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

时间:2019-05-14 18:0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

第一篇: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内涵。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1、主题鲜明

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引人注目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2、主线清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新的目标:

1、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2、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3、目标明确

全会审时度势,经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制定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七大目标、十大任务,体现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把民富摆在国强的前面。

七大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十大任务:

“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共十项任务。

分别为: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1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项任务中扩大内需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同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精神和内容

1、是一个全方位的“巨变”; 就是改革开放32年来、“十一五”这五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发生的巨变和成果。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增加到8.31万亿。等等

2、是三个“没有变”;

第一,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的事再小乘以十三亿也是天大的事,中国的财富再大除以十三亿又是很微不足道的。

一些国外媒体,特别是欧美的媒体提出的“中国威胁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自己要深刻认识我们自己的国情。

第二,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例如我国现在的汽车销售总量是1700万辆,超过了美国,美国被称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但是我们中国现在没有能在世界国际市场叫响的自己的、民族的汽车品牌。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一个世界汽车的加工“车间”,或者说是贴牌生产的“车间”。如果形象的比喻,中国是在上“小学”,今后我们要上“中学”了,还要上“大学”。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去发展我国的经济。

第三,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虽然我们今后不会发生大的战争,但还会存在其他方面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说,资源方面的战争、货币方面的战争、环境方面的战争、文化方面的战争等等,但是总的来看,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说,我们仅城镇化这一项工作,就会有四亿多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一体化)。所以,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没有变。

3、四个“不能变”(核心内容)① 高举的旗臶不能变;

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能变。

世界任何国家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讲科学发展,最终就算发展起来了,也会葬送他的发展成果。

② 道路不能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道路。实践证明在中国走别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的道路不能变。

③ 指导思想不能变;我们还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④ 奋斗目标不能变。我们要按照“三步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现在,中国仍有四千万人口,生活水平在世界贫困人口标准线以下。特别是我们西部地区,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情况。

目前,我们的小康社会还不是一个全面的,一个完全的,还没有全面的实现小康。通过我们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这样的努力,不仅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要实现邓小平同志生前所说的“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几大亮点

(一)、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要靠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方面的拉动。扩大内需早已成为我们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样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我们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只是出口外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来了我们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比如,消费结构,我们的消费率现在是35%左右,美国是70%,消费率是非常低的。在三驾马车中,投资(4万亿)、出口(近3万亿美元)、消费,消费是一匹比较小的马,很弱,这是一个结构失衡。

中央也看到了这样一种失衡,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拉动内需。比如有的地方发了消费券,旅游消费券,加大了对困难人群的经济补助,大规模地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下乡。提高部分居民的收入,加大对困难人口的补助,加大社会救济,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消费。但光靠政府投资不是长久之计。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扩大消费。

1、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有消费产品。现在消费有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比如老年人、年轻人、儿童、男女,城市人口、乡村人口,农民工,还有白领,高收入人群。所以,消费层次越来越多样化。长效机制首先就应该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业态的创新(比如数字电视就是一种新的业态,过去没有的;手机电视埃芬3G、手机短信都是新的业态),发展新的消费业态,而且通过消费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是一个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

第二,要有消费的愿望。就是想消费。这就要使得消费者无后顾之忧,能够产生良好的消费愿望,现在国家银行存款达到了70万亿元,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有40多万亿,难以进入流通领域,这里面牵扯诸多问题。老百姓存钱不消费,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诸如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了老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怎么会拿出那40多万亿去消费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有很好的公共教育体系,不再为上学犯愁,上学不再有后顾之忧(毕业就失业)。社会事业,比如卫生、教育、文化,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样使人们的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使消费愿望不断增长。

第三,要有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全国城乡居民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入,有钱消费。没钱就别谈消费。因此,要把就业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臵上,并把就业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把创造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城镇的步伐,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因为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和服务性行业,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非常大。另外还有调整分配关系,建立好的分配制度,抑制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分配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这些方面努力,消费能力就能够普遍增强。少数人有消费能力,是不能

