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法讲课稿续161-170条(精)
合同法讲课稿续161-170条
第一百六十一条
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
【释义】本条是关于买受人支付价款时间的规定。
本条也借鉴了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该公约第58条规定,1.如果买方没有义务在任何其他特定时间支付价款,他必须于卖方按照合同和本公约规定将货物或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处置时支付价款。卖方可以支付价款作为移交货物或单据的条件。2.如果合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卖方可以在支付价款后方可把货物或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移交给买方作为发运货物的条件。3.买方在未有机会检验货物前,无义务支付价款,除非这种机会与双方当事人议定的交货或支付程序相抵触。当事人对付款时间没有约定,买受人应当在收取标的物同时付款,这也同我国民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习惯相符合。此外,日本民法典第373条也有相似的规定,就买卖标的物的交付定有期限时,推定为就价金交付亦定有同一期限。
第一百六十二条
出卖人多交标的物的,买受人可以接收或者拒绝接收多交的部分。买受人接收多交部分的,按照合同的价格支付价款;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的,应当及时通知出卖人。
【释义】本条是关于出卖人多交标的物如何处理的规定。
出卖人多交标的物,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鲜见。出卖人往往是出于让买受人多买的目的。依照本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买受人可以接收多交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多交的标的物,应当按照双方订立合同时约定的标的物价格计算价款,而不是按照交付时的价格。买受人也有权拒绝接收多交的部分。
本条规定借鉴了国际货物销售公约第52条的规定,即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数量大于合同规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收取也可以拒绝收取多交部分的货物。如果买方收取多交部分货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必须按合同价格付款。另外,我国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关于出卖人多交标的物的情况的规定也是很好的。该条例第十条规定,供方交付的产品多于合同规定的数量,需方不同意接收的,在托收承付期内,可以拒付多交部分的货款和运杂费。购销双方在同一地点(同城)的,需方可以拒收多交的部分;购销双方不在同一地点(异地)的,需方应把产品接收下来,并负责保管,将详细情况和处理意见在货到后十天内(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行商定期限者除外)通知供方处理。
第一百六十三条
标的物在交付前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之后产生的孳息,归买受人所有。
【释义】本条是关于买卖合同标的物孳息的规定。
孳息是“原物”的对称。指由物或者权利而产生的收益。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指物依自然规律产生的收益。如土地生长的稻麦、树木的果实、牲畜的幼畜、挤出的牛乳、剪下的羊毛等。法定孳息指依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收益。如有利息的借贷或租赁,出借人有权收取利息,出租人有权收取租金等。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涉及的孳息,一般为天然孳息。但如果买卖的不是一般的货物,则届也有可能涉及到法定孳息,如买卖正被出租的房屋即是。
孳息之产生与原物占有人的照料大有关系,故很多国家有关买卖合同法律都规定孳息收益人的确定与标的物的交付相联系。如大陆法系的日本民法典第575条规定:“未交付的买卖标的物产生率息时,孳息属于出卖人。”德国民法典第446条规定:“自交付买卖标的物时起,物的收益归属于买受人。”本条亦采用此原则而规定。
第一百六十四条
因标的物的主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的,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因标的物的从物不符合约定被解除的,解除的效力不及于主物。
【释义】本条是关于因标的物主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的规定。
主物是“从物”的对称。指独立存在,与同属于一人的它物合并使用而起主要经济效用的物。如自划游船对于船桨、保险箱对于钥匙都为主物。反之从物就是“主物”的对称。指独立存在,与同属于一人的他物合并使用而起辅助经济效用的物。一般地,从物的归属依主物的归属而定。本条的规定借鉴的是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即“因主物有瑕疵而解除契约者,其效力及于从物。从物有瑕疵者,买受人仅得就从物之部分为解除。”其理由很简单,即从物附随于主物。
第一百六十五条
标的物为数物,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可以就该物解除,但该物与他物分离使标的物的价值显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以就数物解除合同。
【释义】本条是关于标的物为数物中的一物时,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的规定。
如果买受人发现标的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可以就部分解除合同,而只买受符合质量标准的部分,买受人只能请求减少相当的价款,而不能解除全部合同。如果质量不符合约定的物不宜与他物分离,否则将明显受到损害,那么,合同当事人的任何一方,包括买受人和出卖人,都可以要求解除全部合同。
第一百六十六条
出卖人分批交付标的物的,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
出卖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标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的交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以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解除。
买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标的物解除,该批标的物与其他各批标的物相互依存的,可以就已经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标的物解除。
【释义】本条是对分批交付标的物的情况下解除合同的规定。
本条借鉴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对于分批交付标的物的情况,如果出现出卖人不履行的情况,买受人要解除合同,应当受本条规定调整。它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一般情况下,出卖人不履行某一批标的物的交付,买受人可以针对该批标的物不履行的情况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出卖人对该批的不履行构成了根本违约,即本条所规定的“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主张对整个合同的部分解除。
第二,出卖人对某批标的物的根本违约,如果将导致对该批之后各批的根本违约,买受人就有权解除合同中该批以及其后的这部分。法律并未说明属于这类情形的具体情况,因为合同实践是复杂的,法律只能作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某批的根本违约将致使今后各批的根本违约的情况必须是十分明显的,才能适用这一规定。
第三,某批标的物与整个合同的其他各批标的物可能是相互依存的,或者说是不可分的,否则整个合同的履行将不可能或者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买受人如果依法可以对该批标的物解除,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解除整个合同。
第一百六十七条
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的,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
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买受人要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
【释义】本条是对分期付款买卖的规定。
分期付款买卖,是指买受人将应付的总价款,在一定期间内分次向出卖人支付的买卖合同。分期付款买卖也是一种特殊买卖,其根本特征在于买受人在接受标的物后不是一次性支付价款,而是将价款分成若干份,分不同日期支付。分期付款买卖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一种赊购,但买受人在接受标的物之后,不是在一定期限内一次性地支付价款,而是在一定期限内分批次地支付。分期付款买卖中,当事人双方可以自由约定付款的期限和次数,也可以约定买受人在接受标的物前先支付或者先分期支付若干价款,但在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后买受人至少应当再分两次向出卖人支付价款,否则就不属于分期付款的买卖。分期付款买卖可于买卖标的物价金较高,买受人筹款一次支付有困难时适用。由于价金是陆续支付,会使买受人在心理上、履行上不感有过重的负担,因此分期付款买卖能促进昂贵品的消费,如购买商品房、汽车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
一、法律对分期付款出卖人避免风险的特别约定的限制
分期付款买卖使买受人未支付全部价金即取得买卖标的物,出卖人未得到全部价金即需移转买卖标的物,出卖人存在不能取得全部价金的风险。因此,在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为躲避风险,往往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合同条款。一般来说这也是合理的,也是合同自愿原则的体现。然而,分期付款的买受人往往是弱者,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因此,法律为了防止出卖人提出的这些条款过于苛刻,就应当规定出一定的限制,以保证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平衡。
出卖人在分期付款买卖中采取的躲避风险的各种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解除合同或者请求支付全部价款的特约。
设定期限利益丧失约款,为保证及时收取价款,出卖人可以在合同中提出这样的条款,即买受人不按期支付价金,出卖人有权请求买受人一并支付未到期的价金。这种条款可以称为期限利益丧失条款。由于分期付款买卖中的期限利益属于买受人,为防止因特别约定致使买受人一有迟延付款的行为即丧失期限利益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往往对因买受人迟延付款而丧失期限利益的特别约定加以限制,买受人如不按期付款达到一定程度的违约时,出卖人才能请求其加速支付未到期价金。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389条规定,分期付款之买卖,如约定买受人有迟延时,出卖人得即请求支付全部价金者,除买受人有连续两期给付之迟延,而其迟付之价额,已达全部价金五分之一外,出卖人仍不得请求支付全部价金。本条借鉴这些有益的制度,规定分期付款的出卖人只有在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的,才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到期以及未到期的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
法律对出卖人请求支付全部价款的特别约定的上述限制,属于法律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不得限制、排除或者违反这些限制,否则是无效的。但需指出的是,并非只要当事人的约定与上述规定不一致就导致无效。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保护买受人的利益,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对保护买受人的利益更加有利,则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例如,当事人的特别约定是,出卖人只有在买受人连续三次未支付价款,并且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四分之一的,才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到期以及未到期的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那么,这样的约定就是有效的。
