第二篇:中医中的哲学智慧

中医中的哲学智慧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己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优秀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的医学理论,我们会发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古人先贤留下来的哲学智慧

哲学作为揭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普遍原理的科学,是科学研究中的最高境界。哲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用哲学观察世界,我们可以做到高屋建瓴,预测事物的发展.毛主席就曾经在现代科学中的中子和质子还未发现时,根据一切事物都可以无限分割的哲学原理预言,分子和电子也不例外,还可以再分,果然若干年后人们发现了中子和质子,现在又发现了夸克。哲学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并且指明一切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运动,因此事物的稳定状态只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中而己。我们的祖先可是早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这个哲学原理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中医把人看做一个整体,并将人体中所有对立面的动态的生命现象概括为阴与阳一对矛盾,阴与阳处于平衡时,人体是健康的,阳占上风或阴占上风时人体内阴阳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出现病症,而中医就是通过服药或针灸等治疗手段帮助人体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例如:在中医中认为凡属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阴阳不足要用补阴阳的方法,阴阳过盛要用泻阴阳的办法来达到平衡。如肺结核病人面红、手心热、舌体瘦而红,脉搏细数属于阴虚,就要用地黄、天冬等补阴的药物纠正阴虚;如病人是发热、口渴、脉搏快而有力,则是阳盛,要用黄连、黄苓泻火纠正阳盛。中医阴阳平衡的治病原理体现了中医驭简去繁,从本质和整体上治病的观念,不论在现在西医中是什么病,包括西医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病,在中医这里都可以找出病因,诊断治疗并取得效果。例如西医到目前为止对病毒感染没有什么有效办法,特别是如对付艾滋病和禽流感等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到现在也没有找出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中医却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找到对这些病毒的治疗办法。可以说中医从宏观上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思路己经给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全新之路。

又如,哲学中讲事物发生变化有内因和外因,而且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医中致病的外因为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病因叫“六淫”,这六种外因侵入人体的前提是人体正气虚弱,无法抗击邪气入侵。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 只要人体内正气充足,即使有可以致病的外因,人体也不会产生疾病。这不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具体体现吗?

又如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在中医中也有具体体现,如中医中对病证的鉴别有表里之说,如疾病侵入人体后,病变有四个层次,即“卫、气、营、血”。如病在“卫”、属表,在“气”,则病已入里,如及时治疗,效果还比较好,如此时不及时治疗,病邪入“营”,则病更进一层,治疗就比较费力,如再耽误时间,病邪入“血”就接近质变了,再不抓紧治疗,病证就会发生质变,“病入膏肓”时就无药可救了。所以有病不能拖,拖到质变时,就是神医也无能为力了。

通观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法则,处处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光辉,而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也是哲学中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在未来当人们重新认识中医的治病哲学理论时,就会惊叹老祖宗居然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如此高超的哲学智慧!

第三篇: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2008年4月13日

所谓人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死。一个人是否拥有人生智慧,决定了他将怎样度过一生。从前有一个人,胡里胡涂地度过了一生,死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阎王爷查了好几遍,发现他一生几乎没做过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坏事倒是做了不少,便说:“既然你的一生是这么度过的,我只好把你打发到痛苦的境界里去了。”这人不服,说“这很不公平!我活着的时候,没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呀!”阎王爷说:“不对,我曾经三次派人给你传信,叫你珍惜生命,多做好事。”那个人说:“我没看见呀!”阎王爷说:“不会的!你应该看见一个人由年轻变成衰老的模样,这是我派往人间的第一个使者,他告诉你人会变老;第二个使者想必你也见过,他为病痛所折磨,痛苦不已,这个使者告诉你人会生病;第三个使者你也见过,他两眼紧闭,面如灰土,这个使者告诉你人会死去。”那人听后默然无语。是的,衰老、疾病、死亡就是阎王爷派往人间告诉我们生命普遍规律的使者。这个无情的事实时刻提醒着我们: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事实上,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这个问题,只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和高度不同而已。那么,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呢?在道家主要典籍《老子》、《庄子》、《淮南子》等著作中,又为我们提供了那些人生智慧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

