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时间:2019-05-14 18: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第一篇: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摘要:当前邪教利用其反动理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疯狂的腐蚀和攻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其活动范围已由原来的乡间农村、城市社区逐渐向高等院校渗透,企图在高校大学生中谋求发展。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活跃的成份,其信仰状况及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本文对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在高校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提出基本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反邪教 路径

邪教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是危害当代大学生的一大公害。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具有危害性、对抗性的破坏力量,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政府。近年来,邪教组织活动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动向,在世界邪教泛滥的国际背景下,一些邪教组织改变了活动的目标和重点,把渗透的重点对象由以前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向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掌握着现代通讯工具,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便成为邪教组织最看好的发展对象。这种新动向与 当代世界邪教组织的活动特征相一致。作为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高校,大学校园必须拒绝邪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帮助大学生认知邪教的本质及危害,精准地识辨邪教,提高防范意识,从而抵制思想侵蚀,远离邪教。

一、高校反邪教教育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高校反邪教工作面临更大挑战,表现如 下:

(一)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多元价值观便于邪教乘虚而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规范失位的特殊历史时期,转型时期各种社会体制、思想、观念、规范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摩擦日益剧烈,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思想空虚和困惑,加之未被彻底清算和改造的民间秘密社会文化在社会上仍有一定市场,导致邪教极易乘虚而入,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的冲撞和各种学习生活压力下,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对政治产生迷惑,甚至出现反主流社会的情绪。对社会不满和对周围事物的诸多不满意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持有怀疑和敌意态度。有些甚至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而以“法 轮功”为首的各类邪教组织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二)网络群体心理与邪教思想渗入

去个体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团体的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的自我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从而缺乏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在网络群体中,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深刻,容易造成网络群体心理取代个体心理。因此,邪教组织会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大面积宣传邪教邪说、散步谣言,施加网络群体心理压力,进行邪教思想的渗透,从而影响网络群众的是非价值判断,破坏社会和谐稳定。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作为互联网陪伴成长的一代,新媒体技术在这个群体中广泛应用,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强。

浙江省曾就邪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浙江六所高校1322名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辨识力,因此,极易成为被邪教渗透的对象和被邪教欺骗的群体。

(三)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反邪教教育亟待加强 目前,迫于社会、家庭、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等原因,高等教育的一个倾向似乎就是通过努力为学生 灌输知识,帮助学生拿到各种证书,以便实现更好就业。在这种倾向影响下,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被视为重中之重,而从事反邪教警示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被视为空谈大道理,学生逃课、缺课现象严重。加之,有些高校的反邪教教育还停留在摆摆展板、发发资料,或者停留在开开座谈会、听听报告的阶段,没有真正将反邪教内容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结合;有些高校虽然将其纳入了思政课教学计划或者成立了专门的反邪教协会,但是由于教育的内容、方法乃至途径未能及时跟上时代要求,内容枯燥、脱离现实,方法呆板、手段单一,填鸭式的反邪教教育在客观上降低了教育的可信度和接受度,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形势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高校反邪教警示教育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塑造社会规范、引领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服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抵制一切破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罪恶行径。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邪教描绘的空想目标是有本质区别的,邪教往往会描述一个空想的美好蓝图,形成末世论,增强欺骗性,麻痹大学生。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陷入邪教精心组织的陷阱,误入空想。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大学生凝聚在国家总体目标的周围,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铲除邪教产生和传播的土壤。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提升,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一定社会人群中出现了理想丧失、道德低下、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同邪教散布的“社会下滑论”和“人类堕落论”有某种契合之处,从而为邪教歪理邪说在社会中蔓延铺垫了社会心理基础,迎合弱势民众的心理。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规范,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一种正能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奋斗的热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是难以成功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下,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邪恶势力利用,做出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暴力倾向,严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这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模糊以及邪教的欺骗性相关之外,与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有关系,因此,在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尤为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教育,能够从个体层面增强对邪教的免疫力,压缩邪教的传播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反邪教教育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信息更新的即时性、数据传输的便利性、资源配置的优化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网络传媒等也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针对邪教组织通过网络发帖、博客发文、微博互动、电话骚扰等方式,发布鼓吹邪教歪理邪说的帖子或者传播邪教思想的博文、录音,以实现邪教歪理邪说“文化殖民”的邪恶企图,作为高校反邪教 教育的主体,各大高等院校要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正视和重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慰藉和心灵满足的需求,帮助其确立健康向上的上网浏览习惯,面对邪教在网络媒体上散布的歪理邪说,切实做到“不听、不信、不传”。

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上网状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站,主动链接“凯风网”等反邪教专业网站,打造反邪教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高校内部论坛、校园广播电台、师生博客微博等信息平台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网络反邪活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反邪教理念教育