除了上面讲的设立期限利益丧失的特别约定以外,出卖人在分期付款买卖中还可以提出设立一些其他的特别约定,以逃避其风险。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所有权转移的特别约定。本章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条款。该条款可以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分期付款买卖的出卖人为保证自己能按期收取价款,可以约定买卖标的物虽交付买受人,但出卖人保留其所有权,买受人全部支付价金或者在买受人支付若干期价款或者已经支付的价款达到全部价款的一定比例后,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方能移转买受人。这种特别约定属于当事人自由行使合同自愿权利的范围。各国法律对此一般少有限制。
二、有关合同解除的特别规定
本法在总则中规定了对于所有合同均适用的关于合同解除的制度。包括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合同解除。当事人也可以事后经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对方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的,对方可以不经催告解除合同。这些是合同解除的一般性规则,合同法分则如果针对具体合同规定了一些特殊性的规则,那么就是适用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本条有关分期付款买卖合同解除的规定就是对总则有关规定的具体化。
首先,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订立前或者订立后,协商设立合同解除的条件。而根据本条的规定,上面讲到的对期限利益丧失特别约定的限制,同样适用于合同的协议解除,合同的有关约定不得低于法律规定的对保护买受人有利的标准。
其次,达到法定的条件时,合同一方当事人有权单方解除合同。总则规定的这些条件中,违约行为“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乃是一个核心和关键。但总则这一规定只是一般性的原则表述,至于如何才是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不同种类的合同以及具体的各案都应当有不同的适用。按照本条的规定,在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已经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即是法律规定的具体适用“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条件,分期付款买卖的出卖人才有权行使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前面讲到了分期付款买卖的出卖人避免风险的问题。在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双方应当将从对方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有过错的一方并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因此,有时出卖人也会考虑提出对解除合同后损害赔偿进行特别约定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为分期付款买卖的标的物是已经交付了买受人的,所以在因买受人一方的原因而由出卖人解除合同时,买受人在占有标的物期间的利益也是出卖人的损失。出卖人有可能就提出自己在因买受人的过错而解除合同时有权抵扣已收取的价款或者请求买受人支付一定金额赔偿的条款。如果这种约定过于苛刻,则就会对买受人不利。为了维持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法律应当限制合同的有关约定显失公平。除合同法总则中有关显失公平制度和诚实信用原则以及违约金过高可以请求适当减少的规定可以起到这方面作用外,本条第二款规定,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买受人请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这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出卖人因买受人的原因解除合同时,出卖人向买受人请求支付或者抵扣的金额,不得超过相当于该标的物的使用费的金额。如果标的物有毁损,那么出卖人当然还可以请求相应的损害赔偿。
第一百六十八条
凭样品买卖的当事人应当封存样品,并可以对样品质量予以说明。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与样品及其说明的质量相同。
【释义】本条是对凭样品买卖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
凭样品买卖又称货样买卖,是按货物样品确定买卖标的物的买卖,出卖人交付的货物应当与当事人保留的样品具有相同的品质。凭样品买卖是一种特殊买卖,其特殊性表现在以货物样品来确定标的物。订货交易多采用凭样品买卖方式。
凭样品买卖是以样品来确定标的物的品质,换句话说,标的物的品质与货样相同是当事人关于标的物品质的约定,而不是以出卖人交付的货物符合样品的品质为买卖生效的条件。凭样品买卖要求有样品存在,而且样品应当在订立合同时就存在。并且,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应当约定以样品来确定标的物的品质,或者写明“凭样品买卖”等表明凭样品买卖的意思。如果出卖人先向买受人提示样品,而后双方订立合同时未明确表明进行的是凭样品买卖,则双方不成立凭样品买卖。所以,按照商店中摆列商品购物不属于货样买卖。
凭样品买卖的特点,是加强出卖人的责任,视为出卖人担保交付的买卖标的物与货样有同一品质。为了检验买卖标的物是否与货样品质相同,通常采取封存货样的办法,以待验证。同时,出卖人应当对样品质量予以说明。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与样品及其说明的质量相同是凭样品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如果出卖未履行这项义务,买受人不但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并且可以认为出卖人的违约行为对买受人来说是“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从而符合合同法总则所规定的合同解除的条件,买受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第一百六十九条
凭样品买卖的买受人不知道样品有隐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相同,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仍然应当符合同种物的通常标准。
【释义】本条是关于凭样品买卖特殊责任的规定。
瑕疵分为质量瑕疵和权利瑕疵。这里指的是质量瑕疵,即标的物存在不符合规定或者通用质量要求的缺陷,或者影响使用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标的物的质量要求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本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的规定。而按照第六十二条第一项的规定,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该标准履行,没有的,要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特定标准履行。这些规定即是要求在不能明确标的物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出卖人应当担保标的物没有质量瑕疵。
在凭样品买卖中,“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与样品的质量相同”。那么是否在样品存在隐蔽瑕疵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前条的这一规定呢?本条的规定就是为了保护买受人的利益,针对前条的规定作出的特别规定。既然是隐蔽瑕疵,就是为买受人所不知道的。因此,按照本条的规定,买受人不知道样品存在隐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相同,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义务仍然适用于出卖人,而不论出卖人是否知道样品存在隐蔽瑕疵。如果出卖人明知该瑕疵而故意隐瞒,则甚至可以构成对买受人的欺诈。
第一百七十条
试用买卖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标的物的试用期间。对试用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由出卖人确定。
【释义】本条是对试用买卖试用期间的规定。
试用买卖是一种附条件的买卖,指当事人双方约定由买受人试用或者检验标的物,以买受人认可标的物为条件的买卖合同。试用买卖为买卖的一种。因此,对于试用买卖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适用一般买卖的有关规定。但试用买卖为一种特殊的买卖,与一般买卖相比,自然具有其特殊性:
1.试用买卖约定由买受人试用或者检验标的物
对于一般买卖,出卖人并无义务让买受人试用标的物。而在试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有义务在买卖合同成立前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试用或者检验。如将标的物交给买受试用或者试穿等。出卖人许可买受人试用或者检验标的物,是成立试用买卖合同的一个基本条件,出卖人不按约定让买受人试用或者检验标的物的,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由其试用或者检验,也可以解除合同。
2.试用买卖以买受人认可标的物为生效条件的买卖。
试用买卖合同经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但该种合同对买卖权利义务关系的发生附有买受人认可标的物的生效条件,也就是说,买卖合同在买受人认可标的物时才生效。若买受人经试用或者检验对标的物不认可,则买卖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可见,买受人认可标的物,为条件成就,买卖合同生效;买受人不认可标的物,则为条件不成就,买卖合同不生效。买受人的认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标的物非经试用或者检验符合一定的标准或者要求,买卖合同不生效,那么这种合同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附条件买卖合同,而非本法所规定的试用买卖合同。
试用买卖中,买受人的认可是条件成就,买卖合同生效;买受人拒绝,则条件不成就,买卖合同不发生效力。买受人认可的,须向出卖人作出同意接受标的物的意思表示。其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买受人对标的物的认可,应当在约定的时间内作出,如德国民法典第496条规定,对试用买卖或检验买卖的标的物的认可,仅得在约定期限内为之;无约定期限者,应在出卖人对买受人规定的相当期限届至前表示之。
标的物的试用期间是试用买卖合同中的重要条款,而试用买卖合同同样适用一般合同的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当然可以对标的物的试用期间进行约定。如果当事人在试用买卖合同中对试用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那么首先应当依照本法总则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予以确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双方可以协议补充;双方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试用买卖合同中的有关条款进行确定;仍然无法确定的,按照交易习惯确定。如果此时还不能确定,就由出卖人来确定试用的期间。
第二篇:合同法讲课稿
合同法讲课稿
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合同法的有关内容。
合同关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买东西,与卖方就构成了买卖合同关系,将房屋出租,与租房户构成了租赁合同关系,坐公共汽车,与公交公司构成了运输合同关系,借钱给别人或者向别人借钱,则构成了借款合同,到停车场停车,则构成了保管合同关系等等。调整合同关系的一部重要的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它于1999年3月15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有428条。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今天我着重讲的是总则的部分,因为总则部分在一部法律当中是最重要的,全面地了解了总则部分,对我们去了解分则是至关重要,并且了解了总则我们再去学分则也就容易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分则部分它比较具体,有些非常技术化,专业性比较强,在这里讲也有困难,而大家在基层工作,只要初步的掌握合同法的一些概念、原则,会订立一些相对简单的合同、协议就可以了,遇到专业性强的,可以再请教相关部门,而且现在网络很发达,各村基本上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了,一旦碰着啥问题,或者说要签订啥合同,上网一查就可以了,各种合同的样本都有的。在这里不需要具体到讲一份合同怎么签订,但是一些必要的原则我们还是要掌握的。如果最起码的知识没有掌握,签订出来的合同的效力可能很成问题,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重点学习下合同法的原则,合同的效力,合同的违约责任等。