道家的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其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拥有一种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应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古代先哲进行了苦苦的探索。儒家认为,人的生死存亡以及富贵贫贱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此不同,道家对人类生命以及宇宙万物的根源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以极其广博的视野将人的生命放在无限的时空中来思考。思考的结果是,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道生、德成、气化的结果。就是说,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是“道”,生命存在的现实根据是“德”,生命形成的内在机制是“气”。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终极性的存在,他们认为宇宙万物包括生命现象均根源于此;道家所说的“德”不同于儒家所说的道德、品德之德,而是指人类从宇宙总根源“道”那里所获得的构成自身本质属性的内在特质;“气”被古代思想家看作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元素,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阴阳二气变化的结果。对于生命的形成过程,《老子》的观点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是将生命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道”这一生命总根源发挥其生命力从而形成生命的潜能;第二阶段是“道”的生命力开始转化为具体生命体的内在特质即“德”; 第三阶段是生命内在特质“德”与物质因素相结合,形成形体;最后,生命体通过其所处的环境“势”来完成其生命的形成,成就具有社会内涵的现实生命。庄子同样将生命看作是道生、德成、气化的结果。《庄子·至乐》篇讲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前去吊唁。谁知当惠施见到庄子时,庄子却正在盘着腿、敲着盆、唱着歌。惠施十分生气,说“你妻子陪伴你几十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很伤心。但考察人的由来,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宇宙万物都是由根源性的力量“道”产生的。当大道从无气息转化而为有气息、又从有气息转化为有形体、再从有形体转化为有生命的时候,人就出生了;而当大道从生命的形态转化为无生命、无形体、无气息的时候,人也就消亡了。人的生命从生到死的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样,都是大道循环往复的表现,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为死而悲,那是不懂自然规律的表现,所以妻子死了,我不哭泣。”在这里,庄子将生命的形成放在宇宙万物产生的宏阔视野和全过程来考察,表现出了一种极其理性的态度。

道家这种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要学会站在高处看问题,学会跳出问题之外看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历史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生;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生论人生,而是将人道、人生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生、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看待和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正因为道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站在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他们才能提出一套深遂的人生智慧,生存智慧、生活智慧、生死智慧和生命智慧,以下逐一介绍。

二、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

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是每个人来到人间以后都会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如何对待生命这样一个实践问题,首先就必须解决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只有珍重生命的价值,才能善待生命的存在,进而才能在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都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但两者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儒家着重用道德尺度,从人与动物乃至自然万物的区别中来衡量人的生命价值;道家则着重从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来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来衡量生命本身所固有的价值。道家从两个层次上高度肯定了人的生命价值:

第一,道家从抽象的意义上肯定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人作为万物中的一类,在宇宙万物中居于什么地位?其生命有什么价值?老子的回答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是说,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就是说,“人”是万物中最伟大的存在之一,因此他的存在非常有价值。老子的“四大”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高扬了人类生命的价值。此后,庄子提出了“天人并生”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都根源于“道”,来源于“道” 2 的每一种存在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第二,道家从具体的意义上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道家思想有一种强烈的“重身”、“贵生”倾向。《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在他看来,只有对“身”构成威胁的才是大患,对其它方面如功名利禄等构成威胁的均不足以称为大患,因为这些均是身外之物,得失与否,与生命本身无关。这反映出老子是以“身”即生命作为衡量得失的唯一尺度。庄子同样十分看重人的个体生命,当时普遍存在着重物轻身的人生追求,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天下尽殉也”:“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以身殉物、为追求身外之物而不惜牺牲性命的价值取向是极不可取的,人若连生命都没有了,身外之物又有何用?《淮南子》继承了老庄重身贵生的思想,提出了“大己而小天下”的观点,认为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最值得珍贵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其得者”,即得到他最应该得到的东西。而所谓最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是指富贵权势,不是指生活享受,而是指守住生命之本,拥有和谐的生命状态。在“我身”(即我的生命)与天下万物的比较中,作者认为“我身”是第一位的,天下万物与我的关系取决于我能否拥有“我身”,只有拥有了“我身”,天下万物对“我”才有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看重的往往是名利二字,人人都想追求功名利禄,但正如文人们所感叹的那样:“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们纵然拥有了功名利禄,至多也不过数十年而已,何况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需费尽心机、用尽心力,乃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得与所失之间,表面上看可能是前者大于后者,但实际上所得者为“末”,所失者为“本”,是本末倒置。道家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透。《庄子•列御寇》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去拜见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炫耀。庄子说:“河边有户人家很穷,这家人的儿子潜入深渊,摸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父亲知道后,让儿子拿石头把它砸了。因为像这样珍贵的珠子,一定是长在九重深渊中黑龙的下巴底下。儿子能得到这颗珠子,肯定是碰上黑龙正在打瞌睡。倘若黑龙醒着,这个儿子还能剩下一根头发吗?”庄子借此发挥说:“政治的深不可测决非只是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狠也不仅仅是一条黑龙。你能得到十辆车子,一定是碰上他正在打瞌睡;倘若宋王是醒着的,你早就粉身碎骨了!”这个故事意在说明,身外之物再珍贵,也不能与生命本身的价值相比。《淮南子》作者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高贵的地位和丰厚的利禄是一般人所贪求的,但假如让某人左手拿着代表最高权位的天下版图,而用右手刎颈自杀,会有人愿意吗?恐怕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由此可见,生命比权位更重要。

