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综述

时间:2019-05-14 18:2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分类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分类综述》。

第一篇:土地分类综述

有关土地分类的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将全部土地按一定的标准,把性质类同的归在一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分类管理,从而达到正确地认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本文对土地分类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国外分类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对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土地分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国内外土地分类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重点简介美国专家及其相关机构对土地的分类,全面的综、合的展现土地分类及其相关问题的全貌.关键词:土地分类、分类体系、分类标准.类型、科学性土、地利用分类.1、土地分类的概念界定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倪绍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论第三版中指出:土地分类是指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唐中立

张加恭在《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中解释为:土地分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地单元类型的划分。它是依据系统学的原理,根据土地单元在特征、属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类,使同类的土地单元相似性大而不同类的土地单元差异明显。土地分类方案是根据各国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目的制定的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是土地类型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土地类型的划分,不仅能正确认识土地现状,指出改造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由于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一个自然区或行政区)土地个体单位的数目很多,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逐个研究其个体特征,只按它们质的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得到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这是土地分类研究所采用的类型系统研究法。根据土地个体单位的多级特点,土地分类也应是多系列的,即应对每一级土地单位分别进行类型的划分,各自形成一个类型系统。以相为例,我们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性质相近的相种再归纳为“相属”,性质相近的相属又归纳为“相科”。同样,性质相近的限区或地方也可以分别构成自己的种、属、科系列。这里对不同层次土地类型单位的划分,我们借用了生物分类的术语,而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被省略。

2、土地分类的国内外发展文献脉络(大致按时间编排)

从世界范围来看,土地分类的研究已将近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土地分类的研究,常与土地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及土地规划和管理研究一起,已构成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土地科学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分类的国外研究文献全貌 从30年代起,国外一些地理学家就提出了有关土地分类的思想。苏联著名地理学家JI.C.贝尔格在《苏联景观地理地带》(1931)一书中给出了自然景观的定义和实例。美国学者J.O.微奇(Veatch)在《自然土地类型的概念》(1937)一文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自然土地分类的概念;国外早期的土地分类研究主要是作为土地征税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些也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分类与评价也早已有开展,1936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为水土保持的题出的土地潜力分类.李春分根据土壤和地形划分土地类型,并对每个类型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特点都作了说明;英国学者R.波钠(Bourne)是研究土地分级的先驱。提出自然界存在三种等级不同的土地单位; 英国学者S.W.伍德里治(Wooldridge)和J.F.昂斯特德(Unstead)在30年代初期从地形学角度也划分了土地类型,并提出了土地分类的一些术语;

德国学者S.帕萨格(Passarge)在1921-1930年发表了《比较景观学》,从综合观点把景观化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

从40年代起,土地分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理论研究逐步走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开展有组织的土地调查,并在调查中利用土地类型的思想和方法。例如,1946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立的土地资源研究处,应用土地类型研究方法,在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英国海外发展部的土地资源开发中心(LRDC)在英联邦和其他一些国家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早在1971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土地利用信息和分类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地质调查局(USDA)、内务部(DOI)、航空航天局(NASA)农业部土壤保护局(SCS)、美国地理学会(AAC)、和国际地理学会(IGU)。航空航天局和内务部提供资助,地质调查局负责协调。后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有来自联邦、州、地方政府、大学、研究单位、私人等150个代表,对不同的分类系统方案进行讨论,最后James R.Anderson 提出以农业部经济研究局方案为主和地质调查局的分类方案两套为主,其它方案作为补充深化,奠定了美国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的基础.加拿大1969年成立了生物自然土地分类委员会,1976年又成立加拿大生态土壤分类委员会(CCELC),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土地调查。荷兰的国际航测与地学研究所(ITC)把土地类型研究称为土地分析,突出了地貌因素的作用。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前苏联自本世纪30年代起就提出了景观概念和景观形态学的概念,并且开展了大量的景观和景观形态学研究,包括在许多地区的调查和制图。其中的景观形态学研究就是指土地类型研究。

