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素材: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
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
褚时健,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他曾经是“中国烟草大王”,一手将玉溪卷烟厂从一个落后的小厂发展成跻身世界前列的红塔集团。1999年褚时健因贪污被处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75岁的褚时健因糖尿病严重获得保外就医后,与妻子到哀牢山种橙子。2013年,褚时健带着橙子进京,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创造利润3000万元。昔日烟王,今日橙王,大起大伏,大悲大喜,历经沉浮,老而弥坚,这是一个无关荣辱、有关岁月的传奇!
烟王神话
玉溪卷烟厂在过去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1979年10月,玉溪卷烟厂迎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人物,一个51岁的汉子走进了厂长办公室,他曾当了21年的右派,这时他才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改生涯,他的名字叫褚时健。
褚时健刚刚进入卷烟厂的时候,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玉溪卷烟厂的烟根本就卖不出去”,褚时健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是技术设备落后,二是烟叶原料质量问题。然而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1981年,在全国烟厂无一例外地使用国产卷烟机的情况下,褚时健率先为玉溪卷烟厂引进了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面对烟叶质量问题,褚时健创造性地提出了冲破厂区界限,由烟厂投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第一车间”直接设在田间,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设想。另外还实行三合一(即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专卖局、玉溪市烟草公司合而为一)制度。“三合一”实行后,烟厂向农业投资,烟草公司收烟叶,获利丰厚。中国烟草就是在“三合一”制度确立时发展得非常快,全国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从几百亿到四五千亿。
改革的实行从来不是轻易的,迎难而上的褚时健赢得了成功。20世纪90年代,红塔集团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企业,固定资产从几千万到70亿元,年创利税近200亿元,被称为“印钞厂”。褚时健成了中国的“烟草大王”,全国最红的国企红人。他的政治荣誉不胜枚举: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等。
跌宕人生
“烟草大王”的神话并没有持续多久。1995年褚时健因为被人举报贪污而被调查,并于1997年7月正式被捕,存在“经济问题”的褚时健最终被判无期徒刑,锒铛入狱。他的女儿褚映红和妻子马静芬当时也被警方控制调查,1995年12月,褚时健唯一的女儿在被扣押期间自杀。听到消息的褚时健潸然泪下,那一年的中秋节,他一个人蜷缩在办公室,盖着一条毯子看着电视,悲凉得很。
当年,褚时健集产销和管理大权于一身,办事效率固然很高,然而权力过于集中,却缺少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也使得管理上出现了漏洞。褚时健当时马上就要退休,想到为国家辛苦了半辈子,交权之后就什么也得不到了,于是他贪念一起和几个人贪污公款300万美元,他自己分得170万美元。也就是这一念之差,致使褚时健晚节不保,黯然入狱。
1998年的两会上,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为褚时健“喊冤”,一个听上去很能打动人的说法是:“一个为民族工业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国企领导,一年收入竟不如歌星登台唱一首歌!”据悉,当时作为云南红塔集团的董事长,褚时健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烟厂一个普通工人,18年的工资收入总共不过60多万元。这个案子也引发了国企领导人薪酬制度的改革,就在褚时健被判刑的第二年,红塔集团新的总裁就拿到了年薪100万。经济学家晏智杰说:“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而惋惜。”怀有这种心情的人不在少数。
判刑多年之后,褚时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今天重新过来说,当初不应该那样。” 从橙开始
2002年,褚时健因患糖尿病获得保释外出就医,其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老家一带。大多数人觉得,褚时健的一生也许就在老家中慢慢度过了。然而,就是这个75岁的老人,用了十年时间,创造了另一个企业神话。褚时健说:“在牢里的时候,心想我70多岁了,以后能不能活着出去,出去以后又靠什么生活?后来,我弟弟来看我,带了他种的橙子,我吃了一口,心想,味道还可以啊,要是能出去就种橙子吧。后来,得了病,身体状况很差,再不出去看病,估计就死在里面了。出来后,就想找点事做,消磨时光。”
这些年,80多岁的他每个月下地8-10天,对果园管理盯得非常细致,严格管理。从玉溪到嘎洒果园,200多公里全是山路,行车至少3个多小时。褚时健打电话通知次日8点到果园开会,第二天他绝对准时到,所以没有一个下属敢迟到。每个技术员、每户农民干得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他都很清楚。他到果园时,吃住就和工人一起,一起聊天,深知工人的想法和情况。他对质量把关极严,品种不好的、个子太小的、质量不好的橙子,他都让摘掉,怕别人说这是褚时健种的橙子,如果差了,丢脸,也坏名声。褚时健的希望是把褚橙做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他的目标就是要超过美国的新奇士,他说,“新奇士的外观漂亮,口感不行,价格却卖得很贵。”他常告诉员工:“现在还不能得意,如果哪天橙子的外表、口感都超过了新奇士,那才是真正的牛。”他说:“干什么都要争第一!”