道家对生命的看重,并不仅仅是对肉体生命的看重,更包括对精神生命的看重,这就是强调要维护人性尊严和人格独立,当外在名利与人的尊严发生突出时,应舍弃前者而保全后者。《庄子》一书中讲了 很多讽刺性的故事,用来讽刺那些为求荣华富贵而丧失人格的人,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用来讽刺他的老同学曹商的。庄子有个同学叫曹商,这个人非常贪婪、势利,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经常用自己通过卑下的手段而得到的东西去嘲讽庄子,结果却被庄子讽刺得无地自容。曹商很善于巴结秦王,一次,宋王给了他几辆车子作报酬,派他出使秦国。到了秦国后,他又千方百计地讨得秦王的喜心,秦王赐给了他一百辆车子。曹商非常得意,跑到庄子那里挖苦说;“住在偏僻的小巷里,靠打 3 草鞋维持生存,饿得面黄肌瘦,这是我做不到的事;与万乘大国的君主见上一面,就能得到一百辆车子,这才是我的本事。”庄子说;“我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替他破脓穿疖的可以得到一辆车,替他舔干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治的病越是肮脏卑下的地方,得到的车子就越多。你难得是帮他治疗好了痔疮吗?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子呢?”说得曹商面红耳赤。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人作为一种有人格、有尊严的生命,应该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荣华富贵固然好,但人格、尊严更重要;物质享乐固然好,但精神高洁更重要。人对荣华富贵的贪图如果到了不择手段、不讲人格、不顾尊严的程度,那他同行尸走肉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三、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智慧

(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力图从宇宙的根源处来寻找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老子提出了“法自然”的生活态度。所谓法自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顺应自然。道家所谓“顺应自然”并非指随心所欲、按照人的本能生活,而是主张在日常行事中保持一颗本然率真之心、从容平常之心和遇事随缘之心。

所谓“本然率真之心”,就是指没有矫揉与做作、亦无伪装与欺诈的自然真心,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童心”。人来到人世,原本都有一颗童心,言行举止都表现出天真之情和率直之性。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一点一滴地接受着社会环境和成人意识的熏陶,其孩童之心被漫漫裹上一层层外衣,渐渐变得隐蔽、曲折、虚伪和世故。其实,天真比世故更可爱,儿童的可爱首先就在于其天真烂漫、心灵透明。同样,率直较虚伪更难得,人间的真诚与率直密不可分,与虚伪则是两相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一个人要变得成熟世故并非难事,而要保持一颗率真之心则非易事。惟其不易,老子才万分留恋人类的“赤子之心”,庄子才提倡“率性自然”。

所谓“从容平常之心”,就是在遇到任何情况和境遇时都能保持一种从容平常的心态。人生在世,不管是达官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的人和事,都或多或少地要经历一些人生变故。人总是有喜怒哀乐之情,喜得而恶失、喜宠而恶辱、喜誉而恶毁,乃是人之常情;得意便忘形、失意便沮丧,遇宠则骄、遇辱则怒,亦是心之常态。但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总是祸福相依、得失相伴、苦乐相随,纯粹的“得”与纯粹的“失”、永恒的“福”与永恒的“祸”、绝对的“乐”与绝对的“苦”都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道理之后,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人和事、不管遇到何种的境遇,都应保持一种从容平常的心态。保持从容平常之心,就是要像道家所提倡的那样,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做到宠辱不惊、毁誉置外。一个人只有时时保持一颗从容平常之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做自己的主人而非世事的奴隶。

所谓“遇事随缘之心”,这里的“缘”是指因缘、机缘,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缘”则是三者俱含,既代表天时(时机、机遇),亦代表地利和人和(环境、境遇)。遇事随缘并非指随波逐流或消极应世,而是指理性地对待外在境遇,根据客观机缘采取相应的态度,能行则行,该止则止;可进则进,需退则退;该担当时则能两肩挑重任,该放下时亦可无事一 4 身轻。每个人来到人间,都会拥有一些东西,或是财富、或是职位、或是荣誉、或是情感,并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或多或少地同时拥有。但我们要清楚,自己之所以能拥有这些东西,是因为自己遇到了特定的“缘”。然而,世间的因缘并非一成不变,人世间的法则并非象自然界的规律那样客观永恒。当我们于此时此地遇到某种因缘时,我们就能成就某些事、就能拥有某些东西;而当我们于彼时彼地失去这些因缘时,就会失去这些东西。所以,对于已经拥有者,我们应倍加珍惜;对于已经失去者,我们则应轻松放开。人的一生,遇事上千,行程过万,既要学会“拿得起”,更要学会“放得下”; 人生百年,若只“拿”不“放”,岂不要被活活累死?参透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就能减少生活的沉重,增加人生的乐趣。道家这种生活态度对我们确有诸多启发。