高校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生命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反邪教斗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应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反邪教教育作为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重点落实对大学生反邪教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从个人成长想问题,从社会发展辨现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日常思政教育和 “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大学生反邪教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其中,尤其要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去教育大学生,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形态以及国家的经济体制、前途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正确看待人的自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高校才得以将反邪教教育进行深化,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信仰坚定,能够自觉抵制一切破坏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罪恶行径。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为多元化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治理邪教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高校反邪教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反邪教工作思路,共同维护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婧,曹凯杰.新媒体发展下高校反邪教工作的创新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齐姗,李庆龙.高校反邪教新形势及对策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4期

【3】徐蕾.当代大学生反邪教教育研究.前沿,2014年11月 【4】张毅.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反邪教工作管见.凯风陕西,2015年09月22日

【5】龚鹰.论大学生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关 系.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索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索

21世纪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而是文化侵略的洗脑工程,是人才的掠夺战。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也将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鲜明,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和多层次化转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局限性,以及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受着周围事物所影响,这也使他们出现了价值观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充当着国家生力军角色,肩负着富国强民的伟大使命;一方面还处在高校教育的培训期。所以, 认真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变化轨迹,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重要任务。

一,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精神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道德风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和根本保障。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起着“生命线”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指引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旗帜与动力。

二、创新思路,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理念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认同感强,爱国意识浓,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对改革开放的前途充满信心。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面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创新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都与人有直接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绝对管理方式,改变学生从属的被动的管理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以人为本,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尊重差异,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支流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改进方法,发掘教育新途径

教育工作者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外行,一要靠外部的教育和培养,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内在素质。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正确地对其加以引导和利用,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进行,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便利。近日,微博上的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题便是利用新媒体实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第三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路径研究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同时还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如果要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入手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08-02

高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受社会上各种负面思想的影响,价值观迷失、偏差以及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事例,这些现象让人痛心不已。但是身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坚持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工作任务艰巨且紧迫。但是,我们更需要做到的是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心理上的认同并且从实际行动上践行,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路径着手研究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目的是架构起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到践行的桥梁,分析实际情况,探寻其解决方案。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历史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高度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道德建设中终极价值的高位要求与基础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面前,孙美堂在“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崩溃。底线伦理崩溃表现为人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发生危机„„在这种情形下,理论工作者撇开保卫最起码、最基本的底线伦理的任务,高谈构筑21世纪现代价值和文化理想,是不现实的。”[1]所以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得到坚守后,再构筑现代价值和社会文化理想,因此这条路径就是从道德底线到最终价值的转换。

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所以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例如,现在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起来的问题,引起社会上广泛的舆论,在路过的众多行人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虽然也有报道大学生在车站紧抱倒地老人为其取暖并拨打120的事件,但是我们看到的也有漠视。这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素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问题,更深层面反映的是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与跟不上其发展速度的精神世界的矛盾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价值取向取决于整个社会大学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带头作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能反作用于大学生,从小部分群体开始做起,从老师们开始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榜样能给青年人以奋进的力量、成长的动力,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2]用培育的方法是用氛围去影响大学生。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路径可以由以下几点具体实施。