万科董事长王石说:“褚时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那时他已经75岁了。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2000亩橙园和当地的村寨结合起来,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且是环保生态。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橙子红了
褚时健从“烟王”变成了“橙王”,如今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创业企业家胡海卿曾去拜访褚时健。在去果园的路上,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老人都会很欣喜地花上几分钟向胡海卿讲,这是跟他种橙子的谁家新买的摩托车。褚时健自豪地说:“现在园子里的两口之家,他们只要出两双手,房子、肥料、树苗都是我出,按照公司的要求做,一年收入差不多有6万块左右。他们还可以自己养上几十只土鸡,几头猪。以前他们的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现在日子好过了,孩子上大学,学费也掏得出。技术员年薪10多万,不比做公务员差。”
2011年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托人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潜力,有意运作“褚橙”上市。他听了连连摆手。“没这个心情跟他们玩。再说,投资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我85岁了,管不了几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亏了股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就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言语之间,流露出对上市的反感。“做实业是挣慢钱,但却是企业家精神的完整体现;炒楼、炒股是挣快钱,属于短期投机行为,无关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冯立果说,在这点上,褚时健能够花10 年去做“褚橙”这个牌子,正是体现了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稀缺的“挣慢钱”的精神。“他们那一辈的老企业家不怕吃苦,是实实在在做企业。”
“褚橙”和褚时健的励志故事一起在大江南北红了。褚时健的成功,有媒体分析出四个原因。一是品牌。这来源于种橙子的果农褚时健本人。二是品质。这些靠喝山泉水、施有机肥的橙子口感好,酸中带甜,网友称为“品甜中微酸的感觉有如人生”。三是渠道。有人说是电子商务立了功,也有人认为是褚时健积累下来的人脉发挥了作用。四是文化。而这就是褚时健自身的故事,几度东山再起,“褚橙”也成了“励志橙”。“我卖的不是冰糖橙,而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这是在推广禇橙时,“本来生活网”市场总监胡海卿的一句话。他称,“褚橙”热销,是因为它给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层面无法替代的体验”。而新的事业,也让褚时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
第二篇:作文时评素材“高分低能”状元逆袭:你不必用别人的说法惩罚自己 每日时评
“高分低能”状元逆袭:你不必用别人的说法惩罚自己
并非每个曾被扣上类似帽子的年轻人,都能像李泰伯这样初心不改,勇敢坚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理解,支持与鼓励,才能挣破外部偏见为他们织就的茧房。
11月5日,一些媒体讲述了一个曾经被舆论奚落为“高分低能”的高考状元逆袭的故事,在网上引发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在当时,他因为“申请11所美国大学全部被拒”,成为公众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后,他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取学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实验室正在为延缓人类衰老等重要课题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将“高分低能”的标签洗刷殆尽,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高分低能”的说辞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在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因性格内向,或因身体虚弱,或因意外失败,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学乃至家长议论中伤。
最早,“高分低能”的概念旨在批评应试教育,反对将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子”培养成缺乏个性与综合素养的读书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减少,“高分低能”的概念却被不断滥用,演变成一顶传递偏见的“帽子”。一些学生因为不符合所谓全面发展的“标准模型”,反而被盖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记,这种做法,完全走入了和应试教育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对教育多元化的破坏。
一个学生适合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和身边最亲密的人清楚。对此,旁人大可不必指指点点。遗憾的是,总是有一些人热衷于将自己心中的标准强加到别人身上,以偏见对他人横加干涉。大多数人或许不会像李泰伯一样,因为高考状元的身份而被迫面对舆论的汹涌指控,但每个学生都可能碰上控制欲过强的老师、嫉妒心过重的同学,或是太爱说闲话的同学家长。这些人的言谈就像是一个迷你版的“舆论场”,每时每刻都对当事人施加着压力,而这种压力很可能损害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使得他们要么被迫改变自己,扮演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要么自暴自弃,日渐沉沦。
李泰伯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强大的内心。在“不幸”成为公众人物之后,他没有被旁人的批评和冷眼所碍,陷入无意义的彷徨与焦虑,而是坚定地在自己认定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但是,并非每个曾被扣上类似帽子的年轻人,都能像他这样初心不改,勇敢坚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理解,支持与鼓励,才能挣破外部偏见为他们织就的茧房。李泰伯的经历,不只是一个让人读过之后眼前一亮的传奇故事,而更应该成为提示和警醒。我们对年轻人随口作出的轻率评判,以及在他们身上贴上的标签,对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我们当然不希望年轻人真的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读书机器,但是,将这个标签粗暴地贴到不了解的人身上,绝不是明智的做法。(杨鑫宇)
“戏曲课间操”想不走红都难
让戏曲和广播体操相遇,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戏曲,戏曲文化瑰宝也就能在校园里释放出光芒,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一群小学生端起范儿,有板有眼地做起戏曲动作。据媒体报道,在四川德阳市岷山路小学运动会上,这套由学校老师自创的戏曲课间操首次亮相,惊艳了全校师生。学生家长拍摄视频上网,引来网友好评点赞。
课间做做广播体操,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适当调节心理状态,可谓一举多得。正因如此,课间操是中小学教育的保留项目。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做广播体操的热情不高,甚至想着办法逃避做操。即便学校将广播操作为考核“必选项”,学生依然“人在心不在”。学校费尽心思,学生却毫不领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体操已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学生为何不喜欢广播体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广播体操的严重“落伍”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青春年少的孩子,生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从小学到高中,甚至从祖辈那代人开始,做的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广播操,又怎能有效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呢? 京剧《卖水》混搭周杰伦《龙拳》,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戏曲课间操”,想不走红都难。相比于动作枯燥、配音刻板的传统广播操,这套灵动多元的“戏曲课间操”极具创意,从而深受孩子们喜爱,跳得非常带劲。小学生们在传统戏曲中做起了课间操,一招一式很有戏曲范儿。
“戏曲课间操”也是“戏曲进校园”的一个绝好突破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成为共识,但诸如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老一代人自然听得有滋有味,可要让青少年接受确实存在一定障碍。一些学校落实“戏曲进校园”,大多只是请专家开一场讲座,或邀请戏曲演员来学校演出一两场,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连普及戏曲知识都做不到,更遑论让孩子们爱上国粹了。将戏曲与课间活动有机结合,探索和创新戏曲文化新形式的“戏曲课间操”,无疑是绝好的探索尝试。让戏曲和广播体操相遇,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戏曲,戏曲文化瑰宝也就能在校园里释放出光芒,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戏曲课间操”既锻炼了身体,又普及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何乐而不为?