在国外的各种土地分类机构中,我比较推存美国的分类方法,而且是多个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完成的,非常的系统和全面,不管是在土地分类的操作和分类的方法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美国地域广阔,又是较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土地调查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研究方面走在前面。

为解决不同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数据来源和方法不一致、数据不完全、时间不一致、分类系统无法衔接等问题,为农用地的保护、建设用地扩展得控制、环境保护等决策带来了难题,为此,联邦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土地利用信息和分类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地质调查局(USDA)、内务部(DOI)、航空航天局(NASA)农业部土壤保护局(SCS)、美国地理学会(AAC)、和国际地理学会(IGU)。航空航天局和内务部提供资助,地质调查局负责协调。目的在于制定国家级系统。既能包含常规数据,又能兼容航空航天的遥感数据,又满足区域、州和地方机构土地利用详细研究的需要,又能通过自下而上综合集成为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满足国家宏观决策的需求。

后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有来自联邦、州、地方政府、大学、研究单位、私人等150个代表,对不同的分类系统方案进行讨论,最后James R.Anderson 提出以农业部经济研究局

方案为主和地质调查局的分类方案两套为主,其它方案作为补充深化,奠定了美国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的基础。

美国的土地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管理机构多元化与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多元化。从所有权看,全美土地中,联邦政府所有土地占29%,州与地方政府所有占9%,私人所有土地占60%,其余2%为印地安事务局托管,土地所有制具有多元化特点。与此相适应,土地管理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多元化的管理使得美国土地利用分类主体上以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局统计用的主要土地利用分类为主,在农业用地类型划分上得到认可,但缺乏全面统一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利用导向的主要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农业部是美国联邦政府的14个部之一,所辖的经济研究局(ERS)是为公共和私人决策提供有关农业、食物、自然资源以及农村发展等领域的经济研究和信息部门。

3、从1945年开始,采用主要土地利用分类系统(Major Land Uses Category,MLU)对包括全国50个州土地(国有和私有)主要地类的系列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是全美能够提供全面、系列土地利用数据的唯一机构。这个分类系统的特点之一是源于对不同比例尺、调查方法、定义、以及其它特征的不同来源数据的综合分析、调整或者协调,主要涉及农业资源保护局(NRCS)分类、林业管理局(FS)分类、城市更新管理局(URL)分类等。

4、是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分类比较详细,而建设用地的内部分类比较简单。

5、旨在为减灾、建设用地盲目扩展、环境质量恶化、优质农地流失、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渔业与野生物资源的损失等问题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给基础的数据依据。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体系最初包括5个一级分类,分别为耕地、牧草地、林地、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24个二级分类。

农业部经济研究局从1945年开始依据这个分类系统每五年发布统计报告系列。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分类体系作过局部的调整。比如2001年发布的1997年主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中将城市和乡村居住用地纳入其他土地类。2006年发布的2002年美国主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的报告中将牧草地分为作物用耕地包括收获耕地、欠收耕地和夏季休闲耕地;草地包括耕作用草地、牧草地以及林业用草地;特殊用地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公园、野生生物、防护与工业、农庄、道路和小径;林地包括生产木材林、保护林和其它林地;城市用地出来作为一级地类统计。

资源导向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1976年发布的遥感数据源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LULC)由内务部地质调查局(USGS)设计,是美国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里程碑。该分类系统当中最小的土地分类单元的划分依赖于制图比例尺和遥感数据的分辨率等。要求在遥感影像上能够辨认出来的最低级别的分类类别应该达到85 %以上。各类别的解译精度要近似相等。分类系统分为四级,一级类源于LANDSA T数据类型,二级类的轨道高度在12400 m以上或比例尺小于1:80000;三级类的轨道高度在3100~12400m;比例尺在1∶20000~1∶80000;四级类的轨道高度在3100m 以下, 比例尺大于1∶20000。第一级和第二级适用于全国性的或全州范围的研究, 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遥感。第一级包括9 个类型, 分别为