(二)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

很多年以来,一直听到人们说着同一句话:“我活得很累”。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与“累”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人累于爱情、累于事业;中年人累于家庭、累于责任;即使是孩童,也都无法幸免于累,他们累于沉甸甸的书包,累于家长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所谓“业余爱好”;而年过花甲、本该安度晚年的老人也并不轻松,他们在放下自己的种种负累之后,仍要累于儿孙之事。更何况,人们还要累于人际间的纷争、累于职场中的竞争、累于种种烦恼的困扰。人生在世,几乎一切内容都与“累”字相关联,一个“累”字道出了人生的多少酸甜苦辣!庄子对此体悟得很深,他无比感叹地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是说,人的形体、生命一旦形成,就只有毫不躲避、顺其自然地等到终结。人们整天与外物相互摩擦斗争,像快马一样飞奔而无法停止,这不是很可悲的吗?人们一辈子忙忙碌碌而而不见得有所成功,终日疲劳困顿却不知道最后的归宿,这不是太可怜了吗?这种人即使说他没有死,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形体天天在发生着变化,慢慢走向衰老,他的精神也跟着发生变化,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的一生都该这样糊里糊涂地度过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糊涂,另外还有不糊涂的人吗?我想,庄子在说这段话时,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沉重的。

那么在道家看来,这种状况是不是就是人类生活的宿命呢?并非如此。在道家看来,人生的许多负累都是自己造成的,很多包袱都是自己背上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内在的欲望,能理智地看待外在的得失,我们就可以免除很多人生负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列方法,在此仅说两点:

首先,要想活得不累,就要恬静少思。老子说“静为躁君”,意即虚静是躁动的主宰,主张人的生命应经常保持虚静状态。庄子进一步发挥说,人生的虚静并非指形体,而是指精神,万物不足以扰乱内心才是真正的虚静。当然,人是一种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会有思想意识,有心念活动。但若心念太多,整天挖空心思,不是谋划自己,就是算计他人,人便会活得很累。心念太多的人容易以己度人,对他人缺乏信任,整天陷于猜忌之中,会使人精神疲惫。心念太多的人往往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所谓小事聪明,就是凡事斤斤计较,总想便宜占尽;所谓大事糊涂,就 5 是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不懂得人生的辩证法,最终会因小失大,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这个意思。人要想活得不累,就必须减少心念,尤其是要超越不良心念,时时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心念一旦放下,一切的痛苦和烦恼都会随之放下。

其次,要想活得不累,就要少私寡欲。人生而有欲,适度与合理的欲望,大而言之会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杠杆,小而言之会成为个体自强不息的动力。但若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为前进的包袱,造成人生的负累。财欲过盛会为财所累,权欲过盛会为权所累,情欲过盛会为情所累。因为人的本性往往是欲壑难填,一个欲望实现了,马上又会产生更大的欲望,如此便会永远处于烦恼痛苦之中,亦会永远处于奔波劳累之中。老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三条生存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无所欲,才能无所求,从而保持宁静的心态。庄子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人只有天机深厚,其生命力才能强盛;而一旦嗜欲充盈,天机就会浅陋,生命就会受到损害。《淮南子》也认为,如果一味追求感官享乐,人的精力、体力和心志就会日益消耗,所危害的决不仅仅是感官本身,而且会影响到人的血气、五脏和精神,会对整个生命造成危害。所以道家一再告诫人们,要过一种恬静淡泊的生活,只有恬静淡泊,才能轻松愉快。

四、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

人生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生死问题,道家非常重视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们的生死观非常理性,非常深刻,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生死辨证观