一般讲师讲课都要讲到一部法律的立法的过程、立法理由和立法指导思想等等,说实话,我的理论水平没有到那个高度,所以我只是挑认为作为基层干部应该掌握的一些合同法的基本的内容,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合同法》第一条是立法的目的,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了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第二条规定:本法所说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二条不展开来讲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的。
《合同法》第三条至第八条规定了相关的原则,即平等、自愿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原则。我们要吃透这些原则的意义,对我们签订合同有指导作用,如果签订的合同违背了以上任何一条原则,则合同条款签订的无论多完善,也是欠缺的。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这里的平等,包括了二层含义:(1)合同关系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一个合同当中,当事人之间关系要求平等。不是讲的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不是讲这个当事人在社会上生活中平等不平等。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当事人,他在社会生活中,例如在政治领域很可能是不平等的。可他一旦加入了一个合同关系,作为合同当事人之一,他和对方就是平等的。因此,这个第三条所说的平等是指合同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平等。不是讲这个当事人在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平等不平等,不允许混淆。比如说,你市委书记、省委书记权力再大,如果到商场买东西的话,与商场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发生的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受合同法的约束,一旦违约的话,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2、平等原则所说的平等是指法律地位平等,不是其他的平等,不是说合同当事人的经济实力平等。就是说在谈判的时候、签定合同、履行合同时候你应该和对方平起平坐,共同地协商,你不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在这样的关系当中,你不能够强迫对方接受什么不公平的条款。要跟对方协商,双方达成协议,双方正式地意思表示,然后才能成立合同。因此这里所说的仅仅是法律地位平等。法律地位平等的含义就是说,你要平等相待,你不能够强迫对方,不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什么“霸王合同”等等。
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写协议时经常有这样一句话,经双方自愿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如下,这个自愿协商,就是体现了自愿原则,第一、订不订合同是自愿的,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在签订合同时,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第三、合同内容在当事人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有关内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当然,自愿也不是绝对的,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比如,你和对方签订了一份买卖人口的合同,那你签订的合同条款无论有多完善,但是大前提错误了,违法了,肯定就是无效的合同,不受法律保护。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公平正义是合同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心怀善意,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欺诈,不得假借方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在合同系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成立,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思并遭受损失时,合同法可以直接规定合同无效,也可以允许当事人依法撤销或者变更合同。这就涉及到了合同的效力问题,如果违背公平原则或其他的原则,合同则变成了无效合同或可撤销合同。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如在买卖合同中,买卖物意外毁损或灭失,就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合同各方当事人的负担比例。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一般订立合同,为了约束双方当事人,使其能很好的履行合同,都会约定违约责任。但是这个违约责任的约定也要公平,如果违反公平原则的话,这个违约责任就当然无效。违约责任的约定对整个合同的履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呆会再讲。
《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守信,相互协作,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应如实向对方陈述商品的瑕疵、质量情况,同时应如实向对方陈述一些重要情况,如财产情况、履行能力等,总之要忠于事实真相,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比如现在二手车交易蛮多的,一般买车的人绝对不会去买一辆撞死过人的车,如果卖车方故意隐瞒了车子撞死过人这一事实,将按市场价将车子卖给了对方,这个卖车人就是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买方晓得车子撞死过人这一事实后,可以请求撤销此买卖,除非买车人为了贪便宜,在知晓撞死人这一事实后仍然购买。第二,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的条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第三,合同终止后,尽管双方当事人不再承担合同义务,但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也称之为后合同义务。比如说,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我们可以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进行解释。法院、仲裁机构在审理、仲裁合同纠纷案件,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时,可以按照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审理和仲裁。举个例子,一个债务人欠了很多债权人的债,已经资不抵债,其中有个债权人原来和债务人是要好的朋友,这个债务人就和这个债权人签订了一份抵押协议,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先偿还给朋友,其他债权人知道后当然是不允许的,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抵押协议无效。法院受理后,当然是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认定该抵押协议无效。因为该协议当事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受清偿,所订协议牺牲和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违背了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所以确定该协议无效。
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一般来讲,合同的订立与合同的履行,属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只要当事人的意思不与强制性规范、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相抵触,就承认合同的法律效力,国家及法律尽可能地尊重合同当事人的意思,一般不予干预,由当事人自主约定,采取自愿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合同当事人的意思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示,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对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国家应当予以干预。至于哪些要干预,怎么干预,都要依法进行,由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因此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则,自愿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是在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的自愿。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买卖宅基地,因为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只供农村居民建造房屋使用,是不能买卖的,虽然买卖双方是自愿转让宅基地,但由于违反法律规定,因此这种买卖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买方买了宅基地也办不到属于自己的产权证。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自愿原则,订不订合同,与谁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如何等,由当事人自愿约定。但是,合同依法成立生效后,对当事人就具有了法律约束力。所谓法律约束力,就是说,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当然也不是说合同订立后就不能解除合同,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要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即当事人协商一致。第二,当事人一方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要依照法律的规定。
本条第2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所谓受法律保护,就是说,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取得对方当事人同意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受损害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法院就要依法维护,对于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强制其履行合同义务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下面详细讲一讲总则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个主要是讲了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问题,合同的成立需要符合相应的要件,首要的前提就是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问题,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但不是所有的公民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受其年龄和智力状态等因素的限制。任何合同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础,并且以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因此,行为人必须具备正确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与订立某项合同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第一、18周岁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前者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后者可以进行与其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第三、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二款,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在现实生活和活动中,除了合同当事人自己订立合同的以外,还有不少是委托代理人来订立合同的,有的是由于地点或健康等原因,有的是因为需要由具有法律、业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去订立,往往就由委托代理人代为签订合同。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等,都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法定代理主要是针对刚才提到的被代理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些人的监护人是当然的法定代理人。因此,一旦这些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他们自身没有能力来承担赔偿责任,就只能由监护人来承担赔偿责任了。