够带动发展,只有全国人民都能够有消费能力,我们的消费的长效机制就比较完善。

第四,要有消费渠道。要有很好的消费渠道,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不方便。所以,就是要加快市场流通体制建设。比如现在文化消费就存在这个问题。文化市场不够发达,写出来的书一方面卖不掉,另外一方面,有的地方买不着书。电影票房不高,有的地方看电影还买不着票,有的地方还没有地方看电影。在文化方面体现得特别突出。生活在英吉沙的我们感受比较深吧。如看电影,我们有电影院吗?想看《阿凡达》的3D电影你能看的成吗?喀什到英吉沙一个来回。花一天看两小时的电影不划算。我想健身、学愈加、学跳舞、快递也是,只能用EMS。还有其他领域也存在,比如药、保健品、老年服装等等,还有其他服务。比如农村,比如保健服务、数字电视,都有这些问题。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所有问题将来都会解决。例如今年7.1前英吉沙县文体活动中心建成,其中就有影剧院。所以大力建设市场流通体系,使得我们市场流通能够城乡一体化。消除地域造成的障碍、地区造成的障碍。如果我们这个市场发达,流通发达,使得有消费欲望、愿望,同时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有消费渠道,能够得到及时、方便地得到自己的消费。

第五,要有消费信誉。这里说的消费信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消费者放心消费,放心消费牛奶,放心消费蜂蜜,包括放心吃药,放心吃蔬菜,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住的放心、行的放心、用的放心,不要再出现含有的三聚氰胺的奶粉,不要再出现含有这样那样毒素的食品(英吉沙的普法考试题)、药品,不要再出现其他假冒伪劣产品。不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一定要建立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维护体系。第二种就是信用消费,这是对消费产品的提供者而言(卖家)。能够建立信用消费,比如贷款买汽车,预支未来的消费能力,这就要讲信用,消费者也要讲信用。前面讲的是消费者要用放心的产品,这里就希望有让人放心的消费者。信用消费建立起来,消费就可以不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可以超前消费(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懂得享受,实际上这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方式。消费起不来,我觉得市场方面有原因,市场里面有企业的原因,但作为消费者来讲,中国的老百姓也有原因,中国的老百姓比较节俭,善于投资、喜欢投资、偏好投资,节制了当前的消费,中国人在为下一代人消费做准备,为儿子、丫头准备他们的将来。或者是为自己的老年消费做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外国人为什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呢?他们说我们是为了今天而生活,明天美好是美好,但确是漂泊不定的,所以今天生活的好了,那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有一句流行话嘛,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你说你亏不亏?)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却没了。(钱没有还能挣呀,只要人活着。)

我们老百姓不是完全没有能力消费,但现在偏向投资。所以,老百姓也要善于消费。外国人说没有美好的今天,哪有美好的明天。而我们中国人说今天和明天要生活得一样美好。但不能为了明天的太阳牺牲了今天的太阳。所有这五个方面,都是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就应当围绕这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2、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新的战略重点。

城镇化对于我们扩大内需是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内需,城镇化也是支持、支撑我们未来经济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稳定持续增长的最为持久的动力。因为我们城镇化涉及到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工,至少有1.5亿。这些人是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应该讲,他们的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肯定比农民要高,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化是一种半城镇化,农民实现了地域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产业的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但是他们还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还是一种半城镇化。如果把这种半城镇化变为城镇化,这个背后就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那么就是两三亿人口,两三亿人口仅就住房一项所创造的需求就是几十个亿。所以,我们现在讲,我们的消费结构方面,我们是吃、穿、用无忧,这种市场的需求不会很大,但是我们住和行的需求是无限的。住和行又是和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城镇化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市场需求,也是最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一种持久的动力。

一方面要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这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我们这种候鸟式、钟摆型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代价,因为我们现在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有几千万留守妇女。这种长距离的候鸟式的人口流动,对于流动人口的家庭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鼓励农民工,中西部流出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在返乡创业和就业应该以中小城市或者是以县城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最终扩大消费。就是一方面要发展大都市圈,另外一方面要发展中小城市,现在已经看到这种态势了,特别是沿海的产业在向中西部转移,另外,劳动力也是在向中西部回归,所以把它称之为双转移,这种双转移的态势有利于缓和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过去我们都是向沿海流动的,现在我们这种要素向中西部的转移有利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大城市中有%因为在大都市生活压力大,特别是住房问题而选择回到中西部。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0年城镇率47.5%,发达国家城市率70%。有学者说影响21世纪的两件大事: 美国的信息化、中国的城镇化。

(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的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大。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协同发展,要推进整个产业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如果三个产业打开来,第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是要发展好先进的制造业,我们不能说光是中国制造,以前是低端的,向下竞争,越南出的价便宜,我们生产的比你的价更便宜,这不行,我们要生产越南生产不了的。所以我们提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改造制造业,怎么改??从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还有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再讲还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还有刚刚出台的“新兴战略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这也是“十二五”规划中间发展的重点。

