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

时间:2019-05-14 18: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

第一篇: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的发言题目是《感受师德的感召,领受师德的滋养——以“果筐学堂”为例》

我叫杨超,是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本学期已进入教学实习阶段,明年我就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正式踏上三尺讲台。

我想让大家首先简要地了解一下“果筐学堂”。(一边放PPT一边讲)

(2010年春,我系伯先老师在老家雅安市名山县的万古乡乡下,看到家乡农村孩子的的暑期生活单调,也没有机会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的活动和培训,就酝酿暑期在乡下办学。

2010年暑假,伯先老师和女儿在乡下召集几个孩子,在一个叫“彩虹园”的猕猴桃园的牛棚的办公间开始少儿英语和绘画课,牛棚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像样的座椅和书桌。

开学当晚,在清扫和布臵教室时,伯先老师灵机一动,用果园的果筐和一些废旧家具的门板,搭起了两排课桌,“果筐学堂”的名称由此诞生。

“果筐学堂”不收费,孩子们来去自由,没有严格的纪律限制,伯先老师在这个假期自己花费了上千元,购臵必要的学习工具,孩子们全部免费参加学习。

“果筐学堂”在去年暑期坚持了整整30天,前后吸引了近20位志愿者无偿参与教学、管理与服务,为附近4个村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国庆、五一等大假,伯老师都会组织志愿者们到乡村与孩子们交流,安排有意义的活动。

受伯老师的感召,我系师生不断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参与服务。

今年暑假,“果筐学堂”增加了教学点,扩大了招生范围,并且,由我系我校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已经成为“果筐学堂”志愿者团队的主体。)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在教育学院2年多来的学习,毫无疑问将是我人生旅程中有特别价值的一段宝贵时光。

其中最值得我终生受用的,恰是师德力量对我的强烈感召、以及由此对师德养成的深切感受。

关于师德,师范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谁都能讲出一通滴水不漏的大道理来。

具备起码的师德,对任何一个师范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我想说的是,师德是没有上限的,那些超越起码标准的师德的光辉,总是给予我们不同凡响的吸引与感动,从而成为更加鲜活的营养,浇灌我们的灵魂,滋养着作为学生的我们的德行的长进。

我感觉到,这些超越起码标准的师德的来源,正是如我们的校训所标示的那样,是“爱”!是“真”!是“笃”!是“为”!

第一是“爱”。教师对人、对教育、对学生的无私而宽广的“爱”,是师德养成的最根本的动因。象太阳那样无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依靠的只有“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奉献讲的少、利益讲的多,甚至唯利是图,唯钱是举的现实,最能检验出我们作为教师的“爱”能有多深,能有多广。

我是最早成为伯老师“果筐学堂”的志愿者的本系学生之一。伯老师是我上大学第一学期的《基础写作》课老师。平时我是个不善于与老师打交道的学生。第一学年与伯老师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第二学年开学后,我从网络上得知了伯老师暑假在乡村免费办学的事情,心里很感动,我想,居然还有这样爱农村娃娃的大学老师,一个假期的一大半都无偿的交给了农村娃娃。

我主动与老师联系,想有机会加入到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伯老师热情地给我介绍了暑期办学的情况,还把完整的《果筐学堂日记》电子版发给我学习,表示下次“果筐学堂”活动欢迎我参加。

那学期,伯老师担任了马来西亚留学生班的太极拳课和学校的公选课《太极与三经》的老师,我就跟伯老师学起了太极,并在他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了太极国学研究会。

2010年国庆节,我随伯老师、丁主任,还有马来西亚留学生班的两位同学,成为“果筐学堂”的第二批志愿者,也是我系师生中的第一批

志愿者,参加了为期4天的国庆大假活动,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跟孩子们一起登上山顶诵读国学经典。

跟在伯老师身边,我感觉到他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为了教会马来西亚学生打太极拳,他无偿地多付出了数倍于法定课时量的劳动,为我们太极国学研究会所作的指导、讲座,都是无偿的。