第一,发挥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灌输给学生,并将其作为个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接受和内化、价值反思和重构、行为实践和约束的重要任务。所以,首先,高校应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战略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发展中心任务。应将贯彻“立德树人”纳入高校战略发展规划,将立德树人与管理教学体制、办学质量、党的建设并驾齐驱,力促立德树人实质突破,鼎力打造道德新高地,并且付之行动,建立建设强有力组织领导体系。应建立“党委统筹、党政共管、系部组织、社团参与、学生覆盖”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立体网络,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打造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全面、系统工程,应建立系统推进平台。用德育引领适应教育平台。重点推进新生入学教育、爱校爱国教育、文明修身教育、日常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纪律教育等支撑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等,引导学生养成遵守校规、健康成长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心理认同,为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思想道德转变打好基础。德育培育重点是教育平台。注重课堂思想教育、管理思想教育、校风校纪教育,党校马列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重大节庆教育、民主传统教育等支撑模块。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观念,坚定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建设社会主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第二,主动制定约束举措。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还没有更多的体验,转型期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经济形态变化、阶层结构的变动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利益体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整体的深刻变化等等,缺乏充分、深入的体验和思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约束举措,理应包括自身的行为约束和外在的措施约束。道德渗透专业教育平台。注重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特色活动、就业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支撑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辩证思维、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观、成才观,为全面成长成才打牢基础。道德模范典型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意识,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和班风形成。应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驱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多维一体、内心驱动、大爱无声的长期工作。创新学校育人主路径,由粗放式、粗线条向精准化、网格化转变。坚持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培育,坚持辅导员专职化带动,坚持学科潜移式渗透,坚持活动主题性陶冶,坚持文化内涵式引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把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全过程,推动校园文化引领。创新社会实践主基地,由书本式、教条化向体验式、情境化转变。推动社会实践道德锻炼。强化社会调研道德观察,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农村、家庭开展社会调查,帮助排忧解难。增强实训道德孕育,让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开展顶岗实习,培养爱心、细心、耐心。创新家庭参与主单元,由被动性、低效性向互动式、联动型转变。第三,建立培育机制。通过加强社会公平机制建设、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和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以此建立健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有效的机制,并充分发挥信念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理想内化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从而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机制。所以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达到听入耳,记于心,表于行的效果。关于这个观点,众多教育家有自己的观点,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因此要求教师要能够处理需要讲授的专业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关系,专业技能教育与品德政治教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课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基础。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学科内容和实际课堂的结合,注重充分发挥各专业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寻找专业知识与德育、生活的结合点。要加强心理、课堂、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要充分调动品德教育的科研力量,研究编写思想教育的相关教材,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规律、学生接收能力以及接收水平,探索性地研发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逐渐建立健全高校的教育体制,在创造性地探索与实践中使特色德育建设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形成每个学校关于品德教育特色品牌。开展有关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空间主要是以校园,这种群体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组成的。如果校园文化健康高雅,价值导向鲜明,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构建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深入了解并且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真正地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宣传资源,以此体现出教育理念。实施学校、网络多方面的建设,综合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加强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需要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大环境。进一步发挥整体资源优势,努力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新平台,让大学生时时受到教育,处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风气。

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学生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孕育、特色品牌创立等各项发展的核心力,建立道德标准、道德档案、道德评分的制度体系和配套措施,确定德育目标,进行德育考评,突出德育表彰,推动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同时高校应将德育工程建设向深度、高度发展,向宽度和密度渗入,向精度和效度挖潜,以德的素养、爱的情怀、严的要求、勤的精神、实的作风感染教育影响学生,通过党风育德、校风引德、师风守德、学风尊德、文化传德、环境化德、服务践德塑造提升学生,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于形、践于行、刻于心、育于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非一日之功,不仅仅要深入研究理论,完善实践体系,还要紧跟时代并且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探索修正的各环节工作,以保证构建体制的有效性、有益性,这样才能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激浊扬清的压舱石,夯实基础凝魂聚气、强本固基的基础工程。宣传教育着力于增强全社会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在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现社会上出现的相应的问题,然后建立健全机制向上的机制,增强社会的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贴近教学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注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要运用多种传播方法,传达信息,要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细节方面下功夫,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法律推动等多种措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内化。

第四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是阶级先进性与社会历史性的逻辑统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奋进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造遵义美好的未来,实现“两个率先”既定目标;三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培育形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四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互助、奉献、诚信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在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对党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历史的学习,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关历史、理论、政策学习,帮助人们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引导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帮助人们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承担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社会各系统各行业中,深入开展诚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

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市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引导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是重点在两城区开辟“身边人”道德讲堂,加强 “四德”建设,增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于市民文化素质的宣传教育,结合我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遵义人”活动,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四是组织全市公务员开展学习文明礼仪活动,通过公务员带头学习,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貌,通过载体创新,典型引领,规范制度,让道德建设常态化、生活化;五是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基础与社区平台作用相结合,加强监管与繁荣发展相结合,政策解困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有效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为建设文明城市提供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是建立起由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市文明委应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网络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弘扬雷锋精神,大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

理念,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五是在全社会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和绿丝带服务活动;六是引导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四民社区”创建,“双创一巩固”工作,“三关”工程和党员干部“五带头”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力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又是公民

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需要通过公民道德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外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社会长期社会实践问题,不可一蹴而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失为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徐海荣

2013-4-11 7:40:08来源:《红旗文稿》2013年第7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认识到实践达到了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这个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各个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形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其表述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要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

1.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特质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体现到

文艺作品中,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

2.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制度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促和谐、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3.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以此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抓两头带中间,促进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动局面。

4.抓好氛围营造促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育良好心态,抵制消极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事物、新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唱响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传播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社会宣传媒介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伤风化的内容,努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各种传播载体都要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形成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社会场境,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健全长效机制促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灵魂工程,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建立督查机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人民群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共同奋斗。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下载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我”做起 漳县一中 崔应芳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 策划书 主办:院团委 承办:材控 123/124班委 一、活动名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二、活动主题: “学习总书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当今时代,(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分]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价值评价和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一些看法,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调,不断地责难中国,影响较大的有() A. “中国威胁论” B. “中国崩溃论” C. “中国责任论” D. “中国边缘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