应该承认一个现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制造业还都停留在最低端,未来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不能再去挣血汗钱,从今天开始,未来的三十年就不能再仅仅靠肌肉赚钱,我们更多的是要靠肌肉和脑力的结合赚钱,最终过渡到主要靠脑力来赚钱,这才应该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意识到了才能做到。如果不意识到,我们如果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那就危险。我们“中国制造”,印度要变成“世界的办公室”,我们应该比印度更

加有智慧,来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一方面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让中小企业发展好,对于扩大老百姓的创业行动,推广创业精神应该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在免中小企业的税、财政补贴方面也做过一些文章。但谈到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是十年、二十年都没怎么解决好的问题。中小企业可抵押的资产很少,一般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给它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就要靠成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来解决,因为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大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你要靠商业银行去做,商业银行说我给你做一笔10万和一笔10亿的成本一样的,所以它偏爱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寄希望于政策性银行的产生。

3、加强自主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们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今年我们的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同时也看到,如果比较一下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之后,我们会发现“制造大国”、“加工大国”,实际上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真正的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是要通过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自主创新如何真正实现,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过去中国人都习惯了,我们卖钢筋、卖水泥、卖石头、卖砂子都能赚钱,所以现在很多一般普通的企业可能对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很多企业都进入房地产包括我们的一些央企也进入到房地产,因为房地产里面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也是最安全的。因为拿到地之后,地肯定要保值增值,为什么不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呢?我们国家对考核也是有要求的,创新的周期是很长的,他说十年才见效果,但是我任期才五年,五年见不到成绩,提拔不了谁去干呀?这种技术创新,越大的技术突破周期,酝酿的周期越长,不成功的风险也大,成功以后受益也大,这两个是对称的。

所以考核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就束缚了我们领导的手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话,我觉得体制上还是要做一些安排。比如说日本,为什么说日本的企业偏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比如说日立、松下、索尼等,他们一方面是国家花钱、企业研究,大家共享。国家花的钱,一些大公司都可以使用,这样就能够使不同的公司实现基础的技术创新,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就非常厉害。当然他也鼓励非技术型的技术创新。另外一方面是企业自己实现花钱,自己研究、自己独享,所以我们的体制机制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好的国家的经验还是要学习,韩国那么小的国家开始也是贴牌,但他们贴牌的时间很短,现在生产自己的品牌,生产行业有一个曲线——微笑曲线,“代工”的利润是最低的,研发和销售体系的建设、品牌的建设是获利最高的。

例如:在公共场合水龙头常流水,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是因为水龙头技术不合格,现在用高科技用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过去只善于用肌肉赚钱,那你肯定只喜欢加工,12个小时只做一个动作,要研发的话,你就要用脑力、智慧赚钱。所以从政府的层面、企业内部治理方面,从每个老百姓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层面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技术创新都应该有责任,都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共同配合才能够协同推进。所以自主创新难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体制性、系统性的问题。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中全会公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些年来提出了“低碳经济”这样的概念,低碳经济用我们的话来讲是节能减排,中央政府在这一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做这件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十一五目标当中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完成的目标20%,就是能耗下降,目标是下降20%但只下降19.1%。通过世界发展的规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有人讲,这一次金融危机会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叫做第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我们前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的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所引爆的产业革命,第三次是电脑,计算机的运用所催生的信息产业革命,第四次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这样一场产业革命。

前三次产业革命,我们都擦肩而过,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说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不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能够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所以,这次公报提出来,我们要有机遇意识,也要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怎么样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来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

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和这次产业革命紧密相连的。因为有人估计,目前我们GDP占世界生产总量的7%,但是我们的能耗很高,我们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17.7%,7%的GDP消耗的能源是17.7%,我们看到我们的能耗是非常非常高的。另外,我国总体人员利用的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公报当中讲到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国务院现在提出了要从七个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七个产业中,有两个在未来将成为支柱性的新兴产业,这两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比如环保汽车、节能减排,(充电汽车),以及新能源,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在未来是十万亿级的产权规模,将是一个很大的支柱产业。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产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方面,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占领产业的制高点。在这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实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大发展。

所以,经济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把GDP搞上去,还要把能耗降下来。(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就业。我们这么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现在我们解决就业形势比较好了,以前一年新增800多万就业人口,2010年达到1250万人,今年直到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预计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会在1000多万,一共是4500万。但是大学扩招之后,我国每年高校 的毕业生达400万,再加上我国农业人口的转移,这些人口的就业问题,不是国家每年增加1250多个岗位就能解决的