城市或建成区土地、农业土地、牧场、林地、水域、湿地、贫瘠土地、苔原和永久冰雪。第二级包括35 个类型。第三级、第四级提供更详细的土地覆盖资料, 适用于州内的、区域性的、县域的研究, 适合于利用航空遥感资料。后两级随地理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由具体的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定义。尽管是基于遥感数据,其中很多类别都是借用的土地利用的一些类别, 单纯用遥感很难监测出来, 还要结合地面调查等数据资料。这一系统由三个特点:一是类型的命名简单,容易接受和使用;二是分类信息可以转换或和获取;三是分类可以向下细化或向上综合。在更高的综合水水平上,能够满足分类系统提供规划和管理的要求,达到分类系统基础、长期、标准化和广泛使用的目的。

管理导向的国家土地覆被数据库分类。土地利用/覆被分类(LULC)在使用多年后受到新形势的挑战,国家地质调查局致力于这一系统的更新工作。为此,多精度土地特征(Multi-Resolution Land Characteristics Consortium,MRLC)项目于1990年开始开展国家土地覆被数据库(National Land Cover Database,NLCD)的建立。这是由联邦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项目,相继参加的部门包括地质调查局(USGS)、环境保护局(EPA)、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森林管理局(USFS)、大气与空间管理局(NASA)、土地管理局(BLM)、公园管理局(NPS)、渔业和野生物管理局(USFWS)、航空航天局(NASA)、露天采矿管理办公(OSM)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等。2000年完成了包括48个州的土地覆被数据库。NLCD 1992在国家环境保护报告、气候变化、清洁水法案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价等方面得到最广泛的应用。2001年对分类进行了调整,并完成NLCD2001的数据库,将数据覆盖区域扩展到阿拉斯加、夏威夷和波多黎各。这一分类系统与其它三个数据库分类以及1976年的国家地调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LULC)建立了有效的衔接,适用性强。为实现土地覆被的监测,以NLCD2001 为基础,正在通过更新形成1992、2001和2006年的系列数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研究的文献脉络(大致按时间编排)我国土地研究历史悠久,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土地类型划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周礼》,把全国各地划分为五大类;《管子·地员篇》则按地形将全国土地划分成了三大类,然后再按土壤或地形分出25类;《禹贡》将土壤分为八类,再按肥力高低将土地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土地分类思想萌芽的著作。我国在1949年以前,土地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的调查与制图,综合的土地分类基本属于空白, 解放后,我国土地的分类工作始于1951年财政部组织的查田定产工作。用发动群众、逐级平衡的方法对全国进行土地类别划分.50年代初期,我国的土地类型研究,是在自然区划研究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50年代末,学习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展了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研究。充实和深化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黑龙江省进行了的比例尺为1:5万~1:100万的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各地相继开展了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近十年来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及具其分异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治理方向探讨,以及开展农林牧合理用地的研究。

解放后,我国的土地分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主要是结合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中的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进行的土地分类与评价。做法是按按水热条件将全国化分为区和副区,在副区下有按开垦措施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四等;或按农业利用适宜性、生产潜力、改良利用难易程度分为五等或三等,以下再按限制因素和改良措施的种类分组。特点是:

1、以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

2、大多属单项土地分类,但也不乏综合分类的实例;

3、大多属区域性研究;

4、经验性色彩较浓,理论上的总结不足。

第二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土地分类与评价研究的成熟期。引进国外土地分类与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土地分类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特点是:

1、地区性研究与全国性研究相结合;

2、由单项分类与评价逐步转为全面和综合的土地分类与评价;

3、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分类与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分类与评价调查与制图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第三个时期,始于80年代中期。主要结合国土整治和区域治理而进行,旅游用地分类与评价也得以更多地开展。特点是:

1、土地分类与评价的区域研究从全国和省(区)的大范围逐步过渡到中、小区范围,更加注重将土地分类与评价研究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任务结合起来;

2、土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表现为在继续开展为大农业服务的土地分类与评价研究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以及旅游用地分类与评价的非农业用地评价;

3、从过去偏重的土地的自然分类与评价逐步转向自然、经济综合的分类与评价,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土地分类的实用性;

4、计量方法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土地评价中得到日益广泛应有,从而明显的增强了土地分类的定量性、先进性和动态预测性。

除专家及其相关土地机构外,我国劳动人民根据长期以来对土地的综合认识,常在所居住的区域划分出一些自然特点相似的各种土地地段,形成了一些没有严格分类级别的土地类型概念。例如河北省井陉盆地的居民把当地土地分为:坪、梁、涧、川;黄土高原的居民所划分的源、梁、峁、川,也是土地类型;珠江三角洲的居民把可以种水稻的耕地称为田,不种水稻的耕地称为地,山地和丘陵统称为山或半山,实质上都是对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 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土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即采用了《中国土地科学》第 1 4卷第 1期发表了李树国、马仁会两同志撰写的《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探讨》一文 ,对我国现行土地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作了有益探讨 ,并提出了以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纲新的分类体系的建议。《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在我国的土地分类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深刻的影响了我国对的土地分类,对我国的土地分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龙少波在《对我国农村土

地分类制度的思考》中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权利体系存在的矛盾,提出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分类制度。根据土地用途和经济效益将农村土地分为Ⅰ类农用地、Ⅱ类宅基地、Ⅲ类农村公共用地、Ⅳ类生态功能环保地和Ⅴ类未利用地,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土地产权制度。其完整的权利体系既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权利体系中的矛盾,又能细化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分类权利体系设计符合各种土地的长远战略意义,各种土地用途间建立转化机制保障土地分类制度可行,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王人潮在《试论土地分类》中针对土地分类存在的混乱问题 ,在综评国内外土地分类和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具有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一特殊的双重性 ,结合笔者的科研成果与工作经验 ,建议从土地自然分类、土地资源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三个系统组成土地分类体系的思路出发 ,并以浙江省为例 ,提出由此组成的土地分类体系试行方案。通过组编《浙江土地资源》科技专著的试用 ,初步证明可能是解决土地科学分类的有效途径。

唐中立

张加恭在《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中应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分类产生的背景、对原分类体系的改进之处及理论与现实意义,论述了该土地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分类界线、增强科学性等方面的建议

宋文飞在《山东省胶州市土地分类及利用研究》中对胶州市土地类型的划分,分析胶州市土地类型区域自然地理背景,剖析各土地分异因素,按照综合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应用1:1.5万航空象片,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并参考该市的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土地详查图和气候区划图,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类型界限,以限区(属)—限区(科)构成土地分类系统,并据此编制胶州市1:5万土地类型图。重点阐述了第二级土地类型—限区属的基本特征、利用现状和改良整治建议。这对全国的土地分类有重要的意义,遥感在土地分类中得以应用, 岳健

张雪梅在《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中分析了我国于 2 0 0 2年 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 ,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 ,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 ,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周炳中

陈浮

包浩生

彭补拙在《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分类研究》文中探讨了可持续利用目标下土地利用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等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可持续利用、综合性、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应性和系统性”四大分类原则 ,并以土地利用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方式 ,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四大零级系统、9个一级类别、39个二级类型和 4 3个三级类型 ,形成四级层次的分类体系。本方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分类理论相互结合探讨的初步结果 ,可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提供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首次应用于土地分类.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 王晓阳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