老子对生死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他认为除万物的总根源“道”而外,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有生必有死,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万物及人类是生是死,取决于其与“道”的关系。只有按照“道”的规律生存,其生命才能存在和持续;如果违反了“道”的规律,就会走向死亡。老子认为,对于死亡,没有人愿意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而结果却走向死亡的却大有人在。《老子》第67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也,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说,生命现象从一开始就是生死相伴的,在出世而生的时候就向着入地而死的方向发展。人的一生,属于生的方面的,占十分之三;属于死的方面的,也占十分之三;原本是属于生的方面,因自身把握不当,结果却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们将生看得太重,违背生命发展的固有规律而过度养生的缘故。老子的生死观最深刻之处在于,他看到了生死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生与死虽是生命的两极,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事实上,生命现象在“生”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死”的潜在因素。生命体每生长一天,同时也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一步,只是在生命极盛期到来之前,生的因素占据了生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明显状态;而死的因素则居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隐伏状态。等到生命发展到极盛期以后,则生死矛盾关系开始发生转化,生的因素逐渐退居矛盾的次要方面,死的因素渐居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到死亡来临之际,则死的因素压倒了生的因素,生死矛盾严重失衡。但当死亡 6 真正发生时,也并非只有死而无生,而是在死的同时也向新的生命形态转化。生死矛盾双方就这样始终处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中,两者的矛盾统一就构成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庄子将生与死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概括为“死生为徒”。《庄子•知北游》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所谓生死为徒也就是生死相转,生转化为死,死又转化为生,生死总是相互转化、互为邻徒的。老庄这一论断看到了生死矛盾的辨证性,提示人们对生死问题要有一种理性的认识,告诫人们要遵循生命的自然之道和固有规律,使自己的生命沿着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

(二)生死物化观

道家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视作一种物质之变。庄子认为,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在本质上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庄子•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时没有眼泪,居丧时不悲哀,颜渊对此难以理解,便请教于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孟孙才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在他看来,由生到死好比由一物化为另一物,都是事物形态的变化而已。事实上,孟孙才不因母亲的死去而哭泣,正说明他是一个最清醒的人。庄子借此寓言说明,生死皆物化,生死变化的主体好象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在化,是“气”在化。“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三)生死顺化观

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养生主》中,庄子讲了一个“秦失吊丧”的寓言:老子去世了,秦失去吊丧,哭了三声就跑出来了。弟子不解地问:“你不是先生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又问:“既然是朋友,像这样吊丧可以吗?”秦失说:“可以。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有老人在哭,像可自己的儿子;有年轻人在哭,像哭自己的母亲。事实上,这是逃避自然,违背真情,忘掉了我们所受的禀赋,古时候称这种行为叫逃避自然的惩罚。自然的规律是,该来的时候,老子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子顺时而死。明白了生死之变乃是自然规律,也就没有什么好哭泣的了。这实际上是上天在解除人的倒悬之苦啊!在这则寓言中,庄子借秦失之口,将人的出生看作是应时而来,将人的死亡看作是顺时而去,认为能安于时运,随顺物化,顺应生死之变,哀乐就不能进入心中,这是解除生死苦恼的根本途径。

(四)生游死归观

在庄子看来,生命好比一次旅游,旅程虽有长短之分,但总是有限度的,同永恒的大道相比,同无穷的时间相比,生命之旅总是有限的,人生之游总是短暂的。生是“游”,就决定了生的短暂性,只有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庄子由此而产生了生游死归的观念。他指出,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类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物质忽然化为生命,生命转瞬之间又归于死亡,这对于有情感的人类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如果站在永恒的宇宙大道的角度来看,人生原本就如白驹过隙,死亡才是归于永恒。因 7 为死亡不是复归于虚无,而是回归大道,而大道是永恒的。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对于死亡的到来也就不必过多地悲哀。庄子感叹地说:“我怎么知道恋生不是迷惑呢?我怎么知道怕死不是像自幼沦落他乡而老来不知回归故里那样呢?”《淮南子》也指出,死亡就是返归生命之本,也就是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又获得新的生命。生为游世,死为归道,道家这种生死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既能滋生视死如归的壮烈,也能滋生生寄死归的悲哀,这两种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是相当普遍的。