2.收入分配制度。

从金字塔到“橄榄型”分配格局。政府、企业、个人。

五中全会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当中的比重。收入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人说工资在爬,物价在飞。

分配不合理、分配不公,大家反映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大,而且这个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更加不合理。过去十年,政府的收入是以20%的收入在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以7%左右的比例在增长。所以是一种失衡的局面。现在这种失衡的局面必须调整、必须改变。现在公报已经提出了,鲜明地提出了要提高两个比重,就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做到这一点,有关专家提出,目前已经发现市场的力量在推动劳动报酬的提高。因为现在我们经济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拐点,我们沿海出现了“用工荒”,大量农民工的用工企业找不到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涨工资。现在去福建、浙江,很多地方农民工的用工企业,工资至少涨了15%到20%。这是一种市场的作用。就是劳动力的局部短缺会迫使我们的用工企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应该联手来改变居民收入。大量的企业现在利润比较薄,在危机面前,各种成本的推动,企业的成本大大上升。比如汇率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大上升,用工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影响企业的成本。土地成本、自然环境的成本等等。几种因素推动企业的成本上升。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涨工资应该是企业和政府联手推进这件事情实施。一方面,企业要让利,就是企业的收入和劳动者的收入之间,企业应该让利(比如富士康十三跳十四跳“事件发生后,富士康总裁郭凯敏把公司全体员工的工资提高了一倍。美国“苹果”作了“埃芬”手机做到“埃芬4”,手机“埃芬4” 手机在英国每部手机售价500英镑,折合人民币5000元、香港、中国大陆上市后,人们彻夜排队买“埃芬4” 手机。富士康就是给苹果“埃芬”作配套的,公司给工人涨了一倍的工资,公司还是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通过特例,我们也知道,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是要比发达国家低一些。)政府应该减税,这样能够有效地来实现两个比重的提高。

3.住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拥有一套房子等于有了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家。如今的房子,让每一个想买房的人又爱又恨。拥有一套自己房子是很多人的梦想。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人们发现,自己离这个梦想却似乎越来越遥远了。房子很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太多含义。房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中央领导也反复强调,一个是节地,另一个是节能。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绿色发展、低碳住宅,这都有明确的定义。我们要节地、节能型的住宅,但从老百姓的抱怨来看,好象还不是这个层面上的意义。他们觉得现在房价太贵。我觉得房地产业的发展,现在看来,必须三者合作。那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的投资者必须合作,要达成共识才行。

房地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肯定还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城市化率要提高要提高四个百分点,有人预算假如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我们有13亿人民,每年就有1300、1400万人新的人口进入城市。还有就是每年还有新增人口,人口还在上升期,到2033年中国的人口才能够达到高峰,那个时候可能是15.5亿,现在还有1亿多的人没有出生,每年还要增加很多的新增人口。对现有人口来讲的话,很多人没有房子,希望有房,这是首先第一满足的对象,有些人有了房了还有改善性住房的要求,这些都证明了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政府对地价一定要控制好,现在看来“地王”是推动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们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方面要加大保障的力度,十二五期间要建3600万套,今年1000万套,比如廉租房保证10%的人口有廉租房,保证20%的人口有公租房,想租就能租,比较便宜,有30%的人能够买到经济适用房,那就10+20+30,有60%的人都能买到便宜或者再说的突出点住房都不用花钱。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安定的。还有40%是商品房,你有钱,该怎么住怎么住,该交税就交税,那大家就会比较心平气和了。

我们这个城镇的住房建设、住房供给增长相对是偏慢的。这些年我们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面积在6亿到7亿平方米左右。如果一个家庭购买一个100平方米的家庭住房,那只能满足600万到700万家庭的需求。但是城镇居民接近2亿户,从供给角度我们只能满足3%的家庭买房需要。但是整个住房需求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就形成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这个格局导致了房价上涨。由于住房本身有投资增值的能力,因此又引起了很多投资性、投机性的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扩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引起了房价快速上涨。

4、医疗卫生。“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还有一个健康发展的问题,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要让老百姓少生病,我们说要以病治病、未病治病,全民的预防、健康的生活、健康的消费方式,我觉得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普及。因为只有健康,健康是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的通俗话“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钱袋子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健康也是老百姓关心的。

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

5、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准……

我们可能在社会保障上一个是国家要多拿一些钱,比如说农村的养老保障,确实中央财政要拿钱。农村的医疗保障中央要拿钱,还有城市里的一些比如没有工作的,过去下岗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这些人,可能还是要财政出钱来替他们达到最低的,或者是基本的保障,把他们都保起来。

