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四 谈中国诗(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8: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题四 谈中国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题四 谈中国诗》。

第一篇:试题四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各位老师,你们好!(鞠躬)

我是第----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谈中国诗》(板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

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和课程设计这三方面进行说课。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十课,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课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了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最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这篇课文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不过只要认真地反复读,是可以读懂的。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了解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品味比喻的妙用。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设置为: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教学难点为: 品味文中有丰富内涵的句子,领会钱钟书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我将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以读书指导法为辅,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教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我将本科姐的学法设为圈点勾注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合作讨论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以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计划课时为1课时

由于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请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下面我将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著名教学家惠斯多第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着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到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歌特点,不妨来听听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是怎样说的吧。

在接触作品之前,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不足之处学生互相补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学会知人论世。

讨论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谈中国诗》的朗读带,边听边读,培养语感,解决生字词。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的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思考 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这篇演讲稿面对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为什么他用这个方法?

在作者看来,中国诗歌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利用圈点勾注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自主学习。梳理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

板书:中国诗的特点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学文的观点,找出作者引用的古今中外的资料,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对于这些特点,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你所掌握的诗词,谈谈你的看法。请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板书:与西洋诗歌的比较

有的学生会找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在诗史上的不同之处,中国诗由抒情诗发展到戏剧且无史诗,外国诗则从史诗发展到戏剧最后是抒情诗。板书:异:诗史、风格

也有的学生会找出中国诗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一点上,外国诗也有同样的特点,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听不见的更美。一些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也会说出一些课外诗句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等。板书:同:篇幅、韵味、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能力,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分别从诗史、风格、篇幅、韵味、内容五个方面对中国诗和西洋诗进行对比分析。作者的观点尽管有权威性,但我还是倡导学生各抒己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中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句,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与睿智,找出你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板书:比喻的妙用

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借比喻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板书:幽默

还有的学生会选择: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作者用比喻把自己读诗时的感受具体化、形象化了。板书:生动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比喻句的妙用,感受钱钟书先生轻松、幽默,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相如果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引起学生对钱钟书先生的关注,读一读他的文章,学一学他的为人,再能够运用比较说理的方法,那么这一课就非常成功!

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出示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

请学生比较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200的诗歌鉴赏。提示学生可以按中国诗的几个特征逐一比较。

总之,课堂上的创境,探究,讨论,积累都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活动和提问为线,引导学生组内平等交流,敢说,愿说。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小组合作中的习惯、探究就如同流水,把学生一点点带进语文世界!

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歌

钱钟书

中国诗的特征

与西洋诗歌异同 比较{ 同

诗史、风格

篇幅 韵味

内容

比喻的妙用

幽默

生动

第二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二、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二、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

2、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3、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二、阅读演练1.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2.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3.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第三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 兽 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五、课堂小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第四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

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第五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扬州市甘泉中学邱龙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板书设计

下载试题四   谈中国诗(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题四 谈中国诗(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请大家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那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你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一种......

    谈中国诗学案

    内黄一中分校2013级高二语文组学案 课型:新授课序号:4 主备人:刘青姣 复备人:尹静莉 姓名: 班级:时间:2014年月 日 星期_ 高二语文第五册学案《谈中国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

    谈中国诗(用)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说教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

    谈中国诗3

    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钱钟书先生语言风格的资料,撰写小论文,以备交流。 2.教师准备用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材料。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谈中国诗》教案(范文)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暗示性特征和诗中蕴藉的情思意蕴。 【教学难点】 归纳......

    谈中国诗档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乔文超作于 2006年9月22日------------------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