所以,在签订一份合同或协议之前,首先要审查清楚是否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是与代理人订立合同,要了解是否有委托书及委托代理的事项、权限等。
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所谓口头形式,是指当事人以口头约定而不是以书面文字表述协议内容的方式订立合同。口头形式比较简便、迅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采用。如商店里去买东西,一般不会签订什么协议,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口头形式的缺点则是在发生纠纷时难以取证,不易分清是非和责任,所以,对于不能即时清结的合同和标的数额较大的合同,不宜采用这种形式。我也不主张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采用这种口头形式,为了谨慎起见,还是采用书面形式的好。因为一般村民都是发生了纠纷才找到村委的,如果村委帮他们协调,当时口头讲好了,但是有的人回家想了一晚上,往往会变卦,到时情况就说不清楚,给工作带来被动。所谓书面形式,是当事人以文字表示协议内容的合同形式。书面形式订立时可能感觉有点麻烦,不如口头协议容易,但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容易分清责任,便于纠纷的处理。
所谓其他形式,一般是指推定形式。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如当事人未用语言、文字表达其意思表示,仅用行为向对方发出要约,对方接受该要约,以做出一定的或指定的行为作为承诺的,推定为合同成立。比如,商店里安装有自动售货机,顾客只要将规定的货币投入机器内,买卖合同即成立。
要约和承诺是订立合同的具体方式,订立合同的方式有许多,有的是通过口头协商谈判,有的是通过书面往来进行协商谈判,有的是采取拍卖、投标等方式。但是,不论采取什么具体方式,都必然要经过两个步骤,就是要约和承诺,这是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上订立合同的一般作法。
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理应该重点讨论,但我认为作为我们日常应用的话,一般性签订合同都是当面经过反复协商的,不可能是区分哪句话是要约、哪句话是承诺,反复协商的过程,就是要约和承诺的过程,《合同法》第十三条和三十一条规定了要约和承诺的相关内容。我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要约和承诺的概念及相关内容。什么是要约,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受领要约的一方为相对人或受要约人,相对人或受要约人一旦作出承诺,合同就成立了。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通俗点说,就是我现在开出这个条件,你接不接受,接受的话,合同就成立了,如果不接受,但又有商量的余地,则反要约,就买卖关系来说,我现在有一幢房子,我准备卖三十万,并开出了一些条件,你正在准备买房子,而且认为我开出的这个条件还可以,双方见面商量了下,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就签订了买卖合同。我开出了这些条件,向特定的人发出了要约,别人前来作出了买房的承诺,一个合同就算完成了。但如果认为三十万太高了,还价28万,这个还价的过程,就是向我重新发出了一个要约,我要作出承诺,同意以28万的价格卖房,合同才能签订。如果不同意28万,愿意以29万成交,则又是向对方发出了新的要约,对方同意即承诺的话,合同签订,总之,反复协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要约和承诺的过程。
下面讲一下合同内容的基本要素,《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这里用的是一般包括,而没有用应当包括或应当具备。避免把这8个条款当作必要条款、主要条款。法律上的必要条款、主要条款有特殊的含义,它是决定合同成立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一般条款,一般条款缺少了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考虑到这里的8个条款不都是必要条款。例如第8项,当事人不约定解决争议的方法这有什么妨碍呢?我们的法院当然可以受理,通过诉讼来解决它,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使第7项当事人不约定违约责任也没有关系,本法违约责任专设一章。甚至就是第6、第5、第4这3项在某个合同中缺少了可能也不影响合同的成立,没有履行期限,没有地点和方式,可以通过合同的性质、种类、交易习惯来决定;没有规定价款也不要紧,当事人可以在事后履行的时候来协商,协商不成法官可以说我们以市场价格来认定;即使没有约定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实在不行还有企业标准都可以解决质量问题。从4一直到8,这些条款缺少了都是可以补救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确定。惟独前面的3项是主要条款,缺少了任何一项合同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合同都必须具备本条所列有关合同内容的条款,才算成立,但是,如果连基本条款如标的、数量等都没有协商一致,合同当然不能成立。(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前面已经讲过了,签订合同时,首先要审核一下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当事人如果是单位的话,则要写明单位的全称,这个全称要和营业执照上的相符,一字都不能差,写明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私营企业的话写明业主是谁。是个人的话要审核身份证明,写清楚个人资料,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以后如果发生纠纷走诉讼途径的话,这些个人资料法院都要的,如果只写了一个姓名的话,时间久了资料很难弄得清楚,到时又要麻烦。(2)、标的
标的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备条款。合同标的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地有四类:一是有形财产,指导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且法律允许流通的有形物,如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货币和有价证券等;二是无形财产,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且法律允许流通的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智力成果。三是劳务,指不以有形财产体现其成果的劳动与服务,如运输合同中的运输行为,委托中的代理、行纪、居间行为等;四是工作成果,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体现履约行为的有形物或无形物。说白一点,就是你为什么要签订合同,就什么东西进行协商,这就是合同的标的,比如买卖合同的话,你买卖的是什么东西,建筑合同的话,你要建的是什么东西。(3)、数量
标的的数量要确切,包括选择双方共同接受的计量单位,确定双方认可的计量方法等。
(4)、质量。标的的质量要详细具体,包括技术指标、质量要求、规格、性质、款式、标准等。(5)、价款或报酬。价款是取得标的物所应支付的代价,报酬是获得服务所应支付的代价。这是有偿合同的一个重要问题。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期限直接关系到合同义务完成的时间。履行期限可以规定为即时履行,也可以规定为定时履行,还可以规定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履行地点是确定验收地点的依据,是确定运输费用由谁负担、风险由谁承受的依据;发生纠纷时,还是确定诉讼管辖的依据之一,因而应为主要条款。合同应写明。履行方式,是一次交付还是分期分批交付,是交付实物还是交付标的物的所有权凭证等等。(7)违约责任。违约责任设定得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合同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主被动地位。违约责任应该充分预见各种可能的事件,并对后果予以规定。关于违约责任,合同法单独设立一章节进行规定,可见其重要性,下面再讲。
下面讲一下《合同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4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起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在这里需要注意,合同的生效须具备两大要件,一是合同成立,二是合同依法成立。合同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订约主体必须存在至少双方当事人,这个是很好理解的,一份合同的签订当然必须有两方,三方甚至多方当事人的参加。2,当事人对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即对标的、数量、质量、价款、酬金、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的条款达成一致意见。3,合同的成立应经过要约和承诺阶段。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没有经过承诺,而只是停留在要约阶段,则合同未成立。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合同的成立,应当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的,则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比如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房地产的转让,保证人与债权人签订的保证合同等,法律规定须要采用书面形式的,必须订立书面合同。
合同成立以后,是不是就算生效了呢,不一定。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也可以称为合法要件,是判断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一基本规定同样适用于合同制度,就是依法成立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合同生效也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具有与订立合同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规定有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订立合同时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意思表求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生效的重要构成要件。因为合同本质上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能否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很重要一点是取决于合意的意思表示是否同行为人的真实意思相符合。如果行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相符合,则其订立的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即不能生效。
3、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协商加以改变的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比如说,高利率的借货关系,借款人承诺给予出借人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很多的利息,到时候借款人付不出利息了,出借人向法院主张权利,虽然当时约定的利息确实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但是由于违反了有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也是无效的,对违法者还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因为其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无锡的邓斌曾名噪一时,以60%的年息吸收了高达3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全靠拆东墙补西墙来支付利息,到后来的结局可想而知,借她钱的人大都血本无归,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的部分违法无效。邓斌所支的利息远远超出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严重扰乱了当时的市场经营秩序,下场可想而知。