(五)生死俱善观

道家生死观的突出价值在于,它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这在《庄子》和《淮南子》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庄子看来,对每一个体生命来说,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意义。尽管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死比生更轻松。他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这是说,人生天地间,大地赋予形体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使我操劳,赋予暮年使我安逸,赋予死亡使我安息。所以,以我活着为乐事,也就应该以我死去为乐事。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乐生恶死的生命观,从生存是一种负累,而死亡是一种安息的角度凸显了死亡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不仅如此,庄子还进一步提升了死亡的价值,认为死亡不仅仅是一种安息,它还因对种种人生负累、束缚和压力的解除而使人获得一种安乐。庄子由此提出了一种与一般人的观念截然相反的快乐观,就是视死亡为快乐。他写了一篇《至乐》的文章,其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看见一具骷髅,便问他为何而死:“先生是因为贪生怕死而违背情理以致于死的呢,还是因为国家灭亡、遭到战乱而死的呢?是因为做了坏事、愧对父母妻儿而自杀的呢,还是因为挨饿受冻而死的呢?或是因为上了年纪而自然老死的呢?”问完之后便枕着骷髅而睡。半夜入睡后,庄子梦见骷髅对他说:“你所说的都是人生的拖累和灾祸,死了就没有这些拖累和灾祸了。你想不想听听死后的情形呢?”庄子说:“想听。”骷髅说;“人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仆,也没有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自然随意地与天地共存,即使是做君王,也比不上这种快乐呢!”庄子不相信,便说:“我让掌管生命的神恢复你本来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把你送到你的父母、妻子、故乡、朋友那里去,你愿意吗?”骷髅听了,顿时皱起眉头,忧愁地说;“我怎么能放弃国王般的快乐而再去遭受人间的痛苦呢?”通过这一寓言,庄子表达了这样的生死观:生为负累,死为安乐,死亡并非仅仅意味着生命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对人生负累的解除,死亡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淮南子》具有类似的思想,作者将人的生命放到宇宙中去考察,认为人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活着时在宇宙中占有一定位置,死去后在宇宙中也占有一定空间,故不必悦生恶死。这的确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生死观。儒家也赋予死亡以价值,并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死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生的价值。当生命与仁义道德不能两全时,当牺牲生命可以保全仁义道德时,死的价值便超过了生的价值,故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从道德层面肯定死亡的价值。与此不同,道家是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肯定死亡的价值,认为死亡可以解除人生的负累和重压,可以使人获得自由,可以使人悠哉游哉地在另一种状态下存在,生命体在生存状态下得不到的东西,在死亡状态中都可以实现,这就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

(六)生死通达观

基于生死俱善的生死观,庄子提出了“达生”的主张,他写了一篇《达生》的文章,解释“达生”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意即真正通达生命之情的人,不会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达生”不仅仅是指通达人生之理,也包括通达生死之理,对生死能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将其置之度外,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用庄子的话说,这种境界就是“外死生”、“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即不让生死之变干扰自己的情绪,扰乱自己的心境。要达到通达生死的境界,就必须超越个体生命的生死现象本身,站在宇宙大化的高度来观照生死,将个体的生死之变纳入到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去。庄子自己是做到了,他不仅能坦然面对亲人的离去,而且当死亡即将降落到自己头上时,也能平静而又快乐地接受它。《庄子•列御寇》记载: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隆重安葬他。庄子说:“我把天地当成棺椁,把日月当成璧玉,把星辰当成珠玑,把万物当成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什么能超过它们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老鹰来吃先生。”庄子说:“在地面上被乌鸦老鹰吃,在地底下被蝼蛄蚂蚁吃,你们要夺去乌鸦老鹰的食物去喂蝼蛄蚂蚁,怎么如此偏心呢!”死后连葬具都不要,而愿面对青天,背靠黄泉,非对生死有大彻大悟者,决不可能有这样的通脱。庄子之所以能超脱常情,就是因为他能站在宇宙之变的高度来审视人的生死,参透了生死的本质。

五、放飞心灵、逍遥自由的生命智慧

人生观的落脚点是人生境界问题,每一个人、每一种哲学乃至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中国哲学尤其注重人生境界的建构,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按照这种划分,道家追求的境界被排在最高的等级——天地境界。那么,道家所追求的天地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自由。庄子》写过一篇文章叫《逍遥游》,是专门论述自由境界的不同层次的,文章列举了三组对比关系,说明自由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组对比是小雀与鲲鹏的对比。文章说:北海有一种鱼,名字叫鲲鹏。它的脊背像高大的山,它的翅膀像垂天的云,它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然后驾着云气,背负青天,向南飞去,它要飞到南海去。小雀见了讥笑说:“它是要飞到哪里去才需要这么费劲呢?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到几丈高就下来,在杂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要冲上九万里高空才飞翔,这是要飞到哪里去呢?”这组对比意在说明,人的眼界不同,心界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就不同。只有目光远大,志存高远,才能活出高远的境界。就好比小雀,它的目光是那么狭小,它的能力是那么低下,它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鲲鹏的眼光和志向。可悲的是,它却自以为是,将自己的飞翔看作是最好的飞翔,反而认为鲲鹏高飞九万里是一种愚蠢之举,这就决定了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根本不同。事实上不仅小雀是这样,天下很多人也是这样。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是,不以自己的小聪明为耻,反以别人的大智慧为蠢,庄子认为这是最可悲的了,于是发出感叹:“不亦悲乎!”