在果筐学堂学习的孩子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这样的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愚笨或聪明。在乡下有很多留守儿童,长期父爱母爱的缺乏,使有些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呈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孤僻,有的调皮,有的暴力,有的顽劣。哪怕这些孩子影响了资质优良的孩子的学习,伯老师宁可留下这些问题孩子,不放弃他们。伯老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好的孩子没有我们这样的学校,没有我们这群老师来带领他们一个夏天,他们也会照样优秀。而最需要阳光雨露的,恰是这样的弱势孩子

伯老师在“果筐学堂”推行的教育思想,就是这样的“爱”。伯老师挑选志愿者依据的标准也是这样的“爱”,所以伯老师绝不勉强谁来当志愿者,他一定会告诉你,要来,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只要参与到“果筐学堂”的实践中,你就能从很多的细节上深深的体认到这样的爱的丰富的表现。

第二是“真”。“真”有丰富的内涵,既指追求科学真理之真,也包括优秀师德所必备的恪守善良、热情、守信、负责的原则,真心待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真情做事,以享受工作,感受快乐,体会幸福为目的。学做真人。

在当今许多不良风气中,“爱”也有假爱,那些带着功利目的爱,其实无一不沾染着不同程度的虚假色彩,或者为着升职升级、或者为着赚钱挣名、或者为了美誉度、或者出于公共关系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都还上升不到校训内涵所要求我们的“真情做事以享受工作、感受快乐、体会幸福为目的”程度上。

在“果筐学堂”,伯老师和志愿者老师们带领学生求知求真,但我感到更重要的“求真”,却在真心待人、真情做事上。

首先是伯老师真情做事,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他就那样无偿的奉献,正是他的这样的真情,感染和感召了许多的志愿者,和他一起来支撑“果筐学堂”的运作。

伯老师说,他自己都没有料到会有那么多热心的志愿者来帮忙,这让伯老师非常的感动,也深受启发。

正是这样的互相的感动,才激发出蕴藏在人间的几多真情真心。我们的体制缺乏这样的启发人真爱真心的机制,要很好地践行我们的校训,这是需要我们反思和改革的。

所以“果筐学堂”的运行,伯老师开始是以自己的个人行为来运行,其间他拒绝了媒体的宣传要求和机构的合作意愿,乃至于捐赠。对志愿者的选择,没有号召,没有组织,没有勉强,没有补助,就靠真心来选择。伯老师说,来这里当志愿者需要三心:爱心、耐心、平常心。

我想,我在得知伯老师在办这么个学堂时,那种促动我一定要给伯老师打个电话、一定要伯老师给我一个机会、当面聆听他的教诲的感动,一定就是来自这份真心和真情。

伯老师在谈到这个“果筐学堂”的价值和意义时,常说,我们在这里主要不是为了教给孩子们什么知识,学校课堂的知识早已超越他们的消化能力了。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行动,告诉这些孩子和这里的百姓,以及告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和学生,世界上总是会有这样一些傻乎乎的人,来干这样一些傻乎乎的事情的,希望大家以后都不要那么世故、不要那么功利。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多少有些这样的傻乎乎的劲儿,去做更多的这样的傻乎乎的事情。

这既是在教育人怎样“爱”,也在教育人怎样“真”啊。

第三是“笃”。“笃”是一种踏实实干的态度,目标坚定,重视细节,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伯老师说,办这样一个学堂的想法萦绕在他心中三年多了,没想到,机会一来,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地、就热热闹闹的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

伯老师以及他所带动的志愿者们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踏踏实实实干的态度,一种直接臵身于艰苦环境去探索创新的态度。这样一种精神恰是为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所普遍缺乏的精神。

我没有参与2010年的志愿者活动,无法体会伯老师在志愿者断档的时候,是如何支撑“果筐学堂”的运行的。也无法体会伯老师如何在炎热的夏天,如何在农村的几个村庄的学习小组里穿梭般来回。