在合同效力方面,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二是可撤销的合同,三是无效合同。
(一)、先讲效力待定的合同。欠缺有效要件,能否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合同,有权人在一定期间内不予追认,合同便归于无效。效力待定合同包括: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这里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除纯获利益的合同、日常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合同、处分自有财产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许可为独立营业以外,其他合同均不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订立,而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订立。一旦独立订立,就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否则,不生效力。比如说,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到商店去买点学习用品,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健康的时候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行为是与他的智力、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我们不能机械的认为他们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是无效的。如果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把家里价值三千块的一台彩电卖给了邻居,只卖了五百块,这就成问题了,如果小孩子的父母或是法定代理人知道这个事情后,认为算了,则视为认可了这个买卖关系,如果知道这个事情后一定要追回电视机,那买卖关系就不成立,这个邻居只能把电视机还回来。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包括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比如农村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老子和邻居有了纠纷,儿子出面来调解,这不是不可以,但是事情协商好后,协议书上的签字还是要老子来签,除非老子出具授权委托书,表明一切事宜全部委托儿子处理,有了这张委托书,我们就可以和儿子办手续,如果缺了这个程序,到时候事情有可能会起变化,老子隔几日可能又要闹,说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的事情不算,要推翻重来。
超越代理权很好理解,本来委托你处理的事这件事,结果这件事处理了,那件事也要想处理,那是不行的。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原有代理权,但是该代理权已经终止,而仍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
(3)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等。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这里的处分包括财产的转让、赠与、在财产上设定抵押权等。处分财产只能由享有处分权的人行使,也就是财产的所有权人实施。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则构成对他人财产权的侵害。比如我将一辆摩托车借你使用,你去擅自将摩托车卖给了别人,这种行为就是无权处分行为。这种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我认可了这种买卖行为,即予以了追认,同意你处分自己的财产,则合同有效,如不追认,则合同无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合同无效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只能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侵权责任或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还有种情况是当时没有处分权,事后取得了处分权。则合同有效。
(二)、可撤销的合同。可撤销合同是指存在可撤销原因的合同。所谓撤销,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消灭。可撤销的合同有以下几种:
1、欺诈。合同法第6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显然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构成欺诈需要同时具备以下要件:(1)、欺诈方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的行为,(3)、受欺诈的一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即欺诈的意思表示与对方当事人发生错误认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欺诈的一方因错误认识而作出了意思表示。即受欺诈的一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了意思表示并签订了合同。
2、胁迫。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是指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而订立合同。当然,“将要发生的损害”必须是受胁迫者相信能够发生的,并足以使受胁迫者感到恐惧、害怕的损害,才可以构成胁迫。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是指胁迫者通过实施某种不法行为,使对方当事人陷于恐惧,被迫与其订立合同。如胁迫对对方当事人施行暴力、揭露其隐私、损毁其名誉等等。上次办公室来了对愁眉苦脸的夫妻,女的是打扫卫生的,骑三轮车撞了个外地人,跌断了骨头,后来外地人要他赔偿二万多块钱,来我们这前二天已经写了欠条给他,说是同意付款。既然纸条都写了,还到司法上来干什么,他说是几个人逼他写的,不写的话怕以后被暗损,外地人的亲戚都在这里。很明显,这个行为应该属于胁迫行为了,违背了他们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可以拒绝支付,所以建议他们先报警,有个被胁迫的证据,到时上法庭也有个依据,但两个人左思右想,说是回去再商量商量,后来也没有来反映情况了,估计是老老实实付款了。像这种合同行为,就是属于可撤销的合同,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但是自己放弃的话是没有办法了。胁迫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1)、胁迫者有胁迫的故意。外地人为了多讨到钞票,扬言如不肯写欠条就要怎么样怎么样的。(2)、胁迫者实施了胁迫的行为。堵住本地人不让他们离开。(3)、受胁迫者因胁迫而订立了合同。本地人吃不住他们的阵式,害怕以后遭暗算。(4)、胁迫行为是非法的。
3、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所谓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理或者紧迫需要,强迫他人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而订立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9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同样,要构成乘人之危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明知而故意实施乘人之危强迫他人订立合同的行为。(2)、行为人实施了乘对方危难或者急迫之际强迫对方订立合同的行为。比如说,出租车司机乘危重病人急需租车之机,强行提高十倍车价,就是乘人之危的行为。(3)、受害人出于危难或者急迫而订立了合同。(4)、不法行为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因一方当事人是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从而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其真实的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所以法律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裁决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应当指出的是,对于这类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而实施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一方当事人则无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而且,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主张变更合同内容,而未主张撤销合同的,人民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也就是说,是否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主张,是主张变更合同内容还是主张撤销合同,都由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决定。
4、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所谓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发生误解,导致了合同的订立,并且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既可以是单方发生误解,也可能是双方都发生了误解。
构成重大误解,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是表意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即表意人作出了意思表示,并且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作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必须对合同的主要内容等发生了重大误解。因为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构成“重大”,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误解一方的订约目的不能达到。(3)、误解是误解一方的非故意行为。如果表意人明知自己对合同内容发生误解,而仍然与对方订立合同,说明表意人希望追求其意思表示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表意人事后不得以重大误解而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4)、误解一方遭受较大损失。因而法律赋予当事人人变更或者撤销的权利。
重大误解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合同的性质发生误解。比如误将买卖作为赠与,这一误解使得当事人将承担完全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也违背了当事人的订约目的。(2)、对对方当事人发生误解。比如在加工承揽、演出、委托等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发生误解,则可构成重大误解。(3)、对标的物质量发生误解。如误将文物复制品当作真品购买。(4)、对标的物品种发生误解。如误将文物复制品当作真品购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圈套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对于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变更或者撤销。
5、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1)、显失公平的客观要件,是指当事人在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失衡或称利益不平衡。一方要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或者经济利益上要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却承担极少的义务而享受更多的权利,获得较大的利益。而且,这种失衡或者不平衡是在合同订立时已经存在的。比如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括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可见,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即可以认为构成利益不平衡,当事人可以以显失公平为由,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再比如,双方合伙做生意,投资各占50%,但利润分配时,一方只能分配到5%,则明显是显失公平。违反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2)、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是指一方具有利用其优势或者利用对方轻率、无经验等而与对方订立显失公平的合同的故意。所谓利用优势,是指一方利用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和优越地位,而使对方难以拒绝对其明显不利的合同条件。例如一些企业利用其优势制订了不公平的标准合同条款,迫使消费者予以接受(合同所涉及的是消费者生活必需的产品或者服务)。所谓无经验验,是指欠缺一般的生活经验或者交易经验。所谓轻率,是指在订约时疏忽、不细心。对于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轻率的情况,受害方应当举证证明对方有“利用”的故意和行为,而不能仅证明自己在订约时无经验或者轻率,就以显失公平为由,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才能构成显失公平。