第二组对比是俗人与高士的对比。庄子说,有一些人,其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其品行可统一乡之 9 众,其德性可为一郡之主,其能力可做一国之君,这种人看待自己,就像小雀一样,自认为达到极限了,但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超凡脱俗、境界高远的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他也不会得意;天下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沮丧。他明白身内之物与身外之物的分别,善辨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他已经达到了只着眼大处、不经意小事的境界,表现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博大胸怀,他因此也就比一般人多一份自由。这组对比意在说明,人生要想活得自在、得到自由,就必须超脱世俗的是非纷扰,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拥有一颗超越的心灵。人生能否获得自由,关键不在外在的环境,而在于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在于自己的心态。

第三组对比是列子“御风而行”与“无待者”的对比。传说列子善于飞行,他能腾云驾雾,一飞就是十五天,什么福呀祸呀、大呀小呀,世俗的一切分别,他全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已经达到了行不用足、一切都置止度外的境界了。但在庄子看来,他仍有不足之处,仍是“有待”,因为他还要依靠自己本性之外的东西,这就是云气,并且他一次也只能连续飞十五天,就要返回来。而真正达到“无待逍遥”境界的人却不是这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说,只有合于天地之道,顺乎自然之变,超越时空局限,游于无限的时空,这才是真正“无待”的自由,即无需凭借任何外在条件的自由。这组对比意在说明,一个人只有最大限度地超越一切物质条件与现实环境的束缚、最大限度地超越世俗观念和荣辱得失的纠葛、最到限度地超越生命形体和主观精神的局限,才能达到与天地之道相融合、与自然之变相和谐的绝对自由境界。一句话,在庄子看来,只有超脱物质的束缚,摆脱心灵的枷锁,放飞心灵,志存高远,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换言之,只有拥有一颗超脱的心灵,才能拥有一种洒脱的人生,这是道家人生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最大启示。

第四篇: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权制,因此,它就特别强调“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法”无“势”,“法”不得行;有“势”无“法”,君主不安。

但如何才能保证“势”的绝对性呢?这就需要“术”。“术”就是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权术和方法。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制”就是“法”与“术”联手创造的御臣、牧民的法术系统。“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则是权术阴谋。这些都是直接为维护封建王权服务的。

然而,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因为,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他的特点就在于臧否人物时有意识地淡化了人物的伦理道德色彩,重视历史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即看这个历史人物能否充分地运用权谋和智慧来实现自己力量和目标的最优化。他并不对人物的出身多么看重,而是看到了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对历史进程产生大影响的人物,必定是英才或雄才,像项羽、吕后之入本纪,孔子、陈涉之入世家,滑稽、日者、龟卜、货殖、刺客、医生、游侠之入列传,都是《史记》的不同凡响之处。只要历史人物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慷慨立功名,司马迁就为他们立传。司马迁刻意强调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提倡在困境之中发愤而起,用功名大业来洗刷耻辱,实现对人生苦难的补偿。司马迁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总是闪现着哲学和智慧的光辉,他的这部非凡之作也因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承载着三千年华夏历史的《史记》,全面地展现了帝国的治乱兴亡、朝代更替、庙堂权术、江湖生存的原始形态,贯穿其中的则是智谋、心力、情感、品质等人性文化的潜规则。知源流,明因果,识人性,观成败,历史的经验正可以用来弥补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游走于世情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韂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②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闲,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司马迁告诫我们,居于当世,要有志向学习古代的智慧,这样才可以当镜子来照映自己。而后半句更难能可贵。“未必尽同”,司马迁并没有要求大家去盲目的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融会贯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和应用。不求完全相同。

史记名句赏析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释: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注释】选择《史记 魏世家》。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注释】选自《史记 齐太公世家》。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注释】

选自《史记 管宴列传》。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注释】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7、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注释】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够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

8、隐忍就功名。

【注释】选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就:使成功。功名:功业和名声。【译文】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

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注释】选自《史记 张仪列传》。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释】《史记 春申君列传》。断:判断,决定。乱:祸害。

【译文】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11、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注释】选自《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1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注释】《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译文】灾祸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祸。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注释】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4、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17、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骐骥:泛指骏马。跼躅:徘徊不前。驽马:劣马。安步:稳步走路。

【译文】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向前。

18、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注释】选自《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裘:毛皮衣。腋:腋窝,特指兽腋下的毛皮。榭:建在台上的高屋。榱:椽子。

【译文】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赛赛的工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19、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21、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注释】选自《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兴:兴盛。衰:衰弱。安心:心情安定。

【译文】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

2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注释】选自《史记 游侠列传》。信:信用。诚:真心实意。

【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23、飞鸟尽,良弓藏。

【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2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5、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注释】选自《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垂堂:堂屋檐下。檐瓦落下可能伤人,用此比喻危险的境地。

【译文】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26、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注释】选自《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女子无论美丑,入宫便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与不贤,一旦走上仕途,难免会受到的怀疑。