05期在《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分类探析》该文指出乡交错带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直接、最敏感的地区,该区的土地利用问题也日益受到土地管理者的关注。土地利用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直接为土地行政管理服务,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文中分析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和思路,尝试建立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分类进行探讨,以此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陈婧,史培军在《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中提到土地分类是土地评价、规划和管理的基础 ,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景观生态学和 3S技术的发展 ,生态分类系统的研制已成为土地分类的重点.生态土地分类是目前土地分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国际上早已开展此项研究.伊向东在《“两规”协调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探讨》将城乡用地扩展边界引入到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即将土地利用分类与地域空间划分相结合,城市(镇)用地扩展边界内的建设用地分别为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城市用地分类只适用于城市(镇)内部的建设用地统计,以此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达成”两规“在建设用地统计上的一致,实现”两规“的协调

赵丹;李锋;王如松;在《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探讨》中指出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城市生态用地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城市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的分类体系。将城市土地分为”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交错地"三大类型,并进一步分为8个二级类型,24个三级分类单元。以期为城市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及生态用地的合理管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周菲菲在《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中根据科学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实施可行性、整体体统性、相似性划分以及区域差异性原则,建立了一套采用三级分类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共分为专项旅游用地、复合旅游用地2个一级类;专项旅游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复合旅游客体用地、旅游辅助要素用地4个二级类;以及自然景观用地、历史遗迹用地、人文风情用地、现代娱乐用地、旅游接待设施用地、旅行社用地、农业旅游用地、工业旅游用地、公园与绿地、交通通讯用地、商贸娱乐用地以及管理机构用地12个三级类。这种分类比较系统全面,对土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土地分类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的研究对国土资源和国家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所有的专家学者及其各种科研机构中,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存美国的分类系统,在方法上美国以科研机构加专家学者的团队式合作比较尖端的科学手段,如遥感,成果非常显著, 建立了比较权威的土地数据库,在管理上土地管理机构多元化与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多元化, 土地的分类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些方式方法这的参考,当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许地方成就也非常突出.但毕竟起步较晚.对于土地的分类系统还有待于完善.参考文献:

1.曾乐春.王兆礼.简陆芽 新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比分析 [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5)

2.陈岩.袁春 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的探讨——以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 [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5)

3.唐中立.张加恭 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07(11)4.岳健,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5.周炳中,陈浮,包浩生,彭补拙;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分类研究[J];资源科学;2002年02期 6.白晓东,殷佳伟;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再探讨——与李树国和马仁会同志商榷[J];中国土地科学;2000 7.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王晓阳;;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分类探析[J];才智;2010年26期 9.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刘平辉;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11.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2.伊向东;;“两规”协调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探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3.倪绍祥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高等教育出版社论第三版

第二篇:《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实施方案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实施方案

一、目的为了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件,确保实施《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全国土地统计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满足我国施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急需,结合当前全国土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

按照国土资源部部署,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从2002年1月1日起试行。但全国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还没有全面完成,尚难一步到位,因此,需要过渡。过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一)结合土地变更调查,通过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的调查,将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简称原分类,下同)转换到《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简称过渡分类,见附件1,下同)。过渡分类与原分类对照表见附件2。

(二)将新设地类、可调整地类、变更部分调绘上图。有条件的地方,按过渡分类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新设地类指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养殖水面、晒谷场和管道运输用地。可调整地类指可调整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人工草地和养殖水面。

(三)2002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按过渡分类、原分类分别汇总上报。

(四)2002土地变更调查报告的编写,应增加新设地类、可调整地类及过渡分类与原分类转换等内容。

三、方法步骤

(一)作业流程

(二)外业调查

1、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

收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包括调查工作底图、变更调查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调绘航片,外业调查手簿和其他相关资料。

(2)表格准备

1)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

2)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2、实地调查

2002土地变更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查清新设地类:按照过渡分类要求,对新设地类调绘上图,属于2002以前的,填写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属2002地类变更的,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2)查清可调整地类:根据国土资发[1999]511号文规定,2000年1月1日以后,将耕地变更为可调整的地类图斑调绘上图,属于2002以前的,填写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表(表一);属于2002内变更的,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3)查清本地类和权属变化: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有关规定,按照过渡分类,将本权属和地类变更的图斑调绘上图,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3、图斑编号