合同法第55条规定了撤销权消灭的情形:第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权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第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设立了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的主张自己的权利,因为如果撤销权人长期不行使其撤销权,则会使一些合同的效力长期处于不稳定状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超过了一年的时效,再起诉到法院也没有用了。
(三)、无效合同。无效合同是相对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共利益,而被确认为无效。
合同是当事人自愿订立的,但是如果其订立的合同危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则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国家要主动干预。
无效合同的特征有以下几方面:(1)、无效合同都具有违法性。所谓违法性,是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反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其根本不符合国家意思,因此,对这类合同应实行国家干预。
(2)、无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所谓不得履行性,是指当事人在订立了无效合同以后,不得依据合同实际履行,也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3)、无效合同自始无效。由于无效合同本质上是违法的,因此,合同一旦被确认为无效,就将产生溯及力,使合同从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4)、无效合同当然无效。由于无效合同的违法性,因此无效合同无须经当事人主张无效,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审查、确认合同无效。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亦可对一些无效合同予以查处,追究无效合同有关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合同无效有下列五种情形:
(1)、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欺诈、胁迫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当事人可以选择撤销或者继续履行,但是一旦损害到国家利益,合同当然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合谋订立某种合同,造成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损害。比如,某国有企业采购员,收受了对方的高额贿赂后,与对方恶意串通,订立了买卖合同,结果买回了质次价高的商品,甚至是劣品、废品。这样的买卖合同即是无效合同,因为买卖双方恶意串通,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无效。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逃避债务。债务人通过赠与行为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即为了逃避债务而与他人订立赠与合同,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他人。这种赠与合同从表面上看是合法的,但是因赠与人是以赠与合同为手段,以期达到逃避债务这一非法目的,从而损害了第三人(即赠与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应该认定该赠与合同无效。(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在民法上又称为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原则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一般利益及社会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价值,并被称为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违法的合同无效,这里的法,范围界定在“法律、行政法规”,而不包括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就是说,违反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合同,不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第四章是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定。合同订立后能否很好履行,关于到合同目的能否实现,关系到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关系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本章共17条,对合同履行的原则、合同约定不明时如何履行、同时履行抗辩、后履行抗辩、不安抗辩、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合同一方当事人发生变化如何履行等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刚才提到的一些内容可能大家听来一头雾水,我要讲的话也比较吃力,不是一时三刻讲的明白的,作为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只要知道合同签订后,就必须严格的执行合同条款就可以了。我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合同履行的原则,有全面履行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仍不能确定的,合同法第62条又作出了规定:
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不安抗辩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抗辩权,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或称否认对方的权利主张的权利,通俗点讲,合同签订后,按照约定,你有权要求我做什么事,但是由于出现了某种情况,我有权拒绝履行义务。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对方未履行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所谓的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合同每一方当事人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当事人享有债权是以同时负担债务为对价,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即为对方当事人所负担的义务。比如说买卖合同中,我向你买了一辆汽车,约定好几时几日付款,但是到时候,汽车商要求你先付清款,他在几日后再交付汽车。这时候你就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付款。再比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出租人将房屋交付承租人使用并负责修缮房屋的义务,与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义务,是租赁合同的主要义务。出租人与承租人所负的任务之间具有对价关系。如果出租人在交付房屋后,不履行修缮房屋的义务,承租人有权拒绝支付租金。这就是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体现。所谓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订立后,如果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债务,后履行一方当事人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比如说,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一份服装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服装,甲公司在6月底前先支付服装价款10万元,乙公司在10月底前向甲公司提供服装,并就服装的质量、款式、规格以及交货地点和方式等合同内容作了约定。合同订立并生效后,甲公司未在6月份之前支付乙公司10万元服装价款,11月份,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提供服装。在本案中,甲公司是先履行一方,乙公司是后履行一方。甲公司应当先履行其支付价款的义务,由于未按期履行自己的义务,所以乙公司有权拒绝甲公司要求自己履行提供服装义务的请求。这种情况下,乙公司拒绝提供服装,是行使后履行抗辩权的行为,因而不构成违约。
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后履行一方财产状况明显恶化,出现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时,先履行一方可以主张不安抗辩,而在对方未履行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拒绝自己债务的履行。比如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皮鞋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于5月底前向乙公司支付鞋款60万元,8月底前乙公司向甲公司提供5000双皮鞋,但是很不巧,五月份乙公司发生了一场火灾,厂房、设备基本烧光了,到5月底,乙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要求甲公司支付价款60万元。本案中,甲公司是先履行义务一方,但是由于有甲公司确有证据证明乙公司发生了严重火灾,肯绝大部分厂房、设备、原料等被烧毁了,丧失了按合同约定提供皮鞋的能力,因此,甲公司有权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自己的义务,拒绝付款。合同法第68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里需要的是,应该要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丧失了履行能力,否则,如果合同签订后想反悔,动不动就抬出不安抗辩权来,一则损害了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还有要说明的是,如果对方提供了担保的话,甲公司必须按约履行。
合同法第五章是关于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变更,是在保持原合同关系的基础上,使合同内容发生变化。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本章共14条,对合同的变更、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以及合同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分别作了规定。
我们知道,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比如说变更内容涉及法定工商登记项目、税务登记项目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合同的变更,只是对原合同的某些内容加以修改或者补充,而不是对原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比如标的物数量的增减、价款的调整以及交货地点、时间、结算方式的改变等等,都是合同内容的变更。如果合同内容已经全部发生变化,实际上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合同,而不是变更原合同的问题了。
第三篇:合同法讲课提纲.doc
合同法讲课提纲
第一章 合同的概念、分类
一 合同的概念
法律的适用。
二 合同的分类
有偿与无偿;双务与单务;诺成和实践;要式和不要式;涉他;格式条款。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一 一般程序(要约与承诺)
1.要约的撤销。
2.承诺期限的计算等。
3.迟发和迟到的承诺。
4.实质性变更。非实质性变更与镜像规则。
5.承诺的方式。
6.合同成立的地点和时间。
二 特殊程序
1.悬赏广告
2.招标投标和拍卖。
3.