这样财政要拿钱,第一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提高,可能就是说税收的增加。还有一个,我们可能需要让国有的企业、国有的金融企业、国有的工商企业,他们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做社会保障的支出。那么在特别的情况下,或者是我还觉得应当是我们的国有资产通过上市变现一些,也把它用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这样整个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例,以及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两个比例都要提高,使老百姓有一个安全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心理不焦急的社会,这个非常重要。

例如:69岁老人抢劫被抓 自称只为入狱不愁吃穿

第一次抢劫中年妇女,前功尽弃了,第二次抢劫终于成功,在庭审现场的表现。在狱中的表现…… 面对上述充满离奇、近乎荒诞的 “故事”,我们的社会、政府、领导应该感到心酸!心寒!!心痛!!…… 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是牢有所养,牢有所医。

我在想:等我们哪一天老了、退休了、干不动了,国家还有钱保证我们的基本生活,再加上我们的一些储蓄,人们过的比较安享,到时候到哪去旅旅游、逛逛公园,不为生计所迫,我想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

美国曾经提出“美国梦”,我觉得我们中国是不是也应当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在未来的社会里不会为找不着工作而忧愁、焦虑,不会为收入非常低,每天的花费维持不了生计而焦虑,不会为我们每天就医、上学、住房这些高的支付不了而焦虑,变成房奴。不会为老了以后无法生活,或者生活很穷尽而焦虑。而且我们的环境很优美,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洁的,喝的水没有什么担心,吃的东西也很安全。而且人们都互相平等、互相协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谐社会。

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梦”随着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和今后的努力应该不会太遥远,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

4、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中全会公报: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领土、武力、装备……(有形的)软实力—— 文化、道德准则、价值观、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无形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军事强大,经济雄厚固然重要),但离开文化的支撑。就像一本没有内容的书,没有思想的人一样。

中国的文化,中央要求文化产业“走出去”,但是统领世界文化领域的首先是美国。

美国通过对文化的输出,日本通过本国动漫的输出,法国通过时装和奢侈品的输出,在他们本国的出口总额中都占到了第一、第二的位臵,文化战争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争。

我们如何战胜好莱坞(影视文化)、怎么能超越巴黎时装(服饰文化),怎么能够对垒日本动漫产业,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对文化的性质,我们是逐步认识的。很长时间内,我们把文化当成一种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事业。同时,是政府投入、政府买单,大部分文化产品实行免费消费。这些年,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有两种:一种叫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种叫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这两种文化都具有价值和意义。

第一句话叫文化是政治,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亚洲经济是“雁形”经济,领头雁是日本,经济中心在大阪;韩国不同意认为是韩国,经济中心在现在的首尔;中国不愿意了,说亚洲的领头雁应该是中国,经济中心在上海,等等,还有西方试图分裂我国,提出的将中国划分为七块,东北、华北、江南、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如果实现,中国还是中国吗?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韩国的“世宗学院”抗衡我国的“孔子学院”,还有印度的“龙象之争”。等等

第二句话,文化是经济,美国用“三片”征服了世界。即:薯片、芯片、影片。

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5%。还有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法国的时装。中国大片“形式取代思想”,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等等

公益性的文化、经营性的文化两种文化都是这样。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是经济,所以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演艺中心、大剧院,发展广播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所有这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都是带动着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材料工业、商业、维修业发展,增加GDP和税收,带动劳动力就业。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更是经济了,我就不用多解释了。

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先说北京,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当中已经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业服务,在第二位,在服务业当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金融。就是北京的文化产业的文化增加值仅次于金融,占第二,占GDP的12.6%。上海占GDP的14%,此外,云南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2007年占GDP5.55%,2008年5.8%,2009年5.9%,就是将近6%。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我们比较三个国家,美国是25%,日本是20%,我们目前全国平均才多少呢?2.6%。就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2.6%。并且中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粗略估算进口和出口的比例是10:1,甚至更大。所以,文化产业上升的空间很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而且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就是把文化消费的比重增加了。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所以,2009年,在金融危机当中,国务院就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们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获得初步成功。所以,应该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要实施大项目带动,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园区和基地建设,建立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新兴的文化业态,比如数字、网络技术、多媒体广电、手机广播电视,纸质的有声读物,电子书、便携式音像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它能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句话,文化是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地方名片、城市名片、现在说你没钱不可怕,说你没文化,那是很恐怖的。