图斑分割与合并,新图斑号统一采取在原图斑号后加支号,但不能出现重复号,也不能连续支号。如12号图斑分割成3个图斑,则用12-

1、12-

2、12-3表示,二次分割时,则在其后续编号,如12-1又分成2个图斑,则为12-

4、12-5。多图斑合并时,也按此办法编号。

(三)表格填写

1、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

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用于记录本变更以前产生的新设地类及可调整地类图斑调查内容。填表方法与往年基本一样,不同之处为:“变更前图斑”地类代码按原分类代码填写,“变更后图斑” 地类代码按过渡分类代码填写。

2、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用于记录本实际发生变更的地类图斑调查内容。填表方法与往年基本一样,不同之处为:

(1)“变更前图斑”栏地类代码按原分类代码填写,“变更后图斑”栏地类代码按过渡分类代码填写;

(2)“图斑变更部分”栏的变更前地类代码按原分类填写,变更后地类代码按过渡分类填写。凡变更后图斑地类为新设地类的,应同时填写该地类相对应的原分类代码,并用“/”分隔表示;

(3)变更后图斑为建设用地的,应分清当年批准、往年批准或未批先建,在“新增建设用地状况”栏填写清楚。

3、一个图斑既有地类变更调查又涉及往年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应根据情况分别填写新设地类、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四)2002年过渡分类年初数据的生成1、数据生成的原则:

(1)以2001土地变更调查年末数据为基础;

(2)各行政单位控制面积不变;

(3)耕地面积由2001土地变更调查年末数据直接过录,不得改变。凡属于耕地转换为新设地类的,一律作为2002变更数;

(4)2002年年初可调整地类面积不得大于2000与2001由耕地转为该地类的面积之和。

2、数据生成的方法:

(1)将2001年年末土地变更调查分类面积数转为过渡分类中名称相同的地类面积数(含沟渠面积数转为农田水利用地面积数),此时新设地类面积数为零;

(2)将2002以前的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数据(即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中调查数据)录入国家统一研制下发的汇总数据库;

(3)由计算机根据(1)和(2)的数据生成过渡分类各地类的2002年年初面积数据。

(五)统计汇总

1、可调整地类的汇总

以乡镇为单位,逐级汇总可调整地类面积。

2、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汇总

以乡(镇)为单位,按过渡分类和原分类分别汇总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以上表格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四、上交成果

(一)省(区、市)逐级汇总分县的可调整地类汇总表(利用汇总软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二)省(区、市)逐级汇总分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利用汇总软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分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过渡分类两种土地利用现状表);

(三)省(区、市)逐级汇总分县的建设用地变更汇总表(表三);

(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情况调查表(表四);

(五)省(区、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含电子文档格式软盘)。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方案制定补充规定,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附件

1、《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2、《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与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

3、新设地类和可调整地类补充调查记录表(表一);

4、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表二);

5、建设用地变更汇总表(表三);

6、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结构调整、生态退耕情况调查表(表四);

7、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第三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分类实习报告

**大学课程实习报告

实习题目:土管专业野外认识实习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专业:_土地资源管理_班级:___11级 __ _学号:_11081003__学生姓名:__范** ___

2013年1月5日

I /

5一、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2、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订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土地分类自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并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一是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二是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三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89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就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在城镇土地分类体系中,将全国的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0个一级类土地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规划分类的区别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的规划分类

试行的《土地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体系。(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

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了未利用地。(3)三级地类设71个。这些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农用地具体可分为5种: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具体的可以分为8种:1)商服用地;2)工矿仓储用地;3)公用设施用地;4)公共建筑用地;5)住宅用地;6)交通运输用地;7)水利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两种:1)未利用地;2)其他土地。

三、对我国土地规划分类的认识与思考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地形势严峻,正确认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

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第四篇: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标准

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

让金标准

一、商服用地:

1、商业用地(211):增加农贸市场及附属设施用地、物资交易市场和物资交易区用地。附属设施包括管理用房、配套停车场等。

2、金融保险业用地(212):具体包括金融保险业交易场所和相应机构的办公用房及配套停车 场等。

3、其他商服用地(214):

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指独立于工厂厂区外,单独建设的办公楼;对企业改制、破产后单 独处置的办公楼,按其他商服用地归类,并按商业用地标准核定土地出让金。

增加:企业承办的对外经营接待的培训中心、实习基地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对外经营服务 的会所(不包括小区配套为业主服务的会所)、CNG加气站用地、汽车维修、销售(简称4S店)用地、各类网吧等娱乐服务设施、电影院、健身场馆、公共停车场、会展中心、高速公路服 务区内经营性用地。

二、工矿仓储用地:

1、工业用地(221):增加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内的科研楼、孵化楼 等设施用地。

2、仓储用地(223):仅限于物资储备、中转场所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物资交易区用 地。

三、公共设施用地:

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用地行政划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项目用地办理 出让,土地出让金标准按工业用地核定。

四、公共建筑用地:

1、机关团体用地(24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办公用地行政划拨;广 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单位的办公用地,应纳入有偿使用,土 地出让金标准按商业用地核定。

2、教育用地(242)、科研设计(243)、文化(244)、医疗卫生用地(245):符合《划拨用地目 录》,非营利性的项目用地行政划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项目用地办理出让,土地出 让金标准按工业用地核定。

文化用地中对电影院、健身场馆等此类经营性的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标准按商业用地核定,土地用途按其他商服用地(214)进行归类。

3、慈善用地(246):增加救助站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非营利性的项目用地行政划 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项目用地办理出让,土地出让金标准按工业用地核定。

五、住宅用地:

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251):对公寓用地,按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管理 局《关于“公寓”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成规管〔2004〕180号)规定,建设项目名称不再 单独出现“公寓”项目,统一为“配套生活用房”,其土地用途统一归属于其主体建设项目 用途;对成规管〔2004〕180号实施前以“公寓”名称单独建设的项目,办理土地登记时仍 按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归类。

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252):办理供地时将城镇混合住宅用地中的工业或商业用地与住宅用 地按分摊土地面积分别进行土地出让金的核定。

办理土地登记时的用途按城镇混合住宅用地(252)登记,使用年限按不同用途确定,同时在 记事栏中备注工业用地(252-1)、商业用地(252-2)、住宅用地(252-5)各自的分摊面积。

六、交通运输用地:

符合《划拨用地目录》项目用地行政划拨。对归类于街巷(266)的独立建设的公共停 车场项目,用地应纳入有偿使用,土地出让金标准按商业用地核定,土地用途按其他商服用 地(214)进行归类。

七、水利设施用地:

增加城市河道的管理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如办理出让,土地出让金标准 按工业用地核定。

八、特殊用地:

1、军事设施用地(281):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但不包括部队军官的住宅用地。

2、使领馆用地(282):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

3、宗教用地(283):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项目用地行政划拨。如办理出让,土地出让金标准 按工业用地核定。

4、监教场所用地(284):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

5、墓葬地(285):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政府投资修建的非营利性的陵园、墓地、殡葬场 所及附属设施用地行政划拨;对社会投资修建的营利性的陵园、墓地、殡葬场所及附属设 施用地,应有偿使用,土地出让金按商业用地标准核定。

第五篇: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标准的通知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标准的通知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分局: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成都 市 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和高新区)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金标准的通知》(成府发〔2002〕52号)的有关规定,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我市各类国有建 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收取的标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类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收取详见附件。

二、土地出让合同中的土地用途应明确记载三级类,并作为土地使用权登记的依据。

三、除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外,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标准按本通知规 定核定。

四、本通知执行以前已经办理正式用地手续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在土地使用权 登记时土地分类按本通知规定办理。

五、本通知从2005年4月1日起执行。

下载土地分类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分类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