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一 附条件和附期限
违法条件。
不能条件。
既成条件。
法定条件(如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二 效力未定
1.限制行为能力人。
2.无权代理。
3.无权处分
4.其他类型,如:
① 转租合同。
② 债务承担合同。
③ 主要工作任务的转承揽合同。
④ 非主要工程的分包合同。
三 表见代理和表见代表:偷的公章、介绍信不行。
四 无效
电话:010—516696001地址:北京大学871-093信箱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强制性的规定。
五 可撤销
两个司法解释(关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
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并存时的处理。
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一 由第三人履行和向第三人履行
甲方———————乙方
丙方
甲乙约定,由甲方向丙方交货(向第三人履行),由丙方向甲方交钱(由第三人履行)。
二 履行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
(二)先履行抗辩权
(三)不安履行抗辩权
三 合同的保全
(一)代位权
(二)撤销权
代位权与撤销权的区别:
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一 合同的变更
1.除非另有约定,变更向将来发生效力。
如租赁合同的加以双方约定增加租金,已经经过的租期,租金不变。
2.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变更。比如加以约定减少租金,但没有约定减少多少。此时视为不变更。
二 合同的转让
(一)债权转让
1.通知的方式转让。
79条有所限制。
2.保护债务人的两套方案。
(二)债务转让
1.要取得债权人的同意。
2.债务承担合同的效力。
3.新债务人可向债权人行使的抗辩权。
4.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
(三)概括移转
1.分立与合并。
2.继承
第六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一 解除
解除权是形成权。
对形成权的归纳整理
其一,形成诉权:合同撤销权、保全撤销权
其二,单纯形成权:解除权、抵销权、撤销权、追认权、选择权(五大类)。
二 抵销
1.两个债权债务关系才能抵销。
2.故意侵权的债务,侵权人不能抵销。
3.抵销的效力至何时?
4.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的抵销问题。
甲装修公司欠乙建材商场货款5万元,乙商场需付甲公司装修费2万元。现(同时发生)甲公司欠款已经到期,乙商场欠费已过诉讼时效,甲公司欲以装修费冲抵货款,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公司有权主张抵销
B.甲公司主张抵销,须经乙商场同意
C.双方债务性质不同,不得抵销
D乙商场已过诉讼时效,不得抵销
答案:A
被动债权已过诉讼时效,相对人仍然可以抵销。
台民337条:在最初得为抵销时,主动债权若尚未经时效而消灭,时效完成后,仍得主张抵销。
5.对甲方的债权,乙方有履行抗辩权,甲方不得作为主动债权人抵销。
一 提存
二 免除
三 混同
第七章合同责任
第一节缔约责任
第二节 违约责任
一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 违约的免责事由
法定的免责事由,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三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一)继续履行
(二)修理、更换、重作等
(三)赔偿金
1.可得利益
2.可预见规则
3.损益相抵
4.过失相抵
过失相抵与双方违约不同。
双方违约与一方违约,另一方行使履行抗辩权不同。
(四)违约金
1.不履行的违约金、迟延履行的违约金和瑕疵履行的违约金
2.约定违约金与法定违约金
3.补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
(五)定金
第八章其他问题
一 法律的适用
二 合同的解释
三诉讼时效的有关问题
第九章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
第一节买卖合同
一 交付
二 一交三转
三 买受人的验收
四 特种买卖
(一)分期付款买卖
(二)凭样品买卖
1.封存
2.不能有隐蔽瑕疵。
(三)试用买卖
1.试用期的确定(170条)。
2.单纯的沉默,伴随着期间之经过,视为购买(171条)
五 房屋买卖
第二节赠与合同
一 赠与与死因赠与、遗赠、遗赠扶养协议
二 赠与的任意撤销
三 赠与的法定撤销
四 赠与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五 赠与人穷困之抗辩
第三节借款合同
一 借款合同的本息
二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第四节租赁合同
一 必要费用
二 有益费用
三 转租
四 买卖不破租赁
五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第五节融资租赁合同
一 概念
二 索赔权
第十章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第一节承揽合同
一 承揽人对自己的损害和对第三人的损害
二 承揽人的主要义务
第二节建设工程合同
第272条与第253条的比较。
第十一章提供劳务的合同
第一节运输合同
一 客运合同
二 货运合同
(一)风险负担
(二)单式联运
(三)多式联运
第二节保管合同
声明与赔偿。
第三节仓储合同
仓单。
第四节委托合同
完成的事务。
亲自处理委托事务。
第五节行纪合同
一 概念和特点
1.行纪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发生动产买卖等法律关系。
2.行纪人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效力并不及于委托人(参照第421条)。
3.种类。
二 对价格的指示
要忠于对价格的指示。
三 介入权
行使介入权后,还可以要求报酬。
第六节居间合同
报告居间。
媒介居间
第十二章技术合同
一 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
二 委托完成的技术成果
三 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成果
四 技术转让合同的有关问题
五 技术咨询合同的有关问题
359条第3款:“技术咨询合同的委托人按照受托人符合要求的咨询报告和意见作出决策所造成的损失,由委托人承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讲课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讲课稿-------四川汉震律师事务所 陆 强
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是一九九四年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确立的。十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29日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
一、为什么要制定劳动合同法。
1、尊重劳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基础上,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2)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3)应当与劳动者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不得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4)与劳动者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 11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
3、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劳动合同一方面从形式上确立劳动关系,从而为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各项法定权益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从内容上具体约定了劳动者工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权益,从而为劳动者实现劳动保障权益提供了依据。当然,劳动合同法在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劳动合同法也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内容。比如,为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新规定了竞业限制制度。
二、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我在讲这个问题前,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6条的定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理解这一概念,要弄清楚什么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关系。
劳动者,泛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加社会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我国法定的劳动年龄是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女干部16-55周岁),文艺、体育单位招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应经县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
用人单位,又称雇主,是指具有用人资格(即办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许可证),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
/ 11
资报酬,以赢利为目的或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单位。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是一条强制性的规定,必须执行,否则就是违法。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将要承担以下法律后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劳动法》第14条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三、如何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从劳动者方面看:
/ 11
(1)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的缔约过程中了解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特别是相关制度、劳动条件、工作地点、工作报酬等情况;(2)审阅劳动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合法。
2、从用人单位看:
(1)在缔约过程中了解劳动者年龄、健康状况、知识技能;(2)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抵押物和证件。另外,签订劳动合同还应当弄清劳动合同的形式及试用期的相关规定。
1、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是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起始和终止的时间,也是劳动关系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间。劳动合同期限有三种形式:
(1)有固定期限合同,亦称有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它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中,对劳动合同履行的起始和终止日期有具体明确的约定;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亦称没有一定期限或不定期的劳动合同。它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不约定具体明确的终止日期的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只要双方达成一致,无论是初次就业,还是由固定工转制的,都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②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11
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续订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④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2、什么是试用期?试用期长短如何掌握?如何确定试用期的工资标准?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后为了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试用期,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9条之规定:①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②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③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④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说明一下:①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②试用期已含在劳动合同的期限中,劳动合同中仅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③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工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
/ 11
四、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能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抵押物和证件。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否则,将由公安机关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返还给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出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即劳动合同可以由单方(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依法解除,也可以由双方协商解除,那么用人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呢?