第四句话,文化是生活。

吃饭---饮食文化、穿衣---服饰文化、居住---住宅文化、也行---低碳出行、文明出行、等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一点,建议文化领域要坚决抵制 “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如小沈阳、凤姐、江苏卫视《非城勿扰》,新版《红楼梦》等。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第一个趋势:从“生存型”到“发展型”转变,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专家解读: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个趋势:从“国富”到“民强”的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家解读:全会指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第三个趋势: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在追求单纯“GDP”。专家解读:确定这样一个说法,是要引导我们各级政府在确定各个地方“十二五”规划的时候要彻底摆脱过去我们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GDP过去就像一个“指挥棒”,它始终在左右着各个地方的行为。这一次通过淡化这样一个目标,目的就是要把过去各级政府从争相追求GDP的传统做法当中改变过来,使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偏重于这些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落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最大意义就是强调未来的发展是更加全面的发展。只有真正以这种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通过结构调整,通过保证民生,通过深化改革一系列的工作,最终的结果很显然比单纯追逐GDP,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讲更有意义。

第四个趋势:从“投资、消费和出口”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转变,消费成为主导。专家解读:我们常常把出口、投资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本次《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顺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的原因在于:在“十一五”期间出口对GDP的贡献达到了一个历史得高位。金融危机时期外部需求再要想这么大的上升,其实可能性不大了,《公报》里也已经提出,冷静的评估了国际环境,不太可能再有这么大的一个外部的需求。而从内部的情况看,再过分的依赖高的资源消耗、高投资的增长,把大量的资源进行消耗的这个模式其实也基本上快走到尽头

了,整个国民收入分配过分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所得占比也很少,很难有消费能力,消费对GDP的贡献不断萎缩,使得经济增长被动要靠外需。

第五个趋势:从“以往初次分配过分强调效益为先”到“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转变,大力推进分配公平。

专家解读:《公报》提到“要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其实用我们老百姓最简单的话讲就是工资收入或者是劳动所得,这个提法我们没有这么提过。“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提的是按照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厂房设备的所有者比如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者工厂的老板,按照大家贡献的大小来决定怎么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一个负作用就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过去我们初次分配讲效益讲的多了,讲公平讲的少了,而在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时候才更多的讲到公平。这一次我们提出,初次分配的问题我们不留到二次分配,初次分配我们要确保劳动者的利益,要力保公平,如果还有问题我们二次分配,比如税收,比如通过慈善事业来调节,我想这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五中全会的《公报》读起来感觉的确让人感觉很务实。

第六个趋势:从“追求社会服务的总体化”到“追求社会服务均等化”的转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趋势。

专家解读:与收入分配的公平相对应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同样是经历高速发展后,中国必须要补的一课。

前一阶段,最初我们整合很多基础建设还有整个国力并不是很强,那时候说白了就是“挣钱”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到了新的时期以后,社会成员的真正需求开始全面的增长,由于前期我们在追求基础的总体资金的成长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去考虑公平的事情,导致的结果是有很多的地方,公民享受的社会服务是不对等的,或者是不均衡的的。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农村和城市差别就很大,特别是在卫生、教育、养老这些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农村的这些居民他们也开始对这种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一些全面的要求,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发展型的社会,也需要去把整个社会的资源做一个平衡,这个时候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要求。这一点是跟我们现在社会发展的阶段相吻合相适应的。

第七个趋势:从“十一五的文化产业理念”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专家解读: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这次《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有关文化的内容却单独成段,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文化产业也随之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的规划里面就有了,但是这次把它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应该说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它的产业逐步升级的一个结果,文化在今天特别要注重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今天全球处在一个经济危机和萧条的情况下,中国能够率先复苏经济,那么这个率先复苏能不能持久,能不能持续?这里面有一个核心和灵魂的东西,就是文化的软实力能不能支撑得住它的经济的发展。

第八个趋势:从“某一领域的改革”到“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转变,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专家解读:五中全会一道道新命题,一个个新亮点,为我们拼凑出了一幅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愿景。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为发展的提供动力和保障的,则是未来全面推进的各领域改革。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依靠改革的力量推动未来中国的发展。

我们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里面看到,五中全会对改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了浓墨重彩。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它其实背后都是要靠制度体制来推进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中国社会在“十二五”中刚才所提到的那一系列的发展,要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的一种实践,单靠一厢情愿的这种正面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体制的配合。

我们这次特别重视要扩大内需,这背后就是涉及到了我们这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后,又会牵扯到社会经济运行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所以我们就突然会发现一个具体的发展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制度体制在那边发挥作用,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要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2 08:35 ]

编者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主题——

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勾勒主线——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5 08:09 ]