体育综艺重在竞技性而非娱乐性
【文化评析】
当下,竞技体育类综艺节目的出现,短时间内赢得了许多观众尤其是体育迷们的关注。《这就是灌篮》《来吧!冠军》《冰雪奇缘》《绿茵继承者》等节目的出现,的确起到了对体育比赛规则的科普和对“全民健身”的推广作用。
但在一些节目中,观众可以明显感到,有的运动员及公众嘉宾缺乏综艺感,有的明星嘉宾缺乏体育运动的专业性,导致节目很难在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有的节目追随大型体育赛事的热度匆匆制作,缺乏对人物塑造及节目意义的深层思考。这造成了竞技体育类综艺节目不温不火,难以走出小众窠臼。早期的体育类真人秀多局限于邀请体育明星到真人秀节目中做嘉宾,或是让明星和公众嘉宾学习专业体育技能并展示,结果要么无法展现运动员本身的运动才能,要么为了追求高难度速成带来危险重重遭人诟病。因此,体育类真人秀也在不断摸索嘉宾运动能力和综艺感之间的契合点。比如,《来吧!冠军》节目就设置了明星队与专业运动员队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运动的对抗。不过,在比赛中,专业运动员队往往会面临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与难度,如此一来便将运动员的技能“拉低”,使他们与明星对抗时赢输难料,增加了紧张感和可看性;再比如浙江卫视和优酷打造的《这就是灌篮》,导师阵容由专业篮球运动员和热爱篮球的人气明星组成,他们从自身对篮球的理解进行专业点评,兼顾了综艺性和专业性的互补。学员则是各行各业的大众篮球爱好者,通过篮球对战输赢决定去留,比赛的激烈紧张形成强烈的代入感,节目同时赢得了爱好篮球技术的男性观众和偏好视觉荷尔蒙冲击的女性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用专业的体育人还原专业的运动比赛对抗,在此基础上设置富有综艺性的选拔与故事等元素,既能让体育明星展现专业能力,又能在此基础上放松自如地凸显个人与运动的魅力,成为此类节目新的亮点。此外,竞技体育的荧幕呈现有着自身独到的优势和魅力:伴随体育而生的拼搏、汗水、活力、不服输等元素,都为体育类真人秀提供了丰富呈现素材。例如《这就是灌篮》在节目一开始便强调在篮球这项运动中,注重的是高技巧、学习能力、自信、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为整个节目奠定了正能量的氛围;而“无剧本”“不NG”的镜头呈现着“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讲述了选手们或不畏困难不怕挑战的遇强则强,或是处于弱势时不卑不亢坚持到底实现逆转的励志故事,所有的选手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用汗水和坚持留下了阳刚热血、青春活力的形象,同时让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正面形象在荧幕中鲜亮起来: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热爱与追求,并可以为之不断拼搏奋斗。由此可见,体育类综艺需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对专业体育知识的普及和体育明星个人魅力的呈现,更是要为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的风气和向上的氛围,传递运动精神的真谛。在运动生涯中不顾伤痛、不惧困难、敢于突破纪录、挑战权威的年轻人是对“全民健身从青少年抓起”氛围的强力助推,也是对“少年强则国强”民族自信的有力诠释。
体育运动能够迅速点燃观众的关注热情,尤其对引导青少年强身健体有着积极的感召力量。当体育元素融入综艺,不能为了娱乐性而丢弃竞技性。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到最后一刻的胜负难料,在于运动员在场上得分的喜悦、困境的坚持、对战的激烈都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情;哪怕相隔着屏幕,观众也能随着运动员一起紧张、共同呐喊。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剧情化同样可以在综艺舞台上大放光彩,这些运动对抗背后的正能量同样应该在屏幕中感染观众,因此让体育综艺回归体育本身,而不是让体育健儿被迫适应综艺舞台,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类真人秀发展的新思路。