2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不如士之谔谔。

【注释】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掖:通腋。狐皮的腋部价值最高。诺诺:随声附和。谔谔:正色直言。

【译文】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抵不上一个正色直言的人。

28、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注释】选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

【译文】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2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3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注释】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熙熙、攘攘:盛、多。【译文】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31、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注释】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

【译文】礼产生于富而废弃于贫困,所以君子富有可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鱼生在深渊里,而兽聚集在深山里。人富裕了仁义也会归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能乡利倍义乎?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皆可为舜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圣人生而大盗起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官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住独裁政权和权贵们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固守政治稳定第一和经济效益优先的跛足改革。但是,官方改革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一,市场经济与垄断管制的矛盾。旨在维持经济高增长的经济改革,已经使市场化和私有化变成民间自发追求的目标,他们必然要求公平竞争,必然要求行政权撤出市场。

二,私有化及效率优先与社会公正的矛盾。在公共权力分配极为不平等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质上变成了权贵私有化对全民财富的掠夺,而民间要求能够体现社会公正的财富再分配。三,经济高增长与腐败高增长之间的矛盾。在跛足改革之下,必然造成愈演愈烈的官权腐败和分配不公。所以,反腐败反剥夺反两极分化已经成为民间的最大诉求。这种官民对立使政权主导的跛足改革越来越丧失合法性。

四,社会多元化与政治权力一元化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构成因素中,经济利益日趋分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而唯有在政治领域仍然是独裁一元化,所以,与一元政治结构相抗衡的多元社会正在形成。在经济上,整体的国家利益分化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集团的利益最终要量化为家族及个人利益;在文化上,大一统的官权意识形态日趋萎缩失效,而民间价值观念分化为多元,使意识形态控制漏洞百出,力不从心。社会多元化正在以官权无法操控的力量不断地蚕食着、瓦解着僵化的一元化政治。

所以,权利意识觉醒的民间絶不会满足于官方固守的跛足改革,而是追求政治和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平衡的改革。从民间的角度看,在根本上,当下中国的贫富分化之根源,絶非资源匮乏和人口太多的限制所致,也并非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是源于官权的富足和民权的贫困的制度性不公。没有政治权利的公平再分配,也就不可能有经济利益的公平再分配。所以,民间的自发动力所支持的改革是指向自由而公平的市场化私有化,所反对的是垄断制度下的权力市场化和权贵私有化,进而是要求政治权利再分配的政治改革──民权的不断扩张和官权的不断收缩。

中共政权在改革上的每一步推进,大都是民间的自发压力累积到某个局部临界点的结果,为了缓解制度的道义劣势和跛足改革所带来的危机,官方不能不对其意识形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不得不实施局部的制度改革。同时,官权对日益觉醒的民间力量的应对,也变得越来越机会主义,硬性镇压、柔性收买和意识形态调整并用,企图用满足被统治者的温饱来换取民众对现行制度的认可,已经成为后毛时代的常态。

然而,机会主义应对带来的稳定并不等于长治久安。民众对强权的忍受,不是稳定而是积累**。即便在官方最需要稳定的政治中心北京,在最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时有投诉无门的上访者进行激进的自焚式反抗,昭示出强权下的表面稳定是多么脆弱。谁也不敢预测,无数分散的民间反抗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汇聚起来,酿成全国性的大爆发。

第五篇:《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是陈与义的一首杰出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首千古佳作,该如何传授其蕴含的内在美?经一番思考,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的教学思路如下:先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初读诗歌,感知诗意;初步感知意象,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紧接品读诗歌语言,通过鉴赏诗句,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个过程,从景到情,从易到难,由表及里,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按照教学思路授课下来,有收获亦有不足。

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引导。整节课自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10多分钟。

二、本节课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三、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加强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注重了诵读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包括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知文意)、品读(了解背景,披文入情,探究感悟)、诵读(试运用朗读技巧,读出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多个环节,注重了引导步骤,从引导学生赏析意象与意境入手,领略陈与义诗歌的风格特点,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当然,由于各方面因素所限,这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

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学生对于描绘诗境还是比较很模糊,基本上是一种翻译。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二是对于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上不够具体,不够系统;问题引导不够到位,课堂时间也比较紧。

三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对于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涉及不多,对于诗歌内蕴的涵泳品味不够深入等等。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师生双边活动还不够,课堂气氛稍显沉闷。特别出现是学生羞怯,不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形时,老师没有及时的改变发言方式,灵活的操控。

或许是因为个人细节未做好,加之教案局部编写不够完善。

这些都需要我不断学习,以便在课堂驾驭能力及业务水平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方能更上一层楼。

下载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_青泽中国人民大学讲演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