第一次跟伯老师到农村是2010年国庆节,正赶上伯老师把《果筐学堂日记》自费打印出来,在农家的庭院里,签了名字,给每个孩子送上一本,看到孩子们拿到那本日记仔细翻阅的场景,我就想伯老师是一个多么细心和注意细节的人,伯老师对孩子们说,拿了这本书,就要好好复习这个假期我们学了些什么,并且要学着像伯叔叔这样写日记,像这本日记里附录的那么多志愿者叔叔阿姨那样写文章。

去年“果筐学堂”30天时间,有22个早晨,伯老师都会在早上七点赶到乡下,带领孩子们早读。这是我系学生“大诵读”传统在“果筐学堂”的移植。早读都在户外,水沟边、田埂上、场院里、田地里,迎着初升的太阳,沐浴清新的空气,高声诵读,放声歌唱,这样的场景何其美丽!

今年5月18日,学院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优秀教师报告会,给予了我们更大的震撼,汶川县映秀小学47名英雄教师,表现出了新时代的“师德师魂”。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铸成了呵护孩子们生命的翅膀。使我看到,在我们人的人性深处,其实潜藏着多么巨大的爱的能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默默无闻的人,在踏踏实实地奉献出自己的爱。我相信这些英雄的老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一定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守护自己爱心的平凡的人。

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征得伯老师同意,决定2011年暑期“果筐学堂”的志愿者,由太极国学研究会出面组织,虽然向学校递交的申请报告没有什么回音,但我们还是靠着共同的心志,聚集起了二十多位志愿者,并在期末由伯老师给大家开会进行指导。由于接待和容纳能力有限,最后只有4位志愿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是我系语文教育专业09级的吴佩、陈妮、新闻采编专业的谭景蕾,传媒学院的李波。他们自费往返,在“果筐学堂”的日子里,他们吃、住在农民家里,先从见习开始,逐渐接手一堂课、一个组、一个班,课余与孩子们一起做饭,游戏,学习。伯老师则巡回在各个教学点和各个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果筐学堂的日子里,志愿者们撰写了三万余字的志愿者日记、诗歌、散文等作品。

我们大家都从这样纯粹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踏实、勤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收获。

第四是“为”。“为”是有作为,是踏实的态度在具体的事业中的实现。“为”要求于我们的是要勇于实践,投身社会,敢想敢干,而不能只困守书斋,或蜗居一隅。伯老师以及他所感召的志愿者们的行为,颠覆了传统文人的形象,建立了新时代的有文化劳动者的形象。我有幸成为这个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和我们的领导、我们老师和我们同学一起,在“果筐学堂”的实践中,深切体认“有为”的含义。看到老师们放着舒适的暑假不享受,一身热汗一身风尘,在乡村的道路上来来去去,看到老师们为着孩子们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耐心细致的处理,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狭隘人生状态。才知道老子《道德经》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也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深刻道理。实践的途径有很多,实践的果效也各有不同,但我相信,“果筐学堂”的实践具有更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加深和强化了我们对师德是什么的理解,师德确实不是抽象的、无形的、纯粹内在的东西,它必须要通过“有为”才能变成照亮这个世界的光和温暖这个世界的热。

伯老师说,“果筐学堂”其实很幼稚,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缺陷。所以不宜于宣传和推广。

伯老师对“果筐学堂”也还有更大的设想、有更深的考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平静而平凡的生活中幸福地生活着的我们,有幸没有通过大地震之类的、那么深重的灾难和那么沉重的代价来激发和锤炼我们的师德的养成。

我们所参与的这些实践,在那些英雄的老师们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果筐学堂”的实践,提供给我们重要的启发之一,也许就是,在祥和平静的生活中,我们的爱为什么一定要沉睡呢?为什么非得要等到灾难来激发呢?

我们可不可以克服惰性、多一份警醒,让我们的爱鲜活起来呢,把我们的爱变成更多的行动呢?

我今天的发言,是我全身心的感受,却不是纯粹我个人的感受,而是我们“果筐学堂”志愿者团队共同的感受和成果。

最后,愿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谢谢大家!

下载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教育学院2011届师范生师德养成工程发言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