描画蓝图——

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注重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调整结构——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6 08:17 ]

提升文化——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推进改革——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四)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8 08:11 ]

加强防灾——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保持先进——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据新华社)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点理论解读

五中全会解读:今后五年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着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加快转变

主攻方向→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要支撑→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

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点→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动力→坚持改革开放

昨日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公报解读

关键词:民生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吴忠民

“十二五”规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强国和富民结合为一体,解决好“藏富于民”的问题,它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关键词:文化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汪同三

以前中国更多强调经济建设,现在公众除了衣食住行外,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且,文化产业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巨大发展空间。五中全会的精神顺应了这种需求。

关键词: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

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原来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至少扩大至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

关键词:党建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牛文元

中国成功地化解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现实体现,党的领导也将是实现“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长江

可以看出中国对改革加强了综合配套,改革将不再是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各领域齐头并进的全面性的改革。

关键词:统一

两岸关系把握和平发展主题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

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央全会备受瞩目:中国政治的新景象

党的十七届五次中央全会即将召开。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走近中央全会”的新景象。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将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关迈向迎面走来的“十二五”时期开局及其后续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乃至同正在做和将要做的迎接建党九十周年及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些举世瞩目的大事联系起来。

循例自今年年初中央领导率先示范,中央各部门、地方从省、市到县领导,纷纷到第一线进行摸底调查、核实数据,特别是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意见,对人民至为关注的物价、住房、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等突出实际问题着手“标本兼治”;其间频仍发生意外灾害,更促使了人民要求、愿望凸显出来,也使“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努力顺应人民期待更加凸显出来。念兹在兹,确是五中全会题中应有之义。7月2日政治局会议为五中全会作重要准备之中宣布:顺应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已在全国上下和各类媒体舆论中形成“拭目倾耳,观化听风”之慨,事实上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生活更加蓬勃生机的新的一页。时间乃真理之前驱,从这次中央全会起步依序前行,显现的正是我们党的“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不懈努力。中央全会备受注目是当代中国的最新政治现象。所谓“注目”本意是为揭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真实,而这种真实蕴含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显峥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和决策机制中,中央全会占有重要地位

召开中央全会的体制虽然自党诞生之初即从法规上已经确立,但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若干非常时期,事实上未能正常和有效运行,甚至若干个别时段近乎“名存实亡”。比较而言,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这种中央全会领导制度才日益趋于正常完备,步入成熟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002年11月,经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和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揭开了我们党的中央领导制度史上的新的篇章。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这固然缘由党章所赋予具有的地位,同时又因为它所作出决定的内容具有战略性质。在党内领导干部和部分学者中,视中央全会为“出战略”的地方并不过分。这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后各次中央全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这个平台,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虽然每次全会内容各有侧重,但在整体上紧密联系、互相衔接,贯通着始终如一的鲜明主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历史任务,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持续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的努力。所有这些,事实上也构成了今后将要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所赖以为据的重要背景。

现在,每年例规举行中央全会,都是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公开方式,在第一时间公布消息或发表文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显着拉近了广大党员同中央领导的距离,拉近了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同执政党的重大政治动向的距离。因此,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日趋“走近中央全会”现象,已成为新世纪当代中国政治的最新景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突出标志。

“走近中央全会”现象,体现的既是对这次全会的关切,又是对中央在全局上和重大判断、决心及举措上的认知与认同

解析“走近中央全会”这种最新景象,是很有必要的。走近中央全会既是对一次全会具体内容和成效所表现的关切,又是对中央在全局上和重大判断、决心及举措的认知与认同,扩大而言,更是表现了对我国政治发展动向的注重与关切。这同“文革”之后,在社会上一时所谓“远离政治”、“告别理想”之说盛行,根本不同;也同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0年代初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使党内外许多人误认以为无须要“讲政治”,甚至有的干部也只是“讲赚钱”的状况,大相径庭。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我们把走近中央全会视为当代中国一种重要政治现象的同时,丝毫没有忽略深藏于其后的具有基础意义的经济发展以及广义上的各种社会文化发展动向。它们之间是融通和互为作用的。人们越来越趋走近中央全会之日,亦即党和政府以主动姿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扩大民主、改善民主之时。这绝不是偶然的,走近中央全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然,我们所说走近中央全会,只是泛指一种大潮流、趋势、动向,而实际社会生活中,不同界别、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之中,自然是有区别的,不但重视程度不同、关注内容也有相异。但也并非无规律性,乃至杂乱无章。事实上,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年中,两届中央及十二次中央全会,除两届首次全会系属大会的延续,按照程序在中央委员会中遴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总书记,批准中央书记处、中央纪委、中央军委以及组成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等。嗣后,各次全会涉及政府工作机构设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等,都是事关全局,都属党和国家生活大事,因而引起注重是必然的。中央全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加重要,尤其是同广大公众直接利益、具体利益关系越多,也就越加受到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和即将举行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关注度达到了最高值,就是很好证明。事实表明,有关民主民生内容多少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是成正比例的。由此,也再次证明了人民是讲求实际的,党的决策只有是求真务实的,才能受到人民关注拥护。