1、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后拒不改正的;(5)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并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11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当事人双方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条款,实现和履行了相应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使合同丧失效力,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停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用人单位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后如何支付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如何?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6条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终止和解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1)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 11
(2)用人单位依照第《劳动合同法》36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4)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第1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5)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1款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6)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第4项、第5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经济补偿的办法是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4、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应怎样履行手续? 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一般应履行以下手续:
(1)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对方当事人。送达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直接交给对方当事人,由其签收;若有困难,可采取邮寄送达方式,须向邮局查询签收回单;邮寄不成,则可以采取公告送达,可在报刊上刊登公告,自刊登之日起30日,即视为送达。总之,一定要有送达的凭证。
(2)劳动者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如办理《离职会签单》,向用人单位指定的人员交接财物和工作,应有书面交接单据。
/ 11
(3)承担违法、违约责任。违法、违约的一方当事人,应依法或依约向对方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金或违约金等。
(4)用人单位在15日内按劳动者的要求为其办理档案关系和社会保险。
六、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支付。
2、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需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
/ 11
劳动合同。但有两种情况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先告知用人单位: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②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迫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3、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如何赔偿? 劳动部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上的按约定处理;(3)对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劳动者违反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
七、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
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往往是通过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但这两种方式时间长,维权成本高。为了尽快地解决双方的劳动争议纠纷,劳动者还可以采取向劳动行政部门(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的方式来解决。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74条之规定,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责令限期整改。
最后,我讲一下《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应注意的问题:
/ 11
1、《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并已依法订立,且在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2、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3、《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并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4、《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该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应当按其46条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施行之日起计算。
5、《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施行。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只能给大家讲这么多了。讲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正。
2014年12月 陆强联系电话:***,***.QQ:545145265
/ 11
第五篇:劳动合同法讲课稿
劳动合同法讲课稿 主讲:邓维莲
大家好,根据社区领导的安排,这节课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劳动合同法》。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29日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首先要明确的两个概念
1、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依法形成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标志。《劳动合同法》: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的建立以用工为标志。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主要内容
1、订立主体(劳动者)
2、订立时间
3、订立条款
4、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关条款
1、订立主体(劳动者)
(1)应与订立人:为用人单位工作,从用人单位获得劳动报酬,接受用人单位管理的劳动者。包括:试用期员工;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外地工;本单位外派员工;本单位下(待)岗人员;主要在本单位工作,按期从本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股东。等等。
(2)不应与订立人:包括未成年人;已退休或离休人员;在本单位实习的在校学生;尚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外单位借调人员、股东单位派到本单位工作人员;仅依据双方约定完成一定工作,完成后领取报酬,不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约束的人员,如顾问、劳务人员等(兼职)。
(劳动合同订立的附随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2、订立时间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职工不签,可清退,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届时不签订的后果: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最后一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3、订立条款
订立条款分为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法》 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新增内容,可不可以将社保放入工资?)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关于新旧法规劳动合同条款的变化:
劳动合同是要式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具备的条款应当具备,否则合同不成立。
对比《劳动法》,新《劳动合同法》必备条款的变化是很大的,主要是增加了五方面内容分别是:
(一)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等内容。(原因:这些内容是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基本情况,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
(二)增加了工作地点内容。(原因: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可能与用人单位住所不一致,有必要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予以明确)
(三)加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内容。(原因:在法定标准基础上,进一
步明确劳动者具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安排)
(四)增加了社会保险内容。(原因: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意识。)
(五)增加了职业危害防护的内容。(原因:《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同时,也取消了三项必备条款内容,分别是:
(一)劳动纪律条款内容。(原因:劳动纪律属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已经对用人单位制定、修改劳动纪律等规章制度的程序作出了规定,没有必要在劳动合同中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别约定)
(二)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原因:为了防止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期限约束,随意终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合同终止是法定行为,只有符合法定情形的,劳动合同才能中止)
(三)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原因: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责任条款,《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依法约定的培训服务期以及竞业限制条款中,用人单位才能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
订立条款的内容阐述: A、劳动合同期限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规定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规定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从提供劳动之日算起)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新法实施后签订的第一次视为第一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长期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劳动合同法》增加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用人单位长远发展来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运用得
当,也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员工、提升团队凝聚力等效果,因此总体上评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的利益大于风险。)
B、工作时间条款
劳动合同文本中工时制条款可填写“定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实际用工中,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时制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
约定“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员工所在单位,应当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报相应工时制的审批,否则合同约定无效。
1、定时工作制:
——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加班每天不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定时工作制的加班费计算:
平时延长工作 应支付150%的加班费
休息日加班 应当安排补休 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200%的加班费 法定节假日加班 应支付300%的加班费
月工作天数=(365-104-11)/12=20.83天。全年工作2000小时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无法执行定时工作制的,可以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制。即: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即平均每日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应当:
——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报批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
——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告知劳动者
3、不定时工作制
..不能实行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可以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执行不定时工作制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岗位的员工没有加班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应当: ——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批 ——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
——应当在规章制度中有具体实施办法和工资计发办法 C、试用期条款
新《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D、培训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培训条款应遵循:
..应是专项技术培训,而非一般业务培训;..应约定培训结束后的服务期限;..应约定违约金;
..注意:要求赔偿培训费的前提是试用期满。E、商业秘密条款: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也就是说除培训条款和保密条款可以约定违约金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不能约定违约金,但不等于劳动者就可以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效力)的相关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二、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
劳动合同的履行包括:全面履行、合法履行、继续履行
1、劳动合同的履行应得是全面履行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而对用人单位不依法履行合同的个别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2、工资支付
工资支付属于合法履行
一是明确了合同约定不明时劳动报酬的确定方式。新《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
二是提出了工资拖欠的新的解决方式。《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三是明确提出了向劳动者支付加班的加班费。《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3、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属继续履行(1)劳动合同主体变更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如果不是合并或分立,而是将本单位的员工从一个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即使这两个单位有着共同的股东单位,只要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就应该由原单位解除或终止合同,再由新的单位与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不是变更合同,而是解除旧的合同,签订新的合同。)
(2)劳动合同内容变更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的概念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到期或无法继续履行,双方结束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双方结束劳动关系。
2、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如违法招用童工)
3、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二条无偿,一条有偿):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劳动者提出并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不支付经济补偿)
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条不支付经济补偿。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4、用人单位单方面提出无偿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开除、除名的操作要点
..开除是指有严重违纪行为,经批评教育不改,由厂长提出,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决定,并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劳动或者人事部门备案。
..除名是指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
5、用人单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要点:提前30天通知 需要给补偿金 不必对方同意
6、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情形
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如: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限相当于其任职期间《工会法》规定)
7、经济补偿金规定和计发
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按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由于水平有限,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