中央全会之所以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会议、成为媒体聚焦的会议,其原因在于得人心

必须指出,执政党的中央全会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会议,成为街谈巷议、媒体聚焦的会议,并且在多数人中都是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存有许多期待和希望的会议,这是为什么?这就叫做得人心嘛!这对我们这个已经执政多年并将长期执政的党来说,应该看作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进步。试想,如果是人们对执政党的中央会议看作与己无关,甚至采取“冷眼旁观”态度,甚至像过去有时候曾出现的“三缄其口”“万马齐喑”,难道这样能说好吗?!当然不好!我们所以说是不好,一者同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不符合;二者同社会发展、时代潮流也相悖逆。在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党的活动与人民的关注度,除了政治心理因素之外,的确还有技术因素,那就是在纸质媒介之外,包括电话、网络、视图等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党务公开,从封闭走向开放,而社会公众对执政党关注,从疏离到知悉,乃至接近和参与,这是势所必然。由于关注,扩大了公众参与的几率与空间;由于关注,加速了破除“神秘感”,增加了“党务公开”的透明度;由于关注,密切了上下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由于关注,减少了隔膜,把许多不和谐因素降低到较少程度,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或可认为:人们关注中央全会,何尝不是中央全会贴近人民的结果!然而,仅有一种党的主动,还不足以形成这种局面,同时需有人民的主动,还有第三方即媒体的主动。党的主动得益于明智,人民的主动得益于开化。二者结合互为因果、构成赋有以人为本深意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加上不可或缺的媒体的中介及传播作用,从而形成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生态进化。所有这些,最终当然都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央全会的关注,必然也就带动了对公众所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关切。也就是说,中央的决策在本地方或本部门执行或落实得怎样呢?人们正是这样用以观察、评价或考验一个地方、部门,乃至一个领导者的作为。这种影响或可认为非始料之所及。正是如此,我们就不能不尤其重视“关注中央全会”这种现象的全部蕴含及其发展。

可以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对中央全会的关注,事实上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一种对党的支持、激励和监督的力量。一个地方、部门的成熟的领导者,应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趋势和现象作为宝贵资源去加以推进和强化,使自己处在更加主动的地位,引领民主政治健康前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谋求转变发展方式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5日到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决策者开始讨论中国今后五年的政策蓝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间观察家认为,在长达三十余年经济高

速发展的当下,中国谋求转变发展方式当能造福亿万民众,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自1953年迄今,中国已编制、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目前中国正在着手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期为2011年到2015年。

通过实施这些五年计划(规划),中国经济增速惊人。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几乎每年都投下巨额投资以满足全球需求,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近10%。

在即将结束的“十一五”期间,虽遭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GDP增长11.6%、2007年GDP增长11.9%、2008年GDP增长9.0%、2009年GDP增长9.1%。

期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09870亿元人民币,逐渐攀升至2009年的224846亿元。但受金融危机的拖累,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速从2006年和2007年的两成以上,变为2009年的负16.0%。中国曾拿出4万亿元巨额资金、2009年新增9.6万亿元的天量信贷,用以刺激国内消费、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十一五”发生了明显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市场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同时,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同现阶段性的特征越来越不适应。

9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改善民生、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素,在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均有提及。此次会议还要求中共党员,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分析人士指,五中全会为“十二五”规划定调,这些均将涉及并有所强调。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编者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主题——

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勾勒主线——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描画蓝图——

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

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注重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调整结构——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提升文化——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推进改革——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据新华社)

下载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权威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做客强国论坛,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hpty]:您觉得这次......

    十七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选五篇]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1、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

    哲学原理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本站推荐)

    哲学原理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内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针对其会议公报,我作了如下的哲学解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

    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申论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之解读 纵观历年国考申论真题,考查的都是国家的一些重大发展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的各个方面。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

    全面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全面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一——龚维斌谈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2010年10月18日来源:人民网) 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0-10-18 23:04:00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针对诸多经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